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kk
- 格式:doc
- 大小:156.00 KB
- 文档页数:32
课程名称:大学语文教程授课对象:大学一年级学生授课时间: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大学语文的基本概念和内涵。
2.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3. 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传承意识。
教学内容:1. 大学语文概述2. 现代汉语基础3. 古代汉语基础4. 写作技巧教学重点:1. 大学语文的定义和重要性2. 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的基本知识3. 写作的基本技巧和方法教学难点:1. 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的差异及运用2. 写作中如何运用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教学方法:1. 讲授法2. 案例分析法3. 小组讨论法4. 实践操作法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通过播放一段关于语文的视频,引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2. 提问:什么是大学语文?大学语文对我们有什么意义?二、大学语文概述1. 讲解大学语文的定义、性质和作用。
2. 分析大学语文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三、现代汉语基础1. 介绍现代汉语的基本要素:语音、词汇、语法、文字、修辞、逻辑、标点等。
2.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现代汉语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古代汉语基础1. 介绍古代汉语的基本要素:音韵、词汇、语法、标点等。
2. 分析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的差异,让学生学会在阅读中辨别。
第二课时一、写作技巧1. 讲解写作的基本技巧:布局谋篇、表达方式、文体知识、文风、风格、修改等。
2. 分析不同文体的写作特点,如议论文、说明文、记叙文等。
二、实践操作1. 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进行写作练习。
2. 教师进行点评,指出学生的优点和不足。
三、总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大学语文的重要性。
2.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阅读、多写作,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课堂上的发言和互动情况。
2. 写作练习:检查学生的写作水平和进步情况。
3. 期末考试:综合评价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反思:1. 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
2. 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兴趣,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大学语文(合集5篇)第一篇:大学语文“大学语文”纵横谈读到大学,为什么还要开“大学语文”课,有些人颇感困惑。
其实根本不足为怪,因为世界上所有国家的人们无不以毕生的精力学习各自的母语和传统文化。
世界各国很多大学至今仍沿袭开设语文课的通例。
一我国人民学习语文有悠久的历史。
按《周礼》的规定,儿童八岁入小学,“保氏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
”“六艺”之五是“六书”,“六书”即语言文字之学。
从周秦到晚清,历时近三千年,期间读书人皓首穷经,在研习儒家经典和传统文化的同时,无不研习“小学”。
“小学”是指包括文字、音韵、训诂的传统语文学。
封建时代的读书人治“小学”,目的是通经,通经的目的是致用,致用就是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虽然带有很浓厚的功利色彩,但对我国的语言文字和传统文化也起到了传承作用。
十九世纪六十年代至九十年代,曾国藩、李鸿章等洋务派在办洋务实业的同时,也办洋务教育,他们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教育方针,设立各类学堂,一面进行封建伦理道德教育,一面学习外国语文和科学技术,促进了清末学制和教学内容的改革。
从清末民初到新中国诞生,各类高等学堂也都开设语文课,名为“国文”。
1952年,我国照搬苏联模式,实行院系调整,将一些综合性大学拆并成单科院校,理、工、农、医、法、商等单科院校强调自己的专业性,砍掉了“大学语文”,实际上,就是用专业技能教育挤掉文化教育和素质教育,使得高等学校仅有的可以起到文理渗透、文化与科学交融,培养大学生人文精神,营造大学校园文化氛围的基础课程中断了二十馀年。
相反,外国的大学却非常重视人文科学。
