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方法论读书报告
- 格式:docx
- 大小:29.04 KB
- 文档页数:14
方法论读后感首先,在阅读《方法论》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怀疑”这一方法的重要性。
笛卡尔认为,要想获得真理,首先要怀疑一切。
他提出了“怀疑论”这一哲学思想,意味着对于一切虽然看似真实的认识和观念,都应该持怀疑态度。
通过怀疑,可以剔除掉错误的观点,从而真正接近真理。
这种怀疑态度,在科学研究中尤为重要。
科学家们常常会对已有的理论和观点进行怀疑,通过反复实验和验证,不断推进科学的进步。
只有始终保持怀疑的精神,才能不断探索新的领域,推动科学的发展。
其次,我认为《方法论》中的“分析”和“综合”这一方法对于解决问题至关重要。
笛卡尔强调了逻辑的重要性,提出了“分析法”。
在进行思考和解决问题时,分析是必不可少的。
要将一个复杂的问题分解成若干个简单的问题,然后逐个解决。
通过分析,可以深入了解问题的本质,发现问题的关键因素。
而当我们解决了若干个简单的问题后,再进行“综合”,将各个部分结合起来,整体思考。
通过综合,可以形成一个全面而完整的认识。
这种分析和综合的方法不仅适用于学术研究,也适用于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解决。
另外,在《方法论》中,笛卡尔强调了由简单到复杂、由易到难的方法。
“凡善用其智力的人最宜从那些最容易理解,逐渐向那些难以领会的物体或问题中去钻研。
”他认为,只有先站在较低层次上,逐渐提高,才能够更好地理解复杂的问题。
这一方法对于教育和学习具有启示意义。
在教育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理解能力,将知识进行分层,逐步引导学生提升自己的认识。
在学习中,我们也应该从简单的问题和知识开始,一步步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此外,《方法论》还提出了“直觉”这一方法。
笛卡尔认为,人类的直觉是一种直接而不需要推理的认识方式,是判断真实性的基础。
他将直觉与经验相对比,认为直觉更为可靠,因为直觉不受到感官的干扰和误导。
直觉是一种超越经验的认识方式,它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把握问题的本质。
但是,我们也不能过分依赖直觉,应该结合理性思考和实证研究,全面进行判断。
《逻辑与演绎科学方法论导论》读后感《逻辑与演绎科学方法论导论》是一本引人入胜的著作,它以清晰易懂的方式阐述了逻辑和演绎科学方法论的基本概念和应用。
阅读这本书,让我对逻辑和演绎方法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同时也对我自己的学习和思考方式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首先,这本书让我深刻认识到逻辑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性。
逻辑是我们进行推理和论证的基础,它帮助我们建立合理的假设和理论,从而得出科学的结论。
在阅读过程中,作者通过生动的案例和清晰的解释,让我理解了逻辑的基本概念和原则,如命题、推理、归纳和演绎等。
这些概念不仅帮助我更好地理解了科学研究的本质,也让我在日常生活中更加注重逻辑推理的运用。
其次,这本书详细阐述了演绎科学方法论的应用。
演绎方法是从一般原则推导出个别结论的方法,它在科学研究中具有重要地位。
通过阅读本书,我了解了演绎方法的基本步骤和原则,以及如何在实际研究中运用这种方法。
演绎方法不仅帮助我更加严谨地进行推理和论证,还让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科学知识的本质和来源。
此外,这本书还涉及了科学方法论的其他方面,如观察、实验、假说和理论等。
作者通过深入浅出的方式,让我了解了这些方法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和应用。
这些方法论的知识不仅让我更加全面地了解了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也让我对自己的学习和思考方式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总的来说,《逻辑与演绎科学方法论导论》是一本极具启发性的著作。
