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历史岳麓版必修2练习:第一单元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Word版含解析
- 格式:docx
- 大小:43.98 KB
- 文档页数:9
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目标导航]课程标准学习目标知道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1.掌握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土地兼并和租佃关系的出现。
2.理解由于土地私有制的存在不可能从根本上避免土地兼并。
一、废井田,开阡陌1.背景:国家的出现,阶级的分化,使土地公有制遭到破坏。
2.出现:商周时期,土地公有制遭到破坏,井田制出现。
3.内容(1)所有权上,名义上为国家公有,由周王层层分封给各级贵族。
(2)“公田”:贵族占有,由村社成员集体耕种。
(3)“私田”:村社成员的份田,只有使用权。
4.瓦解(1)时间:春秋时期开始崩溃,战国时期被废除。
(2)表现:“公田”被抛荒,“私田”逐渐成为使用者的私有土地;“公田”与“私田”界限打破,一律按土地的好坏收税。
(3)标志:战国时期,商鞅变法从法律上废除了井田制,对土地私有制给予全面的肯定。
[易混易错]井田制不同于今天的土地公有制井田制实质上是一种以国有为名的贵族土地所有制,这里的“国有”实际上是各级贵族私有。
而今天的土地公有制是一种真正的公有制,这与井田制有着本质的区别。
二、多种形式的土地私有制1.出现(1)时间:战国时期。
(2)标志:商鞅变法从法律上全面肯定了土地私有制,培植了一批新兴大土地所有者。
2.形式(1)君主私有土地:由宫廷有关部门掌管的土地,其收入主要用于君主的私人开支。
(2)自耕农私有土地:只限于一家人自己耕种。
(3)地主私有土地:土地兼并是地主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
3.发展(1)宋初“田制不立”,“不抑兼并”,两极分化加剧。
(2)明清时期,商品货币经济繁荣,推动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
4.后果:导致土地兼并日益严重。
(1)地主和自耕农都是国家的编户齐民,影响了国家的赋税收入,引起社会动荡不安。
(2)国家采取“均田”“限田”措施,如北魏至唐初实行均田制,保护自耕农经济。
[思维点拨]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确立的原因(1)根本原因: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出现,生产力水平提高。
2019-2020学年度岳麓版历史必修2 经济成长历程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习题精选四十一第1题【单选题】清代康熙、雍正年间,减免土地税成为惯例。
常常“一年蠲及数省”或“一省连蠲数年”,全部免征当年的应纳钱粮。
这一做法旨在( )A、维护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B、为推行新税制创造条件C、推动土地租佃关系的发展D、增强民众对朝廷的认同【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如果要我们进一步研究战国到秦汉时期的牛耕技术,下列可供参考的对象中,按照证据可靠性程度的从重到轻依次是( )①当时的文人学者著作②当代专家的专业论著③当时描绘牛耕的画像石④年长者代代相传的故事A、①②③④B、④③②①C、④③①②D、③①②④【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据考古资料统计,秦汉墓葬、村落遗址、冶铁遗址出土的1350件起土铁农具中,犁铧、铧冠、鐴土约计146件(其中,铧冠约计101件,鐴土4件),锸、锄、铲、镢之属1204件。
这些信息说明秦汉时期( )A、农业生产的精耕细作B、冶铁业以生产农具为主C、官营手工冶铁业发达D、铁器已得到全面的推广【答案】:【解析】:第4题【单选题】A、表明了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B、导致了宋代政治中心的南移C、说明中原地区经济急剧衰退D、推动了对外贸易通道的变化【答案】:【解析】:第5题【单选题】北宋初年规定:租佃土地须“命立要契,举借粮种,及时种莳。
俟收成,依契约分,无致争讼”。
如有纠纷,“只凭契照为之定夺”。
