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安电源技术要求
- 格式:doc
- 大小:12.50 KB
- 文档页数:1
附件4矿用隔爆(兼本安)型锂离子蓄电池电源安全技术要求(试行)随着煤炭工业发展和矿山装备技术进步,监测通信系统、紧急避险设施、井下运输车辆等对防爆电源的容量要求越来越高,同时GB3836.2-2010《爆炸性环境第2部分:由隔爆外壳“d”保护的设备》中明确禁止“在正常使用时可能释放电解气体的电池”在隔爆外壳内使用。
为满足目前煤矿装备的迫切需要,在充分研究、反复征求各方面专家意见以及进行相关试验研究的基础上,制定本安全技术要求。
1 范围本技术要求规定了矿用隔爆(兼本安)型锂离子蓄电池电源产品分类、型号命名、安全技术要求、检验规则等内容。
本技术要求适用于在矿井下使用的矿用隔爆(兼本安)型锂离子蓄电池电源的安全标志管理,其中锂离子蓄电池的容量在20~100Ah范围内。
2 规范性引用文件GB 3836.1-2010 爆炸性环境第1部分:设备通用要求GB 3836.2-2010 爆炸性环境第2部分:由隔爆外壳“d”保护的设备GB 3836.3-2010 爆炸性环境第3部分:由增安型“e”保护的设备GB 3836.4-2010 爆炸性环境第4部分:由本质安全型“i”保护的设备GB 14048.1-2006 低压开关设备和控制设备第1部分总则MT 209-1990 煤矿通信、检测、控制用电工电子产品通用技术要求MT/T 408-1995 煤矿用直流稳压电源MT/T 1078-2008 矿用本质安全输出直流电源3 术语和定义3.1 电池管理系统通过检测单体电池与热、电相关数据,对单体电池或电池组进行充放电管理、保护与控制的装置。
3.2 矿用隔爆(兼本安)型锂离子蓄电池电源能量存储、转换装置,由隔爆外壳、锂离子蓄电池或锂离子蓄电池组、电池管理系统等组成。
有时还可包括充电系统、放电系统、显示系统、电源输入系统、电源输出系统等。
4 产品分类4.1 按用途分a)监测通信系统用后备电源,包括安全监控、人员管理、通信等系统后备电源;b)紧急避险设施用后备电源,包括避难硐室、可移动式救生舱等后备电源;c)运输车辆用电源,包括防爆蓄电池电机车、防爆无轨胶轮车、单轨吊等用动力电源;d)防爆柴油机起动机用电源;e)其它。
矿用隔爆(兼本安)型锂离子蓄电池电源安全技术要求(试行)随着煤炭工业发展和矿山装备技术进步,监测通信系统、紧急避险设施、井下运输车辆等对防爆电源的容量要求越来越高,同时GB3836.2-2010《爆炸性环境第2部分:由隔爆外壳“d”保护的设备》中明确禁止“在正常使用时可能释放电解气体的电池”在隔爆外壳内使用。
为满足目前煤矿装备的迫切需要,在充分研究、反复征求各方面专家意见以及进行相关试验研究的基础上,制定本安全技术要求。
1 范围本技术要求规定了矿用隔爆(兼本安)型锂离子蓄电池电源产品分类、型号命名、安全技术要求、检验规则等内容。
本技术要求适用于在煤矿井下使用的矿用隔爆(兼本安)型锂离子蓄电池电源的安全标志管理。
2 规范性引用文件GB 3836.1-2010 爆炸性环境第1部分:设备通用要求GB 3836.2-2010 爆炸性环境第2部分:由隔爆外壳“d”保护的设备GB 3836.3-2010 爆炸性环境第3部分:由增安型“e”保护的设备GB 3836.4-2010 爆炸性环境第4部分:由本质安全型“i”保护的设备GB 14048.1-2006 低压开关设备和控制设备第1部分总则MT/T 154.2-1996 煤矿用电器设备产品型号编制方法和管理办法MT/T 408-1995 煤矿用直流稳压电源MT 209-1990 煤矿通信、检测、控制用电工电子产品通用技术要求MT/T 1051-2007 矿灯用锂离子蓄电池MT/T 1078-2008 矿用本质安全输出直流电源QC/T 743-2006 电动汽车用锂离子蓄电池3 术语和定义3.1 单体电池构成蓄电池最小电气单元的电极和电解质的组合。
