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通用技术试题的语言表述谈起
- 格式:doc
- 大小:2.38 MB
- 文档页数:9
高中通用技术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1. 计算机硬件系统的核心部件是()。
A. 显示器B. 键盘C. 鼠标D. 中央处理器(CPU)答案:D2. 在计算机中,1GB等于()MB。
A. 1024B. 1000C. 512D. 128答案:A3. 以下哪种网络设备用于连接不同网络()。
A. 路由器B. 交换机C. 集线器D. 网桥答案:A4. 计算机病毒的主要传播途径是()。
A. 电子邮件B. 网络下载C. 移动存储设备D. 以上都是答案:D5. 在Word中,要将文档中的所有“技术”替换为“科技”,应使用()功能。
A. 查找B. 查找和替换C. 替换D. 定位答案:C6. 在Excel中,以下哪个函数用于计算一组数值的平均值()。
A. SUMB. COUNTC. AVERAGED. MAX答案:C7. 以下哪种编程语言被广泛用于网页开发()。
A. JavaB. PythonC. C++D. HTML答案:D8. 在Photoshop中,用于调整图像亮度和对比度的工具是()。
A. 曲线B. 色阶C. 色彩平衡D. 亮度/对比度答案:D9. 3D打印技术中,使用最广泛的材料是()。
A. 塑料B. 金属C. 陶瓷D. 木材答案:A10. 以下哪种技术不属于人工智能领域()。
A. 机器学习B. 自然语言处理C. 数据库管理D. 计算机视觉答案:C二、多项选择题(每题4分,共20分)1. 以下哪些属于计算机硬件的基本组成部分()。
A. 中央处理器B. 内存C. 硬盘D. 操作系统答案:A|B|C2. 在计算机系统中,软件可以分为()。
A. 系统软件B. 应用软件C. 硬件D. 网络软件答案:A|B|D3. 以下哪些是计算机病毒的特征()。
A. 破坏性B. 传染性C. 潜伏性D. 可预见性答案:A|B|C4. 在Excel中,以下哪些函数用于数据排序()。
A. RANKB. LARGEC. SMALLD. SORT答案:A|B|C5. 以下哪些是3D打印技术的应用领域()。
高一通用技术试题答案及解析1.三视图中能反映物体宽的视图是( )A.俯视图和侧视图B.主视图和俯视图C.主视图和俯视图D.三视图均可以【答案】A2.计算机是我们经常用到的工具,使用时间长了会感到手腕酸痛,因此有人设计出了保护手腕的键盘,这运用了()设计原则。
A.科学性B.实用性C.创新性D.美观性【答案】B3.“虽有乎千金之玉卮,至贵而无当,漏不可盛水……”这句话出自2000多年前战国时期思想家韩非子之口。
意思是说:一个酒杯价值千金,但若是它漏了不能盛酒,也就失去了基本的功能,就没有了使用价值。
它说明了设计必须要符合什么原则?()A.美观原则B.经济原则C.实用原则D.技术规范原则【答案】C4.在制定设计方案时,绘制草图之后应该执行的是()阶段。
A.设计分析B.收集信息C.方案构思D.方案筛选【答案】D5.下面不属于技术语言的是()A.车模B.交通管理C.建筑施工图D.出入口符号【答案】 A6.陈晓丽同学准备购买如图所示的电热水壶,于是对其进行评价。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功能评价的是()A.有自动保温装置,随时能喝到热水B.具有加热指示装置,人机关系好C.圆润的外形,设计新颖D.通电5—7分钟可以完成加热,使用方便、经济实惠【答案】C7.请补全三视图中所缺的四条线(见答题卷)。
8.显示器是电视机的核心部件,普通电视机常用的是阴极射线管。
它经历了从球面显像管,柱面显像管,平面直角显像管到纯平显像管等革新过程。
说明了技术的()A.两面性B.目的性C.综合性D.创新性【答案】D9.金属材料划线的一般步骤包括:①冲眼②划尺寸线③划轮廓线④划出基准。
其正确顺序是()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①C.④①②③D.④②③①【答案】 D10.如图所示为“掌上削皮器”,可像戒指那样套在手指上工作,厚厚的橡皮垫保护手指和手掌不被刀刃割伤,削皮过程中也会觉得舒适安全。
请问“掌上削皮器”设计分析时要考虑的“三要素”是( )A.结构、功能、安全性B.美观、实用、经济C.成人的手、削皮器、使用环境D.高效、健康、舒适【答案】A11.瓜子是人们喜食的休闲食品,一颗小小的瓜子放在嘴里,吃得香,吃得随意方便,为了使瓜子更“漂亮”、更“可口”,某些厂家在煮制瓜子时,先是放入明矾,以使瓜子不易受潮变软,保持好的口感,然后用价格便宜的工业盐代替食用盐加以炒制,十多分钟后,加入滑石粉或工业石腊给瓜子“抛光”,使炒出来的瓜子光滑好看。
