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福建省高中基础会考历史大纲
- 格式:doc
- 大小:1.17 MB
- 文档页数:24
2012年福建省普通高中学生学业基础会考历史学科考试大纲(试行)一、命题依据依据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福建省教育厅颁布的《福建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历史学科教学实施指导意见(试行)》、《福建省普通高中学生学业基础会考方案(试行)》和《2012年福建省普通高中学生学业基础会考历史学科考试大纲(试行)》,并结合我省普通高中教学实际情况进行命题。
二、命题原则1.导向性原则。
面向全体学生,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健康的发展,有利于中学实施素质教育,有利于体现历史学科新课程理念,充分发挥基础会考对普通高中历史学科教学的正确导向作用。
2.基础性原则。
突出学科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注重学科基本思想和方法,考查初步应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试题难易适当,不出偏题和怪题。
3.科学性原则。
试题设计必须与考试大纲要求相一致,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
试卷结构合理,试题内容科学、严谨,试题文字简洁、规范,试题答案准确、合理。
4.时代性原则。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关注学科知识与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的联系,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体现学科教育价值。
三、考试目标要求历史学科基础会考要求测试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
以上测试目标不可分割、相互交融和相互渗透,力求三者兼顾。
1.知识与能力再认、再现重要的历史事实、历史概念、历史结论、历史线索。
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材料和考试要求,获取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有关问题进行说明。
归纳、比较和概括历史知识,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分析和评价历史事件、人物和观点。
2.过程与方法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包括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历史学习中养成的历史使命感、爱国主义情感、人文主义精神、公民意识、科学精神和世界意识。
历史基础会考能力测试分为识记、理解和应用三个能力层次。
2013年高考历史考试大纲(课程标准实验版)历史学科考查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注重考查在科学历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考核目标与要求:1.获取和解读信息●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材料和考试要求●整理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2.调动和运用知识●辨别历史事物和历史解释●理解历史事实,分析历史结论●说明和证明历史现象和历史观点。
3.描述和阐释事物●客观叙述历史事物。
●准确描述和解释历史事物的特征。
●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做出正确阐释。
4.论证和探讨问题●运用判断、比较、归纳的方法论证历史问题。
●使用批判、借鉴、引用的方式评论历史观点。
●独立地对历史问题和历史观点提出不同看法。
二、考试范围考试范围包括《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必修内容和选修内容。
必修内容古代古代中国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2.)..........(.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4.)...........(.3.)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2...古代中国的经济..............度........(.1.)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2.)手工业的发展..............(.3.)商业的发展......(.4.)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3...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4.)............(.3.)宋明理学...(.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4.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1)科技成就(2)汉字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3)文学成就(4)京剧等剧中的产生和发展古代希腊、罗马1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2.).............(.1.)雅典民主政治罗马法...2.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近代近代世界:1.西方人文精神的..........(.2.)...(.1.)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发展启蒙运动....2...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2.)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1.)新航路的开辟张.(.3.)工业革命.....3...欧美代议制的确立和发展.....................(.1.)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2.)美国共和制的确立.....................(.3.)法国共和制、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4.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和国际工人运动(1)《共产党宣言》(2)巴黎公社5...近代科学技术......(.3.)蒸.....(.2.)进化论......(.1.)经典力学汽机的发明和电气技术的应用.............近代中国1.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年间列强侵.........(.1.).1840....至.1900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3.)五四运动和...........(.2.)辛亥革命中国共产党的成立........(.4.)新民主主义革命..............(.5.)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2...经济结构的变化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1.)