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文献综述
- 格式:docx
- 大小:48.09 KB
- 文档页数:22
企业社会责任文献综述(个人层面)企业社会责任的文章很少有研究微观层面的,比如微观组织行为、微观人力资源管理、工业组织心理。
我们收集的有关企业社会责任的所有文献中,只有4%是对企业社会责任个人层面的分析。
然而,这少数几篇个人层面分析的文章使企业社会责任方向的研究更加完善。
原因高管对于企业社会责任的承诺是组织参与社会责任的很重要的一个原因(e.g., Greening & Gray, 1994; Muller & Kolk, 2010; Weaver et al., 1999a, 1999b) 。
例如,Ramus and Steger (2000) 发现如果员工能感受到领导有强烈的鼓励参与社会责任的信号,那员工就会产生、实施一些对自然环境有积极影响的想法。
基于这些发现,有两个研究表示仅仅迫于制度压力、不是因为管理承诺而参与社会责任的组织,与那些把参与社会责任作为公司核心业务的组织想比是不同的(Weaver et al., 1999a, 1999b)。
基于高管对企业社会责任承诺的研究,一些学者发现这些因素包含价值观(Mudrack,2007),个人价值与组织价值的吻合(Bansal,2003),还有个人对特定问题的关心(Bansal,2003; Bansal & Roth,2000; Mudrack,2007)。
不管有没有感受到,个人价值观是决策制定过程的一部分,所以了解价值观如何影响社会责任是很重要的(Hay& Gray, 1974; Swanson, 1999)。
其他的一些个人承诺影响企业社会责任包括一些实际利益的原因,比如对社会责任指导方针的清醒认识 (Weaver et al., 1999b) ,社会责任培训(Stevens et al., 2005),参加社会责任会议(Johnson & Greening, 1999; Weaver et al., 1999a, 1999b)。
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1国外研究现状Moskowite(1972)是最早对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进行经验研究的学者,经过多年的发展,形成了一个比较成熟的研究领域。
现代西方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所谓研究成果主要沿着两条线索进行:意识相关理论研究;二是影响因素和经济后果研究,包括外在的压力和内在驱动力。
最早提出“企业社会责任”一词的是西方学者谢尔顿,他把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满足产业内外人们需要的责任相联系,认为企业社会责任包含有道德因素。
弗里德曼提出,“企业社会责任就是在遵守法律和相应的道德标准的前提下赚尽可能多的钱”,这种定义被认为是股东价值最大化倡导者最极端的一个定义,即把企业社会责任限定在经济责任范围之内。
卢代富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定义进行了修正,他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在谋求股东利润最大化之外所负有的维护和增进社会公益的义务”。
斯蒂芬·P·罗宾斯认为“企业的社会责任是追求有利于社会的长远目标的义务,而不是法律和经济所要求的义务”。
哈罗德·孔茨、海因茨·韦里克认为“企业的社会责任就是认真地考虑公司的一举一动对社会的影响”。
Roberts(1992)、Mitchell等(1995)研究证实,负债比权益的比率越高,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水平就越高。
但是Becchetti等(2008)、Mc Guire等(1988)、Orlistky等(2003)的实证研究却发现财务风险与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是负相关关系。
Nazli & Ghazal(2007)等研究发现,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水平与国家持股数正相关,与公司内部董事的持股数负相关。
Delphine & Evans(2009)发现,政府和机构投资者控股的石油公司相比家庭控股石油公司,能够更好的履行社会责任。
Cowen等(1987)发现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水平最高的是化工行业,而其他类别的社会责任信息与行业之间的关系不明显。
企业社会责任下的道德提升感文献综述一、引言企业社会责任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经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作为企业在经济、法律、道德和自愿原则的基础上对社会负责的一种行为,在当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企业社会责任不仅仅是企业管理的一种战略选择,更是构建和谐社会、推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在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过程中,道德提升显得尤为重要,因为企业社会责任的实施需要企业具备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以及良好的伦理道德水平。
二、企业社会责任下的道德提升1. 道德责任的界定道德责任是指企业在经济活动中,应当承担起对社会和环境的一种道德责任。
