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国内教学形成性评价研究综述
- 格式:pdf
- 大小:964.70 KB
- 文档页数:3
近十年我国学前教育评价研究文献综述近十年来,我国学前教育发展迅猛,评价研究也愈加重要。
下面就近十年来我国学前教育评价研究的文献进行综述。
一、学前教育评价的概念1. 《学前教育评价概念及其进展》(白蓓、刘本跃)该文从学前教育评价的意义、作用等方面进行了探讨,提出了现代学前教育评价需要关注学前儿童个体多样性和发展动态、注重社会公正和影响力等。
2. 《学前教育评价及其相关问题研究综述》(邢燕霞等)该文概述了国内外学前教育评价的研究现状和进展,从评价理论、方法、内容、对象等方面进行系统化综述和分析。
二、学前教育评价的指标体系1. 《学前教育评价指标体系标准化研究》(陈恩伟、段昱青)该文通过梳理国内外的学前教育评价指标体系构建进展,提出了标准化指标体系构建的基本方法和流程,为实现学前教育评价规范化提供了思路。
2. 《学前教育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述评》(刘娜玲、王志红)该文总结了国内外学前教育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方法和流程,并分析了目前学前教育评价指标体系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
三、学前教育评价的方法1. 《学前教育评价方法综述》(张宪、刘丽红)该文对国内外学前教育评价方法进行了全面梳理,包括体育素质、语言能力、思维能力等方面的评价方法,并对评价方法的优缺点进行了分析。
2. 《基于贝叶斯网络的学前教育评价模型研究》(卢旭坤、胡阳)该文提出了基于贝叶斯网络的学前教育评价模型,并应用于学前教育质量评价,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四、学前教育评价的实证研究1. 《韶关市学前教育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及其权重研究》(郑根宏)该文以韶关市为例,基于层次分析法和目标规划法,构建了韶关市学前教育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并分析了各指标的权重。
2. 《学前教育实证研究探析》(顾萍)该文从学前教育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方法、数据收集和数据分析等方面探讨了学前教育实证研究的重要性和实施方法。
以上就是我国近十年来学前教育评价研究的文献综述,希望能对学前教育评价的实践和研究提供一些帮助和参考。
形成性评价在教学运用现状的调查及分析形成性评价是指在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果进行及时的、全面的、客观的评价和反馈,并将评价结果用于指导教学和学习的一种评价方式。
相对于传统的一次性终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更加注重对学生的学习过程的跟踪和指导,能够更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能力的提高。
针对形成性评价在教学运用的现状,本次调查的目的是了解形成性评价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情况,找出存在的问题和障碍,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调查对象为我所在学校的教师,调查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共发放了100份问卷,回收了90份有效问卷。
以下是调查结果的详细分析:一、教师对形成性评价的了解程度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到大部分教师对形成性评价具有一定的了解,但仍有少部分教师对其概念和运用方式存在一定的误解。
需要加强对形成性评价的培训和宣传,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和意识。
二、教师对形成性评价的应用情况大部分教师在教学中运用了形成性评价的方法,如个别辅导、小组讨论、学习笔记和作业批改等。
但还有一些教师主要采用传统的一次性终结性评价方式,较少运用形成性评价,使得学生的学习过程得不到及时的反馈和指导。
三、形成性评价在教学中的障碍和问题调查显示,教师在教学中运用形成性评价存在一些障碍和问题。
首先是时间问题,教师普遍反映课堂时间不够,无法充分使用形成性评价的方法。
其次是缺乏评价工具和评价标准,教师需要更多的教学资源和培训,提高形成性评价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一些教师还存在评价内容和方式的单一性,缺乏多样性和差异性。
针对上述问题和障碍,我们提出以下改进措施:1.加强对形成性评价的培训和宣传,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和意识。
2.优化课堂管理,合理安排时间,确保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学习和评价。
3.提供更多的评价工具和评价标准,帮助教师更好地进行形成性评价。
4.鼓励教师创新,多样化评价内容和方式,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
5.建立反馈机制,及时收集学生对形成性评价的反馈意见,改进教学方法和形成性评价的效果。
课堂教学评价文献综述一、引言课堂教学评价是教育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对国内外课堂教学评价的相关文献进行了综述,旨在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课堂教学评价的定义与意义课堂教学评价是对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量化和质性评价的过程。
