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生态学知识点
- 格式:doc
- 大小:55.00 KB
- 文档页数:3
⼟壤⽣态学重点第⼀章1、⼟壤⽣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空间结构和营养结构。
2、⼟壤⽣态系统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平结构。
3、⼟壤⽣态系统的垂直结构包括⼤⽓层、植被层、⼟壤层、岩⽯风化层。
2、⼈类活动对⼟壤⽣态系统有哪些影响?(l)直接损坏或提⾼⼟壤⽣态系统的⽣产⼒;包括:对⽆机和⽣物环境的影响,对能量和物质循环的影响。
(2)通过⽔分与能量平衡交替,对全球⽓候及C、N、S元素循环产⽣影响;(3)加速⼤⽓、⽔体污染及温室⽓体向⼤⽓逸散积极的影响:⽔⼟保持措施,平衡施肥, 酸性⼟壤施⽤⽯灰, 合理灌溉,种植绿肥等。
负⾯影响:各种农业化学品的使⽤,加剧⼟壤恶化,⼟壤压实,毒害物质的⼤量输⼊,单⼀种植,作物告杆的收获焚烧等。
第三章⼟壤原⽣动物: 泛指⽣活在⼟壤中或⼟壤表⾯覆盖的凋落物中的原⽣动物。
是动物界最低等的⼀类真核单细胞动物,个体由单个细胞组成。
⼟壤微⽣物:⼟壤微⽣物包括:细菌、放线菌和真菌⼟壤动物: 指长期或⼀⽣中⼤部分时间⽣活在⼟壤或地表凋落物层中的动物菌根:真菌的菌丝侵⼊植物根部后,和植物根组织⽣活在⼀起,形成真菌与植物根的共⽣体称为菌根外⽣菌根:菌丝侵⼊根部后,只在表⽪细胞间隙扩展,并不侵⼊根细胞内部,这种菌根称为外⽣菌根。
1、⼟壤⽣物的⽣态功能是什么?①分解有机物质,直接参与碳、氮、硫、磷等元素的⽣物循环。
②参与腐殖质的合成和分解作⽤。
③固定空⽓中氮,溶解⼟壤中难溶性养分等的能⼒,从⽽改善植物营养状况。
④⼟壤⽣物的⽣命活动产物如⽣长刺激素和维⽣素等能促进植物的⽣长。
⑤参与⼟壤中的氧化还原过程1、⼟壤微⽣物的类别与作⽤。
⼀)原核微⽣物:主要是能分解各种有机物质的种类。
(⼆)真核微⽣物:真菌在⼟壤中的作⽤:是⼟壤有机质的主要降解者;某些真菌和植物的根系产⽣菌根;促进⼟壤结构的形成,菌丝的穿插对于促进⼟壤的凝聚有重要的作⽤。
(三)⾮细胞型⽣物:病毒在控制杂草及有害昆⾍的⽣物防治⽅⾯有良好的应⽤前景;2、⼟壤微⽣物的分布特点。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生活环境(生境):是在一定时间内对生命有机体生活、生长发育、繁殖以及对有机体存活数量有影响的空间条件及其他条件的总和。
·拮抗:是各个因子在一起联合作用时,一种因子能抑制或影响另一种因子起作用。
·利比希最低量定律:作物的产量常常不是被需要量大的营养物质所限制,而是受那些只需要微量的营养物质所限制。
·世代不相重叠:指生物的生命只有一年,一年只有一次繁殖,其世代不重叠。
·种间竞争关系:指两个或更多物种的种群对同一对象的争夺,如空间、食物或营养物质、光线等。
·生物群落:指在一定时间内,居住在一定区域或生境内的各种生物种群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有规律的一种结构单元。
·优势程度:决定群落中各个成员重要性程度。
·生态系统:一定空间内生物和非生物成分通过物质的循环、能量的流动和信息的交换而相互作用、依存所构成的生态学功能单位。
·生态平衡:是一定的动植物群落和生态系统发展过程中,各种对立因素通过相互制约、转化、补偿、交换等作用,达到一个相对稳定的平衡阶段。
·土地生态学:是研究土地生态系统的类型特征、成因、分布及其演化规律与优化利用的科学。
·生态位:生态系统中各种生态因子都具有明显的变化梯度,这种变化梯度中能被某种生物占据利用或适应的部分。
·土地生态系统:在特定地域内,土地上的无生命体与同一地域范围内的有生命体之间,形成的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着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有机综合体。
·农业生态系统:是一种特殊土地生态系统,其特殊性主要表现在系统的形成与演变主要受人为控制。
·荒漠:是指气候干旱、降水稀少、植被稀疏低矮、土地贫瘠的区域,意即“荒凉之地”。
·沼泽生态系统:是一个介于典型陆生生态系统和水生生态系统之间的湿生生态系统。
1.土地是地球表面上由地貌、土壤、岩石、水文、气候等要素组成的自然历史综合体,它包括人类过去和现在活动的种种结果。
功能:(1)生物栖息和支撑功能。
(2)植物生产和生物养育功能。
(3)环境净化和修复功能。
(4)地球生态系统的物质与能量循环功能(5)生态环境变迁的历史记载功能。
2.土地生态学是一门研究土地生态系统组成与特性、结构与功能、发展与演替、优化利用与调控机制的学科。