企业作为社会中的一员,不仅仅是为了追求经济利益,更需要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
在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过程中,道德责任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环。
企业要做到诚信经营、尊重员工、回馈社会、保护环境等,这需要企业在道德上有较高的素养和道德品质。
2. 道德提升的必要性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的过程中,需要不断提升道德水平,这是因为道德是企业社会责任的内在要求。
只有具备了良好的道德水平,企业才能更好地承担起社会责任,取得社会的信任和认可。
而且,良好的道德水平对于企业内部管理和员工行为也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有助于形成健康的企业文化和良好的员工关系。
3. 道德提升的方式企业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提升道德水平。
首先是加强教育培训,通过开展道德教育和培训活动,引导企业员工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提升道德素质。
其次是建立健全的激励机制,鼓励员工发扬正直、诚信、勤奋等良好的道德品质,使之成为企业文化的一部分。
还可以加强企业的社会责任报告和透明度,通过向社会公开企业的社会责任履行情况,督促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提升道德形象。
三、道德提升的作用与意义1. 塑造企业形象良好的道德水平是企业塑造良好形象的基础。
只有具备了高尚的道德品质,企业才能在社会上树立起良好的声誉和形象,赢得消费者、投资者和员工的信任和尊重。
道德提升让企业更有魅力,更具竞争力。
企业社会责任下的道德提升感文献综述企业社会责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简称CSR)是指企业在经营活动中,对社会、环境和利益相关者承担的责任。
在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自身的社会责任,不仅是因为法律法规的要求,更是基于道德的考量。
企业社会责任下的道德提升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同时也是社会的需要。
下文将综述企业社会责任下的道德提升感,以期激发企业在道德层面的提升。
一、企业社会责任下的道德提升现状企业社会责任下的道德提升是当今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重要课题。
在全球化和信息技术发展的背景下,企业所展现的道德水平直接影响着企业形象和品牌价值。
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致力于提升道德水平,主动承担社会责任。
企业社会责任的道德提升体现在多个方面:首先是在生产和经营环节,企业要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确保产品的质量和安全;其次是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要保障员工的基本权益,并且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发展机会;再次是在环境保护方面,企业要积极采取环保措施,减少对环境的影响;最后是企业在商业活动中,要尊重消费者权益,提供真诚的服务和产品。
在道德提升的过程中,企业需要认识到,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企业的不断努力和持之以恒。
但无论如何,企业在道德提升的道路上是值得期待的,因为这不仅能够提升企业的竞争力,也能为社会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企业社会责任下的道德提升对企业的意义是多方面的。
道德提升能够提高企业的社会声誉和形象,树立企业的良好品牌形象,有利于企业产品在市场的获取;道德提升能够增加消费者对企业的信任和认可,提高消费者忠诚度,对于企业的长期发展是非常重要的;道德提升能够吸引更多的人才加入企业,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道德提升能够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提高企业的长期稳定发展。
在今天的市场竞争中,企业社会责任下的道德提升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这些对企业的意义不仅体现在经济层面,更体现在企业作为社会成员的责任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社会责任报告相关研究文献综述目录社会责任报告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1)1国外研究 (1)(1)企业管理与治理 (1)(2)经济后果 (2)(3)非财务绩效 (2)2国内研究 (3)(1)企业管理与治理 (3)(2)经济后果 (3)(3)非财务绩效 (4)参考文献 (5)随着中国现代企业制度进一步完善,社会责任越来越受到政府,监管部门,投资者,企业的重视,对企业的经营和发展带来越来越多的作用和影响。
企业要想在如今的社会持续向好地发展,必须重视社会责任。
企业对社会责任的投入和管理可以通过社会责任报告间接反映出来,而且社会责任报告还反映了企业对风险的管理水平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本文对国内外社会责任报告的相关研究做了如下梳理。
