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物理功
- 格式:docx
- 大小:11.98 KB
- 文档页数:4
做功的两个要素是什么功的定义:必须有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且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通过一段距离,就说这个力对物体做了机械功,简称做功;功的两个要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是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当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并使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了一段距离,力学中就说这个力对物体做了功。
做功是能量由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的形式的过程。
自然界中不同的能量形式与不同的运动形式相对应:物体运动具有机械能、分子运动具有内能、电荷的运动具有电能、原子核内部的运动具有原子能等等。
以下三种情况下力对物体不做功:1、有力作用在物体上,但物体没有移动距离——比如用力抬一个东西却没有抬动;2、没有力作用在物体上,但物体移动了距离——牛顿第一定律,当物体惯性向前运动时;3、力与移动方向垂直——比如向上提水桶沿水平方向前进时,人对水桶不做功。
靠惯性运动的物体没有力对它做功。
例如:某同学踢足球,球离开脚后飞出10m远,足球飞出10m 远的过程中,人做功为零。
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但没有移动距离,也就不可能在力的方向上通过距离,力对物体不做功。
如:一辆汽车停止在路边,一个人用很大的力却没有推动它。
推力对汽车不做功。
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同时也运动了一段距离,但两者相互垂直,即在力的方向上没有通过距离,这个力也没有对物体做功。
如手提水桶在水平面上运动一段距离,水桶虽然受到手的提力作用,但是由于手提桶的力的方向始终竖直向上,跟水平地面垂直,所以在水平面上走得再远,手的提力对水桶也没有做功。
功和机械能知识梳理:如何判断力对物体是否做功:判断力对物体是否做功,可以从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在该力的方向上是否移动了距离来进行判断。
如冰块在光滑冰面上匀速滑动,水平方向上没有受到力的作用,只是在竖直方向上受重力和支持力;因此,水平方向上没有力对冰块做功,而竖直方向上,重力、支持力的方向都与冰块运动的方向垂直,所以重力、支持力也没有对冰块做功。
公式1.速度v=s/t;2.密度ρ=m/v;3.压强P=F/s=ρgh;4.浮力F=G排=ρ液gV排=G(悬浮或漂浮)=F向上-F向下=G-F’;5.杠杆平衡条件:F1L1=F2L2;6.功w=Fs=Gh(克服重力做功)=Pt;7.功率p=W/t=Fv;8.机械效率η=W有/W总=Gh/Fs=G/nF=G/(G+G动) =fL/Fs(滑轮组水平拉物体克服摩擦力作功);9.热量:热传递吸放热Q=cm△t;燃料完全燃烧Q=mq=Vq;电热:Q= I^2Rt10.电学公式:电流:I=U/R=P/U 电阻:R=U/I=U^2/P 电压:U=IR=P/I电功:W=Pt =UIt =I^2Rt=U^2t/R 电热:Q= I^2Rt(焦耳定律)=UIt=U^2t/R电功率:P=W/t= UI=I^2R=U^2/R串联电路特点:I=I1=I2,U=U1+U2,R=R1+R2 U1:U2=P1:P2=Q1:Q2=W1:W2=R1:R2 并联电路特点:I=I1+I2,U=U1=U2,1/R=1/R1+1/R2 I1:I2=P1:P2=Q1:Q2=W1:W2=R2:R1物理量的国际单位长度(L或s):米(m)时间(t):秒(s)面积(S):米2(m2)体积(V):米3(m3)速度(v):米/秒(m/s)温度(t):摄氏度(℃)(这是常用单位)质量(m):千克(Kg)密度(ρ):千克/米3(Kg/m3)。
力(F):牛顿(N)功(能,电功,电能)(W):焦耳(J)功率(电功率)(P):瓦特(w)压强(p):帕斯卡(Pa)机械效率(η)热量(电热)(Q):焦耳(J)比热容(c):焦耳/千克摄氏度(J/Kg℃)热值(q):J/kg或J/m3电流(I):安培(A)电压(U):伏特(V)电阻(R):欧姆(Ω)。
单位换算1nm=10^-9m,1mm=10^-3m,1cm=10^-2m;1dm=0.1m,1Km=10^3m,1h=3600s,1 min=60s,1Kwh=3.6×10^6J 1Km/h=5/18m/s=1/3.6m/s 1g/cm^3=10^3Kg/m^3 1cm^2=10^-4m^21cm^3=1mL=10^-6m^3,1dm^3=1L=10^-3m^3,词冠:m毫(10^-3),μ微(10^-6),K千(10^3),M兆(10^6)。