内容:①土地生态系统的形成与演替②组成与结构③退化机理与修复途径④调控机制与可持续利用及管理⑤研究方法和工程技术应用特点:①空间的地域性②时间的动态性③对象的宏观性④问题的综合性⑤方法的多样性3.土地生态管理概念:是人类为了提高土地生态系统的功能和效率所从事的一系列有目的的活动.4.代内均等,即当代每一个社会成员应该而且有责任,使人们都拥有同等权力和机会开发、利用和占用土地资源。
代际均等:我们的子孙后代与我们当代人具有同等的权力享受土地资源的收益和福利,拥有安全和舒适的土地生态环境。
5.生态平衡:一个生态系统能够长期保持其结构和功能的相对稳定的状态(书)生态平衡:正常的生态系统中,系统各部分在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上相互之间保持一种动态的平衡状态,称为生态平衡。
人作为消费者的一部分参与其中。
(百度)6.整体论:客观世界是由一系列的处于不同等级系列的整体所组成,如原子、分子、矿物、有机体、人类社会、地球、银河系、宇宙等。
每个整体都是一个系统,即处于一个相对稳定态中的相互关系集合。
系统论:是一门运用逻辑学和数学方法研究一般系统规律的理论,从系统的角度揭示客观事物和现象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共同本质和内在规律性。
7、生态经济协调论的内容①生态经济两重性理论。
②生态经济有机整体理论。
③生态经济全面需求理论。
④生态经济生产理论。
⑤生态经济价值理论。
⑥生态经济循环理论。
⑦生态经济战略理论。
8、复合种群的概念是由空间上彼此隔离,而在功能上又相互联系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亚种群或局部种群组成的种群缀块系统。
土地生态学1.土地的含义:土地是地球陆地表面上由地貌、土壤、岩石、水文、气候等要素组成的自然历史综合体,它包括人类过去和现在活动的种种结果。
2.土地的重要功能:①生物栖息和支撑功能②植物生产和生物养育功能③环境净化和修复功能④地球生态系统的物质与能量循环功能⑤生态环境变迁和历史记载功能3.生态学定义:即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4.土地生态学的概念:土地生态学是一门研究土地生态系统组成与特征、结构与功能、发展与演替、优化利用与调控机制的学科。
5.土地生态学的研究内容:①土地生态系统的形成于演替②土地生态系统的组成与结构③土地生态系统的退化机理与修复途径④土地生态系统的调控机制与可持续利用及管理⑤土地生态系统的研究方法和工程技术应用。
6.土地生态学的特点:①空间的地域性②时间的动态性③对象的宏观性④问题的综合性⑤方法的多样性。
7.土地生态伦理研究理论研究的核心问题包括两个方面:①土地利用或资源配置必须兼顾代内均等和代际均等(代内均等:即当每一个社会成员应该而而且有责任使人们拥有同等的权利开发、利用和占用土地资源)(代际均等:我们子孙后代与我们当代人具有同等的权利享受土地资源的收益和福利,拥有安全和舒适的土地生态环境)②人类对土地的监看有一种责任感,对土地生态系统中的个体,也对土地生态系统本身负有道德义务。
8.生态系统的概念: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生物组分与非生物环境之间通过不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而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并具有一定功能的统一整体。
9.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生物组分和非生物组分。
10.土地生态系统的概念:土地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土地上无生命体与同一地域范围内的生命体之间,形成的一个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有机综合体。
11.土地生态系统的性质:①复杂性②层次性和高维性③土地生态系统中个子系统关联的复杂性④土地生态系统的不确定性⑤土地生态系统的开放性和动态性⑥土地生态系统的自适应性和自组织性12.土地生态系统的分类:①按照土地生态系统的大小可以将土地生态系统分为小区域、中等区域、大区域、全球区域②按照土地生态系统的用途,可将土地生态系统划分为农用地生态系统、建设用地生态系统、和未利用生态系统三个大的类型。
00973土地生态学一、土地生态学:土地生态学是一门研究土地生态系统的特性、结构、功能和优化利用的学科。
二、土地生态学基本任务:1、应用生态学原理指导土地开发、利用、整治、保护和管理2、揭示土地开发利用与保护管理过程中的生态规律。
