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世界文化思潮及其发展趋势模板共36页
- 格式:ppt
- 大小:3.44 MB
- 文档页数:36
文化发展趋势随着全球化的推动和科技的进步,文化发展正呈现出几个明显的趋势。
首先,多样性成为主流。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各种文化交流和融合加剧,导致文化多样性成为主流。
人们更加开放和包容,愿意接受不同文化的观念和价值观,并尝试去理解和体验它们。
这种多样性的趋势也促进了文化的繁荣和创新。
其次,虚拟文化的崛起。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虚拟世界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
网络和社交媒体的普及使得人们可以随时随地获取信息和进行交流,进而在虚拟空间中形成自己的文化圈子。
虚拟文化的崛起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还为文化的传播和创造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再次,本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尽管全球化带来了文化交流和融合,但也导致了一些本土文化的消失和衰退。
为了保护和传承本土文化,许多国家和地区采取积极措施,如设立文化节日、开设文化课程、修复古迹等。
同时,社区和家庭也在努力传承属于自己的文化遗产,以保持独特性和个性。
最后,可持续发展成为文化的关键词。
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文化作为一个重要的社会因素,也被赋予了可持续发展的使命。
人们开始更加重视文化的保护和灵性发展,通过传统知识和价值观来寻找解决环境问题的路径。
此外,可持续旅游和文化产业也成为文化发展的方向,通过保护和利用本土文化资源来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
总之,文化发展正处于多元化、虚拟化、本土化和可持续化的趋势中。
面对这些趋势,我们应该保持开放心态和包容态度,尊重和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同时也要保护和传承属于自己的文化遗产,为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上,我们才能共同创造一个更加丰富多彩的文化世界。
当代西方社会主义思潮的发展趋势与特征当代西方社会主义思潮的发展趋势与特征丁志刚随着当代西方社会的深刻变化,各种社会思潮也竞相展现,其中就有各类形形色色的社会主义思潮,影响较大者有民主社会主义、后工业社会的社会主义、生态社会主义、市场社会主义、后社会主义等。
1.民主社会主义这是在西方特别是西欧影响最大的一种社会主义思潮。
从1951年社会党国际成立、《法兰克福宣言》发表起,信奉民主社会主义思想的西欧国家的工党、社会党、社会民主党就积极活跃于政治舞台,成为这些国家的主要政党之一。
它们宣扬的以“四大民主”(政治民主、经济民主、思想民主、国际民主)为核心内容的民主社会主义思潮,不但成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影响最大的政治思潮之一,而且也向其他发展中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扩散和渗透。
80年代后期苏东诸社会主义国家的巨变更使这一思潮影响大增,苏东各国纷纷抛弃原有的政治信仰和政治经济制度,向民主社会主义所指导的方向演变。
前苏共中央书记戈尔巴乔夫便是民主社会主义的忠实信徒,在他的所谓“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苏共一步步向社会党性质演化,至苏共二十八大,将民主社会主义性质的“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作为苏共的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取消了马列主义的指导地位。
故此,有人将戈氏称为当代民主社会主义思想的集大成者。
2.后工业社会的社会主义这种思潮明显受当代的西方后工业社会理论的启发和影响。
后工业社会的社会主义者认为,在后工业社会中,人类面临如生态环境、资本短缺、人口爆炸、失业、核武器的威胁等问题,只有通过共产主义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出路,共产主义是人类发展的共同归宿和必然规律。
他们指出,随着后工业社会的到来,人类生产上将不再追求物质的无止境增加,而把注意力集中在人的自我完善和人的全面发展上,即注重人本身的发展,而这正是关于未来社会主义的价值理想。
显然,后工业社会的社会主义者更多的是站在对未来社会的预测上理解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他们是将西方流行一时的“后工业社会”理论与共产主义思想信念结合起来,为后工业社会所作的制度、体制及价值观念的解释。
当代世界社会主义思潮的特征及其走向关于《当代世界社会主义思潮的特征及其走向》,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摘要: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推进,世界各国的联系更加紧密,所关注问题的共同性更加凸显。
诸如环境保护、市场运行、民生保障、安全维护等关系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问题已经不是一个国家的问题,也不是一种制度的问题,而是世界性的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世界各国的社会主义思潮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探索,尽管分析各有不同,但在许多关注点上形成了相对共识。
研究这些共识对于我们深入了解世界社会主义思潮的整体发展。
借鉴其合理成份推动中国的全面深化改革具有积极作用。
下载论文网关键词:社会主义思潮;民主社会主义;市场社会主义;生态社会主义;新社会主义中图分类号:D09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54X(2014)04-0033-06现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推动的全球化进程,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和思维方式。
全球化在推动人类整体发展的过程中也衍生出了诸如环境保护、市场运行、民生保障、安全维护等关系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全球性问题。