3.2 电池组以串联方式连接起来,增加电压的两个或两个以上单体电池。
3.3 电池模块由5个或以上单体电池串联组成的单元。
3.4 电池管理系统通过检测单体电池与热、电相关数据,对单体电池或电池组进行充放电管理、保护与控制的装置。
本质安全型电气设备技术要求本质安全型电气设备是指在正常使用和预见故障情况下,无需依赖接地或其他安全保护措施即可保证人身安全的电气设备。
本质安全型电气设备技术要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电气隔离:本质安全型电气设备应具备良好的电气隔离性能,能够在正常使用的情况下防止漏电、直接触电等危险。
通过采用有效的绝缘材料和隔离结构来实现电气隔离。
2. 灭弧能力:本质安全型电气设备在发生故障时,应能迅速灭弧,避免火花和电弧导致的火灾和爆炸风险。
采用合适的材料和设计结构,提高电器元件的灭弧能力。
3. 过电压保护:本质安全型电气设备应能有效防止过电压引起的设备损坏和人身伤害。
通过采用过电压保护装置,能够在过电压情况下及时切断电源或引导电流,保护设备和用户的安全。
4. 过电流保护:本质安全型电气设备应能有效防止过电流引起的设备损坏和火灾危险。
通过合理的过电流保护装置,能够在过电流情况下及时切断电源或降低电流,防止设备过载。
5. 故障预警机制:本质安全型电气设备应具备故障预警机制,能够在故障发生前及时检测并警示,以便用户采取相应的措施。
通过采用故障检测传感器和告警装置,能够在故障发生时及时发出警报。
6. 精确的电气参数控制:本质安全型电气设备应能够精确地控制电气参数,以确保设备的安全性能。
通过采用电气调节器和状态监测装置,能够实时监测和调整电流、电压等参数,保证设备在安全范围内运行。
7. 可靠的故障自动排除功能:本质安全型电气设备应具备可靠的故障自动排除功能,能够在故障发生时自动切断电源或改变工作状态,避免进一步伤害和损失。
通过采用自动故障检测和控制装置,能够快速响应并解决故障。
8. 安全的外壳和绝缘材料:本质安全型电气设备的外壳和绝缘材料应具备良好的耐热、耐电等性能,能够在正常工作情况下有效保护内部元件,防止触电和短路等危险。
通过满足上述技术要求,本质安全型电气设备能够在正常使用和预见故障情况下保证人身安全,减少电气设备使用带来的风险和危害,提高电气设备的安全性能。
附件4矿用隔爆(兼本安)型锂离子蓄电池电源安全技术要求(试行)随着煤炭工业发展和矿山装备技术进步,监测通信系统、紧急避险设施、井下运输车辆等对防爆电源的容量要求越来越高,同时GB3836.2-2010《爆炸性环境第2部分:由隔爆外壳“d”保护的设备》中明确禁止“在正常使用时可能释放电解气体的电池”在隔爆外壳内使用。
为满足目前煤矿装备的迫切需要,在充分研究、反复征求各方面专家意见以及进行相关试验研究的基础上,制定本安全技术要求。
1 范围本技术要求规定了矿用隔爆(兼本安)型锂离子蓄电池电源产品分类、型号命名、安全技术要求、检验规则等内容。
本技术要求适用于在矿井下使用的矿用隔爆(兼本安)型锂离子蓄电池电源的安全标志管理,其中锂离子蓄电池的容量在20~100Ah范围内。
