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沉而不郁_悲而不伤_对杜甫_秋兴八首_中沉郁顿挫诗风的体验
- 格式:pdf
- 大小:1.72 MB
- 文档页数:1
杜甫诗歌的沉郁顿挫沉郁顿挫是的诗歌艺术特点,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aa,希望大家可以帮助到大家!杜诗的风格特色是沉郁顿挫“沉郁”和“顿挫”,本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清人吴瞻泰在他的《杜诗提要》中说:“沉郁者,意也;顿挫者,法也。
意至而法也无不密。
”也就是说,沉郁与作品的内容主题有关;顿挫与作品的谋篇、结构、遣词造句等表达方法有关,而两者之间又是统一的。
纵观杜甫的作品:思想内容博大精深、韵味深远;感情境界凝重深沉、忧郁悲壮;表达方式百转千回、反复咏叹。
沉郁顿挫首先表现为深沉忧思的感情基调。
在这深沉忧思里,蕴含着一份优念国家命运、人民疾苦的深厚感情,所以显得阔大深远。
杜甫表达感情的方法是波浪起伏、反复咏叹、百转千回。
往往感情要爆发了,却又折回去,在心中回流,象有一座感情的闸门阻拦住,让感情在受阻之后再缓慢流出,因此那感情的抒发,也就显得更加深沉。
第一、丰富坎坷的人生阅历是杜诗“沉郁顿挫”风格的形成原因杜甫一生仕途坎坷,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疾病缠身,穷愁潦倒,奔波衣食,但仍意志弥坚,矢志不渝,这些磨砺了杜甫,也玉成了杜甫。
因此,诗人丰富的生活和救国救民的崇高而强烈的愿望,是形成杜诗“沉郁顿挫”风格的原因之一。
第二:“万方多难”的时代特征是形成杜诗“沉郁顿挫”风格的又一主要原因。
杜甫的一生,正值唐帝国由盛而衰的急剧转变的时代,既经历了繁荣昌盛的“开元全盛日”,也经历了“流血川原丹”《垂老别》的安史之乱,并看到安史乱后唐王朝一蹶不振、江河日下的败落景象。
可以说,杜诗“沉郁顿挫”风格的形成和他所处的那个“万方多难”的时代息息相关。
紧扣时代脉搏,同情民生疾苦,关心国家兴衰是杜诗永恒的旋律。
杜甫的一生始终关注人民:“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对人民的苦难,也有深刻的感受:“靡靡踰阡陌,人烟眇萧瑟,所遇多被伤,呻吟更流血”(《北征》);希望人民生活得到改善:“谁能叩君门,下令减征赋”(《宿花石戍》);对待被逼上反路的叛贼:“不可行俭德,盗贼本王臣”(《有感》)。
论杜甫的“沉郁顿挫”的创作风格【摘要】杜甫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诗人之一,由于他对祖国与对人民的热爱,写出许多反映与批判现实的不朽的诗篇。
他的诗歌创作达到了诗歌史上现实主义的最高水平,杜诗一向被称为“诗史”;他的创作方法是继往开来,金声而玉振,他的“沉郁顿挫”的创作风格是独一无二、无人能仿的,所以前人尊之为"诗圣"。
【关键词】杜甫;沉郁顿挫;创作风格杜甫(712—770),字子美,河南巩县人,出身于一个"奉儒守官"的家庭,受儒家传统思想的熏陶很深.晋代名将杜预的第十三代曾孙.杜预是京兆杜陵人,杜甫因此自称"杜陵布衣"、"杜陵野老"。
祖父杜审言是武则天时代著名诗人,父亲杜闲曾为兖州司马和奉天县令。
由于杜甫从小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一心向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奉赠韦左丞仗二十二韵》),但残酷的现实打碎了他的梦想,天宝六载的考试在奸相李林甫的操纵下,以“野无遗贤”为名拉上了可耻的帷幕,致使满怀远大抱负的诗人蒙羞受辱,落拓长安,过着极其困顿的生活。
在此他先后写了《兵车行》、《丽人行》、《前出塞》九首、《》等揭露社会弊病的作品。
几年后的“安史之乱”,使诗人又经乱离之苦,亲见了“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亡国景象,体味了沧海桑田的巨变给人民心灵带来的创伤,先后创作《悲陈陶》、《悲青坂》、《羌村三首》以及“三吏”、“三别”等诗篇。
这一时期的作品凝结着诗人和广大人民的血泪,思想性和艺术性达到了高度统一,标志着杜诗现实主义发展的最高峰。
从此,诗人转徙流宕,漂泊西南,终至穷愁而死。
杜甫虽一介布衣,却始终关心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始终关注人民的生存状态,并以满含血泪的深情歌吟,传达一个时代的苦难,传达一个儒者的良知和勇气。
他的诗,以“沉郁顿挫”的独特风格雄立于中国文学史,令世人叹为观止。
一、“沉郁顿挫”的内涵及在杜诗中的体现“沉郁顿挫”是杜甫对自己创作风格的一种描述,他在《进〈雕赋〉表》中说:“臣之述作,虽不能鼓吹六经,先鸣数子,至于沉郁顿挫,随时敏捷,扬雄、枚皋之徒,庶可企及也。
