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护士职业暴露的主要原因和防范措施

护士职业暴露的主要原因和防范措施

护士职业暴露的主要原因和防范措施
护士职业暴露的主要原因和防范措施

浅谈护士职业暴露的主要原因和防范措施【摘要】了解护士在医疗操作中的的职业风险,发生职业暴露的主要原因,提出了相应的防护措施,减少护士职业暴露的发生率。

【关键词】护士职业暴露防范措施

医院是患者集中的地方,护士是接触患者最多的人群,护士每天都面临着各种职业危险,最危险的就是针刺伤【1】。除了在治疗中容易被刺伤之外,护士防护意识淡薄,防护措施不当等原因都有可能导致护士在职业中发生职业暴露。因此,了解护士这一特殊人群的职业暴露情况及潜在的危险因素,增强护士的自我防护意识,这是非常必要的。下面先分析护士的职业暴露情况,提出相应的防护措施【2】。

1.职业暴露的主要危险因素

1.1防护意识淡薄,防护知识欠缺

护士在学校期间均没有系统的学习过有关职业暴露预防方面的知识,工作以后自我防护意识淡薄,缺乏足够的保护措施,导致发生职业暴露的危险性增加。调查显示:98.3%的护理人员对参加相关培训不感兴趣,上岗前98.6%护理人员没有接受过关于针刺伤防护措施的培训。在针刺伤处理过程中,采取规范处理的仅为4%左右,未作任何处理的约占0.33%,采取一般消毒(碘酊加酒精)的为86%【3】。

1.2接触生物因子

护士作为病人和医生的接触桥梁,是病人接触最多的,也是最

职业暴露预防与处置

医务人员的职业暴露预防处置与预防 为维护医务人员及其他部门有关人员的职业安全,有效预防在工作中发生经血传播疾病如:梅毒、乙型肝炎、丙型肝炎、丁型肝炎,尤其是艾滋病等职业暴露感染,一旦发生职业暴露后最大限度的避免或减少经血传播疾病的病毒感染,特制定具体预防处理方案. 一、职业暴露 1. 职业暴露是指医务人员以及有关工作人员,在从事医疗防治工作及相关工 作的过程中意外被经血传播疾病患者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皮肤或者粘膜,或者被含有经血传播疾病病毒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的针头及其他锐器刺破皮肤,有可能被乙肝病毒艾滋病病毒感染的情况. 2. 数据分析表明:执行严格的安全操作及防护措施,医护及检验等人员的职 业暴露事件是可以避免的. 二、职业暴露的预防措施 1. 医务人员对所有病人的血液、体液(包括羊水、心包液、胸腔液、腹腔液、脑脊液、滑液、阴道分泌物等人体物质)及被血液、体液污染的物品均视为具有传染性的病原物质,在接触这些物质时,必须采取预防措施. 2. 医务人员进行有可能接触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必须戴手套,操 作完毕,脱去手套后立即洗手,必要时进行手消毒. 3. 在诊疗、护理操作工程中,有可能发生病人血液、体液飞溅到医务人员的 面部时,医务人员应当戴手套、具有防渗透性能的口罩、防护眼镜;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大面积飞溅或者有可能污染医务人员的身体时,还应当穿戴具有防渗性能的隔离衣或者围裙(如:外科手术、口腔治疗、消化道内镜、泌尿系内镜等专科检查诊疗). 4. 医务人员手部皮肤发生破损,在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诊疗和 护理操作时必须戴双层手套. 5. 医务人员在进行侵袭性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要保证充足的光线,并特别注意防止被针头、缝合针、刀片等锐器刺伤或划伤. 6. 使用后的锐器应当直接放入耐刺、防渗漏的利器盒,或者利用针头处理设 备进行安全处置,也可以使用具有安全性能的注射器、输液器等医用锐器,以防刺伤.

职业暴露原因分析及干预措施

职业暴露原因分析及干预措施 摘要】目的:了解医院职业暴露的传染源、传播途径、常见人群,完善职业暴 露的防预措施。方法:通过对某医院职业暴露人员进行整理分析,将69例职业 暴露人员按职业种类、损伤性质、暴露来源分析,共同探讨职业暴露的干预措施。结论:减少职业暴露,是医院感染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进行有效的宣传和培训,使工作人员自觉执行操作规程,提高工作人员的职业防护能力,是减少职业暴露 的重要举措。 【中图分类号】R1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 编号】1672-5085(2014)23-0293-02 随着对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的不断重视,预防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也是医院 感染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医院工作人员成为职业暴露的高危人群,将随时面临严 峻的职业暴露危险。 1 临床调查 某院2012年发生职业暴露69人次,其中医生25人(36.23%),护士24人(34.78%),实习生14人(20.29%),技师3人(4.35%),保洁员1人 (1.45%),其他1人(1.45%),进修生1人(1.45%)。 损伤的性质:针刺或锐器割伤62人(89.86%),皮肤接触3人(4.35%), 粘膜接触2人(2.90%),人咬伤1人(1.45%),鼠咬伤1人(1.45%)。 暴露来源:乙肝32人(46.38%),梅毒12人(17.39%),不清楚12人(17.39%),丙肝5人(7.25%),狂犬病3人(4.35%),艾滋病4人 (5.80%),乙肝、梅毒1人(1.45%)。 2 讨论 对于医院工作人员面临较大的职业风险,暴露的预防价值远大于事后的补救,通过对69例职业暴露的调查,总结:乙肝,梅毒,艾滋等经血液传播性疾病是 医务人员感染的主要因素。而工作人员职业暴露的主要原因:普遍对职业暴露认 识不到位;缺乏相应的培训知识;没有执行严格的操作要求;发生职业暴露后的 处理不得当。因此,工作人员应重视什么是职业暴露,增强对职业暴露的认识, 时刻保持自我安全保护意识。 3 职业暴露的传播 3.1职业暴露传染源:工作中常见的HIV暴露源包括HIV感染者或艾滋病病人的血液、含体液、精液、阴道分泌物、含HIV的实验样本、生物制品、器官等。 3.2职业暴露传播途径:调查中针刺或锐器割伤62人,占89.86%,常见途径是被污染的针具、手术刀等利器刺伤、割伤,或者自己破损皮肤直接或间接接触 到病人血液,还有被HIV感染者和艾滋病人血液、或含血体液溅到医务人员的眼 睛里等途径。 3.3职业暴露常见人群: 3.3.1医生25人,占36.23%,特别是外科,口腔科,妇产科,急诊科医生是HIV职业暴露危险人群,医生在给HIV或艾滋及肝炎病人做手术时,被手术刀割 或被缝合针刺伤。 3.3.2护士24人占3 4.78%,护理人员在抽血、注射时,被针头刺伤、或其伤 口接触到病人的血液、含体液等。 3.3.3实习生14人,占20.29%,这与他们在实习前所接受的职业防护教育欠缺、防护意识淡漠、临床操作不规范等有关[1]。

