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英文论文)谭恩美灶神之妻文化解读
- 格式:doc
- 大小:36.00 KB
- 文档页数:5
Characteristics of Feminist Narratology in Amy Tan ' s The Kitchen God' s Wife
作者: 史丽娜[1] 杨丽瑞[2] 原一川[1]
作者机构: [1]云南师范大学外语学院,昆明650092 [2]云南财经大学大学外语教学部,昆明650221
出版物刊名: 红河学院学报
页码: 64-68页
主题词: 谭恩美 女性叙事 叙述声音 叙述视角 叙事结构 叙述接受者 《灶神之妻》
摘要:《灶神之妻》是谭恩美于1991年创作的第二部长篇小说,该书一出版就深受广大读者和批评家的喜爱。
这部小说的一个重要特色,也是该小说为广大读者所喜欢的一个重要因素,就在于谭恩美与众不同的叙事风格。
具体来说,即谭恩美在该小说中应用了独特的女性叙事技巧。
文章拟从叙述声音、叙述视角、叙事结构和叙述接受者四方面来探讨和挖掘这部小说中所运用的女性叙事技巧及其特征和独特的艺术效果。
旨在提供读给者一个理解谭恩美独特叙述方式和技巧的新角度,同时开辟对其叙事作品研究的新道路和拓宽对其叙事作品的欣赏面。
2003年5月第19卷 第3期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Jiangsu Institute of Education (S ocial Science )May ,2003V ol ,19 N o.3《灶神之妻》的女权主义解读Ξ蒋 曙(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南京 210097) [摘 要] 文章从女权主义角度对《灶神之妻》进行解读,说明女性之所以低人一等是男权社会造成的。
女性的沉默是话语和自我意识的双重沉默,女性的觉醒始于其意识到男女之间的不平等。
[关键词] 谭恩美; 灶神之妻; 女权主义; 沉默[中图分类号] I106[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1696(2003)03-0088-03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女权主义运动席卷欧美各国,它的出发点是不满于由来已久的妇女地位和不平等,其主要目的是寻找“身份”的问题[1](P.161)。
由于以往男性作家笔下的女性不是天使便是魔鬼,于是女权主义者把目光投向了女性作家、女性作品,将重点转向了女性经历。
随着美国女权主义文学等非主流文学的发展,位于性别和种族双重边缘的美籍华裔女作家备受关注,谭恩美便是其中令人瞩目一位。
自从1989年发表的第一部小说《喜福会》大获成功之后,1991年谭恩美又推出了她的第二部小说《灶神之妻》,该小说很快便荣登《纽约时报》畅销书榜,并且还荣登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丹麦、挪威和德国的畅销书栏。
谭恩美的创作多采用倒叙、说故事的手法,她的小说充满着神秘感,小说中生动曲折的故事情节、幽默诙谐的语言使她的小说极具魅力。
小说《灶神之妻》依旧围绕着母女关系展开,然而与第一部小说所不同的是小说只描写了一对母女而不是几对,而且这一次谭恩美将重心转向了母亲这一角色,用了更多的笔墨描写了母亲在旧中国的不幸遭遇。
通过讲述蒋薇丽的故事,谭恩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负面影响加以挖掘和批判。
小说的题目《灶神之妻》指的是一个被遗忘了的中国妇女,谭恩美以她特有的美国式的思维方式巧妙地运用了这一题目提出了旧中国妇女身份的问题,其创作带有鲜明的女权主义意图。
Stepping Down the Altar: Mother -daughter relationship in The Kitchen God's Wife 作者: 焦敏
作者机构: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英语语言文化学院,广东广州510420
出版物刊名: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87-90页
主题词: 谭恩美;灶王之妻;母女关系
摘要:从女性主义关于母女关系的视角出发,分析了《灶王之妻》中一个美国华裔家庭的母女关系如何从疏离走向亲密,指出主流的"为母之道"话语对华裔母亲的母性体验的边缘化及病态化,从而切断了母女之间亲密联系的纽带,而母女纽带的重建有赖于互相的倾听与诉说。
在倾听中了解母亲的历史就是一段重新发现母亲的自主性及主体性的旅程,也是女儿找回其在多元文化背景下的自我意识的旅程。
安庆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灶神之妻》的“故国”与“母爱”Motherland and Mother Love in the The Kitchen God’s Wife作者姓名:吴娟学号:Y14010017学科专业: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方向:二十世纪中西文学比较导师及职称:方锡球教授论文答辩日期:2017年6月授予学位日期:2017年7月安庆师范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办公室论文题目《灶神之妻》的“故国”与“母爱”吴娟安庆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7年 4 月 26 日中文摘要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至今是美国华裔文学蜕变的过程,是渐渐从边缘走向主流的过程,也是迈向成熟和繁荣的阶段。
在推进华裔文学发展的过程中,华裔女作家是一股不可或缺的力量,谭恩美就是其中一位颇具影响力的新生代华裔女作家的代表。
《灶神之妻》这部小说是继其成名作《喜福会》之后的又一部力作,该作品保留了谭恩美一贯的叙事风格和情感主题。
本文旨在透过“故国”与“母爱”,窥视华裔女性文学的内涵、形式与蕴含。
华裔女性依靠“故国”这面镜子,找寻失落的“母爱”,同时也打破沉默,不断寻找自我,努力在美国主流文化中树立族裔身份和文化属性并最终获得精神归宿、完成生命追寻的过程。
全文共分为四章。
第一章对故国情怀的内涵进行阐释,探究故国情怀的具体体现。
第二章探讨小说中的故国情怀和母爱情结,首先对母爱与故国情结相联系的内涵进行阐释,再联系文本中具体内容阐述漂泊者的情感和母爱失据的悲怀。
第三章主要通过文本分析深入剖析作品,运用比较文学形象学研究方法从不同角度和侧面展现小说中人物形象所反映的“故国”和“母爱”。
第四章将针对“故国”与“母爱”意象的探讨延伸至华裔女作家作品中“远游”与“回归”主题的讨论。
首先阐释“远游”的文化意蕴,再从“远游”联系到“回归”,谭恩美创作中对本源文化的回望是对故国、对自身生命本源的思考和追寻,是在寻求一个精神家园,更是在多元文化语境下创建一个东西方文化能够得以更好沟通、理解和融合的平台。
论《灶神娘娘》中的母题内涵论文导读:在小说《灶神娘娘》(TheKitchenGod’sWife)中。
将母女关系写得细致入微。
