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摩诗歌赏析
- 格式:docx
- 大小:21.87 KB
- 文档页数:7
《为要寻一颗明星》徐志摩全文及赏析为要寻一颗明星,我冲入这黑茫茫的荒野。
累坏了,累坏了我胯下的牲口,那明星还不出现。
荒野上的路是无头的,那牛儿负着我一步步地走。
记着罢,这就是叫“人生”,尽管叫,我不介意。
我带着我的手杖,和那无限之生中的零个希望。
尽管“人生”是到处都阻塞着,我还会有新的希望。
明星出现了!——谢天谢地,好景难长!我还未到那座星宿,那明星早没了光芒。
我在荒野上狂叫,我在黑夜里乱跑。
累坏了,累坏了我心肝,那明星还不出现。
这回我自己踏上了大道,看那,这路上何等热闹!有拥挤不堪的旅客,有手忙脚乱的侍应。
他们都望着我,笑,这笑——是一阵冷笑;“你到哪儿去,怪物!”我不懂他们的话。
我还未到那座星宿,我还在这黑路上乱跑。
荒野是这样黑,黑,黑,我的心也有点儿黑。
为要寻一颗明星,我冲入这黑茫茫的荒野。
累坏了,累坏了我自己,我在黑夜里狂叫!赏析:《为要寻一颗明星》是徐志摩的一首充满象征与隐喻的诗歌,以简洁而有力的语言,展现了诗人在人生道路上的追寻与迷茫。
诗歌开篇,诗人为了寻找一颗明星,毅然冲入黑茫茫的荒野,这展现了诗人对于理想和目标的执着追求。
“累坏了,累坏了我胯下的牲口,那明星还不出现”,尽管路途艰难,希望渺茫,但诗人依然不放弃。
这里的“牲口”可以理解为诗人在追寻过程中所凭借的力量或工具,而明星的未出现则暗示着理想的难以实现。
“荒野上的路是无头的,那牛儿负着我一步步地走。
记着罢,这就是叫‘人生’,尽管叫,我不介意。
”诗人将这艰难的追寻之路视为人生,表达了他对人生无常和艰难的坦然接受。
即使人生充满未知和阻碍,他依然怀揣着“无限之生中的零个希望”,这种坚定的信念令人钦佩。
当明星短暂出现又消失时,诗人的失落和沮丧可想而知。
“我在荒野上狂叫,我在黑夜里乱跑。
累坏了,累坏了我心肝,那明星还不出现。
”这种强烈的情感宣泄,反映出诗人在追求理想过程中的痛苦和挣扎。
接下来,诗人踏上大道,看到路上的热闹景象和人们的冷笑。
《沙扬娜拉》徐志摩全文及赏析“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沙扬娜拉!”这首《沙扬娜拉》是徐志摩的一首经典诗作,虽然篇幅短小,却蕴含着无尽的韵味和情感。
先来看诗的内容。
诗中所描绘的是一位女子低头时的温柔姿态,将其比作“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这一比喻极为精妙。
水莲花本就有着清新脱俗、柔美娇弱的特质,而“不胜凉风”更增添了一种柔弱与惹人怜爱的感觉。
女子的温柔通过这一形象的比喻被展现得淋漓尽致,让人仿佛能亲眼目睹那动人的瞬间。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这里的重复,不仅强化了离别的氛围,更让读者感受到诗人内心的不舍与牵挂。
而“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则是整首诗情感的升华。
“蜜甜”和“忧愁”这两个看似矛盾的词汇被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充分展现了离别的复杂情感。
离别的时刻,既有对过去美好时光的回忆和留恋,这种回忆是甜蜜的;但又深知即将分别,未来充满了未知和不确定性,因而又有着忧愁。
从诗歌的语言运用上看,整首诗简洁明快,没有过多华丽的辞藻,却以朴素的语言营造出了一种优美的意境。
每一个字、每一个词都用得恰到好处,精准地传达出了诗人的情感。
再从诗歌的韵律和节奏来分析,它有着和谐的韵律和节奏。
诗句的长短错落有致,读起来朗朗上口,给人一种音乐般的美感。
这种韵律和节奏的把握,使得诗歌在朗诵时更能打动人心,增强了情感的表达效果。
徐志摩的这首《沙扬娜拉》,虽然主题是离别,但它并没有陷入过度的悲伤和哀怨之中。
相反,通过对女子温柔姿态的描写和对离别的独特感悟,让这首诗充满了诗意和温情。
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徐志摩的诗作往往反映了那个时代人们的情感和思想。
《沙扬娜拉》也不例外,它体现了人们在面对离别时的复杂心境,以及对美好情感的珍视和追求。
对于现代读者来说,这首诗依然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经历各种各样的离别,而这首诗能让我们重新审视离别的意义,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深情厚谊。
《我等候你》徐志摩原文及赏析徐志摩,这位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诗人,以其独特的才情和浪漫的笔触,为我们描绘了一个个如梦如幻的情感世界。
他的诗作《我等候你》,更是将那份深沉而热烈的等候之情展现得淋漓尽致。
我等候你。
我望着户外的昏黄如同望着将来,我的心震盲了我的听。
你怎还不来?希望在每一秒钟上允许开花。
我守候着你的步履,你的笑语,你的脸,你的柔软的发丝,守候着你的一切;我等着,我望着,我听着,我等着,我怕着,我等着,我等着,我等着,心儿也未曾有一刻的休息。
我听见了你的言词,你在哪里,亲爱的?在你面前,我是如此的卑微,我等候着你的爱,像等候一个奇迹。
