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学生常见疾病预防控制策略与措施

学生常见疾病预防控制策略与措施

学生常见疾病预防控制策略与措施
学生常见疾病预防控制策略与措施

学生常见疾病预防控制策略与措施

(一)常见肠道蠕虫感染

措施:

1、学校因地制宜为学生提供安全卫生的饮用水,设置洗手设施(提倡流动水)及符合卫生要求的厕所。

2、加强对校医、教师的卫生专业知识和组织管理的培训。

3、对粪检阳性的感染者实施药物治疗。

(二)贫血

措施:

1、普及营养知识,强化平衡膳食的意识。

2、引导学生合理调整饮食结构。

3、指导轻度贫血的学生调整膳食为主,服用维生素C、铁剂等药物,建议中、重度贫血的学生去医院诊治。

(三)龋齿与牙周疾病

1、开展龋齿与牙周疾病的危害及预防等口腔保健知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口腔健康意识,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

2、推广使用保健牙刷,提高学生的有效刷牙率,刷牙率达100%。

3、在低氟与适氟地区推广使用含氟牙膏等。

4、实施龋齿充填,建议患龋齿的学生去医院积极治疗。

(四)营养不良与肥胖

措施:

1、学校合理安排膳食。

2、对患有轻度营养不良和肥胖的学生进行膳食指导,对患有重度营养不良和重度肥胖的学生建议其去医院就诊。

(五)视力低下

措施:

1、纠正不良用眼行为,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用眼卫生习惯。推广眼保健操保证眼操质量。保证每天用眼时间不超过国家规定时间。

2、保证室内光线充足和学生书写时左侧采光。黑板经常保持乌黑或墨绿避免直射和反射眩光,教师板书工整,字体大于7厘米。

3、每周调换一次座位。

4、保证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时间。

5、要求学生认真做到“两要两不要和三个一”即:读书写字姿势要端正,连续看书写字一小时左右要休息片刻向远处眺望;不要在光线过强或过弱的地方看书写字,不要躺着或在动荡的车厢里看书写字;眼与书本一尺远、胸与桌子一拳远、手离笔尖一寸远。

精选-中国疾病预防控制发展史

我国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的发展史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可分为恢复发展时期、改革调整时期和健全发展时期三个阶段。 一、恢复发展时期(1978~2000年)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卫生防疫工作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可分为两个阶段: (一)全面恢复发展阶段(1978~1985年) 这一阶段通过加强条例、法规的建设与完善,大大促进了卫生防疫体系、特别是其主体机构----卫生防疫站的恢复与发展。1978年9月,在1955年《传染病管理办法》的基础上颁布了《急性传染病管理条例》,条例的实施加强了卫生防疫体系在预防控制传染病中的责任、地位和作用。 1979年,卫生部在《卫生防疫站暂行办法和各级卫生防疫组织编制规定》的基础上,颁布了《全国卫生防疫站工作条例》,同年卫生部、财政部、国家劳动总局联合下发了《卫生防疫人员实行卫生防疫津贴的规定》。 1980年,国家编委和卫生部联合下发了《各级卫生防疫站组织编制规定》;卫生部下发了《关于加强县卫生防疫站工作和几点意见》。

1982年,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试行)》,使卫生防疫体系从几十年的行政管理开始步入了法制管理的轨道,《食品卫生法(试行)》的实施也极大地强化了卫生防疫体系的社会职能。 1982年,卫生部成立了国家预防医学中心(1985年改为预防医学科学院),开展应用性科学研究,为全国卫生防疫机构提供业务技术指导、高层次专业人员培训等服务。 到1985年底全国已建立各级、各类卫生防疫站3410个,比1965年增加了911个,专业(站)1566个,比1965年增加了744个。卫生防疫人员增至194829人,比1965年增加117650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增加了87821人,卫生防疫工作力量得到了显著增强。初步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联系紧密的业务技术服务和信息沟通网络系统。 (二)规范建设阶段(1986~2000年) 这个阶段是我国卫生防疫工作不断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变革,深化改革,不断加强内涵建设,提高科学管理水平,与国际接轨,走向世界的重要时期。 内涵建设:在这期间通过推进科学管理,开展和规范有偿服务,制定实施各级、各类卫生防疫站的技术规范,加强县级卫生防疫站的规范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卫生防疫站等级评审,加强卫生防疫机构主要领导和骨干的现代管理培训、应用型专业高级培训,促进了管理水平和业务技术服务水平的提高。