通过对课堂教学的评价,可以了解教师的教学水平、学生的学习状况,为改进教学提供依据。
课堂教学评价的意义在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学生学习效果、推动课程改革等方面。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1. 国外研究现状国外对课堂教学评价的研究起步较早,经历了长期的发展和完善。
在理论方面,国外学者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评价理论,如泰勒的目标导向评价模式、布鲁姆的认知领域教育目标分类等。
在实践方面,许多国家建立了完善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如美国的多元评价、英国的课程与评价体系等。
国外的研究注重实证主义研究方法,强调评价的客观性和科学性,同时注重评价结果的应用和反馈。
2. 国内研究现状我国对课堂教学评价的研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
在理论方面,国内学者引进了国外先进的评价理论,并结合实际进行了本土化改造。
在实践方面,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开展了大量的课堂教学评价实践,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评价体系。
国内的研究注重实用主义,强调评价对教学改革的推动作用,同时注重评价的人文性和社会性。
四、研究方法与内容本文采用文献分析法、案例分析法和比较研究法等方法对国内外课堂教学评价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
文献来源主要包括学术期刊、专著、会议论文等。
综述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国内外课堂教学评价的理论基础、评价方法与技术、实践案例与效果等。
五、结论与展通过对国内外课堂教学评价相关文献的综述,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国内外对课堂教学评价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评价体系不完善、评价方法不科学等;2. 课堂教学评价需要进一步强化实证主义研究方法的应用,提高评价的科学性和客观性;3. 课堂教学评价应注重结果的应用和反馈,推动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4. 未来的研究应加强跨文化比较研究,借鉴国外先进的评价理论和方法,结合中国实际进行创新和发展。
初中英语教学中形成性评价的现状与对策研究一、引言形成性评价在中学英语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不仅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学习情况,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在实际教学中,形成性评价存在一些问题,例如评价方式单一、评价内容不够全面等。
本文旨在分析初中英语教学中形成性评价的现状,探讨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二、初中英语教学中形成性评价的现状1. 评价方式单一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形成性评价主要以课堂测验和作业为主,缺乏多样化的评价方式。
这种单一的评价方式容易导致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动力下降。
2. 评价内容不够全面在形成性评价过程中,评价内容通常只涉及知识点和语法规则等基础知识,而忽视了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学习策略等方面的评价。
这种评价方式无法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3. 评价结果反馈不及时在形成性评价中,教师反馈学生的成绩和学习情况的时间较长,往往需要等到期中或期末考试才能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这种反馈不及时的评价方式无法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并及时改进教学方法。
三、初中英语教学中形成性评价存在的问题1. 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由于评价方式单一和反馈不及时,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和动力下降,学习积极性不高,影响了学习效果。
2. 教师教学效果难以完全发挥由于评价内容不够全面,教师难以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难以调整和改进教学方法,影响了教学效果。
3. 学生学习水平难以提高由于评价方式单一和评价内容不够全面,学生的学习水平难以全面提高,尤其是在语言运用和学习策略等方面的能力提升较为困难。
4. 提供个性化辅导在形成性评价的基础上,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辅导和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学习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潜力。
小学教育教学评价改革相关研究综述、书单和文献清单PS:本文档首先对小学教育教学评价改革相关研究进行综述,并附上主要的中外参考文献以及该相关领域的中外权威学者名单。
