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呼格吉勒图冤案的一点感想
- 格式:doc
- 大小:23.00 KB
- 文档页数:2
365英萃律师评新闻---7冤假错案背后的追责之路湖南英萃律师事务所尹兰英律师12月15日呼格吉勒图被宣告无罪,呼格的父母获得国家赔偿206万元。
令人心痛不已的“呼格案”得到平反。
12月19日内蒙古公、检、法等部门启动追责程序,冯志明是追责风浪中第一个被带走调查的。
司法程序在启动冤假错案平反的同时,迅速启动责任人的追责程序,是对冤魂的一种告慰,是国家法治的进步。
一、对在“呼格案”的不同司法程序出现的违法行为,应分不同的阶段追究相关责任。
1、我国国家赔偿法规定有下列行为的责任人员,有关机关应当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应当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1)刑讯逼供或者以殴打、虐待等行为或者唆使、放纵他人以殴打、虐待等行为造成公民身体伤害或者死亡的;(2)违法使用武器、警械造成公民身体伤害或者死亡的;(3)在处理案件中有贪污受贿,徇私舞弊,枉法裁判行为的。
2、在“呼格案”经历的各个阶段,都应当追究相关责任人员的违法行为。
“呼格案”经历了公安机关的立案侦查阶段、检察院的审查起诉阶段、法院的一审、二审、最高院的死刑复核程序,所有的阶段都要审查,如果某个阶段存在上述需要追责的情形,就要对该阶段的责任人给予处分,发现有犯罪行为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二、刑事、行政、民事赔偿之后的追偿法律规定。
1、刑事赔偿中,由于各司法机关工作人员的违法犯罪行为而导致国家赔偿,给国家带来损失,这些违法犯罪的工作人员应当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2、在行政赔偿中,国家赔偿法第十六条规定,应当责令有故意或者重大过失的工作人员或者受委托的组织或者个人承担部分或者全部赔偿费用。
3、我国民法通则和相关司法解释规定,个人执行职务行为造成损害的,由其所在单位或组织承担责任,但个人存在故意或重大过失的,单位或组织可向个人追偿。
三、国家刑事赔偿以后向责任人追偿的法律与现实困惑。
1、国家代替责任人进行刑事赔偿,本质是用纳税人的钱来为犯错误的责任人买单。
刑事赔偿中,存在违法行为的责任人,只需要承担处分或者刑事责任,而不用对赔偿这一块承担任何责任。
新闻舆论监督对司法审判的影响——以“呼格案”为例新闻舆论监督对司法审判的介入在我国已悄然演变为一种社会现象,集中反映最广泛民意的新闻舆论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维护司法公正,确保司法审判的公开透明。
在“呼格案”的发展历程中,新闻媒体持续的报道促使广大民众形成了自己的认知,网络上各种意见层出不穷,形成了一股强大的舆论场,从而推动“呼格案”再审,重塑了司法公信力。
关于“呼格案”1996年4月9日,呼和浩特市毛纺厂的职工呼格吉勒图在值夜班时,听到女厕内有呼喊声,便急忙前往。
当他赶到时,女子已遭强奸且身亡。
61天后,在没有充足证据的情况下,报案的呼格吉勒图被判处死刑。
2005年,系列强奸杀人案凶手赵志红被抓获,其落网后交代的第一起强奸杀人案就是“4.9”女尸案。
但赵志红在一审被判死刑后,始终未进行二审。
直到2014年10月,内蒙自治区政法委在获得多个信源的消息证实后,决定自11月启动针对呼格吉勒图的法律重审程序。
11月20日,内蒙古高级人民法院宣布“呼格案”进入再审程序。
12月15日,内蒙古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对呼格吉勒图故意杀人、流氓罪一案作出再审判决,撤销原一审判决和二审裁定并宣告无罪。
12月16日,呼市检察院经对1996年“4·9”案进行审查,指控赵志红构成故意杀人罪、强奸罪并决定成立调查组,对“呼格案”负有责任的人员展开调查。
12月30日,内蒙古高级人民法院对“呼格案”作出国家赔偿决定,决定支付呼格吉勒图父母国家赔偿金共计2059621.4元。
“呼格案”形成的舆论监督格局1、舆论领袖的意见引导舆论领袖亦被称为意见领袖。
