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骨伤科基础知识学习
- 格式:ppt
- 大小:805.00 KB
- 文档页数:29
中医骨病知识点总结归纳中医骨病是中医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骨骼系统的疾病及其治疗方法。
骨病是指骨骼系统的各种疾病,包括骨折、骨关节炎、骨质疏松症等。
中医骨病治疗以调理气血、调畅经络、调节脏腑为主要方法,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下面就中医骨病的病因、病机、诊断和治疗等方面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归纳。
一、中医骨病的病因及病机1. 外因:外伤、劳损、变形、寒湿、湿热、风热、痹症等因素。
2. 内因:肝肾阴亏、气血不足、脏腑虚弱、郁怒伤脾、情志不畅、饮食不节等因素。
3. 病机:中医认为,骨病的病机主要是气血郁滞、气血不足、风寒湿热侵袭、脏腑功能失调等导致气血失和、经络阻塞,进而影响骨骼系统的正常功能。
二、中医骨病的诊断要点1. 望听问切:通过望、听、问、切等四诊方法,了解病情变化,望色、听声、问诊、切脉等,加以综合分析;2. 疼痛特点:针对不同骨病的疼痛特点,进行详细的症状分析,包括疼痛部位、疼痛性质、疼痛程度及伴随症状等;3. 脉象和舌诊:观察患者的脉象和舌苔,判断患者的气血状况、脏腑功能等;4. 辅助检查:如X线、CT、MRI等影像学和实验室检查,帮助明确病情。
三、中医骨病的治疗方法1. 药物治疗:中医骨病主要采用中药治疗,常用药物有活血化瘀、散寒止痛、祛风化湿、补益气血、滋养肝肾等功效的药物;2. 针灸治疗:通过针灸手法和穴位的刺激,调节气血、舒筋活络,改善骨病的症状;3. 推拿按摩:采用推拿按摩手法,调节气血、舒筋活络,促进身体的自愈能力;4. 理疗疗法:包括针刺、灸法、拔罐、艾灸、推拿等手法,在一定的规律和原则下进行治疗,以调养阴阳、疏通经络、调和气血。
四、中医骨病的预防措施1. 饮食起居:注意合理膳食,加强营养,避免过食辛辣刺激性食物,保持规律作息;2. 运动锻炼:适当参加一些体育锻炼,如太极拳、气功、散步等,增强体质,改善骨骼系统的功能;3. 情绪调节:避免过度疲劳,保持情绪舒畅,避免长期的情绪紧张、忧虑、恐惧等。
中医骨伤知识点总结一、中医骨伤学概述中医骨伤学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主要研究人体遭受外伤后骨骺、骨干、骨关节及周围软组织(肌肉、血管、神经等)的受损、病理变化及其病因、病机、病理演变规律及相关的中医诊断、治疗原则和方法。
中医骨伤学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内经》、《黄帝内经》等古典医书中就有关于骨伤的记载。
在治骨伤方面,中医学家形成了一系列独特的理论体系、诊断方法和治疗技术。
在丰富的理论基础上,中医骨伤学通过辨证施治,运用针灸、推拿、草药、外治法(如跌打损伤的外治法)等方法,对骨伤疾病进行治疗,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二、中医骨伤学的基本概念1. 骨伤的概念骨伤是指人体遭受外力作用或因病理因素导致骨骼及相关软组织(如肌肉、骨膜、关节等)发生病变、损伤的一种疾病。
2. 骨伤的分类按照受伤后的病理改变,骨伤可分为骨折、关节脱位、软组织损伤等不同类型。
3. 骨伤的病因常见的骨伤病因包括外伤、摔打、跌倒、扭伤等外因,也有内因如骨质疏松、骨髓炎、骨肿瘤等。
此外,在中医看来,情志失调也可造成气血不畅,导致骨伤发生。
4. 骨伤的临床表现骨伤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疼痛、肿胀、活动受限、畸形等症状。
