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三一轮复习讲义 小说阅读
- 格式:doc
- 大小:492.71 KB
- 文档页数:7
核心突破二 非连续性文本(混合性文本)信息筛选与概括——精细筛选,精准概括一、精准用好常规方法——比对法非连续性实用文本主要考查的也是搜寻、锁定、分辨和提炼关键信息的能力,其中信息的等值转换能力是其重点,这一点与论述类文本中的选择题没有多大区别,2017年三套全国卷的试题都说明了这一点。
因此,这种比对法也应该在这部分内容中精准使用。
不过,比对主要是用在对词语和句意理解的比对上。
1.比对词语,看看选项与原文在词语的程度、范围、时态等方面有无改变。
请仔细比对下列原文与选项,看看选项存在什么问题。
(1)原文:“无现金城市”的建设对贵阳人来说,未来只需要带一部手机出门,就能方便地购物、出行、就诊、政务办事。
用手机支付每一次的消费,还能为自己积累信用,并将这些信用转化为财富,享受到更好的金融服务和公共服务。
选项:对于消费者来说,每一次的消费行为,也能为自己积累信用,凭借这些累积的信用,消费者也可以享受到信用贷款,释放消费潜力,进而获得更好的金融服务和公共服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漏掉词语,扩大了范围。
“每一次的消费行为”错,根据原文,应是“用手机支付每一次的消费”才能为自己积累信用。
(2)原文:对于河北省包括石家庄在内的中南部地区居民来说,冬季雾霾频发几乎已经习以为常。
在1月份河北省发生的几次能见度小于50米的强浓雾,几乎都出现在石家庄、邯郸等中南部县市。
究其原因,这与石家庄、邢台、邯郸、衡水等县市位于太行山东麓平原地区这一特殊地理位置有着重要的关系。
受西部的太行山脉影响,风速在到达河北省中南部地区后减小,容易出现静稳和逆温天气,使大气垂直层结构稳定,不利于污染物水平和垂直扩散。
选项:由于太行山脉阻滞了西北风,因而风速减小,不利于污染物扩散,这导致河北省1月份能见度小于50米的强浓雾都出现在中南部县市。
精讲目标1.回顾高考文学类文本小说阅读人物环境类试题基本题型及命题规律。
2.熟练掌握并运用高考文学类文本小说阅读人物环境类试题答题技巧。
精讲考向考向一:人物形象【真题典例】1.【2016年高考新课标Ⅲ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4)题。
(25分)玻璃贾平凹约好在德巴街路南第十个电杆下会面,去了却没看到他。
我决意再等一阵,踅进一家小茶馆里一边吃茶一边盯肴电杆。
旁边新盖了一家酒店,玻瑞装嵌,还未完工,正有人用白粉写“注意玻璃”的字样。
吃过一壶茶后,我回到了家。
妻子说王有福来电话了,反复解释他是病了,不能赴约,能否明日上午在德巴街后边的德比街再见,仍是路南第十个电杆下。
第二天我赶到德比街,电杆下果然坐着一个老头,额头上包着一块纱布。
我说你是王得贵的爹吗,他立即弯下腰,说:我叫王有福。
我把得贵捎的钱交给他,让给娘好好治病。
他看四周没人,就解开裤带将钱装进裤衩上的兜里,说:“我请你去喝烧酒!”我谢绝了。
他转身往街的西头走去,又回过头来给我鞠了个躬。
我问他家离这儿远吗,他说不远,就在德巴街紧南的胡同里。
我说从这里过去不是更近吗,老头笑了一下,说:“我不走德巴街。
”他不去德巴街,我却要去,昨日那家茶馆不错。
走过那家酒店,玻璃墙上却贴出了一张布告——昨天因装修的玻璃上未作标志,致使一过路人误撞受伤。
敬请受伤者速来我店接受我们的歉意并领取赔偿费。
我被酒店此举感动,很快想到王有福是不是撞了玻璃受的伤呢,突然萌生了一个念头:既然肯赔偿,那就是他们理屈,何不去法院上告,趁机索赔更大一笔钱呢?我为我的聪明得意,第二天便给王有福打电话,约他下午到红星饭店边吃边谈。
红星饭店也是玻璃装修,我选择这家饭店,是要证实他是不是真的在酒店挂伤的。
他见了我,肿胀的脸上泛了笑容,步履却小心翼翼,到了门口还用手摸,证实是门口了,一倾一倾地摇晃着小脑袋走进来。