九年级物理所有公式及变形式
九年级物理中常见的公式及其变形式如下:
1. 速度(v)的公式:
- v = s/t (s为位移,t为时间)
- s = v*t (位移等于速度乘以时间)
- t = s/v (时间等于位移除以速度)
2. 加速度(a)的公式:
- a = (v - u)/t (v为末速度,u为初速度,t为时间)
- v = u + at (末速度等于初速度加上加速度乘以时间)
- u = v - at (初速度等于末速度减去加速度乘以时间)
- t = (v - u)/a (时间等于末速度减去初速度除以加速度)
3. 力(F)的公式:
- F = m*a (m为物体的质量,a为物体的加速度)
- m = F/a (质量等于力除以加速度)
- a = F/m (加速度等于力除以质量)
4. 功(W)的公式:
- W = F*s*cosθ (F为作用力,s为力的方向上的位移,θ为力与位移的夹角)
- F = W/s*cosθ (作用力等于功除以位移乘以cosθ)
- s = W/F*cosθ (位移等于功除以作用力乘以cosθ)
- cosθ = W/(F*s) (cosθ等于功除以作用力乘以位移)
5. 功率(P)的公式:
- P = W/t (W为功,t为时间)
- W = P*t (功等于功率乘以时间)
- t = W/P (时间等于功除以功率)
这些是九年级物理中常见的公式及其变形式,但九年级物理还有其他公式,具体内容可能因教材和学校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初三物理功和功率教案5篇初三物理功和功率教案5篇作为一名物理老师,你知道如何写一篇初三物理功和功率教案吗?它能帮助你的初三物理教学任务顺利进行,并对你提高教学质量有积极的帮助。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有关于初三物理功和功率教案,希望你喜欢。
初三物理功和功率教案1一 .引导学生猜想与假设结合前面所学的知识,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而电阻是导体本身阻碍电流的一种性质,采用讨论式的方法,引导学生猜测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 .二.学生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1. 探究方法由猜想知道导体中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导体的电阻有关,那么如何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定量关系呢让学生分组讨论下面两个课题:(1)前面学过的哪些实验课题与该实验课题类似举例说明.(2)你所列举的实验中用到的物理探究方法是什么2.探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让学生明确探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时,应保持电阻不变的思想,那么,设计实验电路的时候应考虑:(!)怎样测定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U和定值电阻中的电流呢(2)怎样保持导体的电阻R不变呢(3)通过什么方法改变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U呢师生共同讨论,对各组的设计方案的优缺点进行评估,以确定出实验的方案,从而引导学生设计出课本上的电路图。
利用串联电路中的滑动变阻器来改变导体两端的电压U,从而改变电路中的电流I。
3. 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在此让学生明确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时,应保持电压不变的思想.那么实验探究时应考虑:(1)怎样改变导体电阻R的大小(2)怎样保持导体两端的电压U不变呢三。
学生分组实验与收集数据1. 探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按电流图连接实物图,利用滑动变阻器改变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并记录所对应的电流值,填入表一中:结论:电阻一定时,导体中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2. 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更换电阻值,利用滑动变阻器保持定值电阻的电压不变,记录对应的电流值,填入表二中:结论:导体两端的电压一定时.导体中的电流与导体的电阻成反比.四. 欧姆定律我们可以把上述两个探究课题所得出的结论综合到一起:一段电路中的电流与这段电路两端的电压成正比,与这段电路的电阻成反比.这就是的欧姆定律. 用公式表达为:I=U/R注意:欧姆定律中的电流(I),电压(U),电阻(R)应该指的是同一段导体在同一时刻的值。