试以具体作品为例,论述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特点。
答案解析
答案:(1)沉郁顿挫风格的感情基调是悲慨,入蜀后的十余年,是杜诗“沉郁”风格发展的顶峰,写民生疾苦、自己的穷困潦倒。
感情深沉阔大。
《登高》是杜甫大历二年秋在夔州时所写。
当时诗人病卧夔州,夔州在长江之滨。
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飘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
(2)杜甫感情回环往复,流露于笔端的是潜气内转的起伏顿挫,给人以波澜老成之感。
《登高》三联表现感情,从纵(时间)、横(空间)两方面着笔,由异乡飘泊写到多病残生。
四联又从白发日多,护病断饮,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
(3)沉郁,指其感情的悲慨壮大深厚;顿挫,指其感情的表达波浪起伏、反复低回。
《登高》前四句写登高见闻,抒发了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
写出久客孤独的内容,悲秋苦病的情思,加进离乡万里、人在暮年的感叹,诗意更见深沉。
尾联对结,诗人备尝艰难潦倒之苦,国难家愁,使自己白发日多,再加上因病断酒,悲愁就更难排遣。
本来兴会盎然地登高望远,现在却平白无故地惹恨添悲,诗人的矛盾心情是容易理解的。
[解析]
(1)沉郁顿挫风格的感情基调是悲慨;
(2)感情深沉浑厚,回环往复,潜气内转,起伏顿挫; 沉郁顿挫的风格成于杜甫晚年,他的诗写民生疾苦,写自己的穷愁潦倒,感情深沉阔大;沉郁指感情的悲慨壮大深厚,顿挫指感情的表达波浪起伏,反复低回。
简述杜甫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一、杜甫其人杜甫啊,那可是咱中国诗歌史上超厉害的大诗人呢。
他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经历了好多的战乱、流离失所的日子。
就因为他这些坎坷的经历,他的诗才会有那种独特的风格。
二、沉郁顿挫风格的体现1. 情感的深沉杜甫的诗情感那叫一个深沉啊。
你看他写的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国家都破败了,他的那种悲痛、忧虑就像深深的潭水一样,满满的都是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对百姓受苦的同情。
他不是那种轻飘飘地写,而是把自己的感情完完全全地融入到诗句里,让你读的时候就感觉心里沉甸甸的。
2. 意境的雄浑他诗中的意境可雄浑了。
像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那描绘的景象多壮阔啊,风又急,天又高,猿猴在哀叫,树叶纷纷落下,长江水滚滚奔腾。
这种雄浑的意境背后,其实是他内心深沉的情感在支撑着。
他把自己对人生的感慨,对世事无常的悲叹,都通过这样雄浑的意境展现出来了。
3. 节奏的顿挫他的诗在节奏上顿挫感很强。
读起来的时候,就好像是走路时有时候快步向前,有时候又突然停顿一下。
比如“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这几句诗,读的时候你会感觉到一种节奏的变化,这种变化就像是他情感的起伏一样。
他的这种节奏上的顿挫,会让读者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他情感的力量。
三、这种风格的意义杜甫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意义可大了。
它让我们能够透过诗歌看到那个时代的真实面貌,看到百姓的苦难,看到国家的兴衰。
而且这种风格也对后世的诗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很多诗人都从杜甫这里学到了如何深刻地表达情感,如何通过诗歌来反映社会现实。
所以说,杜甫真的是诗歌界的一座高峰,他的这种风格就像一颗璀璨的星星,在诗歌的天空中永远闪耀着。
浅析杜甫诗歌的沉郁顿挫第一篇:浅析杜甫诗歌的沉郁顿挫浅析杜甫诗歌的沉郁顿挫中文系0936 林静 17号摘要:杜甫诗歌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体现着诗人的人格魅力。
杜诗沉郁顿挫的独特风格饱含爱国情怀和忧国忧民的精神。
沉郁顿挫的杜诗反映了唐代由盛到衰的历史,诗人用诗书写着当时社会的苦难,还有自己悲苦的命运。
这种沉郁的风格体现着诗人伟大的情怀,感人的精神,诗人的形象因此更为高大。