5. 骨伤的诊断中医骨伤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骨折部位、病因和病史等进行综合分析判断。
6. 骨伤的治疗中医治疗骨伤主要包括挽骨复位、疏通经络、活血化瘀、祛风除湿等方法。
常用的治疗手段包括针灸、推拿、热敷、外敷等。
三、中医骨伤学的理论基础1. 经络学说中医骨伤学以经络学说为理论基础。
在中医理论中,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经络的畅通与否直接影响着气血的调畅及病变的发生。
因此,在骨伤的治疗中,通过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可有效改善受伤部位的病理状态,促进愈合。
2. 气血学说根据中医的气血学说,气血是构成人体的重要物质基础,对身体的功能活动有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在骨伤中,气血的调畅与否与伤损部位的康复密切相关。
因此,治疗骨伤时需要调和气血、促进气血运行的活动,以加速组织修复,促使骨折的愈合。
中医骨伤科学讲义中医骨伤科学~~~~~~~~~~~~~~~~~~~~第一讲第一单元总论第一节中医骨伤科的定义和学科范围定义中医骨伤科学是研究和防治人体皮肉、筋骨、气血、脏腑、经络等由外伤和其他原因所致的伤害和疾病的学科。
学科范围中医骨伤科基本包括了西医骨科的诊疗范围。
即需要诊治除头部以外的骨骼、肌肉、关节、韧带等组织的损伤和疾病。
由于骨骼一肌肉系统又与周围神经、脊髓和周围血管关系密切,所以一部分周围神经、脊髓、周围血管的损伤和疾病也应在骨科接受诊断与治疗。
必须指出,中医骨伤科在临床实际工作中还必须面对一部分头部损伤病人,所以其诊疗范围比西医骨科更大,要求中医骨伤科医师的知识面更宽广。
中医骨伤科研究与治疗的主要内容(一) 损伤:包括骨折、脱位、筋伤(软组织损伤)、内伤(创伤并发症)。
(二)骨病:包括骨关节先天性畸形,如成骨不全(脆骨病)、软骨发育不全、石骨症、颈肋、斜颈、半椎体畸形、脊椎裂、先天性肩关节脱位、先天性髋关节脱位等,骨关节感染,结核、各种关节炎、代谢性骨病如骨质疏松等,骨肿瘤,骨关节退行性疾病等。
第二节骨伤科的临床理学诊断法一、望诊要有细致认真的态度,也要有基本要领和方法;要看出明显的异常,也要发现轻微的改变。
要熟悉正常状态及正常范围的变异;进行对称部位的比较。
(一) 望诊方法1、显露足够的范围——病变主诉部位与牵涉部位可以很大,一般上肢与肩带病要露出上半身躯干;脊柱、骨盆、下肢最好脱去全衣。
损伤越重、显露越广。
2、取适当位置——上肢及肩带以站、坐为佳;脊柱、骨盆、下肢以先站后卧为要,因部分肢体参差及腰背肌自主性肌紧张于俯卧位消失。
3、卧位要有硬板床,立位要赤足。
4、光线好、辨皮色看循环。
5、静态结合动态(二) 望诊内容体态——人的身材轮廓。
人生长发育三个旺盛期:5、10岁、青春期:骨骺病损在旺盛期更显;原发性脊柱侧凸在青春期发展迅速,过后停止发展。
有些病有特殊体态:软骨发育不全——躯干正常而肢体短小;1垂体生长激素分泌过多——骨骺骨生长迅速——“巨人症”——体态高大而匀称,生长随骨骺线闭合而停止长高;但又影响膜内化骨而成“肢端肥大症”。
中医骨伤科基础理论中医骨伤科是基于中医理论,对骨伤科病症进行预防、诊断与治疗的一门学科。
中医文献记录了许多关于骨伤科病症的方法和经验,如《伤寒杂病论》、《千金要方》、《医心方》等。
在中医骨伤科中,诊断要点是辨证施治,必须凭借中医理论和病人的整体情况来做出准确的诊断,因此中医骨伤科的治疗方法更加个性化。
下面将介绍中医骨伤科的基本理论。
概述中医骨伤科学认为,骨伤科病症的本质是气血不畅、阻滞、局部损伤,气血运行不畅就会出现疼痛、肿胀等症状。
因此,中医骨伤科主要从调节气血的角度来治疗和预防骨伤科病症。
