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初探
- 格式:doc
- 大小:34.00 KB
- 文档页数:5
小学古诗词课堂教学过程之初探
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也是小学语文教育中无法忽视的重要部分。
通过学习古诗词,可以帮助孩子了解中华文化,培养语感,提高阅读能力和文学素养。
教学目标:
1.了解古诗词的产生背景和特点;
2.掌握几首经典古诗词;
3.培养学生鉴赏古诗词的能力和文学素养。
教学准备:
1.选取几首适合小学生学习的古诗词;
2.准备足够的教学辅助材料;
3.了解学生本节课前的知识背景和学习情况。
教学过程:
一、导入环节(5分钟)
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图片或视频等方式,简要介绍古诗词的背景和起源。
二、讲解古诗词的特点(10分钟)
通过几个片段的朗读,让学生感受到古诗词的抒情性、节奏感和意象表现力。
三、学习古诗词(25分钟)
1.首先,老师可以示范朗读古诗词,并介绍诗词中的一些文化元素(如典故、文学流派等)。
2.然后,让学生跟随老师一起朗读,通过口音、语调等方面的练习,让学生有更加深入的体验和了解。
3.最后,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分组,让每个小组来朗读不同诗词,并进行比赛。
四、鉴赏古诗词(10分钟)
老师可以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如:古诗词中表现出的意象有哪些?诗词与生活有何联系?等),以加深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五、结语环节(5分钟)
总结本节课学习到的古诗词,以及通过学习古诗词的收获和感受。
教学方式:
以讲解为主,辅以示范和小组竞赛等方式。
注释:
考虑到小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和理解能力,教学过程要简洁有趣,体验和参与感相对来说更为重要,这样才能让他们对古诗词产生兴趣,学习效果也会更好。
小学古诗文教学初探在网上看到一篇文章《读古诗,可以不求甚解》,猛然间心中激起一阵涟漪,“不求甚解”这个词语在陶渊明的笔下是想抒发自己喜爱闲静、淡泊名利、寄情诗酒的闲情雅致。
用在这儿是否就是在鼓励人们多读诗呢?细看文章发现,非也!邓拓先生在《不求甚解》一文中是这样解释这个词语的:“陶渊明主张读书要会意,而真正的会意又很不容易,所以只好说不求甚解了。
可见这‘不求甚解’四字的含义,有两层:一是表示虚心,目的在于劝诫学者不要骄傲自负,以为书一读就懂,实际上不一定真正体会到了书中的真意,还是老老实实承认自己只是不求甚解为好;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这两层意思都很重要,值得我们好好体会。
”而作为普通的一线教师来说,深感迷茫,无法“深入”。
古诗词由于其语言的独特性,其备课与现代白话文备课有着很大差别,一些享有较高声誉的名师讲古诗词课颇为经典,大多是由于教师古诗词备课、上课的根基扎实,此外,这些教师本身也有着深厚的古典文学底蕴,而对普通的教师来说做不到这一点。
因此,我观看了很多特级教师的教学视频,也做了很多尝试,但还是懵懵懂懂,有很多不解之处,希望提出来后得到各位同僚的指津。
一、“不求甚解”的教学并不适用所有的古诗文如果把小学阶段分为低年级、中年级、高年级的话,每一个阶段学生的知识水平、理解感悟能力、心理发展水平都不相同,是不是所有的古诗文教学都应该以“不求甚解”为最基本的学习要求?我认为不尽然。
首先,“不求甚解”的要求对低年级或者中、高年级的后进生的古诗文教学还有实用价值,但对大多数中、高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要求的学习状态应该是一种初步的自主探究。
阅读也需要倾吐,可以说阅读是伴随着倾吐的吸收。
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
古诗文教学其实是在带着学生阅读古人的文章,要从古人的笔下读到自己能理解的意境,进而形成属于自己的认知体验,对自己的道德情感产生影响。
因此,虽然我们的学生还小,虽然他们的理解不一定完全正确,但这并不代表他们不需要“甚解”。
关于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方法初探摘要:通过对教师教学过程和小学生学习古诗词现状的分析,我深深地感到进行小学古诗词教学方法探究的必要性。
本文对小学生如何更好理解古诗词作了有益尝试,在古诗词教学探究中采用了轻唱法、表演法、比较法、品读法、绘画法、体验法六种方法。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方法初探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04-0154-01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中,古诗词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传统的古诗词教学,多是读读、讲讲、说说、背背,诗的神韵被分解得支离破碎,无从激起学生的兴趣;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存在各自不同的问题。