正文:当今社会,教育教学评价的改革已成为一个热门话题,包括小学教育在内。
在过去,教育教学评价主要关注学生的成绩,以考试分数为主要评价标准,而现在,人们已经意识到这种评价方式的不足,开始尝试采用更加多元化和综合性的评价方式,旨在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评价目标的明确化小学教育教学评价改革的目标在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这一点应当在评价标准的制定上有所体现。
评价标准应当更加明确,涵盖学生知识、技能、情感和态度等多方面的综合能力。
二、评价方式的多元化传统的评价方式主要是基于考试成绩,但是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开始探索评价方式的多元化,包括日常表现、小组合作、口头报告、实验报告、作业、课外活动、社会实践等。
这种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综合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评价过程的参与化小学生的学习过程应当是积极主动的,而不是被动的。
在评价过程中,学生应当积极参与,通过自我评价、互评、教师评价等多种方式来了解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促进自身的进步。
四、教育教学评价的信息化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教育教学评价的信息化已成为一种趋势。
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更加方便、快捷地收集和整理学生的学习情况,同时也为评价过程提供了更多的数据和分析手段,从而提高评价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五、教育教学评价的增值化最后,2020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文件中要求要探索增值评价。
这是首次在文件中提及增值评价并要求探索增值评价制度。
笔者以下整理并专对增值评价进行的文献综述。
当今教育教学评价改革的趋势是逐步从以考试成绩为主的传统评价方式,转向更多元、更全面、更综合的评价方式,而“增值评价”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概念。
形成性评价在教学运用现状的调查及分析
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绝大多数教师已经开始运用形成性评价的方法来评估学生的学习状态。
其中,小学和中学的教师占比较高,分别为64%和60%。
而在大学教育中,形成性评价的应用则相对较少,只有37%的教师选择运用这种方法。
整体上,形成性评价在教学中的普及程度尚待进一步提高。
二、应用形成性评价的优势
形成性评价相较于传统的评价方式有着明显的优势。
首先,形成性评价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他们更加投入于学习中。
其次,形成性评价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跟踪和反馈,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自己的学习情况和方向。
此外,形成性评价也有助于教师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并对学生的不同需求进行个性化支持和帮助。
在实际的教学运用中,形成性评价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教师需要具备丰富的评估知识和技能,才能进行准确有效的评价。
其次,需要在教学活动中融入多样化的评价方法和工具,以满足不同学科、不同年级和不同学生群体的需求。
最后,还需要处理好形成性评价与高考、升学等因素的关系,以保证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四、建立有效的形成性评价机制
建立有效的形成性评价机制是实现形成性评价的必要条件。
在教师层面,应当加强对形成性评价知识和技能的培训,提高评价能力和水平。
在学生层面,应该加强学生对形成性评价的认识和理解,增强学生的自评和互评意识。
在学校层面,应该建立全员参与的评价体系,促进教师、学生和家长之间的信息共享和互动。
结论。
近十年国内教学形成性评价研究综述作者:卢冰来源:《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年第17期卢冰(广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广西桂林 541004)摘要:形成性评价着眼学生学习过程.为全面了解学生学习状况,在学生评价中应多使用形成性评价.本文分析近十年国内形成性评价研究现状,发现研究数量多,但高水平、高层次研究少;理论研究多,实证研究少;国内理论创新少.在分析基础上提出建议:结合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构建更全面有效的评价体系;结合实际,探究更适合我国的评价范式,实现理论创新.关键词:形成性评价;研究综述;建议中图分类号:G40-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12)09-0217-031 引言近年来,素质教育在国内的提倡使形成性评价受到更多关注.王蔷(2006:252)提出,形成性评价注重过程,有多方面的评价标准,能避免单凭分数机械评价学生,偏向应试教育趋势等缺陷,充分发挥其作用利于学生发展.本文试图统计及分析自2001年至今近十年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和知网中关于教学形成性评价的文章,以了解其研究现状,并为今后研究提供信息.2 研究综述本节从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与内容及研究情况评析三方面来分析.2.1 研究对象在我国期刊数据库共检索到相关学术论文58篇,其中优秀硕士论文6篇,而知网则有600余篇,作者多为一线教师.