小说《灶神娘娘》可以被看成是女性觉醒的文本。
身份重建,论《灶神娘娘》中的母题内涵。
关键词:《灶神娘娘》,母女关系,身份重建,女性觉醒一.引言华裔美国文学在经历了被压抑到今日发展繁荣的曲折历程之后,在美国文坛上取得了一席之地。
科技论文,身份重建。
在这个历程中涌现出的华裔作家不胜枚举。
谭恩美是美国华裔文学的代表人物,其作品在蓬勃发展的华文华裔文坛中散发着特有的光芒。
在小说《灶神娘娘》(TheKitchen God’s Wife)中,谭恩美准确细腻地展现了母女们因文化冲突导致的磨擦,将母女关系写得细致入微,回肠荡气。
在她的小说中,“母与女”母题得到了反复的呈现,母女关系成为她关注的焦点。
看似简单的母女关系中,其实充斥着种族,文化的对立、冲突和融合,挖掘华裔文学中“母与女”母题所蕴含的文化心理因素,对于建构华裔女性身份有重大意义。
二﹑小说《灶神娘娘》中的母题内涵在谭恩美创作的小说世界里,传统的中国观念和美国的价值观念的两极矛盾通常以母女双方使用不同的语言来体现。
作为一名作家和一个美国人,谭恩美可以熟练的对不同的语言加以转换,对中美两种文化习俗的符号都非常敏感。
小说《灶神娘娘》,刻画了中国移民到美国的母亲和在美国出生的女儿之间的关系。
小说的叙事两个框架并行,一个框架是设立在现代化的美国社会,另一个框架设立在母亲蒋薇莉(Winnie)二战前后生活的中国。
小说开篇讲述了女儿珍珠(Pearl)拒绝和批判母亲所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积极迫切的想要融入美国主流文化。
母女之间似乎存在着不可逾越的代沟,“我看到我母亲在很多场合坐在桌边,就像我想象中的那么孤独。
我感到我们之间有巨大的鸿沟,使我们无法分担生活中的许多重大的事情……所有的这些毫无意义的姿势,积怨已久的误解,还有这些痛苦的秘密,为什么我们要保留这一切?我简直要窒息,我想逃走。
From Kitchen God′s Wife to Lady Sorrow Free——A Review of Bidungsroman the Kitchen God′s Wife 作者: 彭家海;王玫
作者机构: 湖北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北武汉430068
出版物刊名: 湖北工业大学学报
页码: 167-170页
年卷期: 2010年 第6期
主题词: 成长小说;谭恩美;《灶神之妻》
摘要:在英美文学中,"成长"既是一种小说类别,也是一个普遍主题,贯穿于各个时期的文学作品中。
美国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第二部长篇小说《灶神之妻》主人公是一位成长在中国旧社会的女性,以正面形象和反面形象出现的引路人在她成长的过程中极大影响着她与命运不懈的抗争和自我身份的追寻。
她经历了成长和成长的仪式,并从中获得了如何确认身份的顿悟,《灶神之妻》是一部典型的成长小说。
虽胜犹败--《灶神之妻》的女性主义解读
王晓敏
【期刊名称】《卷宗》
【年(卷),期】2013(3)10
【摘要】著名美籍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多部作品都通过描写母女间的情感纠葛展现了第二代华裔女性的文化挣扎与面临的种族认同问题。
主人公的母亲们来自战乱频繁的中国,深受父权制文化的迫害,通常有段不堪回首的过去,来到美国后也终身没有摆脱父权制文化的阴影,从而对母女关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与伤害。
这一点在其《灶神之妻》这部作品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本文将从女性主义角度出发解读这部名作,分析了文中的“母亲”文妮在父权制文化中的挣扎、反抗及其成败得失,探讨了女性如何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幸福与发展。
【总页数】2页(P298-298,299)
【作者】王晓敏
【作者单位】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基础教学部,重庆 400039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灶神之妻》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 [J], 王春燕;
2.从后殖民女性主义角度解读《灶神之妻》 [J], 谢亮
3.灶神之妻之新生——谈《灶神之妻》中女性主义的叙事方式 [J], 王奥玲;李莹
4.从后殖民女性主义角度解读《灶神之妻》 [J], 谢亮
5.《灶神之妻》女性主义与碎片叙事方式解读 [J], 王书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从后殖民女性主义角度解读《灶神之妻》谢亮【摘要】Postcolonial feminism, which combines feminism and postcolonialism, focuses on ethnic and class e- quality besides gender equality, aiming at exposing the situation that the third world women are double marginalized by the traditional patriarchal culture and colonial hegemonic culture. Hence, it is quite suitable for the interpreta- tion of the literary works written by Chinese American female writers marginalized by the mainstream culture in A- merica. To study The Kitchen God' s Wife in the perspective of postcolonial feminism highlights how Amy Tan ex- poses the protests of the Chinese American women against the patriarchy and colonial hegemonic culture, and how to reconstruct women' s new gender identity and cultural identity.%后殖民女性主义批评将女性主义和后殖民主义结合在一起,将女性主义关注的目标从单纯的性别平等拓展到种族平等、阶级平等,揭露第三世界女性被传统的父权文化和殖民主义的霸权文化双重边缘化的处境。