这一概念由拉扎斯菲尔德等人在《人民的选择》一书中提出,其认为,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存在“二级传播”现象,承担“二级传播”使命的是舆论领袖,其模式是“大众传播→舆论领袖→一般受众”。
[1]舆论领袖是意见的生产者,舆论领袖将生成的意见传播给媒体,再由媒体传播给大众或大众中的人际传播说服者。
第1篇一、呼格吉勒图案呼格吉勒图案是我国近年来备受关注的冤假错案之一。
2005年4月,内蒙古呼和浩特市赛罕区公安分局接到报案,称一起强奸杀人案发生。
经过侦查,警方认定18岁的呼格吉勒图有重大作案嫌疑。
同年6月,呼格吉勒图被判处死刑,缓期两年执行。
2006年3月,呼格吉勒图被执行死刑。
然而,2014年,内蒙古高院在复查此案时发现,原审认定呼格吉勒图犯罪的证据存在严重问题。
同年12月15日,内蒙古高院依法声明呼格吉勒图无罪。
这一案件引起了全国的关注,也促使我国司法机关加大了纠正冤假错案的力度。
二、内蒙古煤改气工程招投标案2016年,内蒙古某市煤改气工程招投标过程中,发现招投标活动存在严重违规现象。
经过调查,发现招投标过程中,个别企业通过行贿、围标、串标等手段,非法获取中标资格。
此案涉及多名官员和企业负责人。
在审理过程中,法院依法严惩涉案人员,追究了相关责任。
此案充分体现了我国司法机关在招投标领域的严格监管,有力地维护了招投标市场的公平、公正。
三、内蒙古草原火灾案2017年,内蒙古某地区发生草原火灾,过火面积达数百亩。
火灾发生后,当地政府启动应急预案,全力扑救火灾。
在火灾扑救过程中,发现火灾系一起故意纵火案件。
经过侦查,警方迅速抓获了纵火嫌疑人。
法院依法判处纵火者有期徒刑,并赔偿受害者经济损失。
此案警示人们要爱护草原资源,维护生态安全。
四、内蒙古草原非法开垦案2018年,内蒙古某地区发生一起草原非法开垦案件。
当地农民在未取得草原使用权的情况下,擅自开垦草原,严重破坏了草原生态环境。
在审理此案时,法院依法判决被告赔偿草原生态损失,并处以罚款。
此案提醒人们要遵守草原法律法规,保护草原生态环境。
五、内蒙古环境污染案2019年,内蒙古某工业园区发生环境污染事故,导致周边地区空气质量严重超标。
经调查,发现事故系企业违法排放污染物所致。
法院依法判决企业赔偿受害者经济损失,并处以罚款。
同时,法院还责令企业采取整改措施,防止类似事故再次发生。
由“呼格”案看徇私枉法罪作者:朱慧楠来源:《法制博览》2015年第08期摘要:近年来,冤假错案不断涌入人们的视线,“呼格案”更是发人深省,引人深思。
从该案入手,分析实践中造成冤假错案的原因,主张追究相关人员的徇私枉法罪。
关键词:呼格案;徇私枉法罪;冤假错案中图分类号:D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379-(2015)23-0270-01作者简介:朱慧楠(1989-),女,河南驻马店人,兰州大学法学院2013级法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刑法学。
一、“呼格案”简述及反思(一)案件回顾案件经过:1996年4月9日,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毛纺厂女厕发生强奸杀人案,随后,年仅18周岁的职工呼格吉勒图被认定为凶手。
法院判决呼格吉勒图死刑并立即执行,从“奸杀”案发到执行死刑只用了62天。
2014年11月20日,内蒙古自治区高级法院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呼格吉勒图案进入再审程序,再审决定采用书面审理形式进行。
12月15日,内蒙古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向呼格吉勒图父母送达再审判决书,公布该案审判结果:呼格吉勒图无罪。
(二)案件反思综观实践,通常情况下,我国冤假错案得以被发现主要取决于三个偶然因素:一是真凶重现型;二是亡者归来型;第三条道路则是司法机关主动纠错型。
[1]本案则属于真凶重现型:2005年,落网后的赵志红主动交代了数十起案件,其中包括发生于1996年的呼和浩特“4·9”女尸案。
二、徇私枉法罪及其相关问题探析根据现行刑法第399条第1款规定:徇私枉法罪指司法工作人员徇私枉法或徇情枉法,对明知无罪的人而使他受追诉,对明知有罪的人而故意包庇不使他受追诉,或者在刑事审判活动中故意违背事实和法律作枉法裁判的行为。
[2]本案属于司法工作人员徇私枉法或徇情枉法,对明知无罪的人而使他受追诉,即司法工作人员明知呼格无罪,为了某种原因草率定罪量刑,草菅人命。