我等候着,直到永远,直到地老天荒。
这首诗开篇就直抒胸臆,“我等候你”,简单四个字,却蕴含着无尽的期待与执着。
诗人望着户外的昏黄,将这昏黄视作未来的模样,心因过度的期盼而“震盲”了听。
这种夸张的表达,深刻地展现了诗人内心的焦急与渴望,每一秒都期待着希望之花绽放,每一刻都在期盼着心爱之人的到来。
诗中多次重复“我等着”,强化了这种等候的心情,一刻也未曾停歇。
他守候着对方的一切,步履、笑语、脸、发丝,这种细致入微的描写,体现出诗人对心上人的极度关注和深情眷恋。
而“我怕着”这一表述,又增添了几分不安和忐忑,让这份等候显得更加真实和动人。
“我听见了你的言词,你在哪里,亲爱的?”这一句,充满了迷茫和寻觅,仿佛在茫茫人海中努力追寻着那熟悉的声音和身影。
而“在你面前,我是如此的卑微,我等候着你的爱,像等候一个奇迹”,则将诗人在爱情面前的卑微姿态和对爱情的崇高向往展现得淋漓尽致。
他将对方的爱视为奇迹,足见其珍视程度。
整首诗语言简洁,情感真挚,没有过多华丽的修饰,却能让读者深深感受到诗人那强烈而纯粹的爱情。
徐志摩以其独特的笔触,将等候的煎熬、期待、不安和坚定都刻画得入木三分。
从诗歌的结构来看,重复的手法运用得恰到好处,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韵律美,也更加突出了主题。
徐志摩的诗歌及赏析徐志摩中国著名新月派现代诗人、散文家、新月诗社成员,倡导新诗格律,对中国新诗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徐志摩的诗歌及赏析,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徐志摩的诗歌及赏析11、《偶然》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你不必讶异,更无须欢喜——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赏析:能把“偶然”这样一个极为抽象的时间副词,使之形象化,置入象征性的结构,充满情趣哲理,不但珠润玉圆,朗朗上口而且余味无穷,意溢于言外——徐志摩的这首《偶然》小诗,对我来说,用上“情有独钟”之语而不为过。
诗史上,一部洋洋洒洒上千行长诗可以随似水流年埋没于无情的历史沉积中,而某些玲珑之短诗,却能够经历史年代之久而独放异彩。
这首两段十行的小诗,在现代诗歌长廊中,应堪称别备一格之作。
这首《偶然》小诗,在徐志摩诗美追求的历程中,还具有一些独特的“转折”性意义。
按徐志摩的学生,著名诗人卡之琳的说法:“这首诗在作者诗中是在形式上最完美的一首。
”(卡之琳编《徐志摩诗集》第94页)新月诗人陈梦家也认为:“《偶然》以及《丁当-清新》等几首诗,划开了他前后两期的鸿沟,他抹去了以前的火气,用整齐柔丽清爽的诗句,来写那微妙的灵魂的秘密。
”(《纪念徐志摩》)。
的确,此诗在格律上是颇能看出徐志摩的功力与匠意的。
全诗两节,上下节格律对称。
每一节的第一句,第二句,第五句都是用三个音步组成。
如:“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壳,”每节的第三、第四句则都是两音步构成,如:“你不必讶异,”“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
”在音步的安排处理上显然严谨中不乏洒脱,较长的音步与较短的音步相间,读起来纡徐从容、委婉顿挫而朗朗上口。
而我在这里尤需着重指出的是这首诗歌内部充满着的,又使人不易察觉的诸种“张力”结构,这种“张力”结构在“肌质”与“构架”之间,“意象”与“意象”之间,“意向”与“意向”之间诸方面都存在着。
《朝雾里的小草花》徐志摩原文及赏析在徐志摩的诗歌世界里,《朝雾里的小草花》宛如一颗清新而独特的明珠。
原文如下:这岂是偶然,小玲珑的野花!你轻含着鲜露颗颗,怦动的,像是慕光明的花蛾,在黑暗里想念焰彩,晴霞;我此时在这蔓草丛中过路,无端的内感,惘怅与惊讶,在这迷雾里,在这岩壁下,思忖着,泪怦怦的,人生与鲜露?这首诗短小而精致,开篇“这岂是偶然,小玲珑的野花!”以一种惊叹的语气,将读者的目光聚焦在那朵“小玲珑的野花”上。
它并非是平凡无奇的存在,而是在诗人眼中充满了神秘与魅力。
“你轻含着鲜露颗颗,怦动的,像是慕光明的花蛾”,诗人赋予了小草花以灵动的生命,它轻含着露珠,如同向往光明的花蛾般充满了对美好的追求。
这里的“鲜露”不仅是自然界的露珠,更象征着生命中的美好与纯净。
而“慕光明”则体现了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
“在黑暗里想念焰彩,晴霞”,进一步深化了小草花的内心世界。
即使身处黑暗,它依然心怀对光明和绚丽色彩的向往。
这种对美好未来的渴望和信念,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接下来,诗人写到自己“在这蔓草丛中过路,无端的内感,惘怅与惊讶”。
他被小草花所触动,内心涌起复杂的情感。
这种情感或许源于对生命无常的感慨,或许是对美好易逝的惋惜。
“在这迷雾里,在这岩壁下,思忖着,泪怦怦的,人生与鲜露?”在朝雾弥漫、岩壁之下的环境中,诗人不禁思考起人生与那如鲜露般短暂而珍贵的美好瞬间。
这里的“泪怦怦的”,生动地表现出诗人内心的激动与深沉的思索。
整首诗以小草花为切入点,探讨了生命、美好与无常。
徐志摩以其细腻的笔触和独特的感受,将平凡的小草花描绘得充满灵性和寓意。