理论基础1.骨伤科的五脏中医认为,人体的五脏包括心、肝、脾、肺、肾,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础。
其中,心主神明,肝主筋络,脾主肌肉,肺主皮肤,肾主骨髓。
骨属于肾脏,主要靠肝、脾、肾三脏的营养来维持生长和代谢。
2.骨伤科的经络中医认为,身体的经络相互联系,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气血运行通路。
经络的主要功能是调节和平衡全身的气血运行,而气血的均衡则对身体有着巨大的影响。
在骨伤科病症中,经络的调节被视为非常重要的治疗方法。
3.骨伤科的气血中医的气血概念包括了体内的所有活力和物质,是身体机能活动的主导。
气血必须得到良好的流动才能维持身体的健康。
气血运行畅通不仅可以预防骨伤科疾病,还可以促进身体的康复。
诊断中医骨伤科疾病的诊断可以采用“望、闻、问、切”的方法,来依据中医理论找出疾病的根本原因。
这些病症包括外伤、骨折、软组织损伤等。
诊断的过程中应该综合分析患者的病情、个人生活习惯、嗜好和心理状态等。
治疗中医骨伤科治疗分为三方面:辨证施治、调整气血、辅助祛痛和舒筋。
1.辨证施治辨证施治是中医骨伤科的核心治疗方法,意味着医生必须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以便“辨”出病情的具体表现,而后才能“施”出恰当的治疗方法。
治疗方法可以包括针灸、推拿、按摩、艾灸等。
2.调整气血中医骨伤科的治疗方法之一是调整气血。
医生通过施行汤剂或者草药来恢复患者体内气血的平衡,保证气血正常运行,以达到预防和治疗骨伤科病症的作用。
中医骨伤科学知识点总结名词解释1、损伤:是指人体受到外界各种创伤性因素引起的皮肉、筋骨、脏腑等组织结构的破坏,及其带来的局部和全身性反应。
2、骨擦音:无嵌插的完全性骨折,当摆动或触摸骨折的肢体时,两断端互相摩擦可发生响声或摩擦感,称骨擦音。
3、骨病:骨骼、关节及其周围筋肉的疾病,称为骨病。
4、清创术:就是清除伤口内的异物、坏死组织和细菌,使污染伤口转变成为干净伤口,缝合后使之能一期愈合。
5、骨折:骨的完整性或连续性遭到破坏者,称为骨折。
6、脱位:凡构成关节的骨端关节面脱离正常位置,引起关节功能障碍者,称为脱位。
7、骨性关节炎:是一种慢性关节疾病,又称增生性关节炎、肥大性关节炎、老年性关节炎、骨关节病、软骨软化性关节病等:它的主要病变是关节软骨的退行性变和继发性骨质增生。
8、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是以骨量减少、骨的微观结构退化为特征的,致使骨的脆性增加以及易于发生骨折的全身性骨骼疾病。
9、筋伤:各种暴力或慢性劳损等原因所造成筋的损伤,统称为筋伤。
10、筋断裂:系指外力作用于肢体,造成肌肉、肌腱、韧带的断裂,伤后导致肢体严重的功能障碍和明显的局部疼痛、肿胀、瘀斑、畸形等临床表现。
11、肩关节周围炎:是一种以肩痛、肩关节活动障碍为主要特征的筋伤,简称“肩周炎”。
12、肱骨外上髁炎:亦称肱桡关节滑囊炎、肱骨外髁骨膜炎,因网球运动员较常见,故又称网球肘。
13、腕管综合征:是由于正中神经在腕管中受压,而引起的以手指麻痛乏力为主的症候群。
14、弹性固定:脱位后,关节周围的肌肉痉挛收缩,可将脱位后骨端保持在特殊的位置上,对该关节进行被动活动时,仍可轻微活动,但有弹性阻力,被动活动停止后,脱位的骨端又恢复原来的特殊位置。
这种情况称为弹性固定。
15、解剖复位:骨折之畸形和移位完全纠正,恢复了骨的正常解剖关系,对位(指两骨折端的接触面)和对线(指两骨折段在纵轴上的关系)完全良好时,称为解剖复位。
16、功能复位:骨折复位虽尽了最大努力,某种移位仍未完全纠正,但骨折在此位置愈合后,对肢体功能无明显妨碍者,称为功能复位。
