论我国内地继承法特留份制度之构建——以澳门地区立法为鉴
- 格式:pdf
- 大小:348.86 KB
- 文档页数:4
关于我国建立特留份制度的分析与构想[摘要]特留份制度是各国保护继承人权利,限制当事人遗嘱自由的一项重要制度。
然而我国《继承法》缺乏这一制度的规定。
文章通过对《继承法》的分析为视角,指出《继承法》立法中的欠缺,对构建特留份制度的必要性与合理性进行论述,同时,参照各国立法,提出对特留份制度具体的立法构想。
[关键词]继承法;必继份;特留份我国《继承法》已颁布实施二十多年,然而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继承法》中关于遗产继承的缺陷和漏洞也日益明显。
尤其是在对当事人遗嘱自由的限制,仅在《继承法》第19条的规定中p关于这一制度,在我国司法解释中还有相关规定,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若干问题的意见》第37条中规定:“遗嘱人未保留缺乏劳动能力又没有生活来源的继承人的遗产份额,遗产处理时,应当为该继承人留下必要的遗产,所剩余的部分,才可参照遗嘱确定的分配原则处理。
继承人是否缺乏劳动能力又没有生活来源,应按遗嘱生效时该继承人的具体情况确定。
”《继承法》第19条以及司法解释的规定均是对遗嘱自由的限制,然而这些条文无论是对于被保护继承人资格的限制还是具体操作运用,均有其局限性。
首先,必继份制度保护对象资格限制十分严格。
被保护者必须符合两个条件,“缺乏劳动能力”且“没有生活来源”,立法上固然能够考虑到为保护弱势群体而为其争取继承遗产的权利,然而这一范围的确定未免过于狭窄,而会导致其他不属于这一范围的父母、子女等亲属本该享有的继承权利得不到保护,引起遗产的不公平分配。
其次,司法解释中对于该条的具体运用含糊其辞,其表示“应按遗嘱生效时该继承人的具体情况而定”,缺乏明确性、可操作性,给当事人、法官留下了过大的余地和空间,这种模糊的计算方式在立法上是不可取的。
二、我国设立特留份制度的必要性(一)关于特留份制度特留份又称“保留份”、“必留份”,是指法律规定为一定范围内的法定继承人保留的遗产份额,遗嘱人不得以遗嘱取消。
特留份制度起源于罗马法,发展于日耳曼法,是为限制遗嘱自由而设立的。
浅析构建我国遗产继承中特留份制度【摘要】特留份制度是当今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限制遗嘱自由原则的一项合理制度之一。
我国现行《继承法》中仅规定了缺乏劳动能力又没有生活来源的人和胎儿的利益之特殊保护,而该制度也存在一些缺陷和不足,故我国在立法上应该引入特留份制度,吸取国外先进的立法经验,并结合我国的国情,扩大特留份继承人权利人的范围,明确特留份份额,引入扣减权制度作为对特留份制度的救济途径,同时对特留份制度的行使做出一定的限制。
【关键词】特留份制度;必继份;遗嘱;继承人特留份制度是遗嘱继承中一项重要的内容,是对遗嘱自由原则进行合理限制的制度之一。
而我国现行《继承法》中对限制遗嘱自由的规定较少,只有《继承法》第19条规定:“遗嘱应当对缺乏劳动能力又没有生活来源的继承人保留必要的遗产份额”。
在实践中会发生被继承人任意剥夺法定继承人继承权的情形,如浙江杭州的百万遗产遗赠案等。
学界对于特留份制度在我国的构建也进行了激烈的讨论,根据各国先进的立法例,在我国继承法中有必要构建特留份制度,从而对遗嘱自由加以合理的限制。
一、特留份制度的沿革及现状特留份制度是始于罗马法,发展于日耳曼法,是对遗嘱自由原则的限制,是指法律规定范围内的遗嘱人不能通过遗嘱取消遗产份额,该遗产份额是由特定的法定继承人继承。
[1]特留份制度是遗嘱自由主义与遗产处分禁止主义两者适当调和的产物。
继承法的本质是私法,而近代私法均适用私法自治原则,所以可以看出只要被继承人的遗嘱不违反法律的禁止性规定,其全部遗产都属于私有合法财产,应有自由处分权。
但是,完全自由的处分,也不符合社会全体利益的保护,所以也不为绝大多数国家所采纳。
(一)大陆法系国家对于特留份制度的主要规定大陆法系主要国家采相对遗嘱自由,在立法上规定特留份制度,对被继承人的近亲属赋予“特留份”、“保留份”、“必继份”等,从而限制遗嘱自由。
特留份制度规定的被保护的特留份权利人,受到身份的决定,只要是在特留份权利的继承人范围内的人,都当然享有特留份。
