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联合国维和行动与和谐世界的构建
- 格式:doc
- 大小:34.50 KB
- 文档页数:6
维持和平行动维和行动由维持和平行动部(维和行动部)领导,旨在为遭受冲突的国家创造实现持久和平的条件。
联合国图片/Eskinder Debebe 部署在塞拉利昂的蒙古维和人员——他们在Tavan Tolgoi和平行动支助训练中心接受训练。
维持和平行动包括军事、警察和文职人员,其使命是提供安全、政治和早日开展建设和平方面的支助。
什么是维持和平?事实证明,维和行动是联合国用来帮助所在国克服艰难险阻,从冲突走向和平的最有效手段之一。
维和行动有很多独特优势,包括合法、共担负担、能够在全球范围部署和维持军队及警察,使他们与文职维持和平人员协调配合,以推进多层面任务的执行。
联合国维持和平人员提供安全和政治与建设和平方面的支助,以帮助各国克服困难,尽早从冲突转向和平。
联合国维和行动遵循三项基本原则:∙各方同意;∙公正;∙除非出于自卫和捍卫职责,不得使用武力。
维和行动灵活多变,过去二十年间,采取了多种配置形式实施部署。
目前,总共在四个大陆上部署了16个联合国维持和平行动。
今天,需要开展多层面的维持和平行动,不仅为了维持和平与安全,也为了推进政治进程、保护平民、协助前战斗人员解除武装、复员和重返社会;支持组织选举、保护和促进人权以及协助恢复法治。
就本身而言,联合国维和行动几乎总是发生在自然和政治条件最为恶劣的环境中,所以永远无法确保成功。
但事实证明,在我们成立的60年里颇有建树,并荣获诺贝尔和平奖。
和平与安全维持和平是联合国为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所开展的一系列活动之一。
维持和平的历史1948年,联合国在中东成立了联合国停战监督组织(停战监督组织),由此发起了第一次维和行动。
自此,在世界范围共开展了68次维持和平行动。
维持和平的改革维持和平不断适应新的挑战和政治现状。
鉴于越来越需要开展复杂的维持和平行动,我们正致力于进行全面的维持和平改革。
大会的作用大会在为维持和平筹措资金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安全理事会的作用依据《联合国宪章》,安全理事会负有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的主要责任。
中国模联发言稿大家好!我是中国代表团的一员,能够站在这里发表演讲,我深感荣幸和激动。
首先,我要感谢主席团给予中国代表团这个机会,在这个世界性的模拟联合国会议上,代表我们国家的声音和利益。
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伟大文明的国家,也是一个在国际事务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大国。
本次会议的主题是“构建和谐世界,共同发展繁荣”。
和谐世界,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也是中国社会主义的重要理念。
中国主张构建的“和谐世界”是一个相互尊重、平等相待、互利共赢的世界,是一个充满和平、发展与公正的世界。
中国积极倡导构建和平与发展的新型国际关系,倡导国家之间平等相待、求同存异、互相尊重和合作共赢。
我们坚信,只有在和平与发展的大环境下,人类社会才能实现可持续的发展和繁荣。
在全球化的时代,国际事务的复杂性和多变性空前增加。
各国之间的相互联系日益紧密,在全球治理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
中国始终秉持着亲诚惠容的外交理念,坚持在国际事务中积极参与、推动全球治理改革。
我们以公正、平等、负责任的态度参与南南合作和多边合作,推动制定公平、公正、合理的国际规则和秩序,维护发展中国家的正当权益。
中国模拟联合国代表团认为,一个和谐的世界必须建立在平等和尊重的基础上。
在国际事务中,我们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我们主张各国应该平等对话、相互尊重,通过对话、协商和合作解决争端和分歧,避免使用武力和制裁等不正当手段。
只有通过平等互利的合作,才能构建真正公正和平衡的国际秩序,实现世界和平与共同发展。
中国是联合国的创始会员国,是联合国安全理事会的常任理事国,中国一直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
中国积极参与维和行动,为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作出了贡献。
中国提出的“共商共建共享”的“一带一路”倡议,旨在通过互利共赢的方式,加强国家之间的互联互通与合作,实现共同发展和繁荣。
中国还积极参与气候变化、减贫、反恐等国际事务合作,为全球治理体系的完善做出了自己的努力。
中国和平发展道路对构建和谐世界的重要意义 咱们都知道,中国在世界上那可是有着独特的影响力呢。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啊,就像是一阵温暖的春风,对构建和谐世界有着超级重要的意义。
