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车的运动new
- 格式:doc
- 大小:34.50 KB
- 文档页数:3
《运动的小车》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1. 理解小车运动的基本原理,掌握小车的力学模型。
2. 动手实践,观察小车运动的现象,发现运动的小车在不同条件下的变化。
3. 提高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科学探究的精神。
二、作业内容1. 观察任务:每位同学需要准备一辆小车,观察小车的结构,记录小车的外观、材料和功能。
2. 实验任务:在平面上推动小车,记录小车的行驶距离,并观察小车在不同表面(如沙子、草地、铁轨等)上的运动情况。
3. 思考任务:针对实验结果,小组内讨论并回答以下问题:(1)小车为什么会运动?(2)小车在哪些表面上运动得更快?(3)实验结果与我们的猜想一致吗?如果不一致,我们需要如何调整我们的猜想?三、作业要求1. 独立完成:每位同学需独立完成观察和实验任务,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2. 小组合作:将全班同学分成若干小组,共同完成思考任务,培养团队合作意识。
3. 实验安全:注意实验操作规范,确保实验安全,避免伤害事件的发生。
4. 实验报告:将实验结果整理成实验报告,包括图片、数据和结论,字数不少于300字。
5. 反馈调整:对实验结果进行反思和总结,如有必要,调整猜想并进行新一轮实验。
四、作业评价1. 实验报告评价:根据实验报告的完整性和准确性,评价学生对小车运动原理和实验方法的掌握程度。
2. 思考任务评价: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评价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3. 创新性评价:观察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是否有新的发现或提出新的猜想,评价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五、作业反馈1. 学生提交作业后,教师将作业反馈给学生。
反馈内容主要包括实验结果是否与预期一致、是否解决了问题、是否需要进一步指导等。
2. 学生根据教师反馈,对作业进行修正和改进。
如果仍有疑问,可以向教师提出进一步咨询,以获得更好的指导。
3. 通过反馈和交流,教师和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彼此的想法和困惑,从而促进教与学的共同进步。
第6课运动的小车(教材P54~55)3.布置任务:引导学生分组实验,并完成实验帮助卡。
4.研讨汇报。
组内研讨帮助卡主持人:哪些现象可以说明运动的橡皮槌具有能量?学生1:挥动橡皮槌敲击音叉时,音叉能振动发声,说明运动的橡皮槌具有能量。
主持人:每次敲击时,橡皮槌具有的能量大小一样吗?学生2:不一样。
用橡皮槌重重地敲击音叉时,音叉的振幅大,发出的声音强,说明橡皮槌运动的速度越大,具有的能量越大。
主持人汇总大家的发言。
5.小结:橡皮槌运动的速度越大,具有的能量越大,音叉发出的声音越强。
探索二:撞击实验1.提问:(教学提示:出示小车。
)怎么让这辆小车具有能量?(预设:用手推;让小车从高处滑下来;……)2.追问:今天我们就通过让小车从斜面上滑下来的方法使小车获得能量,但是如何让小车具有不同的能量呢?(预设:让小车从不同坡度的斜面上滑下来。
)又如何判断小车具有的能量的大小呢?(预设:让小车滑下来后撞击水平面上的木块,然后比较木块被撞后滑行的距离。
)3.讲解:为了实验的公平性,小车每次要从斜面的同一位置释4.布置任务:引导学生分组实验,并完成实验帮助卡。
5.研讨汇报。
组内研讨帮助卡主持人:哪些现象可以说明运动的小车具有能量?学生1:木块被撞击后向前滑行说明运动的小车具有能量。
主持人:每次撞击时小车的能量大小一样吗?学生2:不一样。
小车从最高的斜面上滑下时,木块被撞击滑行的距离最远,说明小车运动的速度越大,具有的能量越大。
主持人汇总大家的发言。
6.小结:斜面的坡度越大,小车滑下后的速度越大,具有的能量越大,木块被撞击滑行的距离越远。
四年级科学运动的小车实验记录报告【实验目的】通过实验观察和探究,了解小车在不同力的作用下的运动情况,进一步认识力的效果。
【实验材料】小车、绳子、书籍、斜面、直线轨道、各种物品(如铁球、球、书等)【实验步骤】1. 实验一:直线运动的小车(1)将小车放在平直的桌面上,用手推动小车,观察小车的运动情况。
(2)再用绳子将小车拴在桌边上,拉动绳子,观察小车的运动情况。
2. 实验二:倾斜面上的小车(1)将小车放在倾斜的斜面上,观察小车的运动情况。
(2)在斜面上放置不同重量的物品,再观察小车的运动情况。
3. 实验三:受力的方向对小车运动的影响(1)将小车放在直线轨道上,用手推动小车,观察小车的运动情况。
(2)在小车前方放置各种物品(如铁球、球、书等),再用手推动小车,观察小车的运动情况。
【实验记录】实验一:直线运动的小车(1)用手推动小车时,小车会沿着直线平稳地前进。
(2)用绳子拉动小车时,小车会沿着绳子的方向运动,但速度较慢。
实验二:倾斜面上的小车(1)将小车放在倾斜的斜面上,小车会沿着斜面向下滑动。
(2)在斜面上放置较重的物品,小车滑动的速度会加快,放置较轻的物品,小车滑动的速度会减慢。