护理职业暴露危险因素及防护对策

护理职业暴露危险因素及防护对策 目的探讨护士职业暴露危险因素,制定防护对策,以增强护理人员自我防护意识降低护士职业暴露发生率。方法自行设计半开放性问卷现场调查并2010年~2013年我院护理人员职业暴露情况结果50例护理人员,职业暴露发生率为98%。调查显示,医务人员接受职业防护知识培训的调查结果并不如人意,95%的医护人员有期望接受职业防护知识及技能培训的要求。发生职业暴露后不报告或报告不及时现象普遍,尽管医院设立相关部门对医护人员锐器伤害进行管理,建立损伤报告和登记制度,但在一月内只收到职业暴露报告2例,与实际的发生数相差甚远。部分医务人员对职业暴露麻痹大意,对发生感染存侥幸心理,认为既然暴露已经发生,报与不报无所为,导致漏报或超时(48h)报告严重。主要暴露途径是针刺伤和患者分泌物喷溅。结论职业暴露及职业防护是目前护理人员必须关注的问题,必须加大防范力度。 标签:护理人员;职业暴露;职业防护护士由于工作性质,每日暴露于各种职业危险因素(包括生物、化学、物理、社会心理等)之中,在临床中往往仅注重患者的安全而忽略了护士自身的职业安全,护士的健康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1资料与方法 调查方法:护理是职业暴露发生的高危害职业群体[1]为了解护理人员职业暴露防护现状及危险因素,自行设计半开放性问卷现场调查并分析2010年1月~2013年1月我院护理人员职业暴露情况。不同岗位,均为女性,年龄20~50岁。 2 结果 护理人员职业暴露防护意识薄弱,对工作中危险因素评估及认识不足,未严格遵守职业操作规程等。职业暴露主要途径是针刺伤和患者分泌物喷溅。50例护理人员,职业暴露发生率为98%且2次及以上的针刺伤发生率为70%。职业暴露后护士行正确紧急处理的有50%,100%的护士担心职业暴露后会感染相关疾病[2]。 3 护士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 3.1 生物因素最常见的是针刺伤。针刺伤是主要危险因素,多发生在操作前、中、后。多见于分离使用后的注射器或输液器的针头。是职业损伤引发血源性感染危险中最严重,其中最常见的为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艾滋病等 3.2 化学性损伤在配置化疗药物时没有密闭操作台,排风不良,易吸入化疗药物造成损伤,长期接触化学消毒剂(过氧化氢、戊二醛、含氯消毒液等)导致损伤。

职业暴露与预防控制

职业暴露及预防控制 一、职业暴露的常识 1.什么是职业暴露 职业暴露,是指由于职业关系而暴露在危险因素中,从而有可能损害健康或危及生命的一种情况,称之谓职业暴露。 2.职业暴露发生的原因 主要病因接触危险患者及防护不足 3.常见的职业暴露 艾滋病病毒(AIDS)、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梅毒等传染病造成的职业暴露 二、职业暴露的预防控制 原则为预防为主,常备不懈;制度规范,管理到位;主动监测,反应迅速;积极处理,措施果断;机制通畅,遏制危害。为职业暴露人员提供职业暴露预防和发生职业暴露后的处理方法。 1.建立相关小组负责 (1)发生职业接触后立即组织人员及时查找原因,制定防护方案。 (2)接到职业暴露报告后,按照“早发现、早报告、早评估、早服药、定期随访”的原则,进行暴露者和被暴露者的检测确认工作。

(3)接到感染确认报告后,负责情况的上报和治疗药品的领取和发放。(4)做好流行病学调查,做出初步的危险性评估,指导被暴露者进行伤口消毒处理。 (5)收集暴露者和被暴露者的基本资料和标本结果,做好登记,便于调查分析,随访复查。 (6)做好被暴露者的心理辅导工作,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如接种疫苗,预防性服药等,并负责与上级疾控中心取得联系,得到技术指导。 (7)做好被暴露者的跟踪随访,及时安排定期复查,情况严重者,送上级相关医疗机构检查治疗。 (8)加强对所有人员的知识培训和教育。 (9)督导规范操作治疗,避免感染和职业暴露。 2.防护措施 相关人员预防传染病感染的防护措施应当遵照标准预防原则,对所有血液、体液及被血液、体液污染的物品均视为具有传染性的病源物质,相关人员接触这些物质时,必须采取防护措施。 (1)实验人员进行相关实验操作时要求戴手套,操作完毕,脱去手套后立即洗手,必要时进行手消毒。 (2)在实验操作过程中,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飞溅到实验人员的面部时,相关人员应当戴手套、具有防渗透性能的口罩、防护眼镜;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大面积飞溅或者有可能污染实验人员的身体时,还应当穿戴具有防渗透性能的隔离衣或者围裙。