三、土地生态学基本目的:为土地利用规划、利用工程和土地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四、土地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土地生态系统五、土地生态学的研究内容:可以概括为五个方面:1、土地生态类型(1) 土地生态分类, 即土地生态系统类型的划分。
其目的是使复杂多样的土地生态系统类型得以条理化、系统化(2) 土地生态系统的组成与结构(3)土地生态系统的形成与演替。
2、土地生态评价主要属于土地生态系统功能的研究, 重点是土地生态系统生产力的研究。
一般包括:(1) 土地生态适宜性评价;(2) 土地生产潜力评价。
3、土地生态规划设计是在土地生态评价基础上开展的土地生态学重要研究内容。
土地生态规划属于“总体规划”的性质,有两种情况:①以土地生态评价结果为依据进行布局,少考虑社会经济因素;②充分考虑土地生态评价结果的同时, 综合考虑经济社会因素而编制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规划方案。
4、土地生态整治对影响和制约土地生态系统潜在生产力发挥的各种限制性因素的改造。
内容广泛,包括:水土流失地的治理;盐碱地的治理;风沙地的治理;沼泽地的治理;受污染土地的治理;中低产田改造;荒山荒地的开发与治理。
5、土地生态管理土地生态管理主要是通过审查和监督各级土地生态规划与设计方案,使人类按照规定的土地用途, 合理地利用、改造和保护土地, 不断提高土地肥力和生产力, 保持土地生态平衡, 获取最优的土地利用综合效益。
其重点是:(1) 土地利用结构的监督;(2) 土地肥力及其变化趋势的监督;(3) 土地开发活动的监督;(4) 土地污染与环境保护的监督。
第一章生态学基础一、生态系统是生态学的研究对象一、生态系统:指生物群落及其无机环境相互作用的一个自然系统。
.土地:地球陆地表面由地貌、土壤、岩石、水文、气候等要素组成的自然历史综合体。
(生态学。
是一个由气候、地貌、岩石、土壤、植被、水文、以及人文以及人类活动种种结果组成的生态系统土地生态学:是一门研究土地生态系统组成与特性、结构与功能、发展与演替、优化利用和调控机制的学科。
生态系统:指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生物组分与非生物环境之间通过不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并具有一定功能的统一整体。
生态系统: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生物组分和非生物环境之间通过不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而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并具有一定功能的统一整体。
土地生态系统: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土地上无生命体育同一地域范围内的生命体之间,形成一个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有机综合体。
土地生态分类:以生态系统的特性、生态系统的演变特征、人类对土地生态系统的入侵程度和利用保护手段等为标准,以土地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的差异为依据,按系统系统内各组分要素在空间上的组合特点,划分为不同的土地生态系统类型。
土地分类:将各个个体土地单位按质地共同性或相似性作不同的抽象概括与归并,获得分类级别高低不同的各种土地分类单位。
土地生态评价:指队土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价值和健康及其生态环境质量所进行的评价。
土地生态设计:是建立在土地生态规划基础上,依据生态条件和人类社会发展的需要,应用生物工艺、物理工艺及化学工艺的原理和方法,对土地的利用模式、土地利用环境和土地利用过程项目进行参数设计的过程。
土地生态工程:是研究和调控土地生态系统,使土地生态系统实现可持续利用的综合配套集成工程技术生态足迹评价:是指在一定时期一定经济规模维持特定人口资源消费和废气物所必须的生物生产土地面积,它是一种测算人类对自然利用程度的新的综合指标土地生态规划:以协调人、自然、土地为核心,按照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要求对一定区域的土地生态系统进行开发、利用、整治和保护所制定的时间安排和空间部署。
