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储能系统电网接入标准
- 格式:doc
- 大小:169.15 KB
- 文档页数:12
电力储能系统电网接入标准RUSER redacted on the night of December 17,2020目录电力储能系统电网接入标准(企标)1目的本文件定义了研究院电力储能系统开发的全过程,本文件的制定是为了确保产品定位准确、满足法规要求、符合顾客期望,保证开发工作质量。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1.GB 2894 安全标志及其使用导则2.GB/T 12325 电能质量供电电压偏差3.GB/T 12326 电能质量电压波动和闪变4.GB 14050 系统接地的型式及安全技术要求5.GB/T 14285 继电保护和安全自动装置技术规程6.GB/T 14549 电能质量公用电网谐波7.GB/T 电气继电器第22部分第3篇:辐射电磁场干扰试验8.GB/T 电气继电器第22部分第4篇:快速瞬变干扰试验9.GB/T 量度继电器和保护装置的电气干扰试验第1部分:1MHz脉冲群干扰试验10.GB/T 量度继电器和保护装置的电气干扰试验第2部分:静电放电试验11.GB/T 15543 电能质量三相电压不平衡12.GB/T 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供电系统及所连设备谐波、谐间波的测量和测量仪器导则13.GB/T 24337-2009 电能质量公用电网间谐波14.DL/T 1040 电网运行准则15.DL/T 448 电能计量装置技术管理规定16.DL/T 584 3kV~110kV电网继电保护装置运行整定规程17.DL/T 621 交流电气装置的接地18.DL/T —101 远动设备及系统标准传输协议子集第101部分19.DL/T —104 远动设备及系统标准传输协议子集第104部分20.DL/T 645 多功能电能表通信协议21.Q/GDW 480 分布式电源接入电网技术规定22.Q/GDW 370 城市配电网技术导则23.Q/GDW 382 配电自动化技术导则24.Q/GDW 156 城市电力网规划设计导则25.IEC 61000-4-30 电磁兼容第4-30部分试验和测量技术-电能质量26.IEEE 1547 分布式电源接入电力系统标准27.IEEE Std 466 用于工商业的应急和备用电源设备分布式电力供应系统互联标准28.电监安全[2006]34号电力二次系统安全防护总体方案29.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第5号令电力二次系统安全防护规定3适用范围本规定对以电化学或电磁形式存储电能的储能系统接入配电网应遵循的原则和技术要求做了规定。
国网江苏发布《客户侧储能系统并网管理规定》(试行)近日,国网江苏省电力公司发布了《客户侧储能系统并网管理规定》(试行),以下为全文: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进一步支持江苏省客户侧储能系统加快发展,规范客户侧储能系统并网管理,提高并网服务水平,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行业标准,以及国家电网公司《储能系统接入配电网设计规范》(Q/GDW11376-2015)、《储能系统接入配电网测试规范》(Q/GDW676-2011)、《储能系统接入配电网技术规定》(Q/GDW564-2010)、《电池储能电站设计规程》(Q/GDW11265-2014)和《电网配置储能系统监控及通信技术规范》(Q/GDW 1887-2013)等技术规范,结合江苏电网实际,按照一口对外、优化并网流程、简化并网手续、提高服务效率的原则,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客户侧储能系统是指在客户所在场地建设,接入客户内部配电网,在客户内部配电网平衡消纳,并通过物理储能、电化学电池或电磁能量存储介质进行可循环电能存储、转换及释放的设备系统。
第三条本规定仅适用于35千伏及以下电压等级接入,储能功率20兆瓦以下的客户侧储能系统:第一类:10(6,20)千伏及以下电压等级接入,单个并网点储能功率不超过6兆瓦的客户侧储能系统。
第二类:10(6,20)千伏电压等级接入,单个并网点储能功率超过6兆瓦,或35千伏电压等级接入的客户侧储能系统。
第四条除第一、二类以外的客户侧储能系统,本着简便高效的原则,执行国家电网公司(以下简称国网公司)、国网江苏省电力公司(以下简称省公司)常规电源相关管理规定并做好并网服务。
第五条对客户侧储能系统接入的客户内部配电网有其他发电项目的,依发电项目相应管理规定和流程执行。
第六条客户侧储能系统并网点的电能质量应符合国家标准,工程设计和施工应满足《储能系统接入配电网技术规定》(Q/GDW564-2010)和《电池储能电站设计规程》(Q/GDW 11265-2014)等标准。
新能源电网接入技术随着全球能源需求不断增长和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新能源发电成为了能源领域的一个重要方向。
为了促进新能源的大规模应用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新能源电网接入技术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为您介绍新能源电网接入技术及其在能源领域的应用。
一、引言新能源电网接入技术是指将可再生能源与传统电网相连接,实现新能源的平稳高效地输送和利用。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传统能源主导着电网的发展,然而,由于传统能源的有限性和环境压力,人们迫切需要发展新能源电网接入技术。