一、经济方面。中国这些年发展得可快啦,那是一路小跑向前冲。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在经济上不是那种自己偷偷发展不管别人的。中国和好多国家都有贸易往来,就像一群小伙伴在互相分享好东西。比如说,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这就像是一条连接各国的友谊之路。中国和沿线国家在基础设施建设、贸易、文化交流等方面开展合作。中国的企业到其他国家去投资建厂,这既给当地创造了就业机会,让当地的老百姓能有工作挣钱养家,又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就像在非洲的一些国家,中国帮助他们建设铁路、港口,这让非洲国家的资源能够更好地运出去,外面的物资也能方便地运进来。而且在贸易中,大家都能买到不同国家特色的产品,中国的丝绸、茶叶啥的可以到国外,国外的特色工艺品、美食也能来到中国,这让世界经济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各国之间的联系也更紧密,这就是构建和谐世界在经济上的体现。
二、文化方面。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像古老的儒家思想,强调仁爱、和谐。中国在和平发展过程中,把自己的文化传播出去,可不是强迫别人接受,而是像分享一个好玩的故事一样。中国在世界各地建立孔子学院,在那里人们可以学习汉语、了解中国文化。不同国家的文化在中国也受到欢迎,在中国的城市里能看到各国的餐厅、艺术表演。这种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就像是一场盛大的文化派对。大家在这个派对里相互欣赏、相互学习,减少了因为文化差异而产生的误解和冲突。当大家都能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的时候,这个世界就会变得更加和谐。
三、外交方面。中国奉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这就像是在国际社会里的一个大家都认可的游戏规则。中国尊重各国的主权,不管这个国家是大是小,是强是弱。在国际事务中,中国积极参与维和行动,派遣维和部队到那些有战乱的地方,去维护当地的和平稳定。中国还积极推动多边外交,就像在联合国里,中国和其他国家一起商量怎么解决全球性的问题,像气候变化、恐怖主义这些。中国的这种外交态度,就像一个和事佬一样,让各国之间能够更好地相处,这对构建和谐世界是非常关键的。 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在经济、文化、外交等多个方面都对构建和谐世界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中国就像一个充满正能量的使者,在世界舞台上发挥着自己独特的作用,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加和谐、美好。
Legal s、,s1[el T l A nd Sooi eW ■—暖圆圜—一溢鍪竺!!型!!f叁整J』查塾垒以建构主文视角浅新和谐世界的观念构建袁国强黄孟洲摘要构建主义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关于身份政治的理论,不同的体系文化确定了国家不同的角色身份,不同的身份又确定了不同的国家利益,从而有了不同的行为:敌对的、竞争的或是友好的。
构建和谐世界体现了中国对康德文化的认同,本文用建构主义的相关理论浅析了中国构建和谐世界主张背后的观念构建及其相关意义。
哭键词温特建构主义和谐世界康德文化中图分类号:C9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0)10.176.02国际政治领域中的建构主义理论大致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并在冷战结束后显示出它的影响。
美国国际政治学家距历山大温特的《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1999)标志着建构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成型,温特也因此成为了近年来建构主义学派最为活跃的代表人物。
建构主义的重要特征之一是行为体身份和利益的社会构建。
建构主义承认物质性因素是客观存在的,但它否定纯粹的物质主义,它提倡观念的作用,强调客观因素只有通过行为体的共有观念才能产生影响行为的意义。
构建和谐世界主张的提出背后,Y反映了中国对其身份、利益转变的认知和把握以及对康德文化的认同,对中国外交产生了深远的意义。
一、《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中文化、身份、利益、互动之间的关系在该部著作里,温特借鉴了哲学和社会学理论,全面提出了国际政治的社会建构理论,他认为建构主义是一种结构理念主义和“文化社会学方法”,国家也是有意图的行为体,国家具有自我意识,即“国家也是人”,这一点影响着国际关系的本质。
国际关系行为体、体系都是社会构成的,行为体间的互动造就了社会构建,但是国际结构不是物质现象,而是观念现象。
观念有着巨大的力量,在建构主义理论中观念属于一种文化,国际体系文化包含了共有观念、共有知识、共有期望等。