通用技术高中试题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机械设计中,为了减少摩擦力,通常采用以下哪种方法?A. 增加接触面积B. 减少接触面积C. 增加润滑D. 增加压力2. 在电子电路中,二极管的主要作用是:A. 放大信号B. 整流C. 滤波D. 调谐3. 以下哪个不是计算机编程语言的特点?A. 可读性B. 可移植性C. 可扩展性D. 可食用性4. 根据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是:A. 大小相等,方向相反B. 大小不等,方向相同C. 大小相等,方向相同D. 大小不等,方向相反5. 以下哪个是生物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应用?A. 基因编辑B. 3D打印C. 太阳能发电D. 风力发电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20分)6. 计算机操作系统的主要功能是_________和_________。
7. 材料科学中,金属的_________和_________是其重要性质。
8. 化学中的酸碱中和反应,其本质是_________的转移。
9. 物理学中,物体的动能与它的_________和_________成正比。
10. 现代通信技术中,光纤通信的基本原理是利用光在_________中的传播。
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1. 请简述什么是可再生能源,并列举至少三种常见的可再生能源。
12. 解释什么是遗传工程,并简述其在农业中的应用。
13. 描述一下什么是人工智能,并简述其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个应用实例。
四、计算题(每题15分,共30分)14. 已知一个物体的质量为5kg,受到的重力为49N,请计算该物体在月球上的重量,并解释为什么月球上的重量会有所不同。
15. 假设有一个电路,其中包含一个电阻为100Ω的电阻器,一个电压为12V的电源,计算通过电阻器的电流,并说明欧姆定律在此问题中的应用。
五、论述题(共30分)16. 论述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并探讨其对未来教育模式可能产生的影响。
第一单元走进技术世界一、技术的价值1、技术对人类的价值:技术是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求和愿望对大自然进行的改造。
它具有保护人、解放人和发展人的作用。
2、技术对生活、生产、文化等方面的影响:技术促进社会的发展。
技术丰富社会文化内容。
技术改变社会生活方式。
是推动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的主要动力之一。
具体为:⑴技术是社会财富积累的一种形式,对社会生产具有直接的经济意义。
⑵随着技术的发展,劳动力结构也发了较大的变化,第一第二产业从业者数量减少,第三产业从业者数量大幅度增加。
如因为农业技术的发展与劳作方式的变革使农业从业人口减少。
⑶技术不仅为生产提供了先进的手段和工具,提高了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而且丰富了人们的社会生活,使人们衣、食、住、行、交往、娱乐、教育等方面都发生了改变。
⑷技术进步不仅带动社会生产的发展和社会活动的变化,而且渗透到军事、政治、文化各领域。
3、技术对自然的价值:(1)依靠技术,人类得以利用自然和改造,并与自然保持和谐共处的友好关系。
(例:都江堰)(2)人类利用技术开发、改造自然时,应把握合理的尺度,要注意对自然的保护,不能忽视技术或产品对环境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
(3)技术的发展给自然环境带来了问题,但也给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可能(例:物料的再循环工艺)二、技术的性质1、技术的基本特性:目的性、创新性、综合性、两面性、专利性。
创新是技术发展的核心。
每一项技术的问世都是创新的结果。
技术创新表现为技术革新和技术发明。
2.技术与科学的区别与联系:技术与科学的区别与联系科学促进了技术的发展,技术推动了科学的进步。
4.狭义的知识产权包括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三部分。
专利在产权保护制度下对技术活动的重要性知识产权制度允许专利所有权人对专利技术具有一定的性,使其专利技术和产品在一定时间内独占市场,从而得到丰厚的回报,保持发明创造的积极性,使技术创新活动趋向良性循环。
专利申请步骤:提交申请阶段→受理阶段→初审阶段→公布阶段→实审阶段→授权阶段第二单元技术世界中的设计一、技术与设计的关系1.设计的内涵:设计是基于一定设想的、有目的的规划及创造活动。
