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居民营养现状及存在问题
- 格式:wps
- 大小:20.50 KB
- 文档页数:3
我国居民维生素d营养现状和营养强化建议我国居民维生素D营养现状和营养强化建议维生素D是一种脂溶性维生素,对维持钙磷代谢平衡、促进骨骼健康起着重要作用。
除此之外,最新的研究还显示,维生素D还对免疫系统、心血管健康、肌肉功能等方面具有积极影响。
然而,据我国卫生部营养与食品安全所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居民普遍存在维生素D摄入不足的问题。
本文将重点分析我国居民维生素D营养现状以及提出相关的营养强化建议。
我国居民维生素D营养现状主要受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1. 饮食结构不合理:我国居民饮食结构以粮食为主,蔬菜和肉类摄入不足。
维生素D存在于食物中,其中富含维生素D的食物包括鱼类、蛋黄、牛奶和豆制品等。
然而,我国居民常常以粮食为主食,减少了鱼类和豆制品的摄入量,导致维生素D 摄入不足。
2. 室内活动时间增加: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导致大部分时间都是室内活动。
维生素D的一个重要来源是皮肤暴露在阳光下合成,阳光照射能使人体皮肤内的7-脱氢胆固醇转化为活性维生素D,从而满足我们的需求。
然而,长时间的室内活动使得人体缺乏阳光暴露,维生素D合成减少。
3. 维生素D被中老年人忽视:随着年龄的增长,中老年人皮肤的合成维生素D的能力减弱。
加之老年人饮食习惯不够科学,容易出现维生素D不足的情况。
针对我国居民维生素D营养不足的问题,提出以下营养强化建议:1. 多食用富含维生素D的食物:鱼类、蛋黄、牛奶、豆制品等食物中富含维生素D,可以适当增加这些食物在日常饮食中的摄入量。
例如,可以食用三文鱼、金枪鱼等富含维生素D 的鱼类,或者多喝牛奶等。
2. 多进行户外活动:适当增加户外活动时间,每天保持一定时间的阳光暴露,有益于皮肤合成维生素D。
可以选择早晨或傍晚,降低紫外线辐射对皮肤的伤害。
3. 着重关注中老年人维生素D的补充:中老年人皮肤的合成能力减弱,容易出现维生素D不足的情况。
建议中老年人定期进行维生素D检测,如果存在不足,可适量补充维生素D 的药物或维生素D丰富的食物补充。
我国居民在食物和营养搭配方面主要存在哪些问题?促进中国人的体魄健全,必须改善中国人的膳食营养,我们吃东西不仅是为了填饱肚子,而是为了获得维持健康所需要的各种营养素,膳食搭配是否合理,营养是否平衡很关键。
中国人传统膳食特点是以植物性食物为主,膳食纤维和矿物质比较充足,这对于维持健康特别是对一些慢性病,如心血管病、糖尿病和某些肿瘤是有益的。
但是植物性食物中铁的质量不好,容易造成贫血。
而在发达国家,他们吃了较多的肉食,膳食里面维生素、矿物质比较充足但脂肪过高,膳食纤维太少,容易导致慢性病。
我们现在的目标是保持传统膳食的优点,克服存在的缺点,又避免发达国家饮食的一些不利的因素,尽可能的使我们的膳食更加合理。
我国居民在食物和营养搭配方面主要存在哪些问题?第一、部分居民仍有营养不足。
在一部分贫困地区、西部、边远地区、农村中低收入人群,他们的饮食状况,主要是微量营养素供给不充足,有点蛋白质也不足,表现出儿童生长发育还达不到理想的水平。
第二、营养过剩。
城市和富裕地区的部分人群,由于条件好,经常吃太多的动物性食物,脂肪和能量摄入量过高,容易产生慢性病,产生心血管病、糖尿病、结肠癌等疾病。
作为整个中国来讲,面对着双重挑战,两方面的问题,有营养不足的一面,又有营养过剩的一面。
对于个人或一个家庭来讲,可能会偏重于某一方面,所以要根据实际情况来进行调节。
营养就是膳食的平衡,合理搭配的问题,没有不好的食物,只有不合理的膳食。
搭配合理了,各种食物都有他的营养作用。
近些年,中国营养学会一直在推广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关键是为了帮助消费者合理搭配膳食,取得充足的营养。
平衡膳食的基本原则就是食物多样。
每种食物都有它的营养优势,人类发展到现在,选择了这些食物,说明它对人类的延续都是有意义的。
日本人的膳食指南建议消费者每天至少吃30种食物。
这在我国边远地区可能做不到,但是有条件的人应当重视这个问题。
努力做到食物多样,合理搭配,每天的食物里都要有粮食、蔬菜、水果、动物性食物、油盐酱醋等。
国民营养调研报告国民营养调研报告国民营养状况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对国民健康、社会稳定和国家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为了了解我国国民的营养状况,进行了一次国民营养调研。
此次调研采用了随机抽样的方法,在全国范围内对各年龄段和性别的居民进行了调查。
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了大量的数据,统计分析了国民的营养摄入情况、膳食结构以及日常饮食偏好等内容。
首先,调研结果显示,我国国民的整体营养摄入已经达到了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标准,但是存在营养不均衡的问题。
在蛋白质的摄入方面,虽然总体数量较多,但是来自动物性蛋白质的比例较高,而植物性蛋白质的摄入量较少。
这也说明了我国国民饮食结构存在问题,仍然需要加强多种食物的摄入,以保证各种营养素的均衡摄入。
其次,在膳食结构方面,我们发现我国国民的膳食结构呈现出以肉类和主食为主的特征,而蔬菜和水果的摄入量较少。
膳食结构的失衡可能会导致慢性病的增加,并使我国国民的营养状况不容乐观。
因此,我们应当引导国民增加蔬菜和水果的摄入量,同时减少肉类和主食的摄入。
最后,在日常饮食偏好方面,调研结果显示,我国国民更加偏好高糖、高盐和高脂肪的食物。
这些食物的摄入过多会导致肥胖、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等健康问题。
因此,我们应当加强对国民的健康意识教育,引导他们选择低糖、低盐和低脂肪的食物。
综上所述,通过本次国民营养调研,我们发现我国国民在营养摄入、膳食结构和饮食偏好等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
为了改善国民的营养状况,我们应当加强营养教育,引导国民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同时,相关部门应当调整政策,提倡并扶持农民种植蔬菜和水果,并加强对食品安全的监管,保证国民饮食的安全与健康。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报告20XX篇一:食品营养与健康调查报告食品营养与健康调查报告班别:1201展示与广告设计学号:20xx26190130姓名:赵嘉雯一、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现状调查结果之一—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明显改善(一)居民膳食质量明显提高。
我国城乡居民能量及蛋白质摄入得到基本满足,肉、禽、蛋等动物性食物消费量明显增加,优化蛋白比例上升。
城乡居民动物性食物分别由1992年的人均每日消费210g 和69g上升到248g和126g。
与1992年相比,农村居民膳食结构趋向合理,优质蛋白占蛋白质总量的比例从17%增加到31%、脂肪功能比由19%增加到28%,碳水化合物功能比由70%下降到61%。
(二)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水平稳步提高。
婴儿平均出生体重达3309g,低出生体重率为3.6%已达到发达国家水平。
全国城乡3-18岁儿童青少年各年龄组身高比1992年平均增加3.3cm。
但与城市相比,农村男性平均低4.9cm,女性平均低4.2cm。
(三)儿童营养不良患病率显著下降。
5岁以下儿童生长迟缓率未14.3%,比1992年下降55%,其中城市下降70%,农村下降53%。
(四)居民贫血患病率有所下降。
城市男性由1992年的13.4%下降到10.6%;城市女性由23.3%下降到17.0%;农村男性由15.4%下降至12.9%;农村女性由20.8%下降至18.8%。
二、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现状调查结果之二——居民营养与健康问题不容忽视(一)城市居民膳食结构不尽合理。
畜肉类及油脂消费过多,谷类食物消费偏低。
20xx年城市居民每人每日优质消费量由1992年的37g 增加到44g,脂肪功能比达到35%,超过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30%的上限。
城市居民谷类食物供能比仅为47%,明显低于55%-65%的合理范围。
此外,奶类、豆类制品摄入过低仍是全国普遍存在的问题。
(二)一些营养缺乏病仍然存在。
我国居民膳食结构现状我国居民的膳食结构是指人们在日常饮食中所摄入各种食物的比例和搭配方式。
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食物供应逐渐丰富,我国居民的膳食结构也发生了变化。
