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英译本赏析共20页
- 格式:ppt
- 大小:2.02 MB
- 文档页数:20
《红楼梦》英译本诗歌翻译对比赏析作者:程欣瑜来源:《参花·下半月》2016年第11期摘要:《红楼梦》翻译研究在翻译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内容丰富,涉及古代生活的方方面面,对它的翻译研究还远远不够,需要翻译工作者们不懈地努力。
本文通过对比《红楼梦》两个英译本中的诗歌翻译,探讨两位译者在翻译时所采取的策略和方法的异同。
关键字:《红楼梦》诗歌翻译霍译杨译一、引言《红楼梦》作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首,被翻译成多国语言,翻译者将中国的文化历史、社会形态、风俗习惯、人们心理等介绍给异国的读者,在世界范围内产生反响。
本文通过对比杨宪益与霍克斯对于《红楼梦》中诗歌的不同翻译方法和风格,讨论如何使诗歌翻译更加形神兼备。
二、霍译和杨译的不同风格对比两个译本,我们可以明显看出二者所采取的翻译策略是不同的。
杨宪益夫妇在翻译时,将“忠实”摆在首要地位,更多地采取直译的方法,其目的是尽量保留中国文化的特色。
霍克斯则更加注重译文的可接受性,更关照西方读者的认知模式、社交语言及宗教信仰,主张在深入理解原文的基础上“一切皆译”。
三、两种译本的比较《红楼梦》中穿插了大量的诗词、对联、戏文等,它们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以及故事情节的推动都具有重要作用。
中国的诗词讲究意境、韵律、修辞、句式等,对形式和内容的要求都很严格。
诗歌翻译既具有语言信息传达的功能,又有高度的审美价值和艺术特质。
本文仅就《红楼梦》中诗歌的翻译进行比较,看看两种译本分别能达到什么样的效果。
如:两个冤家,都难丢下,想着你来又惦记着他。
两个人形容俊俏都难描画,想昨宵幽期私订在荼蘼架。
一个偷情,一个寻拿:拿住了三曹对案我也无回话。
杨译:Two lovers have I,From both I’m loath to part,For while I think of one,The other’s in my heart,……霍译: Two lovely boysAre both in love with meAnd I can’t get either from my mind……这首词曲是由锦香院的妓女云儿弹唱的,语言风格活泼大胆,虽然格调并不高,却在短短的几句里道出了完整的故事情节,还有人物心理的描写,与云儿这个人物的身份地位很契合。
读者反映论视域下霍克斯版《红楼梦》英译本赏析作者:赵守玉来源:《青年文学家》2014年第17期摘要:奈达的“读者反映论”强调译文与读者的关系,对于中国古典小说的翻译有着深刻的启发。
本文基于该理论,从译文读者的接受角度出发,对霍克斯版红楼梦译本进行了赏析。
关键词:奈达;霍克斯;红楼梦英译[中图分类号]:H3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4)-17--01引言《红楼梦》作为一部中国古代通俗小说的巨作,一直被推崇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百科全书,是研究中华文明,封建社会全方位面貌的宝贵素材。
就《红楼梦》的英译本来说,目前有12种不同译本,其中,以英国汉学家大卫霍克斯的版本最为著名,该译本较为完整地保持了原文的风貌,译文自然流畅又独具特色,具有较好的可读性。
本文基于奈达的“读者反映论”,从译入语读者对《红楼梦》译文的接受与理解的角度出发,并参考美国最大的在线图书销售网亚马逊的读者评价,对其读者接受程度进行分析。
一、读者反映论的理论背景读者因素早在17世纪就在德莱顿的翻译三分法中提出,他主张译者要考虑目的语的读者因素。
到了20世纪,波斯盖特提出了前瞻性翻译,其着眼点就放在了译文和译文读者上,强调译者应该致力于使译文读者没有障碍的理解原文意义。
中国翻译界饱受推崇的翻译学家奈达的“读者反映论”更是广为人知,他坚持从社会和文化的角度出发,强调文本与读者的关系,主张翻译是在翻译意义而不是单纯的词义。
其核心思想是读者给予文本生命力,读者的理解是文本意义的真正所在,每一次阅读都是对文本的又一次全新的诠释。
二、“读者反映论”角度下的翻译策略应对语言是民族文化和信仰的外在表现,由于不同民族对同一事物的联想往往是不同的,所以在翻译过程中如何传达和表达这些联想,是紧跟原作者翻译字面意义还是转化成译语读者所能理解和接受的涵义,翻译者必须做出抉择.事实上,绝对的归化和异化也都是不可能实现。
翻译是为了使读者能否从译文中理解、欣赏、接受源文作者所要传达的信息。
