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代生命科学论之——回归真正的再生医学(三)
- 格式:docx
- 大小:18.01 KB
- 文档页数:3
《第三代生命科学论》之——现代西方医学治疗肿瘤癌症的策略(二)作者:颜丙强张涛癌症治疗第六大技术:分子靶向治疗(1)分子靶向治疗这是在细胞分子或基因分子水平上,针对已经明确的致癌位点(该位点可以是肿瘤细胞内部的一个蛋白分子,也可以是一个基因片段),来设计相应的治疗药物。
药物进入体内会特异地选择致癌位点来相结合发生作用,使肿瘤细胞特异性死亡,而不会波及肿瘤周围的正常组织细胞,所以分子靶向治疗又被称为“生物导弹”。
舆论说:进入二十一世纪的今天,特别是最近几年,新型分子靶向药物在临床实践中取得了显著的疗效,实践已表明了分子靶向治疗理论的正确性与可行性。
把癌症的治疗推向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阶段。
舆论说:21世纪,医学科学的不断发展,专业人士对恶性肿瘤的发病原因进行了深入的研讨,基因致癌的机理慢慢清晰起来。
基于致癌基因的高端生物技术不断的被医学临床应用,分子靶向治疗,一种全新的治疗方法逐渐兴起。
根据药物的作用靶点和性质,可将主要分子靶向治疗的药物分为以下几类:①小分子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如吉非替尼(Gefitinib,Iressa,易瑞沙);埃罗替尼(Erlotinib,Tarceva);②抗EGFR的单抗,如西妥昔单抗(Cetuximab,Erbitux);③抗HER-2的单抗,如赫赛汀(Trastuzumab,Herceptin);④Bcr-Abl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如伊马替尼(Imatinib);⑤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剂,如Bevacizumab(Avastin);⑥抗CD20的单抗,如利妥昔单抗(Rituximab);⑦IGFR-1激酶抑制剂,如NVP -AEW541;⑧mTOR激酶抑制剂,如CCI-779;⑨泛素-蛋白酶体抑制剂,如Bortezomib;⑩其他,如Aurora激酶抑制剂,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DACs)抑制剂等。
(2)精准医学计划兴起在分子靶向治疗取得进展的基础上,2011年,美国科学院、美国工程院、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及美国科学委员会共同发出“迈向精准医学”的倡议。
21第三代生命科学论之——干细胞真的不是救世主(三)《第三代生命科学论》之——干细胞真的不是救世主(三)作者:颜丙强张涛4、心脏干细胞研究的丑闻美国东部时间2018年10月14日,位于波士顿的美国著名生命科学网站STAT爆出大新闻,哈佛大学要求撤稿前哈佛医学院教授、再生医学研究中心主任Piero Anversa博士高达31篇关于心脏干细胞的研究论文,引起轰动。
据称这些论文涉嫌伪造和篡改实验数据。
这次撤稿事件是近年来,美国顶级大学中一次性撤稿最多的案例,这一案例对哈佛大学医学院,甚至整个心血管研究领域将会带来深远的影响。
Piero Anversa博士生于意大利,于1965年获得医学博士学位。
2007年起,在哈佛医学院及其附属布莱根妇女医院担任医学教授和再生医学研究中心主任,心血管研究所所长、医学院副院长。
他是国际心血管领域的顶尖专家,普通大学可能整个学校都没有一个R01 项目,而他主持各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R01项目110个。