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2.)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3...思想解放的潮流......(.3.)........(.1.)维新思想.....(.2.)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现代现代世界1.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1)俄国十月革命(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3)“斯大林模式”(4)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2.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至.................(.1.).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3.)第二...........(.2.)罗斯福新政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资本主义的新变化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1)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2)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3)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1.)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2.)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3.)世界贸易组织和中国的加入.........5.现代科学技术(1)相对论和量子论(2)现代信息技术6.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1)文学的主要成就(2)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3)有代表行的音乐作品(4)影视艺术的产生与发展现代中国1.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2.)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3.)“文化大革命”(.4.)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的建设.......................(.5.)“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1.).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2.)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5.)社会主义市..改革..(.4.)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场经济体制的建立........3...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1.)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2.)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4.)改革开......(.3.)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4.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2)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3)大众传媒的发展5.20.............(.1.)孙中山的三民..........世纪以来的重大思想理论成果主义....代表”.........(.3.)邓小平理论..(.2.)毛泽东思想......(.4.)“三个重要思想....6.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1)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成就(2)“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3)教育事业的发展选考内容选考一....3...北魏......2...商鞅变法........:.1...梭伦改革...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孝文帝改革........5...欧洲的宗教改革 6...穆罕默.....4...王安石变法德〃阿里改革........9...戊戌变法.....7...俄国农奴制改革.......8...明治维新选考三.........(.1.)第...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第一次世界大战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2.)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过程(.3.)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后果...........2...凡尔赛............(.1.)凡尔赛体系的构建......的和平...—.华盛顿体系下(.2.)华盛顿体系的构建.........(.3.)“非战公约”............(.4.)国际联盟3...第二次世界大战......................(.1.)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2.)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3.)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4...雅尔塔体制下的冷战与和平......................(.1.)美苏冷战局面的形成(.2.)世界人民反战和平运动的高潮......................(.3.)七八十年代美苏由紧张对抗到谋求缓和的对话...在..............(.4.)联合国的产生.......以及其维护世界和平中的主要活动............5...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1.)朝鲜战争与越南战争..........(.2.)中东战争...(.3.)印巴战争与两伊战争...............(.4.)海湾战争6...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
福建高三会考知识点福建省高三会考是福建省自主命题的一项重要考试,对于考生来说,熟悉并掌握高考知识点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针对福建高三会考的知识点进行详细介绍,以帮助考生更好地备考。
一、语文知识点1.古诗文鉴赏:重点掌握唐宋元明四大名著的核心内容、作者、主要人物形象和文化内涵。
2.现代文阅读:重点掌握近现代文学作品的题材、主题、文体特点和意义。
3.写作技巧:包括议论文的结构、观点表达和论证方法,短文写作的完整性、逻辑性和语言表达等。
二、数学知识点1.函数与方程:重点掌握一元二次函数与二次方程的性质、变化规律和图像特征。
2.数列与数列的项数:重点掌握常数列与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及应用。
3.概率与统计:重点掌握事件的概率计算、统计图表的解读及相关统计指标的计算。
