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基础知识复习资料:法律常识之宪法二
- 格式:wps
- 大小:23.50 KB
- 文档页数:2
公共基础知识:法律常识(宪法练习题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议事的原则是(C。
A: 民主集中制B: 下级服从上级C: 民主协商D: 言论负责2: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核心内容和实质是(C。
A: 少数服从多数B: 集体行使职权C: 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D: 平等原则3:我国现行宪法的实施保障之一是,宪法规定(C行使监督宪法实施的职权。
A: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B: 全国人大常委会C: 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D: 各民主党派答案: C4: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选举应由(A。
A: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主持B: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主持C: 国家主席主持D: 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主持答案: A5:我国现行宪法规定劳动是公民的(C。
A: 权利B: 义务C: 权利和义务D: 职责答案: C6:最高人民法院是国家的(A。
A: 最高审判机关B: 专门审判机关C: 最高司法机关D: 特别审判机关答案: A7:上级人民法院(B下级人民法院的审判工作。
A: 领导B: 监督C: 组织D: 管理答案: B8:我国现行的民族自治地方有(C。
A: 自治区、自治州、民族乡B: 自治区、自治县、民族乡C: 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D: 自治州、自治县、民族乡答案: C9:现行宪法规定,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向(D负责。
A: 全国人大B: 全国人大常委会C: 中共中央D: 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答案: D10:我国现行宪法规定,全国人大常委会的组成人员中,应当有适当名额的(D。
A: 华侨代表B: 妇女代表C: 军队代表D: 少数民族代表答案: D11:中央军事委员会的领导体制是(C。
A: 集体负责制B: 双重从属制C: 主席负责制D: 合议制答案: C12:宪法规定,公民在(D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
A: 有病B: 年老C: 丧失劳动能力D: 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答案: D13:国家结构形式主要是调整(C。
公共基础知识-法律常识篇一、法律的定义法律是指由国家或地方政府制定并公布、具有强制力的规则或准则,以解决社会生活中各种矛盾和纠纷、维护社会公正和秩序,保障人民权益,并规范国家公权力、社会关系和人类行为的系统性规范。
二、法律的种类根据法律的性质和作用,法律可以分为以下几种:1.宪法:宪法是国家一定时期内的根本大法,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的基本制度和国家意志的最高体现。
2.民法:民法是指对个人和民事法律关系的基本规定和制度,包括婚姻家庭、财产权、合同、侵权责任等法律规定。
3.刑法:刑法是指对犯罪行为的法律制度和规范,包括犯罪与刑罚、刑事诉讼等方面。
4.行政法:行政法是指规范行政机关行为的法律规范,包括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诉讼等。
5.经济法:经济法是指规范经济行为的法律规范,包括劳动合同、合资合作、外商投资、福利保障等方面。
三、法律的适用原则为了更好地保障人民权益、维护社会公正和秩序,法律的适用有一些原则:1.平等原则:法律适用必须平等,一视同仁,禁止歧视。
2.独立自主原则:法律适用必须保持独立自主,不得受到外来干扰和影响。
3.公开透明原则:法律适用必须公开透明,保证公众知情权和监督权。
4.依法行政原则:政府工作必须依照法律规定行事,维护法律的权威。
四、法律与生活法律是社会生活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它贯穿于各个领域,包括家庭、教育、医疗、商业、金融等。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遵守法律,守法纳税,保障他人权益,自觉履行公民义务;同时,我们也要学会维权,不断了解和学习新的法律法规,提高自己的法律意识,让自己拥有更强的法律素质,为自己的权益保驾护航。
总之,优秀的公民不仅要自律,更要依法自律。
积极参与和维护法律的实施,让法律成为我们生活中的护盾,让法律成为我们维护公正和和谐社会的利剑。
宪法一、宪法概述(一)宪法的本质宪法是各种政治力量对比关系的集中表现。
所谓政治力量对比包括:1.阶级力量的强弱对比关系;2.阶级力量强弱悬殊程度的对比关系。
(二)宪法的特征1.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有着最为严格的修改程序,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规定着国家的最根本、最重要问题;2.宪法是公民权利的保障书,系统全面地规定着公民的基本权利;3.宪法是民主事实法律化的基本形式,从法律的角度将民主成果定型下来。
(三)宪法的历史发展1.世界宪法的历史发展脉络(1)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制定宪法性文件并实行宪政的国家,1689年的《权利法案》和1701年的《王位继承法》最终确立了君主立宪制的宪政体制,1215年的《自由大宪章》也是英国宪法的组成部分。
(2)美国是世界上制定第一部成文宪法的国家,其1789年宪法在内容上确立了“三权分立与制衡”的政治体制,在形式上表现为统一的法典,是世界上第一部成文宪法。
(3)法国1789年通过《人权宣言》,宣告了“主权在民”、“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等著名原则,后根据该文件,制定出1791年宪法,这是欧洲大陆的第一部成文宪法。
2.中国宪法的历史发展脉络(1)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在当时起临时宪法的作用;(2)1954年宪法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3)现行宪法是1982年宪法,该宪法颁布以来分别于1988年、1993年、1999年、2004年进行过四次修订,分别作出重要变动。
二、国家基本制度(一)人民民主专政制度1.我国的国体是人民民主专政制度;2.人民民主专政的实质是无产阶级专政;3.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主要特色是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爱国统一战线;4.爱国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二)国家的基本经济制度1.社会主义公有制是我国经济制度的基础。