他无数奖项加身,简历能写74页,满满当当的都是获奖、研究成果、医学贡献。
2001和2003年,Piero Anversa分别在《自然》和《细胞》两个世界顶级学术期刊上说,存在一种心脏干细胞(被称为cKit+细胞)能够分化成心肌细胞,可用于心肌修复。
Anversa曾一度被认为是心脏干细胞疗法的历史性开创者。
皮耶罗在这一领域建立了权威地位,全世界很多科研人员顺着这一思路去寻找所谓的心肌干细胞。
Piero Anversa又陆续发表相关文献数十篇,被全球众多科学家争相借鉴并引用。
Piero Anversa的心脏干细胞研究被全球累计引用多达数十万次。
在他“成功证明心肌干细胞的存在”后,一跃成为哈佛的终身教授。
这样一个惊世骇俗的跨时代发现里面包含了无数希望和商机。
如果真的能应用于临床,能拯救多少病人?如果能成为一项产业,又能带动多少经济发展?Anversa一跃成为这个领域最炙手可热的绝对权威,他的论文成为了这个领域的基础,他在论文中提出的观点,都被默认为“已经得到验证”的事实。
《第三代生命科学论》之——人是典型的耗散结构作者:颜丙强张涛人是典型的耗散结构,从耗散结构理论来理解人的开放、非平衡、负熵、物质与能量的耗散,会看到人的健康与疾病的许多纵深层面,大大地加深对于健康与疾病的深层本质的认知。
一、人具备耗散结构的严格条件18世纪的“机器医学模式”,强调人是机器。
而进入20世纪以来,科学家越来注意到人不是机器。
为什么?人不同于机器的最为深刻的本质是,人是耗散结构,而机器不是耗散结构。
机器远离耗散结构的三个基本条件:1、它是封闭系统,不是开放系统,机器不能与环境有物质、能量交换,否则就会瓦解;2、它是平衡系统,必须保持热力学的平衡条件,不然,机器内部和机器外部就不平衡,就发生物质与能量的交换,交换的结果就是机器的瓦解;3、不存在非线性相互作用,不能从环境输入物质和能量转化组织为机体自身,没有负熵产生,不能自己升高有序度。
人是耗散结构的基本条件:1、人体是开放系统,与环境有物质、能量、信息交换,一旦这些交换失常或终止,人体就失常或瓦解;2、人体是远离热平衡的,无论在机体内部之间,还是机体与环境之间,都是非平衡的,因此才有强烈的物质、能量交换。
3、人体存在极其大量、复杂的非线性相互作用,把从环境输入的物质、能量进行多方面、多层次的转化,形成负熵产生过程,一方面建设自身、升高和保持机体的有序度,另一方面储存自由能,为生命活动提供有效能量。
二、人的生命的非平衡有序稳定人作为典型的耗散结构,需要特别注意人的耗散结构的以下特点。
1、人的机体的稳定是高有序度的稳定。
虽然孤立地从稳定性上看,人与机器有些相似之处,但是,在稳定的有序度上,却有着天壤之别。
人在分子水平、细胞水平、组织水平、器官水平、整体水平,其有序化、组织化程度之高,是迄今世界上能看到的唯一的,人的稳定性是建立在高度有序的水平上的。
2、人的机体的有序稳定是靠耗散物质、能量建立和维持的。
机器是人工制造的,遵循热力学第二定律,只有熵增加,没有负熵产生,不可逆的走向无序化、老化。
再生医学的现状和发展方向再生医学(Regenerative medicine)是一个全新的医疗领域,它旨在利用细胞、基因和生物材料等技术,促进体内自我修复和再生,从而治疗各种疾病和损伤。
近年来,随着生物技术和医学研究的不断进步,再生医学已成为医学界的热点和前沿领域。
本文将探讨再生医学的现状和发展方向。
一、再生医学的概念和基本原理再生医学是一种治疗疾病和损伤的新型治疗方法,它主要基于身体内部的自我修复机制,通过添加新的细胞、途径和信号来促进身体的自我修复和再生。
这里所说的自我修复和再生并非指人们常说的寿命延长和身体恢复原样,而是指在人体内衍生出新的细胞,取代已经损坏或死亡的组织,以实现治疗结果。
再生医学的基本原理就是“自体造血干细胞”法,这是再生医学最基本的方法。
干细胞是一种特殊的细胞,它具有分化为不同类型细胞的潜能。
在身体内,干细胞会分化为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等不同类型的细胞,以帮助人体进行自我修复和再生。