九年级上册物理做功知识点
九年级上册物理的做功知识点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 做功的定义:物理学中,做功是由力所作用引起物体移动的过程中所产生的能量转移。
做功的单位为焦耳(J)。
2. 力的作用方向和移动方向的关系:当力的方向与物体的移动方向相同时,功为正值;当力的方向与物体的移动方向相反时,功为负值;当力与物体的移动方向垂直时,不
做功。
3. 做功的计算公式:力所做的功等于力的大小与物体移动的距离的乘积。
可以表示为:功 = 力×距离× cosθ,其中θ为力的方向与物体移动方向之间的夹角。
4. 做功的特点:做功是一种能量转化的过程,即将一种形式的能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
的能量。
在做功的过程中,能量从外界传递给物体,使物体的能量增加。
5. 功率的定义和计算:功率是做功的速度,表示单位时间内做的功。
功率的单位为瓦
特(W),可以表示为:功率 = 做功 / 时间,即P = W / t。
6. 功率的应用:功率的大小决定了工作的效率和快慢。
例如,功率高的机器可以更快
地完成工作,功率低的机器则需要更长时间。
以上是九年级上册物理的做功知识点的主要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如有更多问题,
可以继续提问。
第十八章电功率第1节电能电功一、电能【符号:W】1、电能:电流所具有的能量叫做电能。
发电厂把各种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
用电器把电能转化为各种形式的能。
2、电能电功的单位“度”是电能电功的单位,它的学名叫做“千瓦时”,符号是:kwh。
千瓦时(kwh)3、换算:千瓦时与常用能量单位“焦”的关系如下:1度=1千瓦时1kwh=1×103w×3600s=3.6×106J二、电能的计量1、电能表[也叫电度表]:测量用电器在某一段时间内消耗电能的仪器。
2、电能表的规格意义:电能表上“220V”、“10A(20A)”、“600revs/kwh”、“50Hz”等字样。
分别表示的意义如下:[1]、220V表示:电能表应该在电压220V的电路中使用;[2]、10A(20A)表示:电能表的标定电流为10A;额定最大电流为20A。
电流表工作时的最大电流不应超过额定最大电流。
[3]、600revs/kwh表示:每消耗一度电电能表转盘转600转。
[4]、50Hz表示:该电能表在频率为50Hz的交流电路中使用。
3、读数方法电能表显示的数字是电能表从开始计数到读数时用去的电能,因此某段时间起始和结束时电能表的求数之差。
即为这段时间内用电的度数。
[1]、测量较大电能时用刻度盘读数。
(1)最后一位有红色标记的数字表示小数点后一位。
(2)电能表前后两次读数之差,就是这段时间内用电的度数。
如:小华家的电能表9月初读数,9月底读数是,这个月用电度,合J 答案:3265.418.6KW•h -3246.818.6KW•h =18.6KW•h18.6KW•h =18.6×3.6×106J =6.696×107J[2]、测量较小电功时,用表盘转数读数。
计算公式为:W =n N(KWh )其中:n :为电能表在某一时段内转过的转数;N :为用电器消耗1kW.h 所转的转数。
4、现在常见的电能表现在常见的电能表有IC 卡电能表和电子电能表。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五章功和机械能》基础知识归纳及练习题一、功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作用在物体上的,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功的计算:力与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的。
W=FS。
单位:焦耳(J) 1J=1Nm功的原理:使用机械时人们所做的功,都不会少于不用机械时所做的功。
即: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
二、机械效率有用功:为实现人们的目的,对人们有用,无论采用什么办法都必须做的功。
额外功:对人们没用,不得不做的功(通常克服机械的重力和机件之间的摩擦做的功)。
总功:有用功和额外功的。
计算公式:η=W有用/W总机械效率小于1;因为有用功总小于总功。
三、功率功率(P):,叫功率。
计算公式:。
单位:P→瓦特(w)推导公式:P=Fv。
(速度的单位要用m)四、动能和势能能量:一个物体能够做功,这个物体就具有能(能量)。