国有经济,即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经济是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
国家保障国有经济的巩固和发展。
公共基础知识重点:法律知识之宪法-人民检察院
1、人民检察院的性质
根据宪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检察院组织法》的规定,人民检察院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
2、人民检察院的组织体系
全国设立最高人民检察院、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和专门人民检察院。
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分为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检察院;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检察院分院,自治州和设区的市人民检察院,县、不设区的市、自治县和市辖区人民检察院。
专门人民检察院如军事检察院。
3、人民检察院的检察工作原则
人民检察院的检察工作原则主要包括:1独立原则;2方便原则;3协作原则;4平等原则。
4、人民检察院的职权
人民检察院的职权主要包括:1立案侦查;2批准逮捕;3提起公诉;4侦查监督;5审判监督;6执行监督。
【例题】人民检察院依法对的立案活动实行监督。
A.审判机关
B.公安机关
C.税务机关
D.工商行政机关
【解析】B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公共基础知识复习30题——之《宪法》篇二1、(单选题)关于宪法,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宪法的根基在于宪法监督B.宪法是每个公民享有权利、履行义务的根本保证C.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是宪法的核心内容D.宪法是我国的根本法正确答案:A2、(单选题)下列各项权利和自由中,()是我国宪法没有规定的。
A.公民的人格尊严B.宗教信仰自由C.言论自由D.迁徙自由正确答案:D3、(单选题)任何公民,非经()批准或者决定或者()决定,并由()执行,不受逮捕。
A.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B.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公安机关C.人民法院,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D.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正确答案:B4、(单选题)根据我国《宪法》的规定,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我国的一切权力属于全体公民B.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将长期存在和发展C.完成统一祖国的大业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中国人民的神圣职责D.在我国,剥削阶级作为阶级已经消灭,但是阶级斗争还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正确答案:A5、(单选题)关于文化教育权利是公民在教育和文化领域享有的权利和自由的说法,下列哪一选项是错误的?()A.宪法规定的文化教育权利是公民的基本权利B.我国宪法没有明确规定公民受教育权利C.受教育既是公民的权利,又是公民的义务D.我国公民有进行科学研究、文学艺术创作和其他文化活动的自由正确答案:B6、(单选题)根据我国宪法关于公民基本权利的规定,下列哪一说法是正确的?()A.我国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遭受抢劫时有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B.我国劳动者有休息的权利C.我国公民的出版自由不能被剥夺D.我国宪法没有明确公民信仰宗教的自由正确答案:B7、(单选题)根据我国《宪法》的规定,下列有关公民基本权利的宪法保护的表述,哪一个是正确的?()A.宪法规定了对华侨、归侨权益的保护,但没有规定对侨眷权益的保护B.宪法对建立劳动者休息和休养的设施未加以规定C.公民合法财产的所有权和私有财产的继承权规定在宪法“总纲”部分D.一切公民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正确答案:C8、(单选题)根据现行《宪法》规定,关于公民权利和自由,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A.公民在年老、疾病或遭受不法侵害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B.《宪法》明确规定,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C.劳动、受教育和依法服兵役既是公民的基本权利又是公民的基本义务D.休息权的主体是全体公民正确答案:B9、(单选题)下列人员中不享有宪法规定的选举权的是()。
公共基础知识复习题——之《宪法》篇30题1、(单选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常设机关,根据《宪法》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行使多项职权,但下列哪一职权不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行使?()A.在全国人大闭会期间,审查和批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国家预算在执行过程中所必须作的部分调整方案B.解释宪法,监督宪法的实施C.批准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建置D.决定同外国缔结的条约和重要协定的批准和废除正确答案:C2、(单选题)我国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的最高原则是()。
A.中国共产党的领导B.多党合作C.民主集中制D.政治协商正确答案:A3、(单选题)根据我国《宪法》的规定,下列对于公民基本权利的宪法保护,表述正确的是()。
A.宪法没有规定对归侨权益的保护B.所有公民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C.宪法规定公民的住宅不受侵犯D.宪法对建立劳动者休息和休养的设施未加以规定正确答案:C4、(单选题)下列关于各级人大和人民的关系的说法最准确的一项是()。