这些问题在当今世界不再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问题,也不再是一种制度的问题,而是全世界都要面对的难题。
针对这些复杂多变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世界各国的社会主义思潮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探索,其中民主社会主义、市场社会主义、生态社会主义和新社会主义等最具代表性。
虽然它们的分析视角各不相同,价值取向各有侧重,但在许多关注点上形成了相对共识。
研究这些共识,把握世界社会主义思潮的整体发展,对于推动中国的全面深化改革具有重要的理论启示和实践借鉴意义。
一、当代世界主要的社会主义思潮进入新世纪,各类矛盾日益凸显,世界社会主义思潮在经历了20世纪90年代苏东剧变以来的持续低潮后迎来了新的复苏时机。
伴随着以美国次贷危机为导火线的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影响,特别是关系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全球性问题的出现,世界各国的礼会主义者都试图寻求一种既避免苏东社会主义模式的弊端,又不同于资本主义模式的发展道路,因而导致各种社会主义思潮全面复苏,并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其中最具影响力的有民主社会主义、市场社会主义、生态社会主义和新新会主义等思潮。
当代世界发展的特点与主要趋势世界多极化与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发展趋势美国企图建立单极世界“9·11”事件之后的反恐行动、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世界多极化趋势继续发展欧盟:是世界上最大的区域性国际组织俄罗斯:取代苏联地位,军事力量强大,推行多极化外交,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举足轻重日本:保持经济大国,追求政治乃至军事大国中国:坚持和平发展,积极开展多边外交,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发展中国家:总体实力增强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历程起源:新航路的开辟和资本主义在西欧的兴起工业革命后:世界市场更加扩大,国际贸易和投资迅速发展二战后:IMF、WB和GATT的建立,进一步促进了经济全球化20世纪70年代:新的科学技术成为主要推动力量-信息技术20世纪90年代21世纪:新一轮科学技术发展,经济全球化成为时代潮流经济全球化的风险增加了发展中国家经济失控的风险一些国家出现了所谓“逆全球化”现象区域经济集团化欧盟:经济一体化程度最高的区域组织北美自贸区:南北合作东盟:东南亚地区以经济合作为基础的政治、经济、安全一体化合作组织亚太经合:亚太地区层次最高、领域最广、最具影响力的经济合作机制社会信息化和文化多样性社会信息化促进信息交流和知识共享,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推动经济社会向高效、优质发展转型的历史进程文化多样性是世界文化的基本特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总体和平二战结束至今,没有发生新的世界大战,一些局部冲突也得到解决联合国维和行动,对控制局部战争扩大、解决地区冲突发挥有效作用繁荣与发展世界范围内成就突出,世界面貌被极大改变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经济、政治生活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和平与发展的关系和平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和平的保障,两者相辅相成制约战争的有力因素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全球和区域合作、各国之间的相互依存人类发展面临的问题发展方面世界经济增长动力不足南北差距和贫富分化日益严重和平与安全方面地区热点问题此起彼伏安全威胁持续蔓延:核扩散、恐怖主义、网络安全、重大传染性病等海洋权益和极地资源争夺等日趋激烈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在合作共赢中促进全球共同发展全球治理趋势:原有国际组织仍发挥着全球治理的作用,但改革旧机制,加强国际协调,成为国际社会共同关心的问题中国方案主要内容跨国公司:把世界各国纳入新的国际生产分工体系,使各国的生产活动密切联系,相互依赖,相互渗透,连成一体世贸组织(1995年):把贸易、投资和服务的国际化提高到新的水平。
20世纪文化思潮二、20世纪各种文化思潮,有如下特点:(一)爱国主义是时代的主旋律(二)古今中西是争论的主题(三)文化思潮的更迭频繁而迅速(四)西方文化的输入从来没有中断(五)传统文化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六)马克思主义深入人心三、20世纪中国文化的基本走向20世纪中国文化分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01年—1945年,主要事件有五四新文化运动、科玄论战、抗日战争、延安新文化建设等;第二阶段是1945年—1978年,主要事件有新中国成立、社会主义改造、反右运动、文化大革命等;第三阶段是1979年—2000年,主要事件有改革开放、文化热、市场经济、全球化与网络化等。
20世纪中国文化的五大基本走向从封闭走向开放;从保守走向创新;从精英(“小众”)走向大众;从一元走向多元;从斗争走向共生。
第一阶段的文化开放是在西方文化冲击下的被动反应,有很强的实用主义色彩。
在文化心理层面,对西方文化的崇拜和拒斥,对自身文化的自卑和依恋,构成复杂的矛盾体,或者在两者之间摇摆,或者在同一时期和同一个体身上表现为对西方文化的欲迎还拒,对自身文化的欲罢不能。
在第二阶段,中国文化经历了一个相对封闭的时期。
1、在文化建设的内容上,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文化的主流地位,而马克思主义文化恰恰来源于西方,是文化开放的成果2、在文化建设的方式上,虽然也提出了“古为今用”和“洋为中用”的方法,但并没有真正落实到文化建设中去,越来越走向相对封闭。
在第三阶段,中国文化走上了正确的开放之路,取得丰硕的文化成果。
全面的文化开放包括:1、时间上对历史和未来开放,2、空间上对现实和世界开放,3、内容开放与形式开放的统一。
(二)从保守走向创新在文化的时间维度上,20世纪中国文化从过去的保守走向面向未来的创新。
自明代至20世纪初的中国文化的基本取向是保守的。
主要特征为:1、以超稳定的等级结构和秩序来维持文化的稳定。
2、以面向过去为取向,保守旧事物抗拒新事物,“天不变道亦不变”,变是手段和权宜之计,不变是宗旨和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