通用技术试题(时间:100分钟分值:100)一、选择题(共30分,每小题2分)1.1912年,在电灯发明50周年的时候,包括美国总统在内的500多名社会名流在华盛顿隆重集会庆祝。
爱迪生在经久不息的掌声中出场,他激动的说“倘若我做的工作给这个社会哪怕只带来一丝的幸福,那我也就因此而更加满足了……”这说明()A.技术解放人B.技术具有两面性C.技术活动能实现自我价值D.技术改变世界2.金属材料划线的一般步骤为()①冲眼②划尺寸线③划轮廓线④划出基准A.①②③④B.④②③①C.④①②③D.④③②①3.为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会徽不受侵犯,设计部们应进行技术的什么保护。
()A.综合性B.两面性C.专利性D.目的性4.技术的发展使照明灯具迅速发展,一般街道上路灯照明选用的是()A.白炽灯 B.水银蒸气灯 C.霓虹灯D.金属卤化物灯5.“皮影戏”是我国的传统的民间艺术,演员只要在屏幕和灯光之间抖动如栓在“小兔”身上的细线,屏幕上就能出现生动活泼的小兔形象,这是一种控制现象,其控制对象是()A.细线B.“小兔”C.屏幕D.灯光6.吊兰支撑架使用三角形支架结构,而不用由一根直杆挑起的结构,这说明以下哪个因素()影响着结构强度?A.材料 B.形状C.构件D.连接方式7.随着激光技术的不断发展,激光唱片被设计出来。
它采用激光束照射唱片上的音槽,不会发出摩擦声,播放的乐曲优美纯净、自然动听。
并且采用激光技术后,唱片的信息量也大大增加。
这说明:()A. 技术的发展离不开设计B. 技术更新对设计产生主要影响C. 设计具有丰富的内涵D. 技术进步制约设计的发展8.具有MP4功能的手机要求能够长时间播放视频节目,这种设计要求电池的容量要大、体积要小,这促使电池生产厂家加快研发高能微型电池。
这个案例说明()。
A.设计创新促进了技术的发展B.设计与技术的发展无关C.技术总是无法满足设计的要求D.技术的发展不需要设计9.下图是一个材料弯曲测试示意图,通过逐一增加砖码质量,观测材料弯曲的程度;你认为这一试验属于:()A.性能试验B.优化试验C.信息试验D.预测试验10.我国古代中医经过长期的实践,总结出了一套比较科学的诊断工作流程:望诊->闻诊->问诊->切诊->处方;但是现在,中医的诊断也借助西医的物理检验手段来加强中医的诊断准确度,这样的流程优化属于:()A.工期优化B.技术优化C.成本优化D.质量优化11.我们使用计算机离不开Windows操作系统,他属于()A.自然系统B.人造系统C.实体系统D.抽象系统12.现在市场上有一种奶瓶,如图所示,与传统奶瓶最大区别是加了一根底端插有带孔小钢球的软管,这样无论奶瓶水平放置,还是倾斜、倒立,婴儿总能喝着水,而且不至于呛着。
第一单元走进技术世界一、技术的价值1、技术对人类的价值:技术是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求和愿望对大自然进行的改造。
它具有保护人、解放人和发展技术促进社会的发展,技术丰富社会文化内容,技术改变社会生活方式,是推动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的主要动力之一。
3、技术对自然的价值:(技术与自然的关系)(1)依靠技术,人类得以利用自然和改造,并与自然保持和谐共处的友好关系。
(2)人类利用技术开发、改造自然时,应把握合理的尺度,要注意对自然的保护,不能忽视技术或产品对环境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
(3)技术的发展给自然环境带来了问题,但也给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可能。
二、技术的性质技术的基本特性:目的性、创新性、综合性、两面性、专利性。
知识产权是人们基于自己的智力活动创造的成果和经营活动的标记、信誉而依法享有的权利。
狭义的知识产权包括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三部分。
专利在产权保护制度下对技术活动的重要性知识产权制度允许专利所有权人对专利技术具有一定的性,使其专利技术和产品在一定时间内独占市场,从而得到丰厚的回报,保持发明创造的积极性,使技术创新活动趋向良性循环。
专利的特性:独占性、时间性、地域性专利申请步骤:提交申请阶段→受理阶段→初审阶段→公布阶段→实审阶段→授权阶段三、技术的未来对“技术的未来”的追思和憧憬,既不需要技术迷惘中的旷世悲怆,也不需要技术崇拜中盲目乐观。
理性地看待技术,应以负责、更有远见、更有具道德的方式使用技术。
技术的未来既充满希望,也隐含威胁,理性地看待技术的未来,才不至于迷失在技术的世界里。
第二单元技术世界中的设计一、技术与设计的关系1.设计的内涵:设计是基于一定设想的、有目的的规划及创造活动。