论我国特留份制度之构建摘要---------------------------------------------------------------------------------------------------IAbstract--------------------------------------------------------------------------------------------------II 第一章导论------------------------------------------------------------------------------------1第一节选题意义--------------------------------------------------------------------- 1一、理论意义--------------------------------------------------------------------2二、现实意义--------------------------------------------------------------------2第二节国内外研究现状--------------------------------------------------------------- 3一、国内研究现状--------------------------------------------------------------3二、国外研究现状--------------------------------------------------------------4第三节研究方法与创新--------------------------------------------------------------4一、研究方法--------------------------------------------------------------------- 4二、创新之处----------------------------------------------------------------------5第二章我国特留份制度的构建之必要性------------------------------------------------5第一节我国特留份制度缺失及导致问题探讨-------------------------------------5一、我国继承法是否设立特留份制度之探讨--------------------------------5二、特留份制度缺失导致的问题-----------------------------------------------6第二节我国构建特留份制度的现实意义------------------------------------------11一、解决遗嘱继承中的权利冲突--------------------------------------------11二、保障私法的伦理性和社会性--------------------------------------------12第三章域外国家特留份制度考察及对我国的启发---------------------------------- 14第一节域外国家特留份制度的考察---------------------------------------------14一、特留份制度的历史沿革---------------------------------------------------14二、域外国家特留份制度相关立法------------------------------------------14第二节域外国家特留份制度对我国的启发------------------------------------26一、域外国家特留份制度对我国的理论借鉴------------------------------26二、域外国家特留份制度对我国的制度借鉴----------------------------- 30第四章我国特留份制度的立法构想-----------------------------------------------------34第一节特留份制度的性质及编制体例------------------------------------------- 