职业暴露预防原则及防护措施处理方式及报告程序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预防原则及防护措施 1、医院内所有区域应当采取标准预防。 2、标准预防的具体措施包括: ①接触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质以及被其污染的物品时应当戴手套; ②脱去手套手后立即洗手; ③一旦接触了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质以及被其污染的物品后应当立即洗手,必要时进行手消毒; ④医务人员的工作服、脸部及眼睛有可能被血液、体液、分泌物等物质喷溅到时,应当戴一次性外科口罩或者医用防护口罩、防护眼镜或者面罩,穿隔离衣或围裙;如手部皮肤发生破损,在进行有可能接触他人的血液、体液或者被其污染过的物品时必须戴双层手套。 ⑤医务人员在进行侵袭性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要保证充足的光线,并特别注意防止被针头、缝合针、刀片等锐器刺伤或者划伤;使用后的锐器应当直接放入耐刺、防渗漏的利器盒,或者利用针头处理设备进行安全处置,也可以使用具有安全性能的注射器、输液器等医用锐器,以防刺伤;禁止将使用后的一次性针头重新套上针头套。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刀片等锐器。 ⑥、对病人用后的医疗器械、器具应当采取正确的消毒措施。 3、医务人员使用的防护用品应当符合国家医用级标准,如防护服、防护口罩、防护眼镜或面罩、隔离衣、手套、鞋套等。 4、医护人员的分级防护 ⑴一级防护:适用于发热门(急)诊的医务人员。 ①、工作时应穿工作服、隔离衣、戴工作帽和防护口罩,必要时戴乳胶手套。 ②、严格执行洗手与手消毒制度。 ③、下班时进行个人卫生处置,并注意呼吸道与粘膜的防护。 ⑵二级防护:适用于进入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留观室、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专门病区的医务人员,接触从病人身上采集的标本、处理其分

泌物、排泄物、使用过的物品和死亡病人尸体的工作人员,转运病人的医务人员和司机。 进入隔离留观室和专门病区的医务人员必须戴防护口罩,穿工作服、防护服或隔离衣、鞋套,戴手套、工作帽。严格按照清洁区、半污染区和污染区的划分,正确穿戴和脱摘防护用品,并注意呼吸道、口腔、鼻腔粘膜和眼睛的卫生与保护。 ⑶三级防护:适用于为病人实施吸痰、气管插管和气管切开的医务人员。 除二级防护外,还应当加戴面罩或全面型呼吸防护器。 职业暴露现场紧急处理: ①小型事故:任何一种小的损伤,包括皮肤的破损或刺伤等都可能与传染性物质接触,必须用肥皂和水冲洗,如果可能尽量挤出损伤处的血液,使用70%乙醇或其他皮肤消毒剂,立即进行医疗处理; ②皮肤污染部位用水和肥皂冲洗,并用适当的消毒剂浸泡,例如70%乙醇或皮肤消毒剂(外科用药)。 ③针刺和切割伤:怀疑皮肤有损伤或针刺时,建议尽可能挤压伤口,由近心端向远心端挤压,然后用大量的水冲洗; ④眼睛溅入液体:眼睛溅入液体,立即用水冲洗。必须迅速。避免揉擦眼睛。连续冲洗至少十分钟。 ⑤衣物污染:尽快脱掉隔离衣以防止感染物触及皮肤并防止进一步扩散。脱掉防护手套。洗手并更换隔离衣及手套;如果个人衣物被污染,应立即将污染处浸入消毒剂。 ⑥重大事故是指严重损伤或暴露,应有主管领导和专家到场并提供指导。 ⑦涉及污染物的重大损伤及泼溅 发生泼溅事故后应立即采取措施保护易污染物质;如果怀疑有严重事故,应按较严重情况处理并采取以下措施: 疏散人员,防止污染扩散;控制污染,并防止人员再进入;通知实验室主管领导、安全负责人,查清情况,确定消毒的程序。

