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氰电镀废水的处理方法
- 格式:doc
- 大小:11.00 KB
- 文档页数:2
含氰废水如何处理?
含氰废水来源于电镀、热处理、煤气制造等工厂,范围广泛而危害性大。
由于含氰废水除含有剧毒的氰化物外,还以金属盐的状态存在,所以处理含氰废水时,还应包括重金属的处理。
处理的方法较多,如下表:
其中碱性氯化破氰法应用最广,是比较成熟的方法,是在碱性条件下,用NaClO、漂白粉、液氯等氧化剂破氰,此法基本原理是利用ClO-氧化作用,反应式如下:
在pH=10~12时,CNCl转化为微毒的CNO-。
连续式碱性氯化法处理含氰废水工艺流程如图6-6-1所示。
含氰废水在均衡池中调节浓度后,进入混合器,在混合器前加NaOH,用量由pH计自控,使废水pH=10~12。
同时在反应池投加NaClO,投加量由ORP计自控。
废水于沉淀池中,在絮凝剂的作用下,加速了重金属氢氧化物的沉降。
沉淀池出水pH很高,所以在中和池中加H₂SO₄,调节pH=6~9,外排或回用。
ORP计是氧化还原控制器,是集氧化还原测控和酸碱度测控于一体的多功能、智能型仪表。
含氰污水处理引言概述:含氰污水处理是一项重要的环境保护工作,针对含氰污水的处理,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减少其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危害。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详细阐述含氰污水处理的相关内容。
一、含氰污水的来源及危害1.1 含氰污水的来源:含氰污水主要来自于金属冶炼、电镀、染料制造等工业过程中的废水排放,以及某些化工、制药和农药生产过程中的废水排放。
1.2 含氰污水的危害:含氰污水中的氰化物会对水生生物和陆生生物造成严重的毒害,甚至导致生物死亡。
同时,氰化物还具有一定的蓄积性,会对生态系统造成长期的影响,对人体健康也存在一定的危害。
二、含氰污水处理的方法2.1 生化法:生化法是一种常用的含氰污水处理方法,通过利用微生物对氰化物进行降解,将其转化为无害物质。
常见的生化法包括活性污泥法、生物膜法等。
2.2 化学法:化学法是含氰污水处理的另一种常用方法,通过添加氧化剂、还原剂等化学试剂,将氰化物转化为无毒的物质或沉淀下来。
常见的化学法包括氧化法、还原法等。
2.3 物理法:物理法主要是通过物理过程对含氰污水进行处理,如吸附、膜分离等。
物理法可以有效去除含氰污水中的氰化物,但处理效果相对较低,通常需要与其他方法结合使用。
三、含氰污水处理的技术难点3.1 氰化物的稳定性:氰化物在水中相对稳定,难以直接降解,因此处理含氰污水需要采用一系列的方法来破坏其稳定性,增加其降解的可能性。
3.2 毒性物质的去除:含氰污水中往往还伴随有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的存在,如重金属离子等,需要在处理过程中将其去除,以确保处理后的水质符合排放标准。
3.3 处理成本的控制:含氰污水处理涉及到设备投资、能耗等方面的成本,如何在保证处理效果的前提下控制处理成本是一个关键的难点。
四、含氰污水处理的前景和挑战4.1 前景: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和相关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含氰污水处理将成为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
新型的处理技术和设备将不断涌现,为含氰污水处理提供更加高效、经济的解决方案。
含氰电镀废水的处理方法一、碱性化学氧化法碱性化学氧化法是通过向含氰废水中添加氯气或次氯酸钠(NaClO)等氧化剂来将氰化物氧化为较安全的碳酸根(亚硫酸根)的方法。
在此方法中,氯气的氧化剂作用较强,能迅速将氰化物氧化为硫氰酸盐和氯化物,红外吸收波谱显示与碳酸盐特征吻合。
次氯酸钠较温和,可以在较低的pH值下进行氧化反应,但是需注意氧化剂过量的问题。
二、电解氧化法电解氧化法是利用电解的原理,通过电解废水中的氰化物,使其被氧化生成可溶性或无毒的物质。
这种方法不仅可以有效去除氰化物,还可以去除其他金属离子和杂质。
根据废水的特性,可以选择不同的电极材料和电解条件。
三、化学沉淀法化学沉淀法是将含氰废水添加沉淀剂,通过反应生成不溶性的沉淀物,从而将废水中的氰化物去除。
常用的沉淀剂包括含钙、铁、铝等离子的化合物。
这种方法简单易行,可以有效去除氰化物,但存在沉淀剂的耗费和处理后的沉淀物处理的问题。
四、活性炭吸附法活性炭吸附法是将含氰废水通过活性炭层过滤,利用活性炭对氰化物的吸附作用,将废水中的氰化物去除。
该方法具有处理效果好、操作简单、适用范围广等优点,但需要定期更换活性炭以保证吸附效果。
五、生物降解法生物降解法是利用微生物对废水中的氰化物进行生物降解的过程。
通过培养和引入特定的微生物,利用它们的代谢作用将氰化物分解为较简单的无害物质。
这种方法对于含有高浓度氰化物的废水、连续排水和大规模排水具有较好的处理效果,但需要专业的设备和技术支持。
六、膜分离法膜分离法是利用膜的物理和化学特性进行分离和去除废水中的氰化物。
常用的膜分离技术包括超滤、纳滤和反渗透等。
膜分离法具有处理效果好、设备简单、操作便捷等优点,但对废水的成分和浓度要求较高。
以上是常用的含氰电镀废水处理方法,不同方法适用于不同的废水特性和处理要求。
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处理方法,并加强废水的监测和控制,以保护环境和人体健康。
破氰工艺--氯氧化法利用氯的强氧化性氧化氰化物,使其分解成低毒物或无毒物的方法叫做氯氧化法;在反应过程中,为防止氯化氰和氯逸入空气中,反应常在碱性条件下进行,故常常称做碱性氯化法;氯氧化法于1942年开始应用于工业生产,至今已有六十多年了,因此,该方法比较成熟;1 氯氧化法的特点氯氧化法的优点1氯氧化法是一种成熟的方法,在工艺设备等方面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2不少氰化厂用氯氧化法处理含氰废水能获得较满意的效果,氰化物可降低到L甚至更低;3氰酸盐能进一步水解,生成无毒物;4硫氰酸盐被氧化破坏,废水毒性大为降低;5有毒的重金属生成难溶沉淀物,排水含重金属浓度达符合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6如果废水中含砷,氯把三价砷氧化为五价砷,进而形成更难溶的砷酸钙而除去;砷可达标;7氯的品种可选择,其运输、使用比较为人们所熟悉;8既可用于处理澄清水也可用于处理矿浆;9既可间歇处理,也可连续处理;10工艺、设备简单,易操作;11投资少;氯氧化法的缺点1处理废水过程中如果设备密闭不好,CNCl逸入空气中,污染操作环境;2不能破坏亚铁氰络物和铁氰络物中的氰化物,也不能使其形成沉淀物而去除,故总氰有时较高,尤其是处理金精矿氰化厂贫液时,由于贫液含铁高,可释放氰化物很难降低到L以下;总氰化物含量更高;3当用漂白粉或漂粉精处理高浓