下面将从主食、蛋白质、蔬菜水果、油脂和糖盐的摄入情况等几个方面分析我国居民膳食结构的现状。
首先,主食在我国居民的膳食中仍然占据了主导地位。
以米、面、粮为主的主食在我国的日常饮食中仍然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人们常常将主食作为提供能量和营养的首选食物,并且在用餐时大量摄入。
然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膳食多样化越来越受到青睐,人们对主食的需求开始下降。
其次,蛋白质的摄入也是我国居民膳食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蛋白质是身体正常运转所必需的营养物质,在肌肉、骨骼、血液等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
然而,我国居民膳食中蛋白质的摄入量普遍偏低。
一方面,人们普遍认为蛋白质主要来自于肉类和豆类,而其他食物中的蛋白质则常常被忽视;另一方面,一些人为了减肥或特殊饮食习惯,可能选择了低蛋白质的饮食方式。
此外,蔬菜和水果的摄入量也是我国居民膳食结构的一个重要方面。
蔬菜和水果富含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成分,对于人体健康具有重要作用。
然而,许多人在日常饮食中蔬菜和水果的摄入量不足。
一方面,一些人认为蔬菜和水果不如肉类或主食重要,因此摄入量较低;另一方面,一些人出于便利或经济的考虑,选择了便宜的高热量、低营养的食物。
油脂和糖盐的摄入量也是我国居民膳食结构的一个亟待改变的方面。
油脂和糖盐对于人体健康有重要影响,但摄入过多可能会对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然而,由于生活方式的改变,人们通常摄入的油脂和糖盐超过了身体的需求量。
例如,高油、高糖的快餐食品在年轻人中普遍受欢迎,但却给健康带来了风险。
总的来说,我国居民的膳食结构在近年来发生了变化,主食仍然占据主导地位,但蛋白质、蔬菜水果以及油脂和糖盐的摄入情况需要加以改善。
饮食多样化、科学合理的膳食结构对于人体健康至关重要,需要重视并加以引导。
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现状一,人类膳食的变迁历程远古时代(50万年前)人类的主要食物是野生植物旧石器时代中晚期(3--5万年前),人类开始经营采集和狩猎(包括捕鱼)经济.主要食物仍为野生植物,但也食用少量肉类.这种食物的特征是低脂肪,高纤维素,富含维生素C,有足够的蛋白质.这种饮食结构一直延续到新石器时代前期(约1万年前)1万年前开始了新石器时代,随之而来的第一次农业革命使人类生活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人类发明了谷类耕作和饲养动物,生产和储存食物的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开始了食物采集向食物生产的转变,但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和无法抵御的自然灾害,一直到2000年前人类绝大多数过着以素食为主的生活18世纪中期开始的工业革命以及紧随的第二次农业革命使人类的生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技术革新和市场经济的发展,食物的数量和种类极大丰富,人们开始远离素食和谷类食物,肉类食物的多少成为老百姓的追求目标和炫耀财富的标志.此外,人类的居住,交通,卫生和医疗条件也大大改善,传染病和损伤引起的死亡大大减少,人均期望寿命明显增加.所有这一切都发生在短短的200年内(而我国发生这种改变的时间更短),与人类的进化史相比,这种变化显然太快了.这样不适应导致了许多新的疾病,其中最主要的是心脑血管疾病和癌症最为典型的是毛里求斯,新加坡和太平洋岛国瑙鲁瑙鲁原为一个贫穷的小岛,60年代末发现了稀有矿产,使该国一夜之间就变成了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不幸的是几年以后出现了糖尿病,肥胖,心脑血管疾病大流行,50岁以上的人群70%患有糖尿病,成为世界之最.政府和人民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经济发展和富有并不等于健康和幸福.经济发展加上健康的生活方式才能获得健康和幸福. 经济发展——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心脑血管疾病流行是有因果联系的三步曲.这一规律不断被重复和证明,无一例外.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等非传染性疾病流行是一种必然的联系,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经济发展导致不健康的生活并不存在必然的联系,而是完全可以改变和避免的.当今世界各国的膳食结构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种类型:1,动,植物比较均衡;2,高动物,低植物;3,高植物,低动物动,植物比较均衡第一种类型动,植物性食物消费量比较均衡,能量,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摄入量基本符合营养要求,膳食结构比较合理,以日本人的膳食为代表.有以下几个特点:(1)粮食消费逐年下降,1960年人均谷物消费410g/d,1980年降至312g/d,下降了24%,但到1984年仍达298g/d ,加上薯类,人均口粮(折合原粮)则达484g/d;(2)动物食品消费增加较多,但并不过量,而且水产品食用量较大.1984年,人均肉类消费量62g/d,牛奶及奶制品168g/d,鸡蛋39g/d,鱼贝类95g/d,动物蛋白质摄入量占蛋白质摄入量的45%,水产品蛋白质又占动物蛋白质摄入量的50%(3)能量摄入量低于欧美发达国家,1984年2594kcal,近几年仍处于相对稳定状态,蛋白质83g/d,无大变化,脂肪增加较多,为81g/d,但仍低于欧美发达国家,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分别占总能量的59.2%,12.8%,28.0%,膳食结构总体上仍是比较合理的.高动物,低植物第二种类型谷物消费量少,动物性食物消费量大.谷物消费量人均仅160~190g/d;动物性食物,肉类约280g/d,奶及奶制品300~400g/d以上,蛋类40 g/d左右.能量摄入3300~3500kcal,蛋白质100g左右,脂肪130~150g,属高能量,高脂肪,高蛋白,低纤维,所谓"三高一低"膳食模式,以欧美发达国家膳食为代表.尽管膳食质量比较好,但营养过剩.高植物,低动物第三种类型植物性食物为主,动物性食物较少,膳食质量不高,蛋白质,脂肪摄入量都低,以发展中国家的膳食为代表.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上世纪80年代中期这些国家的人均能量摄入量为2000~2300kcal ,蛋白质50g左右,脂肪30~40g,能量勉强满足需要,蛋白质,脂肪摄入不足,营养缺乏病仍然是这些国家的严重社会问题.我国居民的膳食结构基本上属于发展中国家膳食模式,但自上世纪末叶发生了明显变化,特别在大城市变化最为明显.变化的特点是粮食在膳食中的比重逐年下降,动物性食物成倍增长. 以上海市为例,动物性食物消费量1985年与1950年相比,肉类增加2.8倍,蛋类增加4.9倍,水产品增加2.8倍.由肉,蛋,水产品提供的能量1950年仅占总能量8.5%,1985年增至17.5%,至上世纪90年代这种变化进一步加剧.据1992年调查上海城乡居民平均每标准人日消费植物性食物792g,其中谷类388g,薯类17g,豆类12g,蔬菜331g,水果44g,比1982年减少了77g,其中谷类减少114g(23%);平均每标准人消费动物性食物258g,包括肉类73 g,禽23 g,奶及奶制品43 g,蛋29 g,鱼90 g,动物性食物消费总量比1982年增加155g(2.5倍),其中奶及奶制品增加6.1倍,肉和禽增加2.1倍,蛋增加1.7倍,动物性食物增长加速,肉类消费量已超过日本,蛋类和水产品与日本相近,唯奶及奶制品仅相当于日本的1/4,这与我国经济增长状况是一致的.随着膳食结构的变化,能量来源分配也发生了明显变化,特点是:来源于碳水化合物的能量逐年下降,来源于脂肪的能量逐年上升.上世纪50年代初期,来源于碳水化合物的能量70%~75%,80年代降至60%~65%,90年代降至59%;来源于脂肪的能量50年代为15%~20%,80年代为25%,90年代增至28%,市区高收入居民已达31.2%,超过30%.来源于动物性食物蛋白质1982年为蛋白质总量的15.5%,1992增至36.0,膳食蛋白质质量有所改善.维生素摄入量,与中国居民膳食参考摄入量相比,维生素A仅达推荐摄入量(RNI)的57%,核黄素达RNI的67%,两种维生素摄入仍显不足.钙摄入量,50年代初为227mg,1992年增至502mg,但也仅达中国居民膳食参考摄入量钙适宜摄入量(AI)的50% .