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政策学考试试题

  • 格式:doc
  • 大小:49.50 KB
  • 文档页数:5

下载文档原格式

  / 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深圳“行政三分改革”

2003年1月,深圳推出“行政三分制”改革。其做法是……前期政府从资金方面给予非政府组织一定的扶持,条件成熟之后实行政府监管下的自主、自律性公共管理和服务。

案例思考:试根据行政职能转变的有关理论,对“行政三分改革”作出评价。

答:1、深圳的“行政三分改革”从本质上看,是政府职能关系的改革,具体说来是改革政府内部各个职能部门之间的关系;2、本次改革的实质是运行职能的协调与分离,即“决策、执行、监督”的相对分离,这种改革取向符合十六大报告中提出的“决策、执行、监督相协调”的要求,符合“精简、高效、统一”的原则;3、该改革可以提高政府决策的民主性,同时提高了政策执行的效率,独立的监督机构对行政行为构成了有力的监督,从而从根本上改变了一个行政机构承担全面职能,无法构成有效制约的问题;4、局限性分析。本次改革只是在行政系统内部进行的行政职能的再分配,行政职能整体的变化不大,也就是说在处理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问题上没有新的突破,这可能是今后改革深化的方向。论述题一:结合某个案例具体分析公共政策运行的逻辑过程。

从应用的角度来看,公共政策运行的各个阶段或环节具有内在的关联性和完整性.我们用三个阶段,若干政策研究范畴对公共政策运行的逻辑过程做一描述:第一阶段,政策问题的形成.(1)政策问题.只有在满足了特定条件后,某一问题才能转化为政策问题.从客观方面说,政策问题必须具有公共的性质,是一种客观存在的,有必要解决的状态;从主观方面说,政策问题必须明确表达出来,并且引起政策制定者的足够重视.(2)政策议程.即政府议程.将一个政策问题纳入政策议程,是解决该问题的第一步.(3)政策分析,即设计方案.通常政策分析的结果会提出若干种可能的备选方案.第二阶段,政策决定.(4)政策选择,从各种备选政策方案择优选择认为最佳的政策方案.(5)政策决定,政策决定者最终做出的决定,包括发布的法律,法令,命令,规章等.(6)政策宣示,即法定政策主体正式向人发布政策决定,如记者招待会,白皮书等.第三阶段,政策实施.(7)政策执行,泛指政府为实现政策宣示的内容的采取的全部行动.(8)政策结果,即由于政府作为或不作为,因而有意无意地对社会和公众造成的影响和结果.(9)政策修正,即对政策在实践中出现的错误或缺憾进行改正.

论述题二:结合实际分析公共政策系统与环境的关系。

公共政策是政策环境的产物,二者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具体说来:

1、公共政策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由环境的需要而产生的;

2、公共政策必须适应政策环境;

3、政策环境的变化必然导致公共政策的变化;

4、公共政策对政策环境也具有一定的能动作用。

论述三:结合具体的政策问题分析其进入政策议程的条件与障碍。

答:社会中的政策问题往往很多,但真正能进入政策议程的并不多。一个政策问题要进入政策议程,应具备一定的条件,许多政策问题不能进入政策议程是因一定的障碍因素所致。

⑴进入政策议程的条件主要有:

A、事件或问题必须明朗而严重。一些问题必须充分暴露且表现得非常严重才有可能引发社会公众和政府组织的高度关注,从而进入政策议程。

B、要有政治权威领导人及专家学者的预测性发动,政治权威人物对问题的察觉往往较易于建立政策议程,而专家学者的察觉则不然,必须同时也得到有关权威人物的认同和支持才能进入政策议程。

C、要有正常、民主和开放的察觉机制、过程。上述两个条件都仅属一些特别的条件,他们并不能经常地发挥作用,即使能经常地发挥作用,也并不是经常单独发挥作用,而必须与正常、民主、开放的问题察觉机制、过程相配合才能奏效。只有如此,一些有可能变得严重的社会问题才能正常而顺利地进入政策议程,并不必非要等到特别严重时才引起人们的重视,也不必非得权威人物的认可、支持和提出才倍受关注。