度含氰废水时,由于用量大,废水中氯离子浓度高,与铜形成络合物,使铜超标;4排水氯离子浓度高,使地表水和土壤盐化、水利设施腐蚀;5氯离子浓度高时使钙、镁大量溶解,废水从尾矿库渗漏出来后,污染地下水,使地下水中钙、镁、氯浓度大为增高,严重地影响水的功能,严重时不能饮用、不能灌溉农田;6处理尾矿浆时,如尾矿含硫较高,可能造成氯耗大为增加;7氯系氧化剂尤其是液氯的运输和使用有一定的危险性,因氯泄漏造成的人畜中毒、农田及鱼塘受危害的事故在其它行业时有发生;8属于破坏氰化物的处理方法,不能回收废水中任何有用物质;9近年来氯产品价格上涨,处理成本高;正因为这些原因,一些发达国家在利用二氧化硫─空气法等其它方法取代氯氧化法;2氯氧化法反应机理由于氯氧化法的反应条件不同,废水组成不同,发生的化学反应也不尽相同;研究氯氧化法的反应机理对于降低氯耗、提高处理效果、防止二次污染、降低处理成本有重要意义;氯与氰化物的反应氯与氰化物的化学反应视氯加入量不同有两种结果,当控制反应条件尤其是加氯量一定时,氰化物仅被氧化成氰酸盐,称氰化物的局部氰化或不完全氧化:CN-+ClO-+H2O=CNCl+2OH-生成的CNCl在碱性条件下水解:CNCl+2OH-=CNO-+Cl-+H2O反应速度可按下式计算:dCNCl- ────────=kCNClOH-dtk为反应速度常数,可从图4-1中查到;在pH10~11,10~15分钟CNCl即可水解完毕;pH11时,只需1分钟;温度对CNCl水解的影响见图4-1,pH值与CNCl水解速度关系见图4-2,温度对水解的影响见图4-3;当加氯量增加时,氰化物首先被氧化为氰酸盐:CN-+ClO-=CNO-+Cl-或CN-+Cl2+2OH-=CNO-+2Cl-+H2O生成的氰酸盐又被氧化为无毒的氮气和碳酸盐,称为氰化物的完全氧化,该反应是在局部氧化的基础上完成的: 2CNO-+3ClO-+H2O=2HCO3-+N2+3Cl-pH<1时10~30分钟生成的碳酸盐随反应pH值不同存在形式也不同,当pH值低时,以CO2形式逸入空气中,当pH值高时,生成CaCO3沉淀;综上所述,氯氧化法可把氰化物氧化成两种产物,氧化成氰酸盐时称氰化物的局部氧化,氰酸盐在pH6~8时水解生成氨和碳酸盐;该反应需1小时左右的时间,一般在尾矿库内完成;总反应式如下:CN-+ClO-+2H2O=NH3+ HCO3-+Cl-或CN-+Cl2+2OH-+H2O=NH3+HCO3-+2Cl-该反应理论加氯比Cl2/CN-=重量比,以下同;氯把氰化物氧化成氮气和碳酸盐的反应称为氰化物的完全氧化反应,其总反应式如下:2CN-+5ClO-+H2O=2HCO3-+N2↑+5Cl-或2CN-+5Cl2+10OH-=2HCO3-+N2↑+10Cl-+4H2O该反应理论加氯比Cl2/CN-=,处理1kg氰化物比不完全氧化反应多消耗氯/kgCN-;氰化物的不完全氧化和完全氧化之界限并不十分明显,当加氯比刚好满足氰化物不完全氧化需要时,残氰往往不能降低到L,因此必须加入过量的氯,此时,氰化物虽降低到L,但氰酸盐也被氰化一部分,反应进入了完全氧化阶段;氯浓度与氰化物的氧化程度之关系见图4-4;为了节约氯,人们进行了多种偿试,试图仅靠不完全氧化反应使氰化物达标,但目前尚无结果;实验表明当调节反应pH值在6~范围内,实际加氯量比较低,可比完全氧化时节氯30%,而且氰达标;但必须解决CNCl逸出问题,加氯量不变时,反应pH值与残氯含量的关系见图4-5;氯与硫氰化物的反应黄金氰化厂废水往往含硫氰化物,有时甚至很高,硫氰化物、氰化物、氰酸盐的还原顺序如下:SCN-<CN-<CNO-利用氯氧化法处理废水时,硫氰化物必然先于氰化物被氧化;在碱性条件下,硫氰化物的氧化分解与氰化物类似,也分为两个阶段,即不完全氧化阶段和完全氰化阶段;不完全氧化阶段的产物是硫酸盐和氰酸盐:SCN-+4ClO-=CNCl+ SO42-+3Cl-CNCl+2OH-=CNO-+Cl-+H2OCNO-+2H2O=HCO3-+NH3总反应式:SCN-+4Cl2+10OH-=HCO3-+NH3+8Cl-+3H2O+SO42-或SCN-+4ClO-+2OH-+H2O=HCO3-+NH3+4Cl-+SO42-加氯比Cl2/SCN-=,可见硫氰化物不完全氧化耗氯比氰化物不完全氧化时多;硫氰酸盐完全氰化生成物硫酸盐,碳酸盐和氮;也是在不完全氧化的基础上进行的,总反应式:2SCN-+11ClO-+4OH-=2HCO3-+N2↑+2SO42-+11Cl-+H2O或2SCN-+11Cl2+26OH-=2HCO3-+N2+2SO42-+22Cl-+12H2O理论加氯比Cl2/SCN-=;与氰化物完全氰化时十分接近;处理含硫氰化物和氰化物的废水时,如果控制氰化物处于不完全氧化阶段,硫氰化物也处于不完全氧化阶段;如果控制氰化物完全氧化,硫氰化物亦然;这是因为两者的不完全氧化产物均是氰酸盐;硫氰化物的氧化使总氯耗有很大的增加,为此,人们探索减少硫氰化物消耗氯的途径,认为,在酸性反应条件下,将发生如下反应:SCN-+2Cl2=S+CNCl+3Cl-反应完成后,调节pH值6~8,CNCl水解,总反应如下:SCN-+2Cl2+2OH-=S+CNO-+4Cl-+ H2O这个反应的加氯比Cl2/SCN-=,与碱性条件下不完全氧化时加氯比Cl2/SCN-=相比,减少一半;而且产物中硫磺在氯浓度不太高时并不再发生氧化反应,故硫氰化物的完全氧化反应加氯比也明显降低;2SCN-+7Cl2+10OH-=2S+2HCO3-+N2↑+14Cl-+4H2O理论加氯比Cl2/SCN-=,节氯效果十分明显;近年来国内有人研究出酸性氯化法,其节氯原理大致如此;氯与废水中其它还原性物质的反应除硫氰化物外,氰化厂废水中还有硫代硫酸盐,亚硫酸盐、硫化物、亚铜以CuCN2-、CuCN32-形式存在、亚铁以FeCN64-形式存在等,其中,前三种化合物的含量均折算成硫代硫酸盐S2032-含量,这是分析方法所决定的;这些物质也能与氯发生反应,其方程式如下:S2032-+4ClO-+2OH-=2SO42-+4Cl-+ H2O2Cu++ClO-+2OH-+H2O=2CuOH2↓+Cl-2FeCN64-+ClO-+2H+=2FeCN63-+Cl-+H2O理论加氯比分别为:Cl2/S2032-=,Cl2/Cu+=,Cl2/Fe2+=,但FeCN64-一般不会氧化成FeCN63-;另外,如果废水砷浓度较高,砷氧化成高价砷也会消耗氯:As033-+ClO-=As043-+Cl-加氯比Cl2/As=;计算氯氧化法的药耗,也应该把这些物质的氧化考虑进去;废水中各种还原性物质的氧化顺序无论是化学反应还是相变化,都需要从两个基本方面来研究,既要研究反应的可能性,又要研究反应的速度即实现这一可能性所需的时间;关于反应的方向限度或平衡问题,是反应的可能性问题,这是化工热力学数据,另外,电离常数、络合物稳定常数、难溶物的浓度积都是热力学常数;根据这些数据,我们能够了解反应或变化是否向某个方向进行,但是,仅了解反应是否可能是不够的,还必须知道反应的速度,例如,从电极电位看,H2和O2很容易反应生成水,但常温常压下,如果不引燃,其反应速度是极慢的;因此,要全面了解某个化学反应是否可用于工业,必须在研究化学热力学的基础上研究反应的速度—化学动力学;如果化学热力学研究证明,反应可以进行,但实际上速度很慢,还要研究动力学,以找到提高反应速度的途径,如提高反应温度,增加压力,改变反应物浓度,调节pH值、加催化剂;含氰废水中的还原