护理人员发生职业暴露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

护理人员发生职业暴露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 发表时间:2017-05-18T17:05:01.063Z 来源:《医师在线》2017年3月下第6期作者:赵冬英 [导读] 制度相应的措施来渐渐地预防职业暴露事件的出现,提升严格落实各项规章制度,出现问题及时进行相应的处理。(青海省海东市平安区中医医院;青海海东810600) 摘要目的:研究护理人员出现职业暴露的原因以及相应的预防措施。方法:我院选择2014年7月至2016年7月间诊治的200例护理人员意外出现职业暴露,对其出现的原因进行分析。同时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结果:通过分析这二年时间内,这200例护理人员由100例出现过职业暴露,职业暴露最主要的发生时机为抽血注射之后以及注射器处理过程,具体包括护理人员自身重视程度不足,在具体操作中没有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护理人员的劳动强度大,为了及时完成工作。各项操作非常急速,这也是引起职业暴露的原因。结论:护理人员出现职业暴露的的主要原因是工作能力差、注意力不集中以及缺乏自我保护意识等等,应该提升护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制定相应的措施来积极地预防职业暴露事件的发生。 关键词护理人员;职业暴露;原因分析;预防措施 职业暴露作为工作中的意外伤害,是护理人员在长期的工作中无法避免的一种伤害,会给受伤者带来感染、出血等影响,尤其是遇到患有血液传染病的患者,易引起血液病的传播【1】。为了降低护理人员职业暴露,本文对护理人员出现职业暴露的原因进行分析,具体包括护理人员自身重视程度不足,在其他操作中没有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护理人员的劳动强度大,为了及时的完成工作,各项操作非常急速,这也是引起职业暴露的原因【2】。我院选择1014年7月-2016年7月间诊治的200例护理人员出现职业暴露,对其出现的原因进行分析,同时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基本资料我院选择1014年7月-2016年7月间诊治的200例护理人员出现职业暴露,年龄在20-44岁之间,平均年龄3 2.31岁;所有护理人员工作经验均超过1年。 1.2方法对护理人员实施相应的问卷调查,包括是否出现职业暴露,发生的次数、时间及具体过程。 1.3 职业暴露常见的原因 1.3.1 护理人员没有足够认识职业暴露产生的危害,大部分护理人员认为,职业暴露是非常常见和普遍的,同时曾职业暴露过的护理人员也没有出现如何伤害,因此对其产生忽视心理,一些护理人员被患有乙肝的患者的针头刺过后检查HBsAg呈阴性,之后就没有进行下一步处理,其不知,一些患者可能还同时患有其他血液传染病。 1.3.2 护理人员没有严格按照操作规范进行,对遭受过职业伤害的护理人员来说,其大部分是由于工作不专心导致的,没有严格按照各项操作规范进行,而是违规操作。 1.3.3 护理人员不足,增加了护理人员的强度,现今医院体制改革,一些制度还在完善过程,有些是主管部门的原因,导致护理人员不足,医院的护床比例失调,尤其是近10年护理人员人数较少,人员流动性大,一些护理人员改为从事行政工作,增加了护理人员不足的趋势【3】。在这样的情况下,护理人员需要不断地提升自己的工作量,导致工作紧张,这也是造成职业暴露及差错事故出现的一个原因。 1.3.4 医院缺乏应对职业暴露的管理措施,发生职业暴露,医院没有对其引起足够的重视,有些护理管理人员只是应付上级检查,对护理人员的保护形同虚设,没有定期对这方面知识进行培训,导致护理人员缺少自我保护技巧和知识。 1.3.5 其他原因,例如环境因素,有些医院的条件很差,病房采光不佳,晚上病房灯光相对昏暗,再者就是抢救过程中紧张,患者不配合而导致护理人员出现职业暴露等等。 2结果 通过分析二年中,这200例护理人员有100例出现过职业暴露,职业暴露最主要的发生时机为抽血注射后以及注射器处理过程,大部分护理人员出现职业暴露的原因的操作不规范、粗心等自身原因。 3预防措施 3.1 加强教育,提高认识医院要组织护理人员定期进行自我防护知识培训,通过录像、讲座的形式,让护理人员明白职业暴露的危害,不可存在侥幸心理,提升对自我防护的认识。 3.2 加强管理,提供保障医院应当要对护理队伍的建设引起重视,要将护理队伍的建设和医疗质量联合在一起,对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配合,保证护理人员的数量。而且要为护理人员提供继续教育的机会,及时掌握最新的医学信息,力求做到最好【4】。 3.3 规范操作要求,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使用注射器前倡导重新盖帽操作,应用重新盖帽装置。在应用注射器的整个过程中要佩戴手套,操作动作要娴熟,假如患者不配合,可寻找帮助,应用真空采血系统【5】。注射器应用后不可移动注射器针头,应将应用后的针头丢到锐器盒内集中处理。 3.4 针刺伤后的紧急处理一旦出现针刺伤,护理人员不可紧张,应保持冷静,快速将手套脱掉,挤压受伤的部位,尽量将血液挤出,之后用流水冲洗,用酒精或碘伏消毒受伤部位,报告医院感染管理部门,同时查看患者的检查结果,假如不存在传染性疾病,仍然需要继续观察几个月,同时做一些相关的血液传染病检查,假如患者为传染性疾病患者,应立即注射免疫球蛋白和其它干预措施,密切观察。总而言之,临床护理人员的工作时间越长,经验越丰富,出现职业暴露的几率越低,而且随着护理人员业务素质的提升,出现职业暴露的几率有所下降。护理人员出现职业暴露的主要原因是工作能力差,注意力不集中以及缺少自我保护意识等等,应该提升护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制度相应的措施来渐渐地预防职业暴露事件的出现,提升严格落实各项规章制度,出现问题及时进行相应的处理。参考文献: 1林伟,护士针刺伤根本原因分析与干预【j】,齐鲁护理杂志,2012,20(03):154-155 2张美丽,护士针刺伤的危害及其危险因素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2012,35(15):974-975 3黄薇,护理人员发生意外针刺伤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j】中国使用医学2012,48(04):486-487 4谢世发,郑艳楠,实习护士生工作中针刺伤的危害与预防【j】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2012,23(01):664-665 5王秀红,护理人员针刺伤的危害因素与防护研究进展【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28(03):267-268

传染病职业暴露预防管理及卫生防护措施

传染病职业暴露预防管理及卫生防护措施 传染病职业暴露是指医务人员在从事诊疗、护理、医疗垃圾清运等工作过程中意外被传染病感染者或携带者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破损的皮肤或黏膜,或被含有传染病患者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的针头及其他锐器刺破皮肤等引起,直接损害医务人员的身心健康。 一、职业暴露的预防管理 (一)制订和健全职业安全防护制度和措施 1.制定各种规章制度,并认真遵照执行,是保障医务人员健康安全的基本措施,如:消毒隔离制度、废物处理制度、职业暴露管理制度、发生职业暴露上报制度、职业暴露处理流程、医务人员职业防护制度等。 2.提供充足相关的防护物品,使用带有保护设计的针头、刀片。将职业暴露补救防护药品放在医务人员24小时都能拿取的地方。 3.改善洗手条件:配备感应或脚踏式洗手装置,以洗手液替代肥皂。 (二)增强防护意识 1.改变观念:长期以来在职业教育中只强调医护人员的奉献精神,导致他们在临床实践中不能利用防护用具来保护自己,未形成良好的习惯和行为。因此要改变我国传统的医疗 护理教育观念,医务人员在为患者服务的同时,也要保护自己。 2.加强护理人员培训:事实证明,进行安全教育和培训,在职业暴露前的预防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2001年上海的一项调查结果表明,是否受过培训与医务人员的职业暴露程度有关,接受过有关培训的医务人员其皮肤黏膜接触病人血液、被医疗器械损伤次数均小于未接受过培训者。美国CDC 已将该工作作为强制执行的项目推荐给全美所有医院。 (1)岗前培训: 对每一位新上岗的护士包括实习护士进行安全教育和培训。 内容包括:掌握一般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认知工作中潜在的危险因素,懂得安全、正确的操作程序;发生职业暴露后如何迅速有效处置等。使其认识职业暴露的危害和防护的重要性,树立普遍预防的职业防护观点,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时时处处注意防范各种危险因素可能对身体造成的损害,或一旦发生能够进行及时的处理,避免恐慌,达到有效预防职业暴露的发生。 (2)在职培训: 组织护理人员在职业安全防护的新技能和新进展的培训,结合案例进行分析,寻找存在的问题,使护理人员进一步掌握职业防护相关知识,改正错误的操作习惯。 (三)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安全处置锐器 1.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将职业防护纳入护理操作规范。包括不回套针帽,必要时用单手法;不要把用过的器具传递给别人;在进行侵袭性操作时,要保证足够的光线,尽可能减少创口出血;在创口缝合时,特别注意减少意外伤害;手持锐