疾病预防策略与措施

疾病预防策略与措施 全球卫生策略和初级卫生保健 1977年第30届世界卫生大会提出了“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Health for All by the Year 2000,HFA)”的战略目标; 1978年WHO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UNICEF)联合召开会议明确提出:“初级卫生保健”(primary health care,PHC)是实现上述目标的基本策略和途径; 1988年41届世界卫生大会再次声明,人人享有卫生保健将作为2000年以前及以后年代的一项永久性目标。 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基本含义 ①人们在工作和生活场所都能保持健康; ②人们将运用更有效的办法去预防疾病,减轻疾病或伤残带来的痛苦,并且通过更好的途径进入成年、老年,最后安乐地死去; ③在全体社会成员中均匀地分配一切卫生资源; ④所有个人和家庭,通过自身充分地参与,将享受到初级卫生保健; ⑤人们将懂得自己有力量摆脱可以避免的疾病,赢得健康,并且明白疾病不是不可避免的。初级卫生保健的概念 初级卫生保健(primary health care)是应用切实可行、学术可靠又受社会欢迎的方法和技术,并通过社区的个人和家庭积极参与而达到普及,其费用也是社区和国家依靠自力更生原则精神能够负担的一种基本的卫生保健形式。 疾病的三级预防 21世纪我国以控制传染病为主的第一次卫生革命的任务尚未完成,以控制慢性病为主的第二次卫生革命提前到来,面临着防制传染病和慢性病防治的双重任务。 一、一级预防 一级预防(primary prevention)又称病因预防,主要是疾病尚未发生时针对致病因素(或危险因素)采取措施,也是预防疾病和消灭疾病的根本措施。WHO提出的人类健康四大基石“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是一级预防的基本原则,它包括两方面内容。(一)健康促进 健康促进(health promotion)是通过创造促进健康的环境使人们避免或减少对致病因子的暴露,改变机体的易感性,保护健康人免于发病。可采取以下形式达到健康促进的目的。1.健康教育健康教育(health ducation)是一项通过传播媒介和行为干预,促使人们自愿采取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避免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达到促进健康目的。 2.自我保健自我保健是指个人在发病前就进行干预以促进健康,增强机体的生理、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一般说,自我保健是个人为其本人或家庭利益所采取的大量有利于健康的行为。此外,不性乱、远离毒品等也很重要。 3.环境保护和监测环境保护是健康促进的重要措施,旨在保证人们生活和生产环境的空气、水、土壤不受“工业三废”即废气、废水、废渣和“生活三废”即粪便、污水、垃圾,以及农药、化肥等的污染。避免环境污染和职业暴露对健康造成的危害。 (二)健康保护 健康保护是对有明确病因(危险因素)或具备特异预防手段的疾病所采取的措施,在预防和消除病因上起主要作用。 一、一级预防 开展一级预防常采用双向策略(two pronged strategy),即把对整个人群的普遍预防和对高危

关于规范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科室设置的意见

关于规范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科室设置的意见 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设是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的重要内容,也是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的城乡卫生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内部科室的合理设置是保证落实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工作职责,提高工作效率的前提。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关于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的若干规定》等有关卫生法律法规中明确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职责与义务,加强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规范化管理,提高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综合服务和应变、应急能力,进一步完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建设,现就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科室设置提出如下意见一、科室设置原则 (一)管理规范,精简高效 以有利于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落实为出发点,规范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建设,提高机构内部中心领导层与科室二级管理效能,避免出现职能空白和工作盲区。 (二)功能一致,职责明确 履行政府疾病预防控制职能,为辖区开展各项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提供服务、业务指导、技术支持、人员培训、考核评价,同

时兼顾辖区主要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现状,有利于防病、应急反应和技术储备等能力提高,避免出现科室间职能和工作内容的重复与交叉。 (三)结构合理,资源共享 根据机构现有人员条件,使不同业务水平人员合理调配,优化组织结构,明确科室职责和岗位工作任务,以发挥组织的整体合力,完善团队工作机制,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效能,节约运行成本。 二、科室设置 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内部管理实施中心主任、科室科长二级管理。全国统一基本科室设置,各省可根据辖区疾病预防控制服务与卫生防病需要设置其它相关的业务科室。 (一)基本科室(必设科室) 综合防治管理科、传染病防治科、免疫规划管理科、健康教育与促进科、卫生科、检验科、行政管理科。 (二)增设科室(选设科室)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用户与权限管理规范(试行)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用户与权限管理规范 (试行) 1.总则 1.1目的 为加强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规范化管理,保障国家核心业务信息系统的正常安全运行,增强疾病预防控制公共卫生信息获取的时效性、准确性和完整性,提高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的管理和服务能力,特制定本规范。 1.2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国家救灾防病与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管理规范》 《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基本职责》 《艾滋病疫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 《结核病预防控制工作规范》 《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 《卫生系统电子认证服务管理办法(试行)》 1.3适用范围 本规范适用于管理使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的各级各类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卫生机构及其它机构。 1.4责任单位及责任人 1.4.1责任单位 管理使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的各级各类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卫生机构及其它机构,包括该机构的信息管理部门及相