近年来,我通过对教师教学过程的分析和小学生学习古诗词现状的分析,深深地感到进行小学古诗词教学方法探究的必要性。
关于古诗词的教学方法,历来众说纷纭。
许多国内的专家从文化、心理等角度对小学古诗词教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对小学生如何更好理解古诗词作了有益尝试。
在借鉴有关专家学者的理论和经验的基础上,我经过不断的探索,总结出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古诗词教学形式,让学生在乐中学,在趣中悟,在情中演,收效颇佳。
一、轻唱法词本身就是古代的一种唱词,如在教学李白的《赠汪伦》时,我让同学们在初读这首诗后,请他们为这首诗谱曲,用现成的曲调也行。
稍作准备后,学生们就一个接着一个地唱起来了。
曲调真是五花八门,有流行歌曲《不要说走就走》,有小提琴曲《梁祝》,连黄梅戏的曲调也用上了。
我还组织小评委进行评分,主要标准是看能否表现诗人的离愁别绪。
二、表演法有的古诗词简洁地描写了人物之间的交往,教学这类古诗词时,可启发学生想象其中的情节并扮演角色,演出课本剧。
如上《赠汪伦》时,我让学生扮演诗人和汪伦,让学生想象两人送别时的对话、动作、神态,然后进行表演,学生兴趣高涨,演起来惟妙惟肖。
有的古诗可进行个体的手语表演,如在教学《鹅》时,我让学生伸出手臂做成鹅脖子,五指捏拢做成鹅头,然后弯曲手臂,手指斜指上方张合表示歌唱。
文学地理学与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方法初探小学语文教材选编的古诗词中,有些具有鲜明的地理色彩,可运用文学地理学进行教学。
运用文学地理学进行古诗词教学,可丰富小学生的地理、自然及历史等方面的知识,激发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小学生更好地了解古诗词状物抒情的地理性。
标签:文学地理小学语文古诗词文学地理学主要研究文学与地理的互动关系,可从文学作品的题材、主题、人物、意象、景观、语言等层面进行研究。
小学语文教材(人教版)选编的古诗词中,有些带有鲜明的地理色彩,呈现了中国文学与中国地理的密切关系。
对此,可运用文学地理学进行教学,从地理景观及地理意象两个角度揭示古诗词的主题、情感、修辞手法等,使小学生能够明确认知古诗词状物抒情的“地理”环境,以及“地理”对状物抒情的重要影响。
一、从“地理”角度呈现古诗词中“景物”的地理特征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可从古诗词中的地名及地理位置入手,讲解古诗词所述景物的地理位置、景物的地方物候特征,使小学生明白古诗词状物抒情的具体地理“时空”。
例如,杜甫的《春夜喜雨》描绘了春季“夜雨”的特征,抒发了对春雨催发万物的喜爱之情,但如果不从文学地理角度进行讲解,就可能被阐释成超越“时空”的一篇诗作。
从诗中“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来看,这首诗描写的是成都春天夜雨时的情状,是杜甫在四川成都生活期间所写的一首诗作。
这首诗前四句描写的是春雨的“共性”,后四句就转向描写成都春天夜雨的情状,雨时是“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雨后是“花重锦官城”,呈现了成都春雨“独特”的地理特征。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强调这首诗的“地理”特征,使学生明白受地理及气候影响,中国南北两地“春雨”情状存在差异,而这首诗描绘的成都春雨情状是“云俱黑”,显示了该地春雨的云层厚及雨量丰的特点。
教师还应根据杜甫的个人传记,指出这首诗写作地点是成都,是杜甫从“关中”来到成都生活时所写,此时诗人居住在成都浣花溪畔,因亲事农耕而对春雨有了深切体验,抒发了对春雨的喜爱及在成都生活的愉悦心情。
小学生学习古诗词方法初探古诗词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
尤其是小学语文教学新大纲推荐背诵的80首古诗词,都是历代名篇佳作,不仅内涵丰富,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而且短小精悍,词句优美,韵律和谐,节奏性强,易读易记,特别适合小学生诵读。
如何指导学生诵读古诗词,对于陶冶其情操,培养审美能力,提高文化素养,显得至关重要。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主要尝试运用了以下几种学习方法:一、熟读成诵法诗歌的谴词造句凝炼、含蓄、优美,节奏鲜明,富于变化,声韵和谐,有音乐美。
许多诗词读起来琅琅上口,我们可以通过朗读引发,采用先声夺人之法,渲染气氛,以强烈的音乐节奏感引发学生思考分析,激发学生的感情,使学生产生求知欲望,强烈要求理解文章的内容、感情。
