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性粒细胞病理性增多常见于哪些情况
- 格式:docx
- 大小:11.45 KB
- 文档页数:1
7原因导致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偏高中性粒细胞是人体内一种重要的白细胞,它们在免疫系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吞噬和消化病原体来保护人体免受感染。
正常情况下,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在血液中应该在40%左右,但是当百分比偏高时,可能意味着身体出现了一些问题。
接下来我们将探讨一下七个原因导致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偏高的情况。
1.感染和炎症感染和炎症是导致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偏高最常见的原因之一。
当人体受到感染或发生炎症时,免疫系统会释放一种叫做白细胞介素-1的化学物质,这会刺激骨髓产生更多的中性粒细胞,以应对感染和炎症的挑战。
当我们身体中有感染或炎症时,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就会因此而升高。
2.应激与焦虑身体处于长期的应激状态或者焦虑状态也会导致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偏高。
在压力下,肾上腺会释放一种叫做肾上腺素的荷尔蒙,这会刺激骨髓产生更多的白细胞,包括中性粒细胞。
长期的焦虑状态会导致中性粒细胞百分比的升高。
4.疾病和感染一些疾病和感染也会导致中性粒细胞百分比的升高。
比如白血病、淋巴瘤、骨髓纤维化等恶性疾病,以及病毒感染、细菌感染等感染性疾病,都会导致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升高。
当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偏高时,需要考虑是否存在潜在的疾病和感染。
5.药物和化疗一些药物和化疗也可能导致中性粒细胞百分比的升高。
比如促红素、激素、抗生素和肿瘤化疗药物等,都可能刺激骨髓产生更多的中性粒细胞,以应对药物的挑战。
在使用这些药物和进行化疗时,可能会导致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偏高。
7.饮食和营养饮食和营养也可能影响中性粒细胞百分比。
比如缺乏维生素B12和叶酸,或者摄入过多的糖、脂肪和盐,都可能导致免疫系统功能紊乱,从而影响中性粒细胞的产生和功能。
饮食和营养也需要合理调整,以维持中性粒细胞百分比的正常水平。
中性粒细胞百分比的偏高可能是由于感染和炎症、应激与焦虑、创伤和过度运动、疾病和感染、药物和化疗、休克和失血、饮食和营养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
当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偏高时,需要考虑是否存在这些潜在的原因,以便及时采取措施来调整和恢复正常水平。
临床执业医师血液系统精讲复习:中性粒细
胞增多
中性粒细胞增多
(一)诊断标准
外周血白细胞总数成人高于10×109/L,中性粒细胞的百分数又超过70%时,称为中性粒细胞增高。
在生理情况下,中性粒细胞亦可因如饱餐、情绪激动、剧烈运动、高温、严寒以及新生儿、月经期、妊娠5个月以上、分娩时,引起中性粒细胞一过性增多。
一日内下午较早晨为高。
关于病理性中性粒细胞增多的病因见后。
(二)病因
1.反应性中性粒细胞增多
常见的原因有:①急性感染:细菌、病毒(出血热,乙脑,传单,狂犬病)、立克次体、螺旋体、寄生虫等感染均可致中性粒细胞增多;②广泛组织损伤或坏死:如外伤、手术、大面积灼伤、血管栓塞等;③急性溶血:由于缺氧和红细胞破坏后的分解产物刺激骨髓贮存池释放粒细胞;④急性失血:刺激骨髓贮存池释放粒细胞增多;⑤中毒:如铅、汞、砷、苯等中毒,昆虫及蛇咬伤等;
⑥某些药物:如肾上腺皮质激素、锂盐、肾上腺素、G—CSF、GM-
CSF等;⑦恶性肿瘤:如胰腺癌、胃癌、肺癌、肾癌、肝癌等;
⑧其他:尿毒症、糖尿病酸中毒、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类风湿关
节炎、溃疡性结肠炎等。
2.异常增生性增多