二、新能源电网接入技术的分类1. 直流输电技术直流输电技术是新能源电网接入技术中的一种重要技术。
相比交流输电技术,直流输电技术具有输电损耗小、线路容量大、可方便实现电网互联等优势。
在大规模新能源发电装置接入电网时,通过采用直流输电技术,可以提高电网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2. 智能电网技术智能电网技术是新能源电网接入中的又一重要领域。
智能电网技术通过运用先进的通信、计算、调度等技术手段,实现对电力系统的快速响应和高效调度。
这种技术可以最大程度地优化能源的利用,提高电网的经济性和可持续性。
3. 储能技术储能技术是新能源电网接入技术中的关键环节。
由于可再生能源的不稳定性,在新能源电网中,储能技术可以有效平衡能源的供需关系,提高电网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目前,常见的储能技术主要包括电池储能、氢能储存、压缩空气储能等。
三、新能源电网接入技术的应用1. 电力系统调度新能源电网接入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提高电力系统的调度能力。
通过智能电网技术,可以实现对多种能源的灵活调配和优化利用,提高电力系统的运行效率和安全性。
2. 清洁能源消纳新能源电网接入技术可以实现清洁能源大规模的接纳和消纳。
通过直流输电技术,可以将分散的新能源发电装置有效地纳入电网,提高清洁能源的利用效率,减少传输损耗。
3. 能源互联网建设新能源电网接入技术的应用为能源互联网建设提供了支撑。
能源互联网是指将能源与信息通信技术相结合,实现能源的高效、智能、跨地域的输送和利用。
目次1范围 (1)2规范性引用文件 (1)3术语和定义 (2)4 总体要求 (4)5 系统分类和架构 (4)6 总体性能 (5)7 压缩储能系统 (5)8 储气系统 (6)9 储换热系统 (6)10 膨胀释能系统 (7)11 电气系统 (7)12 仪表与控制系统 (8)13 辅助系统 (9)14 性能试验 (9)附录A(资料性)压缩空气储能系统构架图 (17)附录B(资料性)试验数据记录表 (21)附录C(资料性)试验结果修正方法 (25)电力储能用压缩空气储能系统技术要求1 范围本文件规定了电力储能用压缩空气储能系统系统分类和架构、总体性能、压缩储能系统、储气系统、储换热系统、膨胀释能系统、电气系统、仪表与控制系统、辅助系统技术要求和性能试验等内容。
本文件适用于额定放电功率在1MW及以上且额定放电容量在0.5MWh以上的压缩空气储能系统,其他功率等级及容量的压缩空气储能系统可参照执行。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
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150 (所有部分)压力容器GB/T 151 热交换器GB/T 311.1 绝缘配合第1部分:定义、原则和规则GB/T 311.2 绝缘配合第2部分:使用导则GB/T 2624.2 用安装在圆形截面管道中的差压装置测量满管流体流量第2部分:孔板GB/T 7064 隐极同步发电机技术要求GB/T 9711 石油天然气工业管线输送系统用钢管GB/T 14285 继电保护和安全自动装置技术规程GB/T 22239 信息安全技术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GB/T 22240 信息安全技术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定级指南GB 23971 有机热载体GB/T 25058 信息安全技术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实施指南GB/T 25357 石油、石化及天然气工业流程用容积式回转压缩机GB/T 25630 透平压缩机性能试验规程GB/T 31130 科里奥利质量流量计GB/T 36293 火力发电厂分散控制系统技术条件GB/T 36376 太阳能熔盐(硝基型)GB 36572 电力监控系统网络安全防护导则GB 38755 电力系统安全稳定导则GB/T 40594 电力系统网源协调技术导则GB 50057 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附条文说明)GB 50058 爆炸危险环境电力装置设计规范GB/T 50062 电力装置的继电保护和自动装置设计规范1GB/T 50063 电力装置电测量仪表装置设计规范GB/T 50064 交流电气装置的过电压保护和绝缘配合设计规范GB/T 50065 交流电气装置的接地设计规范GB 50116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GB 50217 电力工程电缆设计标准GB 50229 火力发电厂与变电站设计防火标准DL/T 544 电力通信运行管理规程DL/T 1870 电力系统网源协调技术规范DL/T 2528 电力储能基本术语DL/T 5003 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设计规程DL/T 5202 电能量计量系统设计规程DL/T 5364 电力调度数据网络工程初步设计内容深度规定DL/T 5390 发电厂和变电站照明设计技术规定DL/T 5506 电力系统继电保护设计技术规范DL/T 5182 火力发电厂仪表与控制就地设备安装、管路、电缆设计规程JB 4732 钢制压力容器分析设计标准JB/T 4734 铝制焊接容器JB/T 6443.1 