从诗歌的艺术特色来看,首先,其语言简洁而富有韵味。
诗人运用简洁的词汇,精准地传达出复杂的情感和深刻的思考,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迅速产生共鸣。
其次,诗歌的意象选取巧妙。
朝雾、小草花、鲜露等意象,既具有自然的美感,又蕴含着深刻的象征意义。
朝雾象征着人生的迷茫与不确定性,小草花则代表着生命中的美好与脆弱,鲜露则寓意着短暂而珍贵的幸福。
《静夜思》徐志摩原文及赏析《<静夜思>徐志摩原文及赏析》在徐志摩的众多诗作中,《静夜思》或许并非最为人熟知的那一首,但它却以其独特的韵味和深邃的情感,展现出诗人内心深处的思索与感悟。
以下为《静夜思》的原文:夜,无所不包的夜,我颂美你!夜,现在万象都像乳饱了的婴孩,在你大母温柔的怀抱中眠熟。
也许月理会我的傲态,她俯首下来,吻我,抚我,我在她的银白的胸怀里沉醉了。
夜,无所不包的夜,我颂美你!我是一个有诸般罪孽的人,在你的怀中,我将洗涤我一切的垢污。
我是一个没出息的,没出息的人,在你的怀中,我将忘却我一切的痛苦。
夜,无所不包的夜,我颂美你!天是无涯的,地是无涯的,这当中只有你——夜,是无所不包的。
夜呀,美呀!你是宇宙的慈母,在你的怀抱中,我愿永远是个孩子。
在这首诗中,徐志摩以夜为主题,抒发了他内心深处的情感。
首先,诗的开头“夜,无所不包的夜,我颂美你!”直接表达了诗人对夜的赞美之情,这种直抒胸臆的方式,奠定了整首诗的情感基调。
夜在诗人眼中,宛如一个温柔的大母,包容着一切,让万物都能在其怀抱中安然入眠,“现在万象都像乳饱了的婴孩,在你大母温柔的怀抱中眠熟”这句诗,运用了生动的比喻,将世间万象比作乳饱了的婴孩,形象地描绘出夜的宁静与祥和,让人感受到一种温暖和安心。
接着,诗人坦诚地剖析自己,“我是一个有诸般罪孽的人,在你的怀中,我将洗涤我一切的垢污。
我是一个没出息的,没出息的人,在你的怀中,我将忘却我一切的痛苦。
”这里体现了诗人在夜的面前放下了防备,将自己的脆弱和不堪毫无保留地展现出来,同时也表达了夜对于他的抚慰和治愈作用。
夜成为了他心灵的避风港,让他能够摆脱世俗的困扰和内心的煎熬。
然后,“天是无涯的,地是无涯的,这当中只有你——夜,是无所不包的。
”这几句诗进一步强调了夜的广阔和包容,在天地之间,唯有夜能够容纳一切,这种对夜的赞美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最后,“夜呀,美呀!你是宇宙的慈母,在你的怀抱中,我愿永远是个孩子。
《半夜深巷琵琶》徐志摩原文及赏析在徐志摩的诗歌世界里,《半夜深巷琵琶》宛如一颗隐匿在暗夜中的明珠,散发着独特而幽微的光芒。
这首诗以其深邃的意境和细腻的情感,触动着读者内心深处的弦。
原文如下:又被它从睡梦中惊醒,深夜里的琵琶!是谁的悲思,是谁的手指,像一阵凄风,像一阵惨雨,像一阵落花,在这夜深深时,在这睡昏昏时,挑动着紧促的弦索,乱弹着宫商角徵,和着这深夜,荒街,柳梢头有残月挂,阿,半轮的残月,像是破碎的希望他,他头戴一顶开花帽,身上带着铁链条,在光阴的道上疯了似的跳,疯了似的笑,完了,他说,吹糊你的灯,她在坟墓的那一边等,等你去亲吻,等你去亲吻,等你去亲吻!这首诗开篇即以“又被它从睡梦中惊醒,深夜里的琵琶!”这样直接而强烈的表述,将读者瞬间带入一种被惊扰的情境之中。
“又”字暗示了这种惊扰并非首次,强调了琵琶声的穿透力和影响力。
“是谁的悲思,是谁的手指”,诗人用两个问句,引发读者对于弹奏者身份和情感的好奇与思考。
紧接着,“像一阵凄风,像一阵惨雨,像一阵落花”,通过一系列形象的比喻,生动地描绘出琵琶声的哀怨、凄凉和飘零之感。
“在这夜深深时,在这睡昏昏时,挑动着紧促的弦索,乱弹着宫商角徵”,进一步强调了深夜和睡梦中这一特殊的时刻,琵琶声的突兀和不和谐,仿佛是在打破某种宁静。
“和着这深夜,荒街,柳梢头有残月挂”,画面感十足,深夜的荒街、柳梢头的残月,与凄切的琵琶声相互映衬,营造出一种孤寂、冷落的氛围。
“阿,半轮的残月,像是破碎的希望他”,残月被赋予了象征意义,代表着破碎的希望,增添了整首诗的悲剧色彩。
“他头戴一顶开花帽,身上带着铁链条,在光阴的道上疯了似的跳,疯了似的笑”,这里出现的形象充满了荒诞和疯狂,似乎在暗示着命运的无常和人生的悲哀。
“完了,他说,吹糊你的灯,她在坟墓的那一边等,等你去亲吻,等你去亲吻,等你去亲吻!”结尾处,这种等待的呼唤愈发强烈而绝望,给人以无尽的遐想和感慨。
从整体上看,徐志摩的这首《半夜深巷琵琶》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的特点和艺术价值。
《变与不变》徐志摩原文及赏析徐志摩,这位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留下深刻印记的诗人,以其独特的笔触和情感抒发,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充满诗意与思索的世界。
在他的诸多作品中,“变与不变”这一主题反复出现,蕴含着他对人生、爱情、自然以及时间等诸多方面的深刻洞察。
在徐志摩的诗作中,我们常常能感受到变化的力量。
他描绘的自然景象,如四季的更替、风云的变幻,都展现出了世界的动态与无常。
“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我是在梦中,/在梦的轻波里依洄。