1国外研究(1)企业管理与治理社会责任对企业的成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被认为是企业管理战略的一种(Falck and Heblich,2007) 。
首先,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能够影响盈余管理行为。
企业的社会责任履行情况良好代表对自身的信息有更多的披露,不仅符合道德标准,还能更好地满足法律法规地要求(Gelb and Strawser,2001),存在盈余管理行为的可能性会较少(Shleifer,2004)。
企业高质量的社会责任报告应该能降低企业地盈余管理水平。
但是学术界也有学者支持社会责任会使企业盈余管理行为增多的观点(Fukui,2000;;Jensen,2001;Goel and Thakor,2003)。
其次,企业社会责任的实施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其对管理者来说是一项长期的战略,因此企业的管理层会受到社会责任的影响。
由于管理者存在自利动机,代理冲突广泛存在于高管于利益相关者之间( Williamson,1991),企业高管会担心利益相关者要求更换管理者。
因此企业高管会提升社会责任信息的披露质量,表现出更好的履约能力并通过提供更多信息降低代理成本。
并且,通过这个举动可以与更多利益相关者结成契约,巩固自己的地位( Blau,1964) ,从而使自己被更换的可能性下降( Cespa and Cestone,2007) 。
关于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文献综述的研究张月琪【摘要】More and more domestic and foreign enterprises began to publish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CSR) report, which has attracted the attention of researchers, whether for the development of enterprises themselves or the social responsibility. The current studies on the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report mainly focuses on the status quo of the report, mode and form, and three aspects of attestation, evaluation and empirical research. In the empirical research, it is also explored from three aspects of the report content, the influence factor and the function. According to these aspects, the literature on CSR reports in China is reviewed, and the deficiencies of related research are found.%无论是为了企业自身发展还是被要求承担社会责任,越来越多的国内外企业开始定期公布企业社会责任(CSR)报告,也引起了研究者的关注。
有关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现有研究主要集中于报告的现状、模式和形式,鉴证和评价和实证研究三个方面。
国外企业社会责任研究综述共3篇国外企业社会责任研究综述1近年来,随着企业社会责任概念的日益普及和社会关注度的增加,在国外企业社会责任研究方面涌现出了许多新的观点和研究成果。
本文旨在对国外企业社会责任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我们更好地了解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和对企业的影响提供参考。
一、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企业社会责任(CSR)是指企业在所涉及的经济、环境和社会等领域的行为和决策,对其所影响的利益相关者负有责任和义务。
其内涵包括社会责任、环境责任和经济责任三个方面。
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在经营管理中顾及消费者、供应商、员工、社区和民众、政府等社会利益相关方的合法权益;环境责任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中对自然环境负有保护和改善的责任;经济责任是指企业要遵守市场规则,追求经济效益,创造利润并为股东提供合理回报等。
二、企业社会责任的影响1. 经济影响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的经济绩效具有积极的影响。
通过诚实守信、合规经营、建立品牌形象等方式,可以提高企业公信力和市场竞争力,获得更多的商业机会和客户信任。
此外,企业社会责任也可以促进企业打造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有效降低生产经营成本。
2. 社会影响企业社会责任对社会公众、员工、消费者等利益相关方有积极的影响。
依据其所承担的社会责任,企业需要为利益相关方提供更好的服务和产品、提供持续的职业成长机会、协助社会解决重大问题等。
企业社会责任具有示范作用,可以倡导更多企业积极关注社会责任,为社会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3. 环境影响企业社会责任对环境的影响也非常重要。