关业务管理部门。 1.4.2责任人 (1)各级责任单位指定负责信息系统管理的专业技术人员为系统用户管理的责任人。 (2)各级责任单位信息系统相关业务部门指定业务专业人员为该业务应用系统管理责任人。 2.用户管理 2.1用户类型 2.1.1系统管理员 指国家、省、市、县四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授权使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履行用户管理与服务职能的唯一责任人。2.1.2业务管理员 指国家、省、市、县四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卫生机构及其它机构,由各业务归口管理部门或单位指定负责管理该业务权限分配的唯一责任人。 2.1.3本级用户 指国家、省、市、县四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卫生机构及其它机构各业务归口管理部门或单位,由本级业务管理员分配的具有不同权限和业务操作功能的同级用户。 2.1.4直报用户 指由县区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系统管理员审核,各系统业务管理员授权的通过使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录入报告各类信息的用户。 2.2用户职责 2.2.1职责分类 (1)系统管理员职责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文件-陕西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流感预防控制技术指导意见(2008 版) 流感是由A、B、C 3 个型别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1977 年以来,每年在全球流行的流感病毒为A(H1N1)、A(H3N2)和B 型。该病潜伏期1-4 天(平均2 天),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肌痛、头痛、不适、干咳、咽喉痛和鼻炎等,一般呈自限性,多数患者症状3-7 天即可缓解。部分患者可发生流感病毒性肺炎、加重既往基础疾病,或继发细菌性肺炎、鼻窦炎、中耳炎及其它合并感染,严重者导致死亡。流感可致各年龄组人群发病,其中儿童感染率最高。但老年人、婴幼儿及慢性病患者等高危人群,流感并发症发生率、住院率和死亡率最高。 流感病毒主要经呼吸道飞沫近距离和接触病毒污染的物体表面传播,也可能存在空气传播(含病毒颗粒的≤5μm 飞沫核可在空气中悬浮较长时间)。该病毒传播迅速,在养老院、学校、托幼机构等人群聚集场所易引起暴发。在我国北方地区,流感秋冬季流行,12月至次年1 月出现流行高峰,夏季传播基本停止,表现为典型的温带季节性流行特点;在华南地区,全年均有流感活动,但秋冬季和次年夏季(7 至8 月)可出现两个流行高峰,呈热带、亚热带地区的流行模式。 我国当前流感防治的主要策略是加强流感监测,积极参与全球监测活动,推广流感疫苗接种,指导抗病毒药物的合理使用,做好暴发调查和控制,加强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病预防的个人卫生的公众指导。 一、流感监测 我国的流感监测系统是全球流感监测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监测

的主要目的是掌握流感病毒的活动强度、季节特征和病毒变异情况,为全球疫苗毒株的选择提供依据。目前我国流感监测网络由197 家哨点医院和63 家网络实验室组成。监测工作的主要内容包括流感样病例的报告、流感病毒分离鉴定、毒株的抗原性、基因特性和耐药性分析等。针对近年来监测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各监测单位应重点加强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各哨点医院要严格按照流感样病例的定义和监测科室的设置要求,报告门急诊流感样病例数和就诊病例总数,每周一录入到“中国流感监测信息系统”。周末和十一、春节长假期间要安排好病例报告工作,杜绝漏报、迟报和节假日缺报现象。 (二)各哨点医院要严格掌握标本采集对象,保证每周最低采样量,不得集中突击采集标本;严格遵循标本采集、保存和运送的技术要求,努力减少上述环节对病毒分离率的不利影响。采集的标本应在4℃条件下,24 小时内运送至监测网络实验室;未能24 小时内送达的,应置-70℃或以下保存。 (三)网络实验室的工作人员要熟练掌握病毒接种、传代技术,提高收获病毒的血凝滴度。实验室接到标本后,应在24 小时内处理标本和接种病毒,并在完成病毒分离鉴定后24 小时内,将结果录入“中国流感监测信息系统”。对于MDCK 细胞分离阳性的,要将留存的原始标本继续接种鸡胚,进行病毒分离。 各实验室应用中国疾控中心国家流感中心下发的标准参照血清进行病毒鉴定时,发现对所有下发标准血清HI 效价均≤20 的毒株,