据我国一位到美国哈佛大学做博士后的学者说,他想在哈佛旁听几门社科方面的课,问他所在机构的秘书,有没有社科方面的课程清单,没想到那位秘书递过来厚厚的一本, 仅本科和文理学院的课程表及课程简介(一门课一般三至五行介绍)就列了一千多页,真令人惊讶。
而我们的大学本身没有几门人文课程,现今仅有的一门“大学语文”还濒临夭折,这实在不可理喻。
《大学语文》课程教案一、教案头
二、教学设计
第一次课论语五则
第二次课晋公子重耳之亡(节选)
第三次课淮阴侯列传(节选)
第四次课为学与做人
第五次课金岳霖先生
第六次课一只特立独行的猪
第一次课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
第二次课原毁
第三次课诸葛亮舌战群儒(节选)
第四次课给青年的忠告
第五次课女人
第六次课谈生命
第七次课大人格与小人格
第一次课有所思
第二次课恨赋
第三次课代悲白头吟
第四次课闺怨
第五次课题桃花夫人庙
第十一次课乡愁四韵
第十二次课怀念萧珊
第十三次课倾城之恋
一、教案头
二、教学设计
第一次课山中
第二次课把酒问月
第三次课花非花
第四次课蝶恋花
第五次课后赤壁赋
第六次课渔家傲·秋思
第七次课少年游
第八次课雪花的快乐
第九次课呼兰河传
第十次课边城
第十次课江南小镇
第一次课渔父
第二次课《放言五首》之一、三
第三次课什么能从我们身上脱落
第四次课像山那样思考
第五次课生死疲劳(节选)
第六次课梵·高的坟茔
第七次课个狗主义
第八次课民主是个好东西。
《大学语文》教学大纲二、教学目标本门课程为全院本科各专业开设的通识教育课,旨在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旨在提高学生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即提高“听、说、读、写”各方面的能力。
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通过文章及文学作品的鉴赏,使学生的内心世界更为充实、丰富和健康,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二是通过对各类文章写作要领和语言表达技巧的体认,提高学生语文实际应用水平;三是通过语言能力的训练,提高学生口头和文字的沟通能力。
具体的能力标准如下:(一)交际能力1.能独立思考,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2.具备团队合作能力与协调能力;3.对热点文学文化现象能进行点评。
(二)写作能力1.在以后的职业环境中能够根据需要完成应用文的写作;2.书写表情和表意的文章。
(三)阅读能力1.养成阅读的习惯;2.能对文学作品进行品读、鉴赏;3.能读懂专业类书籍、文书、文件。
(四)人文素养1.加强对传统文化的学习、积累。
要求学生每周摘抄相应的国学知识,教师定期检查。
此部分内容设置的目的,是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学习经典,弘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2.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3.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
四、理论教学内容与要求(一)绪论教学内容:1.大学语文课程基本概况:(1)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2)课程教学内容;(3)课程教学方法;(4)课程考核方案。
2.大学语文课程学习意义;3.大学语文课程学习方法。
教学目的与要求:1.了解大学语文课程基本概况;2.理解大学语文课程学习意义;3.掌握大学语文课程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大学语文课程学习意义。
教学难点:大学语文课程学习方法。
(二)计划教学内容:1.计划含义;2.计划种类;3.计划的写作结构及要求。
教学目的与要求:1.了解计划的含义及种类;2.理解计划与总结的关系;3.掌握计划的写作结构及写作技巧;4. 能撰写常见的计划。
教学重点:计划的写作技巧。
教学难点:不同计划的撰写方法。
大学语文课程的标准要求引言大学语文课程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化素养的重要课程之一。
为了确保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制定一套标准要求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提出大学语文课程的标准要求,旨在指导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
课程目标1.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包括口头和书面表达。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对文本的分析和理解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包括文学作品的评论和学术论文的撰写。
4. 增强学生的文化素养,了解和欣赏中华文化的经典作品。
课程内容1. 语言基础知识:包括词汇、语法、语音等基本语言要素的学习和掌握。
2. 口头表达: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包括演讲、辩论、小组讨论等形式。