其目的是( )A、保护佃农利益B、增加政府收入C、维护地主特权D、规范租佃关系【答案】:【解析】:第6题【单选题】汉武帝时下诏规定:有工商业户籍的商人及其家属,都不能占有田地,有敢于违反法令而购买田地的,官府要没收他们的田地。
此规定旨在( )A、打击商人,贬低商人地位B、维护小农经济的稳定C、防止国有土地的流失D、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答案】:【解析】:第7题【单选题】《吕氏春秋》载:“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
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1.与成语“背井离乡”“井井有条”“井然有序”等相关的土地制度是( )A.井田制B.分封制C.宗法制D.封建土地所有制2.北魏均田制规定:贵族和官僚可以通过奴婢和耕牛另外获得土地,奴婢授田额与良民同,耕牛1头授田30亩,限4头牛。
其主要影响是( )A.从根本上解决了土地兼并的问题B.使劳力与田业相结合促进了农业生产C.将农民束缚于土地上以加强控制D.保留了贵族官僚在土地数量上的优势3.王安石在关于风俗的议论中谈道:“……兼并之家多。
富者财产满布州域,贫者困穷不免于沟壑。
”造成当时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A.井田制遭到破坏B.均田制的实施C.均田制开始遭到破坏D.“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的政策4.“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
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
”文中“公田”的实际占有者是( )A.周王B.贵族C.平民D.奴隶5.西汉时期,业主开垦荒地而获得土地,并无买卖交易发生,但业主也要模仿土地买卖文契,刻石立碑,说土地是由“东王公”“西王母”“山公”“土公”等杜撰的神话人物手中买来。
上述现象表明西汉时期( )A.封建土地所有制开始确立B.鼓励土地买卖C.尊重业主对土地的所有权D.禁止开垦荒地6.明清时期盛行一种佃农有权永久耕种地主土地的永佃制,即地主只能收租,无权增租夺佃或干预佃农耕作,而佃农可退佃、转租或典卖佃权。
这一制度致使( )A.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B.佃农社会地位提升C.佃农地租负担得到减轻D.政府财政收入增加7.汉唐之间,民间将土地的占有者称为“豪强”或“兼并之徒”,而入宋以后,则“公然号为田主矣”。
这表明( )A.商品经济迅速发展B.小农经济遭遇危机C.土地兼并得到认可D.农民生活艰难困苦8.隋唐时期,田土所出,粮食而外,兼重桑麻,而桑尤为重要。
隋时征调,桑土以绢,麻土以布。
唐时亦有蚕乡和非蚕乡之分,其调绢、布,各随乡土所出,绢还可以作为货币在市场上使用。
【优选整合】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1单元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测试)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单选题1.下图是汉代土地变更的部分统计。
据图可知汉代①法制相当健全②重视土地私有③土地兼并严重④买卖土地自由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2.某学者在其著作中写道:封建国家为了与地方豪强大族争夺劳动人手,打击和限制豪强大族势力,使豪强地主的依附农民转而衣服于国家并与国有荒闲土地相结合,从而向封建国家交纳租调,提供徭役。
封建国家这样做的原因是A.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存在B.土地兼并不利于巩固封建统治C.有利于组织农民开垦荒地D.能彻底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3.战国文献有多处讲到,百姓无法生活时嫁妻卖子,但没有一条言及卖土地,这同汉以后的文献多把卖田同嫁妻鬻子连在一起,有明显不同。