性物质的氧化还原电极电位均小于氯的氧化还原电极电位,因此,从热力学角度讲,是有可能被氯氧化的;那么反应速度如何呢实践证明,S2032-、S032-、As032-、SCN-和CN-均能在短时间内30分钟完成与氯的反应,废水中有少量活性氯存在Cl2≥5mg/L,反应就能进行,然而废水中的氰化物不仅以游离氰化物CN-和HCN形式存在,还以PbCN42-、ZnCN42-、CuCN2-、CuCN32-、FeCN64-、AgCN2-、AuCN2-等络离子形式存在,络合氰化物一般不象游离氰化物那么容易被氯氧化,其难易程度一方面取决于络氰离子的稳定常数,另一方面取决于中心离子是否能被氧化变价金属,而且氧化后是否仍与氰形成稳定的络合物;以CuCN32-为例,由于铜易从+1价被氧化为+2价,尽管CuCN32-的络离子稳定常数较大,但二价铜不能与氰离子形成稳定的络合物,所以CuCN32-还是很容易被氧化,结果+1价铜变为+2价铜,氰化物被氧化;FeCN64-则不然,由于其稳定常数比较大,一般有效氯浓度低或反应温度低时不易被氧化,当强化反应条件使+2价铁被氧化为+3价时,由于FeCN63-仍十分稳定,所以氰离子并不解离,也不氧化;各种物质被氧化分解的顺序大致如下:S2032->S032->SCN->CN->PbCN42->ZnCN42->CuCN32->AgCN2->FeCN64->AuCN2-其中FeCN64-的氧化是指它氧化为FeCN63-,并不是其配位离子CN-的氧化;CuCN32-的氧化指铜和氰离子均被氧化;在含氰废水中,加入足够的氯而且pH值适当时,上述反应的速度很快,加入氯后,几乎立刻出现CuOH2兰色,这说明,排在CuCN32-之前的络合物已被分解;FeCN64-的氧化较慢,在化工生产中,常采用提高反应温度的办法加快其反应速度;从我们的处理目的出发,该反应最好不发生,因此反应速度慢也是好事;了解了含氰废水中各种物质的反应顺序的问题;我们就不难解释当废水中加入氯气时发生颜色变化的原因,以反应pH值从7降低到5时的加氯过程为例,反应开始时溶液呈灰白色,这是Pb、Zn的氰络物离解出Pb2+、Zn2+与FeCN64-生成沉淀物所致,稍过几分钟,溶液变棕红色,这是由于CuCN32-解离出Cu+与FeCN64-生成棕色沉淀所致;再过数分钟,溶液变为黄绿色,这是亚铁氰化物氰化为铁氰化物进而与Cu2+生成Cu3FeCN62沉淀所致;余氯低时,FeCN64-不氧化,溶液不会出现黄绿色;如果反应pH值高于10,由始至终,我们仅能观察到CuOH2的蓝色;废水中重金属的去除机理废水中重金属铜、铅、锌、汞及贵金属金、银等均以氰络合物形式存在,在氯氧化法处理过程中,除亚铁、铁的氰化物、金的氰络物未被破坏,其它重金属及其均被解离出来,并在适当的pH值条件下,通过下列反应以沉淀物形式从废水中分离出来,在通常状况下,经过自然沉降的废水中,各种重金属含量均能达到国家规定的工业废水排放标准;一.重金属与FeCN64-生成沉淀物2Pb2++FeCN64-→Pb2FeCN6↓白色或灰色2Zn2++FeCN64-→Zn2FeCN6↓白色2Cu++FeCN64-→Cu2FeCN6↓棕色4Ag++FeCN64-→Ag4FeCN6↓白色胶状2Hg2++FeCN64-→Hg2FeCN6↓Cd2++FeCN64-→Cd2FeCN6↓白色胶状物2Ni2++FeCN64-→Ni2FeCN6↓二.重金属与FeCN63-形成沉淀物3Cu2++2FeCN63-→Cu3FeCN62↓绿色3Ag++FeCN63-→Ag3FeCN62↓橙色三.重金属与砷酸盐生成沉淀物3Ag++AsO43-→Ag3AsO4↓黑褐色四.重金属与碳酸盐形成沉淀物2Ag++CO32-→AgCO3↓ Ksp=×10-12Cd2++CO32-→CdCO3↓ Ksp=×10-12Cu2++CO32-→CuCO3↓ Ksp=×10-102Hg2++CO32-→HgCO3↓ Ksp=×10-17Ni2++CO32-→NiCO3↓ Ksp=×10-9Pb2++CO32-→PbCO3↓ Ksp=×10-14Zn2++CO32-→ZnCO3↓ Ksp=×10-11五.重金属与氢氧化物形成沉淀物Cd2++2OH-→CdOH2↓ Ksp=×10-14Cu2++2OH-→CuOH2↓ Ksp=×10-20Ni2++2OH-→NiOH2↓ Ksp=×10-15Ni2++2OH-→NiOH2↓ Ksp=×10-17在理论上,沉淀形成所需的pH值可由溶度积求出,但由于盐化效应,估差甚大;由于废水组成不同,能与重金属阳离子生成沉淀物的各种阴离子也不同,具体生成什么沉淀物,要由废水阴离子和重金属阳离子含量和所生成各种沉淀物溶度积大小决定;氰酸盐的水解产物氨大部分逸入空气中,少量存在于废水中可能会和能形成氨络物的重、贵金属离子进行下述反应:Cu2++4NH3=CuNH342+除铜外,Ag+、Ni2+也会发生类似反应,但废水在尾矿停留时间较长,氨会被去除,这种现象并不严重,在排水中重金属不会超标;氯氧化法药剂消耗量估算氯氧化法需要氯和石灰两种药剂,氯的消耗可以根据氰化物和硫氰化物完全氧化反应以及其它物质的氧化进行理论估算,其公式如下:完全氧化理论氯耗:Wt=++++C5部分氧化理论氯耗:Wp=++++C5式中Ci浓度为g/L或kg/m3;某组分浓度低时,可忽略;C1:氰化物浓度C2:硫氰化物浓度C3:铜浓度C4硫代硫酸盐浓度包括亚硫酸盐浓度C5反应后余氯浓度;一般可按~m3计算;处理全泥氰化炭浆厂废水浆时,C2、C3、C4均可忽略;总氯耗仅用CN-浓度决定;C4对大部分氧化厂来说可忽略;氰化厂的实际氯耗W在控制好崐反应条件时可降低到理论估算值Wt的70%~85%,但均大于Wp;不同的废水组成尤其是SCN-浓度对节氯效果影响很大;Wp∠W∠Wt石灰耗量不太容易估算,它与废水的组成及氯的种类有关,废水中重金属需石灰提供OH-形成沉淀,反应的产物为酸性物质,需石灰中和,反应的类型也影响石灰耗量;因此,难以用一个准确的公式估算出石灰的耗量;当使用漂白粉、漂粉精时,不需要石灰,仅使用氯气时需石灰,其耗量根据工业实践约为氯耗量的2~2.5倍;W caO=2~Wkg/m3氯氧化法的二次污染氯氧化法处理含氰废水过程中,由于操作控制和设备问题,产生剧毒的氯化氰气体;为了使氰化物降低到L,必须加入过量的氯,致使处理后废水中存在余氯,由于加氯尤其是加入漂白粉、漂粉精或次氯酸钠这些含有效氯低但氯离子浓度高的药剂,使外排水中氯离子浓度达~15kg/m3;由于氰酸盐水解生成氨,排水中含有一定数量的氨;这就是氯氧化法产生二次污染的四大因素;如何避免或尽可能减少二次污染,是该处理方法深入研究的方向;3氯化氰在用氯氧化氰化物和硫氰化物的过程中,氯化氰是反应的中间产物,这种物质沸点仅℃,在水中溶解度又低,如果反应的pH值低于,氯化氰的分解速度降低,那么在敞口反应器中,氯化氰就会释放出来;污染操作场所;解决办法有两种,一是提高反应pH值,一般pH值大于即可;二是采用封闭反应器,使CNCl慢慢水解,或被碱液吸收水解;氯化氰水解速度与温度pH值前面已讲过,不再赘述;余氯为了降低出水氰含量,必须使废水残余的氯保持一定浓度,称为余氯;根据实践经验,当CN-≤L时,余氯至少50mg/L;参见图4-6;如果废水中含亚铁氰化物,余氰必须更高才能使氰化物达标;因此,有的废水要求余氯在50mg/L以上,含铁更高的废水不适用氯氧化法,否则,即使再我加氯氰化物也不会达标;余氯高时,废水即使在尾矿库自净一段时间,余氯也不会全部消失;美国的一项研究指出,氯同水中的泥炭等有机物起反应生成氯仿三氯甲烷,氯仿的含量同膀胱癌、结肠癌和直肠癌有很大关系;如果含余氯的废水进入水体,就会造成水污染,消除余氯的方法有三种,其一是向废水中加入亚硫酸盐,使余氯还原成氯离子;其二是进入尾矿库的其它废水由于含还原性物质,与余氯反应使之还原,这种方法使用较多;尽管常常不是从消除余氯的目的出发;第三种方法是尾矿库自然净化,此时余氯主要是在紫外线作用下生成氯气和氯离子;也有少量逸入大气;去除效果受气候影响大,不易反应完全;在处理废水过程中,一定要把余氯控制在最低限度,以防止污染,减少氯耗;氯离子•• 