国际生活的特征取决于国家与国家之间相互存有的信念和期望。
联合国三项核心价值观随着世界进入21世纪,全球性的问题日益紧迫,全球性的发展把人类的未来寄托在联合国的肩膀上。
联合国不仅致力于促进世界和平,同时也竭尽全力地保护人权,它把三项核心价值观列为理念基础:公平正义,国家安全和可持续发展。
首先,联合国认为公平正义是实现全球和平的根基。
无论是国家、个人或地区,都应受到统一的法律束缚,人人都应以平等对待,做到对社会侵权受害者负责。
联合国利用世界国家达成的各项条约、决议及行动计划,让公平正义得以实践。
同时,联合国还会定期调查并提出修正案,确保法律的公平性及有效性。
其次,维护国家安全是联合国的重要任务之一。
在当前的世界风云变幻的大背景下,联合国通过设立相关机构,为国家安全提供有力保障。
例如安全理事会,通过严格的监督和多重制约机制,确保有效控制国际社会潜在的冲突;维和部队、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则通过调整经济体系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另外定期在政治、外交、军事、经济等方面的会议,也是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
最后,可持续发展是联合国长期目标。
它提倡以可持续性发展为主要纲领,依靠联合国议会实施有效措施,推动全球环境保护、气候变化应对、能源利用合理等。
有关联合国世界发展计划、气候变化极限定义及调控等提议,也使可持续发展更加可行,同时强调发达国家在负担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应负有责任。
通过以上讨论,可以看出联合国三项核心价值观无论从文化也好,从政治学及经济也罢,都对世界社会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因而各国政府都应重视这三项核心价值观,共同努力争取和谐世界。
同时,联合国会继续加强这三项核心价值观的宣传,鼓励全世界的人类拥有更崭新的潜能,为实现世界可持续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因此,联合国的三项核心价值观是全世界政府和民众共同遵守的法则,是人类奋斗的推动力,是当今世界可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
法律知识:国际维和行动的法律意义和实践随着国际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维和行动逐渐成为国际社会解决冲突的一种重要方式。
国际维和行动作为一种国际行动形式,具有重要的法律意义和实践意义。
本文将从法律和实践两个方面分别进行阐述。
一、国际维和行动的法律意义1.保障国际和平与安全国际维和行动的首要目的是为保护国际和平与安全。
根据《联合国宪章》的规定,国际维和行动的目的是为了通过和平手段解决国际矛盾和争端,避免战争的爆发,同时促进世界范围内的可持续和平。
维和行动的开展,致力于解决国际冲突、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和维护国际秩序,从而真正保障国际和平与安全。
2.建设国际法治社会国际维和行动在全球范围内开展,涉及多国多方,而联合国则是这些行动的承担机构。
联合国成立的初衷之一即在于推动全球范围内的国际法治。
国际维和行动的存在和开展,无论是从法律基础、国际惯例还是国际判例角度,都是对国际法的有效维护和强化的具体体现。
在保障国际和平与安全的同时,国际维和行动也充分展示了国际法的权威性和重要性。
3.促进国家间对话与交流国际维和行动的开展将涉及到多方利益的协调和平衡,当中不可避免需要涉及到各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交流合作。
因此,国际维和行动往往能够促进国家间地区安全的加强,促进和平的实现,同时也有助于富有代表性的国家间接触与交流,从而促进国际和谐与发展。
二、国际维和行动的实践意义1.规范国际军事和平行动国际维和行动实际上是一种国际军事和平行动,主要是通过联合国的委任和授权,由一个联合国维和部队来执行任务。
事实上,国家间在维和行动中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协同合作,因此,国际维和行动能够规范和协调不同国家的军事实践,从而促进全球范围内的和平与稳定。
2.加强国家间的合作和影响力国际维和行动是一种通过多方合作的方式来解决国际问题的行动形式,具有加强国家间关系的作用。
国际维和行动的开展,不仅能够帮助有关国家加强合作和交流,进一步提高其在国际社会中的影响力,同时也有助于维护国家的安全和稳定,使各国能够在和平的环境下共同推进发展。
联合国维和行动基础理论答案答案:联合国维和行动自1948年以来愈发受到国际社会关注,作为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的手段之一,其合法性来源主要是《联合国宪章》、同意或请求、其他国际法和公约以及价值精神。
确保在当前国际秩序下的维和行动具有规范和价值层面的合法性,更好地维护基本人权与世界和平稳定。
一、维和行动与国际干涉自1948年以来,联合国共采取了71项维和行动。