由数字可知,近十年来,教学形成性评价已成为教学研究热点.由于收录在核心期刊及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数据库中的文章仅16篇,本文随机从《教育实践与研究》等刊物析出44篇,共60篇.尽管有些文章来自非核心期刊,但从其质量、主题及作者工作单位来看,均具代表性和说服力.文章研究对象涉及大学、职业学校、中小学各层面.其中,针对中小学的论文居多,有29篇,占总数的48.33%.其次是对大学层面的研究,为22篇,占36.67%.仅6篇关于职业学校,占10%.另有3篇未指明研究对象,占5%.由此可知,中小学和大学是目前研究的侧重点.2.2 研究方法与内容高一虹等(2000)将教学研究方法分为:纯理论探讨、个人经验总结或一般性看法、定量研究、狭义的“定性”或“质化”研究.本文参考此方法,主要从实证性研究和思辨性研究来分析所选论文,发现研究方法多样,但以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为主.采用实证的研究仅22篇,占36.67%.思辨性文章中则占大多数,有38篇,占63.33%.这表明,理论性研究是研究主流.研究内容主要有形成性评价的作用、实施、优势及网络环境下的运用等.其中,研究实施的最多,有38篇,占63.33%.如刘岩的《形成性评价在大学英语听说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等.13篇研究其作用,占21.67%,如郭茜的《利用形成性评价促进大学英语教学中学习者自主性的培养》.其余5篇(8.33%)探讨其优势.王学锋的《形成性评价反馈循环模式与英语写作教学评价原则及措施》即是一例.此外,结合网络环境的研究有4篇,占6.67%,如王燕萍的《多媒体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教学的评价体系研究》.2.3 评析部分2.3.1 优点综合分析,发现近十年来教学形成性评价研究有许多值得肯定之处.首先,多数文章探讨形成性评价的作用及其与学习效果的关系,如王丽红的《运用形成性评价培养英语读写能力》等.这些文章探讨形成性评价的作用,使其优势间接显现出来,利于推广形成性评价和打破终结性评价“一统天下”的局面,进一步完善学业成绩评价机制.第二,形成性评价如何实施的研究占一定比例.值得注意的是,很多文章都是一线老师撰写的.如《运用形成性评价培养英语读写能力》的作者王丽红和《小学英语成绩评价初探》的作者刘璇都是小学一线教师.在探讨中,两位都联系小学教学实践,阐述了如何在实践中运用形成性评价.这说明很多学者注重研究如何最好地发挥其积极作用.同时,这些研究又为其实际运用提供更多范例,有助于更多教师有效使用形成性评价.第三,不少文章研究网络环境下的形成性评价,如王燕萍的《多媒体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教学的评价体系研究》等.网络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为教学活动和资源的多样性提供有力支持,同时也利于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另外,《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也为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提供了理论依据.因此,创造网络教学环境已成为我国一个必然趋势.而形成性评价在此环境下的运用必有新变化.许多学者能注意这点,并进行相关研究,表明国内目前此类研究时刻结合新因素持续发展.2.3.2 存在的不足依据以上分析,当今教学形成性评价的研究有几个值得商榷之处.首先,实证研究虽占一定比例,但总体理论研究居多,尤其偏向个人经验总结.实证研究仅占36.67%,而思辨性研究则占63.33%.形成性评价实践性较强,如能通过实证研究提供大量真实有效的数据,则为验证其可操作性和信度提供强有力的支持.而理论研究中,多为作者个人经验总结及思辨性论证,信度相对较低.因此,如有更多研究采用实证方法,则更利于此类研究的发展.第二,虽然形成性评价研究很多,但真正高水平、高层次的研究不多.能收录在核心刊物或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数据库的文章,其质量及价值经过一定专家认可,属高层次研究.而发于一般刊物的文章,其价值与核心刊物等有差距.近十年内,核心刊物中相关研究仅十余篇,而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数据库仅有6篇.高层次研究仅占总数26.67%,尚不足1/3.第三,国内相关研究依据的理论大多是“舶来品”,国内理论创新很少.大部分研究在国外理论体系下阐述形成性评价的作用和意义.如王燕萍的《多媒体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教学的评价体系研究》等,全部运用国外的理论依据及模式.仅王学锋的《形成性评价反馈循环模式与英语写作教学评价原则及措施》提出一个形成性评价反馈循环模式.理论虽有通行元素,但国情有别,结合本国实际来探究最具意义.依据以上讨论,本文结合我国当今教学实际,对今后此类研究提出如下建议.(1)结合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构建一个更全面有效的评价研究体系.《英语课程标准》提到形成性评价的重要性,要运用其了解学生学习过程,促进学生各方面发展,揭示了如今我国提倡素质教育理念,其内核是,教育的天平逐渐倾向学生全面发展,并更多给予学生正面激励.因而形成性评价在教学中有其价值.但终结性评价并非完全没有可取性.张传燧(2008:377)认为,终结性评价对学生学业成就作整体判断,反映其总体水平以确定后续学习起点.因此,终结性评价仍具意义.若以为素质教育就只注重学习过程,那是一个误解.其实,《英语课程标准》提过“评价应关注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过程以及学习的效果”.