二,我们需要什么样的饮食合理膳食应达到下列基本要求:①能保证供给用膳者必需的热能和各种营养素,且各种营养素间的比例平衡;②通过合理加工烹调,尽可能减少食物中各种营养素的损失,并提高其消化吸收率;③改善食物的感官性状,使其多样化,促进食欲,满足饱腹感;④食物本身清洁无毒害,不受污染,不含对机体有害物质,食之无害;⑤有合理的膳食制度,三餐定时定量,比例合适.《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中国营养学会(2002)一,食物多样,谷类为主二,多吃蔬菜,水果和薯类三,常吃奶类,豆类或其制品四,经常吃适量鱼,禽,蛋,瘦肉,少吃肥肉和荤油五,食量与体力活动要平衡,保持适宜体重六,吃清淡少盐的膳食七,如饮酒应限量八,吃清洁卫生,不变质的食物我国的营养学家,生理学家,和社会学家共同拟订了适合中国人的饮食推荐方法一,一个水果,每天一个水果,可以补充大量的维生素及纤维素An apple a day, keep the doctor away.早上的水果是金,中午的水果是银,晚上的水果是铜二,两盘蔬菜其中一盘是叶绿素丰富的茎叶类蔬菜,另一盘是块根类,瓜果类三,3勺素油四,4碗粗饭每天吃4碗杂粮粗饭(或馒头)五,一个鸡蛋,一杯牛奶或豆浆,一盘鱼或虾类,贝类,一盘肉,一盘黄豆芽或豆腐六,6种调味品每天少量酸,甜,苦,辣,咸,香等主要调味品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量(DRIs)制订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DRIs)是中国营养学会和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研究所在制订"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及平衡膳食宝塔"之后的又一项重要活动.概要一,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DRIs,Dietary Reference Intakes)DRIs 是在RDAs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组每日平均膳食营养素摄入量的参考值,包括4项内容:平均需要量(EAR),推荐摄入量(RNI),适宜摄入量(AI)和可耐受最高摄入量(UL).平均需要量(EAR,Estimated Average Requirement)EAR是根据个体需要量的研究资料制订的;是根据某些指标判断可以满足某一特定性别,年龄及生理状况群体中50%个体需要量的摄入水平.这一摄入水平不能满足群体中另外50%个体对该营养素的需要.EAR是制定RDA的基础.推荐摄入量(RNI,Recommended Nutrient Intake)RNI相当于传统使用的RDA,是可以满足某一特定性别,年龄及生理状况群体中绝大多数(97%~98%)个体需要量的摄入水平.长期摄入RNI水平,可以满足身体对该营养素的需要,保持健康和维持组织中有适当的储备.RNI的主要用途是作为个体每日摄入该营养素的目标值.RNI是以EAR为基础制订的.如果已知EAR的标准差,则RNI定为EAR加两个标准差,即RNI = EAR+2SD.如果关于需要量变异的资料不够充分,不能计算SD时,一般设EAR的变异系数为10%,这样RNI = 1.2 ×EAR.适宜摄入量(AI,Adequate Intakes)在个体需要量的研究资料不足不能计算EAR,因而不能求得RNI时,可设定适宜摄入量(AI)来代替RNI.AI是通过观察或实验获得的健康人群某种营养素的摄入量.例如纯母乳喂养的足月产健康婴儿,从出生到4—6个月,他们的营养素全部来自母乳.母乳中供给的营养素量就是他们的AI值,AI的主要用途是作为个体营养素摄入量的目标.AI与RNI相似之处是二者都用作个体摄入的目标,能满足目标人群中几乎所有个体的需要.AI和RNI的区别在于AI的准确性远不如RNI,可能显著高于RNI.因此使用AI时要比使用RNI更加小心.可耐受最高摄入量(UL,Tolerable Upper Intake Level)UL是平均每日可以摄入某营养素的最高量.这个量对一般人群中的几乎所有个体都不至于损害健康.如果某营养素的毒副作用与摄入总量有关,则该营养素的UL是依据食物,饮水及补充剂提供的总量而定.如毒副作用仅与强化食物和补充剂有关,则UL依据这些来源来制定. 营养与健康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对健康影响因素40%依靠遗传和客观条件,其中:15%为遗传因素10%为社会因素8%为医疗条件7%为气候条件60%依靠自己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近年来在我国前三位死因的分析中发现,在心血管疾病的发病中,不良生活方式与生物因素的比例为45.7:29.0;脑血管病为43.3:36.0;恶性肿瘤则为43.6:45.9.目前这三类疾病占全部死因的67.6%.换句话,目前有2/3的人死于与不良生活方式有关的疾病上海市对一组250例心脑血管疾病的老年高危人群进行2年有效的健康生活方式和行为指导后,使心脑血管疾病并发症的发生率分别下降20%与18%根据美国加州对6928名成年人进行长期追踪观察的结果,发现下列7项生活方式与长寿有关:(1)减少夜生活,每天吃早餐;(2)每天睡眠7—8小时;(3)一日三餐间不吃零食;(4)保持标准体重;(5)有规律的体育锻炼;(6)不吸烟;(7)不饮酒或少量饮酒.经过5.5年的观察,发现遵守6—7项健康行为的人群比只遵守0—3项的人群期望寿命延长11年我国学者对100位90岁以上的长寿老人进行长期追踪观察后得出的结论也与此相似,这100位老年人平均年龄95.3岁,其中11人超过100岁.他们的经验是除以上7项外,还有两个特点:一是性格开朗,乐于助人,知足常乐,有自己的爱好;二是有美满的家庭生活,其中包括和谐的性生活.世界卫生组织(WHO)公布人类健康十大危险因素(Lancet 2002, 360: 1347)①营养不良.在贫穷国家,每年有超过300万人死于饥饿和贫困所造成的营养不良.②不安全性行为.在非洲,超过99%的人由于不安全的性行为,感染上了艾滋病病毒,以撒哈拉沙漠和以南地区最为严重.③不洁水源或环境和个人卫生.每年约有170万人死于使用劣质水源,以及生活在恶劣环境下或不良的卫生习惯导致的肠道传染病或与此有关的疾病.④室内烟雾(如烹调油烟,燃料烟尘).研究发现,室内烟尘可导致35.7%的人发生呼吸道感染,22%的人长期患肺部疾患,有1.5%的人发生各种类型的癌症.⑤饮(酗)酒.酒精中毒可导致每年有180万人死亡,酒精还是引发很多谋杀,车祸和自残等事件的一大因素.⑥高血压.高血压可导致每年有710万死亡,占全球死亡人数的13%.⑦吸食烟草及其制品.WHO预测,在2020年前,每年将有840万人因为吸烟而死亡.⑧胆固醇过高.由于体内胆固醇过高导致440万人死亡,并可以诱发18%的人患上心血管疾病.⑨由于食入水果和蔬菜不足而引发的体内缺铁,可导致全球每年有80万人死亡⑩肥胖. 在一些发展中国家,酗酒成为了最大的健康威胁.高血压则是东西欧,中亚及阿拉伯半岛人民的主要敌人.营养与肿瘤根据美国科学家研究表明,主要的环境因素及其在肿瘤发生中占的权重如下:①吸烟占30%;②饮食因素平均占35%(其变化幅度为10%到70%);③生育和性行为占7%;④职业因素占4%;⑤酒精滥用占3%;⑥地理因素占3%;⑦环境和水污染占2%;⑧药物和医疗因素占1%.三,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现状(2004年10月12日)国民营养与健康状况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卫生保健水平和人口素质的重要指标.良好的营养和健康状况既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世界上许多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均定期开展国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及时颁布调查结果,并据此制定和评价相应的社会发展政策,以改善国民营养和健康状况,促进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我国曾于1959年,1982年和1992年分别进行过三次全国营养调查;1959年,1979年和1991年分别开展过三次全国高血压流行病学调查;1984年和1996年分别开展过两次糖尿病抽样调查.上述调查对于了解我国城乡居民膳食结构和营养水平及其相关慢性疾病的流行病学特点及变化规律;评价城乡居民营养与健康水平;制定相关政策和疾病防治措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由于近十年来,我国社会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一方面为消除营养缺乏和改善居民健康提供了经济,物质基础,另一方面也导致了膳食结构,生活方式和疾病谱的变化.