毫无疑问,联合国维持和平行动为维护国际与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
无论是推进政治进程、保护平民、协助前战斗人员的解除武装、复员和重返社会,还是支持宪政及选举进程,保护并推动人权,恢复法制和加强合法国家的权力,都对国际和平秩序的维护以及战乱国家的重建作出了卓越贡献。
然而为何相比于主权国家的国际干涉,国际组织的国际干涉也即联合国维和行动更具有合法性优势、联合国维和行动的国际法依据为何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话题。
二、维和行动的合法性来源国际干涉之所以引人注目,在于其对国家主权这一国际社会最基本的构成性规范提出了挑战。
国际干涉呈现出主权国家的国际干涉和国际组织的国际干涉两种形态。
当代国际社会中,由于主权国家的国际干涉的合法性容易受到质疑,如美国未经联合国安理会授权2003年在伊拉克采取的军事行动,当前国际干涉的形式主要呈现为国际组织的国际干涉也即联合国维和行动。
维和行动的法律依据主要来源于《联合国宪章》、同意或请求、其他国际法和公约以及价值精神。
作为维和行动最重要的法律渊源,在联合国创立之初,创建者们便在《联合国宪章》第六章“争端之和平解决”和第七章“对于和平之威胁、和平之破坏及侵略行为之应付办法”【1】为国际争端设计了和平解决和强制解决的两种措施手段。
其中规定了联合国安全理事会作为联合国采取维持和平行动的授权机构解决国际争端的具体手段与程序。
从维和行动的组建过程来看,安理会的同意与授权是其最直接的合法性来源,相关决议是最直接的法律依据。
《联合国宪章》作为当前国际社会成员国普遍认同的根本大法,其合法性在旧金山会议时由联合国创始会员国审议通过,此后加入联合国的国家必须在国内法层面不得同《联合国宪章》相抵触,相当于在法律层面认可了《联合国宪章》的效力。
联合国维持和平行动名词解释
联合国维持和平行动是指联合国根据《联合国宪章》授权,通
过军事、政治、人道主义等手段,旨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的行动。
这些行动通常由联合国安全理事会授权,并由联合国会员国的军事
力量参与。
联合国维持和平行动的目标包括但不限于制止冲突、维
护停火、监督冲突各方的遵守协议、提供人道主义援助、促进和平
进程、重建受影响地区等。
联合国维持和平行动的性质包括传统维和行动、强制性维和行
动和复杂性维和行动。
传统维和行动是指通过派遣军事观察员、维
和部队等手段,协助冲突各方维持停火、监督边界等方式来维持和平。
强制性维和行动是指在冲突各方不愿意合作或者违反国际法的
情况下,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可以授权使用武力来实现和平目标。
复
杂性维和行动则是指在冲突背景复杂、存在多方利益冲突等情况下
的维和行动,这种情况下往往需要更多的政治、经济、社会等手段
来维持和平。
联合国维持和平行动的实施过程中,需要考虑到冲突各方的利益、文化、历史等因素,注重尊重各方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同时也
需要保障维和人员的安全和行动的有效性。
同时,联合国也会与地
区组织、非政府组织、国际社会等多方合作,共同努力维护国际和
平与安全。
总之,联合国维持和平行动是联合国为了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
而采取的多种手段和行动,旨在通过各种途径解决冲突、促进和平,为受影响地区的稳定与发展做出贡献。
和谐有利于各国之间共同发展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决定,第一次鲜明地提出和阐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个科学命题,并把它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五项任务之一提到全党面前,“和谐”这个词也逐渐在群众中流传开来。
对于全世界来说,国家与国家之间在一定条件下相同相成、相辅相成、相反相成、互助合作、互利互惠、互促互补、共同发展,那么将构成一个和谐世界,而互惠互利、共同发展是要建立在不违背道德准则和历史的基础上。
在现代交往中,自身的利益已经超过一切,所以对于利益的权衡成为了国家之间微妙关系的导火索。
比如现在还有争议的“钓鱼岛问题”,3月24日,7名中国公民登上了属于中国领土的钓鱼岛,却遭到日本方面的非法扣留,在被非法扣留期间还受到非人道待遇。
多年来,日本一而再,再而三地侵犯我钓鱼岛主权,此次事件,不仅是对中国领土主权的严重侵犯,也是对中国公民人权的严重侵犯。
中国政府有关部门经过反复交涉,日本方面终于在3月26日晚放还了被其非法扣留的7名中国公民。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孔泉指出,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自古以来是中国的固有领土,无论在历史上还是法律上中国都对这些岛屿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