最新200份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1 在幻想中回归童年──评析《爱丽丝漫游奇境记》2 《呼啸山庄》男主角希斯克利夫的性格分析3 企业英文简介中的概念语法隐喻分析4 《嘉莉妹妹》中嘉莉的女性主义形象分析5 国际商务函电的礼貌原则研究6 用陌生化理论阐述《红色手推车》的悲剧色彩7 《紫色》中的女性主义解读8 目的论与外国汽车商标的汉译9 论密西西比河对马克•吐温和《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影响10 中美幼儿教育对比研究11 浅析《道林·格雷的画像》中的享乐主义12 温和的反叛者——论《小妇人》中的女性群像13 论《呼啸山庄》中两代人之间不同的爱情观14 《野性的呼唤》中的自然主义15 On the Death of Francis Macomber16 汉语外来词翻译的文化解析17 从语境角度谈文学作品翻译中人物描写的语用对等问题18 浅析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19 中英文姓名的文化内涵及其翻译的对比研究20 生态视角下解读《荒野的呼唤》21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 of Elizabeth Bennet in Pride and Prejudice22 浅析《宠儿》中塞丝背上的树的形象23 对《宠儿》中黑奴母亲塞丝形象的探讨24 英汉文化差异对商标翻译的影响25 《老人与海》中圣地亚哥的性格分析26 论《金色笔记》的多元主题27 论现实主义在《野性的呼唤》中的体现28 《理智与情感》的现实主义特征29 从《看不见的人》中透视美国黑人寻找自我的心路历程30 广告英语中语言的性别差异31 An Analysis on Teacher Talk in EFL Classroom Context32 《麦田守望者》成长主题解析33 美国电影中的英雄主义解析34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ov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rotagonists’ Characters in Great Expectations35 《小妇人》中的性别语言差异分析36 从关联-顺应理论视角研究旅游文本英译37 《汤姆叔叔的小屋》中的圣经原型人物解析38 美国战争电影的人性和文化透视--以《拯救大兵瑞恩》为例39 浅析《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的反叛精神40 基于学习共同体的自主学习模式研究41 体态语在中美交际中的差异及原因42 论《阿芒提拉多酒桶》中文学手法的运用及其艺术效果43 幻灭的美国梦:《夜色温柔》的象征意义解读44 话语中的性别与身份:以《绝望主妇》为例45 中国文化特色词的英译——以《阿Q正传》的两个译本为例46 On the Female Image in The Oval Portrait47 《飘》中斯佳丽的性格特征解读48 年世博会吉祥物所体现的中国元素49 臻于完美的人物魅力——对简•奥斯丁《劝导》中的女主人公的分析50 功能对等理论下的新闻词汇翻译51 论《飘》与《傲慢与偏见》中女性追求幸福的不同方式52 A Paralysed Wilderness—The Appreciation and Analysis of Symbols in Araby53 《海的女儿》中安徒生的悲剧情结分析54 中西方爱情悲剧故事的比较分析——以“梁祝”和《罗密欧与朱丽叶》为例55 时政新词翻译探析56 从电影《刮痧》看中西文化冲突57 《虹》中生态女性主义简析58 论报刊语言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59 <<格列佛游记>>写作风格分析-杰出的寓言讽喻体小说60 浅析伍尔夫意识流小说中的叙事时间61 论华裔女星在好莱坞电影中的角色转变62 论中美商务谈判风格的差异63 解读《女勇士》中“乡村医生”里的鬼64 浅析《老人与海》中的英雄主义65 中英文化差异与翻译策略66 从《傲慢与偏见》两个汉译本看翻译策略的选择67 技术性贸易壁垒对中国外贸行业的影响—以CR法案为例68 视角转换理论在英文电影字幕中汉译的应用69 中西节日的对比研究70 从跨文化角度对品牌名称的研究——以化妆品品牌为例71 英文电影片名翻译的归化与异化72 美国梦的矛盾心理-伟大的盖茨比主题分析73 初中英语教师提问策略对课堂师生互动的影响74 对英文广告中模糊语言美学功能的理论探究75 从《弗洛斯河上的磨坊》看维多利亚时期的新女性主义观76 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 Group Work in Oral English Classes in Junior Middle School77 目的论视角下的公司简介汉英翻译78 语法翻译法视角下的中学生英语家教辅导79 从多视角比较《论读书》的两个译本80 李清照“声声慢”英译本的对比研究81 群体隐私和个体隐私——中美家庭中隐私观念的对比研究82 从功能对等理论的角度看英语新闻标题中修辞的翻译83 中英文化中寒暄语的比较84 文化差异对中美商务谈判的影响85 从语用学的角度分析英语中的言语幽默86 从生态女性主义的角度解读《喜福会》87 On the Application of Polysystem Theory In the Two Versions of Hamlet88 论《儿子与情人》中“花”的象征意义89 艾米丽的心理性格分析90 语篇转喻的功能分析91 The Influences of the Bible on Some American Movies92 《汤姆叔叔的小屋》中汤姆叔叔的性格分析93 A Comparative Study of Chinese and English Humor94 How to Avoid Chinglish on English Writing of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95 《劝导》中安妮•艾略特的道德判断96 浅谈非语言交际中的手势语97 功能对等理论下汉语新词英译研究98 Self- improving English Proficiency by Reading English Classics99 浅析李尔王的陷落100 英汉广告互译的顺应化研究101 The Analysis of Promotion Strategy of L’Oréal in China102 The Study of the Positive Effects of Native Language on Junior School English Teaching 103 论马克•吐温的种族观--以《哈克贝利•芬历险记》为例104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女性形象分析105 英汉恭维语及其应答的对比分析106 从林语堂所译《浮生六记》看文化负载词翻译107 女权主义翻译理论关照下的《呼啸山庄》多个译本比较研究108 从花语的不同含义浅析中西方文化差异109 不同的阅读任务对高中生英语词汇附带习得的影响110 比较《基督山伯爵》和《连城诀》复仇的异同111 英语委婉语中的转喻现象分析112 An Analys is of Female Characters in Uncle Tom’s Cabin113 跨文化交际中的移情及其能力的培养114 《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中的重生115 等效理论框架下的中国菜肴英译研究116 The Admiration of Great Gatsby117 浅析《等待戈多》“反戏剧”的艺术特色118 从依恋理论看《呼啸山庄》主人公希斯克利夫悲剧性格的形成119 《丧钟为谁而鸣》中罗伯特.