关键词:沉郁顿挫性格命运忧国忧民杜甫(712-770),字子美,在唐代诗坛上是与李白双峰并峙的伟大诗人,被后人称之为“诗圣”。
他的诗歌创作,内容极为丰富,广泛地反映了他的时代的社会生活,而他的诗歌的艺术性更是达到了我国古典诗歌的颠峰。
杜诗内容广博,体式多样,风格也多姿多彩,而其主导风格是其夫子自道的“沉郁顿挫”。
而这种沉郁风格的形成和杜甫的性格、命运有一定的关系。
胸怀天下、才华横溢,而仕途坎坷是沉郁顿挫风格形成的基本原因。
杜甫可以说是志向高远,但屡试不第,报国无门。
杜甫有着显赫的家世,其祖父杜审言,以五言诗著称,是五言诗的奠定者之一。
其父杜闲曾任县令、司马等职,是世代仕宦之家。
他七岁能作诗,九岁能临摹虞世南的书法,诗文在十四五岁时已经小有名气。
可就是这样一个“神童”才子,仕途上却很是失意。
安史之乱爆发,盛唐转衰,杜甫的命运也更加不幸。
年过半百的杜甫颠沛流离,过着近似乞丐的流浪生活,最终客死他乡。
在兵荒马乱颠沛流离,受尽苦难的杜甫看到了百姓更深的苦难,对现实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他的《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这“三吏三别”真实地描写了衰败的唐朝县吏、关吏、老妇、老翁、新娘、征夫等人的思想、感情、行动、语言,生动地反映了那个时期的社会现实和广大劳动人民的深重灾难和痛苦,展示给人们一幕幕凄惨的人生悲剧。
生活的磨难使诗人更能深入体验社会现实,从而促成了沉郁顿挫的风格。
但是无论遭受怎样的苦难,杜甫的理想始终坚定不移,就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高中语文秋兴八首(其一)教案(通用5篇)高中语文秋兴(其一)教案 1一、教材《秋兴八首》(其一)是人教版必修三第二单元第六课的第一首诗,是高中语文教材选上杜甫的三首诗之一,紧接在第五课李白《蜀道难》之后。
该单元以诗歌为主,共有七篇,杜甫就有三篇,而且都是在诗人流寓夔州所做,都有着相似的心境和创作背景,学好这首诗,对于领会感悟其它几首诗也有启发作用。
二、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掌握朗读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读诗诵诗的能力。
2.引导学生初步掌握鉴赏诗歌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3.引导学生感受杜甫诗歌的艺术魅力,掌握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二)教学设想1.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诵读诗歌,进入诗境体会诗歌的艺术魅力。
诵读就是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有节奏地读,反复地读,熟练到脱口而出,自然成诵。
突出诗歌诵读的意义,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体会诗歌的语言和韵律美,并受到情感的熏陶。
学生吟诵诗歌,抑扬顿挫,韵味无穷,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不仅可以感受到汉语言音律的美,诗歌意境的美,形象的美,还可以积累语言,受到熏陶和感染。
与朗读相比,诵读更强调个人体验,更强调内化。
诵读应该是古代诗歌教学的贯穿始终的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方法。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感受杜甫诗歌的艺术魅力,掌握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在我国许多优秀的古典诗词中,情和景是不可分的。
那些流传千古的名诗、名词、名句,情和景确实是“妙合无垠”的。
唐诗是中国古典诗歌发展史上的巅峰,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在杜甫诗歌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秋兴八首就是其中典范的代表之作。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情景交融的艺术氛围,我设计了两个环节:第一,画面素描,用细腻的语言再现情景;第二,情景交融,体会作者是如何把感情融入景物描写之中的。
3、教学方法:诵读——鉴赏——写作4、教学用具:多媒体投影仪。
5、教学课时:一课时。