突发急性传染病预防控制战略

突发急性传染病预防控制战略 突发急性传染病(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是指严重影响社会稳定、对人类健康构成重大威胁,需要对其采取紧急处理措施的鼠疫以及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以下简称“SARS”)、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等新发生的急性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等。为做好我国突发急性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保障公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参考世界卫生组织《国际卫生条例》(2005)和《亚太区域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控战略》,制订我国《突发急性传染病预防控制战略》。 一、突发急性传染病的形势 传染性疾病是全球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当今,突发急性传染病不断出现,成为威胁人类健康,影响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突发急性传染病流行的形势十分严峻。2003年新发现的SARS疫情,在短时间内迅速波及32个国家和地区,全球共报告SARS病例8 098例,其中死亡774例,病死率达9.56%。自2003年以来,全球共有12个国家发现报告了313例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例,其中死亡191例。历史上流感大流行曾给人们带来巨大灾难,发生在1918年的全球流感大流行,先后造成近5千万人死亡。20世纪末英国首次暴发疯牛病,随着疯牛病的暴发流行,英国、法国、爱尔兰、意大利、加拿大、香港特区先后出现了变异性克-雅氏病(vCJD)病人,目前全世界vCJD病例已达134人,病死率高达100%。2001年在澳大利亚等国发现梅塔肺炎病毒引起较大规模的支气管炎和肺炎流行,造成婴幼儿的死亡。1998-1999年在东南亚出现的尼巴病毒性脑炎,共造成106人死亡,病死率达40%。在非洲、美洲相继出现的埃博拉出血热、马尔堡病毒出血热疫情发病凶险,且病死率高。 我国是受突发急性传染病影响较重的国家之一,2003年的非典疫情,仅我国内地就报告SARS病例5 327例,其中死亡349人,病死率达6.55%。国家统计局测算的经济损失高达933亿元人民币,约占2003年GDP 0.8%。自2005年10月以来,我国内地已经发现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例24例,其中死亡15例。 1997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明确提出“全球警惕、采取行动、防范新出现的传染病”。美国、加拿大及泛美国家和地区先后制定了突发急性传染病预防控制战略。2005年,世界卫生组织东南亚区和西太平洋区联合制定了《亚太区域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控战略》,突发急性传染病的防控工作成为国际社会面临的共同任务。 突发急性传染病的发生与社会经济、自然环境、生活方式等密切相关,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经济、社会、环境等因素对公众健康的潜在威胁不断增加,应对突发急性传染病的形势十分严峻: (一)气候等自然生态环境变化带来的影响。1860年以来,全球平均气温升高0.6℃,气温升高和降雨量增多,增加了传染病病原体生长繁殖的机会。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全球气温升高将对人类健康造成影响。 (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口流动日益频繁。根据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 2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刘爱东 一、概述 婴幼儿时期是生长发育重要时期,儿童必须每天从膳食中获取足够的营养物质才能满足生长发育需要,婴幼儿时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体格发育等方面并不完善。营养物质消化吸收能力不足,对营养物质需求量较大是相互矛盾的两个主要方面。婴幼儿膳食营养物质供给不足或比例失衡,都可以影响儿童的正常生长发育,营养不良不仅影响体格发育和健康状况,更重要的是影响智力发育、学习能力和成年后的活动效益。 中国婴幼儿膳食指南是根据营养学原则结合我国国情,针对教育和指导婴幼儿抚养人采用平衡膳食,合理安排日常膳食,以达到促进婴幼儿健康为目的的指导性意见。为了帮助婴幼儿抚养人在日常生活中实践该指南的主要内容,同时又制定了相应的中国婴幼儿平衡膳食宝塔,以便直观的告诉抚养人婴幼儿不同时期每日应摄入的食物种类和合理的数量。 二、0到6个月龄婴儿平衡膳食宝塔 母乳是六个月以内婴儿最理想的天然食品,世界卫生组织对于生后0到6月龄的婴儿应坚持给予纯母乳喂养,6个月内婴儿喂奶时应按需喂奶,每天喂奶6到8次以上,同时婴儿可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少量营养补充品,如维生素 D 或鱼肝油。 三、0到6个月龄婴儿平衡膳食宝塔的制定依据 0到6月龄婴儿生长发育及膳食摄入特点:正常足月儿出生体重和出生身长分别约为3.3公斤和50厘米,婴儿出生后体格发育及开始快速生长,到6个月末婴儿的平均体重和身长分别增加到约7公斤和63厘米,此时期婴儿的消化系统远未发育成熟,因此严重制约了6月龄以下婴儿对食物的选择。母乳是这个时期婴儿最佳的膳食营养来源,完全符合0到6月龄婴儿对营养的需求,及自身消化吸收特点。母乳中维生素 D 、维生素 K 以及铁的含量稍低,因此在婴儿喂养过程中需要加以注意。

2021年度疾病预防控制(爱国卫生)工作要点

2021年度疾病预防控制(爱国卫生)工作要点 xx年疾病预防控制(爱国卫生)工作要点 1、以落实《关于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的若干规定》为重点,加强和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开展综合性的调查研究和督导检查,开展边境地区及经济欠发达地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现状调研,完成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人员编制、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内设机构和工作规范、基层防保组织在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中的职责与任务等阶段性研究工作,修订《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管理工作规范》,研究制订《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考核标准》。 2、继续推进盛地两级疾病预防控制管理干部的科学管理培训工作;开展市(地)、县(区)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管理人员培训;完成实验室常用微生物检验技术培训材料的编写,组织开展培训;继续推进现场流行病学培训工作,开展以案例研讨为主要形式的培训;结合疾病预防控制重点项目的实施,组织开展相关专业技术培训工作。 3、加强督导、检查,推进中央转移支付项目疾病预防控制专项资金执行效率,提高执行效益,促进重点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开展。加大《传染病防治法》等疾病预防控制相关法律法规实施力度。进一步规范全国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工作,加强疫情报告信息的分析

利用工作,组织开展网络直报工作及新修订传染病报告卡使用情况的督导检查。加强部门间传染病防治协调,充分发动群众,提高防病意识,形成全社会关心和支持公共卫生建设的新局面。 4、加强全国鼠疫监测和国家级鼠疫监测点建设,有效应对和控制人间鼠疫的发生和流行。加强霍乱监测,坚持肠道门诊制度,大力开展肠道传染病健康教育,防止疫情的暴发。加强不明原因肺炎的监测,及早发现非典和人感染高致病性 ___病例,提高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及流感监测哨点的工作水平,逐步建立区域流感中心,做好应对流感大流行准备计划和应急预案各项工作的落实和督导检查工作。继续加强对重点地区结核病防治工作的督导检查力度,保持现代结核病控制策略(dots)覆盖率100%;新涂阳肺结核病人发现率保持在70%及以上;新涂阳肺结核病人治愈率保持在85%及以上,开展耐药结核病以及结核并艾滋病双重感染控制工作。做好其他传染病的监测与防治工作,制定重点传染病防治工作规范。 5、做好《艾滋病防治条例》及《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行动计划(xx—xx)年》发布后的贯彻工作,全面落实艾滋病防治工作措施。成立艾滋病防治政策宣讲团,争取到xx年底,将全国50%的县级以上主管领导干部培训一次,落实“全国农民工预防艾滋病宣传教育工程”,xx年完成详细工作方案的制订,在流入地和流出地深入开展宣传,使农民工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达到65%。进一步完善监