2 规范性引用文件GB 3836.1-2010 爆炸性环境第1部分:设备通用要求GB 3836.2-2010 爆炸性环境第2部分:由隔爆外壳“d”保护的设备GB 3836.3-2010 爆炸性环境第3部分:由增安型“e”保护的设备GB 3836.4-2010 爆炸性环境第4部分:由本质安全型“i”保护的设备GB 14048.1-2006 低压开关设备和控制设备第1部分总则MT 209-1990 煤矿通信、检测、控制用电工电子产品通用技术要求MT/T 408-1995 煤矿用直流稳压电源MT/T 1078-2008 矿用本质安全输出直流电源3 术语和定义3.1 电池管理系统通过检测单体电池与热、电相关数据,对单体电池或电池组进行充放电管理、保护与控制的装置。
3.2 矿用隔爆(兼本安)型锂离子蓄电池电源能量存储、转换装置,由隔爆外壳、锂离子蓄电池或锂离子蓄电池组、电池管理系统等组成。
有时还可包括充电系统、放电系统、显示系统、电源输入系统、电源输出系统等。
4 产品分类4.1 按用途分a)监测通信系统用后备电源,包括安全监控、人员管理、通信等系统后备电源;b)紧急避险设施用后备电源,包括避难硐室、可移动式救生舱等后备电源;c)运输车辆用电源,包括防爆蓄电池电机车、防爆无轨胶轮车、单轨吊等用动力电源;d)防爆柴油机起动机用电源;e)其它。
矿用隔爆(兼本安)型金属氢化物镍蓄电池电源安全技术要求概述矿用隔爆(兼本安)型金属氢化物镍蓄电池电源是一种新型电源,其具有大容量、长寿命、环保等优点,因此在矿山生产、煤气抽采、工程施工、公共场所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为保障矿用隔爆(兼本安)型金属氢化物镍蓄电池电源的安全使用,本文提出了相关的安全技术要求。
安全技术要求1.设计要求1.1 设计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要求;1.2 设计应考虑气体爆炸、灰尘爆炸和静电危险性;1.3 设计应采用防爆密封结构,以防止内部燃气泄漏,使电池无法升压或突然扩散。
2.管理要求2.1 贮存和使用的场所应符合本安要求,要求相对密闭,以保证安全;2.2 贮存和使用的场所应标记清晰,标识准确,以便辨认和管理;2.3 对于可能导致电池爆炸的因素,应采取相应的措施予以预防或控制;2.4 对于任何个人或设备出现异常情况时,应立即停止使用,进行停电处理和安全评估。
3.检测质量要求3.1 检测质量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的要求,确保电池运行安全;3.2 定期进行检测,检测时间可根据实际使用情况而异;3.3 检测结果应记录并保留一定时间,以便交叉验证和分析原因;3.4 定期更换电池,以确保电池运行稳定。
4.应急处理要求4.1 在发生电池泄漏或爆炸时,应立即停电并进行紧急处理;4.2 必要时,应拨打紧急电话寻求帮助。
结论矿用隔爆(兼本安)型金属氢化物镍蓄电池电源的安全使用是刻不容缓的问题。
为确保电池的运行安全,设计、管理和检测质量等方面上需要做好相关的安全技术要求。
只有做好这些要求,才能使矿用隔爆(兼本安)型金属氢化物镍蓄电池电源能够正常、稳定地运行,最终达到最佳的使用效果。
本安电源技术要求
一、技术参数
二、技术要求:
1、.输入电压AC127波动范围(85~265)V;
2、输出DC各电压等级要具有
(1)两级稳压(两级稳压保护值要可调);
(2)两级过流(两级过流保护值要可调);
(3)两级过压;小于等于13V
(4)当过流保护动作时,本电源装置输出为0V;短路电流要小于150mA 越小越好,在故障消失后,输出自动恢复在正常值。
三、原理(见图1)
LM324系列运算放大器是价格便宜的带差动输入功能的四运算放大器。
可工作在单电源
下,电压范围是3.0V-32V或+16V.