企业需要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实现节能减排、减少资源浪费、降低碳排放等,促进绿色经济发展。
此外,企业还需要积极承担环境保护责任,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国外企业社会责任研究的热点1. 跨国公司的社会责任跨国公司是具有全球透明度、社会影响力和伦理风险的企业实体。
因此,在国外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中,跨国公司的社会责任成为了热门话题。
国外研究者通过对跨国公司的社会责任行为和决策进行深入研究,探索其社会责任承诺的真实性和有效性,探讨跨国公司在全球化经济中如何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
企业社会责任研究文献综述将近年来学者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发现对企业社会责任内涵、影响因素及其实现路径、企业社会责任和财务绩效的关系、企业社会责任的信息披露等内容研究的较多,而员工责任对消费者和政府责任的影响的研究几乎空白,值得研究。
标签:社会责任;企业社会责任;财务绩效;员工责任的实质,就是责任主体分内应该做的事,企业社会责任就是企业应该做的分内事。
企业社会责任一词首先由谢尔顿提出,霍华德.博文(1953)提出商人的社会责任,标志着现代企业社会责任概念构建的开始。
在社会责任视角下,企业的社会责任主要包括股东责任、消费者责任、员工责任、供应链责任、环境责任、公益慈善等。
笔者通过研读,发现在现有的文献中,对社会责任的研究主要涉及企业社会责任的影响因素及其实现路径、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绩效、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影响因素等方面。
1企业社会责任的影响因素及实现路径朱彬,刘谨(2004)认为,要用机制来保障中小企业担负社会责任,并且政府要严格执行、督促落实。
同时,要引导中小企业建设先进、高尚的企业文化,让污染、生态等企业的外部问题转化为企业内部成本,这才是解决中小企业社会责任的根本问题。
李双龙(2005)认为,企业社会责任不仅受到一国历史、文化、制度、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还要受到发达国家和跨国企业以及企业自身规模、所有制、预期心理等内外各种因素影响,其中,各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社会责任的需求是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影响因素。
殷格非,崔怡(2005)认为,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实施路径包括两个层面的内容:第一,积极参与社会责任的审核和认证,尽快建立起完整的社会责任管理体系。
第二,积极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CSR方式,构筑中国企业的CSR竞争优势。
邓泽宏,何应龙(2010)认为,对于中国的企业社会责任建设,我国政府的作用路径是政府通过规制、促进、合作和支持的方式促进我国企业社会责任建设。
陈智,徐广成(2011)通过构建企业社会责任贡献指数,利用我国A股市场的数据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公司治理因素是影响社会责任履行的主要因素。
企业社会责任下的道德提升感文献综述随着全球化的加速推进及商业市场的不断拓展,企业社会责任逐渐成为企业经营的重要部分。
在这一背景下,企业社会责任下的道德提升也逐渐受到了广泛关注。
本文将从几篇文献综述入手,探讨企业社会责任下的道德提升的相关研究进展和主要成果。
(一)领域综述道德、企业社会责任和企业道德是企业伦理学研究的重要领域,它们之间的关系日益密切。
Kelley等(2010)认为,道德是个人行为的准则,体现了个人的价值观和信仰。
企业社会责任则是企业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涉及到企业与社会之间的贡献和关系。
而企业道德则强调了企业组织内部成员的道德责任和道德行为规范。
(二)研究综述1.企业社会责任和道德行为的关系企业社会责任和道德行为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它们之间具有密切的关系。
笔者在阅读文献时发现,很多研究都探讨了这种关系。
例如,David等(2011)通过对欧洲企业的调查研究发现,企业社会责任程度越高的企业,其员工的道德行为也越好。
同时,研究也发现,宣传企业社会责任的企业更容易引起员工的高度认同和自觉遵守。
企业道德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实施和效果具有重要影响。
笔者在研读文献时发现,很多研究都表明企业道德是企业社会责任行为的重要指导原则。
例如,Husted和De Jesus Salazar等(2006)的研究发现,企业道德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实践具有显著影响。
另外,研究也表明,企业道德能够帮助企业构建良好的声誉和形象,从而提升企业社会责任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3.企业社会责任绩效评估体系建立基于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和探讨,研究者们开始探索如何对企业社会责任进行评价和监管,从而建立企业社会责任绩效评估体系。