A.地方各级人大须时刻关注人民B.地方各级人大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C.地方各级人大都由直接选举产生D.地方各级人大做任何工作都须征求民意正确答案:B5、(单选题)中国的政权组织形式是()。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人民民主专政C.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D.民主集中制正确答案:A6、(单选题)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关键是()。
A.以人民代表大会为基础建立全部国家机构B.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C.少数服从多数D.选民民主选举代表正确答案:B7、(单选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性质上属于()。
A.爱国统一战线组织B.国家机关C.自治组织D.政权机关正确答案:A8、(单选题)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组织原则是()。
A.民主集中制B.集中制C.民主制D.决议制正确答案:A9、(单选题)我国《宪法》规定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
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B.各级人民政府C.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D.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正确答案:C10、(单选题)根据宪法和法律规定,关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下列哪一选项是不正确的?()A.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地方各级国家权力机关B.地方各级国家权力机关对最高国家权力机关负责,并接受其监督C.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体现了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原则正确答案:B11、(多选题)根据我国《宪法》的规定,公民的基本政治权利主要包括()。
公共基础知识复习要点第一部分:宪法1、概述:宪法特征:规定国家最根本、最重要的内容(内容具有根本性、宏观性、全面性的特点);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其他法律合宪性、个人和组织行为准则);制定修改和解释监督程序更复杂;具有突出的政治特性。
宪法的修改:全国人大常委会或五分之一人大代表提议,三分之二人大代表通过2、宪法的产生和发展:产生:临时宪法:1949年9月29日人民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发展:1954第一部,1975第二部,1978第三部,1982现行宪法3、分类成文宪法和不成文宪法:是否具有统一的法典形式;大部分成文刚性和柔性:是否具有严格的制定修改机关和程序钦定、协定和民定:制定机关;大部分为民定最早实行宪政的国家:英国(不成文宪法);最早颁布成文宪法的国家:美国1787宪法;欧洲大陆第一部成文宪法:法国1791宪法;第一步社会主义宪法:1918苏俄宪法4、宪法的保障和监督保障内容:法律法规和法律性文件的合宪性;人们行为的合宪性监督制度: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5、国体和政体国体:人民民主专政(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政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6、国家结构形式:单一制和复合制(我国是单一制)(1)普通的地方制度:各级地方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都由本机人大产生;中央和地方国家机构职权的划分原则:在中央领带下充分发挥地方主动性、积极性(2)民族自治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自治乡不属于自治地方)(3)特别行政区的高度自治(不享有外交和防务权,人大对其基本法有修改权)7、基本经济制度和政党制度经济制度: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基础: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共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分配制度: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政党制度: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政治基础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是基本方针。
法律知识【宪法】一、宪法的概念宪法是集中体现统治阶级建立民主国家的意志和利益,集中表现各种政治力量的对比关系,调整国家根本社会关系,确认和规定国家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保障公民基本权利,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的国家根本法。
二、宪法的特征1. 宪法是国家根本法2. 宪法是公民权利的保障书。
3. 宪法是民主事实法律化的基本形式。
【民法】第一节民事主体一、自然人(一)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1. 概念:指自然人依法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资格。
2. 始于出生、终于死亡(自然人的出生时间和死亡时间,以出生证明、死亡证明记载的时间为准;没有出生证明、死亡证明的,以户籍登记或者其他有效身份登记记载的时间为准。
有其他证据足以推翻以上记载时间的,以该证据证明的时间为准。
)3. 涉及遗产继承、接受赠与等胎儿利益保护的,胎儿视为具有民事权利能力,但是胎儿娩出时为死体的,其民事权利能力自始不存在。
(二)自然人的民事行为能力1. 概念:是指自然人能通过自己的行为取得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资格。
2. 民事行为能力类型:完全民事行为能力、限制民事行为能力、无民事行为能力(1)完全的民事行为能力①成年人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独立实施民事法律行为。
②十六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2)限制民事行为能力①八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民事法律行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经其法定代理人同意、追认;但是,可以独立实施纯获利益的民事法律行为或者与其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法律行为。