实验三:受力的方向对小车运动的影响(1)用手推动小车时,小车会沿着直线轨道平稳地前进。
(2)在小车前方放置物品时,小车会受到物品的阻碍,无法沿着直线轨道前进,而是改变方向或停止运动。
【实验结论】1. 小车在直线运动时,受力方向与运动方向一致时,速度较快;受力方向与运动方向相反时,速度较慢。
2. 小车在倾斜面上滑动时,斜面的倾斜程度和所放置的物品的重量会影响小车的滑动速度。
3. 小车受到的阻力会影响其运动方向和速度。
【实验思考】1. 为什么用绳子拉动小车时速度较慢?答:用绳子拉动小车时,受到的拉力较小,无法提供足够的力量使小车快速运动。
2. 小车在倾斜面上滑动时,为什么会加快或减慢速度?答:小车在倾斜面上滑动时,受到的重力分解成平行于斜面的力和垂直于斜面的力。
《运动的小车》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描述小车的运动方式,了解小车的运动与摩擦力、推力等的关系;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3.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关注科学现象,培养对科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观察小车的运动过程,分析小车的运动与摩擦力、推力等的关系;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发现和总结小车的运动规律,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三、教学准备:1. 准备小车、木板、毛巾、轮子、支架等实验材料;2. 设计实验表格,引导学生记录实验数据;3. 准备PPT课件,辅助教学。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展示不同材质的小车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讨论小车的运动特点。
提问:小车的运动方式和原因是什么?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为新课内容做好铺垫。
2. 探究新知:(1)实验探究: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小车运动的速度与什么因素有关。
讨论并总结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2)讨论与交流: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影响小车运动的其它因素,鼓励学生大胆发言,交流各自的想法和观点。
教师适时引导和总结,帮助学生形成全面的认识。
(3)知识应用:引导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不同材质的小车在相同路况下的运动情况,鼓励学生尝试解释现象的原因。
3. 实践操作: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利用自带材料进行小车制作。
要求学生在制作过程中注意安全,遵循科学实验的原则。
教师巡视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制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4. 成果展示:学生展示自己的小车作品,并介绍设计思路和制作过程。
教师和其他学生可以提问和评价,共同分享经验和收获。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小车运动的相关知识和技能,鼓励学生继续关注科学探索,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6.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小车运动现象,尝试设计新的实验方案,进一步探究小车运动的奥秘。
教学设计方案(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 通过观察和实验操作,理解小车运动与摩擦力、重力的关系。
新教材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3.6 《运动的小车》教学设计讲授新课敲击实验。
实验目的:体验挥动橡皮槌带来的能量。
实验材料:橡皮槌、音叉。
实验步骤:(1)第一次用橡皮槌轻轻地敲击音叉,仔细听音叉发出的声音并用手触摸音叉。
(2)第二次用橡皮槌重重地敲击音叉,仔细听音叉发出的声音并用手触摸音叉。
(3)说一说两次实验的现象有什么不同。
实验记录:橡皮槌敲击实验记录单敲击次数敲击程度实验现象第一次轻轻地敲击音叉发出轻微的响声,用手触摸音又有振动的感觉第二次重重地敲击音叉发出急促的响声,用手触摸音叉,振动感觉明显加快、变强实验结论:挥动的橡皮槌具有能量,而且速度越快,能量越大。
观看《敲击实验》视频资料。
撞击实验。
从三个不同坡度的斜面上释放小车,让小车滑下后撞击水平面上的木块。
测量、记录木块每次被撞后滑行的距离。
实验目的:探究小车的运动速度与撞击力量的关系。
实验材料:小车木块、木板、三个不同坡度的斜面、小旗或其他标记。
