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外国小说欣赏_教学探略
- 格式:pdf
- 大小:131.31 KB
- 文档页数:3
《外国小说欣赏》的教学模式探微摘要:《外国小说欣赏》是浙江省新选定的一套教材,要想充分发挥这套教材的作用,教师必须采取有效的教学方式。
有效的语文教学方式是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提高的有力保障,因此,在《外国小说欣赏》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尝试采用多种教学方式来落实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外国小说欣赏》;教学模式;有效性作者简介:郑艳,任教于浙江省诸暨市二中。
人教社的《外国小说欣赏》被浙江省高中新课改确定为选修模块统一使用,这是一本难得的好教材,然而外国小说教学有许多困难。
虽然《语文课程标准》明确了文学作品教学的内容要求,可是没有对不同的类型提出相应、具体的教学目标和要求,而是按照五个系列,把小说和戏剧的教学目标混杂在一起,语言表述原则性很强,很笼统,体现不出小说的特点;更何况文学知识陈旧,特别是外国现代派小说知识缺失,对外国小说的各种类型及其特征认识不够透彻,以致教学内容难以把握,教学有效性难以落实。
有效的语文教学方式是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提高的有力保障,因此在《外国小说欣赏》教学过程中,可以尝试采用多种教学方式来落实教学的有效性。
一、直观教学教材多为节选内容,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只靠课堂中教师一张贫乏的嘴是感受不到文学的魅力的。
有句话是这样说的:“读一部好的作品,在你捧起之前与合拢之时,你已判若两人了。
”这就指的是阅读完整的作品。
阅读完整的作品和只读一个节选的片段感受是完全不同的。
在学习节选自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的课文《娜塔莎》时,如果只从这一斑中去看全豹的话,是认识不到主人公形象的,更不能领略到《战争与和平》这部作品的巨大魅力。
这时,课外的补充阅读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但鉴于高中生时间的关系,用直观的教学手段——电影取代阅读,使学生快速感受到《战争与和平》这部巨著的魅力。
在近三个小时的观看中,学生不仅看到了娜塔莎从一个稚气的小女孩到成熟妇女的全过程,而且也感受到其中宏大的战争场景,既解决了“人物”这个小说元素的内容,还加深了“场景”这个小说元素的理解。
教案外国小说欣赏牲畜林(共五则)第一篇:教案外国小说欣赏牲畜林《牲畜林》教案【教学目标】1、理清小说脉络,体会小说所表现的乐观精神。
2、体会平时但又隐含幽默的语言。
3、认识与理解本小说层层推进的结构。
【教学重点】小说故事情节的概括及轻松幽默的艺术笔法。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和作者简介同学们已经预习过小说了,你们觉得这篇小说的主题属于哪个母题下面的?明确:战争与和平。
这是一篇写战争的小说,但是我们从小说里却感觉不到硝烟的味道,反倒觉得轻松幽默有趣,这正是这篇小说的作者独有的特色,他的小说几乎都富有寓言式童话般的色彩。
曹文轩说“卡尔维诺是天堂里的作家”,还有人说他是“一位一只脚跨进幻想世界,另一只脚留在客观现实之中”的作家。
卡尔维诺,意大利人,当代作家。
在四十年的创作实践中,力求以最贴切的方法和形式表现当今的社会和现代人的精神,以及他对人生的感悟和信念。
在他绚烂多变的小说后面是一片温暖而明亮的阳光,幻想、宇宙、无限、时间、欢笑或者悲怆就在这片阳光中静静地蔓延。
卡尔维诺是一位有着富于幻想,具有童话气质的作家,同时又是一位有着宇宙和科学的背景,耽于哲思和无限探索的作家。
处女作:《通向蜘蛛巢的小路》(又译《蛛巢小径》)。
代表作:小说《命运交织的城堡》《寒冬夜行人》《我们的先人(三部曲)》(包括《分为两半的子爵》、《树上的男爵》、《不存在的骑士》)《宇宙谐趣》《看不见的城市》《寒冬夜行人》。
20世纪小说经典理论著作:《未来千年文学备忘录》(又译《美国讲稿》)。
编著童话集《意大利童话》。
二、初步感知课文1、读完全文,你印象最深的地方是什么?学生可能说的答案:鬼子最后和野猫同归于尽,大快人心;朱阿每次举枪射击却屡次不成功,他的枪法太拙劣了;朱阿和鬼子都太傻了等等。
2、朱阿的确很滑稽,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小说中对他的外貌描写。