“我没请你,你倒请我了!”他说。
“一顿饭算什么!”我给他倒了一杯酒,他赶忙说:“我不敢喝的,我有伤。
2019年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小说阅读+理解)第02课典型例题(含解析)词语、句子理解例题例一:【2017年高考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
一种美味巩高峰他清晰地记得,六岁那年夏天的那个傍晚,当他把一条巴掌大的草鱼捧到母亲面前时,母亲眼里第一次出现了一种陌生的光....。
他甚至觉得,他在母亲眼里一定是突然有了地位的,这种感觉在随后下地干活回来的父亲和两位哥哥眼里也得到了证实。
他有些受宠若惊。
此前,他的生活就是满村子蹿,上树掏鸟窝,扒房檐摘桃偷瓜。
因此,每天的饭都没准时过,啥时肚子饿了回家吃饭,都要先挨上父亲或母亲的一顿打才能挨着饭碗的边儿。
那天不一样,母亲把双手在围裙上擦了又擦。
母亲终于接过那条鱼时,他忽然有一点点失望,那条本来大得超出他意料的鱼,在母亲的双手之间动弹时,竟然显得那么瘦小。
准确地说,在那之前他没吃过鱼,唇齿间也回荡不起勾涎引馋的味道。
他相信两个哥哥应该也极少尝过这东西。
在母亲的招呼下,他们手忙脚乱地争抢母亲递过的准备装豆腐的瓷碗。
豆腐,是跟年联系在一起的东西了。
天!为了那条鱼,母亲要舀一瓷碗的黄豆种子去换半瓷碗的豆腐来搭配。
隐隐约约地,他有了美味的概念,还有慢慢浓起来的期待。
父亲坐在灶前一边看着火苗舔着锅底,一边简单地埋怨了几句,似乎是嫌母亲把鱼洗得太干净了,没了鱼腥味。
这已经是难得的意外了,平日里,父亲一个礼拜可能也就说这么一句话。
父亲埋怨时,母亲正在把那条鱼放进锅里,她轻手轻脚,似乎开了膛破了肚的草鱼还会有被烫痛的感觉。
父亲笑了笑,带着点儿嘲意。
母亲嗔怪着说,你笑什么笑!鱼真的还没死,还在锅里游呢。
说着,母亲还掀了锅盖让父亲看。
父亲保持着笑意,不愿起身。
母亲拿着装了葱段蒜末的碗,就那么站着等水烧开。
他则坐在桌前,看这一切时他是不是双手托着腮?他忘了。
反正所有的记忆都是那条鱼和围绕着那条鱼而产生的梦一般陌生的气息.....。
那天什么活都不用他干,他是这顿美味的缔造者,可以游手好闲。
第2讲以理清脉络为思维主线,全取情节题情节是小说的核心部分,把握好故事情节,是欣赏小说的基础,也是整体感知文章的起点。
命题者在为小说命题时,也必定以情节为出发点,从整体上设置理解文章内容的试题。
高考考查情节的题型有3种:情节概括题、情节手法题、情节作用题。
解答小说情节题的关键是理清行文脉络,只有在理解小说内容的基础上,理清小说的行文线索和发展脉络,才能整体把握小说的情节结构,才能很好地解答以上3种情节题。
题型一情节概括一、什么是情节概括[理在书中]“情节概括”就是要求考生能够按照一定的顺序梳理情节,并用简要的语言加以概括表述。
高考考查这一考点的试题往往立足全文设题,考查全文的故事情节的梳理。
这种试题分为明考型(题干直接明确概括情节或梳理情节、脉络)和暗考型(题干要求概括人物的心理变化、态度变化、情感变化等)两种。
[教材举隅]小说情节的基本结构模式二、怎样考情节概括[题在书外]三、怎样答情节概括[学考贯通]对小说情节梳理概括的考查,主要是从分析作品结构来入手的。
这要求考生既要注意小说的整体构思、贯串线索,又要注意各个段落以及各段内部层次之间的关系。
具体说来,解答时,我们应该根据具体题型、具体的文章,灵活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答题步骤]情节概括题答题3步骤第一步,审题干,明方向。
即根据题干中的关键词判断题目是明考型还是暗考型,从而确定答题的方向。
第二步,依内容,理层次。
即根据小说文本的具体内容,或采用结构连贯法,或采用场面连贯法,或采用线索连贯法,或采用细节连贯法,划分段落,理清层次结构。
第三步:巧概括,规范答。
抓文章的关键词句,提炼组合,规范概括。