中医骨伤科基本知识介绍及常见疾病防治从治疗方式以及治疗病症目标来说,中医骨科以及西医骨科并没有根本区别,其主要原因则是由于西医骨科在现代化治疗过程中,同样会使用中医骨科的方法治疗远端骨折;中医骨科医生也会采用现代化骨科的方法治疗复杂性骨折问题。
一、中医骨伤科基本知识(一)什么是中医骨伤科中医骨伤科隶属于临床医学领域中是目前比较重要的防止骨折、伤筋、脱位和内伤的专业学科,严格来说中医骨伤科并不完全属于中医领域,因为该科室的建立和发展是基于中医治疗理论,但是所使用的治疗技术和方法,则充分结合了现代化医学以及其他学科领域的专业知识,所以中医骨伤科包含中药学、方剂学、正常人体解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生物化学、生理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中医基础理论、金匮要略、中医临床思维训练、临床实践方法学讲座、中医内科病因病机学、中医内伤杂病临床研究、中医药临床研究实践与应用、温病学、中医各家学说、诊断学基础、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诊断学、药理学、内经、伤寒论、中医儿科学、针灸学、推拿学、西医内科学、西医外科学等。
(二)与西医骨科的区别从本质上来看,中医骨伤科是中医分科的一种,其治疗方式与探病流程与西医骨科十分相似,以及人体免疫系统的相关病症,因此中医骨伤科的常见治疗病症包含腰椎间盘突出症、腰腿痛、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痛风等。
相比西医的骨科来说,中医骨伤科诊断利用望闻问切,在治疗过程中,主要使用中药、正骨、按摩、针灸以及夹板固定等方式治疗疾病;而西医骨科诊断利用视触叩听、影像学和实验室检查,在治疗骨骼疾病时,主要利用手术的方式,并结合内外固定法医治,而相对复杂性创伤西医的治疗方法相对比较优越成熟,但是中医骨伤科由于使用中医整体系统化的疗法,可以在不开刀手术的情况下治疗病症,对于患者身体的损害和影响相对较小,并且中医治疗相对比较灵活,能够更快的让患者恢复骨骼功能。
二、中医骨伤科常见疾病防治(一)辨证在中医骨伤科常见病症治疗过程中,腰间盘突出的病症是中老年群体的高发病症种类之一,所以医生要根据患者的身体素质和病症特点选择适合的治疗方法,首先需要分辨患者病症的种类。
中医骨伤科学课件一、简介中医骨伤科学是中医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专注于骨伤疾病的诊断、治疗和康复。
本课件将为大家介绍中医骨伤科学的基本理论和临床应用。
二、中医骨伤科学的基本理论1. 中医理论基础中医学认为,骨伤疾病是由于气血运行不畅或脾肾功能失调所致。
骨伤科学旨在恢复气血运行和调节脾肾功能,以促进骨骼健康。
2. 骨伤分类根据中医学的理论,骨伤疾病可分为外伤性骨伤和内伤性骨伤两类。
外伤性骨伤是由于外界力量直接作用于骨骼所引起的损伤,内伤性骨伤则是由于内部病理因素引起的骨骼疾病。
3. 诊断和辨证中医骨伤科学强调全面的病史询问、望闻问切四诊合参,并运用相关的中医诊断技术,如脉诊、舌诊等,进行全面准确的诊断和辨证。
三、中医骨伤科学的临床应用1. 中医按摩疗法中医按摩疗法是中医骨伤科学中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
通过按摩特定的穴位和经络,促进气血循环,调理脏腑功能,从而达到治疗骨伤疾病的效果。
2. 中草药治疗中草药在中医骨伤科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根据不同的病因和病理变化,中医医师会开具具有活血化瘀、祛风利湿等作用的中药方剂,以促进骨骼的康复。
3. 针灸疗法针灸疗法是中医骨伤科学的重要治疗方法之一。
