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学重点考点

  • 格式:docx
  • 大小:33.36 KB
  • 文档页数:19

下载文档原格式

  / 19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染病学

【1】传染病学总论

考点1 感染过程的表现形式

1.病原体被清除病原体在入侵部位即被消灭,或从鼻咽部、肠道、尿道及汗腺等通道排出体外,不出现病理损害和疾病的临床表现。

2.隐性感染又称亚临床感染,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仅引起机体发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而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在临床上不显示出任何症状、体征,只有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为最常见类型。

3.显性感染又称临床感染,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不但引起机体免疫应答,还导致组织损伤,引起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发生率最低且易识别。

4.病原携带状态包括带菌、带病毒及带虫状态,其特点为不显示出临床症状而能排出病原体,在许多传染病中为重要的传染源。

5.潜伏性感染指病原体感染人体后寄生在机体中某些部位,由于机体免疫功能足以将病原体局限化而不引起显性感染,但又不足以将病原体清除,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才引起显性感染。

一般来说,隐性感染最多见,病原携带状态次之,显性感染最少见,但最易识别。

考点2 感染过程中病原体的作用

病原体侵入人体能否发病,取决于病原体的致病能力、机体的免疫功能和外环境三个因素。病原体的致病能力与下列因素有关:侵袭力;毒力;数量;变异性。

考点3 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三环节)

1.传染源是指病原体已在体内生长繁殖并能将其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

包括:①患者;②隐性感染者;③病原携带者;④受感染的动物。

2.传播途径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后,到达另一个易感者的途径称为传播途径。

包括:①消化道传播;②呼吸道传播;③虫媒传播;④接触传播;⑤血液、体液、血制品传播;⑥土壤传播;⑦母婴传播。

3.易感人群是指人群对某种传染病病原体的易感程度或免疫水平,对某一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的人称为易感者。

考点4 传染病的基本特征

1.病原体每一种传染病都是由特异性病原体所引起的,病原学检查是传染病的确诊依据。

2.传染性是传染病与非传染性疾病的最主要区别,是确定传染病患者隔离期的主要依据。

3.流行病学特征主要指传染病的流行性、季节性和地方性,以及感染后免疫。

考点5 流行病学资料

包括发病地区、发病季节、接触史、预防接种史、既往患传染病情况,还包括年龄、籍贯、职业、流行地区旅居史等,有助于传染病的诊断。

考点6 传染病的实验室检查与其他检查

实验室检查对传染病的诊断具有特殊的意义,病原体的直接检出或分离培养是传染病病原学诊断的“金指标”,而免疫学检查亦可为诊断提供重要根据。

考点7 传染病的治疗原则

对传染病患者的治疗,不仅为了促进其康复,还在于控制传染源。要坚持治疗、护理与隔离、消毒并重,一般治疗、对症治疗与特效治疗并重的原则。

考点8 传染病的预防

①管理传染源;②切断传播途径;③保护易感人群。

考点9 管理传染源

要求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积极治疗患者。国家对传染病实行预防为主的方针,防治结合,分类管理,依靠科学,依靠群众。《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将传染病分为甲、乙、丙三类,共38

种。其中甲类(鼠疫、霍乱)2种,乙类26种,丙类10种,对乙类传染病中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SARS、肺炭疸和人感染高致病性离流感按甲类传染病管理。

考点10 切断传播途径

对于消化道传染病、虫媒传染病及许多寄生虫病来说,切断传播途径通常是起主导作用的预防措施。如对消化道传染病重在“三管一灭”(管饮食、管水源、管粪便,消灭苍蝇),并采取用具消毒、注意个人卫生等措施。

考点11 保护易感人群

1.提高非特异性免疫力改善营养、锻炼身体等。在流行期间应避免同易感人群接触,必要时可进行潜伏期预防性服药。

2.提高特异性免疫力接种疫苗、菌苗、类毒素等可提高人群的主动性特异性免疫:接种抗毒素、丙种球蛋白或高效价免疫球蛋白可使机体获得被动特异性免疫。儿童计划免疫对传染病预防起关键性作用。

【2】病毒感染

考点1 病毒性肝炎的病原学

按病原学分类,目前有甲型、乙型、丙型、丁型和戊型肝炎。乙型肝炎病毒(BV)为DNA病毒(亦称Dane颗粒),其他四种都为RNA病毒。甲型和戊型肝炎为粪-口途径传播;乙、丙、丁型肝炎多经过输血、注射等体液途径传播,也可经母婴垂直传播。

考点2 病毒性肝炎的临床表现

1.急性肝炎各型临床特点

(1)甲、戊型:①起病相对较急,有明显症状;②急黄肝较多,戊型病情较重;③不转化为慢性肝炎。

(2)乙、丙、丁型:①起病相对较慢,无明显症状;②黄疸发生率相对较低;③可转化为慢性。

2.重型肝炎五型均可引起重型肝炎,以HBV或肝炎病毒的重叠感染为多见。

临床特点:

进行性加深的深度黄疸伴严重的消化道症状和极度乏力、胆酶分离、PTA<40%。

(1)症状高度乏力、纳差、黄疽、出血倾向。

(2)体征肝浊音界缩小、腹水征阳性、高度黄疸、大片瘀斑。

(3)并发症:①出血倾向(皮肤黏膜出血、消化道出血);②腹水(胸水);③肝肾综合征;④肝性脑病;⑤肝肺综合征;⑥严重感染;⑦电解

质紊乱、酸碱失衡。

早期肝硬化须依靠病理诊断。

考点3 病毒性肝炎的病原学检查

1.甲型肝炎(HAV):

抗-HAV IgM出现较早,为HAV诊断最常用的重要指标。

2.乙型肝炎(HBV):

(1) HBsAg是感染最早出现的血清学指标,也是现症感染标志之一。

(2)抗-HBs是感染HBV后产生的唯一保护性抗体。

(3) HBcAg 血液中一般无游离的HBcAg,若血清HBcAg阳性表示传染性强,HBV复制活跃。

(4)抗-HBC为感染HBV后最早出现的抗体,是HBV感染的标志,抗-HBc IgM为病毒复制活跃指标,表示感染者传染性强。抗-HBc IgG可持续多年不退,是HBV感染的标志,包括现症感染和既往感染。

(5)HBV-DNA是HBV存在和复制最可靠的直接证据。

3.丙型肝炎(HCV):

抗-HCV为非保护性抗体,为病毒感染标志。HCV-RNA阳性是HCV感染及复制活跃的标志。

4.丁型肝炎(HDV):

HDAg是HDV感染的直接标志,抗-HDV IgM、抗-HDY IgG是HDY感染

的标志,急性HDV感染者抗-HDV IgM过性升高,慢性HDV感染时,抗-HDV IgM 升高多为持续性,并有高滴度的抗-HDV IgG阳性。

5.戊型肝炎(HEV):

抗HEV-IgM 是HEV近期感染的标志,有早期诊断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