乔丹性格的多视角分析120 从心理学的角度论《儿子与情人》中保罗的恋爱模式121 On Nabokov’s “Lolita” and Its Adaptation into the Movie by Stanley Kubrick122 旅游英语翻译的研究123 《奥罗拉•李》中的女性形象解读124 传统教法与交际法结合的英语教学探讨125 从《宠儿》的人物形象中分析莫里森的种族观126 从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看《红楼梦》中诗词的汉译英127 中学英语教学大纲与课程标准的比较研究128 论英语俚语的汉译—以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为指导129 从中国传统民居乔家大院和西方哥特式教堂看中西文化差异130 外语词汇磨蚀及对外语教学的启示131 浅谈古希腊罗马神话对《哈利•波特》系列小说(前四部)的影响132 英语法律文本翻译原则133 《睡谷的传说》中理想与现实的矛盾134 探析《愤怒的葡萄》中人性的力量135 汉语量词“条”“支”“枝”的认知研究及其英文表达136 影响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的因素研究137 《美国丽人》中折射出的父母对青少年行为和心理的影响138 英汉拒绝言语对比研究139 《喜福会》的女权主义解读140 Consistence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Gone with the Wind and Its Sequel Scarlett:A Study of the Protagonist Scarlett141 浅析《瑞普•凡•温克尔》中的浪漫主义142 论汉语新词语的英译143 英语广告中仿拟的关联分析144 Beowulf: A Christianity Guided Pagan Epic145 论世纪年代以来美国文化冲击对中国青少年的影响及教育策略改革的应对措施146 英文电影字幕翻译的原则和技巧147 A Script-based Study of the Female Theme in Scent of a Woman148 论中文电视栏目名称的英语翻译149 分析双城记中的讽刺用法150 英语公益广告中隐喻的应用及翻译研究151 浅析卡夫卡小说中的荒诞意识152 跨文化交际下的中英文禁忌语的对比研究153 青少年的危机时刻——短篇小说集《最初的爱情,最后的仪式》初探154 中医在英语世界的翻译与传播:过去与现在155 从文化角度看英语习语的翻译156 从《寻找格林先生》看索尔•贝娄对生命意义的探寻157 简爱的双重性格分析158 从动态对等角度论英语俚语的翻译159 从文体风格谈培根散文《论美》的翻译160 《宠儿》女主人公赛斯人物形象分析161 中式英语的成因及对策分析162 论《小伙子古德曼布朗》中象征主义的使用163 希腊罗马神话对英语习语的影响164 文学课程中的文化导入165 商业英语广告的劝说功能与修辞分析166 浅议中西方餐桌礼仪的文化差异及翻译167 官方语言中的中国英语分析--从目标人群接受性角度谈起168 On the Translatio n of Children’s Literature in the Light of the Skopostheory:A Case Study of The dventures of Tom Sawyer169 Three Discriminations to Little Black American Girls in The Bluest Eye170 论《最蓝的眼睛》中的黑人文化传统171 A Funeral of Red Roses:An Analysis of Du Shiniang's and Marguerite Gautier's Traged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uman Dignity172 影响英语课堂合作学习有效性的因素分析及其对策173 从《小王子》看成人世界的身份危机174 从《无名的裘德》看哈代的现代性意识175 Cultural Difference between Chinese and American Advertisement176 解析喜福会中美籍华裔妇女的冲突和身份问题177 An Analysis of Te ss’s Tragedy in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178 “Terror of the Soul”:On the Gothic Writing Features in Allan Poe’s The Black Cat179 删译在中英诗歌翻译中的应用180 论《卡斯特桥市长》中女性的“物化”现象181 透过《傲慢与偏见》中四位女性的性格分析她们的不同婚姻182 The Tragic Fate of Tess183 模糊语言在商务英语沟通中的语用功能184 Black Women's Searching for Identity in Toni Morrison's Sula185 对《儿子与情人》中的自然环境描写的研究186 苔丝形象浅析187 《人性的污点》中主要人物的悲剧命运与社会原因的分析188 《三国演义》不同译本中回目英译比较研究189 简•爱性格魅力分析190 浅谈简•奥斯丁《劝导》的反讽艺术191 The Inconsistencies between Margaret Mitchell’s Gone with the Wind an d Alexandra Ripley’s Scarlett192 国际贸易中商务英语的翻译策略193 歇斯底里的舞台自语者——《寻找格林先生》主题解读194 The Differences of Beauty Standards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195 旅游文本英译中的归化与异化196 浅析《最蓝的眼睛》中的叙事艺术197 析《喧哗与骚动》的写作手法198 从“爱的习惯”看多丽丝•莱辛笔下的两性关系199 浅析礼貌原则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体现200 论英语中的矛盾修辞。
《灶神之妻》中母女关系的文化解析
田苗
【期刊名称】《辽宁科技大学学报》
【年(卷),期】2008(000)004
【摘要】以美籍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灶神之妻>为分析文本,探讨了作品中母女关系所体现的文化内涵,进而分析作者作为少数族裔女作家面临着美国的强势文化,如何构建自身的文化身份.作者在小说中以个人的经历为素材,不仅在母女关系的基础上建构了一个颠覆父权制的女性世界,还把母女关系提升到两种异质文化的冲突与融合的层面上来.谭恩美在母女关系的主题中表现了性别的不平等以及文化的冲突,积极寻求自身的文化身份.