这主要反映了A.战国时期多数百姓没有土地所有权B.汉代百姓生活更加困苦C.关于土地买卖可考的文献记载很少D.百姓嫁妻卖子改善生活4.明清时期出现的经济现象中与当时世界历史发展趋势相符的是A.美洲的农作物传入我国并得以推广B.传统手工业技术均有较大进步C.苏州丝织业中采用“计日受值”D.实行摊丁入亩,废除人头税5.从春秋的“初税亩”到明朝的“一条鞭法”再到清初的“摊丁入亩”,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中国古代赋役制度演变特点的是:A.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到以土地财产为主的征税标准B.反映了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松弛C.税种由简化单一演变为繁杂多项D.由实物、劳役地租为主到货币地租为主6.苏轼曾经指出:“民庶之家,置庄田,招佃农,本望租课,非行仁义,然犹至水旱之岁,必须放免欠负、贷借种粮者,其心诚恐客散而田荒,后日之失必倍于今故也。
”这说明宋朝时期A.佃户租种土地有一定的自主选择权B.土地兼并现象日益严重C.开始出现租佃经营D.地主具有开展民间赈济的义务7.唐后期至宋代,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土地兼并和土地买卖频繁。
第1单元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一、选择题1.商周时期的井田制的实质是()A.原始社会的土地公有制B.贵族土地所有制C.君主土地所有制D.地主土地所有制【答案】 B【解析】井田制是一种以国有为名的贵族土地所有制。
2.从西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到战国商鞅“废井田,开阡陌”,直接反映了() A.分封制的瓦解B.封建王权的强化C.土地所有制的变化D.上层建筑的变化【答案】 C【解析】直接反映的是井田制的瓦解,是经济基础的变化,B项不正确,A、D两项是上层建筑,是间接体现。
3.战国时期,秦国“改帝王之制,废井田,民得买卖”,这实质上()A.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的特权B.从法律上肯定了土地私有制度C.提高了劳动者的身份地位D.违背了历史发展潮流【答案】 B【解析】秦国商鞅变法中的这一措施从法律上废除了井田制,从而肯定了土地私有制。
4.战国时期封建土地所有制确立的主要途径是()A.水利工程的兴建B.各国诸侯实行变法运动C.私田的大量开垦D.铁犁牛耕的逐步使用【答案】 B【解析】新的生产关系确立的途径主要有革命和改革两种,中国封建土地所有制确立的途径是通过变法加以改革。
5.据《左传》鲁宣公十五年记载“民不肯尽力于公田”。
下列对引文中所说“公田”特点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土地归国家所有B.平均分配劳动产品C.受田者对土地有权世代使用D.奴隶和庶民集体耕种【答案】 B【解析】在奴隶制度下,作为劳动者的奴隶同样是奴隶主的财产,不能分配到劳动产品。
6.与下列图片有关的说法正确的是()①图一所反映的是我国古代“石器锄耕”的耕作方式②图二所反映的土地所有制形式后来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取代③图三反映了我国战国时期在耕作方式上已使用铁犁牛耕A.①的说法正确,②③说法不正确B.①②说法正确,③的说法不正确C.①②③的说法都正确D.①②③的说法都不正确【答案】 C【解析】图一反映了我国奴隶社会的耕作方式;甲骨文中的“田”字体现了井田制,在战国时期被封建土地私有制取代;战国时期的铁口犁反映了我国封建社会的主要耕作方式铁犁牛耕的出现。
2019-2020年高中历史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导学案岳麓版必修2【温故知新】1、生产工具的改进史实:2、中国农业主要耕作方式:3、小农经济(时间、原因、特点、评价)4、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课标解读】1.知道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2.了解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学习重点】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基本形态,租佃关系的产生。
【学习难点】中国古代不同时期土地制度与政府体制之间的关系。
【学习过程】一、土地所有制的演变1. 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2. 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井田制(1)出现:时期(2)性质:是一种以为名的贵族土地所有制。
(3)内容:①“公田”:占有,由集体耕种。
②“私田”:是村让成员的份田,只有。