三、英语知识点1.阅读理解:重点掌握各类文章的主旨、细节理解和推理判断。
2.完形填空:重点掌握语境推测和逻辑推理的能力。
3.写作技巧:包括书面表达的结构、语法和词汇运用等。
四、物理知识点1.力学:重点掌握牛顿运动定律、重力、摩擦力和动量等概念及其应用。
2.电磁学:重点掌握电路基本原理、电阻、电流和电压等基本概念。
3.光学:重点掌握光的反射、折射、衍射和干涉等基本现象及其应用。
五、化学知识点1.化学反应:重点掌握酸碱中和、氧化还原和置换反应等基本反应类型及其特点。
2.化学式与化合价:重点掌握常见元素的化学符号、化合价及其组成的化合物的命名。
3.化学计算:重点掌握摩尔计算、溶液稀释和气体摩尔体积计算等基本计算方法。
六、生物知识点1.细胞生物学:重点掌握细胞结构、功能和代谢的基本原理。
2.遗传学:重点掌握基因的结构、遗传规律和基因工程等相关知识。
3.生态学:重点掌握生态系统的组成、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等基本概念。
七、历史知识点1.古代史:重点掌握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和文化演变等重要内容。
2.现代史:重点掌握近代中国的社会革命、民族抗争和政治转型等重要事件。
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卷)历史第Ⅰ卷一、选择题: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中国历史上有监察区转为行政区的现象,如汉代的州、唐代的道、宋代的路,这体现出()A.中央集权促成地方行政制度变迁B.经济发展导致地方行政区域调整C.中央对地方的检查力度越来越弱D.疆域变化影响地方行政区域设置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知识理解能力。
汉代的州、唐代的道、宋代的路、元代的省、明清的督抚等,都是中央政府的派出机构,其目的是要维护中央集权制度。
选A;B项中的经济发展材料没有体现;C项不符合历史史实,应为中央对地方的检查力度呈现越来越强的趋势;D项错误。
答案:A13.汉文帝说:“盖天下万物之萌生,靡有不死,死者天地之理,物之自然,奚可甚哀……厚葬以破业,重服以伤生,吾甚不取。
”汉文帝在此强调的是()A.无为而治B.轻徭薄赋C.崇尚节俭D.民贵君轻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解题时抓住“厚葬以破业,重服以伤生,吾甚不取”即可。
选C。
答案:C14.范仲淹倡导的“庆历新政”与王安石变法的共同目的是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现状,而“庆历新政”更侧重于()A.增加赋税B.澄清吏治C.培养人才D.充实边防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的知识再认再现能力。
庆历新政以整顿吏治为中心,整顿官僚制度,节约国家开支,实行“厚农桑”“减徭役”的政策,有助于发展生产,缓和农民反抗。
故选B。
答案:B15.《窦娥冤》揭露封建统治的黑暗,《水浒传》颂扬农民起义英雄杀富济贫。
这反映了()A.封建社会的腐朽没落B.“异端”思想影响广泛C.普通民众的理想与愿望D.商业发展冲击传统观念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
由材料可知:《窦娥冤》揭露封建统治的黑暗,《水浒传》颂扬农民起义英雄杀富济贫。
这两部作品所反映的都是社会下层民众的生活,故选C。
A项只符合《水浒传》,《水浒传》以艺术的形式真实地反映了封建社会的腐朽黑暗,揭示了官逼民反的社会现实。
2013年高考(福建)文科综合试卷说明历史学科试卷说明命题依据《考试大纲》、《考试说明》的要求,遵循新课改精神和“能力立意”的原则,立足学科特质,注重“三维”导引。
以选做《历史上的重大改革》(满分100分)为例,中外史比例为54∶46;必修部分三个模块比例为31∶37∶16,中外史比例为45∶39。
试题布局合理,能力考查由浅入深。
1.基于模块,突出主干,主题鲜明试题凸显新课改理念。
第13、20、21三道试题考查必修Ⅰ政治史模块内容。
赤壁之战题、抗日战争题、志愿军题展示了从古到今中国军事史上运筹帷幄,以弱胜强,申张正义的案例,体现了中国人民热爱和平,不畏艰险,克敌制胜的坚定信念。
第15唐代工匠题、第19民族工业题、第38工业化题考查必修Ⅱ经济史模块内容。
通过古代中国工匠技艺的传承,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新中国走自己特色的工业化道路,展现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历程和中国梦的追求。
第14、16、18三道试题考查必修Ⅲ文化史模块内容,通过董仲舒的儒家思想,朱熹的理学,近代中国的“中体西用”,诠释了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2.突破单线思维,贯穿中外,立体构思试题以某一历史主题为载体,通过时空切换厘清历史发展的脉络和内涵。
第38题围绕“工业化”这一主题,以英国、苏联和中国的工业化道路为载体,进行立体构思,突破了单线式的一对一思维。
由于时代背景与国情的不同,从英国走“通常的工业化道路”到苏联拒绝走“通常的工业化道路”,揭示了资本主义工业化道路与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的不同;再从苏联工业化道路到中国借鉴苏联经验、教训,探索走自己的工业化道路,说明中苏虽然都是社会主义国家,但由于国情不同,所走的道路也有差别。
试题全方位、多视角剖析了英、苏、中工业化道路的不同内涵,使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比较、分析得出自己的结论,有利于“三维”目标的实现。
3.立足历史学科特质,学科渗透,发散思维第13赤壁之战题、第23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题,在立足历史学科的基础上,运--用其他学科的知识,以求勾勒出特定的历史画面。
2013年福建省高考考试说明解析及地理考试
大纲
2013年福建省高考考试说明解析及地理考试大纲福建省2013年《高考考试说明》近日正式出台,作为今年普通高考的“风向标”,《考试说明》是福建省高考命题的依据,也是考生复习迎考的参考标准。
2013年福建省普通高考仍设置必考和选考内容,其中语文、英语、历史、政治等学科考点有些调整,其他学科总体保持稳定。
与2012年比,试卷结构、考查内容及难度没有大的变化。
地理
考点内容变化不大
考试范围:包括《地理1》、《地理2》、《地理3》三个必修模块内容;以及选修2《海洋地理》、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选修6《环境保护》三个选修模块内容,和《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规定的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中的相关内容。
选修内容约占15%。
地理学科的考试范围,和2012年相比,基本没有发生变化。
上杭县2013年高中学业基础会考模拟试题高二历史(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有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福建土楼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在著名的永定承启楼内有一副堂联:“一本所生,亲疏无多,何须待分你我;共楼居住,出入相见,最宜结重人伦。
“该联所体现的文化内涵源于()A.郡县制B.分封制C.禅让制D.宗法制2.丘逢甲《春愁》诗:“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
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与该诗相关联的事件是()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3.1851年1月,洪秀全率众在广西金田村起义,建号太平天国。
1853年3月,洪秀全宣布定都天京,建立了与清王朝相对峙的革命政权。