能做的功越多,能量就越大。
动能:物体由于而具有的能叫动能。
质量相同的物体,运动速度越大,它的动能就越大;运动速度相同的物体,质量越大,它的动能就越大;其中,速度对物体的动能影响较大。
注:对车速限制,防止动能太大。
势能: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统称为势能。
重力势能:物体由于被而具有的能。
质量相同的物体,高度越高,重力势能越大;高度相同的物体,质量越大,重力势能越大。
弹性势能: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具的能。
物体的弹性形变越大,它的弹性势能就越大。
五、机械能及其转化机械能:动能和势能的统称。
(机械能=动能+势能)单位是:J动能和势能之间可以互相转化的。
方式有:动能和重力势能之间可相互转化;动能和弹性势能之间可相互转化。
机械能守恒:只有动能和势能的相互住转化,机械能的总和保持不变。
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转动,机械能守恒;近地点动能最大,重力势能最小;远地点重力势能最大,动能最小。
近地点向远地点运动,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
一、选择题1.下图中属于费力杠杆的是()A.起子B.道钉撬C .筷子D.钢丝钳2.如图所示,杠杆上分别放着质量不相等的两个球,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如果两球以相同的水平移动速度同时匀速向支点移动一点距离,则杠杆()A.仍能平衡B.不能平衡,大球那端下沉C.不能平衡,小球那端下沉D.无法判断3、如图所示,B端悬挂一重为G的重物,不计杠杆自重,在A点施加动力F使杠杆保持水平平衡,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因为OA大于OB,所以F小于G;B .F的大小可能大于G;C .因为B点受到的拉力是向下的,所以F的方向一定向上;D .当杠杆平衡时,一定满足G×OB=F×OA。
九年级物理机械功和能练习题及答案1. 一辆汽车沿直线行驶,行驶的路程为300米,车辆的牵引力为500牛,求汽车克服阻力所做的功。
答案:功 = 牵引力 ×距离= 500 N × 300 m= 150,000 J2. 一个物体在力的作用下沿水平方向行驶100米,力的大小为80牛,物体克服摩擦力做了20,000焦耳的功,求摩擦力的大小。
答案:功 = 摩擦力 ×距离20,000 J = 摩擦力 × 100 m摩擦力 = 20,000 J / 100 m= 200 N3. 一台电梯在下降时,垂直上升了500米,电梯的重量为8000牛,求电梯下降的过程中重力所做的功。
答案:功 = 重力 ×距离= 8000 N × 500 m= 4,000,000 J4. 一台机器从静止加速到20 m/s,质量为1000千克,求机器所做的功。
答案:速度的增量 = 20 m/s - 0 m/s= 20 m/s质量 = 1000 kg机器所做的功 = (1/2) ×质量 ×速度的增量^2= (1/2) × 1000 kg × (20 m/s)^2= 200,000 J5. 一根杠杆被一个力F1绕杠杆支点顺时针掰动,做了60焦耳的功。
如果杠杆长度为2米,力F1的方向与杠杆的方向成60度角,求力F1的大小。
答案:功 = 力 ×杠杆长度× sinθ60 J = F1 × 2 m × sin60°F1 = 60 J / (2 m × sin60°)≈ 34.6 N6. 一个质量为10千克的物体从10米高的位置下落到地面,求物体落地时重力所做的功。
答案:重力加速度g ≈ 9.8 m/s²距离 = 10 m力 = 重力 = 质量 × g = 10 kg × 9.8 m/s²重力所做的功 = 力 ×距离= (10 kg × 9.8 m/s²) × 10 m= 980 J以上是九年级物理机械功和能的练习题及答案。
教案:物理九年级苏科版11.3《功》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苏科版物理九年级上册第11.3节《功》。
该部分内容主要包括功的定义、计算方法以及功的单位。
具体内容如下:1. 功的概念:通过一个物体在力的作用下沿力的方向移动一定距离的过程来引入功的概念。
2. 功的计算:根据功的定义,功等于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与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的乘积。
3. 功的单位:国际单位制中,功的单位是焦耳(J),1J等于1N·m。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功的概念,掌握功的计算方法。