氯离子是难与其它常见物质形成难溶沉淀物银除外的阴离子,故废水中的氯离子难以通过经济、有效的方法去除,在处理含氰废水过程中,必须加入数倍于氰化物的氯,其产物绝大部分是氯离子,以处理含氰化物100mg/L的废水为例,排水氯离子浓度根据所使用的是液氯、漂白粉、漂粉精和次氯酸盐电解食盐崐水产生分别为~、~、~、5~10kg/m3;当废水氰化物浓度增加时,废水中氯离子浓度成正比增加,尤其是使用含盐电解产生次氯酸钠工艺时,废水中氯离子浓度极高;漂白粉因活性氯降低引起加量增加,使废水中氯离子浓度增加;废水中氯离子对水利设施有较大腐蚀性,而且不能灌溉农田;氯离子渗入地下水中,使水质恶化,Mg2+、Ca2+、Cl-含量增加,不能饮用;氯离子进入水体是氯氧化法的致命缺点;氨氰酸盐水解生成氨NH3、NH4+和碳酸盐;氨在水中产生下边电离平衡:NH4+→NH3+H+K=×10-1025℃K=×10-105℃水中氨浓度与pH、温度关系见图4-7;由图可知,pH值、温度越高,水中的氨以NH3形式存在的比例越多,毒性也就越大,尤其废水中存在氰化物时,其协同作用使毒性又有所增加;当NH3和CN-分别为和L时,在156分钟内可导致鱼类死亡;而废水中仅含/L的CN-或/L的NH3时不会使鱼致死;氨对一些鱼类24~96小时的半致死浓度LC50在~L;氨对鱼类的96小时致毒浓度为L;氰化厂废水处理过程产生的氨数量有限,考虑到逸入大气一部分以及在水中的硝化作用,排水氨浓度不会太高<25mg/L,至今尚未见氨污染的报导;碱性氯化法工艺氯氧化法处理含氰废水按反应的pH值不同分为两类,即碱性氯化法和酸性氯化法;前者可使用各种含氯药剂,在pH10以上进行除氰反应,已有五十余年的应用历史了;近年来,我国黄金行业又研究出具有节氯特点的酸性氯化法,把氰化物的部分局部氧化反应控制在pH值小于3的条件下;目前我国至少有两个氰化厂使用酸性氯化法,从经济和技术角度考虑,酸性氯化法使用液氯为佳;本节介绍广泛使用的碱性氯化法;碱性氯化法工艺也分两种,一种是控制反应pH值在9~11,使废水中氰化物降低到L,而不考虑氰化物的氧化产物是什么,或者说,把反应控制在氰化物不完全氧化局部氧化阶段,在尾矿库内,氰酸盐因废水pH下降而水解;一些行业称之为碱性氯化法一级处理工艺,我国黄金行业几乎全部采用这种工艺,另一种是在不同的pH值条件下,第一步使氰化物在碱性条件下氧化为氰酸盐,第二步使氰酸盐氧化为氮气和碳酸盐,彻底消除氰化物的毒性;我国引进的炭浆厂原设计就是这种工艺,前一种工艺简单、氯耗小,后一种工艺较复杂,氯耗大;碱性氯化法设备碱性氯化法工艺装备主要由反应槽、pH值调节设备、加氯设备和检测仪表构成;一.反应槽为了使反应物混合均匀,尤其是处理矿浆时,防止矿浆沉淀,反应器均为搅拌槽;当向反应槽加入氯水、漂白粉、漂粉精、次氯酸钠时,反应槽为敞开式即可;一般不采取特殊的防腐措施;氯水一般加入反应槽中心桶内以利迅速与废水泥和,故中心桶和搅拌器轴应采用防腐措施;反应槽搅拌速度只要满足固体不沉积即可,转速低有利于节电;当氯以气体形式加入反应槽时,应采用全封闭式反应槽,反应废气经排气管导入吸收装置,吸收CNCl、Cl2、HCN后排放;吸收液注入反应槽即可;这种反应槽及配套的废水处理设施要求防腐;从反应动力学角度研究,我们在碱性氯化法工艺中采用的是全返混式反应器,为了使氰化物降低到L以下,在总反应时间或反应槽有效容积一定的条件下,采用我个小体积反应槽串联要比采用一个大容积的反应槽要好得多;一般矿山采用二台反应槽串联;由于氯氧化氰化物的反应速度较快,反应器数量超过3台没有多大意义;多年实践证明,有的废水浆无论增加反应时间还是氯加量也不能使氰化物降低到L,这是由于废水中FeCN63-、FeCN64-存在所产生的影响;并非反应器有效容积不够;•但如果废水含锌、铝足够使FeCN64-沉淀时,氰化物可降低到L,当然,这种作用不一定发生在反应槽内,很可能是在尾矿库内完成的,在尾矿库内废水pH值降低,有利用这种反应进行;尾矿库也是反应器,只不过容积很大;反应产生的氰酸盐的一部分也是在尾矿库内水解的;因此,尾矿库的几何形状、结构对废水处理也起很大作用,江水面积大的尾矿库较理想;二.pH值调节设备pH值调节设备有给料机、制乳槽、搅拌槽中和槽、流量计、调节仪表、一套碱性氯化法装置可能只用上述设备的几种;在我国,目前还没有成功地使用pH值调节仪表的先例;当然可直接用石灰乳调节反应pH值,此时只用给料机即可,设备很简单,优点是操作方便,劳动强度低,节约水,不必处理石灰渣,缺点是将石灰直接混入废水,石灰不会迅速水解形成CaOH2,影响pH值的调节效果,增大石灰加量,出水pH值易超高,因此直接加石灰时,应设混合槽,使石灰在废水中乳化;然后再进入反应槽;直接加灰的另一缺点是在空气潮湿地区,石灰粉可能结块,给料机产生堵塞;使用石灰制乳的氰化厂较多;制乳工艺有两种,一种是连续加水,间歇加灰每小时1~2次;其缺点是石灰乳浓度波动大;另一种是采用两台制乳槽轮换作业,交替使用,虽然石灰乳浓度稳定,但操作不方便,而且这两种制乳工艺均要处理积累于制乳槽底部的灰渣,较为麻烦,也有采用球磨机与螺旋分级机联合制石灰乳的,虽效果好,但投资大,占地面积大,成本高;无论采用哪种制乳方法,加石灰乳的管线都容易产生堵塞,为此,有采用泵循环石灰乳进行加石灰乳作业的,虽解决了堵塞问题,但成本增加,投资增加;比较简单的办法是利用较高的流速石崐灰乳管径小、管线短、弯头少且光滑,并用球阀调节流量,也可在石灰乳管线易堵处阀门处等加定时疏通装置,其介质可以是压力水也可是压缩空气,这种办法效果好,投资小;采用石灰乳调节pH值时,不必设中和槽石灰乳与废水的混合位置可以设在废崐水进入反应槽前的管道中或反应槽内;石灰乳浓度一般为10%~20%;我国黄金氰化厂废水处理设施尚未采用pH值检测、调节仪表,一般靠pH试纸检查反应pH值;由于石灰乳在废水中并非全部溶解,一部分还以CaO、CaOH2固体存在,当试纸与废水接触时,纸条往往分两种颜色段,不易确定哪段为正确的pH值;影响pH值的调整;由于检测频率低,常常逸出CNCl污染操作环境;三.