2.技术与设计的关系:①设计是技术成果转化的桥梁和纽带。
②设计促进技术的革新。
③技术的发展离不开设计④技术是设计的平台二设计中的人机关系1.人机关系的含义:当我们使用物品时,物品就与人产生了一种相互关系。
这种相互的关系就称为人机关系。
语用中的主观题考法从目前全国卷整体考点布局及近几年全国卷语用主观题命题规律看,主观题集中在图文转换、句式仿用、语言表达得体这几个考点命题。
至于考纲规定的其他考点,考情分析如右表:为节省有限的备考时间,本专题不再面面俱到,而是重点突破得体、仿写和图文转换这几个重要考点。
第1讲语言表达得体“得体”就是语言表达符合具体的情境、对象、语体,要求分清不同场合、不同时间、不同身份、不同对象、不同目的,选用恰当的语句表情达意。
语言得体的重点是分清文学类语体色彩、实用类语体色彩和口语类语体色彩,并且还要正确应用日常交际中的谦辞、敬辞。
表达得体要注意恰当地选用褒义词、贬义词、中性词。
得体类题目考查包括用词得体、分寸得当、身份相符、场合相配、角色转换、语体转换等。
一、明考情——2大考查方式题组一2018年主观题1.(2018·全国卷Ⅰ)下面是某校一则启事初稿的片段,其中有五处不合书面语体的要求,请找出并作修改。
(5分)我校学生宿舍下水道时常堵住。
后勤处认真调查了原因,发现管子陈旧,需要换掉。
学校打算7月15日开始施工。
施工期间正遇上暑假,为安全起见,请全体学生暑假期间不要在校住宿。
望大家配合。
答:解析:这是一则启事,应该采用书面语,题干中也有“不合书面语体的要求”的提示。
“堵住”“管子”“换掉”“打算”“正遇上”这些都是口语,为了和启事的书面语风格一致,应将它们改为相应的书面语。
参考答案:①“堵住”改为“堵塞”;②“管子”改为“管道”;③“换掉”改为“更换”;④“打算”改为“计划”;⑤“正遇上”改为“正值”。
2.(2018·全国卷Ⅱ)下面是某报社一则启事初稿的片段,其中有五处词语使用不当,请找出并作修改。
要求修改后语意准确,语体风格一致。
(5分)如果您是重大事件的参加者,事故现场的目击者,业界内幕的打探者,社会热点的关爱者……请与我报“社会深度”栏目联系。
本栏目长期公开征询有价值的新闻线索,等着您的支持。
材料一: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逐渐走进人们的生活,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
但同时,这些技术也引发了一些问题,如个人隐私泄露、网络诈骗等。
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应如何正确看待和应用这些技术呢?材料二:我国古代工匠在建筑、农业、纺织等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如赵州桥、都江堰、蜀绣等。
这些成就的取得,离不开工匠们的勤劳、智慧和创造力。
在当今时代,我们如何传承和发扬工匠精神,推动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呢?二、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近年来,我国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如载人航天、高速铁路、5G通信等。
这些成就的取得,离不开广大科技工作者的辛勤付出和无私奉献。
以下是一位科技工作者的自述:“我从小就对科技充满了好奇心,长大后,我选择了科技专业。
在科研的道路上,我遇到了很多困难和挑战,但我从未放弃。
每当我想起我国的航天事业、高速铁路等成就,我就会感到无比自豪。
我相信,只要我们坚定信念,勇攀科技高峰,我国一定能够在科技创新领域取得更多辉煌的成就。
”材料二:以下是一篇关于科技创新的评论文章:“科技创新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在当今时代,我们应大力弘扬创新精神,鼓励广大科技工作者勇攀科技高峰。
同时,我们也要关注科技创新带来的伦理问题,如人工智能的伦理、基因编辑的伦理等,确保科技创新造福人类。
”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近年来,我国在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等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果,如比亚迪、特斯拉等企业的崛起。
这些成果的取得,离不开我国政府对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产业的政策支持和引导。