2. 能够运用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3. 了解功的单位,能够正确使用单位进行功的计算。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重点:功的概念、计算方法和单位。
2. 难点:功的计算公式的运用和实际问题的解决。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PPT播放设备。
2. 学具:笔记本、练习册、直尺、三角板。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讲解一个物体在水平推力的作用下沿水平桌面向前移动一段距离的情景,引导学生思考推力对物体做了什么。
2. 概念讲解:通过讲解功的定义,让学生理解功的概念,明确功的计算方法。
3. 例题讲解:讲解一道有关功的计算的例题,让学生跟随步骤进行计算,巩固对功的计算方法的理解。
4. 随堂练习:布置一道随堂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检查对功的计算方法的掌握情况。
5. 单位讲解:讲解功的单位,让学生了解并能够正确使用焦耳进行功的计算。
6. 实际问题解决:讲解一道有关功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进行解决。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功的概念:力× 距离功的计算方法:W = F × s功的单位:焦耳(J)七、作业设计1. 题目:计算下列各题:(1)一个力为10N的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了5m,求该力做的功。
(2)一个物体在水平推力的作用下沿水平桌面移动了10m,推力为5N,求推力做的功。
答案:(1)W = 10N × 5m = 50J(2)W = 5N × 10m = 50J2. 题目:一个物体在水平拉力的作用下沿水平地面移动了15m,拉力为10N,求拉力做的功。
九年级物理功的公式《探索九年级物理功的公式》嗨,小伙伴们!今天咱们来聊聊九年级物理里超级重要的一个东西——功的公式。
这可不是什么枯燥的东西哦,就像一场神秘的冒险之旅,快跟着我一起去探索吧。
功,这个词在生活里到处都能听到。
比如说,我爸爸把重重的一袋大米从楼下搬到楼上,这就是做了功。
那在物理里,功到底是怎么计算的呢?这就有一个专门的公式啦,功等于力乘以距离,也就是W = F×s。
这里的W表示功,F表示力,s表示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咱们先来说说这个力。
力就像一个小魔法师,能让东西动起来。
比如说我推我的小推车,我用力推它,这个力就是让小推车动起来的关键。
我要是轻轻推,小推车可能就慢悠悠地走;我要是用力猛推,小推车就跑得飞快。
这就像不同级别的魔法一样。
那在功的公式里,这个力可不能乱算哦。
要是我斜着推小推车,那这个力就不能全部用来做功啦,得把这个力分解一下,只算在小推车前进方向上的力。
这就好比你有一堆宝藏,但是你只能拿走跟你任务相关的那部分宝藏一样。
再来说说这个距离。
距离就是小推车被推动后走了多远。
要是我推了半天,小推车纹丝不动,那这个距离就是零呀。
这时候,不管我用了多大的力,根据功的公式,功也是零。
就好像你喊破了喉咙想让一个大石头自己动起来,但是它不动,那你做的功就是零,你再怎么努力都没有用呢。
这是不是很有趣?我还记得我和我的小伙伴小明讨论这个功的公式的时候呢。
“小明,你说这个功的公式里,要是力特别大,距离特别小,会怎么样呢?”我歪着头问小明。
小明眼睛一转,说:“那这个功可能就不是很大呀,就像你用很大的力气去捏一个小橡皮,橡皮就移动了一点点,这个功肯定没有你推小推车走老远的功大。
”我拍了下手,说:“对呀对呀。
那要是力很小,但是距离超级大呢?”小明挠挠头,想了想说:“这个嘛,我觉得这个功也不会很大,就像小蚂蚁想拖走一块大饼干,它的力太小了,虽然它可能走了挺长的路,但是做的功还是不大。
”我们俩就这么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着。
初三物理知识点总结(15篇)初三物理知识点总结1一、功1、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若同时具备,则力做了功。
2、功的定义:在物理学中,把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的乘积.3、功的公式:W=FsW表示功,对应的单位是焦耳(J);F表示力,对应的单位是牛(N);s表示距离,对应的单位是米(m)4、功的单位:主单位:焦耳(J),1J=1N?1m常用单位:千瓦时(kwh)1kwh=3.6x10J5、功的原理:使用机械时,人们所做的功,都不会少于直接用手所做的功;即: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