”(《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风的方向不定,象征着人生的变幻莫测,我们如同在梦中,随着这股无形的力量飘荡,无法预知未来的走向。
这种对变化的感知,并非是消极的哀叹,而是对生活中不确定性的一种敏锐捕捉。
然而,在这变化的洪流之中,徐志摩又始终坚守着某些不变的东西。
那便是对真爱的追求,对美好理想的执着。
在《再别康桥》中,“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尽管时光流转,人事已非,但诗人对康桥的那份深情,那份眷恋,始终未曾改变。
这种不变的情感,如同黑暗中的灯塔,在生活的波涛中为他指引着方向。
徐志摩笔下的爱情,也是变与不变的交织。
爱情中的激情与浪漫或许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有所消减,但那份深沉的爱意,那份心灵的契合,却能经受住岁月的考验。
“我将于茫茫人海中访我唯一灵魂之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
”(《致梁启超》)这里体现了他对理想爱情的坚定信念,无论外界如何变化,他内心对于纯粹爱情的追求从未动摇。
从更宏观的角度来看,徐志摩所处的时代,是中国社会发生巨大变革的时期。
传统与现代的碰撞,新旧观念的交锋,使得整个社会处于动荡与变革之中。
而他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一方面积极拥抱新的思想和文化,另一方面又对传统文化中的某些价值观念保持着尊重和珍视。
在徐志摩的作品中,变与不变并非是绝对的对立,而是相互依存、相互映衬的关系。
变化是生活的常态,它推动着我们不断前行,去探索未知,去适应新的环境和挑战。
徐志摩的经典现代诗赏析
徐志摩是中国现代诗歌领域的重要代表之一,他的诗作以细腻的情感表达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而闻名。
以下是徐志摩的几首经典现代诗赏析:
1. 《再别康桥》: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我将去,望尘舒缓的马车,
注意月色,忘了你在纱窗外。
当日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首诗以康桥为背景,抒发了徐志摩对故乡别离的痛苦和对爱情的思念之情。
通过对细腻的描写和细节的营造,表达了他对过去时光的回忆与眷恋。
2. 《偶然》: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
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讶异,更无须欢喜──
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
这首诗展现了徐志摩对于爱情的理解和人生的感悟。
通过云的形象,诗人将自己比喻为无形存在,来映射人与人之间短暂而无法预测的相遇与别离。
3. 《月夜忆舍弟》: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这首诗以戍楼为背景,通过描绘边塞的凄凉景象,表达了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诗中强调了战乱对家庭的分离和生死的离别,抒发了诗人对战争的痛苦和对和平的期待。
徐志摩的经典现代诗作充满了深情与思考,通过他独特的表现方式和细腻的细节描写,抒发了对爱情、生命和社会现象的感悟和思考,更展示了他对艺术的追求和独特的艺
术审美。
《为要寻一颗明星》徐志摩原文及赏析在徐志摩众多优美的诗作中,《为要寻一颗明星》别具一格,展现出独特的魅力与深邃的思考。
原文如下:我骑着一匹拐腿的瞎马,向着黑夜里加鞭;——向着黑夜里加鞭,我跨着一匹拐腿的瞎马!我冲入这黑绵绵的昏夜,为要寻一颗明星;——为要寻一颗明星,我冲入这黑茫茫的荒野。
累坏了,累坏了我胯下的牲口,那明星还不出现;累坏了,累坏了马鞍上的身手,那明星还不出现!这回天上透出了水晶似的光明,荒野里倒着一只牲口,黑夜里躺着一具尸首。
——这回天上透出了水晶似的光明!这首诗以简洁而有力的语言,构建了一个在黑暗中执着追寻的场景。
诗的开头,诗人描绘自己骑着一匹拐腿的瞎马,在黑夜里奋力加鞭。
这种形象充满了荒诞和艰难,却也凸显了诗人追寻的决心。
那匹拐腿的瞎马,象征着追寻途中的种种困境和不完美。
而诗人毫不退缩,执意前行,只为寻找那颗明星。
“我冲入这黑绵绵的昏夜,为要寻一颗明星;为要寻一颗明星,我冲入这黑茫茫的荒野。
”这两句反复强调了诗人的目的和行动,加强了那种坚定和不顾一切的氛围。
黑夜与荒野,象征着未知和艰难,而明星则是诗人心中的理想、希望或者某种美好的向往。
然而,长时间的追寻却没有带来理想的结果。
“累坏了,累坏了我胯下的牲口,那明星还不出现;累坏了,累坏了马鞍上的身手,那明星还不出现!”这里体现了诗人在追寻过程中的疲惫和失落。
尽管付出了巨大的努力,理想的目标依然遥不可及,这种挫折感和无奈令人感同身受。
但就在似乎绝望的时候,“这回天上透出了水晶似的光明,荒野里倒着一只牲口,黑夜里躺着一具尸首。
”这突如其来的光明,给整首诗带来了一丝希望的曙光。
然而,这光明是以巨大的代价换来的,牲口累倒,诗人自己或许也已身亡。
这种结局充满了悲剧色彩,却也让人深刻地感受到为了理想而付出的巨大牺牲。
