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食管反流病诊治指南 (1)
- 格式:ppt
- 大小:5.00 MB
- 文档页数:47
胃食管反流病基层诊疗指南(2019年)完整版一、概述(一)定义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 GERD)是指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反酸、烧心等症状。
反流也可引起口腔、咽喉、气道等食管邻近的组织损害,出现食管外表现,如哮喘、慢性咳嗽、特发性肺纤维化、声嘶、咽喉炎和牙蚀症等。
(二)流行病学GERD是世界范围内的常见病,西方国家GERD患病率为10%~20%[1],国内尚缺乏大规模流行病学资料,有Meta分析显示国内GERD的患病率为12.5%[2],且呈现出南低北高的特点,可能与饮食习惯等因素有关。
虽然目前我国GERD患病率较西方国家低,但随着我国生活方式西化、人口的老龄化,GERD患病呈逐年上升趋势。
(三)分类根据反流是否导致食管黏膜糜烂、溃疡,分为糜烂性食管炎(erosive esophagitis, EE)、非糜烂性反流病(nonerosive reflux disease, NERD),其中NERD最常见。
EE可以合并食管狭窄、溃疡和消化道出血。
目前认为GERD的两种类型相对独立,相互之间不转化或很少转化,这两种疾病类型相互关联及进展的关系需要进一步研究证实。
二、病因和发病机制(一)诱因或危险因素流行病学资料显示GERD发病和年龄、性别、肥胖、生活方式等因素有关。
老年人EE检出率高于青年人[3]。
男性GERD患者比例明显高于女性[4]。
肥胖、高脂肪饮食、吸烟、饮酒、喝浓茶、咖啡等因素与GERD的发生呈正相关,而体育锻炼和高纤维饮食可能为GERD的保护因素[5,6]。
(二)发病机制胃食管反流的发生取决于抗反流防线与反流物攻击能力之间的平衡。
反流发生时,胃酸、胃蛋白酶、胆汁等反流物可直接刺激食管黏膜造成损伤,抗反流防御机制减弱可导致胃食管反流事件增多,而食管清除能力下降使反流物接触食管黏膜的时间延长,易导致攻击和损伤。
1.抗反流屏障结构和功能异常[7,8]:(1)贲门切除术后、食管裂孔疝、腹内压增高(妊娠、肥胖、腹水等)可导致食管下括约肌(lower esophagus sphincter, LES)结构受损。
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 ,GERD )是一种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的相关症状和(或)并发症的疾病[1]。
该病可以出现多种症状,包括典型和非典型症状,典型症状主要为反流和烧心,非典型症状包括慢性咳嗽、哮喘、声音嘶哑、慢性喉炎、胸痛、消化不良和恶心等[2-3]。
大多数GERD 患者食管没有糜烂等明显异常,被称为非糜烂性反流病(non-erosive reflux disease ,NERD )[4],过去也被称为胃镜阴性的GERD ,少数GERD 患者食管有不同程度的糜烂,被称为糜烂性食管炎(erosive esophagitis ,EE ),即通常所说的反流性食管炎。
根据目前文献报道,GERD 全球患病率为2.5%~51.2%[5],并有升高趋势。
GERD 不仅影响患者生活质量,而且增加患者食管炎、食管狭窄、巴雷特(Barrett )食管和食管腺癌的发病风险[6],因此,应重视GERD 的诊断与治疗。
胃食管反流病诊治进展展玉涛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消化科(北京100730)【摘要】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 ,GERD )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它不仅影响患者健康生活质量,而且增加患者食管炎、食管狭窄、Barrett 食管和食管腺癌的发病风险,因此,GERD 诊治非常重要。
GERD 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其准确诊断常需要结合症状及相关检查的客观结果。
GERD 患者病情不同,其治疗措施各异。
本文着重介绍GERD 诊断手段及治疗方法的相关研究进展。
【关键词】胃食管反流病;非糜烂性反流病;糜烂性食管炎;诊断;治疗【中图分类号】R573.7文献标志码ADOI :10.3969/j.issn.2096-3351.2022.02.003Progress in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ZHAN YutaoDepartment of Gastroenterology ,Beijing Tongren Hospital ,Capital Medic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730【Abstract 】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 (GERD )is a common gastrointestinal disease.GERD can influence patients'health-related quality of life and is associated with an increased risk of esophagitis ,esophageal strictures ,Barrett esophagus ,andesophageal adenocarcinoma.Therefore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GERD is very important.The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of GERD are diverse.The accurate diagnosis of GERD often needs to be combined with the symptoms of GERD and the objective results of relat⁃ed examinations.Different patients with GERD need diverse treatment.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diagnosis andtreatment of GERD.【Key words 】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 ;Non-erosive reflux disease ;Erosive esophagitis ;Diagnosis ;Treatment专家简介:展玉涛,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消化科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博士后,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奥美拉唑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应用指南引言: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是一种常见的胃肠道疾病,其主要症状为胃酸和胃内容物逆流至食管,导致食管黏膜损伤和不适感。