LM324的特点:
1.短跑保护输出
2.真差动输入级
3.可单电源工作:3V-32V
4.低偏置电流:最大100nA(LM324A)
5.每封装含四个运算放大器。
6.具有内部补偿的功能。
7.共模范围扩展到负电源
8.行业标准的引脚排列
9.输入端具有静电保护功能
LM324引脚图(管脚图)
LM324应用电路图:1.LM324电压参考电路图
2.LM324多路反馈带通滤波器电路图
3.LM324高阻抗差动放大器电路图
4.LM324函数发生器电路图
5.LM324双四级滤波器
6.LM324维思电桥振荡器电路图
7.LM324滞后比较器电路图。
本质安全型电气设备技术要求模版本质安全型电气设备是指在正常使用和过程中不会产生危险电压、危险电流或危险电场的电气设备。
本质安全型电气设备的设计和制造需要严格遵循一定的技术要求和标准,以确保其安全性和可靠性。
下面是一份本质安全型电气设备技术要求模版,供参考使用。
一、引言本技术要求适用于本质安全型电气设备的设计和制造。
通过遵循本技术要求,可以确保本质安全型电气设备在正常使用和过程中不会产生危险电压、危险电流或危险电场,保证人员和财产的安全。
二、术语和定义本技术要求中的术语和定义与相关标准一致,具体如下:1. 本质安全型电气设备:在正常使用和过程中不会产生危险电压、危险电流或危险电场的电气设备。
2. 危险电压:指电压超出人体安全电压极限,可能导致电击危险的电压。
3. 危险电流:指电流超出人体安全电流极限,可能导致电击危险的电流。
4. 危险电场:指电场超出人体安全电场极限,可能导致电击危险的电场。
三、设计要求1. 充分考虑电路安全性:设计时应采用可靠的电路保护措施,如使用合适的保险丝、过流保护器等,以防止危险电流的产生。
2. 选择合适的材料:选择不易导电和绝缘性能好的材料,以降低电流和电场的产生。
3. 采用双重绝缘或增强绝缘:在设计中应考虑采用双重绝缘或增强绝缘的措施,以提高设备的安全性。
4. 电压等级符合标准:设备的电压等级应符合国家或地区相关标准的要求,以确保安全使用。
5. 设备与周围环境隔离:设备应与周围环境隔离,防止危险电流和电场的泄漏。
6. 良好的接地保护:设备应具备良好的接地保护措施,以减少地线电流和电场的产生。
四、制造要求1. 严格按照设计要求进行制造:制造过程中应严格按照设计要求进行,确保设备符合相应的安全标准。
2. 严格控制产品质量:制造过程中应严格控制产品质量,确保设备可靠性和安全性。
3. 组装和安装要规范:组装和安装过程应规范进行,确保设备的结构和连接可靠。
4. 注重绝缘和防护措施:在制造过程中应注重绝缘和防护措施的落实,减少危险电力和电场的产生。
附件6矿用隔爆(兼本安)型锂离子蓄电池电源安全技术要求(暂行)随着煤炭工业发展和矿山装备技术进步,监测通信系统、紧急避险设施、井下运输车辆等对防爆电源的容量要求越来越高,同时GB3836.2-2010《爆炸性环境第2部分:由隔爆外壳“d”保护的设备》中明确禁止“在正常使用时可能释放电解气体的电池”在隔爆外壳内使用。
为满足目前煤矿装备的迫切需要,在充分研究、反复征求各方面专家意见以及进行相关试验研究的基础上,制定本安全技术要求。
1 范围本技术要求规定了矿用隔爆(兼本安)型锂离子蓄电池电源产品分类、型号命名、安全技术要求、检验规则等内容。
本技术要求适用于在矿井下使用的矿用隔爆(兼本安)型锂离子蓄电池电源的安全标志管理,其中锂离子蓄电池的容量在20~100Ah范围内。
2 规范性引用文件GB 3836.1-2010 爆炸性环境第1部分:设备通用要求GB 3836.2-2010 爆炸性环境第2部分:由隔爆外壳“d”保护的设备GB 3836.3-2010 爆炸性环境第3部分:由增安型“e”保护的设备GB 3836.4-2010 爆炸性环境第4部分:由本质安全型“i”保护的设备GB 14048.1-2006 低压开关设备和控制设备第1部分总则MT/T 408-1995 煤矿用直流稳压电源MT 209-1990 煤矿通信、检测、控制用电工电子产品通用技术要求MT/T 1078-2008 矿用本质安全输出直流电源3 术语和定义3.1 电池管理系统通过检测单体电池与热、电相关数据,对单体电池或电池组进行充放电管理、保护与控制的装置。
3.2 矿用隔爆(兼本安)型锂离子蓄电池电源能量存储、转换装置,由隔爆外壳、锂离子蓄电池或锂离子蓄电池组、电池管理系统等组成。