【总页数】3页(P431-433)
【作者】田苗
【作者单位】辽宁科技大学,外语系,辽宁,鞍山,11405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106.4
【相关文献】
1.从灶神之妻到无忧女神——解读谭恩美成长小说《灶神之妻》 [J], 彭家海;王玫
2.传统重压之下的被扭曲——《灶神之妻》中雯丽母亲形象的文化解读 [J], 周聪贤
3.从《灶神之妻》中的母女关系论故国的角色转换 [J], 杨亚丽;李庚
4.灶神之妻之新生——谈《灶神之妻》中女性主义的叙事方式 [J], 王奥玲;李莹
5.《灶神之妻》中母女关系的文化解析 [J], 田苗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文学评论·外国文学谭恩美《灶神之妻》中薇丽的成长视角解读王莹 天津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摘 要:本文对谭恩美作品《灶神之妻》中的主人公薇丽的“成长”进行研究,进而分析薇丽在与命运不懈的抗争和自我身份追寻的过程中是如何“成长”的。
本文希望通过分析薇丽的成长过程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启迪。
关键词:薇丽;成长小说;《灶神之妻》作者简介:王莹,天津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03-150-01“成长”既是一种小说类别,也是一个永恒不变的主题,它像一场必行的修行,有苦难,有伤痛,也有感悟,有释然。
特别是对于华裔美国女性,作为挣扎在文化、种族和性别歧视下的弱势群体,对“成长”有着更深刻的体会和感悟。
那么《灶神之妻》中的女主人公作为一个华裔美国人,她是如何度过人生的痛苦又最后到达一种顿悟的状态的呢?本文将以成长小说的解读角度探索薇丽的成长之路。
一、《灶神之妻》的成长主题成长小说中的主人公总是一个敏感而有天赋的年轻人,他在自我发现的过程中往往遇到很多不幸,然而主角们总会找到积极的转折点并在自我完善之后找到自己的人生方向。
《灶神之妻》中的女主角就是这样一个角色,她似乎一路踩着荆棘:母亲对她的放弃,父亲对她的厌恶,寄人篱下生活中被人的忽视,到痛苦的婚姻。
但在她顿悟之后,她终于通过与命运的抗争获得了人生的幸福。
通过勾勒女主人公的成长轨迹,清晰的描绘出了女主人公从幼稚走向成熟、从无知找到自我的过程。
二、薇丽成长中的困惑成长小说总是伴随着主人公成长历程中的困惑和艰辛,而这种困境和成长环境的变化总是密切相关。
主人公薇丽在六岁时被母亲狠心遗弃后,年幼的她不懂如何去表达自己的情绪时只能用哭泣和沉默来传达,她不懂母亲“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她离开的”(谭恩美,1999:34)。
在他人用恶意的言语职责她母亲的消失时,她虽然一腔怒火却只能默默忍受,她只能在不解中为母亲的出走找各种理由,她想“也许母亲在思考的时候也成了一个国民党……终于获得了自由”。
解读《灶神之妻》中东西方两种文化的文化抵制与文化融合作者:俞丹丰丁璐敏来源:《科教导刊·电子版》2017年第31期摘要谭恩美,著名美籍华裔作家。
她擅长描写母女之间的感情纠葛,身为第二代华裔的谭恩美,比起其他作家多了一层文化挣扎。
这种文化挣扎就包括东西方文化的抵制与融合。
谭恩美通过《灶神之妻》中对母女关系的微妙变化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刻画,将母女之间的冲突提升到文化冲突的层面,这种文化的纠纷和冲突主题使我们不难品味出作家对中国及其传统文化挥之不去的“根”的情结。
对于“边缘”文化在“主流”文化社会中的生存思考以及对于多元文化共同发展的美好愿望。
无论文化如何隔阂,总有最无法割舍的血脉维持着母女关系。
《灶神之妻》以其简明又略带幽默的语言、紧张困惑的人际关系以及对不同文化和历史作用于个人、家庭、社会的敏锐观察而备受关注。
关键词《灶神之妻》谭恩美文化抵制文化融合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1简介谭恩美及《灶神之妻》谭恩美(1952- )出生于美国加州奥克兰,著名美籍华裔女作家,代表作有《喜福会》、《接骨师之女》、《灶神之妻》等。
她擅长描写母女间的微妙情感,通过母女关系的描写,谭恩美在作品中凸现了已与民族历史割裂的美国华裔后代所面临的历史与现在的矛盾以及他们对于生活、命运和人生选择的思考。
谭恩美的第二部小说《灶神之妻》主要基于她母亲在中国的所有遭遇而创作出来。
小说以华裔文化为背景,讲述了关于中国“母亲”的故事。
小说中的女性角色即“母亲”江薇丽(去美国后改名为雯妮)与女儿珍珠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即代表了东、西方两种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为了修复母女间的裂痕以及增强彼此间的联系,母亲决定告诉女儿她在中国所发生的一切事情。
雯妮了解过去的一切,熟知以前赖以生存的文化背景;而女儿出生在美国,接受的是美国式文化教育。
女儿声称自己与父母是平等的关系,父母并没有绝对的权威,他们不应强加自己的意愿到孩子们身上。
但雯妮仍是中式的的教育模式,她认为女儿必须服从及严格遵守她的指令。
以创伤理论视角解读《灶神之妻》中的女性形象
孙晓燕
【期刊名称】《海外英语》
【年(卷),期】2015(000)023
【摘要】《灶神之妻》是美国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第二部畅销作品,该小说以谭恩美母亲在旧中国的第一次婚姻经历为原型,塑造了一群在日本侵华战争时期饱受压迫和摧残、历经艰辛与磨难的女性形象。
该文在创伤理论的研究基础上,从家庭暴力、男权社会和战争暴行三个方面对小说中的女性创伤形象进行了分析与探讨,以期呈露谭恩美对尘封历史的感悟和解读及其对女性命运的审视与关注。
【总页数】2页(P191-192)
【作者】孙晓燕
【作者单位】青岛理工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712.074
【相关文献】
1.从灶神之妻到无忧女神——解读谭恩美成长小说《灶神之妻》 [J], 彭家海;王玫
2.《灶神之妻》中的东方女性形象--从神话原型批评的视角解读 [J], 孙嘉雯
3.创伤理论视角下谭恩美《灶神之妻》中的女性人物解读 [J], 李玉
4.以创伤理论视角解读《灶神之妻》中的女性形象 [J], 孙晓燕
5.创伤理论视角下谭恩美《灶神之妻》中的女性人物解读 [J], 李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Discursive Reading of Women’s Body In The Kitchen God’s Wife《灶神之妻》中女性身体的话语解读摘要:谭恩美是著名美国华裔女作家,1989年凭借其处女作《喜福会》一举成名,1991年发表第二部小说《灶神之妻》,很快成为美国炙手可热的畅销书。
《灶神之妻》成功书写了女性通过反抗压迫,最终获得解放。
本论文运用身体理论来解读《灶神之妻》这部作品,旨在探究作品中女性如何借由身体来表达内心世界。