“天京”的原称是()A.南京B.武汉C.天津D.上海4.抗战全面爆发后,国共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
在抗战初期的战斗中,国共两党领导的军队分别取得的胜利有()①平型关伏击战②枣宜会战③百团大战④台儿庄战役A.①②B.①③C.①④D.②④5.“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
”中央政府为实现各民族一律平等和各民族大团结而实行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是()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政治协商制度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D.基层民主选举制度6.《反分裂国家法》第五条:“……以和平方式实现国家统一,最符合台湾海峡两岸同胞的根本利益。
国家以最大的诚意,尽最大的努力,实现和平统一。
”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前提和基础是()A.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B.坚持互利互补原则C.海峡两岸直接实现通航D.坚持一个中国原则7.20世纪50年代,中国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指导下走向国际舞台的外交实践有()①1950年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②1954年参加日内瓦会议③1955年出席万隆会议④1971年出席第26届联合国大会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8.图1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标志着()A.中国重返联合国B.中美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C.中美两国建立外交关系D.中日邦交正常化图19.世界上许多古老民族都有自己的法律条文,但大多数人认为近代法制最重要的渊 源是( ) A .古代中国的法律 B .古代巴比伦的法律 C .古代雅典的法律D .古代罗马的法律10.图2是为纪念一部重要文献颁布300周年而发行的纪念币,这部文献是( ) A .英国的《权利法案》 B .罗马的《十二铜表法》 C .法国的《人权宣言》D .美国的1787年宪法 图211.看到“铁幕”、“柏林墙”、“北约”、“华约”等关键词,你能联想到的世界政治格局 是( )A .美、日、欧三足鼎立B .美苏两极对峙格局C .“一超多强”局面D .单极世界12.20世纪50~80年代,欧洲共同体形成,日本崛起并谋求政治大国地位,不结盟运动兴起。
2013年福建省普通高中学生学业基础会考地理试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2012年12月22日早晨,太阳照常升起,“世界末日”谎言不攻自破。
我们应崇尚科学,远离迷信。
回答1—2题。
1.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是安全的,主要原因是()A.行星自转方向一致B.地球表面温度适宜C.地球具有液态水D.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补干扰2.下列关于太阳辐射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太阳辐射维持着地球表面温度B.太阳辐射是生命活动的主要动力C.太阳辐射为地球提供光热资源D.地球各地获得的太阳辐射能量一致3.图1表示的天气系统是()A.暖锋B.冷锋C.气旋D.反气旋4.全球气候变暖可能导致的结果是()A.海平面上升B.全球积温减少C.水体蒸发减弱D.极地冰川增多5.图2是北半球中低纬度海区洋流模式图,其中b洋流对大陆沿岸气候的影响是()A.增温增湿B.增温减湿C.降温增湿D.降温减湿6.下列行为有利于水资源持续利用的是()A.节约用水B.工业用水直接排放C.过度开采地下水D.农业灌溉采用大水漫灌7.图3所示地貌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A.河流侵蚀B.河流堆积C.风力侵蚀D.风力堆积福建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到当地一座2100多米的山地考察,回答8—9题。
8.同学们在山麓看到的自然地是()A.热带雨林带B.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C.温带草原带D.温带落叶阔叶林带9.从山麓到山顶植被变化所体现的地域分异规律是()A.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B.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C.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D.非地带性分异10.题4是甲乙两地人口迁移示意图,有利于人口迁移的因素是()A.甲地优越的生活B.甲地优美的环境C.乙地更高的工资待遇D.乙地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11.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是()A.资源状况B.人口文化水平C.科技发展水平D.生活消费水平12.图5是城市化示意图,下列国家当前城市化进程所处阶段正确的是()A.美国处于a阶段B.英国处于b阶段C.中国处于b阶段D.印度处于c阶段13.能正确体现商业网点密度与影响因素之间关系的是()A.山区地势起伏大,商业网点密度较平原大B.社会经济水平高的地区,商业网点密度较小C.交通通达度高的地区,商业网点密度较大D.自然条件对商业网点密度的影响起决定作用图6是甲乙两新工业区分布图,回答14—15题14.新工业区受原料产地的制约越来越小的主要原因是()A.产品质量和体积增加B.交通和科技的发展C.单位产值能耗增大D.劳动力价格下降15.下列关于甲乙两新工业区的叙述,正确的是()A.都以轻工业为主B.都以中小型企业为主C.都是高新技术工业区D.从业人员都以科学家和工程师为主16.从大庆运输10万吨原油到福建沿海的炼油厂,最合理的运输方式是()A.管道、海运B.公路、海运C.管道、铁路D.铁路、公路17.下列有利于人地关系可持续发展的是()A.发展循环经济,实行清洁生产B.全面禁止资源开发C.片面追求经济效益,促进经济发展D.大量使用农药、化肥,促进农业增产图7是东北地区人均耕地面积、谷物单位与长江三角洲的比较图,回答18—19题。
1 2013年福建省普通高中学生学业基础会考 历史学科考试大纲 (试 行).... 一、命题依据 依据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福建省教育厅颁布的《福建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历史学科教学实施指导意见(试行)》、《福建省普通高中学生学业基础会考方案(试行)》和《2013年福建省普通高中学生学业基础会考历史学科考试大纲(试行)》,并结合我省普通高中教学实际情况进行命题。
二、命题原则 1.导向性原则。面向全体学生,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健康的发展,有利于中学实施素质教育,有利于体现历史学科新课程理念,充分发挥基础会考对普通高中历史学科教学的正确导向作用。 2.基础性原则。突出学科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注重学科基本思想和方法,考查初步应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试题难易适当,不出偏题和怪题。 3.科学性原则。试题设计必须与考试大纲要求相一致,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试卷结构合理,试题内容科学、严谨,试题文字简洁、规范,试题答案准确、合理。 4.时代性原则。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关注学科知识与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的联系,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体现学科教育价值。