基层医院职业暴露情况分析及防范措施

基层医院职业暴露情况分析及防范措施(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摘要】目的:了解基层医院工作人员职业暴露的构成比、危险因素(暴露原因),以探讨相关的防范措施。方法:对2006年6月~2008年12月医院工作人员职业暴露的发生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发生37例职业暴露,按工作类别分,前3位分别是护士、医疗废物处理人员、医生;按危险因素分, 前3位分别是利器损伤、皮肤黏膜暴露、手污染。结论:针对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通过加强职业暴露防护知识的培训及提高自我保护意识、落实标准防护措施,可以达到减少职业暴露发生的目的。 【关键词】职业暴露; 危险因素; 防范措施 随着社会人群乙肝的高发和结核病、艾滋病、梅毒等发病率的快速上升,医务人员正面临着极大的危险性,职业暴露问题越来越引起重视和关注。为了解我院工作人员职业暴露的发生情况,分析其危险因素,以便制订相应的防范措施,对我院2006年6月~2008年12月工作人员发生的职业暴露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2006年6月~2008年12月我院职业暴露的发生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共发生职业暴露37例,按工作类别分前3位是护士、医疗废物处理人员、医生,按危险因素分前3位分别是利器损伤、皮肤黏膜暴露、手污染。发生的职业暴露个案经追踪均末发生感染,调查对象均为医院的工作人员。 1.2 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根据职业暴露发生的个案记录,对不同工作类别人员职业暴露的构成比及导致发生性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等状况进行了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不同工作类别人员职业暴露发生情况 在发生的37例职业暴露中,按工作类别分有护士、医疗废物处理人员(清洁工及医疗废物专职人员)、医生、检验人员、麻醉师,见表1。 2.2 导致发生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 在发生的37例职业暴露中,按导致发生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分,可分为利器损伤、皮肤黏膜暴露、手污染,空气污染、其它相关因素,见表2。 3 讨论 表1的统计结果表明,基层医院不同工作类别人员发生职业暴露最多的分别是护士、处理医疗废物人员、医生,医护人员发生率高是由于侵入性操作及接触利器的机会较多,而医疗废物处理人员由于每

职业暴露预防措施

职业暴露预防措施 为了提高医务人员的职业防护意识,采取正确有效的防护措施,减少职业暴露,现就医务人员存在职业暴露的预防措施如下。 1、加强对职业暴露安全防护的管理与教育 SARS流行期间,我国医护人员SARS感染率就是一般居民的38倍,医务人员作为直接接触患者的人员,职业暴露的危险度很高,而目前我国关于职业暴露的管理监控力度仍欠缺。医疗机构管理层应完善有关职业暴露防护的规章制度,制定有关职业暴露的防护措施,配置充足的防护用具及设备,加强对医务人员有关职业暴露防护知识的培训。职业暴露重在防护,医务人员在进行医疗护理操作时,采取正确有效的防护措施就是减少职业暴露的有效措施之一。 2、防止与减少意外针刺伤的发生正确处理污染针头就是防止针刺伤的关键之一。医务人员在进行医疗护理操作过程中注意力要集中;手持针头与锐器时,不要让锐利面对着自己或她人;避免将用过的针头套回针帽,防止刺伤自己;将用过的针头丢入贴有标签的耐刺容器内;针头用过后及时处理,不要留在操作台上。 3、洗手医务人员在接触血液、体液后要洗手,包括脱手套后。皮肤若意外接触到血液、体液,应立即用肥皂流动水按六步洗手法洗手至少3分钟,之后用清洁毛巾擦干手,再用75%的酒精或碘伏消毒液原液擦拭双手至少1分钟。洗手就是预防感染最经济、最有效的方法,既可保护自己,也可以保护患者。

4、戴手套医务人员每天需完成大量的手术、穿刺、注射、抽血、输液、吸痰、导尿、灌肠等治疗工作,戴手套就是医务人员在医疗护理操作过程中减少血液、体液暴露的最主要的措施之一。戴手套能减少接触血液、体液的次数并且减少皮肤损伤。如果一个被血液污染的针头刺破一层医用胶乳手套,该医务人员接触的血量比未戴手套时可能减少50%以上。因此戴医用胶乳手套就是医务人员防范职业暴露有效的防护措施,它很大程度上可以减少皮肤与血液、体液的接触。 5、着装应规范医务人员在进行医疗护理操作时,着装应规范,穿工作服与或隔离衣,戴口罩、帽子,更换工作鞋,必需时戴护目镜。工作服或隔离衣要有一定厚度,吸水性强,口罩必须遮住口鼻,工作鞋必须遮盖脚背。口罩、帽子、工作鞋、工作服、隔离衣及护目镜要定期清洁消毒,污染时及时更换。着装规范就是防范职业暴露有效的防护措施,它能对医务人员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6、清洁消毒当地面、台面、物品、医疗器械被血液污染时,应先用消毒液浸泡30min~60min后再清洁,对不能浸泡的物品或医疗器械可用消毒液擦拭消毒。正确有效的清洁消毒能避免交叉感染,就是减少职业暴露的有效措施之一。 7、医疗废物的处理医疗护理工作产生的相关医疗废物如一次性输血器、输液器、注射器、针头、标本应按《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处理,并醒目标识。正确处理医疗废物,就是减少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有效措施。 8、健康监测医务人员必须每年进行身体健康检查,并建立个人