当然,教师在范读时,要讲究节奏,语调、语气等的变化,并配合体态语言,将情绪、眼神等无声的语言与有声语言结合起来,声情并茂,拨动学生心弦。
学习古诗词的过程中,要指导学生多读,指导学生琅琅出声地诵读,低唱慢吟地诵读,也可“不求甚解”地诵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读多了,自然成诵。
二、联系扩充法教学古诗词还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指导他们能整体把握诗词的主旨,认识诗人的形象,吸取其中有益的内容,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丰富学生的思维。
笔者经常指导学生将所学的某一首古诗词,与其题材内容、表现手法相近的其他古诗词联系起来诵读,以形成一个知识组块。
如学习贺知章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可指导学生同时诵读其他有关“咏柳”的名诗,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刘禹锡的《竹枝词》“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岸上踏歌声”。
把几首同一题材的诗歌联系起来让学生学习,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并在对比诵读中强化了记忆效果,从而激起了学生读背古诗词的极大兴趣。
三、想象入境法古诗词的语言精炼、含蓄,跳跃性强,理解起来比较困难。
小学古诗文“读诵吟”教学模式初探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小学语文教育也逐渐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其中包括古诗文的读、诵、吟。
如何提高学生的古诗文鉴赏能力?本文将从小学古诗文“读诵吟”教学模式进行初步探讨。
一、读“读”是指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理解古诗文的含义。
在古诗文的教学中,首先应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学生要学会正确快速地阅读,抓住重点,理解古人的用词和思想意境。
教学方法:通过讲解阅读方法,引导学生在读课文时,先整体把握,然后逐字逐句理解,并在作业中要求学生认真阅读、仔细体会,做到字字句句、语文文言。
二、诵“诵”是指学生通过朗读古诗文,让学生更深入地体验、表达古诗文中的情感和人性。
朗读是一种语言艺术,学生在朗读中可以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朗读、表达的能力,帮助学生产生情感共鸣。
教学方法:通过演示范朗读,清晰地表达出每一个字、句的含义,并利用课堂练习时间让学生逐句逐字、逐个单词练读,达到发音准确、语音流畅、表现力强的目的。
三、吟“吟”是指学生通过诵读反复领悟古诗文中的意境与感情,在口中慢慢咀嚼,反复领会,体会诗人的意境和情感。
吟诵可以让学生更深入地读懂古诗文,同时也可以提高语音语感和声音美感。
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不断地反复认读、随机吟诵,不断增强对古诗文的感悟和理解。
同时,教师应该根据不同诗歌的特点、节奏和韵律,引导学生真正吟咏,让学生感受到美的熏陶和美的感受。
总之,“读诵吟”是小学古诗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环节。
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如视听教学、多媒体教学等,使学生在课内、课外兴趣盎然地学习古诗文,不断提高学生的古诗文鉴赏水平。
小学语文诗词吟唱教学初探摘要: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积淀,也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当前流传下来的古诗词非常多,选入小学语文教科书的古诗词具有着一定的教育意义和学习的价值。
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是通过文本教学和吟唱教学两种方式来进行的。
通过有效的诗词吟唱教学,能够让学生在直观的情景当中感受到古诗词当中的意境美和韵律美,能够增加学生的古诗词学习体验。
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过程中,通过诗词吟唱的应用能够让学生更好的掌握古诗词的主要情感内涵,激发学生古诗词学习的兴趣,陶冶学生的情操,让学生能够体会汉字的美感,更好的体会语文学科所带来的魅力和价值,从而激发学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本文就针对小学语文诗词吟唱教学展开分析和讨论。