关键词:灶神之妻,身体,话语Abstract: Amy Tan, a famous Chinese American women writer, bounded into fame after her first novel The Joy Luck Club. The Kitchen God’s Wife, published in 1991as Tan‟s second triumph, soon became a bestseller on The New York Times. The Kitchen God’s Wife narrates how women rebel against the oppression to get liberation. This paper uses body theory to analyze the novel, aiming to explore how women express their mind through body.Key Words: The Kitchen God’s Wife, Body, Discourse1 Introduction of The Kitchen God’s Wife and Body Discourse TheoryAmy Tan was one of the most celebrated Chinese American women writers, The Kitchen God’s Wife was published in 1991 as Tan‟s second triumph. This book deals extensively with Sino-American female identity and draws on the story of Amy Tan‟s mother's life.Body discourse, also called body writing or body rhetoric, means that the social image of body is interpreted by means of a series of codes, such codes dominate the space of the public. The traditional body discourse is obviously featured with male-domination, i.e. man has more priorities over woman in discourse. Under the hegemony of male discourse domination, women do not have their independent body discourse. It was not until the rise of the western feminism criticism that female writing received overall exposition. In the article The Laugh of Medusa, Hélène Cixous declared with great passion that woman‟s writing should go back to their body. After pointing out the close mutual relation between body and discourse, Cixous called upon women to write themselves, “you must make your body heard, only till then, can the enormous source of the subconscious pour out”. According to Cixous, the ideal writing is to break the blockade of male-dominated discourse by means of female body. Women write through their body and life, and uses their body of flesh and blood as their logic, they try hard to deconstruct the traditional body discourse and reconstruct a set of body discourse particularly for women, that is, to reconstruct a kind of female body discourse in literature, allowing women to express themselves and construct their images according to their own wishes.2 Discursive Analysis of Women’s Body2.1 Winnie and Pearl’s Speech ExpressionBody is the silent expression of thought, and also the important supplement of thought. According to Merleau Ponty‟s theory of “body as expression and speech”, the speech itself can be regarded as a kind of body discourse, which is embodied with complicated thoughts. In The Kitchen God’s Wife, many women are oppressed to silence themselves. Luckily, they gradually awakend. They rebel against the male-domination, they begin to care their own feelings, trying to find a proper expression for themselves. This chapter mainly analyzes the speech expression of the two important women narrators, the mother Winnie and and the daughter Pearl. By analyzing their speech expression, we try to explore the feelings, features and changesinside women‟s body, thus to explore women‟s deep mind.“First I told my daughter I no longer had a pain in my heart, the reason why I said she had to come right now.”(Page 87) Winnie had to use her sever sickness of body to ask her daughter to come to see her, other reasons like “Pearl, you have to come right now, because I want to tell you a story about me” may not work at all. …Eat some noodle soup first...‟ (Page 87) Winnie transferred the topic quickly to the food. Winnie loves Pearl, it is not the same as what Pearl thinks . “…But what did it feel like, the pain?‟ she said, one spoonful already going into her mouth.” (Page 87) Pearl keeps asking about mother‟s illness, clearly, she cared about her mother‟s health, also not the same as what Winnie thinks about Pearl‟s hating her. The short conversation between Winnie and Pearl reveals their mutual love for each other, and also the sense of alienation with each other. The speech expression tells a lo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ople, the inner thoughts of people, the desire for love or understanding and so on. There are many other examples