3. 阅读理解:提高学生对不同文本的理解能力,包括文学作品、新闻报道、学术论文等。
4. 写作技巧:培养学生的写作技巧,包括文章结构、逻辑思维、语言表达等。
5. 文学作品欣赏:引导学生阅读和欣赏中国古代和现代文学作品,了解其中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特点。
评估方式1. 课堂表现:包括主动参与讨论、提问问题、表达观点等。
2. 作业和考试:通过书面作业和考试评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程度。
3. 项目作品:要求学生完成一些课程相关的项目作品,如演讲稿、论文等。
4. 小组合作:通过小组合作项目评估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教学方法1. 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包括讲授、讨论、案例分析、小组活动等多种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
2. 实践教学:通过实际场景模拟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应用能力。
3. 引导学生主动学习: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
4. 提供反馈和指导:及时给予学生作业和表现的反馈,指导学生改进和提高。
总结大学语文课程的标准要求旨在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化素养。
通过设置明确的课程目标、内容和评估方式,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和综合能力。
同时,教师和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努力也是确保课程质量的关键因素。
本科生大学语文讲稿孙育华教授开头的话一、两点介绍。
1、介绍自己我是一个老教师。
大家说啦;这还用你介绍,老态龙钟,满头华发,不老而何!其实,这个词也没这么简单,其中的曲折,还是大有讲究的。
“老教师”是个词,这个“老”是有实义的,同“老师”的“老”有点不同,一个是词头,如老师、老鼠、老爷……一个是词素,是构成词义的一个因素,如老教师、老头、老年……大家又说啦,老教师的“老”就是老年的意思,没什么了不起的,你糊弄谁了。
可是,你只说对一半,或一半多一点,另一半或另一少半,你却没有说出来。
同一个词形,而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概念,词汇学上叫多义词,词典中叫多义项,是常有的。
这种多义性,是由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来决定的,与一定语境中同一个词表达不同的意思不大一样。
比如“这才叫个学生。
”和“这还叫个学生?”两句中的“学生”,意思、感情都不一样。
前一个是符合学生的标准概念(即涵义),意思是学生就是这个样子:后一个是不大符合学生的标准概念,意思是学生不应当是这个样子。
那什么是学生的标准样子?我也说不好i,查了下《现代汉语词典》,印着“在学校读书的人”,不满足,又查《辞海》,说是“在学校肄业或在其它教育、研究机构学习的人”。
等于毫无进展。
就依他们的意思,“在学校读书的人”应该是什么样子?我想,国家教育领导部门颁发的“学生守则”大体上回答了这个问题。
大家是大学生,《大学生守则》就是对大家思想、立场、感情、道德行为的规范,就是你们应当有的“样子”。
比如说,当学生不读书;上课不听讲,发短信;家里很困难,还要吸烟喝酒下饭馆;谈恋爱比上课读书还起劲,而且把接吻展览在主楼前面……这些都是“不应当的样子”。
同一个词所表达的这种不同意思,是语境造成的,不是词义的区别。
“老教师”就不同了,它有两个词义:一个是老年教师;一个是教龄长的教师,比如一个人二十岁从教到四十多岁当然就是老教师,因为教龄长,可他人并不老。
反过来,一个人虽然五十多岁了,可他四十九岁才当教师,说他老教师,只能是老年教师的意思。
应用语言系黄明光《大学语文》说课稿目录一、大学语文的课程定位二、大学语文的教学目标三、大学语文的教学重点四、大学语文的教学难点五、大学语文教学方法的改革六、大学语文的学习方法七、《大学语文》课程实践环节基本要求八、学法引导和考核方法一、大学语文的课程定位1、《大学语文》课是各专业培养目标中一门必备的专业技能型的职业基础课。
2、《大学语文》课是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的写作基础薄弱而开设的。
3、《大学语文》课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等应用性专门人才的需要。
二、《大学语文》课程的性质、任务和宗旨1、性质和任务。
大学语文是一门以人文素质教育为核心的,融语文教育工具性、人文性、思想性为一体的公共基础课程。
大学语文教育是大学生学习各门学科的基础,是奠定大学生人文素养,塑造理想人格的重要基础。
2、课程的宗旨。
本课程的宗旨在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吸收人类的进步文化、改造国民素质、重铸人文精神。