它不仅让我对逻辑和演绎方法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还引导我深入思考了科学方法论的其他方面。
这本书不仅适合科学研究者阅读,也适合对逻辑和科学方法论感兴趣的读者。
我相信,通过阅读这本书,我能够更好地运用逻辑和演绎方法进行推理和论证,从而更好地理解和应对现实世界中的问题。
《科学的方法》读书笔记2000字:《科学的方法》一文简单说起来便是阐释了“科学是什么”和“科学不是什么”。
科学的必需条件在于主观的现象要被众所认同,得有固定的规律,而其发生或出现必有原因。
科学是可以被验证的、可能被事实推翻的用于解释现象的非事实的抽象理论,不必付出过大代价便有一般解释力的“特殊逻辑”也属于科学;而“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套套逻辑”,不能被验证的且不能被事实推翻的模糊不清、互相矛盾、非事实或无限制的理论则都在科学的范畴之外。
在科学越来越变成一种统治力量和意识形态的当前,这篇文章在一定程度上重构了我对科学的认识。
我认可文章中的绝大部分阐述,但有几个点超出了我的认知或认同范围。
第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吗?弗里德曼认为检验一个经济学理论是否有效的唯一标准是其对现实预测与实际数据的比较[1],田老师也在课上讲过,理论既需要内部的逻辑自治也需要外部数据的检验。
作者在文章中提到“有解释力的理论,其最终目的是要牵涉到事实验证那方面去”,但作者也肯定了理论中抽象成分存在的合理性,只要其验证条件与真实世界没有脱节。
我的疑问在于两点:一是怎么判断脱节;二是在没有脱节的情况下,对一个仅凭逻辑论证就能得到高度认同的理论,当其验证条件的实现需付巨大代价时,验证有无必要。
作者仅因为马克思的理论从来无人用事实加以验证就否定其科学性,我认为是不恰当的。
理论的确不能毫无根据地脱离现实,但适当地摒除一些现实的东西对于理论所指明的方向的正确性没有影响,正如地图,它简化了现实世界的地理位置,但我们还是能据其更快到达目的地。
第二,如何判断推理的前提是否有效?文章中有一个关于“白痴建油站”的假设,我不太理解作者的逻辑。
而且,开车的必须是聪明人,作者的论证才能成立。
但我们没有理由排除开车的人中有些会把车开到荒山上来加油,这就像没有理由排除建油站的人会把油站建在荒山上一样(作者的假设)。
一个推理,如果前提真结论就必然真,它就是有效的。
科学与方法读后感《科学与方法》读后感科学与方法是一本具有重要意义的书籍,它以独特的视角探讨了科学与方法的关系以及它们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阅读完这本书后,我深受启发,对科学与方法的理解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在这本书中,作者首先介绍了科学的概念和特点。
科学是一种系统的、可证伪的知识体系,它基于观察、实验和逻辑推理,通过不断积累实证事实来发展和完善自身。
科学的本质在于追求真理和对客观世界的客观认识,它不断推动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然而,科学并不完美,它也存在着一些局限性。
作者在书中提到了科学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知识的相对性和方法的相对性。
知识的相对性意味着科学的观点和理论是有限和相对的,它们随着时间和认知的进步而发生变化。
方法的相对性则指出科学研究使用的方法并不是唯一的,不同的学科领域和研究目标可能采用不同的方法,这也导致了科学的多样性和多元性。
对于科学的局限性,我深感赞同。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能够看到科学理论的变迁和技术的迭代更新。
新的观点和理论的出现,不仅拓展了人类对世界的认知,也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正是因为科学具有相对性,才让科学研究和创新成为一项永无止境的事业。
此外,书中还介绍了科学方法在解决问题和探索未知领域中的重要性。
科学方法强调实证观察、验证假设和推论演绎,帮助科学家们建立了一种理性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模式。
通过科学方法,我们能够更好地解决问题,准确地获取和分析数据,并推断出可能的结论。
正是有了科学方法,科学研究才能够系统、可靠地进行,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和实践经验。
然而,科学方法也需要不断改进和完善。