有时还可包括充电系统、放电系统、显示系统、电源输入系统、电源输出系统等。
4 产品分类4.1 按用途分a)监测通信系统用后备电源,包括安全监控、人员管理、通信等系统后备电源;b)紧急避险设施用后备电源,包括避难硐室、可移动式救生舱等后备电源;c)运输车辆用电源,包括防爆蓄电池电机车、防爆无轨胶轮车、单轨吊等用动力电源;d)防爆柴油机起动机用电源;e)其它。
矿用隔爆(兼本安)型金属氢化物镍蓄电池电源安全技术要求一、前言矿用隔爆(兼本安)型金属氢化物镍蓄电池电源在矿山生产中具有紧要的应用价值,因其不倚靠于外部电源接口,在无电场、无信号线的恶劣环境下能够稳定工作,一直受到煤矿、金矿等行业的广泛认可。
然而,由于隔爆(兼本安)型金属氢化物镍蓄电池电源使用的特别性质,其安全性问题也成为了业内关注的热点。
本文将从应用场景、安全技术要求两个方面对矿用隔爆(兼本安)型金属氢化物镍蓄电池电源的安全性做认真说明,并提出相关的安全技术要求,以期对行业技术人员在使用该种电源时供给一些参考和引导。
二、应用场景矿用隔爆(兼本安)型金属氢化物镍蓄电池电源通常被应用于不安全品场所、矿山作业现场、石化、冶金等行业的生产生活场合中,其使用场景具备以下几个特点:1. 环境条件极端:煤矿、金矿等行业矿井内的环境条件相对较差,低温、高温、高湿、多尘、腐蚀性气体等问题会对隔爆(兼本安)型金属氢化物镍蓄电池电源产生影响。
2. 使用不便:矿井内的通讯方式一般只采纳对讲机,通讯距离和通讯质量都受到限制,供电线路的铺设也比较困难,因此使用传统的电源会面临一些不便。
3. 安全隐患:矿井内存在易燃易爆气体,传统电源使用存在安全隐患,尤其是在爆炸区。
三、安全技术要求针对上述应用场景,矿用隔爆(兼本安)型金属氢化物镍蓄电池电源的安全性需求很高。
针对其在使用中可能碰到的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安全技术要求:1. 防水、防尘、防腐为了保证电源能够在极端环境下正常工作,需要对其进行防水、防尘和防腐处理。
一般来说,隔爆(兼本安)型金属氢化物镍蓄电池电源应至少达到IP54的防水等级,并且需要使用防腐材料进行包裹,以保护其不受腐蚀性气体的侵害。
除了防水、防尘、防腐材料的选择外,安装方式也特别紧要,如在安装时需要保证密封性好、无渗漏现象。
2. 安全电路保护自反充电:在使用过程中,由于金属氢化物镍蓄电池具有自反充的特性,需要防止反充电电路的电压过高,导致电池内部压力过大,从而导致其损坏。
本质安全型电气设备技术要求本质安全型电气设备是指在正常使用条件下,即使有一定的运行失误或者设备缺陷等问题,也能够保证人身安全的电气设备。
这种电气设备安全性能达到了最高等级,非常适合在一些特殊和危险的环境下使用。
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本质安全型电气设备技术要求。
一、防止电路漏电本质安全型电气设备的最基本功能就是防止电路漏电,避免触电的可能性。
为了做到这点,电气设备的设计需要保证电缆、插头等线路端子的良好触摸,设计时要考虑到线路绝缘、金属薄层、接点的接触质量等,防止电路中的电流漏到人体上。
此外,设备还应该具有保护措施,如漏电保护器等,能够在发生漏电的情况下及时断开电源,保护用户的安全。
二、设计安全和防护性能本质安全型电气设备在设计时需要考虑到使用场合和环境,如温度、湿度、腐蚀、冲击、震动等因素。
需要在设计中考虑到安全和防护性能,采取相应的措施,以保证设备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此外,本质安全型电气设备的设计不仅需要考虑到使用时的安全性,还需要考虑到运输时的安全性,以避免设备在运输过程中造成人员伤亡或财产损失等问题。
三、材料的选用本质安全型电气设备的设计需要采用耐火、耐酸碱、耐高温、不易变形等材料,以确保设备在使用过程中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防护性能。
同时,在材料的选择上还要注重环保和节能的要求,避免对环境造成污染和资源的浪费。
四、电气设备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本质安全型电气设备的设计需要遵守相关的标准和规范,确保设备在设计、生产、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能和稳定性能。