民众呼吁在依法治国框架下对相关责任人进行问责,呼格吉勒图无罪,那么该如何处置当年宣布呼格吉勒图杀人的人、将呼格吉勒图屈打成招的人、宣布呼格吉勒图枪毙的人呢?内蒙古自治区公安厅纪委发布消息:内蒙古公安厅已经在12月初组成调查组,开始依法调查内蒙“呼格吉勒图案”。
从“呼格吉勒图”案看我国刑事冤假错案的成因及纠错机制作者:徐腾来源:《法制与社会》2015年第03期摘要“呼格吉勒图案”最终以宣告呼格吉勒图无罪而终,又是一起冤假错案。
冤案的形成是由于侦查人员的“重实体,轻程序”的侦查观念和落后的侦查意识,刑讯逼供等非法侦查手段的采用,给当事人造成基本人权的严重伤害。
因此公安机关在防范刑事冤假错案时应该转变侦查观念,采用科学的侦查手段和新的证据规则,完善监督机制。
另外,防止冤案经久不解决,解决重审申请难的问题,杜绝冤假错案的发生。
关键词呼格吉勒图案人权侦查人员冤假错案作者简介:徐腾,青岛大学法学院法律硕士(非法学)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民商法。
中图分类号:D9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5)01-087-02一、引言尊重和保障人权是宪法的一项基本内容,也是法律规定刑事诉讼的一项基本任务,有其在当今习总书记的“依法治国”理念的领导下,是每个公民必须遵守的重要法律理念。
2005年初,内蒙古乌兰察布市的系列强奸、抢劫、杀人案的犯罪嫌疑人赵志红落网,引起18年前的一起强奸杀人案——“呼格吉勒图案“的重新审视。
又经过了9年,直到2014年12月日重审结果得出,呼格吉勒图被宣判无罪,全国哗然:这是一宗冤假错案。
这起案件暴漏了公检法机关执法的漏洞,严重影响了公检法机关的形象和威严,反映了我国对人权保护的不足现状,具有警示意义,也开启了纠正冤假错案的新篇章,引起人们对如何完善冤假错案纠错机制的思考。
鉴于此,笔者试从“呼格吉勒图案”分析这起冤假错案的成因,探究如何完善冤假错案的纠错机制。
二、“呼格吉勒图案”(一)案情简介1996年4月9日晚,被害人杨某某被发现因被扼颈窒息死于内蒙古第一毛纺织厂宿舍57栋平房西侧的公共厕所女厕所内。
原审被告人呼格吉勒图于当晚与其同事到案发女厕所内,看到杨某某担在隔墙上的状态后,到附近治安岗亭报案(“四九”女尸案)。
呼和浩特市人民检察院指控被告人呼格吉勒图犯故意杀人罪、流氓罪一案,呼和浩特市中级人民法院于1996年5月17日作出一审判决,认定呼格吉勒图犯故意杀人罪,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犯流氓罪,判处有期徒刑5年,决定执行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2020年第19卷第4期刑事侦查程序下的错案成因及对策研究———以呼格吉勒图案为例□吴华珺【内容摘要】近些年来,刑事错案重审的现象屡见不鲜。
由于刑事错案危害结果较为严重、涉及范围较广等特点,其一旦发生,不仅对无辜者及其家属的身心造成无法挽回的伤害,同时,挑衅了法律的权威,损害了司法的尊严。
本文将通过对呼格吉勒图案件的分析,来分析刑事侦查过程中错案产生的原因以及针对这些问题的方法对策。
【关键词】刑事错案;侦查机关;侦查程序【作者简介】吴华珺(1994 ),女,安徽合肥人;贵州财经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刑法学一、呼格吉勒图案(一)案件简述。
1996年4月9日晚,一名女子在公厕内被奸杀,呼格吉勒图发现后报案,随后被警方锁定为凶手,于是警方立即开始了侦查和询问。
之后在呼格吉勒图的询问笔录中发现,在警方刑讯逼供下,其承认自己杀人的罪行。
然而,在其他证据并不充分、案件疑点重重、且只有犯罪嫌疑人口供的情况下,检察院提起公诉。
5月17日,距离案发才一个多月左右的时间,呼和浩特市中级人民法院便作出了一审判决,认定呼格吉勒图构成故意杀人罪等,判处死刑并剥夺政治权终身。
一审判决宣判后,呼格吉勒图以其没有杀人动机、请求从轻处理为由提出上诉,但内蒙古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于6月5日便作出终审裁定,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6月10日,呼格吉勒图被执行死刑。