即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帮助学生学会“何以做人”,理解“为何而生”,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为今后就业和继续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二、大学语文的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各文种的概念、特点、功用(2)理解写作各文种时注意事项、行政公文的行文方向和行文规则(3)掌握各类文种的辨析、写作的格式和内容2、能力目标(1)具有按要求迅速、准确确立主题的能力(2)具有获取材料并选择和使用材料的能力(3)具有对大型文稿合理安排结构,编写写作提纲的能力在高中语文的基础上,巩固和深化学生理解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尤其是他们的书面及口头表达水平,以适应经济建设的需要。
同时也为培养学生阅读、鉴赏、分析、评价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的能力,为学习专业课打下一个阅读、理解、分析、写作能力的扎实基础,使其具备走向工作岗位的基本素质。
(4)具有根据材料,选择文种,撰写相关文书的能力(5)具有选择恰当语体进行语言表达能力3、情感目标(1)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2)遵守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诚实、守信(3)具有健康的体魄、较强的心理调节能力和良好的思想品质(4)具有与人合作的团队意识和积极向上的创新和奉献精神4、素质目标通过传承祖国优秀文化的精华,更好地塑造学生的高尚情趣、宽广情怀;使他们具有较高的文化审美能力和较为宽阔的文化视野;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以适应变化繁复的现代社会,肩负为祖国为人类服务的重任。
大学语文大一上期知识点总结在大学语文的学习中,我们主要学习了许多语言文学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这些知识和技能对于我们后续的学习和发展非常有帮助。
下面是我对大学语文大一上期的知识点进行了总结和归纳。
一、古代文学古代文学是我们大一上期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包括了古代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我们学习了《诗经》、《楚辞》等古代文学作品,通过这些作品的阅读和解析,我们深入了解了古代文学的艺术风格、表达方式以及背后蕴含的思想和情感。
二、现代文学除了古代文学,我们也学习了一些现代文学的作品,如鲁迅的《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
通过阅读现代文学作品,我们了解了现代文学的发展脉络、独特之处和表现形式。
同时,我们也学习了如何分析和解读文学作品,挖掘其深层含义和艺术价值。
三、修辞手法修辞手法是语文学习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通过修辞手法的运用,我们可以更加生动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
在大一上期,我们学习了一些常见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
学习修辞手法不仅能够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也能够更好地欣赏他人的文学作品。
四、写作技巧写作技巧是大学语文学习中的重点内容之一。
通过大量的写作练习和指导,我们学会了如何构思文章、组织篇章结构、运用合适的词汇和句式等。
写作技巧的掌握对于我们后续的学习和职业生涯都非常重要,因为良好的表达能力是一种重要的软实力。
五、阅读与理解大学语文的学习强调阅读与理解能力的培养,我们通过大量的课外阅读和课内文本的阅读来提升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
通过阅读,我们可以开拓自己的视野,增长知识,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
同时,阅读也是提高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
六、语言规范与修辞语言规范和修辞是大学语文学习中的基础。
在大学语文学习中,我们要求使用规范的语言文字,注意语法和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
同时,通过学习修辞手法,我们能够提升自己的表达能力,使语言更加生动、地道,增加说服力和感染力。
通过大学语文大一上期的学习,我们不仅扩展了自己的语言文字知识,提高了自己的语文素养,还培养了自己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寡人之于国也》 1.简述孟子这个人以及《孟子》的作者? 答:主张施仁政,行王道。倡导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 2.本人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答:文章体现了孟子的王道思想,并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战国时代社会的不平等。 3.加点字解释—— ①领国之民不加.少 加:更加