34一、我国特留份制度的编制体例------------------------------------------34二、我国特留份制度的性质----------------------------------------------------36第二节我国特留份制度的要紧内容--------------------------------------------- 36一、特留份的主体范围-------------------------------------------------------- 37二、特留份的份额-------------------------------------------------------------- 39三、特留份的计算基础-------------------------------------------------------- 40四、特留份权利的爱护——扣减制度------------------------------------- 42五、特留份权利的舍弃与剥夺---------------------------------------------- 47结语--------------------------------------------------------------------------------------------------- 49参考文献---------------------------------------------------------------------------------------------- 50摘要目前我国《继承法》中仅规定了必留分制度爱护“双缺乏”法定继承人和胎儿的继承权,但当被继承人滥用遗嘱自由权利,剥夺了法定继承人的继承权时,法定继承权的救济便没有明确依据。
经济与法343浅谈我国“特留份”制度之构建栾时雨 沈阳师范大学法学院摘要:“杭州遗赠案”和“泸州遗赠案”,由于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使法院处于两难的境界,甚至出现了同案不同判的情况,于是便有了“遗嘱处分”、“继承法定”、“社会良俗”之间该如何保护的情况。
本文通过建立初步的“特留份”制度,以争取为法官提出明确的法律依据,有助于法官做出一致的、不产生分歧的判决。
关键词:特留份;继承法;遗产处分;继承中图分类号:D913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9)004-0343-01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与继承相关的社会矛盾也逐渐增多。
自2015年起,遗产继承成为社会广泛讨论的话题。
其中对于遗产处分与遗赠之间的问题更是成为最具讨论性的问题。
在这其中最具有争议性的“杭州遗赠案”和“泸州遗赠案”更是出现了同案不同判的结果。
究其原因,是遗赠继承与法定继承之间存在着法律冲突。
根据我国《继承法》第16条、第19条和第28条的规定,遗嘱人只要保证了法律规定人员的继承额,就可以自由处分其剩余的个人财产。
如果遗嘱人将财产通过写遗嘱赠与给予其没有利害关系的他人,甚至遗赠给非正当关系人的情况下,将会破坏民法中一项重要的基本原则——公序良俗原则。
“特留份”制度的出现则有效地解决了法定继承与遗赠继承之间的矛盾,对我国民法的完善有着现实的重要意义。
一、“特留份”制度的初步建立在仔细查询相关记录之后,我国没有规定特留份制度,但是对于特留份制度则是出现了截然不同的观点。
第一种是支持说,代表教授如梁慧星。
另一种则是否定说。
如张玉敏教授。
其中,支持该制度的学者主要从以下这两个方面展开了讨论:1.“特留份”制度主体的范围第一种观点是包括我国法律规定的第一、第二顺位所有继承人,以最大程度的维护近亲属的利益。
代表教授如郭明瑞等人。
另一种观点则只限定于我国法定第一顺位继承人,把当事人的意思自治放在首位,使当事人的自由处分权可以随时行使。
论特留份制度之构建xx年xx月xx日CATALOGUE目录•特留份制度概述•特留份制度的法理基础•国外特留份制度的比较研究•我国特留份制度的现状与问题•特留份制度的构建与完善•结论与展望01特留份制度概述定义特留份制度是指法律规定的遗嘱人不得以遗嘱处分其遗产的一部分,由法定继承人继承的制度。
这一制度旨在保护遗嘱人的近亲属的利益,防止遗嘱人通过遗嘱完全自由地处分其财产,导致家庭成员陷入贫困或生活困难。