在再生医学中,科学家可以采集干细胞,并通过改变它们的基因来促进它们分化为需要的细胞。
这样,科学家便可以通过添加新的细胞和组织,来帮助身体完成自我修复和再生的过程。
二、再生医学的应用领域再生医学技术可以应用于多个领域,包括心血管疾病、神经退行性疾病、肝脏、肺部和肾脏等器官的治疗,以及骨骼和软组织损伤的治疗等。
1. 心血管疾病:心血管疾病是人类的头号杀手。
在再生医学中,科学家已经通过干细胞技术实现了心脏组织的再生。
通过添加干细胞,科学家可以促进心脏损伤部位的自我修复,从而改善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生存质量。
2. 神经退行性疾病:神经退行性疾病是指由神经元和神经元周围的支持细胞损伤引起的一类疾病。
人体内的神经元和细胞支持细胞是不可再生的。
因此,再生医学技术可以通过添加新的细胞和组织来促进神经元和支持细胞的自我修复,从而治疗神经退行性疾病。
3. 肝脏、肺部和肾脏等器官的治疗:肝脏、肺部和肾脏等器官疾病的治疗主要依赖于移植器官。
《第三代生命科学论》之——回归真正的再生医学(一)作者:颜丙强张涛数百年来,科学家被自然界中存在的再生现象所吸引,并由此激励了很多有意义的探索。
最近几十年来在组织器官再生领域内取得的进步,对器官形成的深入了解和新技术的发展,已经揭示了再生医学的美好前景和重大意义。
看来,我们距离让生命机体获得“满血复活”已经并不遥远。
当前,干细胞研究的得与失,更进一步地证明了以还原论思维建立的干细胞再生医学把人体视为组合式整体与他组织系统的科研思路,是错误的。
这一科研思路已经身陷囹圄、举步维艰。
要想让再生医学取得真正的科研突破,必须要转变思路、转变科研路线,要建立在系统思维与系统分析的基础上,要以第三代生命科学基本原理为指导,形成新的科研路线,从而才能使得我们尽快回归到真正的再生医学研究上来。
一、自然界原位再生现象1、自然界中的长生与再生现象在地球上有一些相对较为简单的生命形式,如贝螅、水母、珊瑚等,虽然看起来并不起眼,但却具有“长生不死”的本领。
贝螅是一种鲜为人知的海洋生物,通常生长在死的寄居蟹的蟹壳上,这种动物有一种罕见的能力,它可以在一生中都在制造卵子和精子。
贝螅之所以能够做到这一点,是因为它会产生生殖细胞---卵子和精子的前体细胞,而且在整个生命过程中都不会停止。
爱尔兰国立大学-戈尔韦再生医学研究所对一种贝螅进行研究,发现这种生物“在理论上是永生的”。
乌里·弗兰克等人的研究关注点是贝螅在失去身体部位之后,能完整重生的能力。
这位爱尔兰科学家在文章中解释道:“这听起来似乎很让人惊悚,如果它的头被咬掉,只要几天时间它就可以再长出一个来。
”日本科学家发现了灯塔水母可以长生不死,也引起了轰动。
为什么能长生不死?因为它可以在成长后又返回到幼虫阶段,且没有限制。
所以它可以无尽的返老还童,相当于是长生不死了。
它在20℃的水温中达到性成熟阶段需要25至30天,而之后个体能够重新回到水螅型。
普通的水母在有性生殖之后就会死亡,但是灯塔水母却能够再次回到水螅型。
再生医学三部曲作者:王平来源:《百科知识》2009年第02期干细胞是可以分化为各种组织和器官的宝贵资源,利用干细胞生成人体的各种组织器官以治疗各种疾病一直是医学界探索的重点之一,而这种研究和实践也称为再生医学。
由于人体胚胎干细胞的来源受到伦理限制以及干细胞研究的复杂性,迄今再生医学还处于实验探索阶段,但也有一些突破。
这些突破表现为再生医学的三部曲:从细胞到细胞,从细胞到组织,从细胞到器官。
从细胞到细胞细胞是组成人体器官的最基本要素,利用干细胞生成各种不同类型和功能的细胞,如神经细胞、心肌细胞等,是再生医学的第一步。
在这个第一部曲中,已经谱出了较多乐曲。
早就有许多研究发现,无论是动物还是人体的干细胞都可以简单地转化为某种类型的细胞,以修复病变组织,恢复某种生理功能。
韩国一个研究小组最近宣布,他们利用人体干细胞部分恢复了天竺鼠受损的听觉。