①急、慢性粒细胞白血病;②骨髓增殖性疾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和原发性骨髓纤维化症。
7原因导致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偏高1. 引言1.1 背景介绍中性粒细胞是人体免疫系统中的一类重要白细胞,其百分比可以反映身体的免疫状态。
当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偏高时,可能意味着身体存在一些健康问题。
在医学上,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偏高的情况被称为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升高。
这种现象可能会出现在一些疾病或生理状态下。
了解导致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升高的原因对于及时发现疾病、进行正确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针对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偏高的原因展开探讨,并从感染或炎症、应激反应、药物影响、放射线照射、白血病、肝脏病变和慢性髓样白血病等方面进行分析,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应对这一健康问题。
2. 正文2.1 感染或炎症感染或炎症是导致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偏高的常见原因之一。
当身体受到细菌、病毒或其他微生物的侵袭时,免疫系统会启动炎症反应,以保护身体免受损害。
中性粒细胞是免疫系统中的重要成分之一,它们会被释放到血液中,前往感染部位进行清除。
在感染或炎症时,身体会产生大量的中性粒细胞以对抗侵入的病原体。
这会导致血液中中性粒细胞的百分比增加,从而使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偏高。
此时,中性粒细胞数量的增加是一种正常的生理反应,有助于清除病原体并恢复健康。
除了感染或炎症外,其他因素也可能导致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偏高。
在观察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异常增高时,需要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和检查结果来进行综合分析,以确定具体的病因。
及时进行相关的检查和治疗,有助于准确定位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以保障患者的健康。
【字数:226】2.2 应激反应应激反应是导致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偏高的原因之一。
在应激情况下,人体会释放一些荷尔蒙和分子,如肾上腺素、皮质醇等,这些物质会刺激骨髓产生更多的中性粒细胞,以增强机体的抵抗力。
这种应激反应可以是由于身体受到外界环境的压力、精神紧张、剧烈运动等引起的。
在短期内,应激反应导致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偏高是正常的生理现象,但是如果长时间处于高压状态,持续应激反应可能会导致免疫系统失调,使中性粒细胞比例持续高出正常范围。
7原因导致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偏高中性粒细胞是血液中的一种白细胞,主要参与机体的免疫和炎症反应。
正常情况下,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中性粒细胞的比例)应该占总白细胞数的40%~70%。
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偏高可以是由以下多种原因引起的。
1. 感染:当机体受到细菌、病毒或其他病原体的感染时,中性粒细胞会增多,以应对感染引起的炎症反应。
这种增多可以是由于中性粒细胞的产生增加,或者是由于其他白细胞的数量减少,在白细胞总数不变的情况下导致中性粒细胞百分比的升高。
2. 炎症:炎症是一种机体的免疫反应,通常伴随着红肿、疼痛、发热等症状。
在炎症过程中,中性粒细胞的数量会增加,以清除病原体和修复受损组织。
