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合作用总结2
- 格式:pptx
- 大小:653.78 KB
- 文档页数:32
光合作用简单解释
光合作用是植物、藻类和一些细菌利用阳光能量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氧气和有机物质的过程。
这个过程也被称为自养生物的生命活动之一,是地球上生命得以维持和繁衍的重要途径。
光合作用主要发生在植物的叶绿素细胞内,其中的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中心。
在叶绿体中,叶绿素等色素吸收太阳光的能量,通过一系列复杂的反应,将能量转化为化学能,用于合成碳水化合物。
光合作用分为光反应和暗反应两个阶段。
光反应发生在叶绿体的类囊体中,通过光能将水分解成氧气和氢离子,释放出氧气,并产生一些高能物质。
暗反应则是在叶绿体基质中进行的,利用光反应中产生的高能物质和二氧化碳,进行卡尔文循环合成有机物质。
光合作用是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过程之一,它不仅为自养生物提供能量和有机物质,也释放出氧气,维持了地球大气中氧气的含量。
因此,光合作用不仅是生物体内的一个生命活动,更是整个生态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生命在地球上持续存在的基础之一。
总结:光合作用是植物、藻类和一些细菌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氧气和有机物质的过程,通过两个阶段的反应来完成这一过程。
光合作用不仅为自养生物提供生存所需的物质,也为地球生物系统提供了氧气,是维持地球生态平衡的重要环节。
高中生物光合作用知识点总结名词:1、光合作用:发生范围(绿色植物)、场所(叶绿体)、能量来源(光能)、原料(二氧化碳和水)、产物(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和氧气)。
语句:1、光合作用的发现:①____年英国科学家普里斯特利发现,将点燃的蜡烛与绿色植物一起放在密闭的玻璃罩内,蜡烛不容易熄灭;将小鼠与绿色植物一起放在玻璃罩内,小鼠不容易窒息而死,证明:植物可以更新空气。
②____年,德国科学家把绿叶放在暗处理的绿色叶片一半暴光,另一半遮光。
过一段时间后,用碘蒸气处理叶片,发现遮光的那一半叶片没有发生颜色变化,曝光的那一半叶片则呈深蓝色。
证明:绿色叶片在光合作用中产生了淀粉。
③____年,德国科学家思吉尔曼用水绵进行光合作用的实验。
证明:叶绿体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氧是叶绿体释放出来的。
④20世纪____年代美国科学家鲁宾卡门采用同位素标记法研究了光合作用。
第一组相植物提供H218O和CO2,释放的是18O2;第二组提供H2O和C18O,释放的是O2。
光合作用释放的氧全部来自来水。
2、叶绿体的色素:①分布:基粒片层结构的薄膜上。
②色素的种类:高等植物叶绿体含有以下四种色素。
A、叶绿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包括叶绿素a(蓝绿色)和叶绿素b(;B、类胡萝卜素主要吸收蓝紫光,包括胡萝卜素和叶素。
3、叶绿体的酶:分布在叶绿体基粒片层膜上(光反应阶段的酶)和叶绿体的基质中(暗反应阶段的酶)。
4、光合作用的过程:①光反应阶段a、水的光解:2H2O→4[H]+O2(为暗反应提供氢)b、ATP的形成:ADP+Pi+光能-→ATP(为暗反应提供能量)②暗反应阶段:a、CO2的固定:CO2+C5→2C3b、C3化合物的还原:2C3+[H]+ATP→(CH2O)+C55、光反应与暗反应的区别与联系:①场所:光反应在叶绿体基粒片层膜上,暗反应在叶绿体的基质中。
②条件:光反应需要光、叶绿素等色素、酶,暗反应需要许多有关的酶。
③物质变化:光反应发生水的光解和ATP的形成,暗反应发生CO2的固定和C3化合物的还原。
光合作用必背知识点一、光合作用的概念。
1. 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的过程。
反应式为:6CO_2 + 12H_2O →(光能, 叶绿体) C_6H_12O_6+6O_2 + 6H_2O。
二、光合作用的场所 - 叶绿体。
1. 结构。
- 双层膜结构。
- 内部有许多基粒,基粒由类囊体堆叠而成。
类囊体薄膜上分布着光合色素(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和与光反应有关的酶。
- 叶绿体基质中含有与暗反应有关的酶,还有少量的DNA和RNA。
2. 光合色素。
- 叶绿素(叶绿素a和叶绿素b):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
叶绿素a呈蓝绿色,叶绿素b呈黄绿色。
- 类胡萝卜素(胡萝卜素和叶黄素):主要吸收蓝紫光。
胡萝卜素呈橙黄色,叶黄素呈黄色。
三、光合作用的过程。
1. 光反应阶段。