2005年,真凶浮出水面,但这并没有引起相关机关人员的重视。
此后,在呼格吉勒图父母多年屡次申诉以及新闻媒体大范围报道的情况下,2014年案件进入再审程序,最终内蒙古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宣布呼格吉勒图无罪[1]。
(二)案件分析。
当时案件唯一有力证据就是拥有A型血的呼格吉勒图指甲里却含有O型血的血迹,而被害人正好是O型。
再加上警方的刑讯逼供,呼格吉勒图不得不承认自己奸杀了该名女子,最终一审法院主要就以这两个事实来定罪量刑。
然而,案发后第一批赶到现场的警察依据勘查结果表示,现场并没有打斗的痕迹,受害人身上也没有任何伤口,因此,唯一有力的证据并不成立。
第1篇一、内蒙古呼格吉勒图案呼格吉勒图案是我国近年来最具影响力的冤错案件之一。
2005年,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中级人民法院以故意杀人罪判处呼格吉勒图死刑,并于同年4月24日执行。
2014年,内蒙古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依法对呼格吉勒图案进行再审,宣告呼格吉勒图无罪。
呼格吉勒图案的冤错,暴露出我国司法系统在侦查、审判、执行等环节存在的问题。
此案引起了全国范围内的广泛关注,促使我国司法机关对冤错案件进行彻底整改,加强司法队伍建设,提高司法公正水平。
二、内蒙古李某某等五人涉黑案2016年,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中级人民法院依法对李某某等五人涉黑案进行一审公开宣判。
该案涉及黑社会性质组织,李某某等五人通过暴力、威胁等手段,长期欺压、残害群众,严重破坏了当地社会治安。
法院经审理查明,李某某等五人组织、领导黑社会性质组织,多次实施故意伤害、寻衅滋事、强迫交易等犯罪活动,严重扰乱了社会秩序。
法院依法对李某某等五人分别判处有期徒刑二十年至三年不等,并处罚金。
该案的成功侦破和审判,有力地打击了黑恶势力,维护了社会稳定,彰显了我国司法公正。
三、内蒙古巴彦淖尔市环境资源保护案2017年,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中级人民法院依法对巴彦淖尔市环境资源保护案进行一审公开宣判。
该案涉及环境污染、破坏生态环境等违法行为。
法院经审理查明,被告人张某、李某等人在巴彦淖尔市非法开采石矿,严重破坏了当地生态环境。
法院依法对张某、李某等被告人分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至一年不等,并处罚金。
该案的成功审判,有力地打击了环境违法行为,保护了生态环境,彰显了我国法治精神。
四、内蒙古鄂尔多斯市“9·20”特大毒品案2018年,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中级人民法院依法对“9·20”特大毒品案进行一审公开宣判。
该案涉及贩卖、运输毒品等犯罪活动,涉案毒品数量巨大。
法院经审理查明,被告人王某、李某等人组织、领导犯罪集团,多次贩卖、运输毒品,严重危害了社会治安。
第1篇在我国,冤案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
近年来,随着司法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冤案逐渐得到纠正。
作为一名公民,我深感欣慰。
今天,我就以自己亲身经历的一起冤案被澄清为例,谈谈我的感悟和心得体会。
一、冤案的阴影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我正和朋友在街头散步。
突然,一辆警车呼啸而过,车上下来几位警察,将一个满头大汗的中年男子押上了警车。
据说,这位男子涉嫌一起故意伤害案,被警方刑拘。
后来,我得知这位男子名叫李明(化名),是一家企业的员工。
事发当天,他与同事在工地施工时发生了争执,误伤了同事。
然而,在警方调查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李明被错误地指控为故意伤害案的主谋。
在缺乏证据的情况下,李明被刑拘,失去了自由。
这起冤案让我深感震惊。
一个无辜的人,只因一场误会,就被剥夺了自由。
这让我对我国的司法公正产生了质疑,也让我对冤案产生了深深的忧虑。
