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论及实践论
- 格式:ppt
- 大小:503.50 KB
- 文档页数:56
实践论》(原文)XXX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生产活动是由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的,因此人类的认识也是由浅入深、由片面到全面的发展。
在历史的长河中,人们对社会历史的了解往往只限于片面,这既是因为剥削阶级的偏见经常歪曲社会历史,也是因为生产规模的狭小限制了人们的眼界。
直到近代无产阶级的出现,随着巨大生产力——大工业的出现,人们才能对社会历史的发展作全面的了解,将对社会的认识变成科学,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
外来考察团来到延安,前几天他们观察了延安的地形、街道和建筑,与许多人接触,参加了宴会、晚会和群众大会,听到了各种说话,看到了各种文件。
这些都是事物的表象,事物的各个方面以及它们之间的外部联系。
这是感性认识的阶段,即感觉和印象的阶段。
延安的各个事物影响了考察团先生们的感官,引起了他们的感觉,在他们的脑海中留下了许多印象以及它们之间的大致联系,但在这个阶段,人们还不能形成深刻的概念,作出合乎逻辑的结论。
时代就预先认识帝国主义的规律,因为帝国主义还未形成,还无这种实践。
只有在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才有了这种实践,才有了这种认识。
因此,实践是认识的源泉,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没有实践就没有认识。
时代先驱们能够具体认识帝国主义时代的规律,主要是因为他们亲身参与了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的实践。
这个条件是任何天才都不能替代的。
在古代,技术不发达,所以“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只是一句空话。
现代技术虽然能实现这句话,但真正了解天下事的是亲身参与实践的人。
只有在实践中参与变革现实和某些事物的斗争,才能真正了解它们的现象和本质。
这是任何人实际上都要走的认识之路,没有什么好争辩的。
为了更好地理解唯物辩证法的实践基础,以下列举几个具体的例子。
了解工作规律是一个人对某项工作的掌握程度,如果一个人对某项工作没有接触过或接触不多,就无法谈到这项工作的规律性。
但是,通过详细分析工作情况和环境,这个人就能够更有把握地去做这项工作。
如果这个人在这项工作中经过一段时间,他就会积累经验,变得更加自信,而且虚心体察情况,不会主观、片面或表面地看待问题,这样他的工作勇气就会提高。
实践论《实践论》是毛泽东关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代表著作。
写成于1937年(丁丑年)7月。
由于中国共产党内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思想,使中国革命在1931~1934年遭受极大的损失。
《实践论》就是作者为着用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观点揭露党内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的主观主义错误而写的。
这篇著作原是作者在延安抗日军事政治大学讲授哲学时的讲义中的一部分。
1951年收入《毛泽东选集》第1卷。
观点理论该著以实践观点为基础,以认识和实践的辩证统一为中心,系统地论述了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它具体地论述了实践及其在认识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强调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它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社会实践有阶级斗争、政治生活、科学和艺术活动等多种形式,其中阶级斗争给人的认识发展以深刻的影响。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认识外界的真理性的标准;实践还是认识的目的,无产阶级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阶级性和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两个最显著的特点。
该著具体地论述了在实践基础上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论述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批判了唯理论和经验论的错误。
它指出,人们的认识运动,首先经历由实践到认识的过程,即在实践基础上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能动的飞跃;经过实践得到的理性认识,还须再回到实践中去,这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跃,是更重要的飞跃。
它还深刻地指出,主观和客观相分裂,认识和实践相脱离,是“左”右倾错误的认识论根源。
它强调指出,人的认识过程反复经过这两次飞跃,对于某一发展阶段内的某一客观过程的认识运动,算是完成了,但是对于过程的推移而言,人的认识运动还没有完成。
人类认识发展的全过程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的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
作者在文中论述了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相互关系问题。
《实践论》是毛泽东写于一九三七年七月。
《实践论》以认识和实践的关系为基本线索,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主要内容,本质特征和重要意义,坚持和发展了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毛泽东在《实践论》中阐述这以下四个基本问题:(1)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
(2)认识的辩证过程,即从实践认识的过程,又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
(3)批判“唯理论”和“经验论”。
(4)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关系。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目的和检验标准。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
实际的情形是这样的,只有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物质生产过程中,阶级斗争过程中,科学实验过程中),人们达到了思想中所预想的结果时,人们的认识才被证实了。
人们要想得到工作的胜利即得到预想的结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如果不合,就会在实践中失败。
人们经过失败之后,也就从失败中取得教训,改正自己的思想使之适合于外界的规律性,人们就能变失败为胜利,所谓“失败者成功之母”,“吃一堑长一智”,就是这个道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内在实质,“认识——实践——再认识”是《实践论》的实践路线。