可见,二者在学生学业成绩评价中缺一不可.评价不应仅偏向于过程或结果,而应共同发展两者,调整比例,一同为今后教学活动提供反馈.因此,提倡形成性评价的同时,不应完全摒弃终结性评价,而应结合二者,构建一个对学生最公平、最具激励元素、对改善教学最有效的评价体系.纵观近十年相关研究,探讨二者结合的文章较少,仅有李仁平的《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的改革探索———以中职英语教学评价方式改革为例》等少量文章.因此,这将是未来研究一个有意义的方向.(2)结合实际,探究适合我国的教学评价范式,实现理论创新.在人文主义等理念指导下,国外学者提出许多评价模式,如“档案袋评定”等.我国按着国外理论研究,理论创新少.其实,各国学情不同,教学活动设置和开展方式也不同,因此,根据本国实际实施教学评价更合理.束定芳(2004:1)认为,我国外语教学存在理论研究薄弱,教法缺乏创新,教学应试倾向严重,学生态度不积极等严重制约教学提高的问题.而《英语课程标准》中强调“课程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由此可一窥中国英语教育改革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那么,未来关于评价的研究若结合我国当前英语教学实际和教改倾向,则对教学的实践意义更深刻.其实,我国外语教育和教学理论研究取得的成绩说明我国完全有条件构建自己的科学评价体系.束定芳(2004:2)提出,我国外语教学理论研究在过去几十年里已从主要介绍国外理论走向结合中国实际构建有中国特色的教学理论体系,并在大纲制定和课堂教学等方面均有成果.我国从专业到非专业,小学到大学各级均有相应教纲.而各级教纲先后结合实际调整,学生应达标准愈加明确,这为构建我国教学评价体系构筑了坚实平台.此外,我国高校培养了大批优秀英语人才,而英语专业研究生规模也越来越大,这为我国英语教学研究提供人才资源,也为构建我国评价体系提供更大可能性.另外,我国针对不同阶段及需求有不同测试方式,如英语专业有四八级考试、大学英语有四六级考试等,发展均较成熟.同时,广大教育工作者已认识到终结性评价的弊端,并积极调整改革,如新《英语课程标准》提到要注重形成性评价及注意评价方法的多样性等,对构建评价体系有指导意义.这说明,我国在实践、意识及理论方面均有充分准备,完全能构建自己的科学评价体系.3 结语随着素质教育在我国的提倡,形成性评价受到重视,成为值得研究的课题.本文就近十年内教学形成性评价研究现状做了初步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个人见解,希望能对相关研究起参考作用.随着教学的发展及教改的深化,形成性评价有很大研究空间和很多值得进一步探索的问题.就英语学科而言,英语研究者和教师可结合我国当前教学实际和教改方向,在理论创新方面和实证研究方面做更多深入研究,以促进评价模式的发展和完善,进一步提高英语教学质量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参考文献:〔1〕王蔷.英语教学法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高一虹,吴红亮,李莉春.关于外语教学研究方法的调查[J].外国语,2000(1):65-72.〔3〕刘岩.形成性评价在大学英语听说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1(188):179-180.〔4〕郭茜.利用形成性评价促进大学英语教学中学习者自主性的培养[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12(2):66-68.〔5〕王学锋.形成性评价反馈循环模式与英语写作教学评价原则及措施[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1(1):52-55.〔6〕王丽红.运用形成性评价培养英语读写能力[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6(02):35.〔7〕刘璇.小学英语成绩评价初探[J].中小学外语教学(小学篇),2006(04):19-21.〔8〕王燕萍.多媒体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教学的评价体系研究[J].外语界,2006(117):96-107.〔9〕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试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0〕张传燧.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11〕李仁平.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的改革探索——以中职英语教学评价方式改革为例[J].英语教师,2010(6):37-39.〔12〕束定芳,外语教学改革:问题与对策[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形成性评价研究综述作者:宁静来源:《人间》2016年第12期摘要:评价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的评价体系是实现课程目标的有力保障。
本文主要阐述了何谓形成性评价,以及形成性评价的国内外学者专家对其的研究综述。
关键词:形成性评价;国内外研究综述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4-0109-01一、形成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又叫课堂评估,基于课堂的评估或是课堂评价。
“促进学习评估”也是和“学习评估”区分开来用的。
Black&William于1998说:“尽管使用了不同的术语,但是它们意义是相同的。
自从1967年Striven首次使用“形成性评价”这一术语,国内外很多研究者已经在不同的领域进行了实质性的研究。