三、教学过程1.导入,播放歌曲《春天里》,由学生感兴趣的歌曲导入杜甫写的一首“秋天里”——《秋兴八首》(其一)。
大 众 文 艺177摘要:《秋兴八首》是杜甫七律的代表之作。
本文以此为例,从色彩感、时空感、表达方式等三方面入手,对杜诗风格进行简要分析,从而说明其“沉郁顿挫”并非是悲观和消沉,而是一种厚重壮大,深沉而悠远。
关键词: 杜甫;秋兴八首;沉郁顿挫“沉郁顿挫”是杜甫在《进雕赋表》中对自己诗歌的一个评价,也是后世公认的杜诗的主导风格。
许多评论家都就“沉郁顿挫”进行了阐释,其认识基本一致。
章培恒主编的《中国文学史》认为:“所谓‘沉郁’,主要表现为意境开阔壮大,感情深沉苍凉;所谓‘顿挫’,主要表现为语言和韵律曲折有力,而不是平滑流利或任情奔放。
”袁行霈主编的《中国文学史》则认为:“沉郁顿挫风格的感情基调是悲慨……沉郁,是感情的悲慨壮大深厚;顿挫,是感情表达的波浪起伏、反复低回。
”从中我们看出,“沉郁”指的是诗情,是感情的悲慨壮大深厚;而“顿挫”指的是诗意,是感情的波浪起伏、反复低回,运用反复、重叠、对比、衬托等手段,使本就深沉的情感更加含蓄。
杜甫的《秋兴八首》历来被认为是七律的经典,无论从内容还是技巧上,这组诗都表现出诗人沉郁顿挫的风格。
这组诗为杜甫惨淡经营之作,写于大历元年秋(766年)的夔州。
诗为联章体,其间环环相扣,首尾相联,把766年的夔州与755年前的长安两个不同时空借“秋兴”连接起来。
兴者,感也。
因秋以发兴,故曰《秋兴》。
秋气萧飒,诗人不仅从悲凉肃杀的三峡秋景中看到残破凄凉的江山,更看到自己穷途末路的残年,于是触景伤情,将自己的万千感慨通过或华美典雅,或雄浑悲凉,或平易自然的诗句表现出来。
首先,我们由全诗的色彩感来把握诗人的情感基调。
《秋兴八首》中有很多具有浓厚忧郁色彩的意象,这些具体的意象体现出衰飒的秋意。
如“玉露”凋伤的“枫林”(其一),“夔州孤城”的“落日”(其二),又如“鱼龙寂寞秋江冷,故国平居有所思”(其四),“翟塘峡口曲江头,万里风烟接素秋”(其六),白露、枫林、落日、秋江、素秋这些客观物象往往笼罩着一层阴郁凄凉的色彩,充满着一种沉重悲怆的气氛,体现出杜甫伤时忧国的情怀。
杜甫《秋兴》诗歌分析杜甫《秋兴八首》诗歌分析《秋兴》八首是大历元年(766)杜甫五十五岁旅居夔州时的作品。
它是八首蝉联、结构严密、抒情深挚的一组七言律诗,体现了诗人晚年的思想感情和艺术成就。
持续八年的安史之乱,至广德元年(763)始告结束,而吐蕃、回纥乘虚而入,藩镇拥兵割据,战乱时起,唐王朝难以复兴了。
此时,严武去世,杜甫在成都生活失去凭依,遂沿江东下,滞留夔州。
诗人晚年多病,知交零落,壮志难酬,心境是非常寂寞、抑郁的。
《秋兴》这组诗,融铸了夔州萧条的秋色,清凄的秋声,暮年多病的苦况,关心国家命运的深情,悲壮苍凉,意境深闳。
这组诗,前人评论较多,其中以王嗣奭《杜臆》的意见最为妥切。
他说:“秋兴八首,以第一首起兴,而后七首俱发中怀;或承上,或起下,或互相发,或遥相应,总是一篇文字……”可见八首诗,章法缜密严整,脉络分明,不宜拆开,亦不可颠倒。
从整体看,从诗人身在的夔州,联想到长安;由暮年飘零,羁旅江上,面对满目萧条景色而引起国家盛衰及个人身世的感叹;以对长安盛世胜事的追忆而归结到诗人现实的孤寂处境、今昔对比的哀愁。
这种忧思不能看作是杜甫一时一地的偶然触发,而是自经丧乱以来,他忧国伤时感情的集中表现。
目睹国家残破,而不能有所作为,其中曲折,诗人不忍明言,也不能尽言。
这就是他所以望长安,写长安,婉转低回,反复慨叹的道理。
为理解这组诗的结构,须对其内容先略作说明。
第一首是组诗的序曲,通过对巫山巫峡的秋色秋声的形象描绘,烘托出阴沉萧森、动荡不安的环境气氛,令人感到秋色秋声扑面惊心,抒发了诗人忧国之情和孤独抑郁之感。
这一首开门见山,抒情写景,波澜壮阔,感情强烈。
诗意落实在“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两句上,下启第二、三首。
第二首写诗人身在孤城,从落日的黄昏坐到深宵,翘首北望,长夜不寐,上应第一首。
最后两句,侧重写自己已近暮年,兵戈不息,卧病秋江的寂寞,以及身在剑南,心怀渭北,“每依北斗望京华”,表现出对长安的强烈怀念。
杜甫《秋兴八首》其二全诗翻译赏析秋兴八首其二杜甫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
听猿实下三声泪,奉使虚随八月。
画省香炉违伏枕,山楼粉隐悲笳。
请看石上藤罗月,已映洲前芦荻花。
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
这两句写诗人在州孤城,从日落黄昏直坐到深夜,翘首北望长安;身在剑南,心怀渭北,那里兵戈未息,局势不稳,诗人忧心如焚。
诗句表现出诗人对长安的强烈怀念,目睹国家残破,自己不能有所作为,言外之意,发人深思,耐人琢磨。
译:州的高城上又迎来了落日。
每当晚上北斗星出现的时候,我就按照它的方向来寻找长安的所在。
听到巫峡的猿啼,我真的流下泪来。