加氯设备及操作采用漂白粉或漂粉精时,无论加入固体干粉还是乳液,其设备都与加灰设备相似;当使用次氯酸钠时,可使用流量计计量;使用液氯时,有三种加氯方式,一种是把氯气直接加入反应槽,其设备有气化装置蛇管加热器、计量装置、氯化装置可采用电或水做热源;最好采用石灰乳吸收氯气,再把次氯酸钙注入到反应槽的工艺,其优点是反应过程中不易逸出CNCl,而且石灰消耗小,节省水,易于控制;常用的一种加氯方式是加氯水于反应槽中,首先,液氯被气化,然后经计量被吸入水中,形成氯水,再加入废水中;普遍采用的制备氯水的设备是自来水厂使用的加氯机;为达到一定的氯浓度,加氯机给水加入和水量必须合适;加氯机给水可以是贫液也可以是新鲜水;采用敞开式反应槽时,用贫液制氯水时会增加CNCl逸出的可能性;因此大部分氰化厂用新鲜水加氯,加氯机给水压力不应小于,水量一般为氯气重量的50倍;水量过大一方面浪费新鲜水,另一方面减少了反应槽的处理能力;直接加入氯气于反应槽内,需要气体处理设备,以免反应废气CNCl、HCN、Cl2污染环境;在加氯过程中,氯瓶应放在磅称上,由磅称测出的重量变化推断加氯量并估计瓶内剩余的氯量;当瓶内气压降低到时,停业加氯,以防加氯机水倒灌到氯瓶内引起氯瓶腐蚀;冬季应对氯瓶喷淋温水,以提高供氯蒸发所需热量;氯气管道必须经常检查,发现操作场所有氯气味时,应检查管道、阀门等是事漏气,使用氨水涂抹管道的方法检查漏气处比较实用,因为氯气与氨生成白雾,易于发现;对漏点应谨慎处理;以防漏加重,必要时,应停止加氯,进行彻底地修复;为了使氯连续、平稳地加入反应器,应同时使用几台加氯机并连加氯或同时使用几只氯瓶加氯,当更换某只氯瓶时,由于其它氯瓶仍然工作,保证了加氯量的稳定;加氯间应设低位排风机,定时排风,并配备防毒面具,更换氯瓶时或发生泄漏氯事故时,应带防毒面具进入污染区进行工作,而且必须有人监护;四.检测仪器可通过几种途径了解反应进行的程度,加氯量是否足够、残氰是否达到要求,第一种是测定反应后废水中余氯含量,根据经验,余氯在10~50mg/L残氰即可达标;测余氰的方法有很多,其中取样手工化学分析—滴定法和比色法均不够快速;国外用比色法在线分析仪连续测定余氯,很理想;国内个别单位用氧化还原电位法间接测量余氯浓度,比较方便,使用甘汞参比电极和铂电极配合,当电位达+300mV时,说明余氯在10~50mg/L;由于废水组成不同,使氰化物达标的余氯含量也不同,上述两种检测方法必须经过实践以确定使氰达标的检测值;河套、搬其它氰化厂的经验;第二种是测定氰化物含量,其优点是直接、准确、但测定时间长,做为控制系统的信号尚不能满足时间要求,国外有利用比色原理和离子选择电极原理而开发出的在线测氰仪,据秒效果尚好,能满足工业生产要求;测定反应pH值的在线仪表和调节仪表在我国氰化厂有所应用,所存在的电极结垢和石灰乳流量调节阀易堵塞的问题均妥善解决,故氧化法装置可使用pH自控设备、pH值测定仪表;碱性氯化法一级处理工艺碱性氯化法一级处理工艺之目的是把氰化物浓度降低到L以下,而不管生成物如何,其特点是在整个反应过程中,反应pH值不小于9;我国黄金行业几乎全部采用这种工艺;其反应pH值一般控制在10以上;反应条件如下:1反应pH值控制范围 9~112反应时间~小时3反应槽搅拌速度 400~700RPM4反应温度常温。
电镀废水处理方法含氰废水处理参考《电镀废水设计规范》碱性氯化法宜用于处理电镀生活过程中的各种含氰废水,废水中氰离子的含量不宜大于50mg/L。
应避免铁镍离子混入含氰废水处理系统。
一般情况下可采用一级氧化处理,有特殊要求时可采用二级氧化处理。
含氰废水经氧化处理后,应再经沉淀和过滤处理。
当车间设有混合废水处理系统时,含氰废水经氧化处理后可直接排入混合废水处理系统进行处理。
采用一级氧化处理系统时,可以采用如下图所示基本工艺流程:一般情况下可采用间歇式处理。
当设置两格反应池交替使用时,可不设调节池。
沉淀方式宜采用静止沉淀。
当采用连续式处理时,沉淀方式宜采用斜板沉淀池等设施。
采用两级氧化处理含氰废水时可以采用下图所示基本工艺流程:第一级氧化和第二级氧化所需氧化剂必须分段投加,投加比例宜为1:1。
处理含氰废水所需的氧化剂可采用次氯酸钠、漂白粉、漂粉精和液氯。
投药量通过实验确定。
当无条件试验时,投药量应按氯离子与活性氯的重量比来计算确定。
其一级氧化比为1:3~1:4两级氧化处理时宜为1:7~1:8。
一级反应时的PH值应控制在10~11。
当采用液氯作氧化剂时PH值应控制在11~11.5反应时间宜为30分钟。
当采用两级氧化处理时一级反应的PH值应控制在10~11,反应时间宜为10~15min,二级氧化处理时的PH值应控制在6.5~7.0,反应时间宜为10~15min。
当采用间歇处理时,反应后沉淀时间宜采用1.0~1.5h。
根据实际水质情况,建议采用二次碱性氯化法破氰,氧化剂采用NaCLO。
一次氧化阶段PH 控制在10-11,ORP在300mV左右,二次破氰PH控制在7-8之间,ORP在650mV左右。
该处理方法稳定可靠,采用进口ORP计及PH计在线监控,控制药剂投加量,降低处理费用,处理后废水流入混合废水调节池。
含铬废水处理参考《电镀废水设计规范》采用亚硫酸钠法处理含铬废水,可采用下图所示基本工艺流程图:一般宜采用间歇式处理,当设置两格反应沉淀池交替使用时,可不设废水调节池,其沉淀方式宜采用静止沉淀。
含氰污水处理含氰污水处理是指对含有氰化物的污水进行处理,以降低氰化物浓度,保护环境和人类健康。
氰化物是一种有毒物质,对水生生物和人类具有潜在的危害。
因此,对含氰污水进行处理是非常重要的。
一、含氰污水处理的原理和方法1. 氰化物的特性氰化物是一种强氧化剂,对水体中的有机物具有较强的毒性。
它可以与水中的重金属形成稳定的络合物,进一步增加了对水生生物的危害。
因此,处理含氰污水的首要任务是降低氰化物的浓度。
2. 生物处理方法生物处理是目前常用的含氰污水处理方法之一。
通过利用特定的微生物菌种,将氰化物转化为无毒的物质。
这种方法具有成本低、操作简单的优点。
生物处理方法主要包括厌氧处理和好氧处理两种方式。
厌氧处理利用厌氧菌将氰化物转化为无毒的氨氮和硫酸盐。
好氧处理则利用好氧菌将氨氮进一步氧化为亚硝酸盐和硝酸盐。
3. 化学处理方法化学处理方法是另一种常用的含氰污水处理方法。
通过添加特定的化学试剂,将氰化物转化为无毒的物质或者沉淀下来。
常用的化学处理方法包括氧化法、还原法和沉淀法。
氧化法通过添加氧化剂,将氰化物氧化为无毒的物质。
还原法则通过添加还原剂,将氰化物还原为无毒的物质。
沉淀法则通过添加沉淀剂,将氰化物沉淀下来。
二、含氰污水处理的工艺流程含氰污水处理的工艺流程包括预处理、主处理和后处理三个主要环节。
1. 预处理预处理是含氰污水处理的第一步,旨在去除污水中的杂质和固体颗粒物。
常用的预处理方法包括过滤、沉淀和调节pH值。
过滤是通过过滤介质,如滤纸或者滤网,将污水中的固体颗粒物拦截下来。
沉淀则是通过重力作用,使污水中的固体颗粒物沉淀到底部。
调节pH值则是为了创建适宜的处理环境,使后续处理方法更加有效。
2. 主处理主处理是含氰污水处理的核心环节,主要通过生物处理或者化学处理方法将氰化物转化为无毒的物质。
如果采用生物处理方法,可以选择好氧处理或者厌氧处理。
好氧处理需要提供充足的氧气,以满足好氧菌的生长需求。
厌氧处理则需要提供适宜的温度和厌氧环境,以满足厌氧菌的生长需求。
含氰污水处理含氰污水处理技术含氰污水是含有氰盐和氰化物的污水,通常产生于冶金、化工、电镀、印染、纺织等工业领域。
氰盐和氰化物具有强烈的毒性,可以对环境和人体造成严重的危害,因此,含氰污水必须得到有效的处理,以减少对环境和人类的影响。
含氰污水的处理方法含氰污水的处理方法包括化学处理、生物处理和物理处理三种。
化学处理方法:化学处理是利用化学药剂和酸碱反应等方法对含氰污水进行处理的技术。
常用的化学处理剂有硫酸铁、氯化铁、氯酸钠和氢氧化钙等,通过与含氰污水中的氰离子反应,将其转化为较为稳定的氰化铁、氰化铜等化合物,使其毒性降低,从而达到处理的目的。
生物处理方法:生物处理是利用活性污泥、细菌、真菌等微生物对含氰污水进行处理的技术。