在设计时需要考虑到国家和地区的法律法规、标准规范、技术标准以及客户的要求等,并使其设计符合相关的标准和规范,从而保证电气设备达到本质安全的要求。
以上是本质安全型电气设备技术要求的四个方面,设计时还需要考虑到如何合理、高效地实现这些要求,在满足安全性和技能性能的同时,还要保证产品的实际制造成本和质量要求,为消费者提供更为可靠、便捷和高效的产品。
本质安全型电气设备技术要求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们对电气设备功能需求的提升,我们对电气设备的安全性要求也越来越高。
本质安全型电气设备作为一种特殊类型的设备,具备了更高的安全性能和可靠性。
本文将详细介绍本质安全型电气设备的技术要求。
一、定义和特点本质安全型电气设备是指在使用过程中不依赖外部电源,并且在异常情况下不会引发电气设备安全事故的一类设备。
它具备以下几个特点:1. 无需外部电源:本质安全型电气设备通过内部电源供电,无需额外的外部电源,这使得它们的可靠性更高。
2. 安全性能高:本质安全型电气设备在异常情况下,如过电流、过载或短路等,不会产生危险的电气火花或高温,从而避免了电气设备安全事故的发生。
3. 适用范围广:本质安全型电气设备适用于各种工业领域,如石油化工、能源、交通等,提供了更高级别的安全保障。
二、技术要求1. 设计可靠性:本质安全型电气设备的设计要考虑各种可能发生的故障情况,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防范和降低事故发生的概率。
2. 安全屏蔽:本质安全型电气设备的内部电路需要进行合理的安全屏蔽,以确保在异常情况下电流不会引发火花或过大的放电。
3. 安全隔离:本质安全型电气设备的各个电路部分需要进行有效的隔离,以防止电流在异常情况下传递到其他电路部分,从而避免危险的电气接触。
4. 温度控制:本质安全型电气设备在设计和制造过程中需要考虑温度控制措施,以避免过热或过载现象的发生,从而确保设备在长时间运行中的安全性。
5. 电源保护:本质安全型电气设备应具备过流、过载和短路保护功能,以避免电流过大或异常情况引发火灾等安全事故。
6. 可靠性验证:本质安全型电气设备需要经过可靠性验证,确保其在设计参数和使用条件下的长期稳定性和安全性。
三、应用案例本质安全型电气设备技术要求的应用范围广泛,以下列举两个典型的应用案例:1. 石油化工行业:在石油化工生产过程中,存在着大量的危险品和易燃易爆物质。
本质安全型电气设备在此领域中的应用,可以有效防止电气火花引发的事故,并保护生产线和工作人员的安全。
本安电源课设
本安电源是指在特定的条件下不会引发火灾或爆炸的电源设备。
本安电源课设可以涉及以下内容:
1. 本安电源的原理和设计:了解本安电源的基本原理和设计要求,包括电源电压、电流、功率等参数的计算和选择,电路的设计和布线等。
2. 本安电源的安全性分析:通过分析场景需要的本安电源的安全性要求,了解和评估电路中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包括电路中可能发生的短路、过载、过压等故障的处理方法和保护措施。
3. 本安电源的设计和实现:根据安全性评估的结果,设计并实现符合本安要求的电源电路。
包括选择和匹配各种电子元器件,设计和制作电路板,搭建和测试电源电路的性能。
4. 本安电源的性能测试和验证:通过各种测试设备,对设计和制作的本安电源进行性能测试和验证。
包括电源的输出电压、稳定性、效率等参数的测试,并对测试结果进行分析和评估。
5. 本安电源的应用场景和展示:了解本安电源在不同场景中的应用和展示,例如在煤矿、化工、石油等特殊环境中的应用,并可以设计和搭建相关的应用场景进行展示。
总的来说,本安电源课设需要了解本安电源的基本原理和要求,进行安全性分析和设计,实现和测试本安电源的性能,并展示
其在特殊环境中的应用。
这个课设可以锻炼学生的电路设计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技能。
本安电源技术要求
A:电源实际应用时要求带负载能力要强,即:带传感器台数要有一定数量(比如3~5台以上我公司的甲烷传感器)。