我也希望乘着浮回到自己的故乡,但这愿望终究还是落空了。
我还记得我从前春宿左省值夜的时候,晚上熬夜写些明朝的封事,点燃书案上的香。
可现在我早已不在那里就职。
滞留此地,傍晚时分听到城楼上吹起悲笳,心中升起一股隐然的悲痛。
你看,山石上爬满了藤萝。
月亮刚刚升起来的时候,月光是照在藤萝上的,而现在它已经照到河洲前面的芦荻花上面去了。
我一夜无眠,一直在怀念长安。
赏:《秋兴》八首是大历元年(766)杜甫五十五岁旅居州时的作品。
它是八首蝉联、结构严密、抒情深挚的一组七言律诗,体现了诗人晚年的思想感情和艺术成就。
这组诗以身居巫峡,心念长安为线索, 抒写遭逢兵乱, 留滞他乡的客中秋感, 于凄清哀怨之中, 具有沉雄博丽的深意境。
《秋兴八首》是老杜“以其生平之所郁结 ,与其遭际 ,暨其伤感 ,一时荟萃 ,形为慷慨悲歌 ,遂为千古绝调”。
这八首诗从内容到技巧 ,都显示出杜甫的`七律已经进入到更为精醇的艺术境界 ,郝敬称为“真足虎视词坛 ,独步一世”。
黄生曰:“杜公七律当以《秋兴》为裘领 ,乃公一生心神结聚之所作也。
”第二首写诗人身在孤城,从落日的黄昏坐到深宵,翘首北望,长夜不寐,上应第一首。
最后两句,侧重写自己已近暮年,兵戈不息,卧病秋江的寂寞,以及身在剑南,心怀渭北,“每依北斗望京华”,表现出对长安的强烈怀念。
杜甫诗词《秋兴八首》的诗意赏析《秋兴八首》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寓居四川夔州(今重庆市奉节县)时创作的以遥望长安为主题的组诗,是杜诗七律的代表作。
第一首是组诗的序曲,通过对巫山、巫峡的秋色秋声的形象描绘,烘托出阴沉萧森、动荡不安的环境气氛,令人感到秋色秋声扑面惊心,抒发了诗人忧国之情和孤独抑郁之感。
第二首写诗人身在孤城,从落日的黄昏坐到深宵,翘首北望,长夜不寐,表现出对长安的强烈怀念。
第三首写晨曦中的夔府,秋气清明,江色宁静,而这种宁静给作者带来的却是烦扰不安。
第四首是组诗的前后过渡,“故国平居有所思”一句挑出以下四首。
第五首,描绘长安宫殿的巍峨壮丽,早朝场面的庄严肃穆,以及自己曾得“识圣颜”至今引为欣慰的回忆。
第六首怀想昔日帝王歌舞游宴之地曲江的繁华,在无限惋惜之中,隐含斥责之意。
第七首忆及长安的昆明池,展示唐朝当年国力昌盛、景物壮丽和物产富饶的盛景。
第八首表现了诗人当年在昆吾、御宿、渼陂春日郊游的诗意豪情。
全诗感物伤怀,借深秋衰惨冷寂之景抒写人之暮年,知交零落,漂泊无依,空怀抱负的悲凉心境,表达了深切的身世之悲、离乱之苦和故园之思。
八首诗是一个完整的乐章,以忧念国家兴衰的爱国思想为主题,以夔府的秋日萧瑟,诗人的暮年多病、身世飘零,特别是关切祖国安危的沉重心情为基调,其间穿插着轻快欢乐的抒情。
每一首都以独特的表现手法,从不同的角度表现作者的思想情绪。
《秋兴八首》【年代】:唐【作者】:杜甫【内容】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去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
听猿实下三声泪,奉使虚随八月槎。
画省香炉违伏枕,山楼粉堞隐悲笳。
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
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
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
匡衡抗疏功名薄,刘向传经心事违。
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衣马自轻肥。
闻道长安似弈棋,百年世事不胜悲。
论杜甫《秋兴八首》的艺术成就《秋兴八首》是唐代宗大历元年杜甫旅居夔州所作,其时已处于人生的暮年。
居无定所、国家动乱、亲朋去世,三种磨难交织侵袭。
恰逢秋日,波涛汹涌的江水激发了诗人郁结的诗情,成就了这八首亘古绝今的悲情之作。
下面对诗歌内容稍作说明:第一首开篇明义,描写了巫山巫峡的秋景,“玉露”“丛菊”“孤舟”等意象的使用为整组诗奠定了一个悲凉的基调,字里行间散发着诗人思故园之情。
第二首紧承上首,描写了夔府日落月升之景,“望京华”成为八首诗的诗眼。
第三首描写夔州的清晨,诗人对于渔人的“还泛泛”和燕子的“故飞飞”表现出厌倦,感慨今昔,总是天不遂人愿。
第四首为过渡篇章,承上启下,着眼处由“夔府”转到“长安”,与“望京华”呼应,写到长安近况,一瞬间气势流淌,情感急转直下。
第五首承接“故国平居有所思”而来,忆昔长安全盛日,末句颇有“心在天山,身老沧州”之苍凉。
第六首首联第一句将目光转移回了夔府,第二句则将长安与夔府用若有若无的“风烟”联系起来,看似笔调变化,其实仍是描写长安,两相对比,更突显京华之没落。
第七首写古之长安,羡其繁华,终落笔于凄清。
第八首为完结篇,描写诗人往日畅游长安之景象,全然衬托1/ 8出如今无可奈何的落差感。