韩国全罗南道大学的研究人员从人类骨髓中提取了脊髓间质干细胞,并把这些干细胞分化培养成神经样细胞,然后再把它们移植到天竺鼠的内耳。
这些天竺鼠因为受到化学药物的损害而失去听觉。
但移植了人的干细胞培养成的神经样细胞后3个月,实验鼠恢复了部分听觉。
这一结果表明,干细胞可能修复耳蜗毛细胞以恢复动物的听力,但干细胞的具体作用机理还有待探索。
而且,这一试验成果还不能应用于临床治疗,但人类能够从中获益,以探索治疗听觉的方法。
例如,人类以及其他哺乳动物的听觉器官会在高分贝噪音、免疫障碍、毒性物质或者衰老等因素下失去部分功能,甚至永久失去听力,而且这一过程目前不可逆转。
但利用干细胞将有可能修复听觉细胞,恢复听力。
干细胞不仅能修复听力,而且能修复大脑神经细胞。
日本研究人员发现,把来自骨髓的人类干细胞直接注射到小鼠的大脑中可以减少卒中导致的损伤,原因在于注入的干细胞会诱导新神经元(神经细胞)的生长。
对小鼠的大脑注射了人类的干细胞后,干细胞可以触发大脑中现有的小胶质细胞(神经细胞)和巨噬细胞(免疫细胞)产生保护神经元和减轻炎症的生化物质,从而对大脑神经细胞产生保护作用。
再生医学再生医学的概念与范畴有位专家认为,再生医学是通过研究机体的正常组织特征与功能、创伤修复与再生机制及干细胞分化机理,寻找有效的生物治疗方法,促进机体自我修复与再生,或构建新的组织与器官,以改善或恢复损伤组织和器官的功能的科学。
他提出移植干细胞可优势分布于损伤局部,但数量有限(<3%),将基因克隆到腺病毒表达载体能加强定向,转染干细胞使之增加基因表达,增强了促愈合作用。
同时还发现了3个来源于大鼠、5个来源于人的真皮干细胞克隆、体外长期连续培养过程中全部发生恶性转化。
不同干细胞克隆转化时间从5 0代至80代不等,建议在临床实际应用中不要用培养很多代的干细胞。
有的专家指出,再生医学是指利用生物学及工程学的理论方法创造丢失或功能损害的组织和器官,使其具备正常组织和器官的机构和功能。
卢世璧院士还介绍了软骨组织工程方面的进展。
还有专家认为,再生医学的概念应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上讲,再生医学可以认为是一门研究如何促进创伤与组织器官缺损生理性修复以及如何进行组织器官再生与功能重建的新兴学科,可以理解为通过研究机体的正常组织特征与功能、创伤修复与再生机制及干细胞分化机理,寻找有效的生物治疗方法,促进机体自我修复与再生,或构建新的组织与器官以维持、修复、再生或改善损伤组织和器官功能。
狭义上讲是指利用生命科学、材料科学、计算机科学和工程学等学科的原理与方法,研究和开发用于替代、修复、改善或再生人体各种组织器官的定义和信息技术,其技术和产品可用于因疾病、创伤、衰老或遗传因素所造成的组织器官缺损或功能障碍的再生治疗。
英国《再生医学》杂志1月刊登了一份由加拿大麦克劳克林—罗特曼全球卫生中心完成的关于中国再生医学研究现状的报告。
该报告认为,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再生医学领域的研究迅速发展,在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的相关论文数量位居世界第五,一些研究成果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所谓再生医学,是指利用生物学及工程学的理论方法,促进机体自我修复与再生,或构建新的组织与器官,以修复、再生和替代受损的组织和器官的医学技术。
生物医学中的再生医学再生医学是一种技术,旨在利用生物学和工程学的知识,通过组成细胞和材料来恢复生物系统中的受损细胞和组织。
再生医学已经在现代医学中成为一个重要的领域,许多新的研究都集中在这个领域,以帮助更好地理解再生医学的原理和应用。
再生医学的基本原理再生医学的主要原理是利用生物学和生物工程学的知识来重新创造皮肤,骨骼和其他组织等受损器官或组织。