其中,许多研究针对企业社会责任绩效因素和评估指标进行了深入探讨。
例如,Carroll和Buchholtz(2006)提出了一种企业社会责任的势力-利益-合法性框架,该框架强调了企业社会责任的多方面利益关系,能够帮助企业完善企业社会责任绩效评估体系。
关于社会责任会计主体界定的文献综述【摘要】社会责任会计主体界定是社会责任会计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本文围绕着社会责任会计主体的定义、特征、分类以及影响因素展开讨论,同时综合国内外学术界的研究现状,探讨了对社会责任会计主体界定的启示和未来研究展望。
研究发现,社会责任会计主体的界定涉及多方面因素,包括企业规模、行业特性、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未来的研究可以更加深入地探讨不同类型企业的社会责任会计主体特征以及界定标准的进一步完善,为提升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水平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指导。
【关键词】社会责任会计,主体界定,文献综述,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意义,定义,特征,分类,影响因素,学术界研究现状,启示,未来研究展望,结论总结。
1. 引言1.1 研究背景社会责任会计主体界定的不清晰和混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责任会计理论的建构和实践的推行。
在实际情况中,不同的研究者和实践者对社会责任会计主体的界定存在着差异,这也对相关研究和实践带来挑战。
深入研究社会责任会计主体的界定问题,对于理清企业社会责任的边界,促进社会责任会计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当前,国内外学术界对社会责任会计主体界定问题的研究仍处于探讨阶段,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和共识。
有必要深入挖掘社会责任会计主体界定的内涵和实质,为进一步推动社会责任会计研究和实践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
部分的讨论将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社会责任会计主体界定问题的研究背景和现状。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社会责任会计主体界定是会计领域的重要议题,对于推动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提升透明度和责任报告的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系统梳理和分析国内外学术界对社会责任会计主体界定的研究现状,深入探讨社会责任会计主体的定义、特征和分类,剖析影响社会责任会计主体界定的因素,为建立科学准确的社会责任会计主体界定框架提供理论依据和思路。
通过总结研究现状和文献进展,探讨未来社会责任会计主体界定研究的发展趋势和方向,为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和实践工作提供重要参考和借鉴。
企业社会责任文献综述文献回顾关于企业的社会责任,各位学者褒贬不易。
在下面的文献回顾中,将按照对CSR的态度分别进行回顾。
正面:1924年,英国学者欧利文谢尔顿(Oliver Sheldon)在其论文《管理的哲学》中首次从学术角度提到企业社会责任,即“企业应对可能影响到社会、环境以及自然界其他实体的所有行为负责。
”1953年,有着管理学之父之称的霍华德鲍恩(Howard Bowen) 在其著作《商人的社会责任》中明确表述:“商人有义务按照社会的目标和价值观要求,制定政策,作出决定以及采取行动。
”1954年,阿道夫伯利(Adolf Berle) 在其著作《现代公司与私有财产》中指出:“现代企业不再是一个私人经营单位,而是负有社会责任的社会组织。
”20世纪60年代,企业社会责任开始引起广泛关注。
1960年,K 戴维斯(K Davis)在其著作《责任铁律》中明确:“商人的社会责任必须与社会权利相称。
”即如若在获得相应的权利后未履行相应的社会责任则有可能导致社会权利的相应削弱。
同年,威廉C弗里德里克(William C Frederick)指出:“商人应预测公众希望通过经济系统的运行所实现的期望。
”在某种程度上,弗里德里克暗示了企业应利用已有资源着眼于更为广泛的社会事件,而不仅仅关注企业自身。
1963年,约瑟夫麦奎尔(Joseph McGuire)表示:“具有社会责任观念意味着企业不仅具有经济及法律义务,而且还应具有某些超出这些义务之外的对社会的责任。
”从另一角度变相地支持了弗里德里克的观点。
1967年沃尔顿(Walton) 指出:“鉴于企业与社会关系的紧密性,其社会责任应该多元化,并且志愿化。
”其观点拓展了企业社会责任的适用范围,但是其的受众依然仅限于企业(或商人)。
1971年,美国经济发展委员会(Committe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在《工商企业的社会责任》报告中指出,“企业应为美国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做出贡献。
2022年11月第25卷第21期中国管理信息化China Management InformationizationNov.,2022Vol.25,No.21关于企业社会责任度量文献综述廖 以(重庆财经职业学院,重庆 402160)[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增长模式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之一,其认识随着社会发展不断深入。