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调整气血运行,促进骨伤的愈合和康复。
4. 中医康复训练中医康复训练是指运用中医的理论和技术,结合具体的骨伤病情,制定相应的康复训练计划,以促进患者的功能恢复和生活质量提高。
五、总结中医骨伤科学是中医学中重要的学科,它以中医的理论和治疗技术为基础,通过中草药治疗、针灸疗法、按摩疗法和康复训练等手段,帮助患者康复骨伤疾病,提高生活质量。
通过采用中医骨伤科学的方法,我们能够更全面、有效地治疗和康复骨伤疾病,使患者更早地恢复健康。
通过这个简要的中医骨伤科学课件,希望读者能够对中医骨伤科学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并对其治疗和康复方法有所启发。
对于想要学习和了解中医骨伤科学的人来说,这个课件是一个很好的入门资料。
通过系统学习和实践,我们能够更好地运用中医骨伤科学的理论和技术,为患者的健康和康复贡献自己的力量。
中医⾻伤科学复习重点118倾情巨献,圣诞快乐名词解释:1. ⾻擦⾳:⾻擦⾳是⾻折的主要体征,完全性⾻折,当摆动或触摸⾻折的肢体时,两断端相互摩擦可发⽣响声或摩擦感,⾻擦⾳出现即为⾻折处,经治疗后消失,表⽰⾻折已连续或⾻折处出现嵌插。
2. 异常活动:在肢体没有关节处出现了类似关节的活动,或关节原来不能活动的⽅向出现了活动,多见于⾻折脱位或韧带断裂。
3. 腰椎间盘突出症:由于退⾏性变或外⼒作⽤,使腰椎间盘纤维破裂、髓核突出,压迫神经根、⾎管、脊髓、马尾神经等,产⽣以腰痛、下肢放射痛为主要表现的疾病,称为腰椎间盘突出症,好发于20⾄40岁的青壮年,占腰椎间盘突出症总发病⼈群的80%,男性多于⼥性,下腰部椎间盘为本病的好发部位,其发病率约占总发病⼈数的98%4. 颈椎病是⼀种常见病和多发病,即颈椎椎间盘退⾏性改变及其继发病理改变累及其周围组织结构(神经根、脊髓、椎动脉、交感神经等),出现相应的临床表现。
仅出颈椎的退⾏性改变⽽⽆临床表现者,则称为颈椎退⾏性改变。
5. ⾻质疏松症:以⾻量减少、⾻的脆性增加以及易于发⽣⾻折为特征的全⾝性⾻疾病。
临床症状为:腰背部疼痛,隐痛发展为持续性疼痛,后为全⾻痛。
⾻折时,患部有明显疼痛、畸形和功能障碍。
6. 化脓性关节炎是指发⽣在关节部位的化脓性感染,属“关节流注”范畴。
临床症状为全⾝出现感染中毒症状,如寒战、⾼热等;局部表现为关节肿胀、疼痛、功能障碍,⽪肤发红灼热。
7. 颈⼲⾓:股⾻颈与股⾻⼲构成的⾓度,正常值:110°~140°。
颈⼲⾓⼤于正常为髋外翻,⼩于正常为髋内翻。
8.前倾⾓:股⾻颈的长轴与股⾻的冠状⾯形成的⾓度,正常值:12°~15°9. 掌倾⾓:桡⾻远端与腕⾻(⽉⾻与⾈状⾻)形成的关节⾯,其背侧边缘长于掌侧,故关节⾯向掌侧倾斜10°~15°10. 尺倾⾓:桡⾻下端外侧的茎突,较其内侧常1~1.5cm,故其关节⾯还向尺侧倾斜20~25°11. 肘后三⾓:肘部的三点⾻突标志是肱⾻内、外上髁,及尺⾻鹰嘴。
中医骨伤科学复习重点第一章总论中医骨伤科学是一门防治骨关节及其周围筋肉损伤与疾病的学科。
第一章:发展史1、晋·葛洪《肘后救卒方》最早记载下颌关节脱臼的手法整复方法,适用夹板固定。
2、《五十二病方》最早记载破伤风3、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提出清创四要点:清创要早、要彻底、要正确的分层缝合,正确包扎4、蔺道人《仙授理伤续断秘方》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骨伤科专著。
5、元·李仲南《永类欽方》首创过伸牵引加手法复位治疗脊柱屈曲型骨折。
6、元·危亦林《世医得效方》最早施用“悬吊复位法“。
7、清·吴谦《医宗金鉴》将正骨手法归纳为:摸、接、端、提、推、拿、按、摩八法。