②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成年人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民事法律行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经其法定代理人同意、追认;但是,可以独立实施纯获利益的民事法律行为或者与其智力、精神健康状况相适应的民事法律行为。
(3)无民事行为能力①无民事行为能力是指自然人不具有以自己的行为取得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能力。
公共基础知识主要考查法律(法理、宪法、刑法、民法、行政法、行政诉讼法等)、政治(马克思主义哲学、毛泽东思想概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经济、公共行政管理、公文写作、国情市情、时事政治等方面的内容。
第一部分政治类:包含马克思主义哲学、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第二部分经济类:包含政治经济学基本常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微观经济、宏观经济、国际经济学、等内容。
第三部分行政管理:公共行政概述、公共行政运行机制、公共行政过程、行政机构改革。
第四部分公文写作写作基础知识;写作的主题、材料、结构、表达方式、语言与文体等;第五部分法律基础知识:一、法学基本理论法的基本理论,法的体系,法的制定和实施;法律监督体系等。
二、宪法基本概念;我国的国家性质、国家形式、基本制度、国家机构;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三、行政法和行政诉讼法行政法概述;行政主体、行为、救济等;行政诉讼法概述;四、民法民法基本原则、物权、债权等。
五、刑法刑法概述、犯罪、刑法等。
第六部分附录【附录一】 2010年中央政府工作报告【附录二】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附件三】 201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解读【附录四】时事政治(2010.1—2010.12)公共基础知识主要考查法律(法理、宪法、刑法、民法、行政法、行政诉讼法等)、政治(马克思主义哲学、毛泽东思想概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经济、公共行政管理、公文写作、国情市情、时事政治等方面的内容。
第一部分政治类:包含马克思主义哲学、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第二部分经济类:包含政治经济学基本常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微观经济、宏观经济、国际经济学、等内容。
第三部分行政管理:公共行政概述、公共行政运行机制、公共行政过程、行政机构改革。
第四部分公文写作写作基础知识;写作的主题、材料、结构、表达方式、语言与文体等;第五部分法律基础知识:一、法学基本理论法的基本理论,法的体系,法的制定和实施;法律监督体系等。
公共基础知识复习资料:法律常识之宪法二
宪法的基本原则
我国社会主义宪法的基本原则有:人民主权原则、保障公民权利原则、法治原则和民主集中制原则。
(一)人民主权原则
主权是国家的最高权力,法国布丹首创这个概念,并认为主权在君;洛克则提出议会主权;真正的人民主权的学说是由法国的卢梭所创立。
人民主权是指国家中绝大多数人拥有国家的最高权力。
在卢梭看来,主权是公意的具体表现,人民的公意表现为最高权力;人民是国家最高权力的来源,国家是自由的人民缔结契约的产物,而政府的一切权力都是人民授予的。
人民主权学说的出现是国家学说发展史上的一大飞跃,是资产阶级反对封建阶级的锐利武器,胜利后的资产阶级纷纷在宪法中确认人民主权原则。
社会主义国家宪法一般表述为“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原则,“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是无产阶级在创建无产阶级政权过程中,批判性地继承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基础上,对人民主权原则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
(二)保障公民权利原则
人权在阶级社会里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但就其原创意义而言,人权属于应有权利、道德权利。
17、18世纪的西方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提出了天赋人权学说,强调人人生而享有自由、平等、追求幸福和财产的权利。
在启蒙思想家提出的天赋人权学说和人权口号的指导下,资产阶级开始了争取人权的斗争,在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人权口号逐渐被政治宣言和宪法确认为基本原则。
社会主义国家建立后,同样也在宪法中确认了基本人权原则。
在措辞上,社会主义宪法并未直接使用“人权”一词,但宪法中有关“公民基本权利”的规定,实质上就是对基本人权的确认。
(三)法治原则
法治是相对于人治而言的,是指统治阶级按照民主原则把国家事务法律化、制度化,并严格依法进行管理的一种方式,是17、18世纪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所倡导的重要的民主原则。
其核心思想在于依法治理国家,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反对任何组织和个人享有法律之外的特权。
社会主义国家的宪法不仅宣布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而且还规定国家的立法权属于最高人民代表机关,使宪法和法律有了广泛深厚的民主基础,为社会主义的法治原则的实现提供了前提条件。
(四)民主集中制原则
民主集中制是在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的制度。
是群众路线在党和国家、社会生活中的运用。
民主集中制是民主与集中的统一,二者相互依存,互为前提,缺一不可。
只有在社会主义国家中,民主集中制才能得到确立和贯彻坚持这一原则,实现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
(1)民主集中制是“政权组织” “政权机关”的组织与活动原则。
(2)在民主集中制中,民主是基础。
在普选的基础上产生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人民代表大会是民意机关、权力机关。
人民代表大会决定国家的大政方针,选举政府。
这是民主集中制的决定性方面,是基础。
(3)由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的行政机关集中地处理人民代表大会所委托的行政事务,并以此来维护和保障人民的民主。
这是民主集中制的集中方面。
(4)民主与集中的关系是统一的,这构成了民主集中制。
“民主基础上的集中”指行政机关集中行使的行政权来自人民代表大会的授予,“集中指导下的民主”指通过行政机关的集中统一工作,体现人民的意志,促进和保障民主。
切不可将民主集中制理解为一个国家机关的工作作风。
凡标注来源“中公教育山东分校(山东公务员考试网)”的所有相关资料,转载,请保留版权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