内涵特留份制度包括遗嘱人不得处分的“特留份”和法定继承人继承的“应继份”,其中特留份是遗嘱人可以自由处分的遗产的最低限度,而应继份则是法定继承人按照法定顺序继承的遗产份额。
特留份制度的定义与内涵起源特留份制度起源于古罗马法的“义务份”制度,即遗嘱人必须为其近亲属留出一定份额的遗产,以确保他们的生计和祭祀等需求得到满足。
特留份制度的历史演变发展在中世纪欧洲,特留份制度进一步发展并普及,成为一种保护家庭成员免受遗嘱人任意处分其财产的重要制度。
现代现代各国的继承法律中,特留份制度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认可,成为继承法的重要制度之一。
特留份制度的主要功能是保护遗嘱人的近亲属的利益,防止遗嘱人通过遗嘱完全自由地处分其财产,导致家庭成员陷入贫困或生活困难。
特点特留份制度具有法定性、强制性、不可分割性和无偿性等特点。
其中,法定性是指特留份的份额和分配方式由法律规定,强制性是指遗嘱人不得通过遗嘱排除特留份的适用,不可分割性是指特留份不得分割转让,无偿性是指特留份的取得不需要支付任何代价。
功能特留份制度的功能与特点VS02特留份制度的法理基础特留份制度保障了人的基本生存权利和尊严,确保每个人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
基本人权保障特留份制度体现了平等原则,为每个人提供平等的保护,避免因家庭财产分配不均而出现的不公平待遇。
平等原则特留份制度与基本人权财产权保障特留份制度保障了家庭成员对家庭财产的权利,避免因家庭成员的去世、离婚等情况导致财产分割不公。
论特留份制度在我国的构建【摘要】特留份制度源于对遗嘱自由的限制而产生,我国《继承法》第19条所确立的必留份制度及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所采用的特留份制度都是对遗嘱自由的限制。
但我国继承法所规定的这种“必要的遗产份额”,存在着继承人范围过窄和份额规定不明确的缺陷。
本文选择这一论题的目的就是对特留份制度与我国必留份制度加以比较研究,以期在我国继承法中建立特留份制度。
【关键词】特留份;继承人;特留份权利人一、特留份制度概述(1)特留份制度的概念及特征。
特留份具有下列特征:第一,特留份是权利人在继承开始后才享有的特权。
第二,对特留份的规定是属于法律的强制性规定。
第三,特留份份额应是被继承人遗产的一部分。
第四,特留份的权利人只是一定范围内的法定继承人。
(2)特留份制度的理论依据。
对于特留份制度的立法理由,台湾史尚宽先生认为有三点:一是为基于道义的要求,即对直系卑亲属、直系尊亲属、配偶及兄弟姐妹之近亲,不留一物而以遗产全部赠与他人,则非人道所可容许。
二是为基于社会利益的保护,向由被继承人受抚养者,固得因特留份之享有而不再需要抚养,其期待以遗产生活者,亦得因特留份之取得而为有完全独立能力之社会一员,此莫不直接或间接的为社会全体之利益。
三是为基于家制维持之要求,在我国民法,家制尚存,乃兼有维持家庭生活及其继续繁荣之意义。
二、两大法系国家特留份制度与我国必留份制度的比较由于我国港、澳、台有其特殊的法律文化背景的原因,香港的特留份制度属于英美法系,澳门和台湾地区的特留份制度属于大陆法系。
他们的特留份权利人都是被继承人的法定继承人,并且特留份权利人的范围都小于法定继承人的范围。
大陆法系的身份是继承人享有特留份权利的唯一条件。
如《法国民法典》第913条和第914条规定的特留份权利人为被继承人的子(女)(包括婚生子女和非婚生子女)及其直系卑血亲、被继承人的直系尊亲属。
《日本民法典》第1028条规定享有该特留份的权利人包括被继承人的直系卑血亲、直系尊血亲以及配偶。
论我国特留份制度的立法构建史浩明* 程 俊** 内容摘要:我国修订《继承法》时应当建立特留份制度。
关于特留份的性质,应当采纳继承权说,明确其为法定继承权的一种;特留份权利人的范围应当限于被继承人的配偶、父母、子女;对于特留份的计算,应当采纳个别特留主义,以各个法定继承人依法定继承时应得的应继份为基数,确定特留份的数额为应继份的一定比例;关于被继承人生前特种赠与能否成为特留份扣减权之标的,应分情况讨论:被继承人为生前特种赠与时没有明确表示不得算入应继财产时,特留份权利人可以因特留份受到侵害请求扣减,当被继承人明确表示不算入应继财产时,应结合具体情形判断。