形成性评估是为学生的进步提供附加的定性信息的持续性评估。
有了迅速的言语反馈,学生们能够方便的控制他们的学习过程。
在他们的全面审查中,把形成性评价定义为“围绕所有教师和学生们实施的这些活动,提供一定的信息作为反馈,改进他们的教学和学习过程”。
项目教学法和形成性评价是相辅相成的,项目教学法的实施过程中,学生们要通过分配任务,搜集资料,进行调研,和展示成果几个部分组成,这几个过程中都有形成性评价的手段参与其中,只有这样,老师才能了解到学生项目的完成情况,才能知道学生在完成过程中对于学习的态度,能力的体现,和素质的提升。
而形成性评价包含着项目教学法,对项目教学的评价是形成性评价的一个层面,更有利于形成性评价的进行和开展。
所以基于项目化教学法的英语教学时适合高职基础英语改革需要的。
二、形成性评价研究综述国外就教育评价已经进行很多相关研究。
它经历了四个阶段:1、测量阶段(20世纪初—1930s);2、描述阶段(1930s-1950s);3、判断阶段(1950s-1970s);4、社会建设阶段(1970s-present)。
每个阶段都有其显著的特征。
在第一阶段,Thomdike的《精神和社会测量引言》被认为是测量方面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文献。
形成性评价在教学运用现状的调查及分析形成性评价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实时观察和记录,以及及时的反馈和调整,来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它强调的是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全程关注和支持,而不是仅仅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
在当前的教育教学改革中,形成性评价已经被越来越多地引入到教学实践中,成为了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了解和分析形成性评价在教学运用的现状,对于促进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深入了解形成性评价在教学中的运用现状,我们对北京市某中学进行了形成性评价调查问卷调查。
问卷主要包括形成性评价在教学中的意识情况、形成性评价工具使用情况、形成性评价对教学和学生学习带来的影响等方面的问题。
我们共向200名教师和800名学生发放了问卷,得到了有效问卷180份和760份。
通过问卷的统计和分析,得出了以下的调查结果。
1.教师对形成性评价的意识和认识调查结果显示,有90%的教师认为形成性评价对于学生学习是有帮助的,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动力和提高学习效果。
但是只有65%的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能够真正将形成性评价融入到教学中,还有35%的教师认为自己在形成性评价方面做的不够充分。
大部分教师对于形成性评价工具和方法的了解和掌握程度也不够丰富,缺乏相关的培训和指导。
形成性评价工具主要包括课堂观察记录、学习日志、小组讨论、问答互动、作业检查等。
调查结果显示,80%的教师会使用课堂观察记录和学习日志,但是对于其他形成性评价工具的使用率相对较低,尤其是在小组讨论和问答互动方面的运用比较欠缺。
这也表明了教师在形成性评价工具的使用上还存在较大的不足。
3.形成性评价对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影响通过调查发现,70%的教师认为形成性评价能够帮助他们更及时地发现学生的学习困难,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有80%的学生表示形成性评价对他们的学习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让他们更关注自己的学习过程,更有学习动力。
通过以上的调查结果,我们可以看到形成性评价在教学中的运用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第1篇摘要:实践教学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对国内外实践教学研究进行综述,分析了实践教学的理论基础、国内外研究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旨在为我国实践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一、引言实践教学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实践教学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本文从实践教学的理论基础、国内外研究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我国实践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二、实践教学的理论基础1. 实践教学的理论基础实践教学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马克思主义实践观: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途径。
实践教学正是基于这一观点,强调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提高。
(2)认知心理学:认知心理学认为,知识的学习与掌握需要在实践中进行,实践教学有助于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
(3)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是在个体与环境的互动中建构起来的。