材料二:以下是一篇关于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报道:“新能源汽车产业是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近年来,我国政府加大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政策支持力度,推动产业快速发展。
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已位居全球第一。
在新能源汽车产业,我国企业正努力实现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的跨越。
”材料一:近年来,我国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果,如百度、阿里巴巴、腾讯等企业的崛起。
一、选择题1. 下列哪个选项不属于通用技术的基本原则?()A. 可持续发展原则B. 经济性原则C. 安全性原则D. 个性化原则2. 以下哪个选项不是通用技术研究的核心内容?()A. 技术原理B. 设计理念C. 操作技能D. 伦理道德3. 下列哪项不属于通用技术的基本技能?()A. 简单机械的使用B. 电子元件的焊接C. 电脑软件的操作D. 化学实验的操作4. 以下哪个选项不属于通用技术课程的特点?()A. 实践性强B. 知识面广C. 理论性高D. 创新性强5. 通用技术课程的学习目的是什么?()A. 培养学生的技术素养B. 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C.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D. 以上都是二、简答题1. 简述通用技术课程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意义。
2. 简述通用技术课程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方面的作用。
3. 简述通用技术课程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方面的作用。
4. 简述通用技术课程在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方面的作用。
三、论述题1. 结合实际,论述通用技术课程对学生未来发展的重要性。
2. 针对当前我国通用技术教育现状,提出改进措施。
一、答案1. D2. D3. D4. C5. D二、答案1. 通用技术课程通过实践操作、项目研究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2. 通用技术课程通过设计、制作、实验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
3. 通用技术课程注重实践操作,通过实际操作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 通用技术课程强调团队合作,通过小组合作完成项目,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三、答案1. 通用技术课程对学生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通用技术课程有助于学生掌握基本的技术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其次,通用技术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助于学生在未来社会中更好地适应和发展;最后,通用技术课程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由通用技术试题的语言表述谈起曹林临泉田家炳实验中学摘要:问题由来令人思;脱离宗旨误教学;词不达意致干扰;概念不清难处理;深思妙改成新题。
关键词:问题;讨论;共识。
1、问题由来令人思安徽省通用技术课程自2006年开设以来,已举行四次学业水平测试,前三次是传统的纸质测试。
第四次为联网网络测试。
联网测试结束后题目存于省试题库,具体内容笔者不得而知,这里仅回顾分析前三次测试试题,提出笔者的一些看法和认识以期形成共识。
2、总体分析入探讨前三次测试(包括补测)共六套试题,总体以08年试题较为规范,这大概因为是首次举行新课改下的新课程测试,且《通用技术》又是新增课程,大家关注度较高,因而命题者不敢掉以轻心。
其余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
主要表现是语言运用欠妥,词不达意;概念不清以及认识、理解上的偏差,干扰了学生的思维,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歧义,误导了教学,这一现象应引起充分的注意,现举例分析如下。