[例一] (2013·重庆高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枪口下的人格徐树建①这是1944年的8月,德国人占领下的巴黎。
在一家咖啡馆里,一名叫霍夫曼的德国少校脑后忽然被顶上一件冰凉的东西,随即有人大声命令道:“霍夫曼少校,举起你的手来。
”②霍夫曼大吃一惊,只得举起双手,一任挎在腰间的手枪被抽走,等转头一看顿时又气又羞,原来,刚才顶着自己的并不是枪,仅仅是一柄铲子,而俘虏他的人竟是贝尔蒂——他的房东。
考点一把握线索,梳理情节,赏析构思技巧及作用一、梳理情节,分析线索及思路文本展示一典例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文后题目。
(20分)枪口下的人格徐树建①这是1944年的8月,德国人占领下的巴黎。
在一家咖啡馆里,一名叫霍夫曼的德国少校脑后忽然被顶上一件冰凉的东西,随即有人大声命令道:“霍夫曼少校,举起你的手来。
”②霍夫曼大吃一惊,只得举起双手,一任挎在腰间的手枪被抽走,等转头一看顿时又气又羞,原来,刚才顶着自己的并不是枪,仅仅是一柄铲子,而俘虏他的人竟是贝尔蒂——他的房东。
③德国军队占领巴黎后,霍夫曼就住在贝尔蒂家。
他对贝尔蒂一家还算客气,不过,那更是一种骨子里的轻蔑。
此刻,望着霍夫曼疑惑不解的样子,贝尔蒂自豪地说:“我们起义了,全城都解放了,现在,我要把你押送到战俘营里。
”④于是霍夫曼不得不在前面走。
这时贝尔蒂的邻居迈尔迎面过来,冲上前对着霍夫曼就是一口黏痰。
霍夫曼不动声色地擦掉脸上的黏痰,然后傲慢地说:“先生,你太没有风度了。
作为一名有尊严的帝国军人,我鄙视你。
”迈尔听了暴跳如雷,挥舞着拳头要上前揍他,更有几个围观的人大叫起来:“扒了他的衣裳,用石块砸死这个德国佬。
”⑤贝尔蒂死命拉住迈尔,又对众人说:“他是一个俘虏,理应得到应有的尊重,还是让法律来审判他吧。
”霍夫曼听了。
对贝尔蒂微微弯腰,说:“谢谢。
”⑥贝尔蒂呵斥道:“收起你那一套吧。
你一个双手沾满无辜者鲜血的刽子手,有何风度、尊严可言?”⑦霍夫曼被关进了战俘营。
谁知刚过去几个小时,这座城市又被德军重新占领,然后,大伙像猪羊一样全被赶到广场上。
⑧霍夫曼和其他俘虏自然得到了解救,他们趾高气扬地走到大伙面前,挨个指认几个小时前俘虏他们的人。
⑨只要他们一指认出谁,那人就会被粗暴地强拉出来当众杀死。
⑩一会儿轮到霍夫曼指认了,他一双狼似的眼睛从一张张惊慌失措的脸上扫过。
没有人能忍受他的目光,大家不得不低下头,只有一双眼睛避也不避,那人正是贝尔蒂。
⑪只见霍夫曼盯着贝尔蒂,轻声说:“你维护了我的尊严,现在,该是我回报的时候了。
专题二文学类文本阅读(一) 小说第1讲文本初感知——读文求快·选择题求准一、清清楚楚备考——小说考查的题型题点高考对文学类文本的考查,题型为“一客观+两主观”。
客观题的命题点主要是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考查,主观题主要围绕小说的三要素(情节、人物、环境)来考查。
常考什么、怎样考查,将历年有代表性的高频考点统计归纳如下,让考生准确把握考向——备考不走弯路。
二、明明白白读文——高效读文“3步法”第1步先看题目,初步感知,带着印象去读文第2步带着“3问题”逐段细读,厘清脉络,圈定相关题目的信息区间第3步读完全文,依据小说要素画出结构图示一看选择题①选项一定是小说中重要内容的提炼,因此要注意根据选项中的内容关键点和艺术特色关键词确定各选项的侧重点,以便读文时更好地把握文意和写作特点;②小说选项的次序往往与文本的行文顺序大致吻合,有助于读文时厘清文章层次。
二看主观题看一下主观题考什么,有助于读文时标出信息区间或信息源。
1.读文要“3思考”①写了什么(内容);②怎样写的(艺术特色);③为什么这样写(艺术效果)。
2.读文要“1关注”关注原文内容与题目相对应的某些文本信息(内容信息、艺术特色信息、艺术效果信息等)。
“3思考”有助于多方面理解文本,“1关注”有助于迅速准确地把握题目的相关信息区间。