如果身体出现了炎症反应,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就会升高。
3. 应激反应:遭受创伤、手术或其他应激事件后,机体会经历一系列的生理和生化变化。
这些变化会引起一种称为“应激性白细胞增多反应”的现象,即中性粒细胞的数量及百分比的升高。
4. 药物使用:某些药物的使用也可能导致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偏高,如激素类药物、抗癫痫药物、抗精神病药物等。
这些药物可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造血系统,导致中性粒细胞数量的增加。
5. 高原适应:长期生活在海拔较高的地区,如高原地区,机体会适应高原的环境变化。
这种适应可能导致中性粒细胞百分比的升高。
6. 骨髓异常:骨髓是生产血液细胞的主要器官,当骨髓发生异常时,可能会导致中性粒细胞百分比的升高。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急性或慢性白血病等。
7. 其他原因:其他可能导致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偏高的原因包括某些遗传性疾病、骨髓移植后、白血病的化疗过程等。
中性粒细胞百分比的升高可能是由于感染、炎症、应激、药物使用、高原适应、骨髓异常等多种原因造成的。
如果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偏高,需要结合具体的临床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并进一步进行相关的检查以确定具体的病因。
中性颗粒细胞百分比偏高的原因中性颗粒细胞是一种白细胞亚群,它们是人体免疫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负责抵御病原体的感染。
正常情况下,中性粒细胞占总白细胞的百分比通常在40%~60%之间。
当中性颗粒细胞百分比偏高时,通常表明机体正在应对感染、炎症、应激反应或其他一些疾病。
以下是导致中性颗粒细胞百分比偏高的常见原因:1.感染:感染是导致中性颗粒细胞百分比偏高的最常见原因之一、当感染侵入机体时,机体免疫系统会释放更多的中性颗粒细胞来增强免疫反应。
常见的感染包括细菌感染、病毒感染、真菌感染等。
2.炎症:炎症是机体对损伤、感染或其他刺激的反应。
中性颗粒细胞的百分比会在炎症过程中增加,以应对组织损伤和保护机体免受感染。
炎症性疾病如风湿性关节炎、炎症性肠病和系统性红斑狼疮等也会导致中性颗粒细胞百分比的升高。
3.应激反应:应激反应是机体对各种应激刺激的生理和心理反应。
这些刺激可以是急性应激(如创伤、手术)或慢性应激(如长期暴露于高压环境)。
在应激状态下,机体会释放更多的中性颗粒细胞来增强应激应答。
4.药物反应:一些药物,如糖皮质激素、利福平和丙戊酸钠等,可以导致中性颗粒细胞数量增加。
这些药物通过调节免疫反应来治疗炎症和免疫相关的疾病,但也可能引起中性颗粒细胞百分比的升高。
5.白血病和骨髓异常:一些类型的白血病,如急性髓系白血病和慢性髓性白血病,以及骨髓异常综合征等,都可以导致中性颗粒细胞数量明显增加。
6.其他疾病:其他一些疾病和情况,如系统性感染、创伤、烧伤、过敏反应、肿瘤等,也可能导致中性颗粒细胞百分比的升高。
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偏高的原因
中性粒细胞是一种白细胞,它们是人体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负责对抗感染和炎症。
正常情况下,中性粒细胞在全白细胞计数中的百分比应该在40%-60%之间。
然而,有时候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会偏高,这可能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
下面是一些可能导致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偏高的原因:
1.感染:中性粒细胞是对抗感染的主要细胞之一,当身体处于感染状态时,中性粒细胞的百分比通常会升高。
常见的感染包括细菌感染、病毒感染和真菌感染。
2.炎症:中性粒细胞可以通过释放化学物质来引起炎症反应,炎症反应是免疫系统对抗伤害和感染的一种自然反应。
当机体受到创伤、炎症或其他刺激时,中性粒细胞的百分比会上升。