奥美拉唑(Omeprazole)作为一种质子泵抑制剂,已被广泛应用于GERD的治疗中。
本文将探讨奥美拉唑在GERD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指南。
1. 胃食管反流病的病因与发病机制胃食管反流病的病因复杂,包括食管下括约肌失弛缓、胃酸分泌过多、胃排空延迟等多种因素。
其中,胃酸分泌过多是主要原因之一。
奥美拉唑作为一种质子泵抑制剂,通过抑制胃壁细胞中质子泵的活性,减少胃酸的分泌,从而改善GERD的症状。
2. 奥美拉唑的药理特点奥美拉唑属于质子泵抑制剂,通过与胃壁细胞中的H+/K+ ATP酶结合,抑制质子泵的活性,从而降低胃酸分泌。
其作用机制稳定可靠,且具有较长的作用时间。
奥美拉唑的生物利用度高,口服后迅速吸收,达到峰值浓度后进入肝脏代谢。
3. 奥美拉唑的临床应用指南(1)适应症:奥美拉唑适用于GERD的治疗,包括症状性GERD和食管炎性病变。
症状性GERD的临床表现包括胸痛、胃灼热感、反酸等,而食管炎性病变则需通过内镜检查明确诊断。
(2)用药剂量:奥美拉唑的常规剂量为每天20mg,口服一次。
对于症状较重或反复发作的患者,剂量可适当增加至每天40mg。
治疗时间一般为4-8周,但对于复发性GERD,可能需要长期维持治疗。
(3)联合治疗:对于GERD患者,单独应用奥美拉唑可能无法完全缓解症状。
因此,联合其他药物治疗常被推荐。
常用的联合药物包括H2受体拮抗剂、胃动力药物等。
联合治疗可提高治疗效果,减轻症状。
(4)注意事项:奥美拉唑在临床应用中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孕妇和哺乳期妇女慎用,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 长期大剂量使用可能导致胃酸分泌功能恢复,需要逐渐减药。
- 可能与其他药物发生相互作用,应避免与其他药物同时使用。
2020年胃食管反流病基层诊疗指南作者: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杂志社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全科医学分会一、概述(一)定义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 GERD)是指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反酸、烧心等症状,反流也可引起口腔、咽喉、气道等食管邻近的组织损害,出现食管外表现,如哮喘、慢性咳嗽、特发性肺纤维化、声嘶、咽喉炎和牙蚀症等。
(二)分类根据反流是否导致食管黏膜糜烂、溃疡,分为糜烂性食管炎(erosive esophagitis, EE)和非糜烂性反流病(nonerosive reflux disease, NERD)。
其中NERD最常见。
二、病因和发病机制GERD的发生与胃酸、胃蛋白酶及胆汁等反流物刺激食管有直接关系,多种因素可导致食管下括约肌C lo wer esophagus sphincter, L E S)功能障碍,从而导致异常反流。
(一)抗反流屏障结构和功能异常[1, 2]贲门切除术后、食管裂孔症、腹内压增高(妊娠、肥胖、腹水等)可导致L E S结构受损;某些激素(如缩胆囊素、胰高血糖素、血管活性肠肤等)、食物(如高脂肪、巧克力等)、药物(如钙通道阻滞剂、地西洋等)可引起L E S压力下降。
(二)食管消除反流物功能降低[3]多见千可引起食管蠕动异常或唾液分泌异常的疾病。
2.已达标:指患者临床症状消失,辅助检查无反流性食管炎的表现。
五、疾病管理(一)管理流程GERD管理流程见图1。
注:PPI质子泵抑制剂图1胃食管反流病管理流程(二)长期管理和随访全科医生应为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建立健康档案,定期进行随访评估。
1.评估内容:全面病史评估,症状复发情况,对抗酸药物治疗反应,生活方式改善情况;体格检查如血压、心率、心律、身高、体重、腰围等。
辅助检查必要时可行内镜检查,是评估胃食管反流病的发病风险及并存的临床情况,是确定抬疗策略的基础。
・学会推荐标准・反流性食管炎诊断及治疗指南(2003年)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 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分会于2003年10月19日~22日在济南召开了全国食管疾病诊断治疗研讨会,会议对学会1999年8月烟台制定的反流性食管病(炎)诊断及治疗方案(试行)进行了总结回顾,并对其内容提出了具体修改意见,2004年2月7日学会又进行了讨论、统一,综合整理如下。
胃内容物(包括十二指肠液)反流入食管产生症状或并发症时,称为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 ophagealrefulx disease,GERD)。
酸(碱)反流导致的食管黏膜破损称为反流性食管炎(reflux es ophagitis,RE)。
消化内镜是RE的主要诊断方法。
一、RE的诊断关于RE分级,尽管国际上已通用洛杉矶分级,与会代表仍认为有我国自己的分级标准是必要的。
1.RE的内镜诊断及分级:有典型的GERD症状如明显烧心、反酸、胸骨后灼痛等,而无报警症状者需具备下列RE的依据。
见表1。
表1 反流性食管炎内镜分级分级食管黏膜内镜下表现0级正常(可有组织学改变)Ⅰa点状或条状发红、糜烂<2处Ⅰb点状或条状发红、糜烂≥2处Ⅱ级有条状发红、糜烂,并有融合,但并非全周性,融合< 75%Ⅲ级病变广泛,发红、糜烂融合呈全周性,融合≥75% 必须注明:各病变部位(食管上、中、下段)和长度;若有狭窄注明狭窄直径和长度;Barrett食管应注明其长度、有无食管裂孔疝。
2.RE的病理分级:见表2。
RE的基本病理改变是:(1)食管鳞状上皮增生,包括基底细胞增生超过3层和上皮延伸;(2)黏膜固有层乳头向表面延伸,达上皮层厚度的2/3,浅层毛细血管扩张,充血及(或)出血;(3)上皮层内中性白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4)黏膜糜烂或溃疡形成,炎细胞浸润,肉芽组织形成和(或)纤维化;(5)胃食管连接处以上出现Bar2 rett食管改变。
表2 反流性食管炎病理分级病理改变 分 级轻度中度重度鳞状上皮增生+++黏膜固有层乳头延伸+++上皮细胞层内炎细胞浸润+++黏膜糜烂-+-溃疡形成--+ Barrett食管改变--+/- 反流性食管炎时,可有鳞状上皮细胞假上皮瘤性增生,纤维母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增生,伴一定程度的细胞异型性,应防止误诊为癌或肉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