通过将含氰污水引入生物反应器中,使微生物分解氰化物,将其转化为无毒的氨、二氧化碳和水等物质。
生物处理方法具有操作简单、处理效率高、成本较低等优点,但对于含氰浓度较高的污水处理效果有限。
物理处理方法:物理处理是利用物理的方法对含氰污水进行处理的技术。
常用的物理处理方法有吸附、膜分离、气体扩散等。
吸附是将含氰污水经过吸附剂吸附处理来去除其中的氰离子。
膜分离是依靠膜过滤的作用,将含氰污水中的氰化物通过过滤膜分离出来。
气体扩散是将含氰污水通过扩散装置,将其中的氰化物通过气体扩散的方式去除。
选择合适的含氰污水处理技术由于含氰污水的复杂性,针对不同的污染源,选择合适的处理技术非常重要。
具体选择技术时,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1.污水的处理要求:根据污水处理的标准进行选择。
比如,对于排放标准较高的污水,需要选择高效的处理技术。
2. 污水的性质:根据污水的化学成分和性质,选择处理技术。
比如,对于含大量重金属离子的污水,需要选择化学处理或物理处理技术。
3. 处理前的预处理:若污水中存在杂质或悬浮物,需要进行初步处理,否则会对后续的处理过程带来很大的困难。
4. 处理成本:不同的处理技术成本不同,需结合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污水处理之含氰废水处理技术含氰废水处理技术是污水处理领域中的一项关键技术,主要用于处理含有氰化物的废水。
氰化物是一种有毒物质,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都具有潜在的危害。
因此,开辟和应用有效的含氰废水处理技术对于保护环境和人类健康至关重要。
一、含氰废水的来源和特点含氰废水主要来自于金属加工、电镀、冶金、化工、制药等行业。
其特点主要包括氰化物浓度高、水质复杂、有机物含量较低、毒性大、难以降解等。
二、含氰废水处理技术的分类1. 物理处理技术物理处理技术主要通过物理方法去除废水中的氰化物,常见的物理处理技术包括吸附、膜分离、沉淀等。
吸附技术利用吸附剂吸附废水中的氰化物,常用的吸附剂有活性炭、树脂等。
膜分离技术通过膜的选择性透过性,将废水中的氰化物分离出来。
沉淀技术利用化学反应使氰化物沉淀成固体颗粒,然后通过沉淀分离废水中的氰化物。
2. 化学处理技术化学处理技术主要通过化学反应去除废水中的氰化物。
常见的化学处理技术包括氧化还原法、络合沉淀法、电化学法等。
氧化还原法通过添加氧化剂将氰化物氧化为无毒产物,常用的氧化剂有过氧化氢、高锰酸钾等。
络合沉淀法通过添加络合剂与废水中的氰化物形成络合物,然后通过沉淀分离废水中的氰化物。
电化学法通过电解将废水中的氰化物电解析出。
3. 生物处理技术生物处理技术是利用生物体或者其代谢产物对废水中的氰化物进行降解。
常见的生物处理技术包括生物降解法、生物吸附法等。
生物降解法利用微生物对废水中的氰化物进行降解,通过调节废水中的温度、pH值、氧气供应等条件,提高降解效率。
生物吸附法利用生物吸附剂吸附废水中的氰化物,常用的生物吸附剂有活性污泥、微生物膜等。
三、含氰废水处理技术的选择与优化在实际应用中,选择合适的含氰废水处理技术是关键。
选择时需要考虑废水的特性、处理效果、处理成本等因素。
同时,还需要对所选技术进行优化,提高废水处理效率和经济性。
优化的方法包括调整处理工艺参数、改进设备结构、提高处理剂的使用效率等。
污水处理之含氰废水处理技术含氰废水是一种具有高毒性和难以降解的废水,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
因此,开发出高效的含氰废水处理技术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一种常用的含氰废水处理技术——氰化物还原法。
一、技术原理氰化物还原法是通过还原剂将含氰废水中的氰化物转化为无毒、易降解的物质,从而达到废水处理的目的。
常用的还原剂有亚硫酸盐、亚硝酸盐等。
二、处理步骤1. 预处理:将含氰废水经过初步处理,去除悬浮物、沉淀物和大颗粒杂质,以减少后续处理过程中的干扰。
2. 酸化调节:将废水调节至酸性条件,通常采用硫酸等酸性物质进行调节。
酸性条件有利于氰化物的还原反应。
3. 还原反应:将还原剂加入酸化调节后的废水中,与氰化物发生反应,将其还原为无毒物质。
反应过程中需要控制适当的温度、pH值和反应时间,以提高反应效率。
4. 沉淀分离:经过还原反应后,废水中生成的沉淀物需要与水分离。
可以通过沉淀、过滤等方式进行分离。
5. 中和调节:将处理后的废水进行中和调节,使其pH值接近中性,以符合排放标准。
6. 二次沉淀:对中和调节后的废水进行二次沉淀,以去除残留的悬浮物和沉淀物。
7. 消毒处理:对处理后的废水进行消毒处理,以确保排放的水质符合相关标准。
8. 净化处理:对消毒处理后的废水进行进一步净化处理,如活性炭吸附、超滤等,以去除残余的有机物和微量杂质。
9. 排放:经过处理的废水达到排放标准后,可以安全地排放进入环境。
三、技术优势1. 高效性:氰化物还原法能够将含氰废水中的氰化物高效还原为无毒物质,处理效果显著。
2. 安全性:该技术采用的还原剂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影响较小,处理过程相对安全。
3. 成本较低:氰化物还原法所需的原料和设备相对简单,操作成本相对较低。
4. 适用性广:该技术适用于不同含氰废水的处理,包括工业废水、农业废水等。
四、技术应用氰化物还原法广泛应用于含氰废水的处理领域,例如金矿废水、电镀废水、冶金废水等。
同时,该技术也可以与其他废水处理技术相结合,提高处理效果。
含氰废水处理工艺含氰废水是指氰化电镀过程中产生的废水。
氰化电镀所带来的废水,特点是浓度低、量大,但氰化物是剧毒物质,含有氰的电镀废水对环境的污染和人体的危害非常严重。
含氰废水处理工艺比较多,比如碱性氯化法、电解法等。
1、碱性氯化法碱性氯化法是在碱性条件下,采用次氯酸钠、漂白粉、液氯等氯系氧化剂将氰化物破坏的方法。
氯系氧化剂中采用较多的是次氯酸钠,其价格便宜、操作方便。
其基本原理都是利用次氯酸根的氧化作用。
常用的碱性氧化法有局部氧化法和完全氧化法两种工艺。
(1)局部氧化法氰化物在碱性条件下被氯氧化成氰酸盐的过程,常称为局部氧化工艺(也称一级处理),其反应如下:CN-+ClO-+H2O=CNCl+2OH-CNCl+2OH-=CNO-+Cl-+H2O上述反应在任何pH条件下均能迅速完成。
在酸性条件下生成剧毒物CNCl极易挥发而造成危害,在碱性条件下只要有足够的氧化剂,则CNCl会很快水解转化成微毒的氰酸根,pH 越高转化越快。
实际处理时工艺条件如下:①废水的pH宜大于11,当CN-浓度高于100mg/L时,一般20~30min可完全水解;②电镀含氰废水通常除游离氰外,还有重金属与氰的络离子。
氯系氧化剂的用量应按废水中的总氰计算。
③温度影响不大,在冬天可适当提高废水的pH值或延长反应时间。
不能过分增加投氯量,也不能加温超过50℃。
④机械搅拌有利于破氰彻底。
(2)完全氧化法局部氧化法生成的氰酸盐虽然毒性低,CNO-易水解生成NH3。