3.应激反应:身体处于应激状态时,如剧烈运动、紧张和焦虑等,中性粒细胞的百分比也有可能会升高。
这是因为应激会导致肾上腺素释放增加,而肾上腺素会引起中性粒细胞从骨髓中释放到血液中。
4.药物使用:一些药物,如激素类药物(如皮质类固醇)和一些抗生素,也有可能导致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升高。
5.骨髓异常:当骨髓失去正常功能时,中性粒细胞的百分比可能会升高。
这可能是由于骨髓疾病(如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骨髓纤维化等)或其他骨髓损伤引起的。
6.血液系统疾病:一些血液系统疾病,如白血病和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可以导致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升高。
7.高原反应:在高原环境中,由于缺氧导致机体产生一系列适应性反应,包括中性粒细胞数量的增加。
2022-2023年内科护理学高频考点知识梳理单选题(共100个,分值共:)1、中性粒细胞病理性增多,多见于(0分)A:寄生虫病 B:脾功能亢进 C:过敏性疾病 D:急性感染 E:剧烈运动正确答案:D解析:中性粒细胞生理性增多见于新生儿、妊娠5个月以上、剧烈运动或劳动后。
病理性增多见于急性感染,尤其是化脓菌感染,如肺炎球菌性肺炎、败血症,严重的组织损伤,急性心梗,急性中毒等。
2、患者女性,28岁,全身重度水肿,24小时尿蛋白6.8g,血白蛋白20g/L,血压104/70mmHg,尿素氮8.9mmol/L,SCr100/μmol/L。
首选的治疗措施是(0分)A:输清蛋白 B:应用环磷酰胺 C:应用糖皮质激素 D:应用呋塞米 E:输新鲜血浆正确答案:C解析:该患者为肾病综合征,首选治疗是应用糖皮质激素。
3、成人引起肾性高血压最常见的疾病是(0分)A:慢性肾盂肾炎 B:慢性肾炎 C:肾动脉缩窄 D:肾动脉硬化 E:急性肾小球肾炎正确答案:B解析:肾性高血压主要是由于肾脏实质性病变和肾动脉病变引起的血压升高。
一般肾小球肾炎狼疮肾先天性肾发育不全等较常见广泛。
4、患者女性,26岁。
全血细胞减少,骨髓有核细胞增生低下,粒系、红系低下,巨核细胞缺如。
与该疾病无关的因素是(0分)A:遗传倾向 B:饮食因素 C:氯霉素 D:病毒感染 E:X射线接触正确答案:B解析: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主要危险因素有氯霉素、X射线接触、病毒感染、遗传因素,因此,选项氯霉素,X射线接触,病毒感染,遗传倾向是正确的。
再生障碍性贫血与饮食无关,故选饮食因素。
5、患者男性,48岁。
无溃疡病史。
中午与同事聚餐后突然出现上腹中部剧烈疼痛,向腰背部呈带状放射,自服止痛剂无效。
频繁呕吐,继而呕出胆汁,伴高热。
急诊人院体检:T39.5℃,急性面容,腹肌紧张,有轻度压痛。
初步诊断为“急性胰腺炎”。
用于鉴别水肿型和坏死型急性胰腺炎的辅助检查是(0分)A:CT检查 B:血清脂肪酶检查 C:B超检查 D:尿液淀粉酶测定 E:血清淀粉酶测定正确答案:A解析:血清淀粉酶测定、尿液淀粉酶测定、血清脂肪酶检查有助于诊断是否为急性胰腺炎;B超检查的最大价值是检查急性胰腺炎是否由胆石所致;选项CT检查是目前急性胰腺炎诊断、炎症反应分期、严重程度分级和并发症诊断比较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特别是鉴别水肿型和坏死型急性胰腺炎,故选CT检查。
白细胞中性粒细胞高是什么原因在我们进行血常规检查时,经常会关注到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的数值。
当发现白细胞中性粒细胞高时,往往意味着身体可能出现了某些问题。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升高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首先,感染是导致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升高的常见原因之一。
当身体受到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等病原体的侵袭时,免疫系统会启动防御机制。
中性粒细胞作为白细胞中的重要一员,会迅速增多,以对抗病原体的入侵。
例如,常见的肺炎、扁桃体炎、胆囊炎、肾盂肾炎等细菌感染性疾病,都可能引起白细胞中性粒细胞的升高。