土地生态学第一章土地生态学基本概念,体系与发展1 土地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在生态学的一般原理基础上,阐述土地及其环境间的物质与能量循环转化规律,优化土地生态系统的对策与措施。
2 土地生态学的研究内容:土地生态系统的形成与演替,组成与结构,退化机理和修复途径,调控机制与可持续利用以及管理,研究方法与工程技术应用3 土地生态学的特点空间的地域性,时间的动态性,对象的宏观性,问题的综合性,方法的多样性。
4 土地生态学的研究方法与技术体系土地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包括调查方法、评价方法、数量模型方法、试验分析,规划,生态重建。
其技术体系包括各种调查、评价、模型、规划、重建的技术流程及其实践应用。
5 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联系A 与土地学和生态学土地生态学是土地学和生态学之间的一门交叉学科。
通过直接吸收土地学和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而不断充实发展,形成自己特殊的研究领域和独特的核心问题。
B 与景观生态学是有密切联系的地方,某些研究内容有一定交叉和重叠,但这在现代不同学科之间的发展是常见现象。
但是,两者是有很大差别的,在整体上不存在包含与被包含,替代与被替代。
土地生态学有着自己独特的研究领域和核心的研究问题。
两者学科的研究对象不同景观学是景观,生态学研究对象是土地。
第二研究的核心问题不同。
第二章土地生态学的理论基础1 新三论:耗散结构理论,协调论,突变论老三论: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
2 土地生态学的理论基础:系统论与整体论,生态平衡及其调控理论,资源经济-生态协调理论,渗透理论,等级理论,地理分异规律,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理论,生物动力源-汇理论,可持续利用与管理的生态系统。
3 整体论与系统论内容:整体论,一种科学的假设,为在对系统内部细节不去了解的情况下研究某个整体或系统提供了基础。
系统论定义,运用逻辑学和数学模型的方法研究一般系统规律的理论,从系统的角度揭示客观事物和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共同本质和内在规律。
系统论的内容:层次,结构,功能,信息,反馈,平衡,涨落,突变,自组织。
土地生态学1.土地:地球陆地表面上由地形、地貌、土壤、岩石、水文、植被、气候等要素组成的自然经济综合体,它包括人类过去和现在活动的种种结果。
2.土地的功能:支撑、供给、调节、文化3.生态学: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4.土地生态学:一门研究土地生态系统组成与特性、结构与功能、发展与演替、优化利用与调控机制的学科。
5.土地生态学的特点:空间的地域性、时间的动态性、对象的宏观性、问题的综合性、方法的多样性6.资源生态学的基石:资源科持续利用理论、资源承载力分析方法与手段、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胃研究核心7.资源生态学与土地生态学的对比:范围更大、有交叉知识、土地生态学是资源生态学的重要分支学科8.土地生态经济的准则:是否在土地利用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是否在土地利用取得最佳的生态效益、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是共生的两个方面9.土地生态伦理的核心问题:土地利用或资源配置必须兼顾代内均等和代际均等;人类对土地的健康有一种责任感,对土地生态系统负有道德义务。
10.景观生态与土地生态学的不同:基础理论支撑不同、研究目的方向不一样、研究目标不一样、景观生态学不考虑中间过程,它为土地评价、管理和保护服务。
11.土地科学:土地基础科学(土地资源学、土地生态学、土地法学)土地技术科学(土地调查、土地统计、土地制图、土地监测、土地信息系统)土地应用科学(土地利用规划、土地管理学、土地工程、地产经营)12.土地生态学同时从“垂直”和“水平”两个方向研究土地生态系统和土地生态问题,土地生态系统是一个纵横交织的立体网络系统。
13.生态系统: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生物和非生物的成分之间,通过不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活动而互相依存的统一整体,构成一个生态学的功能单元。