在面对复杂的现实问题时,单一的科学方法可能无法解释和解决所有的困惑。
因此,跨学科的研究和综合运用不同的科学方法变得愈加重要。
只有通过综合运用各类科学方法,才能更全面地认识和理解问题,从而提供更有效的解决方案。
通过阅读《科学与方法》,我对科学和方法有了更全面和深入的认识。
科学类读书报告怎么写读书报告是我们学习的一个重要方式,通过读书报告可以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书中的内容,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增加自己的学识。
那么在写科学类读书报告时应该遵循哪些方法和规范呢?选择适合自己的书首先,在写科学类读书报告之前,我们需要选择适合自己的书。
如果我们已经有一定的基础,那么可以选择一些专业性强、涉及面广的书籍。
如果我们对这个领域还不是很熟悉,那么可以从一些入门级的图书开始。
无论选择什么样的书籍,都需要深入了解书籍的内容和作者的背景,这样在写报告时才可以更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理解。
精读书籍其次,对于科学类读书报告,我们需要精读书籍。
在精读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先大致了解书的内容和主题,再逐一理解每一个独立的观点和结论,对于这些观点和结论,可以进行自己的推导和思考,以便于更好地理解书籍中的知识。
在精读中,我们需要重点关注书籍中的重要观点和结论,了解作者的原意和思路,这样在写报告时才能更精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理解。
详尽的阅读笔记和总结在精读完整本书籍后,我们需要进行详尽的阅读笔记和总结。
阅读笔记可以记录下书籍中的重点内容和观点,可以按照自己的理解,将知识进行梳理和总结,这样可以加深对知识点的记忆。
而总结可以是对这本书的一个总结,包括作者的主题和观点,以及自己对于这本书的理解和感受,这样可以让自己更全面地了解到这本书的内容和意义。
写作规范在撰写报告时,需要严格遵守写作规范。
首先,在写作之前,需要确定好报告的结构和格式,可以按照导论、正文和结论的方式进行分章节撰写。
在导论中可以简要介绍书籍的主题和目的;在正文中可以依次介绍书籍的重点内容和观点;在结论中可以总结书中的主要内容和作者的思路。
在撰写报告时,需要注意语言的使用和表达的准确性。
语言的表达应该准确、简明扼要,不要使用太多的修辞和华丽的词语。
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时,需要注意观点的准确性和逻辑性,不要出现主观臆断和错误的推论。
结论通过科学类读书报告的写作,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书籍中的内容和思想,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
《科学与方法》[法]昂利彭加勒著读后感第一篇范文《科学与方法》是法国著名数学家、物理学家昂利·彭加勒的代表作,该书深入阐述了科学方法的本质、起源和发展,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关于科学认识世界的独特视角。
阅读这本书,我深受启发,对科学与方法的关系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
彭加勒在书中指出,科学方法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人类认识的发展不断进化的。
他通过对历史和现实的科学实践进行分析,提出了科学发现的四个基本要素:观察、假设、推理和验证。
观察是科学方法的基础,离开了观察就没有科学。
假设是科学方法的核心,科学家通过提出假设来解释现象、预测未来。
推理是基于假设对现象进行逻辑演绎的过程,它将我们引向新的发现。
验证则是通过实验或观察来检验假设的正确性,是科学方法的最后一步。
书中,彭加勒还强调了科学家的主观因素在科学发现中的作用。
他认为,科学家的直觉、想象力和创造力对于科学进步至关重要。
科学发现并非纯粹的逻辑过程,而是充满想象和创造性的活动。
这一观点有力地反驳了机械决定论和逻辑实证主义对科学的误读,使我们更加接近科学的真实面貌。
在阅读过程中,我不禁想到了我国科学家在科学研究中的实践。
从古代的“天圆地方”到现代的“两弹一星”,我国科学家在探索自然规律的过程中,无不是遵循着科学方法,不断积累、创新,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