生齐读,然后说说对朱阿的印象。
明确:朱阿是个矮胖子,还戴圆锥形毡帽,身着大圆点衬衣,用一条带圆点的红围巾系住了打满蓝色补丁的裤子,毫无审美观念,像个小丑。
对比阅读——突破单元重点的有效方法——《外国小说欣赏》教学方法探究内容摘要:高中语文选修教材《外国小说欣赏》由八个单元十六篇小说构成,每个单元的两篇小说都是围绕一个话题选材,这八个话题是叙述、场景、主题、人物、情节、结构、情感和想象。
虽然每个单元的两篇小说同属一个话题,但是,由于它们反差强烈,风格迥异,跳越性大,这给学生阅读和教师教学带来很大困难。
但是,也正是因为两篇小说的异质使它们对比鲜明,为我们解决单元重点提供了天然突破口,本文就是在这个思路下,以话题为经,以对比为纬,构建了整体把握教材的网络,让每个单元话题的重点得以突破。
关键词:外国小说欣赏话题对比《外国小说欣赏》把十六篇小说按照小说的基本元素分为八个单元,以话题为纲,从八个方面解读外国小说的内在特质,这种分类为师生学习提供了适合的切入点。
但是外国小说的特质让习惯于阅读传统小说的学生感到陌生,如何提高学生阅读的兴趣并且有效突破单元的话题重点,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尝试运用对比阅读的方法处理单元话题,效果很好。
下面就用对比的方法,从不同对比点切入,一一解说各个单元两篇文章,把八个话题的重点呈现出来:叙述:客观与主观,二者各尽其妙《桥边的老人》和《墙上的斑点》都在叙述,但从叙述的方式上看,它们又完全不同:一个客观,一个主观。
二者虽然大相径庭,但异曲同工,各尽其妙。
读完《桥边的老人》,看到老人和他相依为命的小动物的遭遇后读者不禁都要思考:战争带给我们什么?那些动物和那个老人将承受怎样的命运?小说通过一个旁观者的视角,讲述这位老人在战争中失去了生活的依靠和希望。
作者冰山式的冷静客观叙述,把老人在战争中的命运和对现实的情感等隐藏,读者需要借助小说的信息才能体会,但这种客观的显现却深刻地震撼着读者的心灵,增加了揭露的真实性和批判的深刻性,增强了读者谴责与反思的力度。
《墙上的斑点》突破传统小说的套路,没有情节,没有环境,也没有结局,作者用跳跃式的意识流,只抓住人物瞬间的印象感觉和沉思冥想,将我们引入人物的精神世界。
谈谈人教版《外国小说欣赏》的教学(人教版高一选修备课资料)“外国小说欣赏”这门课怎么教?这虽是一个教学方法的问题,但要从课程和教材的角度思考。
我们以为,课程标准制约选修课程的开设,选修课程的性质决定教材的编法,而选修教材的特点又影响教法的选择。
课程标准关于小说的教学目标,大致可以概括为四点:一是提高文学修养;二是形成良好的文化心态;三是学习鉴赏小说的基本方法,提高阅读能力和鉴赏水平;四是尝试创作小说,把创作和鉴赏结合起来。
“外国小说欣赏”就是在这样的目标指示下开设的一门选修课程,因此,它的性质当然是由课程目标决定的。
那么,“外国小说欣赏”是一门怎样的课程呢?首先它是选修的。
必修课业已结束,选修课程是在必修基础上提高学生的相关学力,这样,教学内容的选择要稍微讲究一点高度和系统性。
其次它是文化的。
如果《〈论语〉选读》是传承中国传统文化,那么,《外国小说欣赏》是了解西方特别是近现代的思想和文化。
所选的16篇小说,都是“以思想为目的的小说”。
第三,它是经典的。
所选的都是近现代外国小说公认的经典。
对于小说这种叙事艺术,教学时需要感悟与欣赏。
第四,它有着新的语文知识。
如西方现代小说的基本文体特征,小说史的大致轮廓,创作方法和大致流派等等。
当然,对这些知识不是系统的学习,而是大概的初步的了解。
对这门课程的性质作这样的分析,虽然不很科学,却能从教科书中找到印证。
那么,《外国小说欣赏》这本教材有什么特点呢?笔者归纳如下:1.吸收了小说研究领域已被广泛认同的新成果。
与以往教材不同的是,它以小说的基本元素来组织单元,分为“叙述”“场景”“主题”“人物”“情节”“结构”“情感”“虚构”八个单元。
每个单元介绍了相关知识,这些知识对于中学语文教师来说,大学时有所涉及,但并不系统。
可以说,这是新的语文知识。
2.选文的深度,决定了师生阅读这些小说有一定的难度。
尽管编者考虑到中学生的接受水平,但是外国小说的特质让习惯于阅读传统小说的学生感到陌生,何况所选的16篇小说,除了《墙上的斑点》外,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可能都是第一次接触到,可能连老师都感到陌生,因为在大学期间接受的外国文学作品已经逐渐淡忘了。
《桥边的老人》《墙上的斑点》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叙述的角度对于故事内容和题旨呈现的的作用。
2、叙述的加减法(简洁与繁复)在小说中的特殊运用。