B:远距离带负载能力(0.43平方毫米电缆距离要达到2000米以上带2~3台传感器要正常工作)。
C:要通过火花试验,达到本安要求
技术指标:
1、整体电源输入电压:220V AC (本安模块部分输入为DC20V~29V左右)
2、三路电压输出,每路输出工作电压DC21V,
3、工作电流:每路500mA。
4、电压误差应不大于2%
5、二级过压保护值:22V
6、二级过流保护值:500MA、负载效应≤5% ; 源效应≤5% ; 周期与随机偏移≤250mV峰峰值;过流过压后,如故障消除,输出自动恢复。
电源管理:
备用电池充电功能(备用电池24V4.5Ah,镍氢电池);
充电截止电压:≤28.5V;
3、放电终止电压:20.5V;
4、充电电流:≤0.6A;
5、工作时间不小于2h(额定负载时)。
矿用隔爆(兼本安)型锂离子蓄电池电源安全技术要求(第三次征求意见稿)随着煤炭工业发展和矿山装备技术进步,监测通信系统、紧急避险设施、井下运输车辆等对防爆电源的容量要求越来越高,同时GB3836.2-2010《爆炸性环境第2部分:由隔爆外壳“d”保护的设备》中明确禁止存在析氢危险的蓄电池在隔爆外壳内使用。
为满足目前煤矿装备的迫切需要,在充分研究、反复征求各方面专家意见以及进行相关试验研究的基础上,制定本安全技术要求。
1 范围本技术要求规定了矿用隔爆(兼本安)型锂离子蓄电池电源产品分类、型号命名、安全技术要求、检验规则等内容。
本技术要求适用于在煤矿井下使用的矿用隔爆(兼本安)型锂离子蓄电池电源的安全标志管理。
2 规范性引用文件GB 3836.1-2010 爆炸性环境第1部分:设备通用要求GB 3836.2-2010 爆炸性环境第2部分:由隔爆外壳“d”保护的设备GB 3836.3-2010 爆炸性环境第3部分:由增安型“e”保护的设备GB 3836.4-2010 爆炸性环境第4部分:由本质安全型“i”保护的设备GB 14048.1-2006 低压开关设备和控制设备第1部分总则MT/T 154.2-1996 煤矿用电器设备产品型号编制方法和管理办法MT/T 408-1995 煤矿用直流稳压电源MT 209-1990 煤矿通信、检测、控制用电工电子产品通用技术要求MT/T 1051-2007 矿灯用锂离子蓄电池MT/T 1078-2008 矿用本质安全输出直流电源QC/T 743-2006 电动汽车用锂离子蓄电池3 术语和定义3.1 单体电池构成蓄电池最小电气单元的电极和电解质的组合。
3.2 电池组以串联方式连接起来,增加电压的两个或多个单体电池。
3.3 电池管理系统通过采集、检测单体电池与热、电相关数据,对单体电池进行充放电管理、保护与控制的装置。
3.4 矿用隔爆(兼本安)型锂离子蓄电池电源能量存储、转换装置,由隔爆外壳、单体电池或电池组、电池管理系统等组成。
本质安全型电气设备技术要求本质安全型电气设备是指在正常使用和预见的故障条件下,不会对使用者产生危险的电气设备。
为了确保电气设备的安全性能,制定了一系列的技术要求。
首先,本质安全型电气设备要求具备安全绝缘或保护措施。
安全绝缘是指设备应当采用绝缘材料对带电部分与可触及的金属结构进行绝缘。
保护措施可以采用额外的防护措施,如接地、防护屏蔽等,以确保设备的使用安全。
其次,本质安全型电气设备要求具备合适的电气和机械设计。
在电气设计方面,设备应当遵循电气安全的基本原则,如使用合适的绝缘材料、合理设计电路等,以防止漏电、短路等电气故障。
在机械设计方面,设备应当采用合适的材料和结构设计,以防止机械故障导致的危险,如设备应当具备合适的稳定性、强度等。
此外,本质安全型电气设备要求具备合适的温度管理。
设备在工作过程中会产生一定的热量,如果温度过高会对设备本身和使用者产生安全隐患。
因此,设备应当具备合适的散热措施,如散热器、风扇等,以保证设备的温度在合理范围之内。
另外,本质安全型电气设备要求具备合适的过载和短路保护。
在电气系统中,过载和短路是常见的故障情况,如果没有相应的保护措施,会对设备和使用者产生危险。
因此,设备应当具备过载和短路保护装置,如熔断器、断路器等,以保证在故障发生时能够及时切断电源,并保护设备免受损坏。
此外,本质安全型电气设备还要求具备合适的防护等级和环境适应能力。
根据设备的使用环境和特定的安全要求,设备应当具备相应的防护等级,以确保设备在不同的环境下都能够正常工作和安全使用。