第二章损伤的分类与病因病机损伤:是指人体受到外界各种创伤性因素引起的皮肉、筋骨、脏腑等组织结构的破坏,及其1.损伤的病因:外力伤害(直接暴力、间接暴力、肌肉过度强烈收缩、持续劳损)、外感六淫、邪毒感染、内因(年龄、体质、解剖结构、先天因素、病理因素、职业工种、七情内伤)2.损伤病机:明·薛己《正体类要》:“肢体损于外,则气血伤于内,营卫有所不贯,脏腑由之不和。
”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第三章诊断一.损伤的症状体征1.一般症状体征:疼痛、肿胀青紫、功能障碍2.特殊症状体征:畸形、骨擦音(骨折的主要体征之一)、异常活动、关节盂空虚、弹性固定二.骨病的症状体征骨病:骨骼、关节及其周围筋肉的疾病1.一般症状体征:疼痛、肿胀、功能障碍2.畸形、肌肉萎缩、筋肉挛缩、肿块、疮口与窦道三.骨与关节检查法1.肌张力:在静止状态时肌肉保持一定程度的紧张度。
0级:肌肉无收缩(完全瘫痪)Ⅰ级:肌肉有轻微收缩,但不能够移动关节(接近完全瘫痪)Ⅱ级:肌肉收缩可以带动关节水平方向运动,但不能对抗地心引力(重度瘫痪)Ⅲ级:能抗地心引力移动关节,但不能抵抗阻力(轻度瘫痪)Ⅳ级:能抗地心引力运动肢体,且能抵抗一定强度的阻力(接近正常)Ⅴ级:能抵抗强大的阻力运动肢体(正常)2.临床检查方法用途:摸压痛、摸畸形、摸肤温、摸异常活动、摸弹性固定、摸肿块手法:触摸法,挤压法、叩击法、旋转法、屈伸法、摇晃法3.关节活动范围测量:中立位0°法、邻肢夹角法第四章治疗方法一.药物治疗1、内治法分期:①初期:伤后1~2周内,多用“下法”和“消法”,治血和理气兼顾。
中医骨伤科学复习重点第一章总论中医骨伤科学就是一门防治骨关节及其周围筋肉损伤与疾病得学科、第一章:发展史1、晋·葛洪《肘后救卒方》最早记载下颌关节脱臼得手法整复方法,适用夹板固定。
2、《五十二病方》最早记载破伤风3、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提出清创四要点:清创要早、要彻底、要正确得分层缝合,正确包扎4、蔺道人《仙授理伤续断秘方》就是我国现存最早得一部骨伤科专著。
5、元·李仲南《永类欽方》首创过伸牵引加手法复位治疗脊柱屈曲型骨折。
6、元·危亦林《世医得效方》最早施用“悬吊复位法“。
7、清·吴谦《医宗金鉴》将正骨手法归纳为:摸、接、端、提、推、拿、按、摩八法、第二章损伤得分类与病因病机损伤:就是指人体受到外界各种创伤性因素引起得皮肉、筋骨、脏腑等组织结构得破坏,及其1、损伤得病因:外力伤害(直接暴力、间接暴力、肌肉过度强烈收缩、持续劳损)、外感六淫、邪毒感染、内因(年龄、体质、解剖结构、先天因素、病理因素、职业工种、七情内伤) 2.损伤病机: 明·薛己《正体类要》:“肢体损于外,则气血伤于内,营卫有所不贯,脏腑由之不与。
”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第三章诊断一、损伤得症状体征1。
一般症状体征:疼痛、肿胀青紫、功能障碍2。
特殊症状体征:畸形、骨擦音(骨折得主要体征之一)、异常活动、关节盂空虚、弹性固定二.骨病得症状体征骨病:骨骼、关节及其周围筋肉得疾病1.一般症状体征:疼痛、肿胀、功能障碍2.畸形、肌肉萎缩、筋肉挛缩、肿块、疮口与窦道三。
骨与关节检查法1。
肌张力:在静止状态时肌肉保持一定程度得紧张度。
0级:肌肉无收缩(完全瘫痪)Ⅰ级:肌肉有轻微收缩,但不能够移动关节(接近完全瘫痪)Ⅱ级:肌肉收缩可以带动关节水平方向运动,但不能对抗地心引力(重度瘫痪)Ⅲ级:能抗地心引力移动关节,但不能抵抗阻力(轻度瘫痪)Ⅳ级:能抗地心引力运动肢体,且能抵抗一定强度得阻力(接近正常)Ⅴ级:能抵抗强大得阻力运动肢体(正常)2.临床检查方法用途:摸压痛、摸畸形、摸肤温、摸异常活动、摸弹性固定、摸肿块手法:触摸法,挤压法、叩击法、旋转法、屈伸法、摇晃法3、关节活动范围测量:中立位0°法、邻肢夹角法第四章治疗方法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