14.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性:具有长期的相对稳定性、能通过内部的调整,以维持结构和机能的稳定。
15.生态平衡靠负熵流来维持16.生态平衡的原则:物质保护、生态保护、结构保护、关系保护17.生态平衡的调节主要通过系统的抵抗力、恢复力、自制力以及内稳态机制来实现。
地生知识点总结重点地生,又称为土壤生物学,是生物学的一个分支,专门研究土壤中的微生物、植物和动物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地生学已经逐渐成为研究土壤健康和生态系统功能的重要学科,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土壤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下面就地生学的几个重要知识点进行总结。
1. 土壤及其特性土壤是地球表面上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由岩石颗粒、有机质、水和空气组成。
土壤的主要特性包括质地、结构、孔隙度、养分含量和酸碱度等。
这些特性直接影响着土壤的肥力、透气性和保水性,进而影响着土壤生物的分布和活动。
2. 土壤微生物土壤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放线菌、原生动物和线虫等。
它们是土壤生物圈中最丰富和多样的一类生物群落,对土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功能具有重要影响。
土壤微生物参与了土壤有机物的分解和养分的循环,还能抑制植物病原菌的生长,对土壤生态系统的健康和稳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 土壤植物土壤中的植物包括草本植物、灌木和树木等。
它们通过根系和地下茎在土壤中生长,能够固定土壤、防止水土流失,并且通过光合作用为土壤生物提供有机物质。
一些草本植物还能够调节土壤酸碱度和改良土壤结构,对土壤的肥力和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的影响。
4. 土壤动物土壤动物包括微型动物、蠕虫、昆虫和小型脊椎动物等。
它们在土壤中起着生态工程师的作用,通过挖掘、搬运和消化来改变土壤的结构和质地。
土壤动物还可以促进土壤微生物的活动,增加土壤的通气性和蓄水性,对土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具有重要的作用。
在地生学的研究中,还需要关注土壤中的污染物、生物入侵和气候变化等因素对土壤生物的影响。
通过深入研究土壤生物的多样性、分布和功能,以及土壤生物与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的相互作用,可以更好地了解土壤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为土壤的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同时,地生学的研究还有利于优化农业生产方式、改善土壤肥力,推动农业生态化、有机化和可持续化发展,为人类粮食安全和生态环境保护做出贡献。
初中地理生态知识点整理地理是一门研究与人类活动相关的科学,其中生态学是地理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分支。
初中生在学习地理科学时,会接触到一些与生态有关的知识点。
本文将对初中地理生态知识点进行整理和梳理,以期对学生们的学习有所帮助。
一、生态系统及其组成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和环境因子所组成的一个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整体。
生态系统包括生物群落、生物种群、生物个体和生态环境几个层次。
1. 生物群落:指在某一特定地理区域内,由生物种群构成的群落。
2. 生物种群:相同物种个体的总体。
3. 生物个体:物种中的个体。
4. 生态环境:指生物所处的生存环境,包括非生物因子和生物因子。
二、生态平衡与生态失衡生态平衡指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和环境因子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处于相对稳定状态的状态。