实验步骤:(1)安装实验器材,用小旗或其他标记记录木块的起始位置,让小车从第一个比较高的坡度的斜面上自由滑下来,释放小车去撞击木块,在木块被撞后的位置再放置一个小旗或其他标记,测量两个小旗或其他标记之间的距离。
(3)让小车从第二高的坡度的斜面(高于第一次)上自由滑下来,记录木块被撞前后的位置,均用小旗或其他标记标记,测量两个小旗或其他标记之间的距离。
(3)让小车从第学生实验,交流总结实验结果。
第一个活动是敲击实验,需要学生用感官去判断、解释,分别用不同的速度挥动橡皮槌敲击音叉。
运动的物体所具有的能量,通过转化成声音的大小来体现。
第二个活动是撞击实验,需要学生测量撞击前后木块移动的距离,通过比较距离的大小敲击实验,需要学生用感官去观察、判断,通过观察声音的大小来推断能量的大小。
第二个活动是撞击实验,需要学生测量简单的实验数据,学生通过观察距离的远近,来推断运动物体所具有的能量大小。
通过对比观察、测量,发现不同速度的运动物体具有不同的能量。
(新教材)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3.6运动的小车教案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物体运动的速度不同,具有的能量也不同。
2.任何物体工作都需要能量,能量以各种形式存在,有的储存在食物、燃料中。
科学探究目标
1.通过观察敲击实验和撞击实验,认识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
2.通过对比观察、测量,发现物体的运动速度不同具有不同的能量。
科学态度目标
1.发展研究能量的兴趣。
2.意识到通过实验结果作为证据而形成观点。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体会到生活中能量无处不在,并且以各种形式存在。
【教学重点】
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物体运动的速度不同,具有的能量也不同。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音叉、斜面、木块、纸带、软尺、教学课件。
学生准备:记号笔。
(新教材)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3.1让小车运动起来教案
(新教材)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3.6运动的小车教案。
小车的运动
教学目标:
(一)过程与方法:
1、能根据经验提出做直线运动的小车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
2、能够依据假设设计实验进行验证;
3、能够使用“控制变量”的方法搜集证据;
4、能够通过测量、搜集、记录数据,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得出相关结论。
(二)科学知识:
1、知道小车的运动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
2、认识到控制变量是一种搜集证据的重要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体会反复实验获取可靠的测试结果的重要性;
2、意识到科学技术在解决日常工作、生活问题中的作用;
3、学会尊重科学实验中的有关数据。
教学重点:按照“问题—假设—实验—结论”的科学探究过程进行探究。
教学难点:根据假设设计实验。
教学准备:
小车10辆、垫圈(螺丝母)、钩码、木板(跑道90cm*10)、尺、线(1m*10)、秒表(10
块)、学生用《新华字典》和夹子(做终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设疑
1、导入
很多同学都喜欢汽车吧?我也是。我们一起来欣赏一段大家熟悉的电影,(课件出示一
段赛车比赛)精彩吗?从精彩的赛车比赛中,你想到了什么问题?(汽车为什么能开得那么
快?„„)这也是老师心中的困惑。(板书:汽车运动的快慢与?有关)
2、提出可能因素
师:大家在小组里讨论讨论,汽车行驶的快慢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讨论好的小组请举
手。
生:(汇报讨论结果)车轮大小、发动机、轮子数量、天气、路况、坡度、车型、载重
量„„(一一板书)生:发动机。
师:(在提到发动机时)发动机是一个复杂的机械装置,所产生的力的运动方式也是很
复杂的,为了便于研究,今天老师就用简单的拉力代替它所产生的动力。(板书:拉力)还
有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
同学们真是生活中的有心人,提出了这么多可能的因素,我们应该逐个假设,逐个用实
验验证。但汽车不好开到课堂上来做实验,我们就用实验小车来代替。(擦掉汽车,板书小
车。)我们用小车的运动来研究汽车的运动。(板书课题)你们桌上都有一辆这样的小车,有
什么办法可以使小车动起来?到老师这来演示一下,刚才有同学用手推或者拉的方法使小车
动起来,这是因为我们将力传递给小车的,但我们传递了多大的力,不能直观地看出来,在
实验中不利于比较,大家还有其他办法吗?可以充分利用桌上的各种材料。(用垫圈)这个
主意很好,你是怎么想到的?(书上看到的)你真是个爱学习的孩子!他利用了垫圈的重力,
通过线传递给小车,使小车动起来。在实验中可以采用这种方法,我们可以通过所用垫圈的
数量知道所产生的拉力大小,便于比较。大家都试试这种方法吧!