从整体上看,这首诗反映了徐志摩对于理想的不懈追求以及在追求过程中所经历的痛苦和挣扎。
它不仅仅是一首简单的诗歌,更是诗人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
《沙扬娜拉》徐志摩原文及赏析《沙扬娜拉》是徐志摩创作的一首经典诗作,全诗如下: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沙扬娜拉!这首诗以简洁而优美的语言,描绘了一位日本女子温柔娇羞的形象,传递出诗人内心复杂而细腻的情感。
诗的开头“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一个“最”字,强调了这一低头所展现出的温柔的独特与珍贵。
这种温柔并非刻意为之,而是自然而然流露出来的,给人一种无比清新、动人的感觉。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诗人将女子的温柔比作水莲花在凉风中的娇羞之态,生动而形象。
水莲花本就给人一种柔美、纯净的印象,而“不胜凉风”则更凸显了其柔弱与娇美,让人不禁心生怜爱之情。
接下来的“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重复的“珍重”二字,不仅表现出诗人对女子的深深祝福与不舍,也仿佛能让读者听到那声声饱含深情的道别。
而“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则将情感进一步深化。
“蜜甜”与“忧愁”这看似矛盾的组合,实则恰到好处地描绘出了诗人内心复杂的感受。
这种忧愁并非痛苦的哀伤,而是一种带着甜蜜的、淡淡的离愁别绪,是对美好时光即将结束的惋惜,也是对未来重逢的期待与不确定。
最后的“沙扬娜拉”,是日语“再见”的音译。
这一简洁的结尾,给人留下了无尽的遐想空间,仿佛那温柔的女子在轻轻挥手道别,渐行渐远,而她的身影和那温柔的姿态却永远留在了诗人的心中。
从艺术手法上来看,这首诗短小精悍,却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意境。
诗人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女子的温柔娇羞比作水莲花,使读者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女子的美丽与动人。
同时,重复的手法在诗中也起到了强调情感、增强节奏感的作用。
全诗语言简洁明快,没有过多的修饰和华丽的词藻,但每一个字都恰到好处地传达出了诗人的情感。
在情感表达上,《沙扬娜拉》既有对美好瞬间的珍惜与留恋,也有对离别的无奈与感慨。
它不仅仅是一首写给日本女子的道别诗,更是诗人对美好情感的赞美和对人生聚散离合的思考。
《再别康桥》徐志摩原文及赏析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那榆阴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再别康桥》是现代诗人徐志摩脍炙人口的诗篇,是新月派诗歌的代表作品。
这首诗以离别康桥时的感情起伏为线索,抒发了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
全诗语言轻盈柔和,形式精巧圆熟,诗人用虚实相间的手法,描绘了一幅幅流动的画面,构成了一处处美妙的意境,细致入微地将诗人对康桥的爱恋,对往昔生活的憧憬,对眼前的无可奈何的离愁,表现得真挚、浓郁、隽永。
诗的开头,“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三个“轻轻的”,节奏轻柔舒缓,奠定了全诗宁静、和谐的基调。
诗人以轻柔的动作和悄无声息的姿态离开,如同一片云彩般轻盈,不带来一丝惊扰。
这种轻盈的氛围与离别时通常的沉重形成鲜明对比,更凸显出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
他既对康桥充满眷恋和不舍,又试图以一种优雅、平和的方式告别。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诗人将河畔的金柳比作夕阳中的新娘,赋予了金柳以生命和美丽。
那在波光中摇曳的金柳的倩影,深深地印在诗人的心中,引起心中无限的柔情蜜意。
这里的比喻不仅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金柳的美丽姿态,更将诗人对康桥的喜爱之情具象化,让读者能够真切地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情感波动。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青荇在水底自由自在地招摇,这种无拘无束的姿态让诗人心生向往。
他甘愿做一条水草,融入康河的柔波之中,与康桥融为一体。
徐志摩诗歌赏析徐志摩诗歌赏析徐志摩诗歌还颇为强烈地表现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控诉。
在《无题》一诗里,于“黑夜的恐怖,悚骨的狼嗥”声中,涌现出一个大无畏的“朝山人”的形象,他不惧一切的威胁,辟荆斩棘向前走去,他要“冲破这黑暗的冥凶,冲破一切的恐怖”,奔向那“想望的高峰”。