在这些感染中,细菌会释放一些物质,刺激骨髓产生更多的中性粒细胞,并促使它们向感染部位聚集,从而发挥吞噬和杀灭病原体的作用。
除了感染,严重的组织损伤也会导致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升高。
比如,大面积烧伤、急性心肌梗死、严重外伤等情况,会使受损组织释放出一些化学物质,引起炎症反应。
这时,中性粒细胞会大量聚集到受损部位,导致血液中中性粒细胞的数量增加。
另外,急性大出血也是一个可能的原因。
当身体大量失血时,为了维持血液循环和氧气供应,骨髓会加快造血,释放出更多的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进入血液。
一些恶性肿瘤,如肝癌、肺癌、胃癌等,也可能导致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升高。
肿瘤细胞可以产生一些物质,刺激骨髓造血,同时肿瘤组织的坏死和炎症反应也会吸引中性粒细胞聚集。
中毒同样会引起白细胞中性粒细胞的升高。
例如,铅中毒、汞中毒、安眠药中毒等,会直接损伤细胞,引发炎症反应,促使中性粒细胞增多。
在某些生理情况下,白细胞中性粒细胞也可能会暂时升高。
比如,在剧烈运动、饱餐、高温或严寒环境下,身体会产生应激反应,导致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数量短暂增加,但这种升高通常是一过性的,在身体恢复平静后会逐渐恢复正常。
还有一种情况是药物的影响。
某些药物,如糖皮质激素、肾上腺素等,可能会导致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升高。
总之,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升高可能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
实验诊断习题实验诊断试卷一、选择题:【A型题】1.中度贫血是指血红蛋白量为:A.>90g/LB. 90g/L~60g/LC.60g/L~30g/LD. <60g/LE. <30g/L2.下列哪项属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A.缺铁性贫血B.溶血性贫血C.急性失血性贫血D.巨幼细胞性贫血E.再生障碍性贫血3.网织红细胞减少最常见于:A.巨幼细胞性贫血B.急性失血性贫血C.溶血性贫血D.缺铁性贫血E.再生障碍性贫血4.中性粒细胞增多最常见的原因是:A. 急性溶血B. 急性中毒C.急性感染D.大面积烧伤E.恶性肿瘤5.下列哪种疾病引起白细胞总数减少:A.尿毒症B.急性中毒C.化脓性感染D.伤寒E.急性心肌梗死6.对于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最有诊断意义的是:A.Coombs试验B.酸溶血试验C.冷溶血试验D.蔗糖溶血试验E.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7.急性失血时血象最早的变化是:A.血小板减少B.血红蛋白减少C.白细胞升高D.白细胞减少E.血小板减少增高8.出血时间延长见于:A.妊高征B.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C.血友病D.应用肝素E.维生素K缺乏9.检查外源性凝血功能的试验是:A.BTB.CTC.PTD.APTTE.CRT10.网织红细胞增多最常见于:A.巨幼细胞性贫血B.未治疗的缺铁性贫血C.溶血性贫血D.淋巴瘤E.再生障碍性贫血11.以血红蛋白为标准判断成年女性贫血的血红蛋白含量应低于:A.100 g/LB.110g/LC.105 g/LD. 120 g/LE.130 g/L12.通常作为判断贫血治疗效果和治疗性试验的指标是:A.RBCB.HbC.RetD.HctE.ESR13.MCH是指:A.平均红细胞体积B.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C.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D.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E.红细胞压积14.反映红细胞体积大小变异的指标为:A.MCVB.MPVC.RDWD.HCTE.ESR15.下列哪种成分增高可导致血沉增快:A.白细胞C.球蛋白D.网织红细胞E.血小板16.某患者血液检查结果为:MCV 76fl ,MCH 24pg,MCHC290g/L,应属于:A.