- 场所: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
- 条件:光、色素、酶。
- 物质变化。
- 水的光解:2H_2O →(光能) 4[H]+O_2。
- ATP的合成:ADP + Pi+能量 →(酶) ATP(此能量来自光能)。
- 能量变化:光能转变为活跃的化学能(储存在ATP和[H]中)。
2. 暗反应阶段(卡尔文循环)- 场所:叶绿体基质。
- 条件:酶、[H]、ATP、CO_2。
- 物质变化。
- CO_2的固定:CO_2 + C_5 →(酶) 2C_3。
- C_3的还原:2C_3 →([H]、ATP、酶) (CH_2O)+C_5。
- 能量变化:活跃的化学能转变为稳定的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
四、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
1. 光照强度。
- 在一定范围内,光合作用强度随光照强度的增强而增强。
当光照强度达到一定值时,光合作用强度不再随光照强度的增强而增加,此时达到光饱和点。
- 光照强度较低时,植物只进行呼吸作用,随着光照强度增强,光合作用强度与呼吸作用强度相等时的光照强度称为光补偿点。
2. 温度。
- 温度通过影响酶的活性来影响光合作用。
光合作用(二)光合作用的原理和应用知识讲解【学习目标】1、理解光合作用的过程及原理,掌握光反应、暗反应的过程及其相互关系2、描述叶绿体的结构、说明叶绿体的功能。
3、理解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
4、重点:光合作用的发现及研究历史、光合作用的光反应和暗反应过程及其相互关系5、重点: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外界因素。
6、难点:光反应和暗反应的过程、探究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要点梳理】要点一、光合作用及其探究历程1、光合作用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换成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
要点二、光合作用过程及原理的应用1、光合作用过程图解2、光反应阶段和暗反应阶段的区别和联系项目 光反应暗反应 区 别场所 类囊体囊状结构的薄膜上叶绿体基质 条件需色素、光、酶不需色素、光,需要酶物质变化(1)水的光解(2)ATP 的生成(1)CO 2的固定 (2)C 3的还原能量变化叶绿素将光能转化为活跃的化学能储存在ATP 中。
ATP 中活跃的化学能转化为有机物中稳定的化学能。
两者联系(1)光反应为暗反应提供ATP 和还原剂[H],暗反应为光反应提供ADP 和Pi (2)没有光反应,暗反应无法进行;没有暗反应,有机物无法合成。
总之,光反应是暗反应的物质和能量的准备阶段,暗反应是光反应的继续,是物质和能量转化的完成阶段。
二者是光合作用全过程的两个阶段,是相辅相成的。
要点诠释:①光反应必须在光下进行,而暗反应有光无光都可以进行。
②催化光反应与暗反应的酶,其种类和场所均不同,前者分布在类囊状膜上,后者分布在叶绿体基质中。
3、光合作用反应式及其元素去向6CO 2+12H 2O −−−→光能叶绿体C 6H 12O 6+6H 2O +6O 2要点诠释:上述方程式表示光合产物只是单糖,实际上光合产物主要是糖类,包括单糖(葡萄糖和果糖)、二糖(蔗糖)、多糖(淀粉),其中以蔗糖和淀粉最为普遍,但也有一些实验证明,蛋白质、脂肪也是光合作用的直接产物。
高中生物奥林匹克竞赛辅导专题讲座专题五光合作用[竞赛要求]1.光合作用的概念及其重大意义2.光合作用的场所和光合色素3.光合作用的全过程(光系统I和光系统II)4.C3和C4植物的比较(光呼吸)5.外界条件对光合作用的影响(饱和点、补偿点)6.光合作用的原理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知识梳理]一、光合作用概述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吸收阳光的能量,同化二氧化碳和水,制造有机物质并释放氧气的过程。
1.光合作用的重要性可以概括为把无机物变成有机物、蓄积太阳能量和环境保护为三方面。
应注意吸收光谱只说明光合色素吸收的光段,不能进一步说明这些被吸收的光段在光合作用中的效率,要了解各被吸收光段的效率还需研究光合作用的作用光谱,即不同波长光作用下的光合效率称为作用光谱。
荧光现象:叶绿素溶液在透射光下呈绿色,而在反射光下呈红色的现象。
磷光现象:叶绿素在去掉光源后,还能继续辐射出极微弱的红光(用精密仪器测知)的现象。
3.光合作用的发现●17世纪,van Helmont,将2.3kg的小柳树种在90.8kg干土中,雨水浇5年后,小柳树重76.7kg,而土仅减少57g。
因此,他认为植物是从水中取得所需的物质。
●1771年,Joseph Priestley,密闭容器中蜡烛燃烧污染了空气,使放于其中的小鼠窒息;若在密闭容器中放入一支薄荷,小鼠生命就可得到挽救。