实践要注意方法实践,就是一个怎样验证真理是否符合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本来面目的过程。
谈实践的方法,我想从实践的特性开始说起。
一则,实践具有时间性和地点性:实践的内容会随时间、随场合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被前期、他地的实践所证明的东西不一定适用于当时(以及未来)、当地。
“刻舟求剑”者犯得就是类似的错误。
二则,实践具备局部性和偶然性:某种局部实践的结论不一定适用于全局实践,某种偶然实践的结果不一定体现基本的、普遍的规律。
“守株待兔”者犯得就是类似的错误。
三则,实践具有层次性:此一层次实践的结论不一定适用于其他层次和全部层次。
四则,实践具有主观性:人类的任何实践活动不可能绝对摆脱实践主体主观因素的制约;绝对客观的人类实践,是不存在的。
《实践论》是毛泽东“最著名、最重要的哲学著作”,对中国革命和建设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1931 年至1934 年,党和红军在革命中遭受严重挫败,已经到了近乎灭亡的危境。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敏锐地觉察到主观主义思想的继续将会葬送中国革命的前途;毛泽东遂于1937年7月,发表了他的代表性篇章《实践论》。
由此可见,《实践论》的发表,对于当时的共产党以及中国的局势是具有相当的及时性和迫切性的,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性贡献。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的过程,并由此形成了具有中国民族形式和特点的理论体系。
毛泽东的《实践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典范著作,它既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实际应用,又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创造性的发展,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实践论》为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基本原则做出了论证,使马克思主义成功地为中国革命的现实情况服务。
《实践论》系统地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即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的发展动力、认识真理性的标准、认识的最终目的等方面阐述了实践第一的观点,并全面地论述了在实践基础上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理性认识到革命实践的能动飞跃的认识发展过程,阐明了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统一,反驳了一切离开具体历史的思想错误,这就从认识论方面对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基本原则作出了论证。
《实践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是毛泽东哲学思想形成和系统化的标志,它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化为中国共产党人的思想路线和工作路线、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如实事求是、独立自主、群众路线等)的指引下,我们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并开始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
《实践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使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相结合。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为代表的第二代领导集体重新恢复和确定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概述: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类社会的生产活动,是一步又一步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因此,人们的认识,不论对于自然界方面,对于社会方面,也都是一步又一步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即由浅入深,由片面到更多的方面。
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大家对于社会的历史只能限于片面的了解,这一方面是由于剥削阶级的偏见经常歪曲社会的历史,另方面,则由于生产规模的狭小,限制了人们的眼界。
人们能够对于社会历史的发展作全面的历史的了解,把对于社会的认识变成了科学,这是到了伴随巨大生产力--大工业而出现近代无产阶级的时候,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
原理:关于人们的认识,不论对于自然界、对于社会方面,都是一步又一步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即由浅入深、由片面到更多的方面。
分析:我们对事物的认识也有这样一个发展过程。
一方面,我们要注意积累工作中的认识和经验,另一方面,正向《实践论》中所说的那样,一个人的知识,不外直接经验的和间接经验的两部分。
我们要注意需学习他人的经验,采取拿来主义,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帮助我们工作的完成。
概述:无产阶级对于资本主义社会的认识,在其实践的初期--破坏机器和自发斗争时期,他们还只在感性认识的阶段,只认识资本主义各个现象的片面及其外部的联系。
这时,他们还是一个所谓“自在的阶级”。
但是到了他们实践的第二个时期--有意识有组织的经济斗争和政治斗争的时期,由于实践,由于长期斗争的经验,经过马克思、恩格斯用科学的方法把这种种经验总结起来,产生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用以教育无产阶级,这样就使无产阶级理解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理解了社会阶级的剥削关系,理解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任务,这时他们就变成了一个“自为的阶级”。
由此看来,认识的过程,第一步,是开始接触外界事情,属于感觉的阶段。
第二步,是综合感觉的材料加以整理和改造,属于概念、判断和推理的阶段。
只有感觉的材料十分丰富(不是零碎不全)和合于实际(不是错觉),才能根据这样的材料造出正确的概念和论理来。
《实践论》是毛泽东在经历了第一次和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以及对党内的右倾机会主义和左倾教条主义批判后的背景下写作的。
它以知与行、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为主线,运用唯物辩证法的认识论详细阐述了人类关于认识和实践之间的辩证关系。