《秋兴八首》的艺术成就具体体现在如下方面:一、浑厚深沉的境界(一)沉郁顿挫的风格“沉郁顿挫”基本成为后世公认的杜甫的主要诗歌风格。
《秋兴八首》因秋起兴,诗人身在夔府,心念京华,借盛衰之变,寄故园之思。
诗中所运用的意象皆笼罩上沉重悲怆的色彩,诗人联想自己的身世,参悟个体生命的无奈,悲天悯人的情怀夹杂着无所归属的零落感,加以国家的混乱,蕴藉着难以言表的悲愤,此可谓之“沉郁”。
但诗人的情感不是一味的低沉。
例如第八首,诗人回首往事,气象万千,不禁带读者进入到一个高昂的旋律中,突然笔锋直转,“白头吟望苦低垂”。
通过这种错落有致的写法,使读者有“天地为之久低昂”的情感体验,此可谓“顿挫”。
“沉郁顿挫”是在奠定了情感基调上的情绪起伏,这种风格使杜甫之作总描摹出一副苍茫的图景。
浅谈杜甫诗作“沉郁顿挫”风格成因杜甫诗歌的艺术风格多种多样,最具有特征性的、也是杜甫自己提出并为评论者所公认的,是“沉郁顿挫”。
“沉郁顿挫”是杜甫在《进<雕赋>表》中自述创作甘苦之语,他在《进雕赋表中》说:“臣之述作,虽不是以鼓吹六经,先鸣数子,至于沉郁顿挫,随时敏捷,而杨雄、枚皋之流,庶可跂及也。
”所谓“沉郁”,主要表现为意境开阔壮大、感情深沉苍凉;所谓“顿挫”,主要表现为语言和韵律曲折有力,而不是平滑流利或任情奔放。
形成这种特点的根本原因,是杜甫诗歌所要表达的人生情感非常强烈,而同时这种情感又受到理性的节制。
他的思虑常常很复杂、心情常常很矛盾,所以他需要找到恰当和适度的表达方法。
这样,使得诗中的情感之流成为有力度而受控制的涌动。
笔者认为:杜诗“沉郁顿挫”风格的形成,有其坚实的思想、情感和现实基础。
一、强烈的忧患意识和批判意识是形成杜诗“沉郁顿挫”风格的思想基础。
杜甫的忧患意识和批判意识都是源自儒家仁政思想,杜甫的理想政治模式仍是儒家的政治模式,即德政。
在他的诗中“病树、桔楠、桔棕、古塞、秋云、……甚至高江、急峡、危城、孤舟、啼猿、翔鸟、落花、寒月以及那辛苦的织女,堂前扑枣的老妇,重负下呻吟的老农,新婚成别的夫妻,那巧取豪夺的官吏,骄横跋扈的将军,粗暴无理的恶少,长安水边的丽人,都成为颇能代表杜诗风格的一象”。
表现了诗人杜甫对中兴济世的热切,对混乱乾坤的指斥,对横行霸道的愤慨,对漂泊流离的悲伤,对生灵涂炭的悲悯,对物力衰竭的惋惜,对博施济众的赞美。
二、国家的战乱,人民的疾苦是他“沉郁顿挫”诗风的现实基础。
杜甫现存诗1400多首,深刻的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前后20多年的社会全貌,诗人将自己的个人生活与国家与百姓的生活紧密结合,达到了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的完美统一。
诗人的一生都怀着爱国的热诚:“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岁暮》),诗人对祖国是何等的热爱;“独使至尊受社稷,诸君如何答升平”(《诸将》),诗人对祖国前途是何等地忧虑;“必若救疮痍,应先去蝥贼”(《送韦讽上阆州录事参军》),这是诗人为力挽国运,拯救人民而开出的药方;“公若登台辅,临危莫爱身”,这是诗人对朋友的殷切厚望也是诗人的一片爱国至诚。
杜甫《秋兴八首·其一》赏析《秋兴八首》是杜甫晚年为逃避战乱而寄居夔州时的代表作品,作于大历元年(公元766年),时诗人56岁。
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的杜甫《秋兴八首·其一》赏析,欢迎阅读。
《秋兴八首·其一》原文玉露凋伤枫树林1,巫山巫峡气萧森2。
江间波浪兼天涌3,塞上风云接地阴4。
丛菊两开他日泪5,孤舟一系故园心6。
寒衣处处催刀尺7,白帝城高急暮砧《秋兴八首·其一》翻译枫树在深秋露水的侵蚀下逐渐凋零、残伤,巫山和巫峡也笼罩在萧瑟阴森的迷雾中。
巫峡里面波浪滔天,上空的乌云则像是要压到地面上来似的,天地一片阴沉。
花开花落已两载,看着盛开的花,想到两年未曾回家,就不免伤心落泪。
小船还系在岸边,虽然我不能东归,飘零在外的我,心却长系故园。
又在赶制冬天御寒的衣服了,白帝城上捣制寒衣的砧声一阵紧似一阵。
看来又一年过去了,我对故乡的思念也愈加凝重,愈加深沉。
《秋兴八首·其一》赏析秋兴者,遇秋而遣兴也,感秋生情之意。
《秋兴八首》是杜甫晚年为逃避战乱而寄居夔州时的代表作品,作于大历元年(公元766年),时诗人56岁。
全诗八首蝉联,前呼后应,脉络贯通,组织严密,既是一组完美的组诗,而又各篇各有所侧重。
每篇都是可以独立的七言律诗。
王船山在《评选·卷四》中说:“八首如正变七音,旋相为宫而自成一章,或为割裂,则神态尽失矣。
”八首之中,第一首总起,统帅后面七篇。
前三首写夔州秋景,感慨不得志的平生,第四首为前后过渡之枢纽,后四首写所思之长安,抒发“处江湖远则忧其君”的情愫。
声身居巫峡而心系长安就是这组诗的主要内容和线索。