小说的情节、人物、环境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是相辅相成的。
读完后,依据小说的侧重点,画出图示,建立起三者的联系,有助于找寻主观题的解题有效区间,将所考问题放到整篇中去思考,做到答全答对不失分。
[3步法·快读文][典例] (2017·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天嚣赵长天①风,像浪一样,梗着头向钢架房冲撞。
钢架房,便发疟疾般地一阵阵战栗、摇晃,像是随时都要散架。
②渴!难忍难挨的渴,使人的思想退化得十分简单、十分原始。
欲望,分解成最简单的元素:水!只要有一杯水,哪怕半杯,不,一口也好哇!③空气失去了气体的性质,像液体,厚重而凝滞。
专题二 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阅读 题目信息 考点考向 年份/卷别 选文 类别 思想内容 艺术特色 鉴赏形象 分析情节 环境描写 语言艺术 审美探
究
2017·卷Ⅰ
《天嚣》赵长天 中国当代 (客观题) (客观题) 谋篇布局 (客观题) 结尾效
果
2016·卷Ⅰ 《锄》李锐 中国当代 (客观题) 物象
句段作用 句子意
蕴
2016·卷Ⅱ
《战争》 [美]迈尔尼 外国 (客观题) ①性格特征 ②物象作用 情节作用 (客观题) 标题效
果
2016·卷Ⅲ
《玻璃》 贾平凹 中国当代 (客观题) ①性格特点 ②形象作用 评价人
物态度
1.从试题形式上看 (1)选文关注的是人们的现实生活、成长经历,对历史与自然的思考等,篇幅缩短,大致为1300字。 (2)2014-2016年高考试题样式相对稳定,一般为4道题,一道5选2的选择题和三道简答题。2017年高考改为一道4选1的选择题和两道简答题,分值由原来的25分缩减为14分。 2.从考题考点上看 以分析综合为基础,倾向于对考生鉴赏能力的考查,侧重考查考生对文本的“感受”“品味”和“领悟”。命题人往往注重从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环境)和主题命题。命题角度的切入点很小,问题较具体。
明确小说三要素
第一节 整体阅读 学会快速读文 ——研透高考真题,探讨阅读规律 (对应学生用书第11页) 人物形象 人物形象的核心是思想性格,因此高考考查人物形象时,主要在概括、分析人物性格方面设题。 1.人物描写的手法
2.人物描写的类型、含义及作用 类型 含 义 作 用
肖像 描写 是对人物形象的外部特征进行描绘,具体包括容貌、身材、表情、衣着、姿态等描写。 揭示人物身份地位、生活经历、性格心理等特征。
语言 描写 它包括对对话、独白、旁白及对语气的描写。
表现人物身份、地位、文化修养和思想
性格,反映人物的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 动作 描写 是对人物在典型环境中的行为动作进行描写。 传神地摹写人物的心理活动,更好地展现人物的性格特点。
心理 描写 是对人物在一定情景中的想法、感触、情绪、意识等进行的具体刻画。 直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交代人物的思想基础及行动的内在依据,表现人物的思想品质和性格特征,推进故事情节发展。
细节 描写 细节描写是对生活中那些细致而富有表现力的典型环节所作的特写型描写。它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的描写之中。 ①典型的细节可以刻画人物性格、追求、爱好;②可以深化主题;③可以推动情节的发展,营造一种氛围,为下文做铺垫;④可以渲染时代气氛、地方特色;⑤可以营造典型环境,表现人物心情、心理活动;⑥可以起到暗示影射的作用。