理想情况下:W机械=W人即:Fs=Gh二、功率1、功率的物理意义表示物体(力)做功快慢程度的物理量.2、功率的定义:物体(力)在单位时间内所完成的功.3、功率的公式:P=W/tP表示功率,对应的单位是瓦(w);W表示功,对应的单位是焦耳(J);t表示时间,对应的单位是秒(S);4、功率的单位:主单位:瓦(w)常用单位:千瓦(kw)换算:1kw=1000w某小轿车功率66kW,它表示:小轿车1s内做功66000J。
5、测量功率方法:(器材、步骤、表达式)三、机械效率1.额外功定义:并非我们需要但又不得不做的功。
2.总功定义:有用功加额外功或动力所做的功3、机械效率公式:η表示机械效率,用;W有用表示有用功,对应的单位是焦耳(J);W总表示总功,对应的单位是焦耳(J);4、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减小机械自重、减小机件间的摩擦。
5、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应测物理量:钩码重力G、钩码提升的高度h、拉力F、绳的自由端移动的距离S。
影响η滑轮因素:动滑轮和绳子的重力、摩擦力、被提高货物的重力。
测斜面的机械效率:影响η斜面因素:斜面的倾度、粗糙程度。
初三物理知识点总结21、内能(1)概念: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热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物体的内能。
①内能是指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热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不是指少数分子或单个分子所具有的能。
初三物理功知识点归纳总结初三物理功学问点归纳总结有哪些?想了解更多的信息吗,和学习啦我一起看看吧!以下是学习啦我共享给大家的初三物理功学问点归纳,希望可以帮到你!初三物理功学问点归纳机械效率和功1.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2. 三种不做功的状况:(1)有力没距离、(2)有距离没力、(3)力的方向与物体移动方向垂直。
3.功的计算:功(W)等于力(F)跟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s)的乘积。
(功=力距离)功的公式:W=Fs;单位:W焦;F牛顿;s米。
(1焦=1牛米).4.功的原理: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
功率5.功率(P):物理意义:表示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定义:单位时间(t)里完成的功(W),叫功率。
计算公式:P=W/t=FS/t=Fv。
单位:P瓦特;W焦;t秒。
(1瓦=1焦/秒)机械效率6. 滑轮组里有用功:W有用=Gh额外功:W额外=G额h总功:W总=FS (F:人作用在绳端的力; S=nh) 7.机械效率:有用功跟总功的比值叫机械效率。
计算公式:=W有/W总8. 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1) 有用功确定,减小额外功;减轻机械自重,减小摩擦。
(2) 额外功确定,增大有用功;增加所提物重。
机械能1.一个物体能够做功,这个物体就具有能(能量)。
2.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动能。
3.运动物体的速度越大,质量越大,动能就越大。
(1)探究动能与速度关系,要把握质量不变。
通过转变同一小球A由斜面下落的高度来转变速度,高度越高,速度越大;(2)探究动能与质量关系,要把握速度不变。
让不同质量小球由同一高度下落。
(3)通过观看木块B移动的距离来观看动能的大小。
4.势能分为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
5.重力势能: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
6.物体质量越大,被举得越高,重力势能就越大。
7.弹性势能: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具的能。
8.物体的弹性形变越大,它的弹性势能就越大。
一、九年级物理公式总结
1、动量守恒定律:P=mv
P代表动量,m代表质量,v代表速度
2、功定律:W=Fd
W代表功,F代表力,d代表力的作用距离
3、垂直上抛运动:y=vt-1/2gt^2
v代表初始速度,t代表时间,g代表重力加速度
4、牛顿第二定律:F=ma
F代表力,m代表质量,a代表加速度
5、偏转运动公式:x=vtcosθ,y=vtsinθ
x代表水平方向的位移,y代表竖直方向的位移,v代表初始速度,θ代表偏转角
6、牛顿第三定律:两个物体之间产生的力相互等价,相互抵消
7、圆周运动:v=2πr/t
v代表速度,r代表半径,t代表周期