完全氧化法则是继局部氧化法后,再将生成的氰酸根CNO-进一步氧化成N2和CO2(也称二级处理),消除氰酸盐对环境的污染:2NaCNO+3HOCl=2CO2+N2+2NaCl+HCl+H2O2CNCl+3HOCl+H2O=2CO2+N2+5HCl完全氧化工艺的关键在于控制反应的pH值,调节废水的pH常用硫酸而不用盐酸,防止发生副反应,完全氧化处理含氰废水并不是单独完成的,必须在局部氧化的基础上才能进行完全氧化。
含氰废水处理方法和原理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含氰废水的处理问题日益突出。
含氰废水是指废水中含有氰化物离子的废水,主要来自于金属冶金、电镀、化工等工业生产过程中的废水。
氰化物离子是一种有毒有害物质,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都会造成严重的危害。
因此,处理含氰废水至关重要。
含氰废水处理方法主要有化学法、物理法和生物法。
化学法是利用化学反应将氰化物转化成无毒的物质,常用的方法有氧化法、还原法和沉淀法等。
物理法是通过物理手段将废水中的氰化物离子分离出来,常用的方法有吸附法、膜分离法和离子交换法等。
生物法则是利用微生物的代谢过程将氰化物降解成无害物质,常见的方法有生物滤池法和生物反应器法等。
化学法是目前处理含氰废水的主要方法之一。
氧化法是将氰化物氧化成氰酸盐或氰酸,再进一步加入氧化剂将其氧化为CO2和N2。
还原法是将氰化物还原成无毒的氮气或氨,常用的还原剂有硫代硫酸钠和亚硫酸钠等。
沉淀法则是通过控制pH值和加入沉淀剂,使氰化物与金属离子形成沉淀,从而达到去除氰化物的目的。
物理法中的吸附法是利用吸附剂吸附废水中的氰化物离子,常见的吸附剂有活性炭、树脂和沸石等。
膜分离法是利用膜的选择性透过性,将废水中的氰化物离子分离出来,常用的膜有反渗透膜和离子交换膜等。
离子交换法是通过离子交换剂与废水中的氰化物离子进行交换反应,使其被固定在固相上,从而达到去除氰化物的目的。
生物法是一种环保、经济、高效的处理方法。
生物滤池法是将废水通过滤池,利用滤池中的微生物对氰化物进行降解分解,最终转化为无害物质。
生物反应器法则是利用特定的微生物菌种,通过调控温度、pH值和营养物质等条件,使其代谢分解废水中的氰化物。
无论是哪种方法,含氰废水处理的原理都是将废水中的氰化物离子转化成无害物质或者从废水中去除掉。
化学法通过化学反应将氰化物转化成无毒物质;物理法通过物理分离将氰化物离子分离出来;生物法通过微生物的代谢过程将氰化物降解成无害物质。
这些方法既可以单独应用,也可以组合使用,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
工艺方法——电镀废水处理流程工艺简介电镀废水中含有铜、镍等金属物质,具有较高的回收价值。
因此,为了减少环境污染,提高电镀企业的经济效率,一般会对电镀废水进行回收性的处理,来回收金属铜、镍等。
一、沉淀池预处理沉淀池的预处理的主要目的,是通过自然沉降或者离心沉降的方式,将电镀废水中的金属渣滓沉淀出来,以方便于下一步的处理。
一方面,需要用泵将电镀厂中产生的废水输送到处理厂的沉淀池中。
由于废水的酸性比较强,要求输送管道和泵体具有较强的抗酸腐蚀能力。
而且需要保证管道的封闭性能,以免废水泄露污染环境;另一方面,在废水进入沉淀池后,一般采用自然沉降法沉降。
虽然这种方法耗能较低,但沉降速率比较慢。
在电镀废水处理压力较大的情况下,一般用离心沉降法。
这种方法的好处是处理速度较快,而且沉降出来的金属泥能够自主地进入到排泥道中。
二、综合废水反应池处理在金属泥沉降完全完成后,得到的废水基本上呈现澄清状态。
此时,打开阀门,将废水释放到下一个处理池——综合废水反应池中。
将废水中主要的铬、铜、镍等元素沉淀出来,主要是通过加药。
首先,含氰的废水先进行破氰反应,去除氰化物,含铬废水进行还原反应,去除六价铬,最后混合一起统一调整pH沉淀。
根据反应池中废水的总体积,计算出需要的投药量,一是避免处理药品的浪费,二是省去过量药品的处理步骤,从而降低处理费用。
药物投放后,废水中的六价铬离子就会与过氧硫代硫酸钠产生反应,将六价的铬离子还原成三价,以便于下一步的沉降。
为了加快反应效率,应使用搅拌装置对废水进行搅拌,在废水呈现出绿色后,说明还原反应已经大致完成,可以进入下一步的处理作业了;其次,调节废水的pH值。
一般情况下,为了节省费用,提高调节效果,一般用生石灰作为pH调节药品。
同样,在投料之前,也要计算出生石灰的用量。
在一般情况下,将废水的pH值调节到8.5-9.4即可,因为在这个数值范围内,主要的三种金属离子三价铬离子、铁离子和铝离子均能有效沉淀,以氢氧化物沉淀的方式沉降在池底;最后,在沉降处理完成后,需要再次测定金属离子的含量和废液的pH值。
电镀废水有哪些处理方法
电镀生产过程中排放的电镀废水分为前处理废水、电镀漂洗废水、后处理废水以及电镀废液等,它含有各种金属离子、酸、碱、氰化物及助剂等致癌、致畸或致突变的剧毒物质,如不经过处理直接排放会对周围环境及人体产生极大的危害。
那么电镀废水有哪些处理方法是什么?
1、氧化法
如处理含氰废水时,常用次氯酸盐在碱性条件下氧化其中的氰离子,使之分解成低毒的氰酸盐,然后再进一步降解为无毒的二氧化碳和氮。
2、中和混凝沉淀法
例如在离子交换法除铬工艺中,阳离子交换柱再生废液是含有重金属离子(Zn2+、Cr3+、Fe3+等)的强酸性废液,可用去除酸根后阴离子交换柱的再生废碱液或加碱中和,使之以氢氧化物形式沉淀。
如。
含氰废水处理方法
一、氰废水的注意事项
1、预防与安全措施:氰类污染物有极强的毒性,一旦接触到肌肤,其中的氰仅有少量的就可能导致中毒,可以使人死亡,因此对氰类污染物的处理一定要特别注意安全,并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这是对氰类污染物处理的关键步骤。
2、准备工作:在处理氰废水之前,首先要进行一些准备工作,如选择合适的处理设备,确定合适的处理技术,准备必要的处理药剂等,这些都是必不可少的步骤。
3、物理处理:物理处理方法主要通过过滤、蒸发、沉淀、吸附、沉积等方法对废水进行处理,以减少水中的污染物,其结果主要取决于废水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4、化学处理:该处理方法是通过加入特定药剂来改变水中的化学特性,以达到去除废水中的污染物的目的。
常用的化学处理手段有氰化法、催化氧化法、活性污泥处理等,该类处理手段可以很好地处理氰废水,但是处理效果对药剂的选择有很大的影响。
5、生物处理:生物处理方法是利用微生物的代谢活性对废水中的有机物进行处理,从而分解其中的污染物。
生物处理的优点是分解的成分更安全,不会产生毒性废水,并且比较经济,但是,生物处理的处理效率会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有时处理效率也比较低。
污水处理之含氰废水处理技术含氰废水处理技术是一种针对含有氰化物的废水进行处理的技术。
氰化物是一种有毒有害物质,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都具有较大的危害。
因此,对含氰废水进行有效处理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含氰废水处理技术的标准格式,包括技术原理、处理方法、操作步骤、处理效果等。