实习护士职业暴露原因分析及防控对策

实习护士职业暴露原因分析及防控对策 目的了解实习护士职业暴露特点,分析其发生原因,探讨防控对策,减少实习护士职业暴露的发生。方法统计分析2014年4月~2016年12月46例实习护士职业暴露登记表,对其暴露地点、方式、时机、暴露源、局部处理及随访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实习护士职业暴露高发于内科病房,占36.95%;损伤类别以锐器伤为主,占95.65%;拔针、清理废物是易发环节分别占65.21%、17.39%;乙型肝炎是高危暴露源占54.35%;暴露后及时正确处置率为95.65%; 58.70%的实习护士自身没有乙肝抗体。结论针对实习护士职业暴露高危因素,加强职业暴露防护培训,提高职业安全意识,正确实施标准预防,规范操作规程,合理使用防护用品,是切实有效降低职业暴露风险的重要环节。 Abstract:Objective To understand the occupational exposure characteristics of practical nurses,analyze their causes,discuss prevention and control strategies,and r educe the occurrence of occupational nurses’ occupational exposure.Methods From April 2014 to December 2016,the occupational exposure registration forms of 46 intern nurses were statistically analyzed.The location,mode,timing,source,local treatment and follow-up results were analyzed.Results The occupational exposure of internship nurses was high in the internal medicine ward,accounting for 36.95%,the main injury category was sharp instrument injury,accounting for 95.65%,and 65.21% and 17.39% of the easy links were extracted and cleaned up,54.35% of the high-risk exposure sources were hepatitis B,and the correct treatment rate was 95.65% after exposure,and 58.70% of the practice nurses themselves did not have HBV antibody.Conclusion According to the occupat ional nurses’ high risk factors of occupational exposure,strengthening occupational exposure protection training,raising awareness of occupational safety,correctly implementing standard prevention,standardizing operating procedures,and using protective equipment reasonably are important links for effectively reducing occupational exposure risk. Key words:Practical nurses;Occupational exposure;Sharp instrument injury;Prevention countermeasures 醫务人员职业暴露是指医务人员从事诊疗、护理、科学实验等工作中受到物理化学或生物等有害因素影响,直接或间接地对人体健康造成损害甚至危及生命的情况[1]。职业暴露直接威胁着医务人员的身心健康,根据发生率和危害性分析,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类型以锐器伤最为常见[2]实习护士因临床经验不足,职业防护意识和知识相对缺乏,使得实习生发生职业暴露的概率高,针对实习护士采取针对性的职业暴露防护教育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针对庐山市人民医院2014年4月~2016年12月的实习护士职业暴露登记表进行汇总分析,发现其中的高危因素,制定有效的防控措施。 1 资料与方法

职业暴露的预防和处理

各种传染病职业暴露后应急预案 总则 第一条 为做好职业暴露的预防和处理,保障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和确保工作人员的职业安全,根据《传染病防治法》《医院感染管理规范》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结合我院的实际情况,成立职业暴露后应急管理小组,并制定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流程。 第二条 本预案适用于医院卫技人员在各种传染病诊疗过程中的发生的一切意外情况。医院常见的传染病有:艾滋病病毒(AIDS)、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 第三条 本预案所称职业暴露是指工作人员在医院工作中意外被可疑传染病病人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皮肤或粘膜,或者被含有病人血液、体液污染了的针头及其锐器刺破皮肤,有可能被感染的情况。 此处所谓可疑传染病病人是指能通过血液、体液接触传播的病人,在实际工作中我们通常主要是针对艾滋病、梅毒、肝炎等疾病造成的职业暴露。 第四条 工作原则为预防为主,常备不懈;制度规范,管理到位;主动监测,反应迅速;积极处理,措施果断;机制通畅,遏制危害。 第五条 医院设立传染病职业暴露后应急处置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微传染病职业暴露后的各项工作,医务科负责医院职业接触的日常工作,医院各部门密切配合协助院感科做好应急诊疗工作。 组织机构及职能 (一)、医院应急领导小组: 组长:胡青山 成员:于学山、闫学平、李辉、吴冬薇、王晶晶、郑玉岭 (一)根据科室特点,制定各种传染病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指导原则和操作规程。(二)相关部门组织培训,正确掌握预防和控制传染病职业暴露的防护技术。(三)为科室

可能暴露的员工提供合格的防护物品和安全技术设备。 (四)对职业暴露人员做好经常性监督和评估,评估设备的安全性能和人员安全操作情况。 (五)建立规范的暴露事件报告制度,建立健康监督制度,对每一次意外暴露情况做详细记录。 (六)为职业暴露人员提供职业暴露预防和发生职业暴露后如何处理的技术支持和咨询。 (二)、医务科: (1)发生职业接触后立即组织人员及时查找原因,制定防护方案。 (2)接到职业暴露报告后,按照“早发现、早报告、早评估、早服药、定期随访”的原则,进行暴露者和被暴露者的检测确认工作。 (3)院感科接到感染确认报告后,负责情况的上报和治疗药品的领取和发放。 (4)做好流行病学调查,做出初步的危险性评估,指导被暴露者进行伤口消毒处理。(5)收集暴露者和被暴露者的基本资料和标本结果,做好登记,便于调查分析,随访复查。 (6)做好被暴露者的心理辅导工作,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如接种疫苗,预防性服药等,并负责与上级疾控中心取得联系,得到技术指导。 (7)做好被暴露者的跟踪随访,及时安排定期复查,情况严重者,送上级相关医疗机构检查治疗。 (8)加强对所有人员的院感知识培训和教育。 (9)督导临床科室按照《医院感染管理办法》规范操作治疗,避免医院感染和职业暴露。 (三)、临床科室: (1)负责发生职业暴露后的临时紧急处理。 (2)获取暴露源(病人)的病情资料,如暴露源情况不明,设法动员病人给予配合,做相应的检测,并将检测结果或病情资料报送医院防保科,以备对照评估。 (3)要求当事人立即向科室主任和护士长报告,并填写职业暴露登记表,一式两份。(所在科室、医务科或护理部) (4)当事人被暴露后,由科室开出相应项目检验单,抽取血样标本,经医院院感科主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防护措施和紧急处理流程