正如彭加勒所说:“科学不是一个最终的真理,而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我国科学家正是在这个不断发展过程中,为人类的科学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读完《科学与方法》,我对科学方法有了更为全面和深入的认识。
彭加勒的观点使我意识到,科学方法并非僵化的教条,而是一种动态的、发展的过程。
同时,我也认识到,在科学研究中,我们要敢于创新,勇于突破传统的束缚,发挥自己的直觉和想象力,探索未知的世界。
第二篇范文《科学与方法》是法国著名数学家、物理学家昂利·彭加勒的代表作,该书深入阐述了科学方法的本质、起源和发展,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关于科学认识世界的独特视角。
这里面很多道理都是人类科学这么年浓缩下来的结晶,它说明科学之间有很多内容都是互相联系的,只不过是探索这个世界的不同角度而已。
里面最出色的一点是他会列举很多我们看似没有关系的历史典故、日常事件,用控制论的观点来解释这里面的事,我们也发现真理就是那么简单,就看我们平时愿不愿意做,也正是因为这些道理都听烂了所以我没给满星。
但在我第一次见识到这些的时候我都是相当震惊和享受的,另外想一下,在改革开放初期出版这样一本科学方法的书,它的超前性和启发性都是巨大的,毕竟有些现在人尽皆知的东西在当年可是开天辟地。
“与其说我们这个世界是建立在必然性之上的,倒不如说是建立在偶然性之上的。
”“与其不断重复一句正确废话,不如试着讲一句错话。
”世界上的许多事物并不是从一开始就注定发展成现在这样子,在事物发展初期,它们往往有多种发展的可能性,由于条件或者纯粹的机遇关系,最终才沿着某一个特定的方向发展下去。
我们不要妄想把事物控制到一个点,最多只能到一个范围。
一次达到目标,只能不断靠近,把某种有限的控制力累积起来,扩大了控制能力。
做起来看,你不可能把一切都安排周到的。
客观事物总是在不断变化,意外的情况随时会发生,我们就是再周密,也会有不可预测的麻烦来干扰我们,只有随时修正。
包括追女生,就是硬上,揣测那么多还不如想办法让她开心然后表明心意,往往这时候你也不计较付出自尊。
在实践战争中学正负反馈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信息量只会减少,尽量选择第一手资料。
但是也不能完全就被动等待排除干扰后的信息,做决定不能完全取决于情报。
做决定做选择就坚持自己的信念,怎么选都会后悔,每一个情报都有自己的局限性,就像上面说的,你控制一个东西做不到把它控制到最理想的哪个点,只能是缩小范围,所以缩小到差不多的不至于太过极端的范围就做,快刀斩乱麻。
”被破坏的稳定系统会演化形成一个新的稳定系统,很多不稳定的局部综合起来就是稳定的系统。
飞跃和渐变。
问题不在于变化的速度如何,而在于稳定性。
科学与方法读后感科学与方法,是由法国哲学家贝克利于1960年创作的一本哲学著作。
它通过对科学方法论的探讨,揭示了科学研究背后所秉持的思想和价值观,对于推动科学研究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指导意义。
本书第一章节主要是对于科学方法论的概述,贝克利将科学的发展与西方哲学的发展进行了对比并归纳出了科学方法论的主要特点,其中最重要的特点在于实证主义和经验主义的根基理论:实证主义是研究和利用现象来得出结论和理论的方法。
它假定自然界有着固定的规律,人类可以通过观察这些规律来推导出科学规律,并运用科学只能得出符合经验的结论。
经验主义则是认为我们对于世界的认识都来源于经验,或者说只有基于经验的认识才是可靠的,而任何不是基于经验的认识都是无效的。
这一原则也被看作是自然科学方法中的一部分,它支持我们在科学研究中集中精力关注实验室实验并利用“观察—实验—总结”循环的方法来得出结论。
实证主义和经验主义基本上已经成为现代科学研究方法的支柱,这些方法给科学应该如何研究给出了清晰的规则和原则,并使科学不再像之前在世界的认识中一样充满着神秘和迷信。
本书第二章节是对于科学研究方法的详细探讨,其中贝克利提出了“归纳法”与“演绎法”的不同之处:归纳法是从特定的事实到一般原理的推理方法。
这个方法通常被用来发现规律并从这些规律中得出结论。
演绎法是从一般原理到特定的情况以及特定的结论的推理方式,它是最常见的科学推理方法之一,并广泛用于科学理论的构建和指导。
在科学研究的过程中,贝克利提出了“零假设”和“备择假设”的概念。
零假设是一种被科学家提出来并被用于测试的假设,而备择假设则是在零假设被证明为错误的时候被提出的,你的备择假设则是为了进一步在科学研究领域中去探索,使我们能够深入理解一些我们之前没有认识到的事物。