关键词:古诗词;诗词吟唱教学;小学语文教学在当前的小学语文教材当中,有很多经典的古诗词,学习这些古诗词能够增加学生认知,培养学生的素养。
在学习古诗词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古诗词吟唱教学的方法让学生感受到古诗词的韵律感,体会到古诗词的魅力和价值,进行传统文化的传承。
每个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都需要思考如何做好诗词吟唱教学,如何提高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效果。
一、古诗词吟唱背景。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和推进,当前,社会对于经典国学文化也更加重视。
越来越多的人能够认识到古诗词吟唱的价值和作用。
可以说,古诗词吟唱是进行传统文化传承的一个重要的方式。
因此,教师在进行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过程中就需要发挥好古诗词吟唱教学的作用,让学生能够静下心来,认真地琢磨古诗词吟唱的方法和技巧,能够体会到中华文化的魅力和价值,同时也能够感受到古诗词当中的音韵和格律,学习一些相应的乐理知识。
虽然当前精通古诗词吟唱教学的学者并不是特别多,但是。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参考相关的文献和资料,进行有效的资源整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有效的创新,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开展经典古诗词吟唱教学,促进学生的进一步发展和进步。
小学古诗教学方法初探周至县二曲镇八一小学舒素蕊古诗——中华文学艺术的一支奇葩,它博大精深,灿若繁星。
千百年来,以其精湛的语言,深邃的意境而脍炙人口,吟唱千古,滋润了无数代中国人。
诗歌是感情的种子,又是智慧的语言。
能够选入小学课本里的古诗更是精华中的精华,可谓字字珠矶。
它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是学生近距离接触、感受中华文化的一个窗口。
它是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的一个切入点,尤其是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推荐背诵的70首古诗词,都是历代名篇,不仅内涵丰富,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而且短小精悍,词句优美,韵体和谐,节奏性强,易读易记。
小学古诗的教学,对于小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引导小学生,在他们单纯的世界里构建起一片古诗文的世界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一、激趣兴趣和爱好就像是一位无形的教师,它会指引人们去探求真理,激励人们发愤学习,充分发挥创造才能。
在教学中我们要想尽一切办法来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1)、在班级定期组织“诗歌朗诵会”。
小学生的表现欲极强,一定会积极准备在“诗歌朗诵会”展示自己的风采。
(2)、开展“每周一诗”活动。
以小组为单位每周轮流推荐一首诗,让全班同学都来背诵,每月进行一次评比。
(3)讲诗人故事。
比如李白和杜甫都是我国古代文坛上的杰出的代表性人物,而在语文教材里也有很多关于这两个人的作品。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注意渗透他们的事迹,让孩子们先了解这两位诗人再读他们的诗。
贾岛“推”“敲”的故事,曹植七步作诗的故事等都讲给孩子听,让孩子从故事中认识诗人从而主动去读他们的诗。
(4)分类学诗。
让学生通过对相同题材的古诗进行比较,使学生对古诗的内容、写作方法、作者的情感进行比较,对古诗有更加深入的了解。
我在教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一首古诗时,就采用了对比教学的方法,把学生曾经学过的几首送别诗放在一起学习。
小学古诗文“读诵吟”教学模式初探【摘要】本文旨在探讨小学古诗文“读诵吟”教学模式的内涵、具体实施方式、效果评价、问题与对策以及展望。
通过对该教学模式的研究,可以发现其在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理解和感悟能力,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也发现了该教学模式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学生兴趣不高、实施难度较大等。