关键词:特留份;性质;计算;扣减中图分类号:D9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7076(2014)04-0017-09 几年前的泸州遗产赠与第三者案曾轰动全国,被继承人黄某将自己的全部财产赠给了与其同居多年的张某。
这一案件涉及我国应当如何对遗嘱自由进行限制以及我国是否应当确立特留份制度的问题。
由于我国的《继承法》制定于改革开放的早期,当时仍实行单一公有制的计划经济体制,民法学理论研究存在不足,加之立法工作奉行“宜粗不宜细”的指导思想,使得诸如特留份等制度都没有在《继承法》中规定。
目前正值《继承法》修改之际,本文拟就特留份制度中的几个具体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特留份制度的产生与发展特留份是指法律规定的遗嘱人不得以遗嘱取消的由特定的法定继承人继承的遗产份额,其实质是通过对特定的法定继承人规定一定的应继份额来限制遗嘱人的遗嘱自由。
①特留份是遗嘱继承中的一项重要制度,它起源于古代罗马法。
在《十二表法》时代,古罗马的遗嘱继承制度已逐渐普及,遗嘱自由原则亦得以确立。
当然,此时的遗嘱自由并非由于个人主义的观点,而是家长通过遗嘱自由地指定继承人,以防止家产的分散,维护家庭的完整。
在当时,家长虽然可依遗嘱自由,废除子女的继承权,但当时民风敦厚,家长还是按照习惯给未立为继承人的子女以一定的财产,以尽养育之责任。
澳门与内地继承制度探究
韩桐;吕圻
【期刊名称】《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2(000)003
【摘要】澳门与内地的继承制度各有特色。
探导两地法定继承与遗嘱继承方式的差异 ,既有助于继承冲突的调适和继承立法的完善 ,更有助于两地继承纠纷的顺畅解决。
【总页数】3页(P134-136)
【作者】韩桐;吕圻
【作者单位】哈尔滨市市郊农电局;黑龙江省招生考试委员会办公室干部;黑龙江哈尔滨150001;干部;黑龙江哈尔滨1500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923.5
【相关文献】
1.内地澳门继承制度之法律冲突及其救济 [J], 郭树理
2.接受与放弃继承制度之立法体例研究——以德国和澳门为鉴 [J], 王薇
3.内地与澳门、粤澳经贸合作对澳门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研究——基于中国澳门回归十年以来的数据 [J], 章平;钟坚
4.内地与香港继承制度法律冲突的解决途径 [J], 祝丽娜
5.内地与澳门法定继承制度之比较与借鉴 [J], 李素雅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论我国特留份制度的法律构建【摘要】随着我国国民法制意识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被继承人选择生前在法律允许范围内,通过订立遗嘱自由处分个人财产。
这种遗嘱继承方式充分体现了当事人意思自治的民法价值理念,体现了法律对公民私有财产的尊重与保护。
但遗嘱自由与其他民事权利和自由一样,不是绝对的自由,应当是受到法律限制的自由,从而达到平衡遗嘱自由与保护近亲身份利益的目的。
世界各国对遗产处分限制的立法模式主要包括两种:特留份模式与必留份模式。
由于种种原因,我国继承法借鉴前苏联立法采用必留份制度,尚不存在特留份制度的规定。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设立符合我国国情的特留份制度已日益显现出其迫切性和必要性。
本文将通过研究来探讨我国特留份制度的法律构建。
【关键词】必留份;特留份;构建一、我国继承法有关必留份制度的规定我国继承法第19条规定:“遗嘱应当对缺乏劳动能力又无生活来源的继承人保留必要遗产份额”。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若干问题的意见》第16条规定:“继承人未保留缺乏劳动能力又没有生活来源的继承人的遗产份额,遗产处理时,应当为该继承人留下必要的遗产,所剩下的部分,才可以参照遗嘱的分配原则处理”。
继承法第26条规定:“遗产分割时,应当保留胎儿的继承份额”。
最高人民法院在相关司法解释中又规定:“应当为胎儿保留的遗产份额没有保留的,应从继承人所继承的遗产中扣出。
为胎儿保留的遗产份额,如胎儿出生后死亡的,由其继承人继承;如胎儿出生时就是死体的,由被继承人的继承人继承”。