一、技术原理含氰废水处理技术的基本原理是通过物理、化学或者生物方法将废水中的氰化物转化为无毒或者低毒的物质,从而达到净化废水的目的。
常用的处理方法包括吸附、氧化、还原、沉淀、离子交换、生物降解等。
二、处理方法1. 吸附法:利用活性炭、树脂等材料对废水中的氰化物进行吸附,从而将其去除。
2. 氧化法:通过氧化剂如过氧化氢、高锰酸钾等将氰化物氧化为无毒或者低毒的物质。
3. 还原法:利用还原剂如亚硫酸氢钠将废水中的氰化物还原为无毒物质。
4. 沉淀法:通过加入沉淀剂如氢氧化钙、氯化铁等将废水中的氰化物与沉淀剂发生反应,形成沉淀物,从而实现废水的净化。
5. 离子交换法:利用离子交换树脂对废水中的氰化物进行吸附交换,从而去除氰化物。
6. 生物降解法:利用特定的微生物对废水中的氰化物进行降解,将其转化为无毒物质。
三、操作步骤1. 废水预处理:对含氰废水进行初步处理,去除杂质和悬浮物,以提高处理效果。
2. 氰化物转化:根据具体的处理方法选择相应的氧化剂、还原剂、沉淀剂等进行处理,将氰化物转化为无毒或者低毒物质。
3. 分离和去除:通过过滤、沉淀、离子交换等方法将转化后的废水与固体物质分离,并去除其中的氰化物。
4. 净化和回收:对处理后的废水进行进一步净化,以达到排放标准,并可以根据需要进行水的回收利用。
四、处理效果含氰废水处理技术的处理效果取决于废水的含氰浓度、处理方法的选择和操作条件等因素。
普通情况下,处理后的废水氰化物浓度可降低到国家相关排放标准以下,达到环保要求。
综上所述,含氰废水处理技术是一种针对含有氰化物的废水进行处理的技术。
通过吸附、氧化、还原、沉淀、离子交换、生物降解等方法,可以将废水中的氰化物转化为无毒或者低毒物质,从而实现废水的净化和回收利用。
含氰废⽔的处理尽管氰化⼯⼚的含氰废⽔多已部分返回使⽤,但仍有部分含氰废液和洗液以及含氰残渣需要废弃。
这些物质在废弃前都必须经过处理,使其达到排放标准后⽅可废弃,以免污染环境。
含氰残渣的处理,通常采⽤化学法使氰根分解成⽆毒物质,或者使残渣中的氰化物转⼊溶液后再返回使⽤,或经处理后废弃。
氰化⼯⼚含氰化物的废液和洗液,可能含有氰化钠、氰化锌、氰化铜、氰化铁以及硫代硫酸盐类氰化物和其他可被氰化的复合物组成的许多不活泼盐类,通常采取破坏溶液中氰根的⽅法加以净化。
但选择何种⽅法,应根据⼯⼚废弃溶液的特点⽽定。
⾃从1954年J.T.伍德科克综合报道了13种处理氰化废液的⽅法以来,各家⼜陆续发表了许多有关氰化废液处理的⽂章和专题研究报告。
尽管这些⽅法⼤多是论述处理含氰电镀废液的,但也起到了推动氰化⼯⼚废液处理⼯艺的改进作⽤。
现今,适⽤于氰化⼯⼚废液处理的⽅法有酸化法、加氯氧化法、硫酸亚铁-⽯灰法、吹脱法、电解氧化法和⽣物净化法、⾃然降解法、双氧⽔甲醛法等。
在这些⽅法中,以酸化法⽐较简便;加氯氧化法、⽣物净化法和电解氧化法已使⽤了⼀段时期,并积累了⼀些经验;硫酸亚铁-⽯灰法除氰化物效果不够稳定,且不彻底;吹脱法则因污染⼤⽓⽽受到限制。
⼀、酸化法这⼀⽅法能处理⼤多数⼯⼚排出的含氰化物浓度较⾼(60×10-6以上NaCN)的溶液,处理后溶液中的游离氰离⼦可降⾄1×10-6。
酸化法虽适于处理含氰化物废液,但⽤它来处理含氰化物的矿浆则是不能令⼈满意的,⽤来处理含有碳酸盐或酸可溶硫化物(如磁黄铁矿)的矿浆时尤其如此。
⼆、⾃然降解法⾃然降解法是利⽤光照等⾃然因素的作⽤,使氰化物⾃⾏分解的净化⽅法。
此法在80年代初就⽤于加拿⼤⼀些⼤矿⼭以净化含氰废⽔。
如多姆(Dome)⾦矿,冬季将含总氰100mg⁄L的废液注⼊贮液池,⾄次年盛夏该废液含总氰已降⾄0.1mg⁄L,再排⼊尾矿坝。
尽管此法作业成本低,⼜不消耗药剂,但由于⾃然降解过程⼗分缓慢,即使在盛夏季节,最少也需要10~15d才能使氰化物降解⾄1mg⁄L左右。
含氰废水处理工艺流程氰废水是指含有氰化物(包括有机氰和无机氰)的废水。
由于氰化物具有强大的毒性和化学稳定性,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威胁。
因此,氰废水的处理是非常重要的。
下面将介绍一种常用的氰废水处理工艺流程。
首先,氰废水处理的第一步是预处理。
预处理主要包括调节pH值和除渣。
由于氰废水的pH值通常较低,需要通过加碱来调节pH值至中性范围,以保证后续处理的顺利进行。
此外,废水中还通常含有固体颗粒和杂质,需要通过除渣工艺将其去除。
第二步是氰化铁沉淀法。
将氰废水与氯化铁混合,在中性条件下施加搅拌,使氰化铁与氰化物结合形成不溶于水的氰化铁沉淀。
氰化铁沉淀法是一种常用的氰废水处理方法,具有处理效果好、操作简单、成本较低的优点。
第三步是氰化汞沉淀法。
将氰废水与硫化汞溶液混合,形成氰化汞沉淀。
氰化汞是一种强还原剂,可以与氰化物反应生成易沉淀的汞化物,从而将氰化物从废水中去除。
氰化汞沉淀法适用于含有高浓度氰化物的废水处理。
第四步是生物法。
生物法是一种常见的氰废水处理方法,通过利用特定微生物将氰化物转化成较为安全的物质,如硫氰酸。
生物法操作简单、成本低、处理效果好,但是需要一定的处理时间和适宜的温度、pH等条件。
最后一步是混凝沉淀和过滤。
通过加入混凝剂(如聚合氯化铝)来促使氰废水中悬浮物和胶体颗粒聚集形成较大的团聚物,然后通过过滤来将团聚物从废水中去除。
综上所述,氰废水的处理工艺流程主要包括预处理、氰化铁沉淀法、氰化汞沉淀法、生物法以及混凝沉淀和过滤等步骤。
选择合适的处理方法和流程可以高效地处理氰废水,保护环境和人类健康。
含氰电镀废水的处理方法
1碱性氯化法基本原理是在含氰废水中投加氧化剂(如漂白粉),将氰氧化成二氧化碳和氮。
氧化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将氰化物氧化成氰酸盐,第二阶段再将氰酸盐氧化成二氧化碳和氮气。
主要水处理构筑物需设氧化反应池两座、沉淀池一座以及相应的投药装置等。
反应池中设pH计及ORP计(氧化还原电位计)控制水质及投药量,并设搅拌装置。
第一阶段氧化反应时间控制在10~15min,pH值控制在10~11,第二阶段氧化反应时间控制在10~30min,pH值控制在8左右。
2电解法电解法处理含氰废水的实质就是次氯酸氧化法,其原理同样是基于氧化反应,与碱性氯化法不同的是其所投加的氧化剂是通过电解食盐水所产生的次氯酸根。
因此需设一套电解食盐水装置。
该方法的优点是处理效果稳定可靠,管理方便,操作简单,无泥渣,可不设沉淀池。
缺点是耗电量较大。
3活性炭法此种方法主要用于氰化镀铜废水处理。
基本原理:含有氰化物的废水在有足够的溶解氧和铜离子的条件下,通过活性炭的催化氧化作用,生成NH3及CuCO3Cu(OH)2等物质,从而破坏氰化物的毒性,同时铜和氰构成的络合离子被活性炭吸附。
基本流程:废水→氧化剂柱→活性炭柱(两级)→排放或回收。
活性炭吸附达饱和后,用6%的硫酸铵和含有效氯为8g/L的次
氯酸钠再生。
此种方法的优点是投资少,操作简单,费用低,水处理效果好。
缺点是再生废液难处理,易造成二次污染。
对于含氰废水,除上述处理方法外,还有离子交换法、薄膜蒸发回收法等。
离子交换法同样存在再生废液二次污染的问题,且投资大、成本高。
而薄膜蒸发回收法设备较复杂,且需消耗蒸气,辅助设备较多,运行管理不易掌握,因此在中小型电镀生产厂中很少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