这是诗人早期心境的鲜明写照,从那光辉形象中映射出来的,正是青年徐志摩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对光明理想的虔诚追求。
就是在这种思想支配下,他很写了些揭露军阀统治给人民带来无穷灾难的诗篇:《太平景象》痛斥军阀混乱造成尸体遍野的惨象;《大帅》控诉军阀军官的残酷;《梅雪争春》对“三.一八”惨案中的牺牲者表示深沉的哀悼;《人变兽》揭示军阀混乱摧毁农村的惨景。
在《庐山石山工歌》里,他通过石工沉重的歌声,表达了对人间不平的愤慨。
这些作品组成了他诗歌创作中的最强音。
徐志摩还写有怜悯穷苦人民的诗篇。
1922年冬,他从英国回来后,曾住在家乡“三不朽祠”里著作,一天晚上他发现寺里戏台下有一群气概,于是用好语抚慰,并送去药品和食物,称为“乞友”,和他们亲切攀谈。
就在这时他写了《叫化活该》等诗,表示了他对穷人的同情。
徐志摩实际上是个地道的资产阶级人道主义者,他一方面同情穷人的不幸遭遇,另一方面也歌颂富人的善心,以为富人的施舍,不啻是一道人间带来的温暖的阳光(《一条堇色的光痕》);他一方面愤怒地暴露封建军阀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另一方面却又柔肠寸断地为末代皇帝被逐出皇宫而凄哀地悲吟(《残诗》)。
这种具有极大反差的情调,充分地揭露了徐志摩感情世界的两面性。
徐志摩的一生是充满曲折的,生活理想落空了,正式理想也破碎了,他的诗歌也传达出这种充满失落感的悲哀心声。
他的吟唱康桥的诗篇就典型地反映了这一感情倾向,从激情赞唱“汝为我精神依恋之乡”到凄然泪下的“悄悄地走了”,他只能是万般无赖地挥手向“西天云彩”告别。
伴着他这一消极的思想走向,他的诗情愈到后来愈陷于“枯窘的深处”,以至自感到思想已经“残破”,只能“在枯秃的笔尖上袅出一种残破的残破的音调”(《残破》)。
徐志摩诗歌欣赏加赏析(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总结、工作计划、策划方案、规章制度、合同协议、条据文书、心得体会、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ies, work plans, planning plans, rules and regulations,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s, experience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徐志摩诗歌欣赏加赏析徐志摩诗歌欣赏加赏析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都知道一些经典的诗歌吧,诗歌饱含丰富的感情和想象。
《再别康桥》诗歌赏析(整理12篇)篇1:诗歌《再别康桥》赏析诗歌《再别康桥》赏析《再别康桥》是一篇极具文学艺术欣赏的佳作,通过阅读体味全诗的情感表达,品悟出诗中所蕴含的推及平凡生命的博爱,尊重独特命运的自由。
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因其语言洗练清丽,审美效应宽泛,意蕴丰赡动人等诸多特点被誉为是现代文学史上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格外引人注目。
读者阅读文学作品,欣赏与接受的最高层次是哲理层面的悟解,而人生哲理的品味其实就是对人生真相的窥破①。
我们试图通过阅读体验全诗的情感脉络,欣赏揭示其蕴含的人生哲理。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起始语“轻轻的”词语轻缓、平和又抚人心弦,足见作者同“对象”的熟悉和亲近。
简单的“走”却能使读者即刻触动,一下子便联想起人生的际遇—“分别”的场景。
“正如”一词回转话意到“来”,通过对比,更反衬出“走”的百感交集。
“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轻轻的招手”饱含“归来后”又将久别地内心表白,进一步铺陈出难以言表的眷恋。
硕士论文,人生意蕴。
“作别”勾起人生离别时无限的情愁,“西天的云彩”定然是作者在离别处看到的自然景象,太阳正慢慢的落去,留下那即将被黑暗湮没的余晖中飘散的多彩云朵;读者便会下意识的联想到在怅然若失中对美好事物无奈中地难以挽留的依恋,也能读出作者对作别对象的倾慕和挚爱。
作为全诗的首节,“轻轻的”采用复沓,清淡无奇却如蜻蜓点水,点拨得读者的思绪延绵,油然地顺着一字一字产生了与作者在情感融通中的“共鸣”。
作者开语就势点题,读者在轻松和愉悦的心境中能体味到离别者的丝丝愁绪,隐隐哀伤,牵绊得离别者(作者)是那道不明“来”后要“走”《再别康桥》的复杂情感。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那河畔的”把景物一下由首节的“西边的云彩”远景拉到了近前,让开放的思绪聚焦在了“作别对象”上来。
“金柳”表明在斜阳中的柳枝都光彩四溢。
“夕阳”陪衬出了“新娘”的曼妙多姿、纯贞无暇、富有生机的气质。
徐志摩的富士山赏析一、徐志摩与富士山徐志摩可是咱文学史上超有名的诗人呢。
他的诗就像一幅幅灵动的画,充满了浪漫的色彩。
富士山这首诗呀,那也是很有韵味的。
二、诗中的意象之美诗里描写的富士山,那肯定不是简单的一座山。