读书界有这样一种说法:说不完的莎士比亚,译不完的《红楼梦》。
据胡文彬先生《红楼梦在国外》一书附录《(红楼梦)外文译本一览表》介绍,《红楼梦》摘译本有7种文字,17种版本;节译本12种文字,26种版本;全译本9种文字,19种版本。
总共17种文字,62种版本。
这还只是1991年前的统计,近十几年来新增加的《红楼梦》译本尚未包括在内,但仅此即可看出《红楼梦》不朽的魅力所在。
由于《红楼梦》向来有中华古典文化的百科全书的美誉,翻译工作者们乐此不疲地重译这部不朽之作,对于传播中华文化,促进中外文化交流起了直接推动作用。
至于英译本,据统计,共有三个零星章节译本,三个节译本,一个前56回译本和两个全译本。
这两个全译本,大家都比较熟悉。
一个是英国牛津大学教授大卫·霍克斯(David Hawkes)和约翰·闵福德(John Minford)的分译合成本(ne Story of the Stone)(霍克斯译前八十回,闵福德译剩余部分,以下简称霍译本);另一个是中国翻译家杨宪益和戴乃迭的合译本(A Dream of Red Mansions)(以下简称杨译本)。
前56回本由英国驻澳门副领事H.Bencraft Joly译成,书名为The Dream of the Red Chamber(以下简称Joly译本)。
因手头有这三个译本,时常品读比较,倒也发现一些趣味。
其中关于“乌龟”和“忘八”的翻译涉及对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其翻译颇见功力。
三个译本各有章法,足可借鉴。
不敢独享,愿列出一二,与大家一起赏析。
一、《红楼梦》三个英译本中一些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比较分析。
在《红楼梦》第28回中,有这样一段文字:1.薛蟠道:“我可要说了:女儿悲——”说了半日,不见说底下的。
冯紫英笑道:“悲什么?快说来。
”薛蟠登时急的眼睛铃铛一般,瞪了半日,才说道:“女儿悲——”又咳嗽了两声,说道:“女儿悲,嫁了个男人是乌龟。
”众人听了都大笑起来。
红楼梦(节选)A Dream of Red Mansions (excerpted)[清]曹雪芹By Tsao Hsueh-chin楔子In this busy, dusty world, having accomplished nothing, I suddenly recalled all the girls I had known, considering each in turn, and it dawned on me that aJl of them surpassed me in behaviour and understanding;that I, shameful to say, for all my masculine dignity, fell short of the gentler sex.But since this could never be remedied, it was no use regretting it.There was really nothing to be done.I decided then to make known to all how I, though dressed in silks and delicately nurtured thanks to the imperial favour and my ancestors、virtue, had nevertheless ignored the kindly guidance of my elders as well as the good advice of teachers and friends, with the result that I had wasted half my life and not acquired a single skill. But no matter how unforgivable my crimes, I must not let all the lovely girls i have known pass into oblivion through my wickedness or my desire to hide my shortcomings.今风尘碌碌,一事无成,忽念及当日所有之女子,一一细考较去,觉其行止见识,皆出于我之上。
2012.03学教育6《红楼梦》第二十八回翻译赏析陈杰孙景(第四军医大学,陕西西安710001)[摘要]本文对《红楼梦》的两个英译本进行了赏析。
分析和鉴赏了两个译本第二十八回中的章回目录、诗词曲令和对话双关的翻译。
两译本的不同体现出译者在文化上的考虑和差异,也反映了翻译理论和实践的多元性。