医院感染职业暴露防护措施 一、预防措施 1、医务人员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损伤性操作时必须戴手套,操作完毕,脱去手套后立即洗手,必要时进行手消毒。 2、在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飞溅到医务人员的面部时,医务人员应当戴口罩、防护眼镜;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大面积飞溅或者有可能污染医务人员的身体时,还应当穿戴具有防渗透性能的隔离衣或者围裙。 3、医务人员手部皮肤发生破损,在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必须戴双层手套。 4、医务人员在进行侵袭性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要保证充足的光线,并特别注意防止被针头、缝合针、刀片等锐器刺伤或者划伤。 5、使用后的锐器应当直接放状入耐刺、防渗漏的利器盒,或者利用针头处理设备进行安全处置,也可以使用具有安全性能的注射器、输液器等医用锐器,以防刺伤。禁止将使用后的一次性针头 沈北维康医院院感部

重新套上针头套。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刀片等锐器。 处理流程 1、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后,应当立即实施以下局部处理措施: (1 )用肥皂液和流动水清洗污染的皮肤,用生理盐水冲洗粘膜。 (2 )如有伤口,应当在伤口旁端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肥皂液和流动水进行冲洗;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挤压。 (3 )受伤部位的伤口冲洗后,应当用消毒液,如:75%乙醇或者0.5%碘伏进行消毒,并包扎伤口;被暴露的粘膜,应当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 2、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后,应及时到医院感染部报告并填写锐器伤登记表,保证在24小时内并根据有关规定做好相关的化验检查及疫苗接种。 3、医务人员发生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后,在上级医院及专家的指导下,应当对其暴露的级别的暴露源的病毒载量水平进行评估 沈北维康医院院感部

护理人员职业暴露原因分析及对策

护理人员职业暴露原因分析及对策 发表时间:2012-05-25T11:38:06.800Z 来源:《医药前沿》2012年第1期供稿作者:吴桂香[导读] 护理人员自身加强体育锻炼,加强营养,增强体质,降低职业暴露风险。 吴桂香(无锡市传染病医院江苏无锡 214007) 【摘要】目的了解护理人员职业防护现状,探讨其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至2010年我院40例护理人员职业暴露情况。结果职业暴露主要分布在传染科12例,供应室11例,门诊8例,重症监护病房9例;其中锐器伤发生32例,污染血液喷溅8例。结论职业暴露及职业防护是目前护理人员必须关注的问题,应该加大防范力度。 【关键词】职业暴露职业防护原因分析护理人员 【中图分类号】R4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2)01-0266-01 临床护理人员因与病人和污染物品直接接触的机会较多,在日常工作中每天都会接触侵入性治疗和护理操作,发生职业暴露的几率较高。但目前护理人员对职业暴露的危害认识不足,对工作中所接触的各种传染源防护意识不到位。个别护理人员怕麻烦而延续长期不规范的操作习惯,使职业暴露的危险性明显增加,威胁护理人员身心健康,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现回顾性分析2007年至2010年我院护理人员职业暴露情况并提出相应的防护对策。 1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2007年至2010年我院40例发生职业暴露的护理人员为研究对象,分别分布在传染科、供应室、门诊、重症监护病房等科室。 1.2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职业暴露人员分布科室,主要原因、途径,采取防治措施、趋势等。 2 结果 2.1职业暴露人员分布科室传染科12例,供应室11例,门诊8例,重症监护病房9例,因此,传染科、供应室、门诊及重症监护病房护士是我院发生职业暴露的高危人群。 2.2职业暴露原因护理人员对使用后锐器放置不当,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等不戴手套,处理使用后注射器及针头违反操作规程。 2.3职业暴露发生途径其中锐器伤发生32例(占80%),污染血液喷溅8例(占20%),可见锐器损伤居首位,是职业暴露最常见的途径,其次是意外直接接触血液。 2.4职业暴露人员采取防治措施锐器伤发生后,均能采取正确的处理方法,即立即用肥皂水或流动水冲洗伤口,并挤出伤口的血液,24h内均进行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血液检测,并根据患者病情的具体情况注射乙型肝炎高效免疫球蛋白,乙型肝炎疫苗及其他针对性的预防措施。 2.5职业暴露发生趋势 2007年至2010年我院护理职业暴露发生情况分别是2007年发生6例,2008年发生8例,2009年发生12例,2010年发生14例,发生率呈逐年上升,上升幅度较大。 3 原因分析及对策 3.1原因分析护理人员是职业暴露的高危人群; 护理人员在日常工作中接触尖锐医用器械,与病人接触密切,职业暴露及危害随时发生,锐器伤是护理人员职业暴露最常见的职业伤害;从上述职业暴露分布科室可以发现,针刺伤主要发生在我院的传染科、供应室、门诊及重症监护病房等部门,护理人员职业暴露的防范意识欠缺。从上述护理人员发生的职业暴露中发现,护理人员的防范意识差,操作后锐器放置不当,操作后处理使用后的注射器时,双手对接针头及针帽,违反操作程序,抽血时不戴乳胶手套,使用后锐器不及时收集到锐器收集盒内等,造成自己及他人的损伤。管理意识淡薄,目前我院相关科室虽然制订了有关管理及防护制度,但是,在执行力度上相对较差,对护理人员的岗前教育不到位。有的怕增加医疗成本,极少提供防护物品,平时只注重医疗护理质量及优质服务,忽视了护士的职业防护措施的实施。 3.2对策加强护理人员职业防护教育,组织护理人员结合案例进行分析,寻找存在的问题,采取讲座及竞赛等方式,使护理人员进一步掌握职业防护相关知识,改变错误的操作习惯。提供相关的防护物品,制订防护标准,大力推广真空采血管,认真执行消毒隔离制度,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将职业防护纳入护理操作常规。加强职业暴露的控制与管理。加强监督管理,不定期抽查护理人员职业防护措施落实情况,使护理人员在实施各种操作中时刻树立防护意识。合理人员编制,减轻护理人员的心理压力,减少护理人员职业暴露的次数及与病人接触的频率。护理人员自身加强体育锻炼,加强营养,增强体质,降低职业暴露风险。