全诗以“秋”作为统帅,写暮年飘泊、老病交加、羁旅江湖,面对满目萧瑟的秋景而引起的国家兴衰、身世蹉跎的感慨;写长安盛世的回忆,今昔对比所引起的哀伤;写关注国家的命运、目睹国家残破而不能有所为、只能遥忆京华的忧愁抑郁。
全诗于凄清哀怨中,具沉雄博丽的意境。
格律精工,词彩华茂,沉郁顿挫,悲壮凄凉意境深宏,读来令人荡气回肠,最典型地表现了杜律的特有风格,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杜甫《秋兴八首》全赏析《秋兴八首》是大历元年(766年)杜甫寓居四川夔州时写下来的以想望长安、感慨国事为主题的七言律诗,它是杜集中七律的代表作。
这八首律诗是组诗。
它从夔州的秋天景物说起,抒写了诗人想望长安往事的种种心情。
第一首为全诗的领起。
它的开头四句是因秋发兴。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这与宋玉《九辩》所说的“悲哉秋之为气也。
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相比,发兴相同,而境界、气势和感情的深沉郁勃远远过之。
接着写诗人留滞峡中的凄紧情况。
“丛菊两开他日泪”,杜甫寓夔州,已两见菊花开矣。
“孤舟一系故园心”句,就隐约地说出对长安的想望。
第二首虽然仍旧是写自己居夔境况和夔州景色,而第二句的“每依北斗望京华”已明白地指出了感情结聚点。
这也可以说是为整组诗点出了主题。
第三首的“匡衡抗疏功名薄,刘向传经心事违。
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裘马自轻肥。
”因望京华引起了诗人对身世遭遇的回忆和伤叹。
诗人想望长安,当然首先要回忆起往年疏救房琯这一件具有重大政治意义的事。
肃宗至德元年(756),宰相房琯以陈陶斜败绩贬官。
杜甫时任左拾遗,抗疏论不应以小过罢相,因言词激切,触忤肃宗,下三司推问,幸得宰相张镐替他辩解,方得免罪。
诗人在这次政治斗争中所遭受的打击,在他的生命史上留下了永远不可磨灭的伤痕。
他在诗里把匡衡、刘向来和自己作比。
匡衡,汉元帝时,数上疏论议政治得失。
刘向,亦汉代人,成帝(刘骜)时,讲论五经于石渠。
诗人自谓和匡衡一样,抗言政治之得失,但遭际不如——“功名薄”;如果象刘向一样的讲经,也不减于他,但与自己“致君尧舜上”的用世之心又相违。
第四首直接转入长安,是这组诗的大转捩。
“闻道长安似弈棋,百年世事不胜悲”等句,表明了对“安史之乱”后局势的无限感慨。
以下数首都是对长安往事的想望,抒发对国事的今昔之感。
一提到长安,不能不使诗人想到大唐宫殿以及昆明池、曲江和渼陂诸名胜。
特别是曲江,它给予诗人的印象极其深刻难忘。
大 众 文 艺
177
摘要:《秋兴八首》是杜甫七律的代表之作。
本文以此为例,从色彩感、时空感、表达方式等三方面入手,对杜诗风格进行简要分析,从而说明其“沉郁顿挫”并非是悲观和消沉,而是一种厚重壮大,深沉而悠远。
关键词: 杜甫;秋兴八首;沉郁顿挫
“沉郁顿挫”是杜甫在《进雕赋表》中对自己诗歌的一个评价,也是后世公认的杜诗的主导风格。
许多评论家都就“沉郁顿挫”进行了阐释,其认识基本一致。
章培恒主编的《中国文学史》认为:“所谓‘沉郁’,主要表现为意境开阔壮大,感情深沉苍凉;所谓‘顿挫’,主要表现为语言和韵律曲折有力,而不是平滑流利或任情奔放。
”袁行霈主编的《中国文学史》则认为:“沉郁顿挫风格的感情基调是悲慨……沉郁,是感情的悲慨壮大深厚;顿挫,是感情表达的波浪起伏、反复低回。
”从中我们看出,“沉郁”指的是诗情,是感情的悲慨壮大深厚;而“顿挫”指的是诗意,是感情的波浪起伏、反复低回,运用反复、重叠、对比、衬托等手段,使本就深沉的情感更加含蓄。
杜甫的《秋兴八首》历来被认为是七律的经典,无论从内容还是技巧上,这组诗都表现出诗人沉郁顿挫的风格。
这组诗为杜甫惨淡经营之作,写于大历元年秋(766年)的夔州。
诗为联章体,其间环环相扣,首尾相联,把766年的夔州与755年前的长安两个不同时空借“秋兴”连接起来。
兴者,感也。
因秋以发兴,故曰《秋兴》。
秋气萧飒,诗人不仅从悲凉肃杀的三峡秋景中看到残破凄凉的江山,更看到自己穷途末路的残年,于是触景伤情,将自己的万千感慨通过或华美典雅,或雄浑悲凉,或平易自然的诗句表现出来。
首先,我们由全诗的色彩感来把握诗人的情感基调。
《秋兴八首》中有很多具有浓厚忧郁色彩的意象,这些具体的意象体现出衰飒的秋意。
如“玉露”凋伤的“枫林”(其一),“夔州孤城”的“落日”(其二),又如“鱼龙寂寞秋江冷,故国平居有所思”(其四),“翟塘峡口曲江头,万里风烟接素秋”(其六),白露、枫林、落日、秋江、素秋这些客观物象往往笼罩着一层阴郁凄凉的色彩,充满着一种沉重悲怆的气氛,体现出杜甫伤时忧国的情怀。
但这种情怀并不是悲观与消沉的,杜甫调整了从前惯用的笔法,用浓重绚丽的色彩来描绘暗淡悲哀的感情色调,开出七律中华美典雅、雄浑富丽之一体。
如写帝王气象“直北关山金鼓震,征西车马羽书驰”(其四)“西望瑶池降王母,东来紫气满函关。