企业作为社会价值的创造者,是各种内外部资源的集合,联接社会各方利益相关体,提供人与人交往平台。
为了贯彻可持续发展观念,企业在达到经济目的的同时需要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平衡与股东、职工、供应商、客户、政府等各方之间的关系。
近几年来,企业社会责任问题受到政府、企业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本文从企业社会责任的认知进程、衡量方法以及常用度量指标三个方面进行文献梳理,为以后企业社会责任的度量提供借鉴。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认知;衡量方法;度量指标doi:10.3969/j.issn.1673-0194.2022.21.036[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22)21-0123-030 引 言企业作为社会价值的创造者,是各种内外部资源的集合,联接社会各方利益相关体,提供人与人交往平台。
为了贯彻可持续发展观念,企业在达到经济目的的同时需要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平衡与股东、职工、供应商、客户、政府等各方之间的关系。
近几年来,既有双汇“瘦肉精”、长生“假疫苗”、“老坛酸菜食品安全”等社会责任恶性事件的发生,也有王老吉、鸿星尔克以及白象集团积极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成功出圈,本文从企业社会责任的认知进程、衡量方法以及常用度量指标三个方面进行文献梳理,为以后企业社会责任的度量提供借鉴。
1 企业社会责任的认知Oliver Sheldon 1924年首次提出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Sheldon认为企业在谋取集团最大经济利益的同时,还需平衡企业内外各类利益相关者的诉求,即企业对社会的道德责任[1]。
企业社会责任文献综述一、引言伴随着全球化社会责任的浪潮席卷全球,传统的企业理论受到强烈的抨击,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已经成为现代理论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
在近50 年国内外理论界对企业社会责任进行了广泛的理论与经验研究,产生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1953 年鲍恩在《商人的社会责任》书中提出企业社会责任这个词,他认为企业的社会责任是商人有义务按照社会期望的目标和价值来制定政策,进行决策或采取某项行动。
自此以后,企业社会责任的问题才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
二、企业社会责任概念的界定英国学者欧利文·谢尔顿于20世纪20年代最早提出了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
企业社会责任是基于当时出现的一系列社会矛盾, 诸如贫富分化、社会穷困,尤其是劳工问题和劳资冲突等而提起的。
这一概念提出后,其内涵随着社会的发展处在不断变化中。
但到目前为止,究竟何谓企业社会责任,国际上并没有一个充分被认可的标准定义。
美国著名学者阿基.B.卡罗(Archie.B.Caylol1)认为:企业的社会责任是社会在一定时期对企业提出的经济、法律、伦理、慈善的希望。
斯蒂芬·P·罗宾斯则认为,“企业的社会责任是指超过法律和经济要求的、企业为谋求对社会有利的长远目标所承担的责任”。
张伟凡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应承担的维护和促进社会进步的义务。
即企业在制定决策时,应遵守法律法规,关注道德价值,同时尊重公民,造福社区并保护环境。
企业要承担对不同利益主体的社会责任,包括生产安全、职业健康、保护职工的合法权益、提供安全的产品和服务、遵守商业道德、保护环境、支持弱势群体的发展等。
曹凤月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是一种超越了只为股东盈利负责的更为广泛的责任,它不以企业短期的经济利益为目标,而是致力于社会发展进步,致力于人类健康和平的理性而长期的综合责任。
然而并不是所有人都认可企业应承担社会责任。
最具代表性的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就认为:没有什么趋势能像公司的经营者接受社会责任,而非尽最大可能为股东们赚钱那样,能够从根本上破坏我们自由社会所赖以存在的基础。
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文献综述 摘要:本文介绍了国
内外企业社会责任的发展历程、概念界定、测评体系、并 对国内外 CSR 维度进行比较,对目前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简单描述,并提出企业 在处理 CSR 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和针对问题提出了自己的一点见解。 关键词 :企业社会责任( CSR) 研究现状 一、企业社会责任的发展历程 (一)企业社会责任在中国的发展渊源 在中国,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系统研究始于改革开放以后,至今不过 20 余