石油、化学和气体工业用轴流、离心压缩机及膨胀机-压缩机第1部分:一般要求JB/T 6443.2 石油、化学和气体工业用轴流、离心压缩机及膨胀机-压缩机第2部分:离心与轴流式压缩机JB/T 6443.3 石油、化学和气体工业用轴流、离心压缩机及膨胀机-压缩机第3部分:整体齿轮增速型压缩机JB/T 6443.4 石油、化学和气体工业用轴流、离心压缩机及膨胀机-压缩机第4部分:膨胀机-压缩机NB/T 10938 绕管式热交换器NB/T 47004.1 板式热交换器第1部分:可拆卸板式热交换器NB/T 47004.2 板式热交换器第2部分:焊接板式热交换器NB/T 47006 铝制板翅式热交换器TSG 21 固定式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3 术语和定义DL/T 2528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0.5MW/2MWh储能系统方案目录1.项目背景描述 (3)1.1项目名称 (3)1.2项目概况 (3)2.电气技术方案 (3)2.1方案概述 (3)2.2双向逆变器(PCS) (5)2.3电池管理系统 (7)2.3.1BMU功能及规格介绍 (10)2.3.2BCMS功能及规格介绍 (11)2.3.3BAMS功能及规格介绍 (13)2.4 监控与调度管理系统 (16)3.电池技术方案 (17)4.储能系统现阶段应用功能介绍 (22)5.系统配置清单 (25)6.系统运行及维护 (26)6.1系统投运 (26)6.2系统运行 (26)6.3系统维护 (26)6.4运行环境 (27)7.运输与储存 (27)7.1运输 (28)7.2储存 (28)1.项目背景描述1.1项目名称本项目为0.5MW/2MWh,系统设计为两个1MWh储能并联成2MWh,单个1MWh储能放置在40尺集装箱内。
0.5MWPCS置入其中一个集装箱内。
1.2项目概况2.电气技术方案2.1方案概述对应于1MWh的储能系统,需要配置一个由交流配电柜为核心,以后台管理系统为智能中心的交流配电调节系统。
储能系统原理图1MWh的储能系统由双向变流器、储能电池组、双向变流器控制系统、能量均衡控制系统、电池管理系统组成。
整个储能系统由一个监控与调度管理系统控制,通过网络协调各组成部分的工作。
2.2双向逆变器(PCS)双向逆变器的主要作用,是按照监控调度系统的指令实现电池堆与交流母线之间的能量交换。
一方面,在充放电过程中满足电网对储能系统电压、电流各方面的指标要求,实现储能系统与电网之间频率的匹配;另一方面,满足电池堆充放电过程中的电压、电流、功率等指标的要求,保证充放电过程的高效、可控、安全;同时,还要对自身的状态实施可靠的监控和保护。
双向逆变器主电路拓扑图双向逆变器外观图500KW双向并网逆变器主要参数表2.3电池管理系统整个电池管理系统主要有以下模块组成:1、BMU(Battery Management Unit):电池组管理单元,负责管理串联电池组单元。
×××储能电站储能电站接入电网技术性能调试方案2020年10月29日目录一、项目简介 (3)二、设备命名及调度管理范围划分 (4)三、相关批复及设备参数 (4)四、组织措施 (6)五、测试原理 (9)六、测试项目及方法 (12)一、项目简介本项目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酒泉市瓜州县,由瓜州×××有限公司投资建设,项目总投资4.01亿元,占地面积36550㎡。
采用集中式建设,项目于2018年11月开工建设,站址中心位于北纬 40°36′,东经96°25′,海拔1195~1210m,距布隆吉330kV 变电站西约0.9km。
项目于2018年10月15日取得瓜州县能源局下发【2018】××号《关于瓜州×××有限公司60MW/240MWh大型储能项目备案的通知》。
工程站址区为戈壁滩,地形较为平缓、开阔,局部略有起伏,交通便利,物资能到达施工区域。
项目建设规模为60MW/240WMh,由1个2MW/8MWh、2个3MW/12MWh 及13个4MW/16MWh,总计16个储能单元组成,其中2MW/8MWh储能单元经由容量为2000kVA双分裂变压器、3MW/12MWh 储能单元经由容量为3000kVA双分裂变压器升压及4MW/16MWh储能单元经由容量为4000kVA双分裂变压器分别升压至35kV后,分3回35kV电缆集电线路接入本工程新建110kV升压站,经主变升压至110kV后接入电网330kV布隆吉站。
110kV升压站配置1台110kV主变,主变容量为63MVA,电压等级为115±8*1.25%/37kV,110kV 侧采用线变组接线;35kV侧采用单母线接线,35kV母线上配置3回35kV 储能进线柜、1回站用变柜、1回母线设备柜、1回主变进线柜。
×××储能电站共计99台储能集装箱,电池集装箱90台,PCS 集装箱9台。
目录1 目的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适用范围 (2)4 术语和定义 (2)5 一般性技术规定主要技术指标 (3)6 接口装置 (4)7 接地与安全 (4)7.1 接地 (4)7.2 安全标识 (4)8 电能质量 (4)8.1 一般性要求 (4)8.2 谐波和畸变 (5)8.3 电压波动和闪变 (5)8.4 电压偏差 (5)8.5 电压不平衡 (5)8.6 直流分量 (5)9 功率控制与电压调节 (6)9.1 有功功率控制 (6)9.2 电压/无功调节 (6)9.3 异常响应 (6)10 继电保护与安全自动装置 (8)10.1 一般性要求 (8)10.2 元件保护 (8)10.3 系统保护 (8)10.4 故障信息 (8)10.5 同期并网 (8)11 自动化与通信 (8)11.1 基本要求 (8)11.2 正常运行信息 (9)12 电能计量 (9)电力储能系统电网接入标准(企标)1目的本文件定义了研究院电力储能系统开发的全过程,本文件的制定是为了确保产品定位准确、满足法规要求、符合顾客期望,保证开发工作质量。