本文提出了一些解决对策,并对该教学模式的可行性、推广建议和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探讨。
通过本文的研究,有望为小学古诗文“读诵吟”教学模式的改进与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小学古诗文、读诵吟、教学模式、内涵、实施方式、效果评价、问题与对策、展望、可行性、推广建议、发展方向1. 引言1.1 研究背景在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古诗文阅读一直是一个重要的内容,而“读诵吟”教学模式作为古诗文教学的一种创新方式,在近年来备受关注。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开始关注如何引导学生通过“读诵吟”来深入理解古诗文,进而提升语文素养和审美情趣。
目前对于小学古诗文“读诵吟”教学模式的研究还相对较少,尚未形成系统性的理论框架和实践经验。
有必要对小学古诗文“读诵吟”教学模式进行进一步探讨和研究,以期为小学语文教学提供更加有效的方法和路径。
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旨在初步探讨小学古诗文“读诵吟”教学模式,旨在为相关研究和实践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启示。
1.2 研究目的小学古诗文“读诵吟”教学模式的研究目的在于探索如何有效地引导小学生学习古诗文,提高他们对古诗文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通过研究该教学模式,可以帮助学生培养文学情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激发学习兴趣,同时也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研究还旨在提出针对小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实际问题的对策,为教师和教育工作者提供可行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从而更好地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
通过深入探讨小学古诗文“读诵吟”教学模式的研究目的,有望为小学文学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为小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初探
摘要:中国古典诗歌是华夏文化遗产中的瑰宝。
它以其深邃的意境、凝练的语言、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表现手法,在中国文坛上独树一帜。
古诗词是引领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的这样一个绝佳的载体,因此古诗词的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结合笔者教育教学实践,探讨如何进行小学语文古诗词的教学,并列举教学中的实例以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古诗词创设情境反复吟咏展开联想
新的课程标准强调应引导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取民族文化智慧”。
中华民族是一个诗歌的国度,祖先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璀璨的诗篇。
小学语文课本收录了一百多篇优秀诗文,这些古诗词篇幅短小饱含着丰富的情感和想象,意境深远。
古诗文对于学生情感的熏陶、人格的塑造、文化的形成都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古诗词的教学也就显得尤为重要。
究竟怎样教学古诗词呢?现在谈谈我的一些粗浅的见解。
一、用诗化的语言诠释诗歌,给学生以美得享受
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时候,教师应该多多采用诗化的语言诠释诗歌。
诗词本身就是美的浓缩品,如果我们的教师语言淡薄、生硬,又怎能引领学生去感受诗歌的美?以《江南》为例:“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这是一首充满了劳动情趣的民歌。
如果
我们的教师如果能够使用契合诗歌的语言来进行教学,效果就会非常好。
我们可以说:“同学们,你们到过美丽的江南吗?那是水的世界、花的天地、更是小鱼小虾的天堂。
炎炎夏日,家门前那一大片望不到边际的荷塘郁郁葱葱,绿油油的荷叶就像是一顶顶碧绿的大伞,挨挨挤挤地从水面冒出来,一直向远方延伸。
粉红的、雪白的荷花也不甘寂寞地从荷叶中探出个头,得意地望着这美丽的世界。
大莲蓬也出来凑热闹了,悄悄地躲在荷叶中。