本书第三章节是对于科学研究的“目的”问题的探讨,由此,贝克利提出了三个主要问题:第一个问题是指观察到的现象是否能合理解释。
科学家需要寻找各种方式来确认他们的观察结论是否合理,而如果一种方法不能如愿得到正确的答案,那么我们就需要通过别的方式来测试和验证这个结论。
科学与方法读后感科学与方法是一本由法国哲学家让·皮亚松(Jean Piaget)所著的书籍,它探讨了科学研究的方法论以及科学与其他知识领域的关系。
这本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对科学的本质和研究方法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首先,我被书中对科学的定义所吸引。
皮亚松提出,科学是一种系统性的知识构建过程,通过观察、实验和理论构建来解释自然现象。
他强调了科学研究的客观性和可重复性,这使得科学成为一种可靠的知识来源。
与此同时,他也指出科学并非绝对真理,而是一种不断发展和演变的知识体系。
在书中,皮亚松还详细介绍了科学研究的方法。
他提出了观察、实验和理论构建的三个基本步骤。
观察是科学研究的起点,通过观察我们可以发现自然现象的规律和特征。
实验是验证观察结果的关键步骤,通过设计实验我们可以验证观察到的现象是否具有普遍性。
理论构建是对观察和实验结果的解释,它使我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自然现象。
这些方法的结合使得科学研究成为一种有条理、系统性的过程。
除了介绍科学研究的方法,皮亚松还探讨了科学与其他知识领域的关系。
他认为科学与哲学、艺术和宗教等领域存在着不同的观察和解释方式。
科学通过观察和实验来验证和解释自然现象,而哲学则通过思考和推理来探讨人类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艺术则通过表达和创作来传达情感和审美体验,宗教则通过信仰和崇拜来追求超越自然的存在。
这些不同的知识领域相互补充和影响,共同构成了人类对世界的综合认知。
在阅读《科学与方法》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科学的重要性和价值。
科学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关于自然世界的知识,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科学的发展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它帮助我们认识到自然界的规律和秩序,从而更好地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
科学也推动了技术的发展,改善了人类的生活条件。
正因为如此,科学应该被广泛地普及和应用。
然而,科学也有其局限性和不足之处。
科学研究往往侧重于客观事实的验证和解释,而忽视了主观体验和情感的重要性。
《科学思维与科学方法论》王小燕读书笔记《《科学思维与科学方法论》王小燕读书笔记篇一》《科学思维与科学方法论》是王小燕所著的一本有关科学思维培养与科学研究方法探讨的书籍。
这是一本学术性著作,却又有着独特的亲和力,让像我这样并非完全沉浸于学术圈的人也能有所收获。
这本书的主要内容围绕着科学思维是如何形成的,以及科学方法论在各个学科领域的应用展开。
它详细阐述了科学思维的特点,如逻辑性、批判性、创新性等。
同时,通过大量的实例展示了科学方法论,从观察、提出问题、假设到实验验证等一系列环节。
我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那感觉就像是在迷雾中摸索着前进,有时候觉得自己抓住了要点,可有时候又感觉脑子一团乱麻。
就像书中讲到科学思维中的逻辑性时,我突然就想到我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决策。
比如说,我曾经在选择一款电子产品时,没有进行全面的逻辑分析。
我只是听朋友说某个品牌好,就冲动地想要购买,完全没有考虑到自己的实际需求、产品的性价比等因素。
这和科学思维中的逻辑性简直背道而驰。
要是我当时能用书中提到的逻辑分析方法,列出自己的需求,对比不同产品的优缺点,那我的决策肯定会更加明智。
还有书中提到的批判性思维,这可真让我有点纠结。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每天都被大量的信息所包围。
就像在社交媒体上,各种观点铺天盖地而来。
有时候看到一个观点,我就会不假思索地接受,从没有想过要去批判性地思考它是否合理。