最后,本质安全型电气设备要求具备合适的标识和说明。
设备应当清晰明确地标注安全警示标志,以提醒使用者注意安全事项和正确的使用方法。
设备还应当提供详细的使用说明书,包括设备的性能参数、安全注意事项、维护方法等,以帮助使用者正确、安全地使用设备。
综上所述,本质安全型电气设备在设计和制造过程中需要满足一系列的技术要求,以确保设备的安全性能。
本质安全型电气设备技术要求本安型电气设备分单一式和复合式两种,单一式本质安全型电气设备的外壳可采用金属、塑料及合金制成。
外壳必须具有一定的强度,并具备一定的防尘、防水、防外物能力。
对一般环境使用的设备,其防护等级不低于IP20;对用于有腐蚀性气体的环境的外壳,应具有防化学腐蚀能力;对用于采掘面工作的电气设备,其外壳防护等级应达到IP54。
使用塑料外壳时要防止产生静电,且塑料外壳的材质要采用不燃性或难燃性材料制成。
采用合金外壳的材质中的含镁量不超过0.5%,以防止由于摩擦产生危险火花。
本安型电气设备的电源有两种:独立电源和外接电源。
独立电源是指干电池、蓄电池、光电池、化学电池等。
外接电源是指经动力电阿引入、经电源变压器供电的电源。
常用的独立电源是干电池和蓄电池,这是电阻性电路的电源。
如果电池的实际最大短路电流不超过最大安全电流,那么电池可作为本质安全电源直接使用;如果最大短路电流超过了设计允许值,则应串联限流电阻后方能使用。
煤矿井下使用的本安型电气设备的电源大多数是从动力电网引入经电源变压器变压整流后的电源,一般为隔爆兼本质安全型。
对于电源变压器的输入绕组应设有熔断器或断路保护装置,变压器铁芯要接地,变压器的本安电路接线端与非本安端子应分两侧布置,以防碰触和击穿,其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应符合表1的规定。
电源变压器绕组的分布可采用不同的方式:①向本安电路供电的绕组与其他绕组分开布置;②向本安电路供电的绕组与其他绕组内外分布,但在两种绕组间要采取加强绝缘的措施,并按表2,的规定进行变压器的绝缘耐压试验;③向本安电路供电的绕组与其他绕组内外分布,但在两绕组间要用铜质接地屏蔽层隔离,屏蔽层可用铜导线绕组或铜箔,且屏蔽层要一端接地,屏蔽层厚度应符合表3的规定。
表1 本安电路与非本安电路裸露导体之间的电气间隙与爬电距离额定电压数值V60901903755507601000130015513爬电距离mm348101518253640绝缘涂层下的爬电距离mm11.32.63.3568.31213.3相对泄痕指数iaV90300ibV175电气间隙mm346668101416胶封中的间距mml1.32222.63.34.65.3表2 变压器绝缘耐压试验(V)部位额定电压U试验电压原绕组,向非本安电路供电的副绕组与接地屏蔽、铁芯之间及其相互之间U≤3636220P220≤U100015004U最低为1500向本安电路供电的副绕组与接地屏蔽、铁芯之间及其相互之间U≤3636SPAN10002U+1000最低为1500表3 不进行试验的屏蔽层厚度熔断器额定电流(A)0.10.51235屏蔽绕组的导线直径(mm)0.20.450.630.91.121.4屏蔽铜箔最小厚度(mm)0.050.050.0750.150.250.3本安型电气设备(无论是单一式还是复合式)一般都使用了印制电路板。
本安模块技术要求:
1.按煤炭行业执行标准
煤矿用直流稳压电源MT/T 408-1995,
矿用本质安全输出直流电源MT/T 1078-2008
爆炸性气体环境用电气设备第4部分:本质安全型“i”GB3836.4-2010,ia等级。
2.电源输入电压:127V AC
3.两路输出,每路设备工作电压12V,工作电流:330mA,最大工作电流:2A
4.三级本安过压保护
5.电流保护
6.输入端电压升高保护(1.5倍),当交流电源电压升高使直流电压高于限定值时,输入保护模块将关断输出,保护后级电路免受过压损坏
7.电源管理(两路):备用电池充电功能(备用电池18V5Ah,磷酸铁锂电池)
两路备用电源:
最高充电电压:≤23V;
充电截止电压:≤23V;
放电终止电压:15V;
充电电流:≤2A;
工作时间不小于2h(额定负载时)。
磷酸铁锂电池符合MT/T 1051-2007的相关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