of such conversation between Winnie and Pearl, which showed such complicated and contradictory emotions between the two. They love each other, but they hurt each other instead. The real reason is the sheer understanding of each other. However, when Winnie finished telling her story, Pearl understood everything. That‟s also a good evidence for how discourse matters.2.2 Amy Tan’s “Body Writing”In the 1990s, “body” became an important topic in both literary practice and critical field. Amy Tan is a typical feminist writer who keeps writing the experiences of women and for women, she uses her pen to speak for women, helping them fight against the oppression. The Kitchen God’s Wife was published in 1991, which was exactly in the wave of the “body phenomena” in literature. This book involves a lot of writing about body, it was a practice of “body writing” for Amy Tan.The body writing is typically reflected in Winnie‟s husband, Wen Fu‟s sexual abuse on her. Wen Fu married Winnie not for love, but “marrying into her family”. Winnie had became a victim of interest and patriarchy. At first, Winnie just obeyed her husband and tried to satisfy him. “I was not angry. I did not know I was supposed to be angry. This was in China. A woman had no right to be angry. But I was unhappy, knowing my husband was still dissatisfied with me, and that I would have to go through more suffering to show him I was a good wife.”(Page170) Winnie was brought up under such education, everyone told her to be obedient, to be silent and to be a good wife. Old Aunt educated her like this: “The girl‟s eyes should never be used for reading, only for sowing. The girl‟s ears should never be used to for listening to ideas, only toorders. The girl‟s lips should be small, rarely used, except to express appreciation or ask for approval.”(Page.102) The body of female is strictly bounded, the eyes, ears and mouth, almost every part of woman‟s body is constrained by the traditional thoughts. Before Winnie got married, her father told her, “From now on, you must consider what your husband‟s opinions are. Yours do not matter so much anymore.”(Page145) The sense of being humble has been instilled in her mind. She must try her best to do everything to please her husband, that is the way to show a woman‟s love for her husband. Winnie had tried to satisfy Wen Fu, she had tried to be a “good wife”, using her sufferings to prove her “love”, she even did not know what was love. However, everything she did was meaningless. Wen Fu never got satisfied. Things changed when Jimmy appeared. Jimmy taught Winnie what was true love, quite different from what she had learned from Old Aunt, Wen Fu and Wen Fu‟s mother. Jimmy respected Winnie, cared her feelings and loved her deeply, making Winnie feel the real happiness, she was again full of hope for her life. “He did not demand anything. He was gentle. He knew I was scared of sex.”(Page366) He tried to comfort her and helped her get rid of her fears and shameful feelings, which Wen Fu brought to her every night before. Winnie totally awakened at last, both in her body and in her thinking. She was determined to leave her husband, who trampled her body and insulted her dignity, it‟s time for her to break the silence and speak out her needs. She revolted bravely by using law to protect her, she was no longer afraid of Wen Fu‟s terrible eyes and crazy roaring, she was so strong-willed that she even picked the gun to guard her final chance to seize the happiness. She was thoroughly awaken, with irresistible determination. This time, she won. The terrible man, was frightened away from her life forever, but even at the last time, he