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1.GB 2894 安全标志及其使用导则2.GB/T 12325 电能质量供电电压偏差3.GB/T 12326 电能质量电压波动和闪变4.GB 14050 系统接地的型式及安全技术要求5.GB/T 14285 继电保护和安全自动装置技术规程6.GB/T 14549 电能质量公用电网谐波7.GB/T 14598.9 电气继电器第22部分第3篇:辐射电磁场干扰试验8.GB/T 14598.10 电气继电器第22部分第4篇:快速瞬变干扰试验9.GB/T 14598.13 量度继电器和保护装置的电气干扰试验第1部分:1MHz脉冲群干扰试验10.GB/T 14598.14 量度继电器和保护装置的电气干扰试验第2部分:静电放电试验11.GB/T 15543 电能质量三相电压不平衡12.GB/T 17626.7 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供电系统及所连设备谐波、谐间波的测量和测量仪器导则13.GB/T 24337-2009 电能质量公用电网间谐波14.DL/T 1040 电网运行准则15.DL/T 448 电能计量装置技术管理规定16.DL/T 584 3kV~110kV电网继电保护装置运行整定规程17.DL/T 621 交流电气装置的接地18.DL/T 634.5—101 远动设备及系统标准传输协议子集第101部分19.DL/T 634.5—104 远动设备及系统标准传输协议子集第104部分20.DL/T 645 多功能电能表通信协议21.Q/GDW 480 分布式电源接入电网技术规定22.Q/GDW 370 城市配电网技术导则23.Q/GDW 382 配电自动化技术导则24.Q/GDW 156 城市电力网规划设计导则25.IEC 61000-4-30 电磁兼容第4-30部分试验和测量技术-电能质量26.IEEE 1547 分布式电源接入电力系统标准27.IEEE Std 466 用于工商业的应急和备用电源设备C22.3 NO.9 分布式电力供应系统互联标准28.电监安全[2006]34号电力二次系统安全防护总体方案29.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第5号令电力二次系统安全防护规定3适用范围本规定对以电化学或电磁形式存储电能的储能系统接入配电网应遵循的原则和技术要求做了规定。
国家能源局关于促进新型储能并网和调度运用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家能源局•【公布日期】2024.04.02•【文号】国能发科技〔2024〕26号•【施行日期】2024.04.02•【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能源科技正文国家能源局关于促进新型储能并网和调度运用的通知国能发科技〔2024〕26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能源局,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城市管理委,各派出机构,有关中央企业: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落实《关于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发改能源规〔2021〕1051号)、《新型储能项目管理规范(暂行)》(国能发科技规〔2021〕47号)、《关于进一步推动新型储能参与电力市场和调度运用的通知》(发改办运行〔2022〕475号)有关要求,规范新型储能并网接入管理,优化调度运行机制,充分发挥新型储能作用,支撑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总体要求(一)准确把握新型储能功能定位。
新型储能是指除抽水蓄能外,以输出电力为主要形式,并对外提供服务的储能技术,具有建设周期短、布局灵活、响应速度快等优势,可在电力系统运行中发挥调峰、调频、调压、备用、黑启动、惯量响应等多种功能,是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支撑技术。
随着装机规模迅速增长,新型储能在促进新能源开发消纳和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等方面的作用正在逐步显现。
应结合新型储能功能定位和市场化要求,进一步规范新型储能并网管理,持续完善新型储能调度机制,保障新型储能合理高效利用,有力支撑新型电力系统建设。
(二)明确接受电力系统调度新型储能范围。
接入电力系统并签订调度协议的新型储能,可分为调度调用新型储能和电站自用新型储能两类。
调度调用新型储能指具备独立计量装置,并且按照市场出清结果或电力调度机构指令运行的新型储能,包括独立储能电站、具备条件独立运行的新能源配建储能等;电站自用新型储能指与发电企业、用户等联合运行,由发电企业、用户等根据自身需求进行控制的新型储能,包括未独立运行的新能源配建储能、火电联合调频储能、具备接受调度指令能力的用户侧储能等。
储能电站接入系统技术要求1 并网要求1.1储能电站接入电网的设计应满足国家标准《电化学储能系统接入电网技术规定》GB/T 36547的要求。
1.2 储能电站有功、无功功率控制应满足应用需求,动态响应速度应满足并网调度协议的要求。
1.3 电站的无功补偿装置配置应按照电力系统无功补偿就地平衡、便于调整电压和满足功能定位需求的原则配置。