卢金星-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卢金星Array一、个人简介 卢金星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 预防控制所研究员,党委书记。 在微生态学研究领域,参与研制了新药“培菲康”,获1995年度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主持研制了新药“贝飞达”,于2000年投产上市。 在实验室生物安全领域,在国内率先设计建造了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参编国标《生物安全实验室建筑技术规范》编制,获2005年度华夏建设科学技术二等奖。 著作译著 主编《微生物与健康》(化学工业出版社) 以副主编身份出版专著(《现场细菌学手册》) 参编《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人民卫生出版社)参编《实验室生物安全国内外法规和标准汇编》(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参编《实验室感染事件案例集》(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参编《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筑技术规范》(GB 50881-2013) 参编国标《生物安全实验室建筑技术规范》(GB 50346-2004) 参译《临床微生物学手册》(第七版)(科学出版社)

参译《医学实验室——安全要求》(IS015190:2003)社会兼职 中华预防医学会生物安全与防护装备分会,常务委员 中华预防医学会第三届医院感染控制分会,副会长 中国微生物学会微生物生物安全分委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实验动物学会,副理事长 中国医学装备协会医学实验室装备与技术分会,常务理事 中国卫生有害生物防制协会第五届理事会,副理事长二、主要研究方向 医院感染相关病原研究、细菌耐药研究 三、代表性科研项目 十二五科技重大专项,“超耐药菌流行病学和防控技术研究”,课题组长和子课题负责人。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脓毒症流行病学及诊治规范研究”,子课题负责人。 中英合作项目,“艰难梭菌检测技术研究”,课题负责人。 中英合作项目,“耐药菌检测技术研究”,课题负责人。 四、代表性论文、成果(2011年以来) 1.Toxin A–Negative, Toxin B–Positive Clostridium difficile infection diagnosed by PCR, Infection Control and Hospital Epidemiology. may 2011, vol. 32, no. 5.520-522(IF 2.8). 2.Identification and molecular analysis of pathogenic yeasts in droppings of domestic pigeons in Beijing, China[J]. Mycopathologia 3.Multilocus sequence typing (MLST) analysis of 104Clostridium difficile strains isolated from China, Epidemiol. Infect., Page 1 of 5.

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实施方案

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实施方案 医院是公共卫生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染病、慢性病及部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的前沿阵地。为加强我院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规范化管理,经院长办公会研究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预防为主的工作方针,强化公立医院公共卫生职能,将公共卫生服务与临床医疗服务紧密结合,并融入到医疗服务的全过程,形成工作职责更加明确、服务更加规范、保障更加有力、群众健康权益得到更好维护的防治结合型医疗服务体系。 二、领导小组 下设办公室,地点 三、主要工作 医院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主要包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传染病疫情报告、传染病诊疗管理、结核病防治管理、性病艾滋病防治管理、其他重点传染病防治管理、预防接种服务管理、精神疾病防治管理、疾病监测与报告、实验室生物安全与放射防护、爱国卫生与健康教育等。 四、工作措施 (一)建立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管理相关制度,并督促落实。 (二)制定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计划、方案,并组织实施、督导和考评。 (三)做好本院传染病防治综合管理工作: 1、制定传染病防控重点工作流程并组织实施,包括预检分诊工作流程、传染病患者或可疑者就诊转诊流程、传染病报告卡传递流程、突发疫情和公共卫生事件信息传递流程、传染病诊断会诊流程、死亡病例传染病排查流程等;

2、依法承担职责范围内的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信息报告、异常信息收集与统计等工作; 3、制定传染病防治知识与技能的培训计划,并组织实施。 (四)承担院内死亡信息监测、报告与管理工作,组织做好死因登记报告培训工作。 (五)组织做好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食品安全事件、食源性疾病的病例报告和监测统计工作。 (六)落实区域内的预防接种和信息报告管理工作。 (七)落实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放射安全防护等措施。 (八)督促院内感染预防措施的落实,发生院内感染事故时督导相关控制措施。 (九)组织开展卫生知识宣传、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普及卫生防病知识;按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要求,承担社会人群健康教育工作任务。 (十)配合疾控机构督促做好新生儿首针乙肝疫苗及卡介苗接种和新生儿信息的采集、上报工作。 (十一)承担结核病、艾滋病等重大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收集、审核、报告、转诊、汇总分析以及减免政策落实情况等工作。协助疾控机构开展流行病学调查、采集样本、采取控制措施等。 (十二)负责传染病报告管理,按要求协助疾控机构做好调查、样本采集及转诊工作。 (十三)承担高血压、糖尿病、脑卒中、肿瘤、精神疾病等慢性病的诊疗、监测等信息的收集、报告与管理工作。 (十四)承担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完成属地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交办的其他疾病预防控制任务。 五、保障措施: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

卫生部寄生虫病原与媒介生物学重点实验室 二○一一年开放课题申请指南 1.目标:以现代生物医学理论与技术为支撑,加强与疾病预防控制策略与技术密切相关的寄生虫病原与媒介生物学研究,为寄生虫病防治策略与防治技术的创新研究提供依据。 2.主要研究内容 (1)与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技术相关的寄生虫生物学应用基础研究 与诊断和监测技术、抗寄生虫药物作用方式和作用靶点以及保护性免疫密切相关的重要寄生虫生物学基础及其效应的评价,新发寄生虫病病原生物学等。 (2)与控制重要寄生虫病传播相关的媒介生物学应用基础研究 与重要媒介(医学节肢动物、医学软体动物、医学贝类)控制策略、监测技术、防制药物、防制技术密切相关的生物学基础及其效应的评价,新发寄生虫病媒介的生物学等。 (3)寄生虫与宿主的相互关系 新发寄生虫病病原与宿主的相容性、发病机制,重要寄生虫病免疫机制等。 (4)寄生虫病防治创新技术的研究 在(1)、(2)、(3)研究的基础上的检测、诊断、监测技术以及新型防治(制)药物、疫苗与技术等研究。