实践教学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环境,有助于学生主动建构知识。
2. 国外实践教学理论基础国外实践教学理论基础主要包括:(1)能力本位教育:能力本位教育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2)工作过程导向教育:工作过程导向教育认为,教育应围绕实际工作过程展开,使学生能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技能。
(3)项目教学:项目教学强调以项目为载体,通过完成项目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1. 国内研究现状我国实践教学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实践教学的目标、内容、方法、评价等,构建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
(2)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融合:探讨如何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结合,提高教学效果。
(3)实践教学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研究实践教学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近十年我国教学设计研究综述教学设计内容丰富,体系繁杂,已成为教育技术学、教学论中的一个重要分支。
1999-2007年近10年间,我国学者在教学设计的研究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据不完全统计,10年间仅CNKI数据库全国核心期刊收录的以教学设计为题目的学术论文就达3000余篇,相关的丛书和著作达数百本,散见于各级各类报刊的论文更是不计其数。
近10年来我国教学设计研究总体上已由起步阶段逐步进入探索阶段。
对其发展历程的描述有两个维度。
一个维度是继续对国外研究成果的引进与吸收,另一个维度是我国学者对教学设计研究的独立探索,致力于构建具有我国自己特色的教学设计理论。
本文主要对我国学者的研究进行分析。
一、“教学设计”的一般性问题1教学设计的概念在已经出版的教学设计著作和文章中,关于教学设计概念的界说观点很多,较有代表性的有以下几种。
(1)“技术”说。
鲍嵘《教学设计理性及其限制》认为:教学设计是一种“旨在促进教学活动程序化,精确化和合理化的现代教学技术”。
(2)“目的一手段”说。
徐英俊《教学设计》认为:“教学设计是以优化的教学效果为目的,以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传播理论为理论基础,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确定教学目标、建立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修改方案的过程。
”(3)“活动与过程”说。
何克抗在其《教学系统设计》一书中将教学设计定义为:“教学设计主要是运用系统方法,将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的原理转换成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环节进行具体计划、创设教与学的系统过程或程序。
”(4)“广义与狭义”说。
持该观点的学者认为,“广义的教学设计指的是包括课程总体设计规划以及具体各门课程设计在内的系统设计(Instruetional Systems Design)。
此时我们可以称之为教学系统设计。
狭义的教学设计指的是某一门课程或某一段课程或某一项培训的设计,并认为“无论是广义还是狭义的教学设计,都包含目标、内容、结构、课时、场所、人员、检测等组成部分”。
形成性评价在教学运用现状的调查及分析作者:周媛来源:《科学导报·学术》2019年第07期随着素质教育的逐渐深入,课堂教学除了需要学生掌握相关教学内容外,开始逐渐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及探索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备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因此,教师除了需要不断完善与创新教学方式以往,还应当摒弃传统的评价形式,注重形成性评价在教学中应用的重要性。
形成性评价是新课改下产生的全新教学评价方式,在实际运用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教师应当正视形成性评价在教学中的现状,有效进行分析并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促使形成性评价在教学过程中真正发挥其重要作用。
1形成性评价在教学中的运用现状1.1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大部分教师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理念影响,评价过程比较侧重于书面考试形式,习惯于根据学生考试成绩的高低进行统一的评价,而分数则成为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这种评价形式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属于独立的个体,其学习发展过程必然存在应当的个体差异性。
统一试卷、统一评价标准等这种传统的评价方式虽然能够一定程度的了解学生实际学习情况,但是却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及探索能力的培养,这种评价方式不仅容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还忽略了教师的选择权利,导致教学评价缺乏灵活性及客观性。