他的结论是,植物能净化空气。
● 1779年,Jan Ingenhousz ,确定植物净化空气是依赖于光的。
● 1782年,J.Senebier ,证明植物在照光时吸收CO 2并释放O 2。
● 1804年,N.T.De Saussure 发现,植物光合作用后增加的重量大于吸收CO 2和释放O 2所引起的重量变化,他认为是由于水参与了光合作用。
● 1864年,J.Sachs 观察到照光的叶绿体中有淀粉的积累,显然这是由光合作用产生的葡萄糖合成的。
● 20世纪30年代,von Niel 提出光合作用的通式:● 1937年,R. Hill 用离体叶绿体培养证明,光合作用放出的O 2,来自H 2O 。
光合作用重点知识总结光合作用是生物体利用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有机物质的过程。
它是地球上生物体生存的基础,也是维持地球生态平衡的重要环节。
在光合作用中,光能被植物吸收并转化为化学能,同时释放出氧气,对维持地球大气成分的稳定起着重要作用。
下面将重点总结光合作用的相关知识。
首先,光合作用的基本过程是什么?光合作用分为光反应和暗反应两个阶段。
在光反应中,叶绿体中的叶绿体色素吸收光能,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并释放出氧气。
在暗反应中,植物利用光合成产生的ATP和NADPH,将二氧化碳还原为有机物质,这一过程也被称为碳同化作用。
其次,光合作用的影响因素有哪些?光合作用受光照强度、温度、二氧化碳浓度等因素的影响。
光照强度越大,光合作用速率越快;温度适宜时,光合作用速率也会增加;而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对光合作用速率也有促进作用。
再次,光合作用在生态系统中的意义是什么?光合作用是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基础,它为生物体提供能量和有机物质。
同时,光合作用释放出的氧气也对维持地球大气成分的稳定起着重要作用。
此外,光合作用还能够减少二氧化碳的浓度,有助于缓解温室效应。
最后,光合作用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是怎样的?光合作用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食物资源,同时也为人类提供了氧气。
人类通过农业生产和工业生产释放大量的二氧化碳,而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可以吸收这些二氧化碳,有助于减缓气候变化的进程。
总的来说,光合作用是地球生物体生存的基础,也是维持地球生态平衡的重要环节。
了解光合作用的相关知识,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保护环境,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利用自然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读者能对光合作用有更深入的了解,从而更好地保护和利用我们的地球资源。
生物光合知识点总结归纳光合作用的化学方程式可以用如下公式表示:6CO2 + 6H2O + 光能→ C6H12O6 + 6O2光合作用同化了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有机物质葡萄糖,同时释放出氧气。
光合作用可以分为光反应和光独立反应两个阶段。
光反应发生在叶绿体的类囊体内。
当叶绿体受到光照时,叶绿体内的叶绿体色素可以将光能吸收下来,转化为化学能。
光能被吸收后,激发了叶绿体色素分子中的电子,这些激发态的电子被传递到电子接受体,最终被用来还原NADP+。
同时,光反应还产生了氧气和ATP。
光独立反应发生在叶绿体的基粒体内质膜上的叶绿体基粒体酶中,需要ATP和NADPH作为能量来源。
在这个过程中,植物利用光反应产生的ATP和NADPH,将二氧化碳还原为葡萄糖,完成了光合作用的最终目标。
光合作用的速率受到光照、二氧化碳浓度和温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在光照强度过强时,植物光合作用速率会受到抑制。
而对于一些植物来说,光合作用的速率还会受到二氧化碳浓度和温度的影响。
因此,合理调节光照、二氧化碳浓度和温度,对于提高植物光合作用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叶绿体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关键器官。
叶绿体是植物的细胞器,其内部含有多种色素,包括叶绿素、类胡萝卜素等,这些色素可以吸收不同波长的光能,并转化为化学能。
除了叶绿体外,植物的整个叶片都参与了光合作用,其中上皮细胞负责吸收光能和气体交换,而叶肉细胞则是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场所。