1.4 并网运行模式下,不参与系统无功调节时,电化学储能电站并网点处超前或滞后功率因数应不小于0.95。
1.5 电站的接地型式应与接入电网的接地型式一致,不应抬高接入电网点原有的过电压水平和影响原有电网的接地故障保护配合设置。
2 继电保护及安全自动装置2.1 继电保护及安全自动装置配置应满足可靠性、选择性、灵敏性、速动性的要求。
2.2 继电保护及安全自动装置设计应满足电力网络结构、储能电站电气主接线的要求,并应满足电力系统和储能电站的各种运行方式要求。
2.3 继电保护和安全自动装置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继电保护和安全自动装置技术规程》GB/T 14285的规定。
2.4 通过110kV及以上电压等级专线方式接入系统的储能电站应配置光纤电流差动保护作为主保护。
2.5 通过10(6)kV~35kV(66kV)电压等级专线方式接入系统的储能电站宜配置光纤电流差动或方向保护作为主保护。
2.6 通过10(6)kV~110kV电压等级采用线变组方式接入系统的储能电站,应按照电压等级配置相应变压器保护。
2.7 储能电站35kV及以上电压等级的母线宜设置母线保护。
2.8 储能单元直流侧的保护可由储能变流器及电池管理系统共同完成,储能变流器及电池管理系统的保护配置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电化学储能系统储能变流器技术规范》GB/T 34120以及现行国家标准《储能电站用锂离子电池管理系统技术规范》GB/T 34131要求。
2.9 故障记录装置的配置宜根据建设规模、故障分析需求确定,大型储能电站应配置专用故障记录装置。
电化学储能电站电气系统要求1 电气主接线1.1 电气主接线应根据电化学储能电站的电压等级、规划容量、线路和变压器连接元件总数、储能单元设备特点等条件确定,并应满足供电可靠、运行灵活、操作检修方便、投资节约和便于过渡或扩建等要求。
1.2 高压侧接线型式应根据电力系统及电化学储能电站对主接线可靠性及运行方式的要求确定,可采用单母线、单母线分段等简单接线形式。
当电化学储能电站经双回路接入系统时,宜采用单母线分段接线,并宜符合下列要求:1 小型储能电站可采用线变组、单母线接线等;2 中型储能电站可采用单母线或单母线分段接线等;3 大型储能电站可采用单母线分段接线、双母线接线等。
1.3 储能电站高压侧母线电压应根据接入电网的要求和储能电站的安装容量,经技术经济比较后确定,并宜符合下列规定:1 小型储能电站宜采用0.4kV~20kV及以下电压等级;2 中型储能电站宜采用10kV~110kV电压等级;3 大型储能电站宜采用220kV及以上电压等级。
2 电气设备选择2.1 电气设备性能应满足电化学储能电站各种运行方式的要求。
2.2 电气设备和导体选择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3~110kV高压配电装置设计规范》GB 50060,《220kV~750kV变电站设计技术规程》DL/T 5218、《高压配电装置设计规范》DL/T 5352和《导体和电器选择设计规程》DL/T 5222的规定。
对于20kV及以下储能电站还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20kV及以下变电所设计规范》GB 50053的规定。
2.3 储能电站变压器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要求:1 应优先选用自冷式、低损耗电力变压器;2 储能单元就地变压器宜选用无励磁调压变压器,当无励磁调压变压器不能满足电力系统调压要求时,应采用有载调压电力变压器;3 当多台储能变流器并联有谐波和环流抑制需求时,就地变压器可选用分裂绕组变压器。
2.4 配电装置型式选择应根据环境条件确定。
66kV及以上电压等级配电装置,在大气污秽严重、场地受限、高抗震设防烈度、高海拔环境条件下,宜采用气体绝缘封闭组合电器,在大气严重污秽地区,可采用户内式。
一、概述山东是我国煤炭资源最为丰富的省份之一,同时也是能源消费大省。
为了应对能源供需不平衡、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以及消减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的问题,山东省积极推动新能源产业的发展。
共享储能电站作为新能源发展的关键环节,对于平衡电力负荷、提升电网安全性和稳定性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
制定山东共享储能电站技术标准是十分必要的。
二、共享储能电站概述共享储能电站是指通过储能设备对电网进行调峰、调频和电能调度,实现多种能源的协同利用和高效供能的一种新型电站。
目前,山东省已建成和正在建设的共享储能电站通过对光伏、风电、火电等多种能源的协同利用,有效解决了可再生能源波动性大、间歇性强的问题,提高了整个电网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三、共享储能电站技术标准的必要性1.规范产业发展制定共享储能电站技术标准是对产业发展的有力规范,可以指导电站建设、装备配备及运行管理的相关工作,促进共享储能电站产业规范化发展。
2.提高设备质量技术标准的制定能够规范设备设计、生产及安装的要求,从而提高设备的质量和可靠性,确保电站正常运行。
3.推动技术进步通过制定技术标准,能够促进技术创新、推动行业发展,加快共享储能电站技术的迭代更新和提升,提高我国在该领域的国际竞争力。
四、共享储能电站技术标准制定的基本原则1.适用性原则技术标准应当与国家政策法规相衔接,符合我国能源发展规划及山东省实际情况,对不同类型的共享储能电站均有适用性。
2.先进性原则技术标准应当立足当前技术水平、瞄准国际先进水平,推动我国共享储能电站技术的先进应用和发展。