《实践论》主要论述了以下内容:实践的本质及意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凡是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
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真理及实践与认识的关系:真理就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真理具有客观性,凡是在实践中被证明符合客观实际的事物就是真理。
真理与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的特定历史形式相联系,具有社会历史性。
认识运动的总规律及认识的辩证发展:认识运动的总规律就是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辩证发展过程。
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就是人们通过实践认识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过程;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就是人们把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变成改造客观事物的实际行动的过程。
此外,《实践论》还论述了人类认识和实践的关系。
人类认识就是人类的思想对外界事物及其存在规律的思想反映活动。
社会实践把人类这个主体和外界事物这个客体直接地、现实地联系了起来,使主体能从客体中获得真实可靠的信息。
所以人类的认识来源于人类的社会实践,是人类社会实践的反映。
正确的认识就是正确而全面地反映了实践活动的认识,即与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相符合一致的认识。
另外,认识也是实践的需要,只有总结出外界事物和它存在的规律才能更好地指导于实践,才能解决现实中的问题和完成现实的任务。
所以人类认识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改造客体,更有效地指导和服务实践。
《实践论》对人类的认识过程做了逻辑完整的论述: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首先是人的感性认识阶段,然后上升到理性认识阶段,最后再把理性认识用到实践中去指导实践,并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和发展。
人类这一认识过程的反复进行和前进发展,“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
实践论认识论方法论嘿,朋友们!咱今儿来聊聊实践论认识论方法论。
你说这实践,不就像咱过日子嘛!你得亲自去经历,去尝试,才能真正明白个中滋味呀。
咱就说学做饭吧,光看菜谱那可不行,得自己动手去切菜、炒菜、调味。
可能一开始会手忙脚乱,盐放多了,菜炒糊了,但这就是实践呀!慢慢地,你就知道啥时候该大火,啥时候该小火,该放多少调料合适。
这就是从实践中获得的认识,对吧?再说说认识论。
就好像你认识一个人,刚开始可能就看到表面,觉得这人不错。
可随着接触多了,了解深入了,你才会发现他的优点和缺点,这才是全面的认识嘛。
咱不能光看表面就下结论呀,那多不靠谱!就像有些东西看着好看,实际用起来却不咋地,这时候你就得重新审视你的认识啦。
那方法论呢,就像是咱出门得有个路线图。
你要达成一个目标,得有一套方法吧。
比如你想减肥,那不能光喊口号呀,得合理饮食、多运动,这就是方法。
而且还得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调整,不能别人说啥就是啥。
实践、认识、方法,这三者可真是紧密相连呀!你不实践,哪来的认识?没有正确的认识,又怎么能找到合适的方法?就好比你想去一个陌生的地方,你得先去走一走,才能知道路该咋走,然后再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最合适的路线。
咱再举个例子,学骑自行车。
一开始你可能会摔倒,这就是实践中的困难。
但通过一次次摔倒又爬起来,你慢慢就认识到怎么保持平衡,怎么控制方向。
然后你就有了自己的方法,比如先慢慢踩,再加快速度。
等你熟练了,你就能自由自在地骑着车到处跑啦!这过程不就是实践论认识论方法论的完美体现嘛!咱生活中的好多事情都是这样呀。
你想学会游泳,就得跳进水里扑腾;你想学好一门语言,就得开口说。
不能光想着,得行动起来呀!而且在行动中不断总结经验,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方法。
实践就像是探索未知的旅程,认识论是旅途中的风景和感悟,方法论则是指引我们前进的地图。
它们相互作用,让我们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
所以呀,朋友们,别害怕实践中的困难,那都是成长的机会。
用心去认识这个世界,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让我们的人生之路走得更顺畅、更精彩!这就是我对实践论认识论方法论的理解,你们觉得呢?。
认识论、方法论、实践论的统一分析形态、状态是有现实的指导意义,人类社会具有现实、时代、历史、逻辑四个层次视角,现实、时代、历史、逻辑形成现实与时代的统一、历史与逻辑的统一,这二个原则不但是逻辑思维方法,而且是指导实践的原则。
当我们以二个相统一的原则回头具体指导在有关现实、时代、历史、逻辑四个层次的实践上,我们得到更具体的内容。
以二个原则精神指导与现实有关的实践,我们认为应坚持实践、方法、技巧的统一。
所谓实践就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的精神。
这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有本体论的依据,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从实践的当下条件出发。
实事求是的精神就是讲事实找规律,它们将是人类的精神遗产。
所谓方法就是采用的措施、方式,方法要得当,也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精神的要求,我们今天强调对经济的调控,在强度、力度、重点、节奏上要把握好就是讲方法得当,毛泽东提倡斗争实践要做到有礼、有理、有利、有节,也就是要求方法得当。
技巧就是方法得当的决窍,人生实践,强调要有耐心,要注意细节,强调耐心决定一切,细节决定一切,就是技巧。
中国文化是最讲究技巧的,文学如《三国演义》,史学如《史记》,世俗如《厚黑学》,再如杂技,技巧类运动比比皆是。
毛泽东也是讲技巧的行家,他所提倡的麻雀战、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有礼有理有利有节精神等等大量的在他一生中涌现,其中最经典的莫过于四渡赤水了。
实践、方法、技巧的统一按中国人说法就是为人处事之道。
以二个原则精神指导与现实相关的还有方向、措施、过程的统一。
这个统一比实践、方法、技巧的统一要高一层级。
它要求是把具体的实践与实践的大背景相统一,与时代相统一,让实践的两个运动方式相统一。
所以先定方向,方向比速度重要,人生路走错,一切皆错,再好的速度,价值也是落废。
定措施就是定目标,定方法和技巧。
至于过程,就是要求与第一个统一相衍接,步步要细致耐心。
措施与过程是相辅相承的,仅讲目的,不求过程的实践是非常危险的,它的过程就可能是不择手段的、非道义的,仅讲过程不讲目的,则可能迷失了方向,过程最完美也可能是做无用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