而生态失衡则指生态系统中的某些组成部分发生了异常变化,破坏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 生态平衡的重要性:生态平衡有利于维持生物物种的多样性,促进能源的循环利用,保护自然环境,维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2. 生态失衡的影响:生态失衡会导致物种灭绝、生物多样性下降、生态系统功能丧失等问题,对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都会造成巨大的影响。
三、生态环境保护保护生态环境是人类社会的共同责任,也是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前提。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1. 城市绿化:增加城市内绿地面积,植树造林,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
2. 水资源保护:合理利用水资源,防止水污染,加强水资源的管理和保护。
3. 生态农业:推广生态农业技术,减少化学农药和化肥的使用,保护土壤和水资源。
4. 自然保护区建设:设立自然保护区,保护珍稀濒危动植物,维护生态平衡。
5. 控制工业污染:加强对工业生产过程中的污染物排放的监管,减少环境污染。
四、气候与生态气候是指在特定地理区域内长期统计得到的天气变化的一种总体表现。
气候对生态系统有着重要影响,下面是气候因素对生态的几种影响:1. 温度:温度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繁殖等有着重要影响。
土地生态学知识点
一、绪论
1. 土地生态学是应用生态学的一般原理, 研究土地生态系统的能量流、物质流和价值流等的相互作用和转化, 开展土地利用优化与调控的学科。
其任务有两点:一是应用生态学原理指导土地开发、利用、整治、保护和管理;二是揭示土地开发利用与保护管理过程中的生态规律。
2. 土地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土地上无生命体(环境条件)与同一地域范围内的生命体(植物、动物、微生物等)之间,形成的一个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有机综合体。
土地生态系统与土地相比,更侧重土地单元中的物质能量流动与利用方式之间的关系土地生态系统与生态系统相比,更侧重于立地条件与利用方式的空间异质性.
3. 土地生态学的产生背景与应用领域(了解当今面临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二~五、生态学基础(一)
1. 1935年,英国植物生态学家A.G.Tansley爵士(1871-1955)首先提出生态系统的概念。
在一定区域内共同栖居着的所有生物(生物群落)与其环境之间由于不断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而形成的有机整体
2. 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流动是借助于食物链和食物网来实现的。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具有显著的特点:能量在生态系统中的流动,是沿着生产者和各级消费者的顺序逐级被减少;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是单一方向,不可逆过程。
3. 根据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规律,在生态系统中,食物链和食物网愈复杂,生态系统愈稳定。
4. 生态系统从环境中获得营养物质,通过绿色植物吸收固定被其他生物重复利用,最后再回归于环境中,这种生物之间、生态系统之间物质的输入和输出及其在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之间以及生物间的流动和交换称为物质循环或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5. 根据物质循环路线和周期长短的不同,可将循环分为:生物小循环与地球化学大循环.
6. 生物小循环与地球化学大循环之间的差异是什么?
生物小循环是在一个具体的范围内进行,以生物为主体与环境之间进行迅速的交换,流速快、周期短。
地球化学大循环与生物小循环相比较,有范围大、周期长、影响面广等特点。
生物小循环为开放式循环,它受地球化学大循环所制约,是在生物地球化学大循环的基础上进行的。
7. 地球化学循环的类型包括水循环、气态循环和沉积型循环。
8. 碳循环的主要过程,碳源和碳汇主要包括哪些土地利用类型?