为及时了解居民膳食结构,营养和健康状况及其变化规律,揭示社会经济发展对居民营养和健康状况的影响,为国家制定相关政策,引导农业及食品产业发展,指导居民采纳健康生活方式提供科学依据,2002年8-12月,在卫生部,科技部和国家统计局的共同领导下,由卫生部具体组织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相关部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按经济发展水平及类型将全国各县(市,区)划分为大城市,中小城市,一类农村,二类农村,三类农村,四类农村,共6类地区.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32个县(区,市)共抽取71 971户(城市24 034户,农村47 937户), 243 479人(城市68 656人,农村174 823人).为保证孕妇,乳母,婴幼儿和12岁及以下儿童的调查人数,以满足各组样本量的要求,在样本地区适当补充调查人数,本次调查总计272 023人.本次调查包括询问调查,医学体检,实验室检测和膳食调查四个部分,其中膳食调查23 463户(城市7 683户,农村15 780户),69 205人,体检221 044人,血压测量153 259人,血脂测定94 996人,血红蛋白测定211 726人,血糖测定98 509人,血浆维生素A测定13 870人.主要结果一,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明显改善(一) 居民膳食质量明显提高.我国城乡居民能量及蛋白质摄入得到基本满足,肉,禽,蛋等动物性食物消费量明显增加,优质蛋白比例上升.城乡居民动物性食物分别由1992年的人均每日消费210克和69克上升到248克和126克.与1992年相比,农村居民膳食结构趋向合理,优质蛋白质占蛋白质总量的比例从17%增加到31%,脂肪供能比由19%增加到28%,碳水化合物供能比由70%下降到61%.1982,1992,2002年全国城乡居民的食物摄入量(克/标准人日) 8.410.66.5_10.715.932.5_9.012.614.2酱油12.413.913.2_10.913.311.4_12.013.912.7食盐4.133.1_5.27.710.7_4.44.75.4糖,淀粉10.58.55.6_3.84.5_8.77.15.3动物油29.917.19.3_40.232.421.2_32.722.412.9植物油24.419.26.6_44.944.221.6_30.127.511.1鱼虾类19.98.83.8_33.229.415.5_23.6167.3蛋及其制品11.23.8_65.836.19.9_26.314.98.1奶及其制品69.937.622.5_104.4 100.562_79.558.934.2畜禽类3.331.7_5.43.43.5_3.93.12.2坚果36.63224.4_69.380.168.3_45.749.2水果11.0 10.8 14.8_8.4812.1_10.39.714腌菜191.3 199.6 238_163.8 221.2 234_183.7 208.3 236.8浅色蔬菜92.8 107.184_88.1 98.168_91.5 102 79.3深色蔬菜11.46.22.9_12.911_11.87.94.5豆制品4.8410.1_2.62.36.1_4.23.38.9干豆类56.2 108228_31.94666_49.5 86.6 179.9薯类25.9 40.9 137_16.31724_23.3 34.5 103.5其它谷类141.0 189.1177_132.0 165.3218_138.5 178.7 189.2面及其制品248.4 255.8217_217.8 223.1217_239.9 226.7217米及其制品2002年1992年_1982年2002年1992年_1982年2002年1992年_1982年农村城市城乡合计982.1975.1980.3 1047.6 1077.4 1057.8164415741623.2磷(mg)23.123.823.322.425.523.438.634.237.3铁(mg) 371.8439.3390.6378.2457.9405.4750563694.5钙(mg)92.383.189.8102.695.6100.2138109129.4抗坏血酸(mg) 0.70.90.70.90.80.90.80.9核黄素(mg)1111.21.11.22.62.12.5硫胺素(mg) 450.3552.8478.8409605.5476107.8147.3119.5视黄醇当量(mg) 124.6226.5152.994.2277156.532.7103.953.8视黄醇(mg) 12.411.21214.111.613.36.8_8.1膳食纤维(g) 72.685.676.248.377.758.339.668.348.1脂肪(g) 64.969.166.164.375.16866.666.866.7蛋白质(g) 9614.2 8943.2 9428.8 9598.1 10019 9740.3 10497.7 10250.8 10423.5MJ2297.9 2137.5 2253.5 2294 2394.6 2328.3 25092450 2491.3能量(Kcal)城市全国农村城市全国农村城市全国2002年1992年1982年(二)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水平稳步提高.婴儿平均出生体重达到3309克,低出生体重率为3.6%,已达到发达国家水平.全国城乡3-18岁儿童青少年各年龄组身高比1992年平均增加3.3厘米.但与城市相比,农村男性平均低4.9厘米,女性平均低4.2厘米.(三)儿童营养不良患病率显著下降.5岁以下儿童生长迟缓率为14.3%,比1992年下降55%,其中城市下降74%,农村下降51%;儿童低体重率为7.8%,比1992年下降57%,其中城市下降70%,农村下降53%.(四)居民贫血患病率有所下降.城市男性由1992年的13.4%下降到10.6%;城市女性由23.3%下降到17.0%;农村男性由15.4%下降至12.9%;农村女性由20.8%下降至18.8%.二,居民营养与健康问题不容忽视(一)城市居民膳食结构不尽合理.畜肉类及油脂消费过多,谷类食物消费偏低.2002年城市居民每人每日油脂消费量由1992年的37克增加到44克,脂肪供能比达到35%,超过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30%的上限.城市居民谷类食物供能比仅为47%,明显低于55-65%的合理范围.此外,奶类,豆类制品摄入过低仍是全国普遍存在的问题.(二)一些营养缺乏病依然存在.儿童营养不良在农村地区仍然比较严重,5岁以下儿童生长迟缓率和低体重率分别为17.3%和9.3%,贫困农村分别高达29.3%和14.4%.生长迟缓率以1岁组最高,农村平均为20.9%,贫困农村则高34.6%,说明农村地区婴儿辅食添加不合理的问题十分突出._ 铁,维生素A等微量营养素缺乏是我国城乡居民普遍存在的问题.我国居民贫血患病率平均为15.2%;2岁以内婴幼儿,60岁以上老人,育龄妇女贫血患病率分别为24.2%,21.5%和20.6%.3-12岁儿童维生素A缺乏率为9.3%,其中城市为3.0%,农村为11.2%;维生素A边缘缺乏率为45.1%,其中城市为29.0%,农村为49.6%.全国城乡钙摄入量仅为391毫克,相当于推荐摄入量的41%.(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患病率上升迅速1,高血压患病率有较大幅度升高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高血压患病率为18.8%,估计全国患病人数1.6亿多.与1991年相比,患病率上升31%,患病人数增加约7 000多万人.农村患病率上升迅速,城乡差距已不明显.大城市,中小城市,一至四类农村高血压患病率依次为20.4%,18.8%,21.0%,19.0%,20.2%和12.6%.我国人群高血压知晓率为30.2%,治疗率为24.7%,控制率为6.1%;与1991年的26.6%,12.2%和2.9%相比有所提高,但仍处于较差水平.2,糖尿病患病增加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糖尿病患病率为2.6%,空腹血糖受损率为1.9%.估计全国糖尿病现患病人数2 000多万,另有近2 000万人空腹血糖受损.城市患病率明显高于农村,一类农村明显高于四类农村.与1996年糖尿病抽样调查资料相比,大城市20岁以上糖尿病患病率由4.6%上升到6.4%,中小城市由3.4%上升到3.9%.3,超重和肥胖患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我国成人超重率为22.8%,肥胖率为7.1%,估计人数分别为2.0亿和6 000多万.大城市成人超重率与肥胖现患率分别高达30.0%和12.3%,儿童肥胖率已达8.1%,应引起高度重视.与1992年全国营养调查资料相比,成人超重率上升39%,肥胖率上升97%,由于超重基数大,预计今后肥胖患病率将会有较大幅度增长.4,血脂异常值得关注我国成人血脂异常患病率为18.6%,估计全国血脂异常现患人数1.6亿.不同类型的血脂异常现患率分别为:高胆固醇血症2.9%,高甘油三酯血症11.9 %,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7.4%.