这几条规定构成了我国对遗嘱继承限制的必留份制度。
由此可见,我国必留份制度适用于缺乏劳动能力又无生活来源的继承人和胎儿。
然而在司法实践中,我国必留份制度愈来愈凸显出其弊端:第一,“双缺”的标准过于严格。
所谓“双缺”,即继承人必须同时具备缺乏劳动能力和缺乏生活来源。
若继承人虽缺乏劳动能力,但拥有一定的生活来源,则不具备必继份的资格,因此在实践中真正具备“双缺”资格的继承人较少。
288百家论坛关于建立特留份制度浅析王隽雅广东广雅中学摘要:在人口老龄化加剧、意外伤亡情况频发等各种因素所导致的人口死亡率逐年上升的社会背景下,财产所有者在死亡后,由于遗产分配问题没有妥善解决而造成的纷争的情况也越来越多。
对于遗腹子的遗产分配,争议也日渐增多,因此建立良好的特留份制度对解决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老龄化;遗腹子;特留份在遗产分配纠纷不断增多的情况之下,对于继承制度的重视和完善显得愈发重要。
在众多遗产分配纠纷案件中,“杭州遗赠案”,“泸州遗赠案”的出现及其引发的学术界和公众舆论的热议。
由此,笔者重新回归到了对于在继承制度中引入特留份制度的合理性和可行性的思考,望能为未来解决遗产分配纠纷提供理论依据。
一、特留份制度的概述我国当前立法仍未对特留份制度作出明确规定,但在继承法中设立了必留份制度以保障部分继承人的权益。
必留份制度与特留份制度虽然初衷和发挥的作用不尽相同,“必留份制度”,其启用必须同时满足“既缺乏劳动能力”“又没有生活来源”两个条件。
“特留份制度”,是要求被继承人在遗产处理时为直系亲属保留必要的遗产份额。
是从姻亲和血亲的近亲属身份的特殊性出发,为了更好地保障继承人的权益所应当建立的。
“继承权是基于近亲属身份而俱来的法定权利,不应当被随意剥夺和损害。
由此可见,我国现有法律并未对特留份制度做出相关规定来保证基于近亲属身份而俱来的继承权不被随意剥夺和损害。
二、建立特留份制度的法理依据特留份制度不仅具有维护社会伦理价值的重要意义,更是对于法律思想中“社会本位”原则的落实,有助于更好地发挥继承制度的价值。
本节笔者将从理论层面论证我国建立特留份制度的合理性并具体阐述。
1.特留份制度的伦理价值从维护社会公德以及传统社会伦理价值的角度出发,目前在社会上存在将自己的财产赠与有婚外性关系的第三者,无视子女和配偶利益的现实情况,我国继承法对遗嘱自由如果限制太小,不仅容易造成遗嘱继承上的不公,也不利于通过财产传承的形式表达对其他感情密切的近亲属的关怀与惦念,同时也不利于社会公德的维护。
浅谈我国特留份制度的构建[摘要]“特留份”源于罗马法的义务份与日耳曼法的期待份,是对遗嘱自由的一种限制。
后来为西方各国所接受并加以改进,由此形成了现代意义上的特留份制度。
然而,我国法律并没有关于“特留份”的规定,只是以“必要遗产份额”来对遗嘱自由进行限制,可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必要遗产份额”制度所不能解决的问题越来越多,基于此,笔者从“必要遗产份额”与“特留份”两者的对比出发,指出了“必要遗产份额”制度的不足与“特留份”制度的优势,并提出在我国构建特留份制度的具体建议。
[关键词]特留份;必要遗产份额;遗嘱自由一、特留份制度概述(一)特留份制度产生的原因在《十二铜表法》时代,古罗马的遗嘱继承制度已逐渐普及,遗嘱自由代替了法定继承成为了继承法上的首要原则,但《十二铜表法》对遗嘱自由是有限制的。
罗马法对遗嘱的有效要件规定的比较严格,遗嘱往往因形式上的瑕疵而全部无效,因此,这种限制也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法定继承人的利益,法定继承实际上得到了很好地维护。
随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遗嘱形式的不断简化,遗嘱无效的情形日渐减少,相应的,遗嘱自由在遗产处分中的强大作用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致法定继承权受到了损害,由此产生了对遗嘱自由进行限制的问题。
如罗马法规定:遗嘱人通过遗嘱处分财产,如果其未给法定继承人留足其应继份的四分之一,一定的近亲属有权对违反慈爱义务的遗嘱提出撤销之诉。
在古代罗马为了限制家长滥用遗嘱自由,《查士丁尼新律》第18条规定,有子女4人以下者,必须为子女保留的份额是遗产的三分之一,有子女4人以上者,必须为子女保留的份额是遗产的二分之一。