它就像是一个神秘又充满魅力的女子,矗立在那里。
徐志摩笔下的富士山,可能有着洁白的雪顶,就像戴着一顶白色的帽子。
周围的景色,也许是那郁郁葱葱的树木,或者是那缭绕的云雾,这些意象组合在一起,就像是一个仙境般的存在。
这让我们读者仿佛能透过他的文字,看到那座遥远又美丽的富士山,感受到它的宁静与庄严。
三、情感的融入徐志摩写富士山的时候,肯定不是干巴巴地描写景色。
他把自己的情感都揉进了诗里。
可能是他对远方的向往,对那种宁静自然的热爱。
当我们读这首诗的时候,就像是跟着他的情感一起在富士山的山脚下漫步,感受着他内心的波动。
也许他在某个瞬间看到富士山的时候,被它的美震撼到了,然后这种震撼就变成了诗里那些富有感染力的句子。
四、语言的魅力他的语言那叫一个绝。
就像他其他的诗作一样,用词特别讲究。
那些词句组合在一起,就像音乐一样有节奏感。
读起来朗朗上口,而且每一个词都像是经过精挑细选的。
比如他形容富士山的某个部分,用的词可能既准确又富有诗意,让我们一下子就能想象出那个画面。
五、与徐志摩其他作品的比较和他的再别康桥比起来,富士山又有着不一样的味道。
再别康桥是那种对母校的眷恋,充满了淡淡的忧伤。
而富士山更多的是对自然景色的一种惊叹与喜爱。
虽然都是徐志摩的作品,但是从风格到情感,都有着各自的特点。
这也说明了徐志摩这个诗人的才华是多面的,他能够根据不同的主题,写出风格各异的好诗。
六、对我们的影响我们读富士山这首诗,不仅仅是在欣赏一首诗,也是在感受那个时代诗人的心境。
它能让我们在忙碌的现代生活中,找到一片宁静的精神角落。
就像我们透过徐志摩的眼睛,看到了那个远方的富士山,也感受到了自然的美好。
而且他的这种写作方式,也给我们这些想要写诗或者热爱文学的人很多启发。
徐志摩诗歌赏析
徐志摩(1897-1931),浙江海宁人,1916年赴津京求学,曾师从梁启超。
1918年赴美留学,1919年9月毕业于克拉克大学历史系,1920年9月获哥伦比亚大学的硕士学位。
然而,他放弃了进而取得博士学位的机会,怀着对罗素的崇拜之情,转投英国剑桥。
当时他并不知道,由于罗素在战争时期的反战主张早已被剑桥大学除名,所以,当徐志摩好不容易进入剑桥后,突然失去了目标,将所有的才情都转移到了爱情和文学上。
同时,剑桥在徐志摩的心中也成了一个解不开的情结,一个永远的梦想。
将“剑桥”(Cambirdge)称为“康桥”不仅仅是徐志摩在翻译上的独创,而成为了徐志摩诗情的标识。
徐志摩的诗歌主要收在《志摩的诗》(1925)、《翡冷翠的一夜》(1927,“翡冷翠”,意大利的文化名城,现通译“佛罗伦萨”)、《猛虎集》(1931)和他去世后编辑出版的《云游》(1932)四部诗集中。
从徐志摩诗歌写作的时间顺序看,总体上表现出一个明显的趋势:随着理想的越来越渺茫,情绪也变得越来越焦急和消沉。
在《志摩的诗》中,诗人的情绪是快乐的,因为他正满怀希望。
即使他已经知道,这一理想几乎没有实现的希望,他也要“骑着一匹拐腿的瞎马,向着黑夜加鞭”(《为要寻一个明星》)。
正是怀着这样的理想,他在《先生!先生》、《叫化活该》、《谁知道》、《太平景象》等诗中对生活在底层的劳动人民表示了人道主义的同情,在《残诗》中,借清朝的末代皇帝被逐后故宫的荒凉景象,感叹了当时国家的破败。
到《翡冷翠的一夜》,他的热情几乎完全消退了,剩下的一方面是焦急,一方面则是失望。
他曾说:《翡冷翠的一夜》“可以说是我生活上的又一个较大的波折的留痕”(徐志摩:《〈猛虎集〉序》)。
《再不见雷峰》借杭州西湖旁雷峰塔的倒掉,发泄了自己对现实的愤慨:“这塔是镇压,这坟是掩埋,镇压还不如掩埋来得痛快!”《大帅》、《“人变兽”》等现实题材的创作,也比《太平景象》中的感情更激烈。
但在诗人心中,还保留着那位“学一个海鸥没海波”的“女郎”(《海韵》)。
再到《猛虎集》,诗人几乎完全绝望了。
不但感叹“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而且爱情诗也堕落到了“得!我再亲你一口:热热的!”(《活该》)这样庸俗的地步。
而由于他曾写下“花尽着开可结不成果,思想被主义奸污得苦!”(《秋虫》)以及“青年的血,尤其是滚沸过的心血,是可口的:——他们借着普罗列塔里亚的瓢匙在彼此请呀请的舀着喝”(《西窗》)这样的诗句,更成为了左翼作家批判的对象。
徐志摩诗歌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对理想的追求,二是对现实的不满,三是对爱情的歌唱。
徐志摩曾说:“我的友人多叫我‘理想者’,因为我不开口则已,一开口总是与现实的事理即使不相冲突也难符合的”(徐志摩:《天下本无事》,《晨报副刊》,1923年6月10日)。
徐志摩的理想,就是先进文明的资本主义。
具体地说,就是“英国工党式”的政治模式。
在他的早期诗歌中,可以看到五四时期特有的时代气息和乐观精神,可以看到诗人希望祖国早日摆脱贫穷落后,走向进步繁荣的强烈愿望。
徐志摩的一生,就像他在《婴儿》一诗中所说的那样,一直在“盼望着一个伟大的事实出现”,“守候一个馨香的婴儿出世”。
因此,对理想的追求,既是徐志摩早期诗歌的主要内容,也
是他的诗魂。
对现实不满,是因为理想得不到实现,而对爱情的歌唱,又多半是借“情诗”表达的政治理想。
因此,徐志摩素有“诗哲”之称。
茅盾曾说:“志摩是中国布尔乔亚‘开山’的,同时又是‘开代’的诗人”(茅盾:《徐志摩论》,《现代》2卷4期,1932年12月)。