三、考试目标要求 历史学科基础会考要求测试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以上测试目标不可分割、相互交融和相互渗透,力求三者兼顾。 1.知识与能力 再认、再现重要的历史事实、历史概念、历史结论、历史线索。 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材料和考试要求,获取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有关问题进行说明。 归纳、比较和概括历史知识,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分析和评价历史事件、人物和观点。 2
2.过程与方法 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包括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历史学习中养成的历史使命感、爱国主义情感、人文主义精神、公民意识、科学精神和世界意识。 历史基础会考能力测试分为识记、理解和应用三个能力层次。考试大纲中“知道、了解、说出”等测试目标,属于识记层次要求;“列举、简述、概述、认识”等测试目标,属于理解层次要求;“比较、分析、探究”等测试目标,属于应用层次要求。
四、考试内容 1.考试范围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Ⅰ)、(Ⅱ)、(Ⅲ) 2.考试内容与要求
必修(Ⅰ) 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 (2)知道秦的统一和皇帝制度的创立,了解郡县制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基本含义,理解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对历史产生的影响。 (3) 了解汉朝刺史制度、隋唐三省六部制的基本内容,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4)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的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2.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1)列举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列强侵华的主要史实,了解《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影响;概述黄海海战、义和团运动等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2)了解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南京大屠杀等侵华日军的罪行;简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及意义,列举淞沪会战、台儿庄战役等中国军民抗日斗争的主要史实;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性,认识抗日战争胜利在近代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 3.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3
(1)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过程,认识太平天国运动的作用。 (2)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 (3) 概述五四运动的原因、经过,认识其在中国民主革命史的地位与作用;知道中共“一大”、“二大”内容,认识中共成立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 (4)概述国民大革命、“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开辟、红军长征、解放战争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 4.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1)概述开国大典的基本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2)了解“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 (3)知道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在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上的成就, (4)简述“一国两制”的理论,了解香港、澳门的回归、海峡两岸关系的缓和与发展,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 5.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1)了解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确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知道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的基本史实,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2)简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基本史实及意义。 (3)了解中美关系正常化的主要史实,探讨其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 (4)以中国在联合国、亚太经合组织、上海合作组织中的多边外交活动为例,认识我国为现代化建设争取良好的国际环境、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所做出的努力。 6.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1)了解雅典梭伦改革和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认识民主政治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意义。 (2)了解《十二铜表法》的主要内容及地位,认识罗马法在世界法制史上的地位。 7.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1) 了解《权利法案》制定和责任制内阁形成的史实,理解英国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特点,分析《权利法案》与英国君主立宪制在西方政治发展中的作用。 (2) 了解美国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和联邦制的权力结构,分析1787年美国宪法在西方政治发展中的作用。 8.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1)了解《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和重大意义。 4