更具体地说,这种技术使用自体或异体细胞,即体内已存在的细胞产生与器官或组织细胞相同的细胞,并将这些细胞重新植入或移植回原来的器官或组织中。
同时,再生医学还可以导入材料或生物激励剂促进组织的生长和恢复。
再生医学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再生医学在生物医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其中包括细胞移植和组织再生、干细胞和再生疗法、生物纤维和组织工程以及人工器官移植等。
细胞移植和组织再生细胞移植和组织再生是再生医学中最基础的应用之一,涉及将组成细胞转移回原来的部位,以恢复被损坏或破坏的组织。
血管再生和神经再生是一个重要的领域,因为在心脏病和连接肌肉和神经的系统中都需要达到良好的血液供应。
因此,在这个领域中新的治疗方法包括基于干细胞的治疗和基于成体细胞治疗。
干细胞和再生疗法干细胞和再生疗法是再生医学中的另一个应用,意在恢复功能,缓解疾病症状或提供更好的治疗方法。
人类胚胎干细胞和诱导多能性干细胞(iPS细胞)是干细胞研究中的两个重要领域,至今已经被证明是有用的,并且在多种病症治疗中被应用。
再生疗法是一种处理结构或功能不可逆性损伤的技术。
因此,再生疗法也称为生物治疗法,旨在通过补充或替换生命机能的受损部分来恢复人体的功能。
生物纤维和组织工程生物纤维和组织工程的目标是制造人工组织和器官。
这里,重要的问题是创造可调节的三维结构,并使用能够促进生长和治疗的细胞和因子来进行纤维和工程。
此外,这个技术还可以在制造组织和器官的过程中使用多种材料(例如:塑料、纳米结构)。
人工器官移植基于人工器官移植的再生医学也开始应用到医学实践中。
《第三代生命科学论》之——“整体论-还原论-系统论”螺旋发展作者:颜丙强张涛还原论是整体论的辩证否定,系统论又是对还原论的辩证否定,科学的思维方式出现了“整体论-还原论-系统论”的三段论螺旋发展,在前进、上升中表现出深刻的内在继承性和历史逻辑性。
1、正确认识整体论、还原论、系统论三种思维方式之间的关系要正确地认识和理解整体论、还原论、系统论三种思维方式之间的关系。
一方面,要认识从古代整体论到近代还原论,再到现代系统论,是思维方式发展的历史必然。
另一方面,又要正确认识整体论、还原论、系统论三种思维方式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原则差别。
在今天,要特别注意认清从还原论向系统论转变的必然性,以及系统论思想原则上区别于还原论思想的根本特征。
一种说法,系统论是整体论与还原论的相加或统一。
这种概括有一定道理,强调了系统论吸收了整体论和还原论的各种合理内核,是基于又高于整体论与还原论的。
但是,这样讲述抹杀了系统论的新发展及其与整体论、还原论的原则性区别。
系统论不但吸收了整体论和还原论的所有合理内核,而且克服了整体论和还原论的局限,更重要的是,它有了新的创造,提出了只属于系统论的全新的观点和方法,这主要体现在系统论所特有的基本原理中。
系统论是一种划时代的新发展,已经在螺旋式发展轨迹上进到了高一层次。
2、系统论与整体论的联系与区别系统论吸收并发展了整体论的整体观点,强调了整体与部分的原则性差别,把注意的重心放在系统整体上。
但是,整体论没有打开整体,不了解整体内部的复杂内容,更不了解整体性的根源。
系统论对整体的研究吸收了还原论的合理内核,打开了整体,认识了整体内的各种复杂情况,克服了整体论的局限。
同时,又克服了还原论在把整体分解为部分时,割断和破坏各种相互关系的局限,揭示了相互关系的存在及其重大意义,并从更深层次上揭示出相互关系的有序性机制和自组织机制,阐明了系统的整体性的根源和达到整体最佳的途径,因而具有更加完备的性质。
3、系统论与还原论的联系与区别系统论是在还原论思维方式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它吸收了还原论的一切合理内核。