这可是个采莲蓬的好时候,摘下一个,剥下一粒,塞到嘴里,呀!甜丝丝的、翠生生的,美死了!小朋友们,你们想不想划着小船、坐上澡盆去采莲蓬啊!”下面的学生这时候已经一脸的陶醉,有些小朋友已经开始悄悄地舔舌头了!“我们坐上小船在碧绿的荷叶、粉红的荷花中穿行,左手一个莲蓬,右手一个莲蓬。
有的小朋友还开始了打水仗,这个时候调皮的小鱼也忍不住出来跟我们一起游戏了,你瞧:一条条小鱼一会儿溜到了荷叶的东面,一会儿又躲到了西边的荷叶底下,还有的小鱼小尾巴一甩哧溜一下就到了荷叶的南边,荷叶的北边呢也悄悄的藏着好几条小鱼,它们正在比赛着吐泡泡呢!”这样诗意富于儿童情趣的语言就能较好的调动学生的想象,帮助学生深入体会诗歌的意境。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1、通过学生实践创设学习情境。
如在教学《锄禾》时,如果教师单一给学生讲解粮食如何来之不易,要爱惜粮食,学生可能体验
不到。
因为现在的儿童都是家里的宝贝,根本没不参加过劳动,更不知粮食如何得来。
因此,在上《锄禾》之前,教师就可以给学生安排一次义务劳动。
在通过学生亲自劳动尝试后,再让学生写出劳动的经过和感受。
课堂上教师先让学生对这次劳进行口语交际,然后教师相机提出诗的内容让同学们对比讨论理解。
这样就把握住了学生学习的心向,调动了学生认识的内驱力,找到了新旧知识的衔接点,唤起学生的经验积累来同化新知识。
同时也使学生受到了爱惜粮食,珍惜劳动成果的思想教育。
2、用媒体创设情境
学生在学习古诗时,由于经验的不足,致使对诗句的理解、体验、感悟有障碍。
若教师在教学时借助现代教育媒体——计算机,融声、光、色为一体。
化静为动,变抽象为具体,这不仅可以激发起学生浓烈的学习热情,更重要的是突破教学中的重点、难点。
如《望庐山瀑布》,如果单凭教师的讲解,学生很难领会瀑布声、形的雄伟壮观。
如果教师把这部分内容通过计算机的处理相机地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学生一看就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那种“飞流直下三千尺”的气势就不言而喻地在学生心目中扎下了根。
这样,即缩短了学生对古诗理解的实际距离,也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
三、反复吟咏,引导学生体味诗歌意境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吟咏是语言积累的一种重要手段,古诗因其精练,更不能随意地添字、减字和移字,必须做到不添、不
减和不移。
因此读,并不是随意地读,而有其严格的要求。
在吟咏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去吟咏出对诗词的感觉,回味出诗词的意境,体味出诗词的韵味。
如在教学《回乡偶书》时,发现学生在朗读的时候,虽然声音很响亮,但是缺乏感情,我就进行引导,叫学生闭上眼睛想象一下,作者很早离家,到了86岁才回到故乡,他刚回到家乡的心情是怎样的,回到家乡后,发现和自己记忆里的情景不一样,心情又是怎样的,最后儿童见了他却不知道他是谁的时候,他的心情又是怎样的,所以朗读的时候,该怎样读?等第二次的时候,学生的朗读明显有了改变。
然后我表扬他们,现在他们的朗读有了作者36岁的味道了,再来是有46岁的味道了,有56
岁的味道了,有66岁的味道了,有76岁的味道了,有86岁的味道了。
在那反复朗诵的过程中,学生明显有了进步。
而且其中有个小朋友在朗读的时候,还伛偻着腰,我马上对此加以肯定,并让其他学生学着他的样子来读。
这说明他们脑海里已经逐渐浮现出那幅画面了。
四、引导学生展开联想
古诗具有意境的多义性、多样性、多变性。
再美的插图也只是画者对古诗意境自认为适当的一种阐释,因此过分的过多的直观化的教学,只会束缚学生的思维。
教师应当结合学生的感悟能力和知识基础,让学生大胆地想像,自主地整合。
想像时可以闭目,可以配乐,也可以手舞足蹈,只求心有所得,不求千人一面。
如教学古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学生对作者当时”喜欲狂”感受总不深,总不一样。
教师可先让学生大胆表现”狂”:漫卷诗书、白日放歌是什么样的情景,允许各人有各人的动作表演,再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去感悟”狂”的内心根源。
此时用多媒体视频再现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时,全国上下是如何欢庆的?再想像安史之乱期间作者长期流落他乡,期盼回归故里,渴望国家安定的急切心态。
学生就不难体会作者”狂”中那份积蓄多时的浓烈情感。
当然各人的想像可以不同,各人”狂”的表现也可以不同,总之尊重学生感悟的多样性,尊重学生感悟的独特性。
总之,在古诗的教学中,成功与否的关键是看教师们是否能根据每一首诗词的特点灵活地使用教育教学方法,正所谓:“教有法,无定法”,只要我们运用得当,在实践中去摸索总结出适合自己和学生的方法,教师的教学就可以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