卫生部寄生虫病原与媒介生物学重点实验室 开放研究课题申请书 课题名称: 申请者: 所在单位: 邮政编码: 通讯地址: 联系电话: 传真: 申请日期: 卫生部寄生虫病原与媒介生物学重点实验室 二○一一年制

填报说明 一、填写前请先查阅《卫生部寄生虫病原与媒介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开放研究课题管理办法》(试行)规定和开放研究课题申请指南。 二、申请者对本表所列各项,必须实事求是,逐条认真填写,表达要明确、扼要,用词严谨,外来语第一次出现的缩写词须注出全称。 三、申请书复印时一律用A4复印纸,左侧装订成册。各栏空格不够时,可自行加页。一式四份,由所在单位审查签署意见后,报送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科技业务处转卫生部寄生虫病原与媒介生物学重点实验室。 四、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通讯地址:上海市瑞金二路207号,邮政编码:200025 E-mail: ipdwzzp@https://www.doczj.com/doc/9c16082136.html,

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工作机制

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工作机制 发表时间:2013-03-21T14:16:44.187Z 来源:《医药前沿》2013年第1期供稿作者:杨君伍利燕肖铁燕 [导读] 没有学历以及学历低下和与本系统无关的专业技术人员在整个系统中所占的比例非常的高。 杨君伍利燕肖铁燕(贵州省天柱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556699) 【摘要】目的对我县目前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的现状进行研究和探讨,并将现存的一些问题以及控制对策进行深入的分析。方法对我县2011年的疾病预防控制系统的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并采取调查的方式来完成调查。结果经过对该系统数据的调查发现,整个系统中存在人员的配置不合理以及基层技术人员技术及业务水平较差等现象,并且该系统中,使用的仪器设备陈旧、老化等一些问题。结论要改善目前我县疾病预防控制系统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不足,必须加大对基层技术人员的培训,对系统中陈旧、老化仪器设备进行更新,引进一些先进设备。 【关键词】疾控预防控制调查分析 【中图分类号】R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01-0363-02 随着目前社会的快速发展,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中,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对人民的生命保障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十二五”期间,我县为了更进一步的加大对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建设投入力度,建立并完善了县、乡、村疾病预防控制队伍。然而,随着社会环境的不断改变,我们人类也在时刻面对新的问题出现,因此,我们疾病预防控制体系也是首当其冲,面临着更大、更严峻的挑战。 1 目前的工作机制与面临的问题 1.1目前的工作机制 我县围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和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的建设,建立并完善了以县疾控中心为主体的疾病监测预警机制,同时也开展了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以及和健康相关的一些危险因素的监控。 1.2面临的主要问题 1.2.1加强监测预警职能目前,我们国家的县级疾病预防控制系统正在逐步的完善并开展一系列的疾病监测以及与健康相关的危险因素的监控工作。但是由于受到监测资料的利用度以及实验室的检测技术水平和技术员的作业水平的影响,从而导致我们的监测工作无法做到位。因此,对监测信息的综合分析利用能力以及对监测资料的预警信息转化力度不够。所以需要我们进一步加强这方面的能力,以及进一步提高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实验室的检测水平和技术员的业务水平。 1.2.2人员的配置不足,结构的不合理 经过对疾病预防控制系统的调查,从此次的调查来看,我县疾病预防控制系统的人员数量和其他各级别所需的人员都没有达到国家所要求的编制规定,对整个系统中的人员结构安排也是非常的不合理。所有的专业技术人员,没有学历以及学历低下和与本系统无关的专业技术人员在整个系统中所占的比例非常的高[1]。 1.2.3强化医疗机构公共卫生职能 目前,在公共关系卫生体系中,医疗卫生机构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不仅承担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救治工作,还承担着传染病报告以及疾病的监测和健康教育工作。但是,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限制,导致目前出现有的医疗卫生单位积极性不高以及存在管理上的薄弱,对部分相关的卫生工作没有很好地开展。 1.2.4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与医疗卫生机构信息不对称 对于目前来说,我们县里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与现有的医疗卫生机构的工作性质以及工作内容和重点方向不同,再加上各医疗卫生机构之间没有实现网络互通和资源共享的原因,使得疾病预防控制的信息没有及时地在全县传播开来,因此,医疗卫生机构的卫生服务信息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 2 对整个系统存在问题现象的原因分析 对这几年的疾病控制工作,大多都是雷声大雨点小的现象,没有实际大的行动。疾病控制工作也没有得到社会群体和部分上级领导的真正重视,导致目前存在这么一种现象,绝大多数人的认识就是没有病就踏实过生活,得了小病就去药房拿点药吃,只有在得了大病,不得已的情况下才到医院,对于疾病控制这项属于幕后英雄性质的工作不能充分的肯定和予以支持,更严重的是,一些直属的领导根本就没有真正的认识到疾病预防控制的真正职能作用。在绝大多数人的心中,重医轻防的观念已经根深蒂固,这个是目前导致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很难展开的一个重要的原因[2]。在经过我们的调查发现,很多的领导对本体系内的一个医疗情况根本就不是很了解,更不用说预防的工作信息了,那更是很少有人去深入了解和研究。其实,这不仅仅是一个医疗团体和一个领导的问题,主要还是要我们的整个社会团体有这个意识并积极参与到疾病预防控制这个工作中来,一起努力把这项工作做好、做到位。 3 关于新形势下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工作机制的思考 3.1建立和健全相关的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体系 对本县的疾病预防控制资源进行完善和整合,建立起一个完善的县级的疾病预防控制系统。将全县的卫生服务信息进行互通,对重大性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进行重点建设,还有对突发性的卫生事件进行完善。对传染病以及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等进行有效的监测和预防。努力为全县的疾病预防控制系统服务。 3.2疾控机构重要性的宣传 目前,社会上对该系统的认知都比较差,要得到更多人的认可,那么就要对广大的市民进行宣传和教育,通过这种方式来让市民更多的了解和认识到该系统的重要性。同时也把自己的服务理念以及自身的作用进行宣传,以提高自己在社会上的影响力,进而肯定它的价值存在。 3.3完善设备,强化业务技能 在整个系统中,医疗设备仪器那是相当的陈旧和落后,对于这种现象就必须得到重视,要向相关的领导和机构进行汇报。对陈旧的设备进行更换,引进一批先进的设备,对该系统的人员进行必要的技能培训,对所有的人员进行技术的培训,进而提高系统的整体水平[3]。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信息资源管理办法