云移雉尾开宫扇,日绕龙鳞识圣颜”(其五),写游幸之美“珠帘绣柱围黄鹄,锦缆牙樯起白鸥”(其六),写旧游之乐“昆吾御宿自逶迤,紫阁峰阴入渼陂。
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其八)。
诗人滞留江湖的寂寞在无奈中得到了升华,幻化为对长安热切的想象,而落寞的秋天在昔日的京华中也变得多姿多彩起来。
正如郝敬所说:“《秋兴八首》,富丽之词,沉浑之气,力扛九鼎,勇夺三军,真大方家如椽之笔。
”
其次,再来体会诗中体现的时空感。
诗人身居巫峡,心系长安,将夔州与长安联接起来,表达故国平居之思,又将昔日繁华与今日的萧瑟连接起来,形成强烈的对照,表达了诗人抚今追昔的感慨,如“夔州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其二)“瞿塘峡口曲江头,万里风烟接素秋”(其六)。
通过巨大的时空交错,诗人十年离乱期间所蓄积的忧国伤时感情与十年前长安的歌舞升平气象错综复迭成章,纷乱的万千思绪与今昔及两地时空复
线交叉,翻出种种跌宕变化。
忆往昔,盼中兴,忧乱伤时,叹老悲秋,个人身世与国运民瘼联成网络。
不过,诗人忧国伤时的情感不仅仅局限于伤己,而是以小观大,从夔州、巫峡而联想到了江间塞上、天地之间以及国家的安危。
“鱼龙寂寞秋江冷,故国平居有所思”(其四)“关塞极天唯鸟道,江湖满地一渔翁”(其七)。
自己沦落江湖,抱负不得施展,身阻鸟道,迹比渔翁,诗人在无穷天地宇宙参照下体悟到个体的渺小和生命的短暂,产生个人对生命有限性的焦虑、忧郁和悲伤,这是对自我价值实现的强烈追求以期超越生命有限性不得而生的无奈甚至绝望的情绪。
在永恒宇宙中,诗人寻找不到自我生命的价值,寻找不到令自己欣慰的生命存在意义,受儒家人生观价值观的影响,他难免慨叹人生,孤独之感油然而生,著一“一”字,愈形孤独凄凉。
但诗人这里的孤独又不仅仅是一己之悲,而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不得而形成的悲壮的孤独与寂寞,是悲天悯人的寂寞心。
那种生命飘泊感与国家的动荡不安取得了共振,达到一种雄浑壮阔的艺术境界。
这样,在无垠天地的衬托下,在天地与个人的对比中,蕴含着难以言传的苍凉衰飒与悲愤激楚,成为杜诗“沉郁顿挫”艺术风格的来源之一。
最后看本诗的表达方式。
《秋兴八首》是因秋起兴,身居巫峡,心系京华,借盛衰之变,寄故国之思,明治乱之意。
抒情是《秋兴八首》的经络气脉,叙事是它的肌肤血肉,议论是支撑全诗的筋腱骨骼,字里行间都能感受到它的思辩理性与政论色彩。
大唐帝国美轮美奂、壮丽无比的巨厦顷刻坍塌,引发十余年不已的战乱。
杜甫亲身经历这一事变,那切肤之痛、锥心之悲使他痛定思痛,缘事入情,披情入理,写下这“一生心神结聚”之作。
在第四首的结尾作者有过提挈:“鱼龙寂寞秋江冷,故国平居有所思。
”这里的所思不仅是回顾往事,而是评骘得失,探究乱因,诗人所昭示的宏旨大论分明就在其中,他不仅要为自己留存十年漂泊的心迹,更要为历史记录百年沧桑,为后人探索盛衰治乱的轨迹,这是一份多么厚重而悠远的感情!
从以上三个方面我们不难看出,杜诗的沉郁顿挫并非纯粹的悲观和消沉,而是一种厚重壮大,深沉而悠远。
萧涤非先生曾经说:“沉,不是阴沉;郁,不是抑郁,而是沉雄勃郁”。
莫砺锋先生也深刻地揭示出:“杜甫以满腔的爱心去拥抱的正是一个疮痍满目的外部世界,所以他的爱中充满着同情、悲悯、惋惜,是一种浓烈而又沉重的感情。
”这种无言的孤独,不像李白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豪荡恣纵、潇洒情怀,也不像王维于幽静中感受天地宇宙之流变的禅寂之美与心性,而是悲天悯人、与天地同悲同愁的情怀,沉重深广,弥漫天地。
诗人溶入生命的忠君爱国、忧国忧民之心而表现出的厚重,与那些“蝼蚁辈,但自求其穴”的一己私利之酸腐局促的感怀悲叹不可同日而语。
这种叹怜又因理想的永不言弃而更具悲壮色彩,孤独的生命并没有在叹息中萎顿,却在叹息中充实,具有与天地同在的崇高美。
正是由于那深沉厚重的生命情怀和人格力量,才使诗人的心境在空旷幽渺的时空中得以展现,天地间寓含诗人浓郁情思与丰富韵味,产生沉实厚重的兴象世界,体现出“沉而不郁,悲而不伤”的风格。
参考文献:
[1]仇兆螯,《杜诗详注》,中华书局,1979年
[2]萧涤非,《杜甫诗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3]叶嘉莹,《杜甫〈秋兴八首〉集说》,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
“沉而不郁,悲而不伤”
——对杜甫《秋兴八首》中沉郁顿挫诗风的体验
毛素文 (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文化教育部 河南平顶山 467000)
文史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