二、冤案的澄清在李明被刑拘后,他的家人和朋友开始为他奔走呼号,寻求正义。
在多方努力下,警方重新调查了这起案件,发现了一些新的线索。
经过深入调查,警方最终确认李明并非故意伤害案的主谋,而是误伤同事。
在事实面前,警方承认了错误,并依法对李明进行了无罪释放。
李明和家人喜极而泣,终于等到了正义的伸张。
三、感悟与心得体会1. 坚定信念,寻求正义面对冤案,我们不能坐视不管,要坚定信念,为受害者寻求正义。
正如李明和他的家人一样,他们没有放弃,一直努力寻求真相,最终让冤案得到了澄清。
2. 增强法律意识,维护自身权益这起冤案也提醒我们,要增强法律意识,了解自己的合法权益。
在面对不公正待遇时,要学会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权益。
3. 关注冤案,推动司法公正冤案的存在,反映了我国司法体制中存在的问题。
我们要关注冤案,推动司法公正,让每一个公民都能在阳光下生活。
4. 加强证据意识,提高侦查水平这起冤案的澄清,也让我们看到了我国警方在侦查工作中的不足。
我们要加强证据意识,提高侦查水平,确保案件真相大白。
教学案例11:从“呼格吉勒图案”看权利救济【案例呈现】1996年4月9日晚19时45分左右,呼格吉勒图于当晚与同事闫峰吃完晚饭分手后,听到女厕内有女子呼救,便急忙赶往女厕内施救。
随后,呼格吉勒图跑到附近警亭报案,后来被时任呼和浩特市公安局新城分局局长冯志明认定为杀人凶手。
呼和浩特市人民检察院指控被告人呼格吉勒图犯故意杀人罪、流氓罪,呼和浩特市中级人民法院于1996年5月17日作出(1996)呼刑初字第37号刑事判决,认定呼格吉勒图犯故意杀人罪,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犯流氓罪,判处有期徒刑五年,决定执行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宣判后,呼格吉勒图以没有杀人动机,请求从轻处理等为由,提出上诉。
内蒙古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于1996年6月5日作出(1996)内刑终字第199号刑事裁定,驳回上诉,维持原判,并根据当时有关死刑案件核准程序的规定,核准以故意杀人罪判处呼格吉勒图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1996年6月10日呼格吉勒图被执行死刑。
2005年10月23日,呼和浩特市破获一起系列杀人案。
犯罪嫌疑人赵志红在交代的十几起案件中,其中第16起就交代了呼和浩特第一毛纺厂宿舍大院女厕所的一起命案。
某记者接触后展开调查。
最后确认赵志红是这起命案的真凶。
在2005年10月30日,某记者采写内参,内参发出以后获得了中央领导的批示。
2014年3月初,内蒙政法委成立了呼格吉勒图案件复查组。
内蒙古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于2014年11月19日决定启动再审程序,另行组成合议庭并依法进行审理。
2014年11月20日,备受关注的呼格吉勒图案进入再审程序。
2014年12月15日,内蒙古自治区高院再审判决,呼格吉勒图无罪。
【案例点评】此案例中涉及的权利救济形式较多,又是当今引起广泛关注的案例。
其中,当事人“呼格吉勒图以没有杀人动机,请求从轻处理等为由,提出上诉”。
属于司法救济;“某记者接触后展开调查,最后确认赵志红是这起命案的真凶”;“某记者采写内参,内参发出以后获得了中央领导的批示。
无法挽回的生命——确定无疑的冤案呼吉格勒图案因发现女子在女厕被奸杀,呼格吉勒图被捕;因刑讯逼供和严打,他在案发62天后被“从重从快”枪决;因真凶赵志红另案落网,呼格吉勒图成了另一个聂树斌;因当年办案人员升职调迁,呼蒙冤十余载至今无法翻案。
一、公厕女尸:我们发现了女尸,报了案,难道我们有罪了?1996年4月9日晚8时,呼和浩特市新城区公安分局刑警队接到电话报案称:在锡林南路与诺和木勒大街相交处的东北角,一所旧式的女厕内发现一具几乎全裸的女尸。
报案的是呼市卷烟厂二车间的工人呼格吉勒图和闫峰。
公安局马志明副局长和报案人简单地交谈了几句之后,心想:按常规,一个公厕内有具女尸,被进厕所的人发现,也许并不为奇。
问题是谁发现的?谁先报的案?而眼前这两个男的怎么会知道女厕内有女尸?于是,针对两个报案人的“审讯”当即开展。
“我叫呼格吉勒图,蒙古族,今年19岁。
