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货币体系的主要改革方案比较
- 格式:ppt
- 大小:813.50 KB
- 文档页数:37
国际货币体系演变与变革分析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以及国际贸易的深入,国际货币体系的演变和变革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国际货币体系是指国际货币交流和国际货币支付的机制和规则,在国际贸易、投资和金融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国际货币体系的演变、国际货币体系的变革以及未来的趋势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国际货币体系的演变国际货币体系的演变可以分为金本位制、布雷顿森林体系和现代国际货币体系三个阶段。
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金本位制是国际货币体系的主流。
在金本位制下,货币的价值是通过与金的兑换关系来确定的。
这种体系在两次世界大战和经济大萧条之后逐渐瓦解。
1944年,为应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全球经济重建问题,布雷顿森林体系应运而生。
布雷顿森林体系旨在稳定汇率并确保国际贸易的持续发展。
这个体系规定了所有货币都由美元来代替黄金进行国际交易。
美元的价值与黄金的兑换比例为35美元对一盎司黄金。
1971年,因为美国面临了国内经济问题,美国总统尼克松宣布美元不再与黄金挂钩,布雷顿森林体系也正式崩溃了。
现代国际货币体系包含了一个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主导的多元化体系。
这个体系允许各国货币相对自由地浮动,并通过货币政策和国际贸易规则来调整汇率。
此外,新兴市场国家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也逐渐得到提高。
二、国际货币体系的变革近年来,国际货币体系面临一系列挑战和变革。
其中一些挑战包括:1. 国际货币体系的结构不够稳定。
目前,美元仍然是世界上最主要的储备货币和交易货币。
这表明,国际货币体系的结构还不够多元化和均衡。
2. 新兴市场国家的崛起。
随着中国等新兴市场国家的崛起,这些国家对国际货币体系的影响力也在不断增加。
这意味着世界上的经济中心正在不断向东移动,国际货币体系必须适应这种变化。
3. 数字货币的兴起。
区块链技术的出现使得数字货币如比特币、以太币等成为了一种新的支付方式和价值储存方式。
与传统的国际货币体系相比,数字货币具有更快、更便宜和更安全的支付方式。
国际货币体系改革方向及其相关机制无序的国际货币体系并不必然导致金融危机,但会诱发金融风险。
当前正在进行的全球金融危机暴露出缺乏制衡的牙买加体系对于此次金融危机事前无预警,事后也无力救助。
从长远来看,改革国际货币体系已经势在必行了。
国际货币体系改革至少包括三方面内容:国际汇率制度安排、国际储备货币或资产、国际收支不平衡的调节。
其中,国际储备货币的选择是关键。
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以后,世界进入混合汇率制度,国际储备资产多元化。
但从全世界主要国家的外汇资产来看,基本没有摆脱美元本位制,美元依然主导国际货币体系。
针对国际货币体系改革,主要存在两种意见:一是建议将特别提款权发展成为超主权国际储备货币,二是建立多元化的国际货币体系。
这两种意见虽然都是力主改变现状,但二者的区别却很大。
本文分别对两种选择的汇率制度安排、运行条件、影响等加以分析,以进一步厘清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方向和重点。
一、超主权国际储备货币的内涵2009年20国首脑会议前,中国等方面提出的超主权国际储备货币引起广泛关注和争议。
而对于何为超主权国际储备货币,从学术界到业界尚无统一定论。
但从国际货币体系的发展历程来看,超主权国际储备货币至少包含绝对意义和相对意义上的超主权。
绝对意义上的超主权国际储备货币超越所有的主权,排除其他主权货币存在。
相对意义上的超主权则只是超越部分或全部主权,但不排斥其他主权货币的存在,与其他主权货币共存。
(一)绝对意义上的超主权国际储备货币绝对意义上的超主权国际储备货币类似于欧盟单一货币——欧元,若将此范围扩大至全球,则形成“地球元”。
此时,所有其他主权货币不再存在,各国失去货币政策主权,统一的国际最后贷款人实行统一的货币政策,各国央行只是执行货币政策的分行。
此时的货币政策的调节基础是世界各国经济总和。
因为不存在可交易的其他货币,无交易对手,国际外汇交易市场消失。
因此,货币政策操作上根本不存在汇率协调、币值稳定的目标。
全球生产要素完全流动,全球各国生产力水平趋同。
国际货币体系改革方向针对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缺陷,我们认为,应该从汇率制度、国际收支调节机制、国际储备结构等方面的改革入手,加强协作,共同提高应对危机的能力。
在此过程中,需要广大发展中国家积极参与,与发达国家共同努力,推进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
(一)、汇率制度的改革汇率制度从最灵活的浮动汇率制到最刚性的固定汇率制,法定汇率制度一般分为三大类:浮动汇率制、中间汇率制和固定汇率制。
从总体上看,牙买加体系后,国际货币汇率制度安排呈现由固定汇率制向浮动汇率制转变的特点,浮动汇率制成为当今国际货币汇率制度发展的主流。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统计,截至 2005年4月30日财政年度,IMF的187个成员国中,实行浮动汇率制和中间汇率制的国家/地区共有97个(占52%),实行固定汇率制的国家/地区共有90个(占48%)。
从各自的优势看,固定汇率制的主要优点是:为货币政策提供名义锚;促进贸易和投资;避免竞争性贬值;避免投机泡沫。
浮动汇率制的主要优点是:使货币政策具有独立性;汇率随着贸易冲击自动调整;享有铸币税和最后贷款人地位;避免投机性攻击。
两种汇率制度也各有缺点。
例如,实行固定汇率制的国家通常要采取高利率政策以确保外资的流入,容易导致国内企业和金融机构倾向于从国外以低于国内水平的利率借入资金,积累过高的外债;固定汇率制需要由政府承担国际汇率波动的风险,在一定程度上会滋生道德风险;这两种因素都容易诱发金融危机,这也是一些国家之所以要改变固定汇率制的原因。
浮动汇率制意味着汇率存在大幅波动的可能,需要一国经济具有较强的竞争力,金融市场高度发达,金融监管高度健全。
发展中国家如果在经济发展水平和金融市场条件都不具备的情况下,匆忙一步到位地实行浮动汇率制度,容易酿成严重的金融危机。
近一、二十年来,许多发展中国家都有此方面的教训,阿根廷就是一个例证。
新兴市场国家一般希望拥有比较稳定的汇率制度,在这个过程中,欧元会成为东欧国家的一个自然的锚货币,美元会成为拉美国家自然的锚货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