二、提出假设,设计实验方案
1、师:这么多可能因素,你们最想研究的是哪个因素?
生1:我们小组想研究拉力。(师:那你们的假设就是„„)我们的假设是:小车运动
的快慢与拉力大小有关。(拉力越大,走得越„„)
生2:我们想研究与轮子的数量有关的实验。(你们的假设是„„轮子越多,走得越„„;
轮子越少,„„)
生3:我们想研究载重量。(你们的假设是„„载重量越大,走得越„„;载重量越
少,„„)
师:想研究与拉力大小有的组,请举手。想研究与轮子数量有关的,请举手。想研究载
重量的,请举手。还有很多可能因素我无法一一在课堂上研究,大家可以在课后一起做实验
验证。
2、下面我们就分别根据你们的假设,讨论讨论打算怎样做这个实验?还需要什么材料?
(讨论两分钟)
师:你们实验的假设是„„打算怎样做这个实验?
生1:我们实验的假设是:与拉力的大小有关。我们打算先用一个垫圈,再用两个垫圈,
然后用三个垫圈,用秒表计时,比较每次到桌边要用多少秒。
师:在这个实验中,要改变的因素是什么?保持不变的呢?„„也就是只能改变拉力,
其他因素都不能改变。大家觉得他们的这样做可以吗?(拿起小车演示)我第一次从这里出
发,第二次从这出发,行不行?还需要设计起点(用胶带),同样也需要终点(用《新华字
典》)还可以防止小车掉下地。有同学要补充的吗?每次改变垫圈数量,也就是改变拉力后,
要做一组三次实验,然后求出中间值或平均值,这样才能得到比较准确实验结果。
师:你们实验的假设是什么?打算怎样做这个实验?
生2:我们实验的假设是:与轮子的数量有关。我们打算先用四个轮子,看看到终点要
几秒?再用六个轮子、八个轮子,看看到终点分别要几秒?不过没轮子。
师:老师这有。实验中改变的是什么因素?(轮子数量)保持不变的是?(其他因素都
不变)
师:你们实验的假设是什么?打算怎样做这个实验?
生3:我们实验的假设是:与载重量有关。打算先用空车,测出到终点的时间;再增加
货物,测出到终点的时间;比较结果。
师:有货物吗?(我们用橡皮做为货物)你们真善于动脑筋!实验中改变什么因素?(货
物重量)保持不变的是?(其他因素都不变)
师:你们的设计方案都比较周全了,要注意每改变一个因素时,其他因素都不能改变,
每一组实验做三次,记录下结果,算出最后结果,并要根据几组实验最后的结果中讨论出实
验结论。
四、分组实验。
五、汇报实验结果,讨论实验结论。
师:你们小组实验的假设是„„实验中要保持什么不变,改变什么?
生:拉力一个垫圈时,最后结果„„两个垫圈时,最后结果„„三个垫圈时,最后结
果„„我们的结论是小车运动的快慢与拉力大小有关。拉力越大,走得越快;拉力越小,走
得越慢。
师:你们小组实验的假设是„„实验中要保持什么不变,改变什么?
生:四个轮子到终点„„六个轮子„„八个轮子„„我们的结论是小车运动的快慢与轮
子数没有关系。
六、老师总结
通过大家对问题的假设,以及实验的验证,我们可以得到怎样的结论?(生:一是小车
运动的快慢与拉力大小有关。拉力越大,走得越快;拉力越小,走得越慢。二是与轮子数量
没有关系。)课堂上还有很多因素没有被验证,大家课后可以一起通过实验研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