场面 描写 是对一个特定的时间、环境与地点内许多人物活动的生活画面的总体描写。它体现在对人物活动的动态描写和特定环境的渲染上。 ①渲染气氛,烘托事物;②可以更好地塑造人物形象和表现作品主题。 故事情节 故事情节,是小说中展示人物思想性格、表现人物间关系的一系列事件的发展过程,其主要作用就是在矛盾冲突中展示人物性格,从而表现主题思想。 1.情节构成 情节是小说所描写的故事发展演变的全过程,一般由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组成。有的小说前面还有序幕,后面还有尾声。前者多为对故事背景的交代,其环境描写多为渲染气氛;后者多为对故事或人物的后续交代。
2.安排技巧 情节安排的技巧包括线索、悬念、过渡、铺垫、伏笔、照应、点题,等等。(此部分将在本专题后面考点二考法二里细讲) 环境描写 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可以用于交代背景、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突出主题,在文学作品中也是人物性格的一个延伸。
学会三步读文法 综观高考小说命题,均是紧紧围绕“情节”“人物”“环境”“主题”来命题的,这正是小说阅读的4大特色,也是高考的4大题点。 因此,在解答小说阅读题时,有意识、巧妙地关注这4大题点至关重要。具体来说应当遵循以下“3步骤”,切实把握好4大题点,以提高答题的有效率。 第一步:宏观入手,切分层次,梳理小说情节。 阅读小说首先要从宏观入手,统观全文,弄清小说塑造了哪些人物形象,写了哪些事件,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是什么,开端前是否有序幕,结局后是否有尾声。概括出每一自然段的段意,为文章切分出层次,进而梳理出小说的情节。 第二步:微观研判,勾画批注,分析人物和环境。 阅读小说一定要注意关注对人物的外貌、神情、语言、行动、心理的描写,尤其是细节描写,从这些描写中探知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同时还要注意对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的叙写。 环境是形成人物性格、驱动其行动的特定场所,是人物成为某种形象的原因,阅读小说也要注意环境描写。 在阅读中要勾画圈点出各段有关人物、环境描写的重要词句,并用简洁的语言作好批注。 第三步:综合分析,总结归纳,把握主题意图。 小说的主题往往蕴藏于作品创造的艺术形象中,蕴藏于情节的发展变化中,蕴藏于典型的环境中。阅读小说,要在前面对情节的梳理、对人物、环境分析的基础上,联系标题、情节、人物形象和典型环境、作者的主观倾向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归纳概括出主题。 [三步快速读文示范] —————[考题原文]———————[三步信息提炼]—————— (2017·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14分) 天 嚣 赵长天 ①风,像浪一样,梗着头向钢架房冲撞。钢架房,便发疟疾般地一阵阵战栗、摇晃,像是随时都要散架。 ②渴!难忍难挨的渴,使人的思想退化得十分简单、十分原始。欲望,分解成最简单的元素:水!只要有一杯水,哪怕半杯,不,一口也好哇! ③空气失去了气体的性质,像液体,厚重而凝滞。粉尘,被风化成的极细极小的砂粒,从昏天黑地的旷野钻入小屋,在人的五脏六腑间自由遨游。它无情地和人体争夺着仅有的一点水分。 ④他躺着,喉头有梗阻感,他怀疑粉尘已经在食道结成硬块。会不会引起别的疾病,比如矽肺?但他懒得想下去。疾病的威胁,似乎已退得十分遥远。[试验队员1] ⑤他闭上眼,调整头部姿势,让左耳朵不受任何阻碍,他左耳听力比右耳强。 ⑥风声。丝毫没有减弱的趋势。 ⑦他仍然充满希望地倾听。 ⑧基地首长一定牵挂着这支小试验队,但无能为力。远隔一百公里,运水车不能出动,直升机无法起飞,在狂虐的大自然面前,人暂时还只能居于屈从的地位。 ⑨他不想再费劲去听了。