年。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进行文献检索,我国第一篇以企业社会责任为题的 文章——《企业社会责任——访南化公司催化剂厂》发表在《瞭望》杂志 1985 年第三期,而第一本以企业社会责任命名的著作是 1990 年袁家方主编的《企业 社会责任》。此后,法学家刘俊海将企业社会责任首次引入公司治理研究,认为 “公司不能仅仅以最大限度地为股东营利或赚钱作为自己存在的唯一目的,而 应当最大限度地增进股东利益之外的其他社会利益。 ”随后 ,我国学者相继从伦理 学、经济学和法学等学科视角来探讨企业社会责任。 2008 年全球性金融爆发以来,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又出现了许多新的 视角。盛斌、胡博( 2009)阐述了由金融危机到来引发的政府与企业一系列问 题。在经济繁荣之时,政府力促企业承担社会责任,那么当经济危机到来时, 政府是否应该任由企业倒闭?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是否意味着政府放弃了对 企业承担社会责任追求?而且,这些问题在不同社会文化类型的国家势必会引 起不同的反应。另外,做为金融危机导火索的商业银行,关于它的社会责任也 是备受关注。有学者甚至认为正是因为作为企业的商业银行忽视自身的社会责 任的贪婪性,引爆了这次全球性的经济大灾难,并且致使全球经济到目前为止 仍发展缓慢。 2009年10月,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了《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研究报告 (2009)》, 文中用了“四位一体”的企业社会责任理论模型并结合中国实践对中国 100 强 企业社会责任发展指数做了统计。其理论模型主要有四部分,分别设计以责任 管理为中心,以市场责任为基础,社会责任和环境责任为两翼。整个模型围绕 责任管理这一核心,以市场责任为基石、社会责任和环境责任为两翼,形成一 个稳定的闭环三角形。 现阶段我国的学术研究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特点: 1.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实 证研究数量上升较快。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SA8000 标准认证的调查,企 业社会责任与经济绩效是否存在相关性,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跨国公司企 业社会责任等。 2.对环境责任和慈善责任的研究在最近几年呈井喷之势。 随着国 内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影响,再加上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自 然环境遭到严重破坏,随之而来的自然灾害也陡然增多,人们开始把注意力更 多地投入到环境污染的问题上来。自然而然,企业作为环境保护的关键一环, 对其是否要履行环境保护责任也引起了学者们更多的争议。 2008年的5 • 12汶 川地震更是引发了学者们对自然灾害中企业的社会责任表现的大量探讨。此后 中国相继出版了一引些慈善与企业绩效的相关专著,如《中国慈善蓝皮书》等, 既填补了国内在这一领域研究的空白,也比较完整地阐述了慈善与企业的相互 影响机制。 (二)企业社会责任在外国的发展历程 早在 19 世纪企业社会责任还处在萌芽时期,关于探讨企业社会责任的理论 文献就已经出现了。 1899 年美国钢铁集团公司的创始人安德鲁 ?卡内基出版《财 富福音》,明确指出企业或企业家应当承担社会责任。但当时对这一领域的研究 还主要集中与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具体的方式和方法的研究。 20世纪 30年代,美国法学界爆发了著名的关于企业是否应该承担社会责任 的“伯力—多德论战” 。多德援引企业利益相关者的观点,强调企业不仅应该承 担社会责任,而且要自觉自愿的承担,而不应该坐等法律法规的强制执行。 进入 20 世纪 70 年代和 80 年代,企业社会责任研究的重要转折是实证研究 的兴起与繁荣。这方面的研究只要集中在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绩效的关系上, 并大致得出以下三种研究结论:正相关,负相关和不相关论。但这些研究主要 集中在企业的社会责任在法律上的定义研究。其中一些学者以会计指标衡量企 业绩效,最终得出公司社会责任与公司的股东投资回报率( ROE)之间存在正 相关关系的结论。 20世纪 80年代,西方企业社会责任研究进入多元化时代, 其主要特点是概 念辨析退居次要地位,概念研究让位与实证研究和策略研究。研究的核心内容 是企业怎样才能有效将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商业目标有机结合起来。 20世纪 90年代,西方的企业社会责任理论更是与利益相关者理论相结合, 从多个方面推动了企业社会责任理论向纵深方向发展。 进入 21 世纪,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呈现扩大化趋 势,社会活动、社会合作、人权等方面均被纳入社会责任的内涵,并且与企业 战略管理理论、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可持续性竞争优势的关系探讨紧密关联。 纵观企业社会责任观的缘起和发展历程,可以看出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是社 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企业社会责任观的发展与特定社会阶段的伦 理、道德、法律等的完善程度紧密相关。