[关键词]翻译;《红楼梦》;杨宪益、戴乃迭;Da v i d Ha w k es一、引言翻译作为一项人类跨文化交流活动,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会碰到诸如采用直译还是意译、归化还是异化等一系列问题。
本文是对《红楼梦》英译本第二十八回两种不同译文的分析和鉴赏。
比较的译本分别是杨宪益、戴乃迭的A Dream of Red Mansions 和David Hawkes 的The Story of the Stone 。
而对两种译本的对比,在翻译不无启迪。
二、《红楼梦》第二十八回英译对比1、章回目录在章回目录上,杨宪益、戴乃迭和David Hawkes 的两种译本有较大差别。
杨宪益、戴乃迭的译文更中性,而David Hawkes 在章回目录的翻译中明显带有译者的感情色彩。
比如第二十八回目录:蒋玉菡情赠茜香罗薛宝钗羞笼红麝串(曹雪芹)杨宪益、戴乃迭译文:Jiang Yuhan Gives a New Friend a Scarlet Perfumed SashBaochai Bashfully Shows Her Red Bracelet Scented with Musk (Cao,1999)David Hawkes 译文:A crimson cummerbund becomes a pledge of friendshipAnd a chaplet of medicine-beads becomes a source of embarrassment (Cao,1986)杨宪益、戴乃迭的译文十分简练,而David Hawkes 的译文显然加入了一些渲染。
《红楼梦》两种译文对比赏析??《红楼梦》是我国古典文学名著之中的传世佳作。
全书通过一个贵族官僚家庭的盛衰历史的描述,塑造了一系列的优秀的典型人物,并对腐朽的封建社会作了深刻的解剖和强烈的批判,堪称中国古代小说中最伟大的现实主义的长篇叙事作品。
从《红楼梦》成书迄今,己有二百余年的历史,期间曾多次被翻译成外国文字。
在众多的翻译版本中,有两版译文尤为读者所乐道。
其一为:The Dream of Red Mansion, 为杨宪益,戴乃迭夫妇所译(以下简称为杨译);其二为:The Story of the Stone, 为戴卫?霍克斯(David Hawkes)所译(以下简称霍译)。
?杨宪益先生是我国当代成就卓越的翻译家,外国文学研究家。
Hawkes为当代英国汉学家,红学家。
对比品读两位的译文,可以发现,杨先生的翻译视忠实更重;而Hawkes之译文则更倾向于一种“交际翻译”,“旨在使译文读者能够尽可能感受到和原文读者所感受到的一样效果”。
(喻云根 1986: 36)?本文以《红楼梦》第三回“贾雨村夤缘复旧职林黛玉抛父进京都”为例,试对比赏析以上两种版本的翻译,品评两位分别在传递文化,语言意义对等转化,以及修辞的翻译三个方面采取翻译策略的差异和各自产生的不同效果。
?首先,从文化传递角度看,杨译较为严格遵守忠实于原著,甚至逐字句试图保留原汁原味。
而霍译本则更侧重于以英文读者的语言习惯为准,在文化含义翻译时多参照了译文读者自身文化中的对等意象,以便于使此些读者更易理解接受文中之义。
以下试举例对比赏析。
?《红楼梦》第三回“贾雨村夤缘复旧职林黛玉抛父进京都”描写了小说的女主人公林黛玉初进贾府的情景,在这一回里,别父离乡的黛玉初进贾府,投奔其外祖母,作者让读者跟随着黛玉的脚步,以黛玉与贾府众人见面相识的进程为线索,详尽生动的描绘了一幅中国古代贵族大家族的生活画卷。
其间亦不乏生动跃然的人物刻画,跳脱如凤姐,宝玉,于无声处自有感受如黛玉,涵盖全面如探春,迎春,惜春三姐妹。
《红楼梦》民俗文化英译浅析摘要:一部《红楼梦》,也是一部民俗文化典籍,衣食住行、园林建筑等各方面处处彰显着中华民族语言文化的特色。
翻译中,由于杨、霍二人有着不同的文化取向或翻译目的,两种译本对其中民俗文化的翻译和传播的结果也就迥然不同。
本文拟将二者民俗文化部分的译例加以对比分析,找出差异,以期在此基础上,对民俗文化翻译中两译者的翻译目的及文化取向的不同试作探讨分析。
关键词:红楼梦民俗文化文化倾向翻译目的一、引言众所周知,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至为密切,语言在本质上是文化性的,诚如萨皮尔所说,从根本上,语言具有一种“文化功能”(刘宓庆,1999:31)。
随着语言研究中这种人文意识的加强,翻译研究也出现了“文化转向”,文化学派的兴起就是这一新的研究方向的最佳代言人。
《红楼梦》是我国历史上最优秀的古典小说,也是一部杰出的民俗文化典籍。
围绕着一个贵族家庭的兴衰成败,此书为我们展开了一幅当时真实的生活画卷,包括衣食住行、园林建筑、礼俗往来等等,处处彰显着中华民族语言文化的特色。
其译本中,目前大家公认的全译本是杨宪益、戴乃迭夫妇和大卫?霍克斯的译本,二者各有特色、不分伯仲。