9. 生态系统的功能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来体现,并与生态系统的结构紧密相连。
生态系统的功能主要包括物质生产功能、环境调节功能与文化价值。
(1)生物生产是生态系统服务的最基本功能,生态系统通过第一级生产与次级生产,合成与生产了人类生存所必需的有机质及其产品。
食物来源、医药的物质基础、养殖动物饲料与生物产品。
(2)环境调节功能。
包括生物多样性的产生与维护、调节气候、减缓灾害、维持土壤功能、控制有害生物、净化环境等。
(3)文化价值。
包括旅游娱乐、宗教价值、信仰依托和灵感来源等。
六、生态学基础(二)
1. 谢尔福德耐受性法则。
指的是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其耐受的上限和下限,上下限之间就是生物对这种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
如果一种生物对所有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都很
广,那么这种生物在自然界的分布一定很广。
2. 李比希最小限制因子定律在稳定条件下,植物生长所必需的元素中,供给量最少(与需要量比相差最大)的元素决定着植物的产量。
限制因子(limiting factors)是生态因子中最易阻扰和限制生物生长、繁殖的因子。
3. 岛屿生物地理学的基本原理,以及对自然保护区规划设计的启示。
七-九、土地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1. 土地生态系统(land ecosystem)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土地上无生命体(环境条件)与同一地域范围内的生命体(植物、动物、微生物等)之间,形成的一个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有机综合体。
2. 土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水平结构、垂直结构和营养结构。
3. 土地生态系统格局变化的驱动因子包括:自然驱动因子和人为驱动因子。
自然驱动因子在较大的时空尺度上作用于土地生态系统,人为驱动因子包括人口因素、技术因素、政经体制及决策因素、文化因素等。
驱动因子在不同尺度上作用各有差异。
大尺度地域范围内,气候与地质构造分异能够控制土地生态系统群体空间格局。
在中等尺度地域范围内,地貌类型、水系格局及地方气候基本控制了土地生态系统空间格局。
小尺度地域范围内,地貌形态及部位、地面物质组成、人文因素等成为土地生态系统的空间分异因素。
④水热气候要素是土地生态系统的动力因素
④地质地貌是土地生态系统的物质基础与空间形态基础
④植物与土壤是土地生态系统的功能指示物和过程调控枢纽
④人文因素是土地生态系统的主导因素
4.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对土地生态系统过程的影响:
❝天然植被与自然生态系统受到破坏
❝区域大气化学性质及过程发生改变
❝气候变化
❝地表水和地下水水质、水量受到影响
❝土壤退化
❝生物多样性下降
5. 土地生态系统空间格局对过程的影响
❝一是土地生态系统要素的空间分布,影响能量与物质在景观中的分布状况;
❝二是土地生态系统结构将影响生物迁移、扩散、物质和能量在土地单元中的流动;
❝三是土地生态系统空间格局影响干扰在空间上的分布、扩散与发生频率;
❝四是土地生态系统结构变化将改变各种生态过程的演变及其在空间上的分布规律。
6. 土地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哪些?
供给、支持、调节和文化四项功能。
或者回答书上的五条:(1)将太阳能转化为有机能的功能、(2)承载功能、(3)养育功能(4)交换功能(5)净化功能
农地生态系统、建设用地生态系统和湿地及未利用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特性是什么?
7. 城市土地生态系统的结构特性:人类主导性\系统的高度开放性\城镇土地生态系统格局破碎性\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和不稳定性
十、土地生态评价
1. 联合国千年生态系统评估中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定义是人们从生态系统中获得的效益,生态系统向人类提供各项产品与服务的效用及稀缺性,包括供给功能、调节功能、支持功能和文化功能。
2. 应用价值量评价法评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指的是从货币价值量的角度对生态系统提供的服务进行定量评价,包括直接市场法、间接市场法和假想市场法。
对于每项功能,适宜采用何种评估方法?
3. 以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衡量相应土地利用类型的相对生态价值,建立土地利用/土地覆被与区域生态质量的关联。
4. 生态足迹(ecological footprint)是用来度量满足一定人口需求的具有生物生产力土地的面积。
生物生产性土地包括耕地、草地、水域、林地、建设用地和化石燃料产地。
5. 生态足迹的计算步骤包括建立消费账户、收集平均产量资料、计算各项消费的生物生产性土地面积、参照当量因子加和汇总生态足迹总面积。
十一、土地生态规划设计
1. 土地生态规划是以协调人-自然-土地为核心,按照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要求,对一定区域的土地生态系统进行开发、利用、整治和保护所制定的时间安排和空间部署。
十二、实习
1. Fragstats是一款计算景观格局指数的软件,可以计算斑块、类型与景观三个水平上的景观格局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