(4)瓦解:①时间:时期②表现:“公田”被,“私田”逐渐成为使用者的土地③原因:根本原因——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的发展。
直接原因——各国先后进行的改革(5)废除:时期,秦国的商鞅变法从上废除了井田制,对土地私有制给予全面的肯定。
3. 封建社会:土地私有制(1)形式①私有土地:由宫廷控制,主要用于君主私人开支。
②私有土地:只限于一家人自己耕种。
③地主私有土地:是其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
(2)发展①宋初“田制不立”,“”,两极分化加剧。
②明清时期,经济繁荣,推动私有制发展。
(3)后果:导致土地兼并日益严重。
①危害:严重影响了国家的,引起社会。
②对策:北魏至唐初统治者实行 (了解其基本内容)。
二、租佃关系日趋普遍化1.租佃关系的含义:地主把土地出租给别人耕种,收取作为收益,称为租佃土地经营方式,他们与佃农新形成租佃关系。
2.租佃关系的发展历程(1)产生:早在时代,租佃方式就已经出现。
(2)发展:汉代“或耕豪民之田,见税什五”的现象已比较。
(3)普及:自开始,租佃关系日益普遍化,成为仅次于自耕农形式的重要经营方式。
(4)深化:时期,租佃关系进一步深化。
3.租佃关系发展的原因(1)根本: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学习目标] 1.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土地制度。
2.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自主预习·探新知]一、废井田,开阡陌1.井田制的出现(1)背景①政治上:随着国家的出现,阶级的分化,村社结构保留。
②经济上:土地公有制遭到破坏。
(2)出现:商周时期。
(3)内容①所有权:名义上为国家公有,周王层层分封给贵族。
②“公田”:贵族占有,由村社成员集体耕种。
③“私田”:村社成员的份田,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
2.井田制的瓦解(1)开始瓦解:春秋时期,井田制开始走向崩溃,“公田”被抛荒,“私田”逐渐成为使用者的私有土地。
(2)加速瓦解:春秋时期,各诸侯国进行税制改革,客观上承认了土地的私有权。
(3)最终瓦解:战国时期,秦国的商鞅变法正式从法律上废除了井田制,对土地私有制给予全面的肯定。
二、多种形式的土地私有制1.出现:战国时期。
2.形式(1)君主私有土地:由宫廷控制,主要用于君主的私人开支。
(2)自耕农私有土地:只限于一家人自己耕种。
(3)地主私有土地:土地兼并是其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
3.发展(1)宋初“田制不立”“不抑兼并”,使两极分化加剧。
(2)明清时期,商品货币经济繁荣,推动私有制发展。
4.后果:导致土地兼并日益严重。
(1)危害:严重影响了国家的赋税收入,引起社会动荡不安。
(2)对策:北魏至唐初统治者实行均田制。
[课中思考] 阅读教材P8[课中思考题],思考:土地兼并给社会带来了什么危害?【提示】直接后果是农民失去土地,被迫租种地主土地,受其剥削,导致农民经济状况恶化。
土地兼并还导致社会矛盾激化:首先,自耕农是国家税收的主要承担者,土地兼并会导致自耕农破产,从而使政府的税收减少,财政状况恶化;其次,过度的土地兼并进而导致政治混乱和社会动荡,破坏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三、租佃关系日趋普遍化1.概念地主把土地出租给别人耕种,收取地租作为收益,地主与佃农之间形成了租佃关系。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课堂演练当堂达标 1. “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 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文中“公田”的实际占有者是() A .周王 B.贵族 C .平民 D .奴隶 解析:依据“方里而井”等信息可知,材料描述的是井田制的状 况。井田的土地所有权属于国王,但井田制中的“公田”实际上由贵 族占有,故选B项。 答案:B 2. 商鞅变法后“民得卖买,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这一现象的根源是( ) A .土地国有 B. 土地集体所有 C .土地私有 D .商品经济的发展 解析:商鞅变法规定土地私有,土地可以买卖,从而造成了土地 兼并现象。 答案:C 3. 