从根本上来说,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 主要动力是社会对企业在经济、法律、伦理和人道主义等方面的期望。企业行 为带给这种期望的满意程度反过来也会影响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环境。因此, 承担社会责任是企业的必然选择,企业对股东、员工、消费者、社区环境等利 益相关者团体需求的满足,实际上也是企业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必须条件。将社 会责任纳入企业行为的有机部分,企业的经济发展才会为公众的利益所接受, 才能保证健康的社会环境有利于自己未来的兴旺发达。 二、国际国内对 CSR 概念的界定 (一)国外对 CSR 概念的界定 国际上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含义没有统一的说法,学术界已经有很多 CSR 概念和分类的实证研究。在企业社会责任早期文献中已初见端倪。学者们的观 点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观点是企业在关心长期资本收益率时应该承担一定 的义务,履行一定的社会责任。例如:20世纪50年代,霍华德・R •鲍恩出版 论著《企业家的社会责任》 ,提出了现代企业社会责任的观点,指出企业在追求 自身权利的同时,必须尽到相应的责任和义务。美国佐治亚大学教授卡罗尔 (Carroll , 1991)把企业社会责任定义用一个四层次的金字塔模型, 主张的层次 责任理论认为企业社会责任包括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伦理责任和自由决定的 责任。其中经济责任要求企业为顾客提供有价值的商品和服务,并且使所有者 或股东获得盈利。法律责任要求企业在法律和规范允许的范围内经营。伦理责 任要求企业除了满足法律的最低要求之外,还要满足社会的需求。自由决定的 责任是除了经济、法律、伦理责任之外,由企业自由判断和选择的为社会做出 贡献的责任。层次责任理论进一步指出这四方面责任可以从低到高看成是一个 “金字塔”形状,其中经济责任是企业生产和发展的根本 另一类观点是认为企业作为经济实体和利益实体,它的存在目标是追求自 身利益的最大化,亦即利润最大化,而利润越大,企业利用社会资源的效率越 高,从而对社会的贡献也就越大。例如:196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经 济自由主义代表人物弗里德曼(Friedma n)提出“企业的唯一责任就是盈利”、 “在公开、自由的竞争中充分利用资源去增加利润”。企业的责任就是使利润 最大化,获取利润是企业的天职。20世纪70年代以前,弗里德曼对企业责任 的提法居于统治地位。 总体来看,早期文献虽有大致的主旨,但对企业社会责任并无明确界定。 这一做法一直延续至今,即使是企业社会责任的支持者也不得不承认企业社会 责任的概念是模糊的。业界人士认为企业社会责任(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简称CSR是指企业在创造利润、对股东承担法律责任的同时, 还要承担对员工、消费者、社区和环境的责任。目前理论界一般认为,英国学 者欧利文•谢尔顿(Oliver Sheldon )在1924年最早提出了“企业社会责任” 的概念。现今普遍认同的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在各种活动中,对所有利益 相关者承担相应的责任,以求不仅在经济方面,更在社会、环境等领域获取可 持续发展的能力,具体包括保障劳动者权利、保障产品服务质量、保护环境、 为社会做出贡献等方面的内容。 此外,还有一些人得出了不同的见解。例如:哈罗德•孔茨与海因茨•韦 里克在其著名的教科书《管理学》中给企业社会责任下的定义为: “企业的社会 责任就是
图2. 认真地考虑公司的一举一动对社会的影响” ,他们指出,“社会反应是 一个较新的概念,但非常类似于社会责任。简单地说,它指‘一家公司以对公 司与社会彼此有利的方式,把公司经营活动及政策方针同社会环境联系起来的 能力',, 社会责任与社会反应之间的主要差别是后者包含着事业单位的反应 措施和‘怎样做出反应” 。 K. P.安德鲁斯曾在其论文中给企业社会责任下了定义:“社会责任部分地 意味着自愿约束自己不去谋求最高利润” ,“就更为积极的意义说,社会责任意 味着对社会为经济行动所付出的代价以及把公司的力量集中在某些目标的机会 的敏感性。这些目标是可能达到的,但有时从经济上看不出那么吸引人,不过 却更为合乎社会的需要。 美国经济伦理学家乔治•恩德勒(Georges En derle把企业社会责任分为三个 方面,即经济责任、社会责任和环境责任, “社会责任是指企业自主性的行为对 其利益相关者、社会及环境造成或可能造成不利的影响时,应持有的公正倾向 和自省纠偏意识,从而要求企业承担改变这些消极影响的成本” 。 (二)国内对 CSR 概念的界定 我国学者关于企业社会责任内涵的解读主要源于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 将传统企业目标的范围加以拓展延伸,从只追求公司股东财富最大化,拓展到 促进其相关利益群体乃至整个社会的利益最大化,具有代表性的文献主要有: 卢代富( 2001)把企业社会责任定义为企业在谋求股东利润最大化之外所负有 的维护和增进社会公益的义务;屈晓华( 2003)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通 过企业制度和企业行为所体现的对员工、商务伙伴、 客户(消费者)、社区、 国 家履行的各种积极义务和责任,是企业对市场和相关利益群体的一种良性反应, 也是企业经营目标的综合指标。 另一方面,把企业看成是“社会公民” ,有研究提出了“企业公民”的概念。 从这个角度定义的企业社会责任,主要是指包括企业的经济责任、法律责任和 道德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