《雪花的快乐》(写于1924年12月30日,最初发表于《现代评论》1925年1月17日出版的1卷6期,后收入《志摩的诗》)是徐志摩早期的一首有名的爱情诗,也是一曲飘在半空中的理想之歌:“假若我是一朵雪花,/翩翩的在半空中潇洒,/我一定认清我的方向——/飞扬,飞扬,飞扬——/这地面上有我的方向”。
这朵潇洒的雪花,不去冷寂的幽谷,不去凄清的山麓,也不去荒街,而认清了她要去的花园。
从诗人的生活经历和思想发展过程来看,他的爱情诗虽然与他的爱情生活有密切的关系,但也十分明显地寄托着他的政治理想。
“志摩的许多披着恋爱外衣的诗不能够把它当作单纯的情诗看的;透过那恋爱的外衣,有他的那个对于人生的单纯信仰”(茅盾:《徐志摩论》,《现代》2卷4期,1932年12月)。
雪花的潇洒,正表现了诗人的从容和自信。
徐志摩诗歌在形式上变化多样,既写散文诗,也写自由体诗,当然也写富有建筑美特点的新格律诗。
但徐志摩的新格律诗很少有整齐划一的形式,在诗行的排列上,更注重在错落有致的变化中保持整体的谐调,更具现代风格。
《为要寻一个明星》是徐志摩诗歌中最常见的一种形式:
我骑着一匹拐腿的瞎马,
向着黑夜里加鞭;——
向着黑夜里加鞭,
我跨着一匹拐腿的瞎马。
第一、四行用长句,第二、三行用短句,而三、四行实际上又是一、二行倒装后的重复,而且节节如此。
《雪花的快乐》每节的结构更为复杂,但由于它也是节节如此,同时又能做到不露痕迹,表现出诗人非凡的艺术才华。
徐志摩诗歌并不刻意追求词藻的绘画美,但富于想象力,又善于驾驭现代汉语中的各种雅俗语言,因此,在文词的使用上也常常表现出“香艳”或“浓艳”的特点,甚至以丑为美,给人以强烈的感官刺激,有着西方现代派诗歌的影响。
“香艳”如《她是睡着了》:“看呀,美丽!三春的颜色移上了她的香肌。
”《罪与罚(二)》:“肉鲜鲜的引诱”,“鲜艳的沉沦”等;“以丑为美”如更接近他的散文风格的《婴儿》:“她那眼,原来像冬夜池潭里反映着的明星,现在吐露着青黄色的凶焰,眼珠像是烧红的炭火,映射出她灵魂最后的奋斗,她的原来朱红的口唇,现在像是炉底的冷灰。
”
徐志摩诗歌在音乐美方面的贡献最为突出,影响也最为深远。
在理论上他将音乐看作是最为重要的诗美因素。
他在《诗刊放假》中说:“正如一个人身的秘密是它的血脉的流通,一首诗的秘密也就是它的内含的音节的匀整与浪动。
……行数的长短,字句的整齐或不整齐的决定,全得凭你体会到的音节的波动性”。
他的作品几乎全部采用当时的口语,就是现在的读者读来也琅琅上口,韵味十足。
在这方面,
《雪花的快乐》、《沙扬娜拉一首》和《再别康桥》都堪称经典。
《沙扬娜拉一首》是音乐美的代表: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象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沙扬娜拉!
《沙扬娜拉一首》是组诗《沙扬娜拉》的最后一首。
组诗原为18首,写于1924年5月随印度诗人泰戈尔访华期间,最初收在《志摩的诗》初版本中,诗集再版时,作者删去了前17首。
这首只有五行的小诗,充分体现出徐志摩诗歌的婉约之风,虽然带有浓郁的脂粉气,但词藻却并不浓艳,没有用“雪白的肌肤”、“艳红的嘴唇”、“云霞般的和服”等的艳词俗字,而是准确地抓住日本侍女在与客人道别时的一瞬,用“温柔”、“娇羞”、“忧愁”等富有感情色彩的词汇,道出了说不尽的温情,画出了一个侍女动人的形态和神态,特别是最末一句“沙扬娜拉”的款款道出,犹如一幅余音缭绕的娇美图。
徐志摩的诗歌形式自由而又都精巧典雅,深得白话新诗的精髓。
《沙扬娜拉一首》单看是一首标准的自由体诗,然而,他却用大致相同的形式一口气写了18首,于是,一个新的“格律”形式就诞生了。
新旧格律的本质区别在徐志摩诗中表现得最为鲜明。
《再别康桥》(写作于1928年11月6日访欧归国途中,发表于同年12月的《新月》1卷10期,后收入《猛虎集》)是徐志摩诗歌的代表作,也是其音乐美和运用现代口语的典范。
徐志摩是“康桥文化”的膜拜者,“康桥”在他的一生中有着特殊的重要意义,他对康桥的留恋之情,似乎也成为了他一生永恒的主题。
《康桥西野暮色》和《夜》表现了他对康桥的深情厚意,《康桥再会罢》是康桥情结的集中代表:“康桥,再会罢;/我心头盛满了别离的情绪,/你是我难得的知己,/……归家后我母若问海外交好,/我必首数康桥;”而《再别康桥》则是“康桥系列作品”中最为动情也最为动人的一首。
它在平白自然的口语中,奇迹般地写出了无声无泪的惜别之情。
在第一节短短的四行里,竟一口气一连用了三个“轻轻的”,而在诗的结尾,又换成了两个“悄悄的”:“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可以看出,徐志摩不但善于根据要表达的内容创造不同的形式,而且更善于用不同的手法来创造优美和谐的旋律。
《雪花的快乐》表现的“雪梅之恋”的优雅,情调是欢快的;《沙扬娜拉一首》表现的是客人对侍女的留恋,情调是温馨的;《再别康桥》表现的是诗人对心中圣地或者理想的诀别,其情调是无奈的。
徐志摩诗歌重视诗的音韵,形成了“自由轻快”的独特风格。
他常常交替使用交韵(ABAB)、抱韵(ABBA)、随韵(AABB)等几种韵式,既严格又自然,很有功底。
被卞之琳称为徐志摩诗歌在形式上最为完美的《偶然》,就采用了“交韵”的一种变体(AABBA)。
这种AB韵交替使用的韵式,对于造成跌宕起伏的节奏效果明显,在中国传统诗
歌中并不少见,在西方律诗中更为普遍。
徐志摩在诗歌艺术上的追求,开拓了新诗的表现形式,对白话新诗加快艺术进程起到了重要的推进作用,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