设计理念:由叙述的角度来切入对小说的阅读理解,引导同学深入思考叙述的简洁和繁复在小说中的特殊运用及对主旨呈现的不同作用。
教学重点:叙述的加减法(简洁与繁复)在小说中的特殊运用。
教学难点:在对叙述繁简的讨论中获得意识流的基本特征。
教学流程:课前准备:1、了解海明威的人生经历及创作。
海明威(l899~1961),美国小说家。
1954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生于乡村医生家庭,从小喜欢钓鱼、打猎、音乐和绘画,曾作为红十字会车队司机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长期担任驻欧记者,并曾以记者身份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和西班牙内战。
晚年患多种疾病,精神十分抑郁,经多次医疗无效,终用猎枪自杀。
他的早期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1927)、《永别了,武器》(1927)成为表现美国“迷惘的一代”的主要代表作。
30、40年代他转而塑造摆脱迷惘、悲观,为人民利益而英勇战斗和无畏牺牲的反法西斯战士形象(剧本《第五纵队》1938),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1940)。
50年代后,他继续发展20年代短篇小说《打不败的人》和《五万大洋》的宁折不弯主题,塑造了以桑提亚哥为代表的“可以把他消灭,但就是打不败他”的“硬汉性格”(代表作中篇小说《老人与海》1950)。
在艺术上,他那简约有力的文体和多种现代派手法的出色运用,在美国文学中曾引起过一场“文学革命”,许多欧美作家都明显受到了他的影响。
2、阅读《诺贝尔文学奖文库.授奖词与受奖演说卷》(浙江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中关于海明威的部分。
(资料印发)3、了解伍尔芙及其创作。
弗吉尼亚.伍尔芙(1882 - 1941)是一位英国女作家和女权主义者。
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伍尔芙是伦敦文学界的一个象征。
她在1905年开始以写作作为职业。
刚开始是为《时代文学增刊》写作。
选修之《外国小说欣赏》教学思路初探华师一附中刘晓霞高二上学期,我校的语文课选择了三本教材:一是必修四,二是选修《外国小说欣赏》,三是读本。
其中内容多、形式新的选修教材成为本学期教学的难点。
从内容上看,《外国小说欣赏》共八个单元,每个单元两篇课文、一篇理论介绍,而且大部分课文都是短篇,所以,老师可以从容地教,学生也可以细细地学。
如何让这一本选修教材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在新学期开始之前,我在学生中做了一个简单的调查:请十个学生谈谈在小说阅读中的方法、心得与困惑。
得出的结论是:1、学生有热情。
相对于其他文体,学生更愿意读小说。
2、阅读无深度。
一半以上的学生仅以猎奇或是读故事的心态来读小说,把情节一看,阅读就结束了,没有深入分析人物性格、作者技巧、思想内蕴。
3、知识不系统。
对于小说阅读的方法,还停留于“情节、环境、人物”三个方面;对于中国小说的发展,只有断点式的印象;对外国小说的发展,一无所知。
针对以上情况,我对选修之《外国小说欣赏》的教学做出了这样的定位:1、教材定位:不是必修教材小说单元的延伸,而是深化、更新和拓展。
必修5册书,只有两个小说单元,其中的外国小说只有两篇:《老人与海》、《装在套子里的人》。
前者重在欣赏人物形象,后者重在把握情节和主题。
教师应通过本选修教材中的“情节”、“人物”、“主题”、“场景”单元的教学,深化、更新学生在必修中的相关知识;应通过“叙述”、“结构“、“情感”等单元拓展学生阅读外国小说的视野。
2、内容定位:在开课之初(也可以是整个选修模块上完以后),为学生适当勾勒外国小说史的大致轮廓。
在进行单元教学时,以理论带欣赏,重点关注必修中没有提到的新概念,如“扁平人物与圆形人物”、“人物与情节的淡化”、“主题的实现”等。
具体教学思路如下:一、结合教材定位,勾勒文学史的大致轮廓“本课程的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在欣赏外国小说以及初步感知小说这一文体的基本特征。
与此同时,适当地勾勒外国小说史的大致轮廓”。
浅谈《外国小说欣赏》的教和学人教版的《外国小说欣赏》由于其理念新颖,内容丰富,编排独特,被不少省市纳入选修模块。
但是在《外国小说欣赏》教和学过程中,无论是教师的指导,还是学生的学习,都与课程存在隔膜,没有打通,有一种无法“入乎其内”的感觉,自然就很难到达“出乎其外”的境界。