2.1脱离宗旨误教学09年《通用技术》学业水平测试题第三大题的设计题原题如下:右图为某款台灯的正等轴侧图,请你从结构设计的角度对该台灯的实体结构支架进行观察、分析和改进。
1、你认为该台灯的支架设计主要存在什么缺陷?产生该缺陷的主要因素有哪些?2、针对上述缺陷,在支架高度和支撑面积与原设计相同的条件下,并继续保留支架为实体柱状结构的条件下(即支架材料用量不变),请你画出改进后支架的三视图,并标注主要尺寸(标注尺寸取整数)。
设计可能用到的数据:sin600=0.87,33≈0.76,1≈0.56。
说它脱离课程宗旨理由如下。
首先,技术是满足人们的愿望与需求的,实用性是它的要义所在。
那么,请问支撑面80×20mm2,高为200mm的台灯有何实用价值?其次,题给答案自相矛盾,无法自圆其说,导致学生思维混乱,失去分析的方向。
原评分标准如下:(1)参考答案:支架设计成底面边长为60mm的正三棱柱(参考图样如右)(2)评分标准:本小题满分3分:①主体设计2分,其中支架主体设计成三棱柱的给2分;支架主体设计成圆柱或正四棱锥的给1分;支架主体设计成其他形状,能明显提高稳定性的给0.5分;②绘图(标注)0.5分;③底部稳定性处理0.5分。
为增大台灯的稳定性,应对支柱底部进行处理:可将柱体的底部“切去”少许,保留周边或顶角作为支架的“脚”,凡有此相应处理的均可给0.5分。
由评分标准明显可看出命题人认识上的错误,理由有四点,讨论如下。
第一、题目强调:在支架高度和支撑面积与原设计相同的条件下,并继续保留支架为实体柱状结构的条件下(即支架材料用量不变),画出改进后支架的三视图。
那么题给答案是实体柱状结构吗?显然不是。
第二、题目要求,支架材料用量不变。
评分给出的答案明显要增加用料,这突破了题给的条件。
第三、题给设计可能用到的数据:sin600=0.87,33≈0.76, 1≈0.56。
无任何意义,严重干扰了学生的思路,从培养人的层面看实属不当。
第四、命题者把支撑面积和接触面积混为一谈。
由题图可知题给支架的支撑面积与接触面积是一样的,要求改后支撑面积不变显然无任何意义,也无法做到,因为20×80≠30×303,而且也不可能说明支撑面积不变。
2.1.1深思妙改成新题基于上述原因,笔者认为略作改动该题是一道相当不错的好试题。
改动如下:右图(图略,同原图)为某学生设计的一款台灯模型的正等轴侧图,请你从结构设计的角度对该台灯模型的实体结构支架进行观察、分析和改进。
1、你认为该台灯模型的支架设计主要存在什么缺陷?产生该缺陷的主要原因有哪些?2、针对上述缺陷,在支架高度和原模型相同、接触面积不变、且支架材料用量不变、并继续保留支架为实体柱状结构的条件下,请你画出改进后支架的三视图,并标注主要尺寸。
答案1、略。
答案2、如右上图。
如此处理扩大了考察点,隐性的考察了支撑面的概念,因为支撑面积净增加15×15×2=450mm2。
受上述解题思想的启示本题做如下处理,稳定性将进一步提高:保留中央截面为20×20mm2的方柱,沿两侧各锯下截面为30×20mm2的部分,然后沿长30mm的位置中央将两板锯开后得4块30×10×200mm3的小板,将4块小板分别固定于截面为20×20mm2方柱的四侧中央即可。
此处三视图从略,读者可自己处理。
2.2词不达意致干扰这可由2010年试题看出。
2010年安徽《通用技术》学业水平测试题第一大题的单项选择题第三小题如下:某圆柱的长为10cm,外圆直径为5cm,内孔直径为3cm。
(如右图)。
以下分别对圆柱外径和内径标注尺寸写法正确的是A.Φ50和Φ30 B.Φ5cm和Φ3cmC.50和30D.5cm和3cm圆柱的外圆直径、内孔直径令人费解。
可能是命题人注意到了该问题,2011年《安徽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纲要》把它改为“某空心圆柱体零件”①同样费解,何不用“某圆筒形零件”呢?既直观、又形象。
类似的表述教材也有,实属不该。
它即给教师教学设置了障碍,也影响了专家学者的形象。
如“技术与设计的关系”一节,苏教版教材中的一段写到“技术的进步直接制约着设计的发展”,②十分令人费解。
进步怎么会制约发展呢?作者表达的意思是技术影响设计,可表述出了问题。
应该说成“技术的进步与否直接制约着设计的发展”或者“技术直接影响着设计的发展”较为合理。
2.3概念不清难处理以2009年安徽补测试卷分析题为例说明之。
原题:在一些公共楼道里安装声控灯,既方便又省电。
声控灯是靠光和声音共同控制开关的通断。
当光线较亮时,光控部分将开关自动关断,声控部分不起作用。
光线较暗时,光控部分将开关自动打开,负载电路的通断受控于声控部分。
电路是否接通,取决于声音信号强度。
当声强达到一定程度时,电路自动接通,灯泡点亮,并开始延时,延时时间到,开关自动关断,等待下一次声音信号触发。
这样,通过对环境声光信号的检测与处理,完成电路通断的自动开关控制。
下图是声控灯的控制系统方框图,请你根据以上材料按要求以填空的形式完成下列各题。