可是读完这部分内容后,我就有点犹豫了,到底该怎么去批判呢?难道要对所有的观点都持怀疑态度吗?这会不会让我变成一个愤世嫉俗的人呢?这就像是站在十字路口,不知道该往哪条路走才好。
再说说创新性思维吧。
这对我来说就像是一座难以攀登的高峰。
书中列举了很多科学家突破传统思维,创造出伟大成果的例子。
我不禁自问,我自己有过这样的创新时刻吗?好像很难找出来。
我感觉自己总是被传统的观念和方法所束缚,就像一只被关在笼子里的小鸟,想要飞出去却找不到出口。
从整体上来说,这本书真的就像是一把开启科学思维大门的钥匙。
《科学方法论》课程报告 一. 课程开设背景 二. “科学方法论”的研究意义 科技提高生产力,而生产力改变生产关系,从而促进社会变革,推动人类社会不断进步和发展,人类物质和精神生活得以丰富和改善。人类社会发展至今,科学技术居功至伟,它使人类从野蛮变得文明,增强了人们适应和驾驭自然的能力,它使人们的生活变得便利,人与人之间距离变短,时至今日,科技已经渗透到人类生活的每一个环节,已经不能想像如果没有科技的支持,人们的生活将会变成什么样子。电器、互联网络、汽车、医疗、能源、农业种植等,科技作为一种改善人们生活的工具和手段,已经如此紧密得与这个世界进行关联,人们必须重视科学技术的巨大能量。 这个世界的发展需要科技的推动,而科技的进步需要科学的方法做支持,重视科技必须重视对科学研究方法的归纳总结。每一个领域每一个行业都有其规律和章法,无论我们是从事行政管理,或是程序编写,还是三维动画制作,也可能从事财务管理,新闻记者等,我们都有其方法做指导。像其他任何职业一样,作为潜心学问的学者,要想做出有价值的研究,掌握合适的科学方法,培养科学研究的思维和方法,养成独立思考和研究的习惯是极其重要的。可以说,科技有多么重要,科学的方法就有多么重要。 一切理论的探索,归根结底是方法的探索。在科学创造过程中,往往伴随着科学方法的创新,尤其是在划时代的科学理论诞生时,集伟大的科学家和伟大的哲学家于一身的哲人科学家,在科学方法的形成和进化中起着举足轻重的独特作用。近代科学的奠基人伽利略和牛顿,是近代科学方法的奠基者。他们在构筑经 典力学的巍峨大厦时,成功地使数学与实验、假设与验证、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诸方法珠联璧合、相得益彰。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是十九世纪伟大的科学成就之一,其中蕴涵的科学的思想方法广泛地渗透到哲学和社会科学领域,成为人们观察和处理问题的独到的维度或视角。 世界观是在谈世界是什么,是指人们对世界的总体看法和观点,而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一般方法,是人们用什么样的方式、方法观察事物和处理问题,方法论主要在谈“怎么办”的问题,科学方法论则是方法论的一种,它是科技哲学的范畴,它帮助我们理解什么是科学观,科学法则,科学方法论主要在讨论人们用什么方式、方法观察科学现象和解决科学领域的问题,它是对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各学科研究方法的归纳总结,科学方法论如同哲学是对所有学科知识的概括总结,又指导各学科知识的运用,科学方法论是指导各类科学运用不同的具体方法完成科学实践的重要学科。 三. “科学方法论”的几个重要问题 1. 科学是什么? 什么是科学?科学社会学者孔德认为,科学应该同时具备三个性质:自然一致、因果联系和可重复。它认为所有被认为是科学的知识,都应该具备这三种特性。但我们认为这是从自然科学的角度在谈论科学,并不确切和全面。 吴冲龙教授在“科学方法论问题”讲座中详细讲解科学的概念与分类,引导同学深入认识什么是科学。他通过列举中国历史上一些重大发现,如四大发明,讨论中国历史上是否有科学。吴教授在讲座中指出,科学的核心是关于世界处于什么状态,以及世界如何运作的系统理论知识。科学是相对于技艺(techne)的认知(episteme)行为和结果,它具有思辨性,并总是猜想新实体、新过程和新机制的存在,直至对可能存在的新世界的探索。从这个意义上讲,尽管我们的祖先对指南针、火药、造纸术和印刷术等技术的运用已经非常娴熟,但古代中国人并不知道其原理,也没有尝试找出其中的原理规律,并形成系统的理论。所以无论是着名的四大发明,还是郭守敬的天文观测仪器,张衡的地动仪,都只能称为技术,在本质上都是“手段、技巧,是主观思维和操作能力相互结合所形成的技术系统”,而非系统的、规范的、认识事物本质的理论体系。因此,今天的多数 中外学者都认为,在中国古代领先于西方只是在技术应用的领域,而科学研究则远落后于西方,甚至在某种意义上说,中国古代不存在“科学”。 科学按研究对象的不同可分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以及总结和贯穿于三个领域的哲学和数学;按与实践的不同联系可分为理论科学、技术科学、应用科学等。