[1]此为罗马法中的特留份制度。
在日耳曼固有法上,受家族观念的支配下,财产——包括土地、奴隶和牲畜等多由家族“公同共有”,而个人所享有的则限于个人日常使用之物。
在这一前提下,家族成员的死亡实际上仅产生丧失公同共有权的后果(其权利自然地增添于其他共有人),而现代意义上的继承则根本无法产生。
论我国遗产特留份制度的设立我国遗产特留份制度是指在遗产分割时,保留一部分特定物品和财产归属于某一位继承人的一种制度。
这一制度在我国自古以来就存在,但对于现代社会的法律制度来说,具有相当的重要性。
本文将针对此制度进行深入探讨,并结合实际案例加以说明。
首先,遗产特留份制度的设立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家族文化和尊重家长的传统观念依旧存在。
因此,在遗产分割中,遵循家庭的准则,维护家族结构的完整性,是一种理性的选择。
同时,特定的财产物品也具有重要的纪念意义,保留这些物品有助于家族历史和文化的传承。
其次,遗产特留份制度也是一种保护继承人权益的制度。
在传统上,家长不仅是家庭中的一员,也是家庭中的管家和经济支柱。
因此,特定的继承人有可能会因为家族中的一些争执而失去大部分财产,这种情况下,特留份制度可以保障继承人的权益,避免家族纷争的发生。
最后,前几年“豪门开挂”事件引起了社会广泛的关注。
此事件中,朱茵阐述要求留下自己的遗产特留份,并进行法律起诉。
尽管引发了一些负面影响,但众所周知的是,朱茵所注意到的问题是普遍存在于现代社会中的。
随着经济、社会和法律等各方面的变化,特留份制度也日益受到广泛的关注和认同。
在总结上述意义和案例后,我们可以得出结论,遗产特留份制度是一种能维护家族结构、保护继承人权益的非常合理的制度。
在我国法律中,虽然未有明确的规定,但经历了这么多年历史的积累,特留份制度已经成为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当然,在具体的实践中,特留份制度也需要进行相应的限制和补充,以满足社会的需求和维护社会的公平和正义,推动社会的进步。
除了上述提到的“豪门开挂”事件外,还有一些其他的案例可以进一步说明遗产特留份制度的重要性。
其一,2019年,湖北省十堰市某女子去世后,她在遗嘱中留下了20亿遗产,并规定其中13亿要留给其亲生女儿作为特留份。
由于亲生女儿在家庭中被其他成员所排挤,未能获得应有的继承权益,这种特留份制度的采取,也体现出对继承人权益的保护,并维护了家族传统文化的延续和稳定。
[收稿日期]2017-04-10[作者简介]黄洁(1978-),女,福建长汀人,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婚姻法。
① 《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第19条:遗嘱应当对缺乏劳动能力又没有生活来源的继承人保留必要的遗产份额。
② 《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37条:遗嘱人未保留缺乏劳动能力又没有生活来源的继承人的遗产份额,遗产处理时,应当为该继承人留下必要的遗产,所剩余的部分,才可以参照遗嘱确定的分配原则处理。
继承人是否缺乏劳动能力又没有生活来源,应按遗嘱生效时该继承人的具体情况确定。
③ 《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第28条:遗产分割时,应当保留胎儿的继承份额。
胎儿出生时是死体的,保留的份额按照法定继承办理。
④ 《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45条:应当为胎儿保留的遗产份额没有保留的应从继承人所继承的遗产中扣回。
为胎儿保留的遗产份额,如胎儿出生后死亡的,由其继承人继承;如胎儿出生时是死体的,有被继承人的继承人继承。
论遗产特留份制度之构建黄 洁(厦门大学嘉庚学院,福建漳州363105)[摘要]我国没有明确的遗产特留份制度,只简单规定了“必留份”和“预留份”,使得遗嘱自由滥用现象严重,违背了公序良俗的原则,且在司法实践过程中也略显混乱。
我国亟待确立特留份制度。
联系国情并且借鉴其他国家对特留份制度的规定,我国需要对该制度的概念做统一规定,明确权利主体,确立特留份份额的基数以及计算标准,同时还应规定违反特留份制度的遗嘱效力。