因此,要使这一门选修课程取得实效,就须设法架构通往《外国小说欣赏》的桥梁。
一、明确文本的定位如何教和学《外国小说欣赏》,需要有一个定位。
《语文课程标准》中没有单独提出小说教学的要求,在必修课程中,仅明确了文学作品教学的内容要求,“在阅读鉴赏中,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
了解作品所涉及的有关背景材料,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在选修课程中,将小说和戏剧要求并提。
浙江省以《语文课程标准》为指针,根据《外国小说欣赏》课程的实际,制定了《<外国小说欣赏>模块教学指导意见》,提出教学目标:“引导学生阅读外国小说,传授给学生关于小说的一些基本知识,在阅读、领悟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和知识水平,培养学生高格调的审美情趣,提升他们的人生境界。
”同时,将教学基本定位为欣赏。
结合编者的意图,编者在该书“前言”中指出“定位于欣赏,比较恰当。
”因此在教材处理和教学过程中,要定位于欣赏,兼及例文性。
这就意味着,师生要注重精读“这一篇”。
正如浙江省高中语文教研员胡勤老师指出:“教学应该着重帮助学生读出文学的味道,找到阅读‘这一篇’作品的要津,架设桥梁,到达文学的彼岸。
要把文学和人生经验联系起来,了解作者的思想心理图式,还原作者和作品的背景,以作者的人生经验来帮助理解作品;同时重视读者(学生)的生活经验,读者(学生)是以自己的经验和作品对话,与作者交流。
”(《关于教学人教社的<外国小说欣赏>思考和建议》,详见《中学语文教学》2008年第4期)。
由于注重精读“这一篇”,容易出现“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之弊,所以应适当顾及小说文本的“例文”性质。
专题二十二选做题--外国小说欣赏教案目标:1、熟悉外国小说的文体特点。
2、掌握欣赏外国小说的方法。
3、做针对练习。
重点难点:掌握欣赏外国小说的方法。
课时:4课时。
准备:学案、练习案。
教法:自学、讨论、交流、点拨、归纳、练习。
内容和过程一、考点解析2012年《考试说明》明确规定:2012年湖南高考语文试卷选作题由9分增加到12分。
试题两问,试题呈梯度考查,第二问极可能为探究题。
【考点一:外国小说欣赏】(一)知识清单中国小说只有三要素:情节、人物和环境。
外国小说则有8个基本元素:叙述、场景、主题、人物、情节、结构、情感、虚构。
话题重要概念、举例、观点叙述叙述角度:分为全知视角(《墙上的斑点》)和有限视角(《桥边的老人》)。
叙述人称:第一人称自然亲切、真实可信,适于心理描写。
第三人称客观冷静,不受时空限制。
第二人称拉近距离,便于抒情。
场景场景即“场面描写”,是以人物为中心的环境描写,一般由人物、事件和环境组成。
场景可以:(1)给全篇定调;(2)营造意境与渲染气氛;(3)导引人物出场;(推动情节发展和为后文铺垫)(4)揭示人物性格;(5)作为象征,有揭示主题的作用。
主题小说必有主题,宽泛意义的主题称为“母题”。
小说忌“主题鲜明”,主张“形象大于思想”。
小说通过形象将“理”蕴涵其中,隐喻象征暗示出主题,因此主题就有多种可能。
罗兰巴特说:作品一旦产生,作者就死了。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人物人物是小说的三要素之一。
贴着人物写,就是贴着人物的心理写,贴着人物的言行写。
分析小说,要注意人物的内心和言行。
如娜塔莎、丹柯、朱阿等。
扁平人物性格简单,如别里科夫。
圆形人物性格复杂,如美国小说玛格丽特•米切尔的《飘》里的斯佳丽。
情节情节是文学作品中一系列事件的逐步展开。
情节的运行方式有:1、发生—发展—高潮—结局。
(基本模式)(注意倒叙)2、摇摆。
《老人与海》和《变色龙》均在摇摆中进行。
3、出乎意料和情理之中既“欧•亨利式的结尾”:《麦琪的礼物》结构结构是一个“容器”:将生活中的点滴事件、情绪固定下来;充分展示生活本身的多姿(《牲畜林》《半张纸》)。
外国小说欣赏教学的案例分析介绍外国小说欣赏的教学是包括美国、英国、法国等国家的文学作品,这些作品包括文学史上重要的作品以及当代优秀的作品。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让学生学会分析小说的结构、主题、人物描写以及对小说中所涉及的文化现象进行分析。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对外国小说欣赏教学的案例进行分析:教学环节的设计、学生思考能力的培养、有效的教学反馈。
教学环节的设计外国小说欣赏的教学环节应该多元化,既要注重课堂上的讲解和展示,也要注重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探究。