按人类对自然规律利用的直接程度,科学可分为自然科学和实验科学两类。按是否适合用于人类目标来看,科学又可分为广义科学、窄义科学两类。自然科学包括数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地球科学、生命科学等实用科学;社会科学所涵盖的学科包括:经济学、政治学、法学、伦理学、历史学、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人类学、民俗学、新闻学、传播学等。社会科学用科学的方法,研究人类社会的种种现象的各学科总体或其中任一学科。如社会学研究人类社会(主要是当代),政治学研究政治、政策和有关的活动,经济学研究资源分配等。科学方法论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总结归纳。 2. 如何选择科学的问题? 在历经一个月的讲座中,几乎所有的老师,无论是从事自然科学研究,或是从事社会科学,无论是从事能源研究、还是生物学、或者是地质灾害的研究,老师们都谈到如何选择研究方向和领域的问题,已经八十高龄的赵鹏大院士在讲座中引用爱因斯坦的观点“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强调选择研究方向和科学问题的重要性。发现问题是起点,如何发现,作为一个研究者,这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对于有些科学问题,很多都是假问题,没有研究意义;比如《论哲学家对自然科学家的引导》这一问题,实际上哲学家和自然科学家都是平行工作的,它们不存在谁引导谁的关系,这就是一个假问题;还有许多研究心理学的学者,研究六岁儿童的运算能力等,都是过于肤浅或者没有意义的研究问题。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吴德华研究员在一次学术会议提出这样的观点, 在选择研究问题时,第一个方面是要找到科学问题,科学问题可以通过多阅读文献寻找。如某学者测定一个物种的代谢特征的季节变化,发现了一些规律,如(啮齿动物)冬季产热能力增加,夏季产热能力降低等,呈现明显的季节变化。那么科学问题就有:为什么会有季节变化?哪些环境因素影响动物的代谢能力?哪些 生理因素影响动物的代谢能力?这些因素是如何影响动物的代谢能力的?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是什么(有还是没有?)?哪个因素的影响最大?如果你认为食物的因素重要,那么是食物中的哪种营养成分导致的?脂肪含量、碳水化合物含量还是蛋白质含量?发现食物有影响,那么很容易就会产生类似:光照周期是否有影响?如何影响?环境温度是否有影响?有哪些影响?… …那么到底做哪个?选择其中哪个问题作为研究问题? 发现科学问题后,要确定科学问题的重要性和意义。这里边要问几个问题:这个科学问题重要吗?有意义吗?怎么个重要法?有什么重要意义?在科学(学科领域)上有什么贡献?对人们认识自然规律上有哪些启示?有应用价值(前景)吗?如果有,有哪些? 作为教师和科学工作者,我们经常被家人和朋友问到一个问题:“你是做什么研究的?你的研究有什么用?”如果你能拍着胸脯,满怀信心回答这个问题,并且让听的人有无限的兴趣,参与到该问题的讨论,大概这就是对人们有价值的和有兴趣的问题。如果回答了对方的问题后,对方只是抬了一下头,然后又低下头读自己手里的书(报纸),说明你的研究问题还需要重新加以思考。对于自然科学,如地球科学领域,地质灾害的问题、新能源、环境污染和治理等问题都是大家关心和感兴趣的问题;对于社会科学,如人们的健康、长寿、食品安全、旅游文化、教育、房产经济等问题都是值得关注和研究的课题。综合来说,在选择科学问题时,阅读和思考是发现科学问题的途径,自己的兴趣、人们的关注和需求是衡量问题价值和意义的基本标准。在《科学方法论》的讲座老师中,殷坤龙教授选择滑坡灾害的预测研究、以及对水库库岸滑坡与涌浪灾害的研究,唐辉明教授的《水库滑坡演化进程多维诊断与稳定性研究》等这些研究课题的选择,对我们如何选择研究课题具有极大的启发和指导意义。 3. 如何展开和深入科学问题研究? 确定要研究的科学问题后,接下来就是如何开展对该问题的研究,即研究方法的问题。综合来讲,按照概念内涵的深度和广度,科学研究的方法可划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各门学科的具体研究方法,例如:地质学中通过古生物化石确定地层相对年代的方法。第二层次是各门学科研究的一般方法,如观察实验法、科学抽象法、逻辑方法、数学推导、资源预测和评估方法等。