另有3.9%的人血胆固醇边缘升高.值得注意的是,血脂异常患病率中,老年人相近,城乡差别不大.血脂指标异常判断标准5,膳食营养和体力活动与相关慢性病关系密切本次调查结果表明,膳食高能量,高脂肪和少体力活动与超重,肥胖,糖尿病和血脂异常的发生密切相关;高盐饮食与高血压的患病风险密切相关;饮酒与高血压和血脂异常的患病危险密切相关.特别应该指出的是脂肪摄入最多体力活动最少的人,患上述各种慢性病的机会最多. 铁,维生素A等微量营养素缺乏是我国城乡居民普遍存在的问题.我国居民贫血患病率平均为15.2%;2岁以内婴幼儿,60岁以上老人,育龄妇女贫血患病率分别为24.2%,21.5%和20.6%.3-12岁儿童维生素A缺乏率为9.3%,其中城市为3.0%,农村为11.2%;维生素A边缘缺乏率为45.1%,其中城市为29.0%,农村为49.6%.全国城乡钙摄入量仅为391毫克,相当于推荐摄入量的41%. 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根据本次调查结果,从国情出发,从急需入手,以不失时机和分类指导为原则,将从政策支持,市场指导和群众教育三方面加强居民营养改善和慢性病预防工作:第一,加强政府的宏观指导,尽快制定相关法规,将国民营养与健康改善工作纳入国家与地方政府的"十一.五"发展规划;第二,加强对农业,食品加工,销售流通等领域的科学指导,发挥其在改善营养与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中的重要作用;第三,加强公众教育,倡导平衡膳食与健康生活方式,提高居民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二,中国营养不良的现状与特征营养不良尤其是儿童营养不良,是一个世界性问题.据亚洲开发银行提供的资料显示,在亚洲,有大约1/3的学龄前儿童及其母亲存在维生素A缺乏的亚临床表现,从而导致许多死亡和残疾情况的发生(例如失明和夜盲).在过去10年中,仍有近10亿亚洲家庭,没有得到普及食盐倡议的保护,有1/3的亚洲家庭受到缺碘的困扰.缺铁性贫血影响着60%的育龄期妇女,及40-50%的学龄前儿童和一年级学生.此外,世界上有3/4的微量营养元素缺乏者生活在亚太地区.中国同样存在着营养不良问题,尤其是贫困地区和部分儿童人群,其营养元素缺乏问题更加突出.表现为:——碘缺乏碘缺乏(IDD)是我国一个主要的公共卫生问题.根据一些估计资料,在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IDD的危险人群约有4.25亿人.目前,甲状腺肿的患病率估计为19%.——维生素A缺乏维生素A缺乏的患病率,在我国处于相当高的水平,在某些高危地区的一些年龄组中,此比例可高达60%.1992年全国营养调查表明,2--5岁儿童的维生素A摄入量为RDA的44.8%--68.7%之间.但在一些最贫困的县,维生素A摄入量仅为RDA的30%.Vitamin-A DeficiencyEarly StageVitamin-A DeficiencyLate Stage——铁缺乏由缺铁造成贫血患病率的估计,是根据1992年全国营养调查资料得出的.在2岁以前贫血的患病率最高,到5岁时下降到较低水平.在城市地区女性儿童稍多,而在农村地区则男性儿童稍多.怀孕妇女中,贫血患病率为35%.在城市男孩中,仅通过膳食摄入,则所有儿童中大约16%的人会患贫血.这个百分比是和贫血率相一致的,后者估计仅稍高几个百分点.中国怀孕妇女中较高的贫血患病率加上婴儿又极易患贫血.——缺钙和佝偻病中国佝偻病常有发生.3岁以下儿童的佝偻病患病率为6%--44%.在中国北部和中部青春期的青少年中,约有7%--24%.在中国国内患病率有一个从南向北增加的梯度.而且在2--6个月的婴儿最为常见,好发于每年的冬季和春季.Normal BoneOsteoporotic bone据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与国家统计局估计,严重的营养不良,导致儿童发育迟缓率(发育迟缓是中国最主要的营养不良的表现)农村为39.1%,城市为8.9%;低体重发生率农村为17.8%,城市为4.6%;微量营养素缺乏也相当普遍,中国碘缺乏病(IDD)占全世界的40%;估计22%的5岁以下儿童患缺铁性贫血.在中国存在着大量因营养缺乏而导致的不良症状的同时,也存在着另外一种营养不良症状----由于营养摄入过度而出现的儿童肥胖症和成年人的心血管,脂肪肝,糖尿病等非传染性疾病.尤其是国内一部分高收入阶层,城市以及农村先富裕起来的农民,成为非传染性疾病的高发人群.有资料统计,目前国内心血管疾病已经成为各类疾病的头号杀手,严重威胁着人们的身心健康和正常生活.脂肪肝,糖尿病等疾病也成为各种并发症的诱因.事实上,营养不良是一个全国性的普遍问题,而且存在着地区上的差异性.根据一项调查,营养不良导致的低体重发生率,北京,上海,辽宁和天津不到10%,而海南和广西超过30%.总体上看,东北,华北地区的发生率最低,西南,西北和一些东南省区的发生率最高.中国存在的营养不良现象,反映出中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尽管中国社会经济发生了巨大变化,但这种发展带来的收益,包括营养在内,在国家内部并不平衡.这使得有关减轻营养不良,提高整个人口素质的社会发展任务相当繁重.营养不良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目前,国外已有资料数据证明,营养不良会给整个社会经济发展带来巨大损失,尤其是儿童营养不良,将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未来潜在的影响及其损失.据亚洲开发银行专家提供的一份报告显示,现在世界上30%的人口正面临维生素A,铁或碘缺乏的影响.7.35亿人为这类缺乏导致的临床疾病所困扰,另有20亿人则存在亚临床症状.这类缺乏可以共同危害健康,导致死亡,影响生育,降低智力,教育和学术成就,减少劳动生产力和就业选择.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微量营养素性营养不良可以干扰儿童的生长和发育,有时甚至贻害终生.表面上看来,这类损失似乎并没有造成足够的破坏,因此很少有人计算过因营养缺乏导致的残。
我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现状的调查分析我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现状的调查分析中国居民营养健康现状的调查分析第一部分背景一、调查目的与意义国民营养与健康状况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卫生保健水平和人口素质的重要指标。
良好的营养和健康状况既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
世界上许多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均定期开展国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及时颁布调查结果,并据此制定和评价相应的社会发展政策,以改善国民营养和健康状况,促进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我国曾于1959年、1982年和1992年分别进行过三次全国营养调查;1959年、1979年和1991年分别开展过三次全国高血压流行病学调查;1984年和1996年分别开展过两次糖尿病抽样调查。
上述调查对于了解我国城乡居民膳食结构和营养水平及其相关慢性疾病的流行病学特点及变化规律;评价城乡居民营养与健康水平;制定相关政策和疾病防治措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由于近十年来,我国社会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一方面为消除营养缺乏和改善居民健康提供了经济、物质基础,另一方面也导致了膳食结构、生活方式和疾病谱的变化。
为及时了解居民膳食结构、营养和健康状况及其变化规律,揭示社会经济发展对居民营养和健康状况的影响,为国家制定相关政策、引导农业及食品产业发展、指导居民采纳健康生活方式提供科学依据,2002年8-12月,在卫生部、科技部和国家统计局的共同领导下,由卫生部具体组织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相关部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
这是我国首次进行的营养与健康综合性调查。
它将以往由不同专业分别进行的营养、高血压、糖尿病等专项调查进行有机整合,并结合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增加了新的相关指标和内容,在充分科学论证的基础上,统一组织、设计和实施。
调查覆盖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含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及台湾),对全国和不同类型地区具有良好的代表性。