本文试将杨译、霍译中的民俗文化部分译例加以对比,在此基础上对二者的翻译目的及文化取向试作探讨分析。
二、《红楼梦》民俗文化英译对比分析:根据我国民俗学家仲富兰教授的定义,“民俗”是沟通民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反映民间社区和集体的人群意愿,并主要通过人作为载体进行世代相习和传承的生生不息的一种文化现象;“民俗文化学”的研究对象既包括物质生活民俗,又包括精神生活民俗和社会行为民俗等(仲富兰,1997:17-18),范围广阔,综合性很强。
这就使得民俗文化具有一种独特的民族性、地域性、因袭性,翻译时不仅要准确地传达语义,还要注意反映其中包含的民俗事象、民族地域特色、文化心理积淀等深层次内容。
下面我们就以此为据,分三方面将《红楼梦》杨译、霍译中一些具体的民俗译例进行对比,试作分析:1. 物质生活民俗类(包括衣食住行、生产贸易等)(陶立?,2003:57):例1.第24回有这么一句话:“即使是巧媳妇也做不出没米的粥来。
霍克思《红楼梦》英译底本析论
1893年,黛玉写下了让人铭记的名句“不可能没有一段爱情故事”,《红楼梦》在当代古典小说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它是由中国著名文学家曹雪芹写成的著名古典小说,也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
19世纪中期,西方文学翻译逐步引入了中国,提出了英文赏析版本,是《红楼梦》英文版本的重要发展历程。
首先,《红楼梦》英译底本在英文表达上非常艰深,它要求翻译者不仅充分忠实于原文,而且必须要熟悉国际语言环境,进行源语言和目标语言的有机连接。
其次,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必须考虑文化背景的多样性。
中国文化特质要求翻译者更具有感染力,进行形式多元的文化传播。
最后,《红楼梦》英文本析可以把特色中国文化提升到新的高度,让外国读者见证中国古代文学的精彩,了解中国文化中的智慧和深远思想。
总之,《红楼梦》英译底本,从原文忠实度到文学表现美感,都具有显著的贡献,有力地感染着读者,以生动而中国化的描写教育着读者,令人印象深刻。
它将深刻的思想、传统的文化,以及中国一些有趣的传说传播给世界,这是一个知识的传播过程,传播给我们的是智慧,一种有内容的文化熏陶。
红楼梦英译本对比翻译分析《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巅峰之作,被誉为中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之一、由于其深刻的社会观察、丰富的人物刻画和复杂的情节结构,这本小说一直受到国内外读者的热爱和推崇。
在英语世界中,有很多不同的翻译版本,本文将对比并分析其中的几个版本。
在早期的翻译中,最有名的是杨宪益先生的翻译版本,他在1931年将《红楼梦》翻译为英文,名为"A Dream of Red Mansions"。
杨宪益的翻译对中国古典文学的推广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他没有用英文直接翻译小说的原名“红楼梦”,而是给出了一个新的名字,这可能导致读者对小说的认知产生混淆。
其次,他对一些细节和文化背景的理解可能不够深入,导致了一些翻译不准确或不恰当的地方。
后来,高鼎先生在1981年将《红楼梦》翻译为英文,名为"The Story of the Stone"。
高鼎的翻译更加准确和流畅,对于一些细节和文化背景的解读也更加全面。
他对于船仔、螃蟹等特色词汇给出了合适的解释,保留了中国文化的独特性。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高鼎将小说的名字翻译为"The Story of the Stone",强调了其中石头的重要象征意义,和小说中道出的“石头有性情”之说相一致。
这个翻译版本的问世,为西方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红楼梦》提供了很好的途径。
此外,还有一些较新的翻译出现,如董斯扬的版本"The Dream of the Red Chamber"和陈荑华的版本"A Dream of Red Mansions"等。
这些版本在语言流畅度和准确性上都有所提高,对于一些细节的解读也更加细致入微。
同时,由于翻译技术和工具的进步,这些版本还恢复了原文最初被删减或修改的部分,使读者更贴近原著。
总体而言,英译本中各个版本都有其独到之处和值得欣赏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