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 田制三》中提出自己的构想:“以实 在田土均之,人户一千六十二万一千四百三十六,每户授田五十 亩……则天下之田自无不足, 又何必限田、均田之纷纷。”这里他针 对的社会问题是( ) A .均田制破坏 D .土地兼并 C .赋税沉重 D .重农抑商 解析:用限定语突破法。由材料信息“又何必限田、均田之纷纷” 可知,它针对的是土地兼并问题,故 B项正确。 答案:B 4. 北魏至唐初,国家为抑制土地兼并,维护小农经济,实行的 土地制度是( ) A .井田制 B.分封制 C .均田制 D .坊市制 解析:井田制是西周时期土地制度,故 A项错误;分封制是政 治制度,故B项错误;均田制是北魏至唐朝初期为抑制土地兼并而 实行的土地制度,故C项正确;坊市制不属于土地制度,故 D项错 误。 答案:C 5. 1786年毕沅的一件奏折记载:“豫省连岁不登,凡有恒产之 家,往往变卖糊口。近更有于青黄不接之时,将转瞬成熟麦地贱价准 卖。山西等处富户,闻风赴豫,举放利债,借此准折地亩。贫民已经 失业,虽遇丰稔之年,亦无凭借。”材料所述现象对当时经营方式产 生的影响是( ) A .土地买卖频繁 B.租佃关系发展 C .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D .庄园经济盛行 解析:根据所学史实,明清时期由于土地兼并,租佃关系发展, 失地农民大量租种地主土地。故选 B。 答案:B 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近来土地多归有力之家,非乡绅,则富民……若夫穷民, 本无立锥之地。
——《杨文弱先生全集》 材料二 先代有限田之议,均田之制,口分世业之法,宜仿其制 而乘除之, 亦因时救弊之政也。 ――《胶滨语录》 材料三 徒党不下数千,始则占耕民田,后遂攻打郡县。 ——《王文成公全书》 (1) 根据材料一指出,明朝后期出现了什么社会问题? (2) 对于这一社会问题,材料二提出了怎样的解决方案?问题是 否得到了根本解决?原因何在? (3) 材料三反映了什么问题? 解析:第(1)问要根据材料一中“土地多归有力之家,非乡绅, 则富民……若夫穷民,本无立锥之地”回答。第(2)问根据材料中提 到的“限田”“均田”等关键信息,并调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第(3) 问对材料三描述进行归纳概括,注意语言科学,用语规范。 答案:(1)土地兼并严重(或土地高度集中)。 (2) 借鉴先代限田制、均田制等措施,限制土地兼并。不能根本 解决问题。原因:土地兼并问题是土地私有制发展的必然结果, 封建 统治者的改革,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封建土地私有制, 也就不可能从 根本上解决土地兼并问题。 (3) 土地兼并激化了阶级矛盾,农民进行反抗斗争,力图通过暴 力手段改变旧秩序。
---------------- 果后作业知能强彳 ------------- 基础巩固 1. 据《左传》鲁宣公十五年记载:“民不肯尽力于公田。”下 列对引文中所说“公田”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 .土地名义上归国家所有 B.出现于商周时期 C .贵族是实际上的土地主人 D .春秋时期彻底瓦解 解析:井田制在我国春秋时期开始瓦解,战国时期才崩溃的, D 项说法错误,其他几项都符合史实。 答案:D 2. 春秋战国时期,导致井田制瓦解和封建土地所有制形成的根 本原因是( ) A. “礼乐征伐自诸侯和大夫出” B. “废井田,开阡陌” C. “相地而衰征” “履亩而税” D .“宗庙之牺,为畎亩之勤” 解析:井田制瓦解和封建土地所有制形成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 发展,“宗庙之牺,为畎亩之勤”是指作为祭祀的牛成为耕地之牛, 牛耕的使用是生产力发展的表现。 答案:D 3. 郭沫若认为:虽然《春秋》关于“初税亩”的记载仅仅几个 字,却含有极其重大的社会变革的历史意义。 这里所说的“重大的社 会变革的历史意义”主要是指( ) A .承认了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 B.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C .土地国有制度不断完善 D .井田制在历史上完全消失 解析:土地私有制是在战国时期商鞅变法中以法律形式确立的, 故B项错误;“初税亩”按田亩实数收税,实际上承认了土地私有, 故C项错误,A项正确;D项未在题干中体现且说法错误。 答案:A 能力提升 4. 北宋前期,统治者认为:“富室田连阡陌,为国守财尔!