本次调查设计科学,内容丰富,充分体现了多部门、多学科合作的优势,不仅大量节约了人力、物力资源,而且避免了调查内容和指标的重复,并为深入分析相互之间的关系奠定了基础。
《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报告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现状(2004年10月1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第一部分背景一、调查目的与意义国民营养与健康状况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卫生保健水平和人口素质的重要指标。
良好的营养和健康状况既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
世界上许多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均定期开展国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及时颁布调查结果,并据此制定和评价相应的社会发展政策,以改善国民营养和健康状况,促进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我国曾于1959年、1982年和1992年分别进行过三次全国营养调查;1959年、1979年和1991年分别开展过三次全国高血压流行病学调查;1984年和1996年分别开展过两次糖尿病抽样调查。
上述调查对于了解我国城乡居民膳食结构和营养水平及其相关慢性疾病的流行病学特点及变化规律;评价城乡居民营养与健康水平;制定相关政策和疾病防治措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由于近十年来,我国社会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一方面为消除营养缺乏和改善居民健康提供了经济、物质基础,另一方面也导致了膳食结构、生活方式和疾病谱的变化。
为及时了解居民膳食结构、营养和健康状况及其变化规律,揭示社会经济发展对居民营养和健康状况的影响,为国家制定相关政策、引导农业及食品产业发展、指导居民采纳健康生活方式提供科学依据,2002年8-12月,在卫生部、科技部和国家统计局的共同领导下,由卫生部具体组织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相关部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
这是我国首次进行的营养与健康综合性调查。
它将以往由不同专业分别进行的营养、高血压、糖尿病等专项调查进行有机整合,并结合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增加了新的相关指标和内容,在充分科学论证的基础上,统一组织、设计和实施。
调查覆盖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含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及台湾),对全国和不同类型地区具有良好的代表性。
专业特级营养师解析中国大陆人群的常见营养问题与解决方案【文章正文】专业特级营养师解析中国大陆人群的常见营养问题与解决方案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们对健康的关注度增加,营养问题已成为现代人群普遍面临的挑战。
在中国大陆,由于饮食习惯、工作压力、环境变化等多重原因,许多人存在着一系列的营养问题。
为了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和解决这些问题,本文邀请了专业特级营养师,从科学的角度出发,为我们解析中国大陆人群的常见营养问题,并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维生素和矿物质缺乏中国大陆的饮食文化丰富多样,但由于现代人们生活快节奏,往往忽视了多样化饮食的重要性,导致了维生素和矿物质摄入不足的问题。
特别是对于那些追求减肥或特殊膳食习惯的人来说,他们可能会因为限制某些食物的摄入而造成某些营养素的缺乏。
对于这个问题,专业特级营养师提出以下解决方案:1. 多样化饮食:建议我们遵循“五谷杂粮、精细搭配”的原则,合理搭配各种食物,保证膳食的均衡性。
例如,我们可以同时摄入多种谷物、蔬菜、水果、豆类、肉类等,确保维生素和矿物质的全面补充。
2. 补充营养品:对于那些特殊人群,如孕妇、老年人、乳糖不耐受者等,可以适当地选择一些营养补充品,如维生素片、矿物质片等。
但需要注意的是,补充品不能取代正常的饮食摄入,仅仅是在确保膳食不足的情况下进行的辅助补充。
二、高盐饮食现象中国大陆人群普遍存在的一个营养问题是高盐饮食现象。
由于对咸味的偏好以及一些地区的饮食传统,很多人摄入过多的盐分,导致了高血压、心血管疾病等一系列健康问题。
专业特级营养师为我们提出如下解决方案:1. 减少盐的使用:建议我们在烹调过程中逐渐减少盐的使用量,以适应低盐口味,这需要一个逐步的过程。
而且我们可以逐渐培养出对清淡口味的喜好。
2. 多吃新鲜食材:推荐我们多选择新鲜蔬菜、水果等食材,这些食材本身含盐量相对较低,有助于减少盐的过量摄入。
三、膳食纤维不足随着现代饮食结构的改变,中国大陆人群的膳食纤维摄入不足已成为一大常见问题。
营养工作问题存在的分析与建议营养工作问题存在的分析与建议一、问题分析营养工作在如今的社会中变得越来越重要。
人们意识到合理的饮食和均衡的营养摄入对健康的重要性。
然而,我们也必须认识到在营养工作中存在一些问题。
1. 营养知识缺乏: 许多人对营养知识的了解不够全面,不知道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食物以及如何搭配餐饮。
这使得他们难以获得均衡的营养,进而影响到健康。
2. 营养不均衡: 有些人虽然了解基本的营养知识,但仍然存在饮食不均衡的问题。
他们可能偏好某些食物,而忽视其他食物的摄入。
这会导致某些营养素的过剩或缺乏。
3. 忙碌生活方式: 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快,工作繁忙,很多人没有足够的时间来准备健康的饮食。
他们可能依赖外卖或快餐,这些食物通常缺乏均衡的营养。
4. 营养失衡对健康的影响: 营养不均衡可能导致一系列健康问题,包括肥胖、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
如果长期以不均衡的方式摄入营养,人们的健康将会受到极大的影响。
二、解决方案建议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可以提出以下解决方案,以改善营养工作:1. 提高营养知识水平: 政府、学校和社区可以开展营养教育活动,向公众普及基本的营养知识。
这可以包括开展健康饮食宣传活动、举办营养讲座和培训课程等。
通过提高人们的营养知识水平,他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食物的营养成分,并作出更明智的选择。
2. 推广均衡饮食: 攸关部门可以通过宣传和推广均衡饮食的重要性,使人们更加关注饮食的多样性。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提倡摄入各类食物,包括谷物、蔬菜、水果、肉类和奶制品等。
这样可以确保人们获得全面的营养,同时均衡各个营养素的摄入。
3. 提供便捷健康的饮食选择: 商家和餐饮服务提供者可以提供便捷健康的饮食选择。
他们可以开发和推出一些营养丰富、简便易行的食品,以满足忙碌人群的需求。
这包括提供快餐中的健康选项、推广预包装的均衡餐食或增加健康食品的配送服务。
4. 增强食品标签和广告的信息: 相关政府机构可以加强对食品标签和广告的监管,以确保消费者获得准确、清晰的营养信息。
中国居民膳食结构现状及发展首先,中国居民膳食结构经历了从传统的主食为主、以粮食为主的单一结构向多样化、均衡化的转变。
过去,中国人的日常膳食以大米、面条等主食为主,蔬菜和肉类则是配菜。
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饮食观念的变化,中国人的膳食结构逐渐变得多样化,包括谷物、蔬菜、水果、肉、豆类以及奶制品等,并追求更加均衡的营养。
其次,中国居民膳食结构还在发生着高油、高盐、高糖等不健康饮食的问题。
人们的生活快节奏和便利化导致了人们更倾向于选择快餐、方便食品和外卖等高油、高盐、高糖的食物。
这些不健康的饮食习惯不仅导致肥胖、糖尿病等慢性病的增加,还对人们的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另外,中国居民膳食结构的发展还存在着城乡差异。
城市居民的膳食结构相对较好,有更多选择并注重均衡的饮食。
而农村地区的居民由于种植结构、生活习惯等原因,往往还停留在粮食为主的传统模式,膳食结构相对较单一、这种城乡差异不仅导致了农村地区慢性病的增加,也造成了城乡居民膳食结构不均衡的问题。