在教学上,可以采用不同的方式来进行讲解和教学,包括:1.课堂讲解:教师通过展示PPT等方式对小说的结构、人物、主题进行讲解,让学生初步认识小说的基本情况。
2.课内讨论:教师可以把学生分为小组,让他们就小说中的某个问题进行讨论和思考,从而激发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3.课外拓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小说相关的其他作品,例如文化背景、影响、作者生平等,让学生能够深入了解小说中所涉及的问题和文化现象。
学生思考能力的培养在外国小说欣赏的教学中,学生的思考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1.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例如说小说中的某个人物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行为,这样可以让学生开始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
2.多元化的讨论和思考方式: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多元化的让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例如说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和研究,或者拓展课外阅读来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小说。
3.考试形式的改变:教师可以通过不同的考试形式来考核学生的思考能力,例如以小组为单位完成某个项目或者小说分析报告。
有效的教学反馈在外国小说欣赏的教学中,教师的反馈是必须的。
教师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提供学生有效的教学反馈:1.讲解的纠正和指导: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及时对学生的纠正和指导,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对小说的正确理解。
《外国小说欣赏》教学的案例分析外国小说欣赏》主编曹文轩先生在前言的选文原则中说道:“因这是一门语文课程,所选文本在写作方面有可说之处,供学生写作方面借鉴。
”教学《外国小说欣赏》可着眼于如何欣赏外国小说以及初步感知小说的基本特征,简约介绍创作方法及流派史的轮廓,也可以立足于广泛欣赏外国小说、初知小说艺术、提高文学鉴赏能力、提升人生境界等教学目标。
外国小说是文学世界的一个庞大的组成部分,是不可忽视的文学艺术结晶。
《外国小说欣赏》这一教材,无论是选文还是话题设计、实践活动,各个环节都与写作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一门写作课,它对于写作能力的训练与培养十分有益。
我们可以紧紧围绕教材设计,将文本与写作直接结合,让学生在把握小说体裁的同时掌握相关的写作模式,这种写作模式宜以小作文为主。
一、欣赏中领略写作奥义文学欣赏是一种极具灵性的活动,最忌僵化。
“文学是社会生活和人类心灵的反映。
”①学习对于学生来说,是一辈子的事。
形成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考能力”,才是最关键的。
为此,我们必须培养学生阅读古今中外各类小说的兴趣,从优秀的小说作品中汲取思想、感情和艺术的营养,丰富、深化对历史、社会和人生的认识,提高文学修养。
“艺术不单传达感情,也表达思想。
”②留心观察社会生活,丰富人生体验、人生情感,有意识地积累创作素材,提炼素材,尝试创作小说、小作文,互相交流。
(一)从获奖作家的视角来探索写作的奥义艺术个性与技巧的再生。
“由于他严谨的艺术才能,使俄罗斯古典传统在散文中得到继承”,这是1933年俄国作家蒲宁获诺贝尔文学奖的理由。
于学生而言,拥有充沛的知识是写作的必备武器。
但在写作中,强调知识的积累不是惟一的门路,更重要的是要有广阔的视野。
“为了表扬他的作品,这些作品兼具有对时代广阔的透视和塑造人物的细腻技巧,并有助于德国文学的振兴。
”这是1972年德国作家伯尔获诺贝尔文学奖的理由,或许对现在的莘莘学子会有些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