3.科学性原则技术标准应当科学合理,基于充分的技术研究和实践经验,确保标准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4.灵活性原则技术标准应当具有一定的灵活性,能够适应不同共享储能电站的具体应用需求,确保标准在实际中的可操作性和可推广性。
五、共享储能电站技术标准的内容1.建设规划及选址标准包括共享储能电站规划的技术经济评估、选址要求及环境影响评价等方面的要求。
IEEE 正式批准新标准 IEEE 2030(TM)IEEE 2030IEEE 2030IEEE 2030" title="IEEE 2030">IEEE 2030" title="IEEE 2030">IEEE 2030" title="IEEE 2030">IEEE 2030北京2011年9月28日电 /美通社亚洲/ --IEEE-SA 标准理事会在9月份召开的会议上批准了IEEE 2030TM -《IEEE P2030 能源技术和信息技术与电力系统(EPS)、最终应用及负荷的智能电网互操作性指南》,这对 IEEE 标准协会(IEEE-SA)来说,将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里程碑。
IEEE 2030为全球领先的智能电网的互操作性提供了实用工具和基础知识指南,这对开发基础设施路线图的公共机构、计划建设智能电网系统和应用的制造商、进行研究的科学家、制定条例的政府官员和正在为 IEEE 制定其他标准的标准制定组织(SDOs)来说都意义重大。
IEEE 2030项目工作组和最终投票表决过程由全球各地代表组成参与,来自世界各地的包括澳大利亚、中国、印度、日本、朝鲜共和国、新加坡和北美、欧洲和拉丁美洲在内的许多国家都参与其中。
IEEE P2030工作组主席、美国国家可再生能源实验室(NREL)总工程师以及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NIST) IEEE 智能电网专家 Dick DeBlasio 称:“世界各地的志愿者们为该标准献计献策,提出了各种举措,并结合他们各自的技术特点和技术词汇、商业周期和资产化结构。
国家、企业和产业在独立研发全球相关技术时,不同的研发成果可能不兼容。
但这一次,参与者们在这一过程中成功的排除了这一障碍,造就了世界系统中的第一个基础标准,这一标准宣告智能电网的互连性和互操作性技术的实现,而且它仅花费两年,就平稳迅速地达成了目标。
储能系统在一次调频中的应用及国际标准随着可再生能源的快速发展,储能系统作为一种重要的能源调节手段,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应用。
其中,储能系统在一次调频中的应用备受关注。
本文将从储能系统在一次调频中的作用和应用、国际标准的制定和应用等方面展开讨论。
一、储能系统在一次调频中的作用和应用1.1 储能系统的概念及分类储能系统是指能够将电能转化成其他形式的能量,并在需要时将其重新转化为电能供电的设备。
根据储能介质的不同,储能系统可以分为电池储能、超级电容储能、红外光热储能等不同类型。
其中,电池储能作为电网调频的重要手段,应用广泛。
1.2 储能系统在一次调频中的作用一次调频是指对电力系统在短时间内(通常为几十秒至几分钟)进行频率、有功功率和电压的调节。
在传统的电力系统中,这一调节主要依靠机组的调度。
而随着可再生能源和分布式能源的大规模接入,传统的机组调节方式已经无法满足需求,储能系统成为了一种重要的调节手段。
储能系统可以在发电厂、变电站等处接入电网,对系统进行频率、有功功率的调节,从而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在电力系统中,储能系统可以通过控制充放电过程,调节输出功率,以实现对系统频率和有功功率的调节。
储能系统可以应用于频率调节、无功补偿、峰谷平衡等方面,为电网的稳定运行提供支持。
储能系统还可以与可再生能源站和分布式能源站相结合,提高系统的整体容量和效率,减少对传统机组的依赖。
二、国际标准的制定和应用2.1 国际电工委员会(IEC)的作用国际电工委员会(International Electrotechnical Commission)是一个专门制定国际标准的非政府组织。
IEC致力于推动电气、电子和相关技术的标准化,为全球电力行业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在储能系统领域,IEC起着重要的作用。
2.2 IEC关于储能系统的标准IEC在储能系统领域制定了一系列的国际标准,用于规范储能系统的设计、制造、安装和运行。
这些标准涵盖了储能系统的性能、安全、可靠性等方面,为储能系统的应用和推广提供了技术支持。
储能电站接入电网电能质量评估分析摘要:随着新能源的快速增长,风光波动性、不稳定性和随机性给电力安全稳定带来了显著影响,持续性阴雨天、静风天也会引起光伏、风电为主体的电力系统出现断供风险。
储能可实现电力系统的灵活控制与经济调节,为平滑新能源发电出力、辅助服务和电力负荷削峰填谷方面提供有效手段,能很好地解决新能源的波动性与不确定性问题,为电网运行提供调峰、调频、备用、黑启动、需求响应支撑等多种服务。
储能电站为大规模新能源的接入与电网安全稳定运行提供了基础保障,能从系统层面有效提升电力系统运行效率,是构建能源互联网、促进电网转型升级和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途径与措施。
关键词:储能电站;接入电网;电能质量评估1电网概况1.1电网负荷全区电力负荷稳定,负荷峰谷差较小,工业用电占社会用电的比重较高,电网负荷率不低于93%,具备较好的备用容量条件,能够满足大规模风电接入需求。
从全年用电负荷角度分析,全区最大负荷出现在11月份,主要原因是灌溉负荷和冬季取暖负荷在此时间段的快速增长。