《第三代生命科学论》之
——回归真正的再生医学(三)
作者:颜丙强张涛
五、从接骨中寻找到人体再生的秘密
(一)骨折愈合过程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血肿形成:骨折时除骨组织被破坏外,也一定伴有附近软组织的损伤或撕裂。
骨组织和骨髓都富含血管,骨折后常伴有大量出血,填充在骨折的两端及其周围组织间,形成血肿。
一般在数小时内血肿发生血液凝固。
和其他组织的创伤一样,此时在骨折局部还可见轻度中性粒细胞浸润。
骨折时由于骨折处营养骨髓、骨皮质及骨膜的血管随之发生断裂,因此在骨折发生的1—2天内,可见到骨髓造血细胞的坏死,骨髓内脂肪的析出,以后被异物巨细胞包绕形成脂肪“囊”。
骨皮质亦可发生广泛性缺血性坏死,骨坏死在镜下表现为骨陷窝内的骨细胞消失而变为空穴。
如果骨坏死范围不大,可被破骨细胞吸收,有时死骨可脱落、游离而形成死骨片。
2、纤维性骨痂形成:大约在骨折后的2—3天,从骨内膜及骨外膜增生的纤维母细胞及新生毛细血管侵入血肿,血肿开始变化。
这些纤维母细胞实质上多数是软骨母细胞及骨母细胞的前身。
上述增生的组织逐渐弥合,填充并桥接了骨折的断端,继而发生纤维化形成纤维性骨痂,或称暂时性骨痂肉眼上骨折局部呈梭形肿胀。
约经1周左右,上述增生的肉芽组织及纤维组织部分可进一步分化,形成透明软骨。
透明软骨的形成一般多见于骨外膜的骨痂区,而少见于骨髓内骨痂区,可能与前者血液供应较缺乏有关。
此外,也与骨折断端的活动度及承受力过大有关。
但当骨痂内有过多的软骨形成时会延缓骨折的愈合时间。
这些骨痂不断钙化加强,当其达到足以抵抗肌收缩及成角剪力和旋转力时,则骨折已达到临床愈合,成人康复一般约需12—24周。
此时X线片上可见骨折处四周有梭形骨痂阴影,但骨折线仍隐约可见。
对骨外膜的损伤均对骨折愈合不利。
3、骨性骨痂形成:骨折愈合过程的进一步发展,是骨母细胞产生新生骨质逐渐取代上述纤维性骨痂。
开始形成的骨质为类骨组织,以后发生钙盐沉着,形成编织骨,即骨性骨痂。
纤维性骨痂内的软骨组织,和骨发育时的软骨化骨一样,发生钙盐沉着而演变为骨组织,参与骨性骨痂的形成。
此时所形成的编织骨,由于其结构不够致密,骨小梁排列比较紊乱,故仍达不到正常功能需要。
骨折愈合是一个复杂而连续的过程,通常将其分为以上这三个阶段,但三者之间又不可截然分开,而是互相交织逐渐演进。
如果从组织再生的角度去观察,整个过程相继伴随着:1、新生血管的再生分化;2、新生肌肉的再生分化;3、新生筋膜与骨膜的再生分化、4、新生神经与骨髓的再生分化;5新生骨细胞的
再生分化等。
其每一个分化过程的具体生理生化机制又是极其复杂的。
例如,重建形成新的血管和血管网,是一个涉及多种细胞、多种分子、多种调控的复杂过程。
血管形成是促血管形成因子和抑制因子协调作用的非常复杂过程,正常情况下二者处于平衡状态,一旦此平衡打破就会激活血管系统,使血管生成过度或抑制血管系统使血管退化。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血管内皮细胞(EC),细胞外基质、EC与EC间及EC与其他周围细胞间的相互作用,还有各种粘附因子,参与并促进血管生成的因子也众多。
还有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血小板衍生内皮细胞生长因子(PD-ECGF),乙酰肝素酶,血管生成素(angs),骨生成素(OPN) ,环氧化酶(COX-2) ,缺氧诱导因子-1,层粘连蛋白(LN) ,胎盘生长因子(PLGF) ,Survivin,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均参与了EMT血管形成过程。
因此,每一个分化过程并不是由一个或几个因子参与,也并不是由一个或几个单系统进行的调控,而是由一系列因素与众多调控系统共同参与,协同完成的整个过程。