⑵进入政策议程的障碍主要有:

A 与进入政策议程条件相反的条件可构成障碍因素。事件和问题并没有明显的严重化,仍处于潜在的轻微的程度,领导人和有关学者并未察觉其严重性;缺乏正常的、民主和开放的察觉机制、过程。

B 在政策议程建立的过程中有双重关卡:一是社群的价值规范,二是制度和程序上的限制,凡不合乎社会既得利益者的价值规范或不合乎社会制度或程序要求的问题都很难进入政策议程。

C 一项政策问题能否进入政策议程还有一定程度上与对该问题的表达方式和技巧等有一定的关系。

论述:1、联系实际谈谈如何认识和解决政策执行偏差问题?

2、分析影响政策有效执行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3、联系实际谈谈评估的障碍表现在哪些方面?如何克服这些障碍?

(1)这些障碍包括:①政策目标的不确定性;②政策影响的广泛性;③政策资源的混合和相关政策的重叠;④政策问题的复杂性;⑤及政策主体相关人员的抵制等。

(2)要克服这些障碍需要针对具体情况进行细致分析,采取相应措施:

①如根据不同层次、阶段的政策目标细化评估指标;②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多种方式对政策的广泛影响进行评估;③并保持评估结果的开放性等等。

案例思考:结合案例,请分析重庆路桥收费年票制听证会的主要缺陷是什么?它说明了目前我国政策制定中公众参与方面的什么问题?如何做到决策的民主化?

重庆路桥收费年票制听证会的做法一方面显示了我国政策制定中公众参与方面的局限和软弱。但是另一方面也是普遍存在、可以理解的。因为公共政策就是国家(政府)、执政党及其他政治团体在特定时期为实现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目标所采取的政治行动或所规定的行为准则,它是一系列谋略、法令、措施、办法、方法、条例等的总称。公共政策的特点是公共政策具有法定的权威性和强制性,要实现特定的目标,不是无意识或偶然性行为,又总是具有时效性,在特定历史时期起着作用。另外,总体来说,公共政策表现为由一系列行为所构成的行动过程,是政府为解决特定社会问题以及调整相关利益关系而采取的政治行动过程。公共政策的本质是对社会利益的权威性分配,是政治管理的工具。所以象那位重庆市物价局局长王胜利在听证会上说的话那样:“路桥收费是行政事业性收费,可以不开听证会,但由于事关重大,我们还是决定开听证会。”多少年来,中国在实行公共政策都是不开听证会的,都是直接下文件实行就可以了,现在召开了听证会,虽然政策提前已经定下来了,但是采取这种方式来听一下民众的意见还是一种进步。当然如果把意见当成一种制定政策的参考就更好了。民众从以前对政策的制定的漠不关心和求助无门到现在要求自己的权益,要求政府考虑,这也是一种很好的进步。起码重庆路桥收费年票制还是得到大家拥护的。

以前来说,花钱造桥,过桥收费是天经地义的。古装片里经常有劫道的不是常说:“此树是我栽,此道是我开,要打此处过,留下买路财。”重庆市市政管委会的说法是,以轿车为例,2200元或2000元的价格与在重庆一座桥买一年月票的总价格2160元相当。年票“管”主城区七桥一隧道和13条收费公路(实际上都较偏远),买年票很合算。面对过多的业主,尤其是上市公司的存在,经过旷日持久的逐个谈判,年票价格不高很难。重庆市消费者委员会副秘书长罗霞拿出了调查结果:70%以上的人认为方案中年票价格过高,市民认可的年票价格以轿车为例应该在1000元-1300元。由以上可以看出政府、上市公司、消协代表的是不同的利益群体,所以没法说谁对谁错,我们觉得这无法接受是因为我们就是那个消费者。说2000元太高无法承受,广州经济发达却只有980元,没有考虑广州的地理环境和重庆根本无法相比,重庆的成本要比广州高多了。这就有如汽油,都说价太高了,没法承受,没法开车了,可是世界油价就是涨,那也只能接受,接受不了就不开,政策永远都平衡利益关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