raped Winnie and abused her again, leaving her a baby--Pearl.3 ConclusionAmy Tan writes the story to memorize her mother Daisy Tan, who is the stereotype of Winnie. In the story,Winnie was firmly controlled by the dominating male power and was oppressed to keep silent, to swallow all the anger into her stomach. All the emotions inside a woman accumulate, until one day they transfer into enormously great power, and finally, burst out. All such power is hidden inside every woman‟s body, they have to awaken such power inside the body to protect themselves. Only in this way, can a woman pursue her real freedom, freedom from body to spirit.Bibliography[1] Cixous, Hélène, “The Laugh of Medusa”, New French Feminism, Schoken Books,1986[2] Tan, Amy, The Kitchen God’s Wife, New York: Penguin Books, 1991[3] 葛红兵.身体写作:启蒙叙事、革命叙事后身体的处境[J].当代文坛.2005(3)[4] 可晓峰.从“身体话语”到“身体写作”[D].重庆:西南师范大学,2005[5]刘小枫.沉重的肉身[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7。
Fate Choice and Free Will Interpretation of The Kitchen God's Wif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xistentialism
作者: 郭振宇
作者机构: 齐齐哈尔大学外国语学院,黑龙江齐齐哈尔161006
出版物刊名: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页码: 87-89页
年卷期: 2012年 第5期
主题词: 灶神之妻;雯丽;存在主义;他者;自由;价值
摘要:�灶神之妻》是美籍华裔作家谭恩美的第二部长篇小说,集中描写了出生于富裕家庭、美丽温柔、知书达理的女主人公雯丽的坎坷人生以及她敢于冲破环境束缚,自由选择、自我创造并最终赢得幸福的心路历程。
文章试从存在主义视角阐释女主人公雯丽探寻独立自我、有存在意义的人生价值追求。
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封面
( 2015 届)
论文(设计)题目
作者
学院、专业
班级
指导教师(职称)
论文字数
论文完成时间
大学教务处制
英语原创毕业论文参考选题(100个)
一、论文说明
本写作团队致力于英语毕业论文写作与辅导服务,精通前沿理论研究、仿真编程、数据图表制作,专业本科论文3000起,具体可以联系qq 805990749。
下列所写题目均可写作。
部分题目已经写好原创。
二、原创论文参考题目
1 威廉.布莱克的伦敦和威廉.华兹华斯的伦敦,1802年比较
2 目的论视角下企业简介的英译
3 分析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金色的象征意义
4 汉英翻译名词化形式分析
5 论杰克凯鲁亚克达摩流浪者中的极乐至福精神
6 中西方非言语交际的文化差异
7 小妇人中乔的成长之路的分析
8 雾都孤儿中南希的形象分析
9 语块法在小学英语词汇教学中应用的实证研究
10 浅析太阳照样升起中迷惘的一代的两面性
11 XX中学初三年级英语课堂口语活动中错误纠正的调查
12 从饮食美学角度论中美酒文化差异
13 解析愤怒的葡萄中人性的力量
14 广告中的中西文化差异
15 经济英语新闻的隐喻及其翻译
16 浅谈老人与海桑提亚哥性格特点
17 从关联理论角度看电影台词翻译
18 探讨英语中系动词和表语的省略问题
19 英语专业教育实习调查研究
20 模因论视角下英汉商标翻译策略研究
21 英汉动物习语体现的文化差异
22 哈萨克斯坦的语言政策和语言规划过去,现在和未来
23 分析导致跨文化沟通社会语用失误的原因
24 颜色词的中英文文化差异
25 分析悲剧中美狄亚身上透露的女性主义意识
26 嘉莉妹妹中女主角嘉莉的分析
27 珠三角企业的诚信危机与信誉重建
28 从弗洛伊德视角解读红字中主人公的命运
29 浅谈英语广告修辞
30 分析“守望者”霍尔顿的现实与理想
31 分析麦康伯的死亡
32 从礼貌原则分析发盘的语言技巧
33 马太福音对话中语气的人际意义研究
34 浅析21世纪美国总统竞选广告中的泛娱乐化现象
35 玛格丽特•劳伦斯潜鸟中的潜鸟的象征意蕴
36 如何提高小学生英语学习动机
37 从美国个人主义角度试析美国同居问题
38 关于中国特色政经词汇的英译
39 高中生英语词汇文化涵义学习情况调查研究
40 广告语的特点及其翻译技巧
41 美国总统奥巴马连任胜选演讲辞的文体特征分析
42 目的论视角下公益广告的翻译
43 论英语委婉语及其翻译
44 小学英语课堂教师反馈的重要性及应用策略
45 英语口语和书面语的差异与英语教学
46 浅析对信用证软条款的防范
47 城市形象与公示语汉英翻译--以XX市为例
48 目的论视角下的交通公示语翻译—以某市交通公示语为例
49 大学生通过联想记忆词汇的方法
50 浅谈电影片名翻译的方法
51 中英文化差异下翻译的不可译现象研究
52 骆驼祥子的英文译本景物描写翻译策略
53 基于英汉拟声词的象似性研究
54 关联理论在电影片名翻译中的应用
55 野性的呼唤中的生态主义批评
56 喜福会中女儿们的生存状况分析
57 从百舌鸟之死探析美国种族冲突
58 从盖茨比梦想的破灭看美国梦的衰落
59 解读托尼•莫里森宠儿中的魔幻现实主义
60 中学生英语听力理解策略研究
61 中式菜谱的翻译
62 从self自身相关词看中国的集体主义和美国的个人主义
63 英语近义词的隐含语义比较
64 论弗罗斯特帮工之死中的责任与义务
65 从翻译美学角度谈化妆品商标词的翻译
66 分析老人与海人与自然的抗争精神
67 女勇士中“乡村医生”故事里“鬼”的解读
68 探讨中国节能服务公司的发展
69 论英语广告的翻译
70 从生态女性主义角度解读宠儿
71 农村初中英语教师母语使用情况的调查与分析—XX中学为例
72 小妇人主要人物乔?马奇的成长之路
73 西方文学中撒旦形象的形成与发展
74 英语新闻语篇中引语的语用功能探析
75 从礼貌原则探析酒店服务英语
76 关于商务英语教学的初步探讨
77 小说爱玛中爱玛的心理成长
78 傲慢与偏见标记性主位分析
79 从目的论角度看英语电影片名的翻译
80 商业广告英语的语言特点及其社会意义--以食品饮料广告为例_
81 广告中英语口号语言特点的分析
82 分析蒂凡尼的早餐中郝莉的人物特点
83 浅析”皇袍”图案的文化内涵—以清朝为例
84 初中英语口语课堂纠错研究
85 背诵输入在初中英语写作中的应用
86 语法教学失效原因分析
87 中国英语学习者的英语礼貌语语用失误
88 加工层次理论指导下的商务英语词汇学习
89 浅析了不起的盖茨比中菲茨杰拉德的矛盾意识
90 浅谈旧约中女性的形象和地位
91 公示语及其翻译
92 从“不可靠叙述”探寻作品主题--献给艾米丽的玫瑰
93 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校园语码转换
94 论中式英语
95 理智与情感中玛丽安的性格分析
96 梁山伯与祝英台及罗密欧与朱丽叶之比较研究
97
98 排比的修辞功能在政治演讲辞中的应用
99 委婉语的时代性
100 浅谈到灯塔去的女性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