大细胞性贫血B.正常细胞性贫血C.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D.单纯小细胞性贫血E.正常人17.骨髓增生极度活跃最多见于:A.急性白血病B.失血性贫血C.溶血性贫血D.缺铁性贫血E.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18.周围血涂片中出现幼红细胞最可能是:A.脾功能亢进B.溶血性贫血C.再生障碍性贫血D.缺铁性贫血E.淋巴瘤19.下列哪项检查对缺铁性贫血的诊断最有意义:A.血红蛋白减少B.血清铁减少C.总铁结合力增高D.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E.骨髓可染铁,内外铁减少20.急性白血病和慢性白血病的最主要的区别是:B.出血程度C.病程长短D.骨髓白血病细胞所处的阶段E.周围血白细胞的数目多少21.多尿是指24小时尿量多于:A.1000mlB.1500mlC.2000mlD.2500mlE.3000ml22.镜下血尿是指尿中红细胞数:A.>2个/HPB.>3个/HPC.>4个/HPD.>5个/HPE.>7个/HP23.正常尿液中偶见:A.透明管型B.脂肪管型C.颗粒管型D.白细胞管型E.腊样管型24.正常人尿比重为A.1.010B.1.015~1.025C.1.020D.1.015E.1.025~1.03525.少尿是指24小时尿量小于A.100mlB.400mlC.600mlD.800mlE.1000ml26.血红蛋白尿易见于A.血友病B.膀胱炎C. 肾盂肾炎D.蚕豆病E.缺铁性贫血27.病人尿中出现哪种管型,首先考虑急性肾盂肾炎A.白细胞管型B.蜡样管型C.脂肪管型D.上皮细胞管型E.红细胞管型28.尿液碱度增高见于A.糖尿病B.膀胱炎C.白血病D.痛风E.服用氯化铵29.尿中本-周蛋白阳性主要见于:A.肾盂肾炎B.淋巴肉瘤C.肾小管中毒D. 溶血性贫血E.多发性骨髓瘤30.血糖浓度应超过下列何值时,尿糖定性试验为阳性:A. 6.88 mmol/LB. 7.88 mmol/LC.8.88 mmol/LD. 9.88mmol/LE. 10.88 mmol/L31.哪种管型对急性肾小球肾炎的诊断价值最大:A.蜡样管型B.红细胞管型C.透明管型D.颗粒管型E.白细胞管型32.能较早反映肾小球滤过功能的是A.内生肌酐清除率B.血尿素氮C.血肌酐D.尿液浓缩-稀释功能E.酚红排泄试验33.诊断泌尿系统疾病首选的检查项目是A.内生肌酐清除率B.血尿素氮C.尿浓缩稀释试验D.血清肌酐E.尿常规检查34.慢性肾炎患者检测结果:Ccr为39mL/min、Cr为210μmol/L、BUN为10 mmol/L,肾功能状态为:A.肾功能正常B.肾功能衰竭代偿期C.肾功能衰竭失代偿期D.尿毒症前期E.尿毒症期35.粪便隐血试验持续阳性常见于:A. 钩虫病B.细菌性痢疾C.流行性出血热D.胃癌E. 消化性溃疡36.上消化道出血病人的大便性状为:A. 米泔水样便B. 柏油样便C. 脓血便D. 鲜血便E.果酱样便37.脑脊液呈毛玻璃样混浊见于:A. 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B流行性乙型脑炎C.病毒性脑膜炎D. 化脓性脑膜炎 E. 结核性脑膜炎38.脑脊液中葡萄糖显著减少最常见于A.化脓性脑膜炎B.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C.病毒性脑膜炎D.流行性乙型脑炎E.结核性脑膜炎39.脑脊液静置12~24小时后在液面上形成纤细的薄膜,是下列哪种疾病的特征:A.化脓性脑膜炎B.结核性脑膜炎C.流行性乙型脑炎D.脑膜白血病E.病毒性脑膜炎40.符合渗出液的是:A.淡黄色透明B.比重小于1.018C.放置后自凝D.粘蛋白定性试验(—)E.细胞数低于500×106/L41.腹腔内渗出液常见于:A.肾病综合征B.肝硬化C.重度营养不良D.肝癌E.慢性心力衰竭42.胸腔积液中乳酸脱氢酶活性最高的疾病是:A.结核性胸膜炎B.化脓性胸膜炎C.癌性胸腔积液D.心力衰竭E.肝硬化43.血清白蛋白减少,球蛋白增多最主要见于:A.肝硬化B.急性肝炎C.慢性胃炎D.肾病综合征E.急性胆囊炎44.下列哪项检查对肝硬化诊断最有意义:A.碱性磷酸酶B.转氨酶C.甲胎蛋白D.胆红素E.白/球蛋白45.正常人A/G比值为:A.1~1.3:1B.1~1.5:1C. 1.5~2.0:1D.1.5~2.5:1E.1.8~2.0:146.白蛋白减少到下列哪一数值时易产生腹水:A.15g/L以下B.20g/L以下C.25g/L以下D.30g/L以下E.35g/L以下47.