缓 急盗贼窃发,边境扰动,兼并之财,乐于输纳,皆我之物。”这表明 北宋政府( ) A .采取抑制土地兼并,重农抑商的政策 B.减轻农民负担,限制大地主特权 C .纵容土地兼并以便筹集军费 D .力图搜刮百姓充实国库 解析:本题考查提取有效信息与分析问题的能力。 材料强调“富 室田连阡陌”只不过是“为国守财”,一旦有“盗贼窃发,边境扰动”, 那些“兼并之财……皆我之物”。可见国家不抑制土地兼并,以便将 来筹集军费。 答案:C 5. 从云梦秦简看,封建国家的农业管理官吏体系自成一体,如 “牛长”“田典”“部佐” “田啬夫”等。这种体系说明 ( ) A .国家对地主豪强加强了控制 B.封建国家直辖土地数量很大 C .中国古代农耕经济高度发达 D .秦朝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 解析:材料中提到的都是管理国家土地或农事的官吏。 圭寸建政府 直接掌握的土地太多,必须配备自成体系的农官系统,故 B项符合 题意。其他选项虽然表述正确,但与材料关系不大,故排除。 答案:B 6. 下列能反映秦汉时期已经出现租佃关系的是 ( ) A. “为田开阡陌封疆” B. “或耕豪民之田,见税什五” C. “不抑兼并” D .“上米贸银,别以下中者抵租” 解析:考查对“租佃关系”概念的理解。本题有两个限制条件, 一个是秦汉时期,一个是反映 “租佃关系”,可以排除A、C两项。 而D项可以看出佃农和商品经济发生关系,并能取得实际利益,最 早应该发生在明代,综合这两个限制条件只能选 B项。 答案:B 7. 唐后期至宋代,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土地兼并 和土地买卖频繁。南宋叶适记载说:“民自以私相贸易,而官反为之 司契券而取其直。”材料主要反映了 ( ) A .宋代租佃关系的进一步发展 B.佃农之间土地买卖频繁 C .地权所有者在土地买卖中获利 D .政府维护地权流转 解析:“民自以私相贸易,而官反为之司契券而取其直”的大意 是:民间土地私自买卖,而政府则为土地买卖提供法律保护并对其征 税。这反映出土地买卖的合法化,政府维护地权流转,故 D项正确; 题干材料信息没有涉及租佃关系,故 A项错误;佃农租种地主的土 地,不是土地的所有者,故 B项错误;题干材料能说明官府从土地 买卖中征税,无法说明地权所有者在土地买卖中获利,故 C项错误。 答案:D 8. 东汉光武帝刘秀的舅父占有田地面积达 300余顷;东晋宰相 谢安占有水陆地256顷,含带两山;明皇庄土地面积达 37 000多顷。 这种现象的根源是( ) A .土地兼并的盛行 B.豪强地主强占土地 C .国家授田制的推行 D .土地私有制的存在 解析:此题为根本原因型选择题。材料反映的现象为土地兼并, 土地兼并的根源在于土地私有制的存在。 答案:D 9. 下图是出土的唐代初期文物“敦煌张文信租田契”的抄件片 段。据此可知当时( ) 张文信于康海多边(处)租取田五亩,直价(租价)一亩麦小一 斛……若到六月(租价)不了者,一罚入康(海多);若到种田之日,不 得田佃者,一斛罚二斛入张文信。两和立契书,画指为记。契两本, 各执一本。 田主康海多 租田人张文信 A .土地租佃在全国普遍推广
B.农耕经济开始向河西走廊扩展 C .均田制已经被迫彻底废弃 D .一些经济活动蕴含着契约意识 解析:本题考查提取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中 “两和立契 书”体现了公平诚信、自主自愿的契约意识,故 D项正确;此田契 为孤证,不能证明土地租佃在全国的推广,故 A项错误;“开始” 说的过于绝对,故 B项错误;“均田制”为国家授田、百姓纳税的 土地国有制,与本题无关,故 C项错误。正确答案为D。 答案:D 10. 下面各图(注:X轴表示时间,Y轴表示佃农对地主的依附 程度)能准确体现佃农与地主依附关系发展的是( )
解析:随着时间推移,佃农对地主的依附程度越来越低 答案:B 二、非选择题 1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私III 私III 私田 公TH 權田 私W 私田
材料二
材料三 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奴婢依 良。丁牛一头受田三十亩,限四牛。 ……所授之田率倍之,三易之田 再倍之,以供耕作及还受之盈缩。诸民年及课则受田,老免及身没则 还田。奴婢、牛随有无以还受
《魏书食货志》 (1) 材料一反映的是哪一种土地制度?其性质是什么? (2) 材料二反映了土地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一变化对社会 产生了什么影响?
废井田,开阡陌 围剿公田
C X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