(2)了解巴黎公社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其在建立无产阶级政权上的经验教训。 (3)了解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史实,认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的历史意义。 9.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1)了解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北约的主要史实,认识美苏“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 (2) 了解欧洲共同体的形成、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和中国的振兴以及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了解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3) 了解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加强的史实,认识多极化趋势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
必修(Ⅱ) 1.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1)了解铁农具的应用、牛耕的发展,了解都江堰的史实,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2)列举汉、唐丝织,商、春秋、汉冶金,唐、宋、明、清时期陶瓷等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3)列举春秋战国、唐、宋、明、清时期我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我国古代市场与城市发展的史实。 (4)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了解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的情况,分析其缓慢发展的原因。 2.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1)了解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瓦解和影响,认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简述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了解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史实。 (2)了解民国初年的大办实业潮,认识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1)概述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确立、中共八大的正确探索,“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对社会生产力的破坏等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2)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3)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4)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 (5)了解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的制定的史实,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5
4.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1)了解近代以来人们服饰、饮食、居室建筑等物质生活和婚姻等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社会因素。 (2)了解中国近代以来火车、汽车等交通、电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它们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5.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1)认识地理大发现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了解世界各地区各民族间的联系日益紧密 (2)了解荷兰、英国野蛮抢夺殖民地和建立海外商品市场的史实,认识殖民扩张与掠夺是资本主义列强建立世界市场的主要途径。 (3)了解英国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工厂制度的出现、瓦特改良蒸汽机和蒸汽时代到来的史实;了解石油能源的使用、电能应用的重大发明和电气时代的到来的史实;认识两次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 6.罗斯福新政与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节 (1)了解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特点和影响,认识罗斯福新政的历史背景。 (2)列举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认识罗斯福新政的特点——国家干预经济,探讨其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的作用。 7.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1)了解新经济政策实施背景及影响。 (2)列举“斯大林模式”经济体制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3)了解赫鲁晓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8.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1)以“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为例,认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2) 知道欧共体到欧洲联盟的发展过程,以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及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为例,认识当今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趋势。 (3)了解世界贸易组织(WTO)的由来和发展,认识它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作用。了解中国参加世界贸易组织(WTO)的史实,认识其影响和作用。 (4)了解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认识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矛盾、环境问题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问题。
必修(Ⅲ) 1.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⑴ 知道儒家、道家、墨家、法家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认识百家争鸣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