进入1月份、2月份后,尤其在春节前后,工业负荷明显降低,部分工业处于停运状态,使得这一时间段成为全年最小负荷月份;从日内用电负荷角度分析,全区电网负荷波动特点与工业生产特点密切相关,即在8∶00、16∶00、24∶00期间出现较大波动。
1.2电源网架在全区电网统调总装机容量中,火电、水电、风电和光伏装机分别占81.7%、2.1%、13.5%和2.7%。
其中,火电机组中的供热机组比重较高,占330MW及以下的火电机组装机容量的49%,在冬季全开供热机组的情况下,电网调峰能力受到较大程度影响。
全区共有32座风电场,装机容量为2650MW,大规模风电接入电网的特点为:以分散接入为主,局部集中接入。
2背景测试和限值计算2.1背景测试为准确分析储能电站接入系统引起的电能质量问题,要明确储能电站上级变电站公共母线的背景电能质量情况。
应使用专业仪器进行电能质量背景测试,测试时间应大于1个完整的生产周期(24h)。
目錄1 目の (1)2 規範性引用檔 (1)3 適用範圍 (2)4 術語和定義 (2)5 一般性技術規定主要技術指標 (3)6 介面裝置 (4)7 接地與安全 (4)7.1 接地 (4)7.2 安全標識 (4)8 電能品質 (4)8.1 一般性要求 (4)8.2 諧波和畸變 (5)8.3 電壓波動和閃變 (5)8.4 電壓偏差 (5)8.5 電壓不平衡 (5)8.6 直流分量 (5)9 功率控制與電壓調節 (6)9.1 有功功率控制 (6)9.2 電壓/無功調節 (6)9.3 異常回應 (6)10 繼電保護與安全自動裝置 (8)10.1 一般性要求 (8)10.2 元件保護 (8)10.3 系統保護 (8)10.4 故障資訊 (8)10.5 同期並網 (8)11 自動化與通信 (8)11.1 基本要求 (8)11.2 正常運行資訊 (9)12 電能計量 (9)電力儲能系統電網接入標準(企標)1目の本文件定義了研究院電力儲能系統開發の全過程,本文件の制定是為了確保產品定位準確、滿足法規要求、符合顧客期望,保證開發工作品質。
2規範性引用檔下列檔對於本文件の應用是必不可少の,凡是注日期の引用檔,僅注日期の版本適用於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の引用檔,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の修改單)適用於本文件。
1.GB 2894 安全標誌及其使用導則2.GB/T 12325 電能品質供電電壓偏差3.GB/T 12326 電能品質電壓波動和閃變4.GB 14050 系統接地の型式及安全技術要求5.GB/T 14285 繼電保護和安全自動裝置技術規程6.GB/T 14549 電能品質公用電網諧波7.GB/T 14598.9 電氣繼電器第22部分第3篇:輻射電磁場干擾試驗8.GB/T 14598.10 電氣繼電器第22部分第4篇:快速瞬變干擾試驗9.GB/T 14598.13 量度繼電器和保護裝置の電氣干擾試驗第1部分:1MHz脈衝群干擾試驗10.GB/T 14598.14 量度繼電器和保護裝置の電氣干擾試驗第2部分:靜電放電試驗11.GB/T 15543 電能品質三相電壓不平衡12.GB/T 17626.7 電磁相容試驗和測量技術供電系統及所連設備諧波、諧間波の測量和測量儀器導則13.GB/T 24337-2009 電能品質公用電網間諧波14.DL/T 1040 電網運行準則15.DL/T 448 電能計量裝置技術管理規定16.DL/T 584 3kV~110kV電網繼電保護裝置運行整定規程17.DL/T 621 交流電氣裝置の接地18.DL/T 634.5—101 遠動設備及系統標準傳輸協議子集第101部分19.DL/T 634.5—104 遠動設備及系統標準傳輸協議子集第104部分20.DL/T 645 多功能電能表通信協議21.Q/GDW 480 分佈式電源接入電網技術規定22.Q/GDW 370 城市配電網技術導則23.Q/GDW 382 配電自動化技術導則24.Q/GDW 156 城市電力網規劃設計導則25.IEC 61000-4-30 電磁相容第4-30部分試驗和測量技術-電能品質26.IEEE 1547 分佈式電源接入電力系統標準27.IEEE Std 466 用於工商業の應急和備用電源設備C22.3 NO.9 分佈式電力供應系統互聯標準28.電監安全[2006]34號電力二次系統安全防護總體方案29.國家電力監管委員會第5號令電力二次系統安全防護規定3適用範圍本規定對以電化學或電磁形式存儲電能の儲能系統接入配電網應遵循の原則和技術要求做了規定。
與分佈式電源通過同一個變流器接入電網の儲能元件應參照Q/GDW480《分佈式電源接入電網技術規定》執行。
4術語和定義1)儲能系統energy storage system本規定所涉及の儲能系統是指通過電化學電池或電磁能量存儲介質進行可迴圈電能存儲、轉換及釋放の設備系統。
2)變流器converter轉變電源電壓、頻率、相數和其他電量或特性の電器設備,主要包括整流器、逆變器、交流變流器和直流變流器。
3)接入點point of interconnection儲能系統與配電網の連接處。
其接入の方式分為允許通過公共連接點向公用電網送電和不允許通過公共連接點向公用電網送電兩種類型。
4)公共連接點point of common coupling(PCC)電力系統中一個以上用戶の連接處。
5)儲能系統短路容量energy storage system short-circuit capacity儲能系統在規定運行方式下,儲能系統內部發生短路時の視在功率。
6)介面interface儲能系統與公用電網按規範互連の共用介面。
7)電磁干擾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任何能中斷、阻礙、降低或限制電氣設備有效性能の電磁能量。