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走:跑 ③直.步百步耳 直:只 ④数.罟不入洿池 数:细密 ⑤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王:动词,王天下,以仁政统治天下 ⑥王无罪.也,斯天下之民至焉 罪:归罪 岁:一年的收成 斯:这样 ⑦谨庠序之教..... 认真办好学校的教育
⑧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检:约束、制止 发:发放 4.本文所体现的孟子王道政治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⑪反对霸道,推行仁政,反对战争,发展生产 ⑫使人民养生丧死无遗憾,再施以礼仪道德教育 5.文章是以什么为线索展开论述的? 答:以“民不加多”、“民如何加多”为线索。 6.简述本文的内容结构? 答:⑪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 ⑫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梁惠王的治国方法跟邻国没有本质区别 ⑬阐述使“民加多”的初步措施、根本措施和应持的正确态度 7.简述孟子实行王道的措施有哪些? 答:⑪初步措施——“养生丧死无遗憾,王道之始也” ⑫根本措施——“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申之以孝悌之义” 8.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来说明什么问题? 答:说明梁惠王的治国方法与邻国没有本质区别。 9.文章中所用的比喻“涂有饿莩”和用刀杀人却说“不是我杀,是刀杀”都说明了什么? 答:说明了不顾百姓的死活,把“涂有饿莩”归罪于年成不好的谬论。 10.本文中“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材木不可胜用也”和“五亩之宅,树之以桑···可以无饥矣”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答:排比。 11.本文抑扬兼施、循循善诱的说理方法表现在什么地方? 答:先是用“五十步笑百步”的例子,批评梁惠王治理国家与邻国没有本质区别,这是“抑”;然后又提出实行王道的具体措施,这是“扬”;先批评梁惠王不顾人民死活的做法,又指出只要不怪罪年成,就可以称王天下。在说理上,先易后难,步步推进。 12.本文主要采用的论证方法是什么? 答:演绎法——“养生丧死无憾(大前提)”,“移民”、“移粟”是小恩小惠,没有实行王道。 《秋水》 13.本文的主旨是什么?在客观上有何思想意义? 答:在无限广大的宇宙中,个人的认识和作为都受到主客观条件的制约,因而是十分有限的。给我们的启示是——人们不能囿于个人的见闻而自满自足,应该努力学习,不断进步。 14.加点字解释以及句子翻译—— ①秋水时.至 时:按季节
②东.面而望 东:动词,向东 东面:面朝东 ③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 少:小看,以···为少,动词 轻:轻视,以···为轻,动词 ④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 已:停止 虚:虚空 ⑤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 以:因为
多:自负 自多:自夸 ⑥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听到各种道理,以为没有人比得上自己,这就时说的我呀。 ⑦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现在我亲眼目睹了大海您难以穷尽的气势,我如果不是亲自来到您的身边,那就很危险了,我将要永远被明白大道理的人所嘲笑。 ⑧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 不是像你刚才那样自夸水势的浩大吗? ⑨拘于虚.也 虚:居住的地方 ⑩望洋向若而叹 望洋:仰视的样子 15.本文的寓言特色时什么? 答:本文虚构河伯与海若对话的寓言故事,将抽象的哲理形象化。海若是庄子思想观念的化身,河伯是庄子要批评的思想观点。 16.试谈本篇中的景物描写对表现主旨所起的作用? 答:开头的景物描写,以河水与海水大小的对比,陪衬河伯与海若的不同思想境界,形象的突出了主题,为后文的发展作了铺垫。 17.试分析本文的论证方法?(红色字体看熟) 答:⑪主要是类比——“礨空之在大海”、“稊米之在大仓” ⑫归纳法——“四海之在天地”、“中国之在海内”、“人卒九州” ⑬演绎法——大前提是无限的宇宙中人的认识十分有限;小前提是孔孟是人;所以说孔孟之道既少又轻 18.下列句子各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①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比喻、排比 ②吾在天地之间,尤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 反诘、比喻 ③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 比喻、反诘 ④计中国之在海内,不死稊米之在大仓乎? 比喻、反诘 ⑤此其比万物也,不似毫末之在于马体乎 比喻、反诘 ⑥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 排比 ⑦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 反诘