我们其实根本无法详细了解到,骨折创伤后人体内的多种细胞、多种因子、多个系统是如何进行快速的反馈与调动,更无法详细了解人体的这种系统调动与调配,需要启动到哪种层级(基因分子层级、免疫因子层级、细胞层级、组织层级)。
因此,我们把整个过程可以理解为这是人体的一种自组织过程。
每个人体都自我具有这种复杂调配与调动的机制与能力。
从细胞分化的角度观察,人体细胞只分化成了四种组织:上皮组织、肌肉组织、缔结组织、神经组织。
骨折愈合的过程,其实就是人体细胞再次向这四种组织进行分化的过程。
(二)从接骨药中寻找到再生的秘密
在中国接骨文化一直源远流长。
全国各地的家传接骨世家颇多,各家都有自己独到的接骨技术与接骨药剂。
例如,金陵世医“梁接骨”行医于城南上浮桥,至今已经有1000 多年历史。
祖传世医“梁接骨”因医术精湛,早已闻名遐迩,誉满南京城。
“梁接骨”的祖先,于宋朝熙宁年间在开封行医,因医术精湛、祖传秘方和独到的正骨手法,治愈无数骨伤科疑难杂症。
“梁接骨”不但有传统接骨技能,而且重视理论研究,当时的方剂就被《宋修本草》收藏。
其后代曾参与元朝的广惠司和回回尚药司的医药研究工作。
“梁接骨”的接骨丹、正骨膏、接骨散、活血接骨汤等中成药和方剂,有着重要的医学价值。
“梁接骨”代表性药物。
其一、“南京梁氏接骨”膏药。
用45味中药和纯度高的麻油经多道工序熬制而成。
相传于公元960 年骨伤科开始临床使用。
具有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续筋接骨、束骨之功效。
对跌打损伤、内伤瘀血、新旧腰腿痛等症有疗效。
其二、“梁氏活血接骨汤”和“梁接骨抗衰老坏死丸”。
在治疗各种骨折迟缓性愈合和骨坏死方面疗效显著,尤其在治疗股骨头坏死方面治愈率
高。
其三、“梁氏提伤顺气丸”。
专治前胸和两肋损伤,有镇痛、理气、活血等功效。
事实证明,借助中国传统药物可以促使骨折快速愈合。
在中药膏剂、汤剂与丸剂的综合作用下会使断裂的“血管、肌肉、筋膜、神经、骨骼、上皮”快速生长起来。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推论,这些药物中一定存在可以快速诱导人体的其他细胞向“血管、肌肉、筋膜、神经、骨骼、上皮”进行分化的化合物因子。
如果这些草药膏的治疗原理被揭示,将会揭开人类再生医学的真正奥秘。
作者简介:
颜丙强,男,山东省济南人,中国共产党党员,《第三代生命科学论》作者。
2007年博士毕业于山东大学生命科学学院,2009年9月份得到国家主席党总书记胡锦涛同志的亲切接见与勉励,并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中播出,一直致力于坚持利用钱学森先生的人体复杂系统论思想,思考与重建当代生命科学技术体系,总结分析了人体生命系统的六大基本原理。
颜丙强博士领导的团队在系统论思想与理论的指导下,充分论证了“癌症是一种代谢性疾病”,应主要遵循代谢调理的治疗思路,并研究出了一套综合调理方案;在利用中草药提取成份诱导人体组织器官原位再生领域取得巨大突破,实现了人体多组织器官的原位修复与再生,归纳出干细胞移植科研思路的理论缺陷,提出了“回归真正再生医学”的理论,倡导医学应该恢复“人医学模式”。
张涛,男,山东省临沂市人,产业经济学专家,《第三代生命科学论》作者。
师从陈清泉院士,担任陈清泉院士科创中心项目负责人,一直致力于产业发展规律与哲学的研究,开展科技成果转化以及战略咨询研究工作。
2009年结识颜丙强博士,接触到钱学森先生的人体复杂系统论思想,开始系统研究人体科学与系统论。
“自主创新,方法先行”,方法创新是自主创新的根本之源。
学的是经济学,写的是生命科学,研究过创新方法论、系统论、肿瘤学、生物物理学,与生命科学专家一起科研与工作,如此跨领域的生活经历,注定会有与一般人不同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