医院职业暴露预防处理措施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医院职业暴露预防处理措施 为维护医务人员及其他部门有关人员的职业安全,有效预防在工作中发生经血传播疾病如:梅毒、乙型肝炎、丙型肝炎、丁型肝炎,尤其是艾滋病等职业暴露感染,一旦发生职业暴露后最大限度的避免或减少经血传播疾病的病毒感染,特制定具体预防处理方案. 一、职业暴露 1.职业暴露是指医务人员以及有关工作人员,在从事医疗防治工作及相关工 作的过程中意外被经血传播疾病患者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皮肤或者粘膜, 或者被含有经血传播疾病病毒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的针头及其他锐器刺 破皮肤,有可能被乙肝病毒艾滋病病毒感染的情况. 2.数据分析表明:执行严格的安全操作及防护措施,医护及检验等人员的职 业暴露事件是可以避免的. 二、职业暴露的预防措施 1.医务人员对所有病人的血液、体液(包括羊水、心包液、胸腔液、腹腔液、 脑脊液、滑液、阴道分泌物等人体物质)及被血液、体液污染的物品均视 为具有传染性的病原物质,在接触这些物质时,必须采取预防措施. 2.医务人员进行有可能接触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必须戴手套,操 作完毕,脱去手套后立即洗手,必要时进行手消毒. 3.在诊疗、护理操作工程中,有可能发生病人血液、体液飞溅到医务人员的 面部时,医务人员应当戴手套、具有防渗透性能的口罩、防护眼镜;有可能 发生血液、体液大面积飞溅或者有可能污染医务人员的身体时,还应当穿 戴具有防渗性能的隔离衣或者围裙(如:外科手术、口腔治疗、消化道内镜、泌尿系内镜等专科检查诊疗). 4.医务人员手部皮肤发生破损,在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诊疗和 护理操作时必须戴双层手套. 5.医务人员在进行侵袭性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要保证充足的光线,并特别 注意防止被针头、缝合针、刀片等锐器刺伤或划伤. 6.使用后的锐器应当直接放入耐刺、防渗漏的利器盒,或者利用针头处理设 备进行安全处置,也可以使用具有安全性能的注射器、输液器等医用锐器, 以防刺伤.

职业暴露预防措施

职业暴露预防措施 为了提高医务人员得职业防护意识,采取正确有效得防护措施,减少职业暴露,现就医务人员存在职业暴露得预防措施如下。 1、加强对职业暴露安全防护得管理与教育 SARS流行期间,我国医护人员SARS感染率就是一般居民得38倍,医务人员作为直接接触患者得人员,职业暴露得危险度很高,而目前我国关于职业暴露得管理监控力度仍欠缺、医疗机构管理层应完善有关职业暴露防护得规章制度,制定有关职业暴露得防护措施,配置充足得防护用具及设备,加强对医务人员有关职业暴露防护知识得培训。职业暴露重在防护,医务人员在进行医疗护理操作时,采取正确有效得防护措施就是减少职业暴露得有效措施之一。 2、防止与减少意外针刺伤得发生正确处理污染针头就是防止针刺伤得关键之一、医务人员在进行医疗护理操作过程中注意力要集中;手持针头与锐器时,不要让锐利面对着自己或她人;避免将用过得针头套回针帽,防止刺伤自己;将用过得针头丢入贴有标签得耐刺容器内;针头用过后及时处理,不要留在操作台上。 3。洗手医务人员在接触血液、体液后要洗手,包括脱手套后。皮肤若意外接触到血液、体液,应立即用肥皂流动水按六步洗手法洗手至少3分钟,之后用清洁毛巾擦干手,再用75%得酒精或碘伏消毒液原液擦拭双手至少1分钟、洗手就是预防感染最经济、最有效得方 4、戴手套医务人员每天法,既可保护自己,也可以保护患者。?

需完成大量得手术、穿刺、注射、抽血、输液、吸痰、导尿、灌肠等 治疗工作,戴手套就是医务人员在医疗护理操作过程中减少血液、体 液暴露得最主要得措施之一、戴手套能减少接触血液、体液得次数并 且减少皮肤损伤。如果一个被血液污染得针头刺破一层医用胶乳手套, 该医务人员接触得血量比未戴手套时可能减少50%以上。因此戴医 用胶乳手套就是医务人员防范职业暴露有效得防护措施,它很大程度 上可以减少皮肤与血液、体液得接触、 5。着装应规范医务人员在进行医疗护理操作时,着装应规范, 穿工作服与或隔离衣,戴口罩、帽子,更换工作鞋,必需时戴护目镜。 工作服或隔离衣要有一定厚度,吸水性强,口罩必须遮住口鼻,工作鞋 必须遮盖脚背。口罩、帽子、工作鞋、工作服、隔离衣及护目镜要定 期清洁消毒,污染时及时更换。着装规范就是防范职业暴露有效得防 护措施,它能对医务人员起到一定得保护作用。 6。清洁消毒当地面、台面、物品、医疗器械被血液污染时,应 先用消毒液浸泡30min~60min后再清洁,对不能浸泡得物品或医 疗器械可用消毒液擦拭消毒、正确有效得清洁消毒能避免交叉感染, 就是减少职业暴露得有效措施之一。 7.医疗废物得处理医疗护理工作产生得相关医疗废物如一次 性输血器、输液器、注射器、针头、标本应按《医疗废物管理条例》 处理,并醒目标识、正确处理医疗废物,就是减少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得 8。健康监测医务人员必须每年进行身体健康检有效措施。? 9.接种乙肝疫苗接种乙肝疫苗就是查,并建立个人健康档案。?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