第三层次是篇二:《科学方法论》读书报告 《科学方法论》读书报告 中国地质大学 姓名:秦跃群 中国地质大学研究生院 2004.12. 对地球信息科学的认识 ----以地理息系统应用为例 地球信息科学是20世纪90年代新兴的地球科学研究的前沿领域,是在卫星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数字传输网络等一系列现代信息技术的高度集成以及信息科学与地球系统科学的交叉基础之上所形成的科学体系,是地球科学、信息科学和信息技术的交叉和融合,是地球科学的一门新兴的重要分支学科;虽然其理论与方法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其学科体系有待完善,但它已得到国内外科技界的普遍关注。近10年来,为了加强对于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系统调控和协调发展,许多国家都在积极发展地球信息科学,以之作为全球变化研究与区域规划、管理与决策分析的现代化科技手段。 一、地球信息科学 (1) 作为一个现代的科学术语,地球信息科学的出现还不到10年。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人们对其的认识又有多重含义,并出现了许多相类似但又不相同的科学名词,如地球信息技术、地球信息机理、图像测量学、图像信息、地理信息科学、地球信息科学等。这些新的科学名词的出现,都与现代信息技术,如遥感、数字通讯网络、地理信息系统等的发展密切相关。 全球变化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已经使得现代地球科学问题的研究发生了“质”和“量”的变化。首先,现代地球科学问题的研究具有“综合性、统一性”,“综合性”表现在地球科学问题的研究日益要求多学科、多部门之间的攻关协作,“统一性”则表现在地球科学问题的研究既需要现代化技术手段的支持又需要基础科学理论的指导;其次,现代地球科学问题既强调揭示不同时空尺度下的固体地球系统、流体地球系统和生物地球系统的过程,以揭示全球变化规律,又强调对于包括人类在内的由岩石圈、土壤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等各相态物质相互作用组成的地球表层系统的区域系统的研究,以揭示人类活动与资源、环境相互作用的关系。 随着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因持网(internet)和地理信息系统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相互间的渗透,逐渐形成了以地理信息系统为核心的集成化技术系统,为解决区域范围更广、复杂性更高的现代地学问题提供了新的分析方法和技 术保证;同时,这些现代信息技术的综合发展及其应用的日益深广,最终促使了“地球信息科学”的产生。 (2) 地球信息是地球系统内部物质流、能量流和人流的一种运动状态和方式。因此,地球信息实质上反映了人类对于地球系统运动规律的认识,它是人类保育地球系统的基础。地球信息所覆盖的空间范围上至电离层,下至莫霍面,其中在地球表层上的地理信息是地球信息的基础信息。正是地理信息的空间定位和空间关联性起到了连接地质信息、海洋信息和大气信息的作用,使得地质信息、海洋信息和大气信息得以通过地理信息而组合成为地球信息;而有关地理信息的处理技术——数据获取、存储、空间分析和信息查询则为地球信息的模拟、分析和预测奠定了基础。 美国国家航空和宇航管理局(nasa),曾在《地球系统科学》报告中指出:认识地球系统和全球变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要在最广泛的意义上致力于数据和信息的管理,发展地理信息系统是其中心问题。因此,从地球系统科学的高度来认识和理解地理信息系统,更有利于我们把握地理信息技术体系发展的框架。 地理信息系统是在获取地球观测数据以后,完成从“分析和解释” 到“概念化和数值模拟”,再到“预测和验证”的转换。由此实现地球系统科学的研究工作。 (3) 地球信息科学是一门交叉学科,是地球系统科学、信息科学和信息技术等的交叉和融合,是地球科学的一门新兴的重要分支科学;同时,地球信息科学也是一门应用科学,它以信息流为手段研究地球系统的物质流、能量流和人流的运动状态和方式。其中,“地球信息机理”是其理论研究的主体,“地球信息技术”是其研究手段,“全球变化与区域可持续发展”是其主要应用研究领域。地球信息科学的本质是从信息流的角度来揭示地球系统发生、发展及其演化规律,从而实现资源、环境与社会的宏观调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