为了改善中国居民膳食结构的现状,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
首先,需要加强公众的健康教育,提高人们对均衡饮食的认识。
政府可以通过举办健康饮食宣传活动、提供健康食谱等方式,提高公众对多样化、均衡饮食的重视程度。
其次,政府应该出台相关政策,引导和规范食品生产和销售行为,减少不健康食品的供给。
例如,加强食品安全监管,提高食品安全的保障水平;对高油、高盐、高糖食品征收高税收等。
此外,农村地区的膳食结构转变也需要政府的关注与支持。
可以加强农村地区的农产品供给,提高蔬菜和水果的种植比例,促进农村居民膳食结构的多样化。
关于我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现状地调查报告After reading or practice, get the feeling, and after reflection and summary,to guidthe work or life.姓名:班级(单位):日期:关于我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现状地调查报告温馨提示:本文是通过读书或实践后,对某个事件、某个现象、某个问题调查研究所获得的成果性文章。
文档下载完成后可以直接编辑,请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修改后套用。
年轻干部思想作风状况的调查报告最近, 我们对全县31个乡镇和县直单位的100名年轻干部的思想作风状况进行了问卷调查。
调查对象有:县处级干部3名, 正科级干部25名, 副科级干部72名。
其中30岁以下的19人, 3135岁的32人, 3540岁的49人。
调查显示, 当前年轻干部的思想作风状况主流是好的。
在工作和实践中, 年轻干部表现出了比较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和比较明显的政治立场以及积极向上的人生追求。
展现出了新时期的年轻干部奋发向上、敢于创新、朝气蓬勃的时代特征。
一、年轻干部思想作风状况的主要特点1、具有比较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和良好的价值取向。
在当前市场经济和改革浪潮的冲击下, 处在农村基层艰苦工作环境下的广大年轻干部依然表现出了较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
从调查情况来看, 有84%的年轻干部对实现共产主义充满了信心;68%的年轻干部将个人事业的成功作为自身价值的最佳体现方式。
充分显现出了新时期年轻干部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具有较高的学习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望。
新的时期, 年轻干部都意识到了人类已进入学习型, 学者生存, 不学者必将劣汰, 从而增强了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调查表明, 有65%的年轻干部认为不断加强自身学习, 改善知识结构, 切实提高自身的政策理论水平。
由于年轻干部都具有旺盛的精力, 加上对新知识的强烈渴求, 都养成了勤于学习政治理论和专业技术、勤于思考的习惯。
我国居民合理膳食的现状我国居民对于健康膳食的认识在近年来得到了提高,但是仍有很多人对于合理膳食存在认识的误区。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我国居民合理膳食的现状。
一. 合理膳食的含义合理膳食是指通过合理的食物搭配和数量控制,摄入足够的各种营养素,以维持人体正常的生长发育和代谢需要,同时预防和控制疾病,保持身体健康。
二. 我国居民对合理膳食的认识1. 热量意识不足:我国居民大多数认为只要摄入足够的蛋白质和维生素就可以了,忽视了膳食中热量的重要性。
2. 精细加工食品摄入过多: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很快,喜欢吃快餐或加工食品,这些食品的营养成分很少,而且通常都含有大量的食用添加剂。
3. 水果蔬菜摄入不足:许多人喜欢吃肉和主食,而对水果蔬菜类的食物往往不太感兴趣,这就导致了营养不平衡。
三. 如何实现合理膳食1. 合理的食物搭配:要保证膳食中热量、蛋白质、脂肪等营养素的摄入量均衡,同时适量摄入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矿物质等其他营养素。
2. 食物的多样性:不要只局限于某一种食物,而应该多元化摄取营养成分。
3. 适量减少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是人体健康的敌人,应该适当减少对这两种物质的摄入。
4. 适量控制食物的热量:饮食的热量控制很重要,应该根据身体的需要适当控制热量的摄入。
四. 食品相关的健康问题1. 超量添加调味剂:美食越来越多,然而,许多美食却需要大量添加调味剂才达到口感的完善,这些食品中的添加剂可能会给身体的健康带来风险。
2. 不精益求精的工艺:现代食品工业为了追求利润,往往会不断改良食品工艺,但常常会在过程中使用农药、化肥等对身体有害物质,这种现象已经给消费者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3. 短缺膳食纤维:膳食纤维对于人体健康非常重要,但是现在许多人都存在膳食纤维摄入不足的问题。
这可能导致肠胃功能不良等各种健康问题。
总之,我国居民在合理膳食方面需要加强认识和实践,要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制定适合自己的膳食计划,以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保持身体健康。
《《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x年)》》第一篇:《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x年)》《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x年)》一、我国居民膳食营养与体格发育状况一是膳食能量供给充足,体格发育与营养状况总体改善。
十年间居民膳食营养状况总体改善,202x年居民每人每天平均能量摄入量为2172千卡,蛋白质摄入量为65克,脂肪摄入量为80克,碳水化合物摄入量为301克,三大营养素供能充足,能量需要得到满足。
全国18岁及以上成年男性和女性的平均身高分别为167.1cm 和155.8cm,平均体重分别为66.2kg和57.3kg,与202x年相比,居民身高、体重均有所增长,尤其是6-17岁儿童青少年身高、体重增幅更为显著。
成人营养不良率为6.0%,比202x年降低2.5个百分点。
儿童青少年生长迟缓率和消瘦率分别为3.2%和9.0%,比202x年降低3.1和4.4个百分点。
6岁及以上居民贫血率为9.7%,比202x年下降10.4个百分点。
其中6-11岁儿童和孕妇贫血率分别为5.0%和17.2%,比202x年下降了7.1和11.7个百分点。
二是膳食结构有所变化,超重肥胖问题凸显。
过去xx年间,我国城乡居民粮谷类食物摄入量保持稳定。
总蛋白质摄入量基本持平,优质蛋白质摄入量有所增加,豆类和奶类消费量依然偏低。
脂肪摄入量过多,平均膳食脂肪供能比超过30%。
蔬菜、水果摄入量略有下降,钙、铁、维生素a、d等部分营养素缺乏依然存在。
202x年居民平均每天烹调用盐10.5克,较202x年下降1.5克。
全国18岁及以上成人超重率为30.1%,肥胖率为11.9%,比202x年上升了7.3和4.8个百分点,6-17岁儿童青少年超重率为9.6%,肥胖率为6.4%,比202x年上升了5.1和4.3个百分点。
下面介绍我国居民慢性病状况。
一是关于重点慢性病患病情况。
202x年全国18岁及以上成人高血压患病率为25.2%,糖尿病患病率为9.7%,与202x年相比,患病率呈上升趋势。
中国居民营养现状及存在问题国民营养与健康状况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卫生保健水平和人口素质的重要指标。
良好的营养和健康状况既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
世界上许多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均定期开展国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及时颁布调查结果,并据此制定和评价相应的社会发展政策,以改善国民营养和健康状况,促进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最近十年我国城乡居民的膳食、营养状况有了明显改善,营养不良和营养缺乏患病率继续下降,同时我国仍面临着营养缺乏与营养过度的双重挑战。
一、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明显改善(一)居民膳食质量明显提高。
我国城乡居民能量及蛋白质摄入得到基本满足,肉、禽、蛋等动物性食物消费量明显增加,优质蛋白比例上升。