上班后,我出厂外买点东西,突然想小便,听见女厕所内有女人喊叫的声音,过了一会儿,我听到里面没动静,我便跑进女厕所,见那女的横仰在那里,我便跑了出来。
但又一想,那女的是不是死了?我又返回去,见那女的真的死了。
闫峰说,报案吧,我嗯了一声就跟他出来了。
因为厕所太臭,我买了五块泡泡糖,见闫峰朝治安岗亭走去了,我怕他抢了先,我也就跑过去报案了。
”“你是怎么听见女厕所内有喊声的?”“我小便时听到的。
”“听到声音你就跑进女厕所了?”“是。
”“你没碰见什么人从女厕所跑出来?”“没有。
”“你进了女厕所时,那里还有别人吗?”“我只看见那女的横在那里……好像有人跑走了……不是,反正我没看清。
”在审讯呼格吉勒图的过程中,由于呼的狡猾抵赖,进展极不顺利。
市公安局局长王智在10日亲自来到分局,听取案件进展情况,当分析案情后,王智局长特别指示:一、对呼格吉勒图的痕印进行理化检验,从中找出证据。
二、展开一个全面的、间接的包围圈,从间接证据,形成一个完整的锁链,让呼格吉勒图丢掉侥幸心理。
三、注意审讯环节,从供词中找出破绽,抓住不放,一追到底。
我国司法鉴定证据规则的缺失及完善建议——基于呼格吉勒图案的反思郑谊英【摘要】基于呼格吉勒图刑事错案的反思,揭示出我国司法鉴定证据规则在证明逻辑主线、鉴定权利保护、鉴定标准体系、质证程序保障等方面存在的缺失.我国司法鉴定制度对诉讼法的先天依附性,使得鉴定证据规则的设计带有浓厚的职权主义和诉讼程序色彩,忽视了对司法鉴定证明运行过程的关注.因此,应严格区分侦查程序中的鉴定和作为定案证据的鉴定,完善鉴定证据能力规则,强化对鉴定证据准入资格的司法证明,从而有效防止冤假错案的发生.【期刊名称】《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5(039)005【总页数】5页(P55-58,71)【关键词】司法鉴定;证据规则;证明过程;证据能力规则【作者】郑谊英【作者单位】湖南财政经济学院湖南省法务会计研究基地,湖南长沙41020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D926我国司法鉴定证据规则的缺失及完善建议———基于呼格吉勒图案的反思*郑谊英(湖南财政经济学院湖南省法务会计研究基地,湖南长沙410205)摘要:基于呼格吉勒图刑事错案的反思,揭示出我国司法鉴定证据规则在证明逻辑主线、鉴定权利保护、鉴定标准体系、质证程序保障等方面存在的缺失。
我国司法鉴定制度对诉讼法的先天依附性,使得鉴定证据规则的设计带有浓厚的职权主义和诉讼程序色彩,忽视了对司法鉴定证明运行过程的关注。
因此,应严格区分侦查程序中的鉴定和作为定案证据的鉴定,完善鉴定证据能力规则,强化对鉴定证据准入资格的司法证明,从而有效防止冤假错案的发生。
关键词:司法鉴定;证据规则;证明过程;证据能力规则中图分类号: D926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001-5981( 2015) 05-0055-04收稿日期: 2015-02-10作者简介:郑谊英( 1970-),女,湖南桃源人,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副教授。
主要从事司法鉴定和财政监督研究。
基金项目:湖南省高校创新平台开放基金项目(编号: 13K121) ;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项目(编号: XJK014BGD007) ;湖南省社科基金项目资助(编号: 14YBA069)阶段性成果。
我们为何如此关注呼格吉勒图案作者:梁学东来源:《领导之友》2015年第01期随着“呼案”再审判决,呼格吉勒图被宣告无罪,舆论由此进入高潮。
其实从2005年赵志红归案等重大疑点曝光以来,始终有媒体在跟踪报道,这使得“呼案”一直没有脱离公众的视野。
舆论一直质疑着,经不起推敲的证据链是如何促成判决的;舆论一直争辩着,该案到底是不是冤案。
呼格吉勒图昭雪,公众舆论从各方面审视“呼案”和法制的运行,随后千言万语地聚焦冤案的倒查追责和当年的断案内幕。
我们关注“呼案”,是因为我们期盼正义早日归来。
“呼案”重审尘埃落定,新华社记者汤计功不可没。
正是他持续关注“呼案”的5篇报道,次次击中该案的关键环节,推动该案不断接近真相,直至重启审判。
这反映了舆论对公平正义的追求,以及对普通人命运的关怀和怜悯。