1、该控制系统是(开环/闭环)控制系统。
2、请在上图括号内填入相应部分的名称。
题给图示虽不影响答题,但作为教与学该题就有问题了。
理由如下:输入量是控制系统的给定量或设定量;控制器是对输入信号进行处理并发出控制命令的装置或元件;执行器是直接对被控对象进行控制的装置或元件。
这里说“输入量”、“控制器”、“执行器”分别是“光和声音”、“开关”、“电源”就不妥了。
虽然中学阶段只能粗略处理控制问题,但是题给结论确实是值得商榷的。
笔者认为它们应是“触发信号”、“声光传感器”、“延时电路”较为妥当,因为题目提供的信息足够清晰。
类似问题在2011年《学测纲要》中同样出现。
原题如下:下图为普通手电筒电原理图,分析此图,完成(1)、(2)两题。
(1)请在横线上补全手电筒控制系统方框图中的相应名称。
(2)该控制系统是(A为开环/B为闭环)控制系统。
这里题给结论也是不妥的,“输入量”、“控制器”、“执行器”不应是“人按的动作”、“开关按钮”、“电源、导线等组成的电路”。
它们是什么?笔者的观点是:研究一个控制首先要弄明白该控制的类型,而后才能讨论,没有弄清楚控制类型就讨论控制没有任何意义。
题给是什么控制类型呢?纲要答案是无法自圆其说或解释的。
若是自动控制,输入量无法处理;若是手动控制(人工控制),控制器和执行器就不能填“开关按钮”和“电源、导线等组成的电路”。
很明显,纲要认为该控制系统是自动控制。
问题的关键是在该认识的前提下,输入量难以处理,控制器、执行器亦然。
控制器是发命令的。
“开关按钮”怎能发“人按的动作”的命令呢?。
若认为是手动控制,控制器和执行器应是“大脑”和“手”,这又无法与实际情况照应。
笔者认为这种题目中学阶段应该回避,不然将导致学生思维混乱,使教学陷入难堪的境地。
大概正是由于这种原因,教材在处理控制类型时十分谨慎,指出:“控制系统必须在人的直接干预下才能完成控制任务,这种控制我们称之为手动控制。
而在控制过程中如果不需要人的干预,就按期望规律或预订程序进行的控制系统称为自动控制系统”。
③其隐含的意思笔者认为是:任何控制都需要手动(人工)提供初始条件,不然控制无法进行。
与其相似,苏教版教材则强调“自动控制是指在无人直接参与的情况下,使事物的变化准确地按期望的方向进行”,④意思亦然。
实际教学如何处理?对教与学两方面都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中学阶段应该回避此类题目的原因也可由对控制概念的分析说明之。
苏版教材指出“人们按照自己的意思或目的,通过一定的手段,使事物向期望的目标发展,这就是控制”。
⑤粤版教材指出“希望某一事物按照自己的意愿发展,就要对其进行干预,这种根据自己的目的,通过一定的方法使事物沿着某一确定的方向发展,就形成了控制”。
⑥比较两种版本教材对控制的描述,我们可发现其共同之处就是强调“发展”,何为发展?发展既意味着时空的延续,没有随时间、空间上的延续导致的变化就谈不上发展。
开关电灯及手电筒瞬间完成,用控制如此表述是否妥当值得商榷。
要高度关注概念教学早已是教学的共识。
概念不清,教与学都将是一句空话,动手则无所适从,何谈能力培养?类似的问题在2011年安徽《学测纲要》改编后的2010年的试题中同样存在着,这里略去讨论,有兴趣者可自行分析。
(见2011年安徽学测纲要p.172)3.结束语以上是笔者改教《通用技术》后的点滴看法。
面对新的学科、针对新的问题,要教好《通用技术》实属不易。
笔者认为:针对《通用技术》这门新设课程,语言表述一定要规范、严谨,不然将对教与学产生难以预料的影响,这已在教学中有所显现。
上述是笔者在教学中的点滴认识,不妥之处,敬请斧正。
参考文献:【1】安徽省教育科学研究院.2011年《安徽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纲要》[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11.170.【2】顾建军.《技术与设计1》[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025 【3】刘琼发.《技术与设计2》[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04.114 【4】顾建军.《技术与设计2》[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104. 【5】顾建军.《技术与设计2》[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097. 【6】刘琼发.《技术与设计2》[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04.108.本文为省交流获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