《五代史伶官传序》 19.本文文体是什么? 答:是一篇史论。 20.谈谈本文的中心论点? 答:中心论点——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阐述了国家的盛衰取决于人事,而非天命。 21.加点字解释以及句子翻译? ①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与:给 其:语气副词,表命令 ②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 举:全部、所有的
③智勇多困于所溺. 溺:沉溺的人或事情 ④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当他用绳索把燕王父子捆绑起来,用匣子放入梁朝君臣的首级,送进太庙,把箭还给先王,把成功的喜讯向他报告时,他的气概盛大,可说是够豪壮的。 ⑤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一个军人在夜间一声呼喊,叛乱者四处响应,庄宗仓皇从东门逃出,没等见到叛贼,士卒就逃散,君臣面面相视,不知逃到哪里,以致于剪断头发,对天盟誓,泪流满面,沾湿衣襟,是何等衰败的景象。 ⑥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忧虑辛劳可以使国家兴旺,安逸享乐可以把自身毁掉。 ⑦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祸患常是由细小的事情逐渐积累起来的,而充满智慧和勇敢的人大多被所沉迷的事物陷于困境。 ⑧满招损,谦得益 自满就要招致损害,谦虚就会有所补益 22.试以本文第二段为例,说明作者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世言晋王之将终也···) 答:主要是对比论证。庄宗消灭仇敌时,意气风发,极写其强盛;在大功告成,天下平定后,又极写其衰败,在盛衰、成败、兴亡的对比中,阐述了本文的主旨。 23.识别文中所运用的理论论据和事实论据? 答:⑪事实论据——庄宗兴国及败亡的历史事实。 ⑫理论论据——《尚书》的话,以及警语“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24.分析本文第三段(《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岂独伶人也哉) 这段话的论证方法有哪些? 答:演绎法,用名人名言论据,用来证明庄宗亡国的教训以及事实论据。 25.本文的写作风格是什么? 答:欲抑先扬。 《论毅力》 26.结合自身经验,谈谈本文所说道理有何启发意义? 答:“有毅力者成,反是者败”,即只有具备坚韧毅力去战胜逆境,才能在事业上获得成功。 27.加点字解释以及句子翻译? ①而顺逆两境又常相间以迭乘 迭乘:交替呈现 ②及骤尝焉而阻力猝.来 猝:突然
③又以为我蹇.于遭逢 蹇:引申为艰难 ④常相参伍 参伍:交相错杂 ⑤成败之数. 数:规律 28.简述本文写作目的是什么? 答:本文写作于“百日维新”失败之后,作者勉励处于逆境之中的资产阶级革命者不要因一时的挫折而灰心,要以坚忍不拔的毅力战胜逆境,克服困难,继续从事改良运动。 29.本文是如何在论证过程中贯串正反对举方法的?请作具体分析? 答:⑪第一段—“有毅力者成,反是者败”。 ⑫第二段—顺境与逆境相对比 ⑬第三段—遇挫折不退却,与旁观者对比 ⑭第四段—堆山者(功亏一篑)与填土者(持之以恒)对比 ⑮全文围绕成与败、顺与逆、强与弱、彼与我——进行正反对比 30.“更譬诸操舟···故彼岸不可达也”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以及说明了什么? 答:⑪比喻 ⑫说明了有毅力可把逆境变顺境 31.孔子的“堆山”与“填土”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以及说明了什么? 答:比喻。比喻有无毅力的两种结果。 32.孟子的“掘井”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以及说明了什么? 答:比喻。比喻没有毅力,半途而废,什么事情都不会成功。 33.指出文中运用层递手法的地方? 答:⑪第二段—“志力薄弱之士”、“其次弱者”、“稍强者”、“更稍强者”。四次递进。 ⑫第三段—操舟作比喻。“一日而返”、“二三日而返”、“五六日而返”、三次递进。 34.文章的论述主要围绕什么? 答:人生处于顺逆两境,顺逆两境可以相互转化,贵在坚持,持之以恒,三方面展开论述。
《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 35.本文所阐述的办北京大学的理念是什么? 答:抱定宗旨、砥砺德行、敬爱师友。 36.如何理解“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 答:强调大学的宗旨是“研究高深学问”,非为做官致富。文章从正反两方面进行了深入的论述—为求学而来到北大者,会倍加珍惜这几年的大好光阴,孜孜苦读,为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底子。而如果只为做官发财而来,则往往容易敷衍,误己误国。 37.分析本文的论证方法? 答:本文主要采用了对比论证方法。在正面阐述了办学的“三事”,又从“三事”的反面“来大学是为了升官发财,同乎流俗”等方面一一加以对比,有破有立,立中带破,使正面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