在被告人执行死刑的18年后冤案终于昭雪,虽然正义来了,但来得太迟了,而且以年轻生命的丧失作为代价,成本太高!冤案虽然昭雪,但社会公众依然无法平静,当初是谁让正义缺席,以至于让呼格吉勒图的生命成为正义的祭品,这种追问也是正义的再次呼告和延伸。
正如呼格吉勒图的母亲所说,希望相关办案人员站出来,承担相应责任。
因为正义的实现,不仅要让冤者伸冤,还要让制造冤案者承担责任,倒逼他们在办案中如履薄冰,从而实现对正义的守护,不仅让人们在个案中感受公平正义,也让人们对法律有信仰,对司法有信心。
我们关注“呼案”,还因为作为我们护身符的法律是怎样被人为扭曲,变得这样的冷漠和无助?放眼大社会,我们每个人都脆弱渺小,然而,正是我们意识到了自己的渺小和无助,才死心塌地地把我们的权益以及对正义的诉求托付给了法律,因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因为法律保护我们的合法权益。
冤案昭雪了,我们审视自己法律的运行,探究法律是怎样被人为操纵而失去正义的,法律运行的轨道在哪些地方出现了漏洞。
我们个人对司法公正的感知,主要基于一桩桩具体的案件。
如果司法能让大家“在每一个司法案件都感受到公平正义”,法律就会被我们每个人视作护身符;否则,一个冤假错案的负面影响,足以摧毁99个公平裁判积累起来的良好形象,进而出现习近平总书记说的“100-1=0”的效应。
为了那些不该逝去的生命作者:王健来源:《民主与法制》2015年第02期2014年12月25日,这是个注定要写进中国法制史的日子。
这一天,内蒙古高级法院再审宣布:呼格吉勒图无罪。
这个判决终于洗刷了这个19岁内蒙古青年背负了18年的“流氓杀人犯”的恶名。
然而,却再也无法唤醒他年轻的生命。
这样的悲剧已经不是第一次上演了。
魏清安、滕兴善……当一个个被冤杀者的名字在我们眼前出现时,我们不禁要问:我们的司法制度究竟怎么了?纠正冤假错案,是为了让公民在每一个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而如果不对每一起冤假错案进行深入检讨,边纠正冤假错案边制造冤假错案,那无疑是对司法最大的犯罪。
或许,我们今天更应当救赎的不是那些被冤杀者,而是我们的司法制度。
这既是为了告慰那些不该逝去的生命。
更是为了类似的冤假错案不再发生。
呼唤疑罪从无其实。
这本是一起在侦查阶段就应当排除就可以排除呼格吉勒图作案可能的案件。
追溯悲剧生成的链条。
与我们或许可以探知每一起冤案形成的动因,呼格吉勒图同样也不例外。
在侦查阶段,警方只是和“报案人简单地交谈了几句”,就已经“胸有成竹”。
他们的逻辑很简单:一个公厕内有具女尸,被进厕所的人发现,也许并不为奇。
问题是谁发现的?而呼格吉勒图是个男人怎么会知道女厕内有女尸?在对呼格吉勒图连续两天的审讯没有任何收获后。
警方加大了审讯力度。
由于呼格吉勒图已经死去,我们已经无从得知警方在对他的讯问过程中到底发生了什么。
总之,在第三次讯问中,呼格吉勒图承认了1996年4月9日那天,他黑灯瞎火地进入女厕所是企图强奸进厕所的女人。
当晚8点多钟,他在女厕所抱住如厕的一个女人,为防止其反抗,掐住其脖子,在知道其死亡后,还上下其手,然后逃走。
“这个口供可以说是漏洞百出。
”呼格吉勒图的代理律师王振宇说,“呼格吉勒图是想强奸,可在那种公共场合却还有心思耍流氓,而且,从他的口供来看,双方没有激烈的打斗,呼格吉勒图当时是如何知道受害人已经死亡的?”呼格吉勒图案被认定为凶犯的另一个关键证据是呼格吉勒图的指缝污垢和受害人杨某的血型吻合的司法鉴定,同为O型血。
迟到的正义1996年4月9日晚19时45分左右,一名杨姓女子从呼和浩特市锡林南路千里香饭店去厕所,当晚21时15分后,该女子被扼颈窒息死于内蒙古第一毛纺织厂宿舍57栋平房西侧的公共厕所女厕所内。
呼格吉勒图于当晚与同事闫峰吃完晚饭分手后,听到女厕内有女子呼救,便急忙赶往女厕内施救。
而当他赶到时,呼救女子已经遭强奸后扼颈身亡。
随后,呼格吉勒图跑到附近警亭报案,呼格吉勒图被时任呼和浩特市公安局新城分局局长冯志明认定为杀人凶手。
1996年,事件仅仅61天后,法院在没有充足证据支持的情况下,判决呼格吉勒图死刑,并予以立即执行。
宣判后,呼格吉勒图以没有杀人动机,请求从轻处理等为由,提出上诉。
内蒙古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于1996年6月5日作出(1996)内刑终字第199号刑事裁定,驳回上诉,维持原判,并根据当时有关死刑案件核准程序的规定,核准以故意杀人罪判处呼格吉勒图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1996年6月10日呼格吉勒图被执行死刑。