8、位移:s=v0t+1/2at^2
s代表位移,v0代表初始速度,a代表加速度
9、势能:U=mgh
U代表势能,m代表质量,g代表重力加速度,h代表物体距离地面的高度
10、动能:K=1/2mv^2
K代表动能,m代表质量,v代表速度
11、机械能守恒定律:K=U+W
K代表机械能,U代表势能,W代表功
12、热能定律:Q=mcΔT
Q代表热能,m代表质量,c代表比热容
13、电功率:P=VI
P代表功率,V代表电压,I代表电流
14、电流定律:I=Q/t
I代表电流,Q代表电荷量,t代表时间
15、电容定律:Q=CV
Q代表电荷量,C代表电容,V代表电压
16、电阻定律:V=IR
V代表电压,I代表电流。
九年级物理超全公式总结热学电学一、欧姆定律公式:I=R U 推导公式:U=IR R=IU 二、电功公式:W=UIt (使用适用任何电路) 国际单位是:J 还有: kW ·h (度) 因为U=IR 所以:W=I 2Rt因为I =RU所以:W=t R U 2 因为P=tW所以:W=Pt 所以W = UIt = I 2Rt = t RU 2= Pt 三、电功率公式:P =tW=UI (使用适用任何电路) 国际单位是:W 还有:kW MW 因为U=IR 所以:P=I 2R因为I =R U所以:P=R U 2所以P= tW = UI = I 2R =R U 2四、电热公式:Q=I 2Rt (使用适用任何电路) 国际单位:J若是纯电阻电路(各种电热器如:电饭锅、电热水器):Q= I 2Rt = UIt = t RU 2= Pt 若是非纯电阻电路(以电风扇为例):电能:W = UIt ;电热:Q= I 2Rt = t RU 2五、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电压、电阻、电功、电功率、电热的特点: 一)、串联电路中常用公式:U =IR W =I 2Rt P = I 2R Q = I 2Rt 1、电流:I=I 1=I 22、电压:U=U 1+U 2 分压公式:U 1:U 2 = R 1:R 23、电阻:R=R 1+R 24、电功:因为:W 1=I 2R 1t W 2=I 2R 2t 所以:W 1 :W 2 = R 1:R 2 W=W 1+W 25、电功率:因为P 1=I 2R 1 P 2=I 2R 2 所以:P 1 :P 2 = R 1:R 2P=P 1+P 26、电热:因为:Q 1=I 2R 1t Q 2=I 2R 2t 所以:Q 1 :Q 2 = R 1:R 2 Q = Q 1 + Q 2二)、并联电路中常用公式:I=R U W=t R U 12 P=R U 2 Q=t R U 121、电流:I=I 1+I 2 分流公式:I 1 :I 2 = R 2 :R 12、电压:U=U 1=U 23、电阻:R=2121R R R R4、电功:因为:W 1= t R U 12 W 2= t R U 22所以:W 1 :W 2 =R 2 :R 1W=W 1+W 25、电功率:因为P 1= 12R U P 2= 22R U 所以:P 1 :P 2 = R 2 :R 1P=P 1+P 26、电热:因为:Q 1= t R U 12 Q 2= t R U 22所以:Q 1 : Q 2 = R 2 : R 1Q = Q 1 + Q 2六、有关用电器(灯泡)额定电压、额定功率、额定电流与实际电压、实际功率、实际电流间的关系的判定。
九年级物理功
“功”教学设计课题一、功授课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知道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2.理解功的定义、计算公式和单位,并会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3.知道功的原理。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思考和讨论,判断在什幺情况下力对物体做了功,在什幺情况下没有做功?
2.学会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简单的物理规律。
3.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功的含义,学会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1.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物理规律,乐于参与观察、实验、探索活动。
2.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教学重点
理解功的概念。
教学难点
判断力对物体是否做功,以及做功的计算。
教法与学法
讲授法直观法(演示实验、多媒体课件)阅读指导法讨论法归纳法教具木块、木板、细绳、弹簧测力计、小车,杠杆和支架、钩码、滑轮、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