目前最明智的,也许就是进入半昏迷状态,减少消耗,最大限度地保存体力。[试验队员2] ⑩于是,这间屋子,便沉入无生命状态„„ ⑪忽然,处于混沌状态的他,像被雷电击中,浑身一震。一种声音!他转过头,他相信左耳的听觉,没错,滤去风声、沙声、钢架呻吟声、铁皮震颤声,还有一种虽然微弱,却执着,并带节奏的敲击声。[蒙古族同胞1] ⑫“有人敲门!”他喊起来。 ⑬遭雷击了,都遭雷击了,一个个全从床上跳起,跌跌撞撞,竟全扑到门口。 ⑭真真切切,有人敲门。谁?当然不可能是运水车,运水车会揿喇叭。微弱的敲门声已经明白无误地告诉大家:不是来救他们的天神,而是需要他们援救的弱者。 ⑮人的生命力,也许是最尖端的科研项目,远比上天的导弹玄秘。如果破门而入的是一队救援大军,屋里这几个人准兴奋得瘫倒在地。而此刻,个个都像喝足了人参汤。[试验队员3] ⑯“桌子上有资料没有?当心被风卷出去!” ⑰“门别开得太大!” ⑱“找根棍子撑住!” ⑲每个人都找到了合适的位置,摆好了下死力的姿势。 ⑳他朝后看看。“开啦!”撤掉顶门棍,他慢慢移动门闩。 ○21门闩吱吱叫着,痛苦地撤离自己的岗位。当门闩终于脱离了销眼,那门,便呼地弹开来,紧接着,从门外滚进灰扑扑一团什么东西和打得脸生疼的砂砾石块,屋里刹时一片混乱,像回到神话中的史前状态。[蒙古族同胞2] ○22 “快,关门!”他喊,却喊不出声。但不用喊,谁都调动了每个细胞的力量。 ○23门终于关上了。一伙人,都顺门板滑到地上,瘫成一堆稀泥。[试验队员4] ○24谁也不作声。谁也不想动。直到桌上亮起一盏暗淡的马灯,大家才记起滚进来的那团灰扑扑的东西。 ○25是个人。马灯就是这人点亮的。穿着毡袍,说着谁也听不懂的蒙语。他知道别人听不懂,所以不多说,便动手解皮口袋。 ○26西瓜!从皮口袋里滚出来的,竟是大西瓜!绿生生,油津津,像是刚从藤上摘下,有一只还带着一片叶儿呢! ○27戈壁滩有好西瓜,西瓜能一直吃到冬天,这不稀罕。稀罕的是现在,当一口水都成了奢侈品的时候,谁还敢想西瓜! ○28蒙古族同胞利索地剖开西瓜。红红的汁水,顺着刀把滴滴嗒嗒(原卷如此。应为“答答”——编者注)淌,馋人极了![蒙古族同胞3] ○29应该是平生吃过的最甜最美的西瓜,但谁也说不出味来,谁都不知道,那几块西瓜是怎么落进肚子里去的。[试验队员5] ○30至于送瓜人是怎么冲破风沙,奇迹般的来到这里,最终也没弄清,因为谁也听不懂蒙语。只好让它成为一个美好的谜,永久地留在记忆中。[蒙古族同胞4] (有删改) 第一步:宏观入手,切分层次,梳理小说情节。 通过快速阅读,可知小说为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支小试验队在外出考察时遭遇暴风袭击,在基地无法展开救援、队员干渴难耐陷入困境的情况下,他们竟调动所有能量开门,救助敲门人,结果敲门人竟是素不相识的专门来给试验队员送西瓜的蒙古族同胞。故事情节如下: 开端(第①段)描写狂风肆虐的情景,渲染“天嚣”的恐怖气氛。 发展(第②~⑩段)试验队员受困挨渴,希望获得救援以及采取自救的措施。
高潮(第⑪~○29段)受困队员调动所有能量开门救人,结果自己得到了救助。 结局(第○30段)以没有谜底的“美好的谜”结尾,耐人寻味。 [提示:本步骤有助于解答第1题。] 第二步:微观研判,勾画批注,分析人物和环境。 (一)试验队员(——) [试验队员1]写处在狂风肆虐困境中的试验队员的生理和心理感受。交待环境。 [提示:环境的恶劣、渲染出天嚣的恐怖,为试验队员所处的困境做了铺垫。本步骤有助于对第1题A项作出正确的判断,有助于第2题的解答。] [试验队员2]动作和心理描写,为下文能在狂风中听到敲门声做铺垫。 [试验队员3]动作、神态、心理描写,写试验队员听到敲门声的反应,他们判断敲门的并非救援人员,而是需要他们救援的弱者。 [提示:本处表现了试验队员乐于助人的高尚品质,有助于对第1题B项作出正确的判断。] [试验队员4]语言、动作、神态描写,写试验队员调动起所有能量齐心协力开门救人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