2005年10月23日,呼和浩特市破获一起系列杀人案。
犯罪嫌疑人赵志红在交代的十几起案件中,其中第16起就交代了呼和浩特第一毛纺厂宿舍大院女厕所的一起命案。
当时系列杀人案专案组的干警感觉非常吃惊。
因为这个案子的凶手已经被执行死刑了,现在又出现了一个凶手。
警察观察到赵志红交代犯罪事实时很冷静,并不像蓄意编造。
公安干警又拿出两起案件试探赵志红,这两起案件与赵志红的作案行为不一致,赵志红否认了这两起案件。
干警就带着赵志红到第一毛纺厂作案现场,那里后来进行了改造,当时案发的女厕所也没了,但他很准确地就指出了厕所的位置。
某记者接触后展开调查。
最后确认赵志红是这起命案的真凶。
在2005年10月30日,某记者采写内参,内参发出以后获得了中央领导的批示。
2014年3月初,内蒙政法委成立了呼格吉勒图案件复查组。
4·9”女尸案告破。
命案涉嫌人:赵志红。
该案因呼格吉勒图的父母申诉,内蒙古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于2014年11月19日决定启动再审程序,另行组成合议庭并依法进行审理。
关于呼格吉勒图冤案的一点感想
作者:求学者
强烈期盼,国家这次对呼格吉勒图案的追责能够一追到底:从最初参与刑讯逼供、屈打
成招致使冤案成立的一手制造者,到当年二审该案的审判参与者,再到二审后为阻止吉勒图
家上访申诉而对其实施监视、控制者,一直到十八年来冤案得以昭雪之前,本应有职责、有
义务接受处理吉勒图父母的层层上访、不断申诉的国家法制机关付与的属于其本位职责却故
意对其置之不理的不作为者,来一次彻底的大审判、大审查!因为这其中的某些人甚至比该
案的真凶赵志红更可恨、更恶毒,赵是在偷偷摸摸的杀人,而他们却是拿着国家赋予的神圣
权利“冠冕堂皇”地徇私枉法、是非颠倒地杀人!他们甚至于比封建社会的冤假错案的制造
者们更恶劣!因为他们是在集体作案!而且在九年前真凶已经伏法、自首的铁的事实面前仍
然不面对真相、承认错误,对于无辜的受害家庭依然然毫无愧疚、忏悔之心,反而对他们实
施惨无人道的监视、控制,欲盖弥彰!且一拖又是九年!
国家赔偿也只能给十八年来的受害家庭一点经济上的补偿,而他们长期以来由于是非黑
白颠倒受到的精神上的虐待、折磨又怎样能够赔偿!而且,即便是国家经济赔偿最终也是用
广大劳动人民纳税的钱(这其中甚至也包括受害家庭纳税的钱)来为你们的罪恶埋单。所以,
在此强烈建议,冤案的一手捏造者们,假如你们还有一点点良知,还有一点点人性,就请你
们尽快站出来,主动去自首,给吉勒图家一个交代,给社会一个交代,给你们的良心一个交
代!甚至真凶杀人狂魔赵志红还会良心发现:在九年前就已承认、不惜“多”承担他制造的
十多条命案中的这一条。而你们这些手握国家赋予的事关人命生杀大权的“人”都干了些什
么:一个涉世未深,甚至童心未泯的单纯、善良、正义不顾伙伴的极力劝阻一心要见义勇为
去报案的十八岁无辜少年竟然被你们在短短六十二天内就“办案高效率“地“犯流氓罪、杀
人真凶”“执行枪决”化了,而且你们中的大多数人还在这场弥天的冤案中得到了让你们足
以“封妻荫子”、改变你们仕途命运的“嘉奖、升迁”!你们是在踏着一个十八岁冤魂的鲜
活生命之上“升迁”!你们是在两位老人十八年来几近度日如年地血泪般控诉无门的绝望中
——“佩戴鲜花”、“光荣无比”地“升迁”! 你们是在从一审到二审流水作业生产线似
的办案程序中(这是属于占整个社会群体极少数比例的让其他人“艳羡不已”的你们的垄断
行业)“高效地”升迁!
试想,假如没有受害者父母十八年来滴血的上访、申诉,没有九年前真凶赵志红的出现,
没有执着的记者汤计坚持不懈、维护正义的三份“内参”的上报,没有当前出现的国家多年
来少有的一次关于法制、行政、文化等领域的务实、开放的大改革、大行动的大好形势,这
起已被“合法”人为化掩埋了十八年的冤案又何能得以沉冤昭雪!由此,不免生发一点感慨:
祖国的法制文明建设又前进了一大步!但同时,也应看到,在我们法制、行政等众多的社会
领域还存在好多有失有效监督、控制及缺乏社会透明化的漏洞和弊端。众多冤案的澄清,不
能仅仅依靠真凶的现身“挽救”——这种出现几率太小的偶然因素,也不能仅仅依靠一些
具有较高社会话语权的少数正义人士地不懈努力以及受害家庭备受煎熬的马拉松式的伸冤
控诉这样“高昂”的伸冤成本。我们的真正公开、公正、透明的法制领域的行政体制改革还
极需深化变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