城乡居民动物性食物分别由1992年的人均每日消费210克和69克上升到248克和126克。
与1992年相比,农村居民膳食结构趋向合理,优质蛋白质占蛋白质总量的比例从17%增加到31%、脂肪供能比由19%增加到28%,碳水化合物供能比由70%下降到61%。
(详见表1,2)。
(二)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水平稳步提高。
婴儿平均出生体重达到3309克,低出生体重率为3.6%,已达到发达国家水平。
全国城乡3-18岁儿童青少年各年龄组身高比1992年平均增加3.3厘米。
但与城市相比,农村男性平均低4.9厘米,女性平均低4.2厘米。
(三)儿童营养不良患病率显著下降。
5岁以下儿童生长迟缓率为14.3%,比1992年下降55%,其中城市下降74%,农村下降51%;儿童低体重率为7.8%,比1992年下降57%,其中城市下降70%,农村下降53%。
(四)居民贫血患病率有所下降。
城市男性由1992年的13.4%下降到10.6%;城市女性由23.3%下降到17.0%;农村男性由15.4%下降至12.9%;农村女性由20.8%下降至18.8%。
二、居民营养与健康问题不容忽视(一)城市居民膳食结构不尽合理。
畜肉类及油脂消费过多,谷类食物消费偏低。
2002年城市居民每人每日油脂消费量由1992年的37克增加到44克,脂肪供能比达到35%,超过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30%的上限。
城市居民谷类食物供能比仅为47%,明显低于55-65%的合理范围。
此外,奶类、豆类制品摄入过低仍是全国普遍存在的问题。
(二)一些营养缺乏病依然存在。
儿童营养不良在农村地区仍然比较严重,5岁以下儿童生长迟缓率和低体重率分别为17.3%和9.3%,贫困农村分别高达29.3%和14.4%。
生长迟缓率以1岁组最高,农村平均为20.9%,贫困农村则高达34.6%,说明农村地区婴儿辅食添加不合理的问题十分突出。
铁、维生素A等微量营养素缺乏是我国城乡居民普遍存在的问题。
我国居民贫血患病率平均为15.2%;2岁以内婴幼儿、60岁以上老人、育龄妇女贫血患病率分别为24.2%、21.5%和20.6%。
3-12岁儿童维生素A缺乏率为9.3%,其中城市为3.0%,农村为11.2%;维生素A边缘缺乏率为45.1%,其中城市为29.0%,农村为49.6%。
全国城乡钙摄入量仅为391毫克,相当于推荐摄入量的41%。
(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患病率上升迅速1、高血压患病率有较大幅度升高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高血压患病率为18.8%,估计全国患病人数1.6亿多。
与1991年相比,患病率上升31%,患病人数增加约7 000多万人。
农村患病率上升迅速,城乡差距已不明显。
大城市、中小城市、一至四类农村高血压患病率依次为20.4%、18.8%、21.0%、19.0%、20.2%和12.6%。
我国人群高血压知晓率为30.2%,治疗率为24.7%,控制率为6.1%;与1991年的26.6%、12.2%和2.9%相比有所提高,但仍处于较差水平。
2、糖尿病患病增加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糖尿病患病率为2.6%,空腹血糖受损率为1.9%。
估计全国糖尿病现患病人数2 000多万,另有近2 000万人空腹血糖受损。
城市患病率明显高于农村,一类农村明显高于四类农村。
与1996年糖尿病抽样调查资料相比,大城市20岁以上糖尿病患病率由4.6%上升到6.4%、中小城市由3.4%上升到3.9%。
3、超重和肥胖患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我国成人超重率为22.8%,肥胖率为7.1%,估计人数分别为2.0亿和6 000多万。
大城市成人超重率与肥胖现患率分别高达30.0%和12.3%,儿童肥胖率已达8.1%,应引起高度重视。
与1992年全国营养调查资料相比,成人超重率上升39%,肥胖率上升97%,预计今后肥胖患病率将会有较大幅度增长。
4、血脂异常值得关注我国成人血脂异常患病率为18.6%,估计全国血脂异常现患人数1.6亿。
不同类型的血脂异常现患率分别为:高胆固醇血症2.9%,高甘油三酯血症11.9 %,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7.4%。
另有3.9%的人血胆固醇边缘升高。
值得注意的是,血脂异常患病率中、老年人相近,城乡差别不大。
5、膳食营养和体力活动与相关慢性病关系密切本次调查结果表明,膳食高能量、高脂肪和少体力活动与超重、肥胖、糖尿病和血脂异常的发生密切相关;高盐饮食与高血压的患病风险密切相关;饮酒与高血压和血脂异常的患病危险密切相关。
特别应该指出的是脂肪摄入最多体力活动最少的人,患上述各种慢性病的机会最多。
大力普及营养科学知识,加强合理膳食指导,提倡合理、科学的营养膳食对于提高我国居民的营养状况是至关重要的。
合理营养就是合理地掌握膳食中各种食物的数量、质量和搭配比例以及卫生质量要求,并通过烹调加工来改进膳食,使之适应人体的消化功能和感官需要,从而使人体的营养生理需求与人体通过膳食摄入的各种营养物质之间建立起平衡关系。
而合理摄取营养,最为重要的措施是调整一日三餐的膳食结构。
中国营养学会推荐的每日合理膳食方案、从塔底到塔尖分别为:1、谷类300—500克;2、蔬菜类400—500克、水果类100—200克;3、畜禽肉类50—100克、鱼虾类50克、蛋类25—50克;4、奶类及奶制品100克、豆类及豆制品50克;5、油脂类25克。
“中国营养行动计划”,要求国人日均摄入热能2600千卡、蛋白质72克,其中优质蛋白质应达50%以上。
与此对照,我国老百姓餐桌上应增加奶类食品、豆类食品及更多的蔬菜和水果,对农村来讲,还需适当增加鱼、禽、肉、蛋等动物性食品。
在主要食物中强化某些微量营养素,是一种大范围改善食物营养的有效手段。
近年来,我国在酱油中加铁预防贫血的实验也取得一定效果,目前,我国正计划开展在面粉中强化强化微量营养素的实验。
在经济条件许可的前提下,可以有针对性地采用营养素补充剂。
需要注意的是,应补充膳食中比较缺乏的营养素,而不必补充所有的营养素,补充量要适当,警惕摄取某些营养素过多可能产生毒副作用。
营养素补充剂不是药,不要期望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宜长期使用。
各种食物所含的营养千差万别,除母乳外,任何一种天然食物都不能提供人体所需的全部营养素。
一直以来,谷类食物都作为中国传统膳食的主体,但平衡膳食必须由多种食物组成才能满足人体各种营养需要。
多种食物应包括以下五大类:第一类为谷类及薯类,主要提供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膳食纤维及B族维生素;第二类为动物性食物,主要提供蛋白质、脂肪、矿物质、维生素A及B族维生素;第三类为豆类及其制品,主要提供蛋白质、脂肪、矿物质、膳食纤维及B族维生素;第四类为蔬菜水果类,主要提供膳食纤维、矿物质、维生素C和胡萝卜素;第五类为纯热能食物,主要提供能量、植物油以及维生素E和必须脂肪酸。
另外要注意粗细搭配,经常吃一些粗粮、杂粮等。
稻米、小麦不宜碾磨太精细,否则谷粒表层所含的大部分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和膳食纤维流失到糠麸中。
蔬菜和水果含丰富的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对保持心血管健康、增强抗病能力、减少儿童干眼病的发生及预防某些癌症等,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应该多吃。
我国居民膳食提供的钙质普遍偏低,平均只达到推荐供给量的1/2左右。
奶类除含丰富的优质蛋白质和维生素外,含钙较高,且利用率也很高;豆类是我国传统食品,含丰富的优质蛋白质、不饱和脂肪酸、钙及维生素B1、B2、烟酸等,为提高农村居民蛋白质摄入量及防止城市居民过多消费肉类带来的不利影响,应大力提倡豆类。
近年来,我国肥胖人口明显增加,慢性病患者也急剧增多,肥肉和荤油就是导致这些疾病产生的危险因素。
因此,经常适量吃鱼、禽蛋和瘦肉对减少这些疾病的发生大有帮助。
同时,食量与体力活动要平衡,一日三餐要合理分配,其能量分别占总能量的30%、40%、30%为宜。
早餐要吃体积小、能量高的食物,中餐要求富含蛋白质、脂肪等营养素的食物,晚餐尽量少吃高蛋白质和脂肪的食物。
吃清淡食物有利于健康,每日食盐用量不超过6克为宜。
节假日饮酒应限量,吃清洁卫生、不变质的食物,在外就餐应注意进餐环境餐具和供餐者的健康卫生状况。
政府还应制定相应的法规,对农业、食品加工业以及膳食增补剂等等方面给以科学的指导,生产更多的符合科学、合理营养的食品。
公众教育方面,应该和有关的媒体、社会团体配合,给群众更多的这方面科学的知识,以指导群众能够建立起合理的、科学的饮食习惯和健康意识。
相信通过全国人民和政府的共同努力,在不久的某个时候,我国居民的膳食和营养将会提高到一个新的台阶,进而达到更为理想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