附件一: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信息资源管理办法 (试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促进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以下简称中国疾控中心)信息资源的交流与共享,建立信息采集、管理、利用和发布的管理机制,实现信息资源的科学化、规化、制度化管理,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中国疾控中心信息资源,是指中国疾控中心在开展监测、干预、科研、教育培训、服务和部管理等业务活动中所产生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信息集合。 第三条本办法适用于由国家财政经费、国家科研经费、国家协调的大型国际、国项目经费支持的监测、调查、干预、研究和教育培训等项目或任务所产生的业务信息资源。 第四条中国疾控中心信息资源管理是一个连续过程,包括对信息采集、管理、利用和发布的全过程中相关要素的管理。 第五条中国疾控中心信息系统建设领导小组(以下简称信息化领导小组)是信息资源管理的最高领导组织,全面负责信息资源管理工作。 第六条信息化领导小组下设信息资源管理委员会。信息资源管理委员会由业务归口管理部门、信息管理部门和相关职能部门组成。负责组织信息资源管理的相关标准规、质量管理办法和技术指南等的制订及具体信息资源管理工作的实施。信息管理部门负责处理信息资源管理委员会的相关日常事务。

第七条各单位和部门均须建立信息资源管理制度,并指定专门机构或人员负责信息资源管理工作。 第二章信息采集 第八条各业务部门应根据其职能提出业务需求,由信息管理部门配合建立相应业务模型,制定数据采集与数据处理的工作流程、规和管理制度,明确各类数据的处理需求,制订清晰的业务管理需求说明。否则不予批准建设信息化建设项目。 第九条各业务部门在信息采集过程中须按照相关标准、办法和指南实施必要的质量控制,撰写、提交信息采集质量控制报告。信息资源管理委员会负责对各业务部门信息采集过程和质量控制报告组织评估。 第十条凡在全国围或通过设立监测点开展监测活动的业务工作和项目,均须通过中国疾控中心信息网络平台管理,统一规划信息采集方式。否则不予行文在全国部署。 第三章信息管理 第十一条信息管理部门负责建设统一的数据中心,并提供信息资源的数据存贮、管理、维护和共享等服务。各业务部门采集的属于本办法适用围的数据须提交数据中心进行备份存储。否则不予办理项目结题手续,不得以中国疾控中心名义继续申报相关研究课题和成果,属于财政经费支持的工作与项目不予下拨年度工作经费,同时不得使用中国疾控中心备份数据。 第十二条各业务部门在建立数据库及信息管理系统开发、管理、维护和推广工作中,须严格按中国疾控中心颁布的相关信息标准

小学生常见疾病预防控制策略与措施

小学生常见疾病预防控制策略与措施 策略:大力开展健康教育,将有关健康教育内容纳入教学计划,利用课堂讲授、黑板报、知识竞赛、幻灯、录像、广播、展览、编印宣传画册等多种形式开展防治学生常见病的健康教育活动。教育和引导学生改变不良饮食与卫生习惯,提高学生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积极开展集体健康行为干预与个体指导治疗行动。每年对学生进行一次健康体检达到对常见病的定期监测。改善学校环境卫生和教学校卫生条件。 (一)常见肠道蠕虫感染 措施: 1、学校因地制宜为学生提供安全卫生的饮用水,设置洗手设施(提 倡流动水)及符合卫生要求的厕所。 2、加强对校医、保健教师的卫生专业知识和组织管理的培训。 3、对粪检阳性的感染者实施药物治疗。 (二)贫血 措施: 1、普及营养知识,强化平衡膳食的意识。 2、提倡课间加餐,引导学生合理调整饮食结构。 3、指导轻度贫血的学生调整膳食为主,服用维生素C、铁剂等药物,建议中、重度贫血的学生去医院诊治。 (三)龋齿与牙龈炎 措施:

1、开展龋齿与牙周疾病的危害及预防等口腔保健知识健康教育, 提高学生口腔健康意识,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 2、推广使用保健牙刷,提高学生的有效刷牙率,刷牙率达100%。 3、在低氟与适氟地区推广使用含氟牙膏等。 4、实施龋齿充填,建议患龋齿的学生去医院积极治疗。 (四)营养不良与肥胖 措施: 1、集体就餐的学校合理安排膳食,逐步提供营养午餐服务。非集 体就餐的学校逐步开展提供课间餐服务。有条件的地区和学校应开展学生集体营养午餐试点工作,并逐步推广。 2、对患有轻度营养不良和肥胖的学生进行膳食指导,对患有重度 营养不良和重度肥胖的学生建议其去医院就诊。 (五)沙眼 措施:教育和引导学生树立“一人一巾一盆”和勤用流动水洗手的卫生理念和习惯。 (六)视力低下 措施: 1、纠正不良用眼行为,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用眼卫生习惯。推广 眼保健操保证眼操质量。保证每天用眼时间不超过国家规定时间, 2、保证室内光线充足和学生书写时左侧采光。黑板经常保持乌黑 或墨绿避免直射和反射眩光,教师板书工整,字体大于7厘米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目录

第一章总论 (1) 第二章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5) 第三章建设条件与建设选址 (8) 第四章工程技术方案 (12) 第五章实施进度计划与施工保证措施 (20) 第六章组织管理与劳动定员 (22) 第七章环境保护与职业安全卫生 (35) 第八章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40) 第九章社会效益分析 (44)

第一章总论 一、项目名称及承办单位: 1、项目名称: **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设项目 2、建设性质:新建 3、建设单位:**市卫生防疫站 通讯地址:**市永安路71号 联系电话: 4、建设单位法人代表: 5、上级主管部门:**市卫生局 6、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单位 山东**工程造价咨询事务所有限公司 二、可研工作依据 1、**市卫生防疫站与山东**工程造价咨询事务所有限公司签订的工程咨询合同书 2、建设部、卫生部颁布的《综合医院建筑设计规范》 3、山东省发展计划委员会、山东省卫生厅、山东省财政厅鲁计社会[2004]41号《关于下达山东省疾病预防控制和医疗救治体系项目建设规划方案的通知》 4、国家计委颁发的《关于建设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试行管理办法》 5、建设单位的有关建设意见

6、有关部门提供的基础资料和证明文件 三、可研工作概况 山东**工程造价咨询事务所有限公司在接受**市卫生防疫站关于编制本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委托后,立即成立了可研小组,到有关部门进行搜资调研,并根据国家对卫生防疫工作的基础要求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调查、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规划设计方案,编制了本可行性研究报告。 四、建设单位概况 **市卫生防疫站建于1956年,为正科级事业单位,经费属财政全额补助。2004年底资产总值4446.93万元,其中固定资产3750.5万元。现有职工130人,其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5人,中级专业技术人员35人,初级专业技术人员67人,其他人员23人。共设3个行政科室和16个业务科室。主要承担全市的传染病、地方病防治计划;免疫、消毒、杀虫、灭鼠的技术指导;食品行业、公共场所、厂矿企业、学校等单位的公共卫生监督监测、科研培训和健康教育等工作。全站占地面积15.93亩,其中办公用地6.32亩,宿舍用地9.61亩。全站建筑总面积7536m2,其中办公与附属用房2018m2,宿舍用房面积5518m2。 五、可行性研究范围 1、项目建设必要性 2、建设条件与建设选址

卫生部令第40号 关于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的若干规定

关于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的若干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令第40号 《关于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的若干规定》已于2004年12月9日经卫生部部务会议讨论通过,并经财政部同意,现予以发布,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部长吴仪 二○○五年一月五日 关于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的若干规定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提高疾病预防控制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保障人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促进社会稳定与经济发展,特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的重点是:加强国家、省、设区的市、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基层预防保健组织建设,强化医疗卫生机构疾病预防控制的责任;建立功能完善、反应迅速、运转协调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健全覆盖城乡、灵敏高效、快速畅通的疫情信息网络;改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基础设施和实验室设备条件;加强疾病预防控制专业队伍建设,提高流行病学调查、现场处置和实验室检测检验能力。 第三条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遵循“统筹规划、整合资源,明确职责、提高效能,城乡兼顾、健全体系”的原则,坚持基础设施建设与完善运行管理机制相结合,加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队伍建设,建立稳定的经费保障体系,保证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落实。 第四条卫生部会同有关部门负责全国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的规划与指导,负责国家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管理,指导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建设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负责辖区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的规划指导,管理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提高疾病预防控制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发挥辖区内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的作用,提高辖区疾病预防控制的综合能力。 第五条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在同级卫生行政部门的领导下开展职能范围内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承担上级卫生行政部门和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下达的各项工作任务。 第六条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应当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及有关规定,承担相应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 第七条城乡基层预防保健组织接受所在辖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指导,具体落实疾病预防控制任务。 第八条国家组织开展疾病预防控制应用研究和技术创新工作,鼓励、支持开展疾病预防控制有关科学技术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第二章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设置与职责 第九条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分为国家级、省级、设区的市级和县级四级。 第十条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当根据疾病预防控制专业特点与功能定位,以及本地区疾病预防控制的具体实际,明确职责和任务,合理设置内设机构。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必须健全机制,规范管理,认真履行自身的职责,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开展疾病预防控制工作。 第十一条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职能是:疾病预防与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疫情报告及健康相关因素信息管理、健康危害因素监测与干预、实验室检测分析与评价、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技术管理与应用研究指导。 第十二条国家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主要职责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