1.2教学过程中评价方式单一以往的教学过程中,评价方式比较单一,缺乏丰富的评价形式,无法使学生通过有效的评价掌握真确的学习方式。
首先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评价语言比较单一,虽然新课改下部分教师意识到鼓励学生的重要性,但是在实际评价过程中,教师往往存在不假思索进行语言评价,评价词语千篇一律,缺乏对学生个性及学习方式的准确评价,无法使学生通过评价深入了解自身学习方式是否正确,同时也容易使学生对教师的评价感到无趣乏味;其次评价方式鼓励手段比较简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缺乏完善的评价体系,对于学生的鼓励手段比较单一,奖励也只限于比较少数的学生,容易导致没有得到鼓励过奖励的学生感到失望,久而久之容易使学生失去学习的信心,不利于学生未来的学习及发展。
现代远距离教育2009年第3期 总第123期【基金项目】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08-2009年度科研课题(编号:G AQ1610)及浙江省现代远程教育学会2008年度规划课题(编号:DES08G07)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吴昌提,杭州广播电视大学外语系讲师,硕士;林菊芳,杭州广播电视大学外语系副教授;陈宁红,杭州广播电视大学外语系讲师,硕士。
比较教育国内外形成性评价述评———兼评开放教育形成性考核十年吴昌提,林菊芳,陈宁红(杭州广播电视大学 浙江 杭州 310012)【摘 要】本文从形成性评价的对象、目的与功能、方式等层面对四十年来国内外的相关研究进行文献综述。
基于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的文献检索结果,本文接着对开放教育十年来形成性考核的实践与研究进行评述,在肯定“量”的方面成绩的同时,重点分析了尚存不足之处和今后应努力的方向。
【关键词】形成性评价;研究综述;开放教育【中图分类号】G728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1-8700(2009)03-0066-04一、引言根据评价的作用与功能,教育评价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涂艳国,2007)。
对于形成性评价,国外文献中还有其它名称,如课堂评估(classr oo m evaluati on /assess ment,Angel o &Cr oss,1993),学校评价(school -based assess ment,Wood,1993),档案袋评价(portf oli o assess ment,W eigle,2002),学习性评价(assess ment F OR learning,B lack et al .,2003)等。
这些是不同作者从不同角度看待形成性评价而使用的不同术语,基本意思大致相同。
如果形成性评价只是指教师在课堂上以考试或观察的形式评价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那么“课堂评价”的实践有相当长的历史,但这些行为往往主要依靠直觉,缺乏系统性。
形成性评价在教学运用现状的调查及分析首先,形成性评价在教学中的运用情况较为普遍。
根据调查数据显示,超过80%的教师在教学中采用了形成性评价的方法。
其中,学生自评和互评被广泛应用。
教师通过要求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激发学生主动思考和反思的能力,培养其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同时,教师也鼓励学生互相交流和互相评价,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互动。
其次,形成性评价在教学过程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调查数据显示,使用形成性评价的教师普遍认为,形成性评价能够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帮助学生发现自身的学习问题和不足之处,并针对性地提供指导和帮助。
同时,形成性评价也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进一步提高学习效果。
然而,形成性评价在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教师对形成性评价的理解和运用还存在差异。
有些教师对形成性评价只停留在答案的正确与否,忽略了学生学习过程的重要性;有些教师只依赖于定性描述,缺乏客观有效的评价指标和标准。
其次,形成性评价涉及到学生的主观意识和积极参与,在实践中也存在一定的困难。
一些学生可能缺乏自我评价和互评的能力,还有一些学生可能担心自己的评价会被他人知晓,导致不愿意积极参与。
针对以上问题和挑战,我们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推进形成性评价在教学中的应用。
首先,教师需要加强形成性评价的理论学习和专业培训,提升自身的评价能力。
其次,教师应该灵活运用不同的评价方式和工具,使评价更加客观、准确。
同时,教师也需要与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引导,培养学生的自我评价和互评能力。
最后,学校和教育部门也应加大对形成性评价的推广和支持力度,提供必要的资源和政策保障。
总之,形成性评价在教学中的应用已经呈现出较为普遍的趋势,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然而,形成性评价在教学中仍然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
通过加强教师培训、灵活运用评价方式、培养学生的评价能力等措施,可以进一步推动形成性评价在教学中的发展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