光合作用的产物主要是葡萄糖和氧气。
葡萄糖是植物的主要营养物质,能够提供植物生长和代谢所需的能量。
而氧气是维持地球生物圈生态平衡的重要物质,植物通过光合作用释放出的氧气,维持了地球上所有生物的呼吸所需。
光合作用的研究不仅有助于解决世界粮食问题、环境污染和能源危机等一系列重大问题,还可以为人类生活提供各种对策和发展方向。
在未来,通过对光合作用的深入研究和应用,将有望实现对光合作用的精细控制,提高光合作用效率,开发新型的光合作用能源,解决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等问题。
自养型光合自养:绿色植物和蓝藻同化作用 化能自养:硝化细菌异养型 :自己不能利用无机物合成有机物需氧型:靠有氧呼吸才能生存,但小部分细胞可进行短暂的无氧呼吸 异化作用 厌氧性:只能进行无氧呼吸。
乳酸菌 兼性厌氧型:酵母菌ATP 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细胞呼吸:由于呼吸作用是在细胞内进行的,因此也叫细胞呼吸。
细胞呼吸是指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的氧化分解,生成二氧化碳或其他产物,释放出能量并生成ATP 的过程。
一、细胞呼吸的方式1.细胞呼吸 有氧呼吸——是细胞呼吸的主要形式无氧呼吸2.有氧呼吸:指细胞在有氧的参与下,通过多种酶的催化作用下,把葡萄糖等有机物彻底氧化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释放出大量能 量,生成ATP 的过程。
总反应式: C 6H 12O 6 + 6H 2O + 6O 2 6CO 2 + 12H 2O + 能量(38ATP )有氧呼吸过程中O 2的去路:O 2用于和[H]生成H 2O3.无氧呼吸:一般是指细胞在无氧的条件下,通过酶的催化作用,把葡萄糖等有机物分解为不彻底的氧化产物(酒精、CO2或乳酸),同时释放出少量能量的过程。
(其余能量在分解不彻底的氧化产物中) 总反应式: C 6H 12O 6 2C 3H 6O 3 (乳酸) + 少量能量(2ATP )C 6H 12O 6 2C 2H 5OH(酒精) + 2CO 2 +少量能量(2ATP ) 发酵:微生物(如:酵母菌、乳酸菌)的无氧呼吸。
产生酒精的叫酒精发酵(乙醇发酵)产生乳酸的叫乳酸发酵。
4.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比较产物不同产物的原因是催化反应的酶不同。
根本原因是控制酶合成的基因不同。
酶代谢类型酶酶5.实验:探究酵母菌细胞(兼性厌氧菌)呼吸的方式检测方法CO2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CO2使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橙色的重酪酸钾溶液在酸性下与酒精发生反应,变成灰绿色实验注意事项:1)NaOH溶液:洗除空气中的CO2,保证最后通入澄清石灰水的CO2是由于酵母菌有氧呼吸产生的。
光合作用知识点在我们神奇的自然界中,光合作用是一项至关重要的生命活动。
它不仅为植物提供了生存所需的能量和物质,也对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深入了解一下光合作用的奇妙之处。
光合作用,简单来说,就是植物利用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有机物(比如葡萄糖),并释放出氧气的过程。
这个过程发生在植物细胞的叶绿体中。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参与光合作用的“主角”们。
光能是整个反应的启动者,就像是一把钥匙,打开了反应的大门。
而叶绿体则是光合作用的“工厂”,里面含有叶绿素等色素,叶绿素能够吸收光能。
叶绿素可是个神奇的东西,它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
不同的植物,叶绿素的含量和种类可能会有所不同,这也导致了植物叶片颜色的差异。
比如,秋天树叶变黄,就是因为叶绿素分解,而叶黄素和胡萝卜素的颜色显现了出来。
再来说说二氧化碳和水这两个“原材料”。
二氧化碳通过叶片上的气孔进入植物体内,而水则通过植物的根系吸收,然后运输到叶片。
那么,光合作用具体是怎么进行的呢?它可以分为光反应和暗反应两个阶段。
光反应阶段主要在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进行。
在光的照射下,叶绿素吸收光能,将水分解成氧气和氢离子(H+),同时产生了一种叫做 ATP(三磷酸腺苷)和 NADPH(还原型辅酶Ⅱ)的物质,这两种物质可是能量的“携带者”,为暗反应提供了动力。
暗反应阶段则在叶绿体的基质中进行。
二氧化碳在这里与一种叫做五碳化合物的物质结合,生成两个三碳化合物。
在 ATP 和 NADPH 的作用下,三碳化合物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反应,最终生成有机物(如葡萄糖),同时五碳化合物得以再生,继续参与下一轮反应。