血清总胆红素的正常值是:A.1.0~1.5μmmol/LB.3.4~17.1μmmol/LC. 1.7~2.1μmmol/LD.2.0~2.5μmmol/LE.2.1~17.1μmmol/L48.完全性梗阻性黄疸时,血清总胆红素一般达到:A.<85μmmol/LB.17~171μmol/LC. 171~265μmmol/LD.200~340μmmol/LE.>340μmmol/L49.酒精性肝病,哪种酶升高最明显:A.ALTB.ASTC.ALPD.LDHE.MAO50.急性病毒性肝炎首选检测的酶为:A.ALTB.ASTC.ALPD.LDHE.MAO51.对原发性肝癌的早期诊断最有价值的是:A.LDHB.γ-GTC.ALPD.AFPE.MAO52.下列哪种酶在心肌细胞含量最高:A. ALTB.ASTC.ALPD.γ-GTE.LDH53.碱性磷酸酶明显升高最常见于:A.溶血性黄疸B.肝细胞性黄疸C.胆汁淤积性性黄疸D.急性肝炎E.慢性肝炎54.HBsAg (+) , HBeAg (+),说明此病人:A.无传染性B.具有免疫力C.病情比较稳定D.乙型肝炎恢复期E.具有传染性55.下列哪项情况说明乙肝患者病情已恢复:A. HBsAg (+)B.抗-HBs(+)C. HBeAg (+)D.抗- HBe(+)E.抗-HBc(+)56.血清钠增高可见于:A.大面积烧伤B.胃肠减压C.大量放腹水D.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E. 酮症酸中毒57.血清钾增高可见于:A.严重腹泻B.代谢性碱中毒C.急性肾功能衰竭D.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E. 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58.甲状腺功能亢进时,下列哪项诊断最有意义:A.TT4升高B.TT3升高C.FT4升高D.TSH升高E.FT3升高59.补体C3减低见于A. 急性肾炎B. 慢性肾炎C. 急性炎症D. 恶性肿瘤E. 传染病早期60.患者女性,34岁,发热三天,血液检查结果:红细胞4.2×15 12/L,血红蛋白120g/L,白细胞140×109/L,中性粒细胞杆状核7%,分叶核82%,淋巴细胞11%,血小板130×109/L。
中性粒细胞计数的临床意义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中性粒细胞计数的临床意义参考值中性粒细胞:绝对值(2~7)×109/L,百分数50%~70%1)中性粒细胞增多:生理性增高:新生儿、经期、妊娠末期、分娩期、剧烈运动后、冷水浴后、极度恐惧与疼痛等。
病理性增高:(1)急性感染:常见于细菌感染,尤其是化脓性球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等)最为常见。
应该注意的是某些集中度感染时,白细胞总数不但不高,反而降低。
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的急性期。
(2)严重的组织损伤及大量血细胞破坏:严重外伤,较大手术,大面积烧伤,大面积烧伤,急性心肌梗死及严重的血管内溶血后12~36h,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可增多。
(3)急性大出血,在急性大出血后1~2h内,周围血中血红蛋白的含量及红细胞数尚未下降而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却明显增多,特别是内出血时白细胞可达20×109/L。
(4)急性中毒:代谢紊乱所致的代谢性中毒,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尿毒症和妊娠中毒症;急性化学药物中毒,如急性铅、汞中毒安眠药中毒等;生物性中毒如昆虫毒、蛇毒等(5)白血病、骨髓增值性疾病及恶性肿瘤2)中性粒细胞减少常为病理性,,常见原因如下:(1)感染:常见的病毒感染,如流感、病毒性肝炎、水痘、风疹、巨细胞病毒感染时白细胞常减低。
某些细菌感染尤其是革兰阴性杆菌如伤寒、副伤寒杆菌等。
(2)血液系统疾病:再生障碍性贫血,非白血性白血病、恶性组织细胞病、巨幼红细胞贫血、严重缺铁性贫血、陈发行睡眠性血红蛋白尿,以及骨髓转移癌等等,白细胞减少同时常伴有血小板及红细胞减少。
(3)物理、化学因素损伤:X线放射性核素等物理因素,化学物质如苯、铅、汞等慢性中毒,以及化学药物如氯霉素、磺胺类药、抗肿瘤药、抗糖尿病药及抗甲状腺药物等均可引起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