位于中国东海大陆架的东部边缘的钓鱼岛列岛,在地图上都难以标出,为什么日本非要对这块远离其本岛、本属于中国的小岛垂涎三尺呢?其实归根结底,是因为钓鱼岛对于日本来说有非同一般的利益,钓鱼岛的实际价值是以该岛屿为依托,半径为200海里的庞大海域以及周围海域内的海底石油、矿产、海洋渔业等海洋资源以及领海、领空的交通、运输权和未来潜在的资源,这些资源均应属主权国。
如果日本侵占了钓鱼岛就意味着中国东海海域将有74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被日本窃据。
同时,钓鱼岛海域蕴藏的丰富石油和油气也会被日本占为己有。
不难看出,日本的野心很大,他为了自己的利益,试图在国际政治中发挥更大作用和拥有更多的发言权,于是他否定了历史,无视现实,并且暗中拉拢美国支持他这个严重侵犯我国主权的行为同样,美国至今都没有明确表态对于“钓鱼岛问题”的看法,同时申称“美国将采取中立立场,不偏向于争端中的任何一方。
20J0年1 1月 总第159期第11期 黑河学刊
Heihe Journal NOV.201 0
Serial No.159 No.1 1
战后世界和平与构建和谐世界 ⑧卞秀瑜 (中国海洋大学军事教研室,山东青岛266071)
【摘要】“和谐世界”理念之“持久和平”,是历史上人类和平思想的深化与升华。二战开辟了战后世界总 体和平的新时代。战后世界和平是“和谐世界”理念提出的现实基础和构建和谐世界的根本前提;和谐世界的构 建也必将有力促进战后世界和平及人类持久和平的实现。中国是“和谐世界”的首倡者和主要践行者,为战后世 界和平做出了重大贡献。正在为构建和谐世界而不懈努力。 【关键词】和平;和谐世界;世界和平;二战;中国 【中图分类号】D06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36(2010)l1-0011-o3
和平,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目标;持久和平,更是人类为 之不懈奋斗的崇高理想。中国率先提出了构建和谐世界的 战略理念,其两大命题之一便是实现人类的持久和平。和 谐世界战略理念的提出不是偶然的,它有着深厚的历史渊 源和现实基础,其与二战开辟的战后世界和平密不可分。 一、和平:人类不懈追求的永恒主题 作为战争的对立物,和平一直是人类不懈追求的最基 本理想之一。 人类对和平的追求源远流长。人类古代文明中就存在 着朴素的和平思想与理念,这在东方文明中表现得尤为明 显。中国古代的儒、墨、道家,都有博大精深的和平思想与 理念。 儒家把“和”的伦理性与“礼”的秩序性,作为实现 和平的途径与方法,其理想的最高境界是“仁”或“王道”。 墨家的反战和平思想更加鲜明。墨子的《非攻》篇,堪称世 界最早的反战理论著作。其《兼爱》篇强调实现“兼相爱,交 相利”。在《尚同》篇,墨子主张“壹同天下之义,是以天下治 也”,把和平的希望寄托在建立绝对与统一的政治权威之 上。从“兼爱”到“尚同”的和平理念,融人了儒家学说后,形 成了中国文化中具有持续影响力的“大同”思想。道家信奉 “天道无为”,强调无争、无为的和谐,这也是东方和平理念 的重要特征。中国古代和平思想在世界文明史中留下了光 辉的一页。 但是,这种植根于农耕文化土壤的东方和平理念,没 有发展成为近代世界的和平主义与和平运动。完成这一历 史任务的,是率先进入资本主义的西方国家。在西方和平 研究。 思想的产生和发展中,基督教占有重要地位。早期基督教 即有强烈的和平性,所谓“荣耀归于上帝,和平属于世人”, 其教义禁止携带武器和参加战争。《福音书》还曾经提出逆 来顺受以保持和平,宣扬“要爱你们的仇敌,为那逼迫你们 的祷告”。121a27欧洲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时代的人道主义和 世界主义,也是和平主义与和平运动形成的重要思想渊 源。人道主义强调战争本质的野蛮性和腐败性。世界主义 则强调通过建立国际组织和国际法约束战争与维持和平。 在上述思想渊源的基础之上,1815年,纽约成立了世界上 第一个和平团体一“和平协会”。此后欧洲国家也相继出 现和平团体。西方的和平主义与和平运动不断发展。 然而,西方和平主义与和平运动的发展,没能阻止20 世纪两次世界大战的接连发生。反思和借鉴人类战争与和 平历史的经验与教训,继承和发展人类文明中和平思想的 优秀成果,中国率先提出了“和谐世界”的战略理念。2005 年4月,胡锦涛主席在亚非峰会上首次提出构建和谐世界 的战略理念;同年9月,他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 上作了题为“努力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 重要演讲;11月,在越南国会演讲中他再次强调,“世界各 国应该加强合作,把握机遇,应对挑战,共同为建设一个持 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而努力。”翻 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是和谐世界的两大命题。作为两 大命题之一的“持久和平”,它是按照公认国际法和联合国 宗旨、原则维护的和平,是积极向上、全世界全人类共建共 有的和平,是和平与发展和谐、主张和实施共同富裕的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