光合作用的意义那可真是太重大了!对于植物自身来说,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是它们生长、发育、繁殖的物质基础。
而释放出的氧气,对于地球上几乎所有生物的呼吸作用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
从生态系统的角度来看,光合作用是生产者(主要是植物)固定太阳能的过程,为整个生态系统提供了能量的来源。
光合作用知识点总结一、光合作用概述光合作用是植物、藻类和某些细菌利用光能将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的过程。
这个过程在地球上是生命存在的基础,因为它是能量流和物质循环的关键环节。
二、光合作用的基本原理1. 光依赖性反应:发生在叶绿体的类囊体膜上,需要光能,产生ATP 和NADPH。
2. 光合磷酸化: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形成ATP。
3. Calvin循环:不依赖光的暗反应,利用ATP和NADPH将CO2固定成有机物质。
三、光合作用的阶段1. 光反应阶段:- 发光阶段:光子被叶绿素分子吸收,产生激发态叶绿素。
- 电子传递阶段:激发态叶绿素将电子传递给电子受体,形成质子梯度。
- ATP合成阶段:质子通过ATP合酶回到叶绿体基质,带动ADP与磷酸结合形成ATP。
2. 暗反应阶段(Calvin循环):- 固定CO2:CO2与5碳糖醛RuBP结合形成2个3碳磷酸甘油酸(3-PGA)。
- 还原3-PGA:3-PGA利用ATP和NADPH还原成G3P。
- 再生RuBP:部分G3P通过一系列酶促反应再生为RuBP,继续固定CO2。
四、光合作用的影响因素1. 光照强度:光照强度增加,光合作用速率增加,但超过一定强度后速率不再增加。
2. 温度:温度对酶活性有影响,过低或过高都会降低光合作用效率。
3. CO2浓度:CO2浓度增加,光合作用速率增加,直到达到饱和点。
4. 水分:水分不足会导致气孔关闭,影响CO2的进入和O2的释放。
五、光合作用的效率1. 光能利用效率:植物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的效率。
2. 生物量产量:单位面积或体积内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物量。
3. 经济系数:植物生长过程中,光合产物分配到经济部位的比例。
六、光合作用的应用1. 农业:通过育种和栽培技术提高作物的光合作用效率,增加产量。
2. 生物能源:利用光合作用原理开发生物能源,如生物柴油和生物乙醇。
3. 环境保护:通过植物光合作用吸收CO2,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七下生物第三单知识点总结一、植物生产光合作用的基本过程1. 光合作用的基本物质(1)水:光合作用的起始物质,通过光合作用发生氧气释放。
(2)二氧化碳:用于合成光合产物的碳源。
(3)光能:驱动光合作用进行的能量。
2. 光合作用的发生地点绿色植物细胞中的叶绿体是光合作用发生的主要部位。
3. 光合作用的基本过程光合作用分两个阶段:光反应和暗反应。
(1)光反应:发生在叶绿体的基质和叶绿体内膜的基质。
光能转化成化学能,产生氧气。
(2)暗反应:发生在叶绿体基质内。
将光合产物的化学能转化为能量富集物质。
4. 光合作用产物(1) 氧气:通过光合作用释放。
(2) 葡萄糖:暗反应的产物。
5. 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1) 光照强度:过强或过弱都会影响光合作用的进行。
(2) 温度:适宜温度下光合作用进行顺利,过高或过低则影响。
(3) 二氧化碳浓度:二氧化碳浓度过低会限制光合作用进行。
(4) 水分:过量或不足的水分都会影响光合作用的进行。
二、植物的生长和发育1. 植物组成(1) 根:吸收水分和营养物质。
(2) 茎:支撑植物的架构,并输送养分和水分。
(3) 叶:进行光合作用,合成养分。
2. 植物的生长和发育过程(1) 幼苗生长阶段:幼苗通过营养细胞的分裂和胞伸长实现生长。
(2) 开花和结果:植物从幼苗状态进入成熟状态,产生花和果实。
(3) 果实成熟和种子散布:果实内的种子形成和散布,为植物繁衍后代提供保障。
3. 影响植物生长和发育的因素(1) 光照:阳光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必需条件。
(2) 水分:适宜的水分有利于植物根系吸收水分。
(3) 温度:适宜的温度促进植物的生长和发育。
(4) 养分:植物需要吸收土壤中的各种养分来维持生长发育。
(5) 生物调控:植物生长和发育也受到植物激素的调节。
三、动物的生长和发育1. 动物的组成(1) 头:包括大脑和感官器官。
(2) 躯干:包括胸部和腹部,内含心脏和内脏器官。
(3) 四肢:支撑和运动的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