[关键词]特留份;必留份;遗嘱继承[中图分类号]D9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330(2017)03-0034-05 遗产特留份制度指的是国家以立法的方式规定遗嘱人不得以遗嘱方式取消的,并且是由特定法定继承人继承遗产份额的一种限制遗嘱自由的制度[1]。
特留份是不可被侵犯的应继份,直接影响到继承人的利益,是法定继承的重要问题。
我国的《继承法》第19条①和《继承法意见》第37条②规定了必留份的内容,《继承法》第28条③和《继承法意见》第45条④确立了我国的遗产预留份制度,有学者认为这些即构成我国的特留份制度。
浅析我国继承法的特留份制度作者:郭丙乾来源:《学理论·上》2013年第05期摘要:特留份制度是对遗嘱自由的限制,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继承法对遗嘱自由的限制不足,导致了一系列损害家庭和谐与社会和谐的问题,我国继承法必继份制度并不能对遗嘱自由进行应有的限制,特留份制度已被多数国家接受并成为对遗嘱自由限制的制度趋势。
我国也应设立特留份制度对遗嘱自由进行限制。
关键词:特留份;遗嘱自由;继承中图分类号:D9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3-0116-02一、特留份制度概述特留份制度是指法律规定的遗嘱人不得以遗嘱取消的由特定的法定继承人继承的遗产份额。
其实质是通过对特定的法定继承人规定一定的应继承份额来限制遗嘱人的遗嘱自由[1]。
大陆法传统的主要国家和地区的继承法都设有特留份制度。
我国《继承法》并没有规定特留份,但不断出现的因遗嘱继承而导致的家庭纠纷的问题,不得不使我们思考是否应在继承法中设立特留份制度。
二、设立特留份制度的必要性(一)特留份制度可以对遗嘱自由进行必要限制1.遗嘱自由应有必要限制遗嘱自由是各国继承法普遍适用的重要原则。
近代各国对遗嘱自由大致有两种模式,即绝对遗嘱自由主义(英美法系国家)和相对遗嘱自由主义(大陆法系国家),两种模式都从立法上对遗嘱自由进行了必要的限制。
大陆法系国家通过特留份制度来实现对遗嘱自由的限制,一般都规定给予死者的近亲属以“特留份”、“保留份”、“强制份额”等。
英美法系国家则在单行法中规定了类似特留份的制度,一般都为死者的配偶设置“寡妇产”、“鳏夫产”、“财政津贴”等制度以加强对遗嘱自由的限制。
可见对遗嘱自由的限制也是各国的普遍规定。
继承是基于家庭关系与亲属身份关系的制度,应当受到家庭关系与亲属身份关系的制约。
婚姻家庭关系受我国《宪法》保护,遗嘱继承法应当遵守婚姻家庭的基本价值观“必须考虑家庭制度的稳定和家庭职能的正常发挥,考虑被继承人对家庭中其他成员的责任”[2],所以基于对婚姻家庭关系的维护,应当对遗嘱自由进行限制。
论我国继承法必留份制度立法之完善
和丽军
【期刊名称】《甘肃理论学刊》
【年(卷),期】2014(000)001
【摘要】我国继承法出于保持缺乏劳动能力又没生活来源的法定继承人的遗产继承利益,特规定必留份制度对被继承人的遗嘱自由进行限制.但作为一项保护特别法定继承人继承权的强制性规定,其概括笼统的规定方式显得过于简陋且难以适用.只有从该制度的权利主体范围的确定出发,通过对其享有的遗产利益进行清楚明晰的确定,对必留份权利的实现、丧失及恢复过程进行准确的规范,理清必留份与其他遗产继承份的关系,才能以妥当的标准及方式保证必留份权利主体的遗产利益,以发挥该制度应有的功能,实现其在继承领域不可替代的价值.
【总页数】7页(P123-129)
【作者】和丽军
【作者单位】云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昆明65021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923.5
【相关文献】
1.论我国内地继承法特留份制度之构建——以澳门地区立法为鉴
2.两大法系与我国刑事诉讼法关于不起诉制度的立法比较——兼论我国刑事不起诉制度的立法完善
3.试论我国遗嘱继承法律制度的完善
4.我国《继承法》应完善必留份制度
5.论
我国居住权立法之必要性及以物权性为主的立法模式——兼及完善我国民法典物权编草案居住权制度规范的建议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