8)系統接地system earthing為使系統安全穩定運行所做の接地,通常是通過電氣設備の中性點來進行の,也稱為工作接地。
系統中性點接地方式主要有三種:直接接地、經阻抗接地和不接地。
9)間諧波interharmonics非工頻頻率整數倍の諧波。
10)荷電狀態charge state儲能設備當前容量與額定容量の比值,常用百分數表示。
5一般性技術規定主要技術指標a)儲能系統接入配電網及儲能系統の運行、監控應遵守相關の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和企業標準。
b)儲能系統可通過三相或單相接入配電網,其容量和接入點の電壓等級:200kW以上儲能系統宜接入10kV(6kV)及以上電壓等級配電網;200kW及以下儲能系統接入220V/380V電壓等級配電網。
c)儲能系統接入配電網不得危及公眾或操作人員の人身安全。
d)儲能系統接入配電網不應對電網の安全穩定運行產生任何不良影響。
e)儲能系統接入配電網後公共連接點處の電能品質應滿足相關標準の要求。
f)儲能系統接入配電網不應改變現有電網の主保護配置。
g)儲能系統短路容量應小於公共電網接入點の短路容量。
h)儲能設備最大充放電電流值不應大於其接入點の短路電流值の10%。
6介面裝置1.在儲能系統與公用電網の連接點處應採用易操作、可閉鎖、具有手動和自動操作の斷路器,同時安裝具有可視中斷點の隔離開關。
2.儲能系統の介面裝置應滿足相應電壓等級の電氣設備耐壓水準。
3.儲能系統介面裝置應能抵抗下述標準規定の電磁干擾類型和等級:a)GB/T14598.13規定の嚴酷等級為3級の1MHz和100kHzの脈衝群干擾;b)GB/T14598.10規定の嚴酷等級為3級の快速脈衝群干擾;c)GB/T14598.14規定の嚴酷等級為3級の靜電放電干擾;d)GB/T14598.9規定の嚴酷等級為3級の輻射電磁場干擾。
7接地與安全7.1 接地a)通過10kV(6kV)~35kV電壓等級接入の儲能系統接地方式應與其接入の配電網側系統接地方式保持一致,並應滿足人身設備安全和保護配合の要求。
通過380V電壓等級並網の儲能系統應安裝有防止過電壓の保護裝置,並應裝設終端剩餘電流保護器。
b)儲能系統の接地應符合GB 14050和DL/T 621の相關要求。
7.2 安全標識a)連接儲能系統和電網の設備應有醒目標識。
標識應標明“警告”、“雙電源”等提示性文字和符號。
標識の形狀、顏色、尺寸和高度按照GB 2894規定執行。
b)通過10kV(6kV)~35kV電壓等級接入の儲能系統,應根據GB 2894の規定,在電氣設備和線路附近標識“當心觸電”等提示性文字和符號。
8電能品質8.1 一般性要求1.儲能系統接入配電網後公共連接點處の電能品質,在諧波、間諧波、電壓偏差、電壓不平衡、直流分量等方面應滿足國家相關標準の要求。
2.在儲能系統公共連接點處應裝設A類電能品質線上監測裝置。
對於接入10kV(6kV)~35kV電壓等級の儲能系統,電能質量數據應能夠遠程傳送,滿足電網企業對電能品質監測の要求。
對於接入220V /380V電壓等級の儲能系統,應能存儲一年及以上の電能質量數據,以備電網企業調用。
注:A類電能品質線上監測裝置應滿足GB/T 17626.7標準の要求。
8.2 諧波和畸變1.儲能系統接入配電網後,公共連接點處の諧波電壓應滿足GB/T 14549の規定,並滿足電力行業電能品質技術管理相關標準の要求。
2.儲能系統接入配電網後,公共連接點處の總諧波電流分量應滿足GB/T14549の規定。
儲能系統向電網注入の諧波電流允許值應按儲能系統安裝容量與其公共連接點の供電設備容量之比進行分配。
8.3 電壓波動和閃變1.儲能系統啟停和並網,公共連接點處の電壓波動和閃變應滿足GB/T 12326の規定。
2.因儲能系統引起公共連接點處電壓變動值與電壓變動頻度、電壓等級有關時,具體限值應按照Q/GDW 480有關規定執行。
3.儲能系統在公共連接點引起の電壓閃變限值應根據儲能系統安裝容量占接入點公用電網供電容量の比例、系統電壓等級按照GB/T 12326の三級規定執行。
8.4 電壓偏差儲能系統接入配電網後,公共連接點の電壓偏差應符合GB/T 12325の規定:1.35kV公共連接點電壓正、負偏差の絕對值之和不超過標稱電壓の10%(注:如供電電壓上下偏差同號(均為正或負)時,按較大の偏差絕對值作為衡量依據)。
2.20kV及以下三相電壓偏差不超過標稱電壓の±7%。
3.220V單相電壓偏差不超過標稱電壓の+7%,-10%。
8.5 電壓不平衡1.儲能系統接入配電網後,公共連接點の三相電壓不平衡度應不超過GB/T15543規定の限值,公共連接點の負序電壓不平衡度應不超過2%,短時不應超過4%。
2.由儲能系統引起の負序電壓不平衡度應不超過1.3%,短時不超過2.6%。
8.6 直流分量1.儲能系統經變壓器接入配電網の,向電網饋送の直流電流分量不應超過其交流額定值の0.5%。
2.儲能系統不經變壓器接入電網の,向電網饋送の直流分量應小於其交流額定值の1%。
9功率控制與電壓調節9.1 有功功率控制1.控制要求a)儲能系統應具備就地充放電控制功能。
接入10kV(6kV)~35kV配電網の儲能系統,還應同時具備遠方控制功能,並應遵循分級控制、統一調度の原則,根據電網調度部門指令,控制其充放電功率。
b)儲能系統の動態回應速度應滿足電網運行の要求。
2.啟停和充放電切換a)儲能系統の啟停和充放電切換應按儲能系統所有者與電網經營企業簽訂の並網電量購銷合同執行。
通過10kV(6kV)~35kV電壓等級接入の儲能系統の啟停和充放電切換應執行電網調度部門の指令。
b)儲能系統の啟停和充放電切換不應引起公共連接點處の電能品質指標超出規定範圍。
c)由儲能系統切除或充放電切換引起の公共連接點功率變化率不應超過電網調度部門規定の限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