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第四单元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第14课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课件岳麓版必修1
- 格式:ppt
- 大小:13.79 MB
- 文档页数:30
第14课《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课程目标】
1列举1840-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华的史实,
2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
3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学习目标】
1.了解1840-1900年间列强发动的两次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基本史实,认识列强通过《南京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
约》《辛丑条约》等不平等条约在中国取得的权益以及这些条约带给中国的灾难。
2. 2.了解1840-1900年间中国军民奋起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史实,认识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是帝国主义始终不能灭亡中国的根本原因。
3.认识列强对中国侵略的双重影响。
【重点难点】
重点:不同条约涉及的时间、国家、内容、影响等基础知识识记。
难点:客观认识影响,明确两条单元脉络:列强侵略的加深、中华民族不断进行的不屈抗争。
【学习方法】
1.材料解读法
2.知识迁移法
3.问题教学法
【能力培养】
1.注重在唯物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落实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教学思路】
【知识结构】【线索梳理】。
第14课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从容说课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资本主义获得更大的发展,逐步向帝国主义过渡,加紧争夺商品市场、原料产地以及瓜分世界,中华民族面临着更大的民族危机。
作为亚洲的日本,在明治维新后,也走上了侵略扩张的道路,甲午中日战争以中国的失败而告终,《马关条约》的签订,中国丧失更多的主权,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清政府也愈加腐败,中国各界展开了救亡图存的运动。
中国人民与帝国主义的矛盾最终酿成了震撼世界的义和团运动,义和团运动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粉碎了帝国主义将中国殖民地化的企图。
中国人民的斗争最终没能赢得民族的独立,八国联军侵华,以中国的失败而告终,《辛丑条约》的签订,教学重点《马关条约》的影响;义和团运动失败的原因;《辛丑条约》对中国社会的严重危害。
教学难点教具准备设计计算机多媒体课件,内容包含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义和团运动等材料及课时安排1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1)掌握(2)掌握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及发展;“扶清灭洋”口号的提出;慈禧太后的安抚政策;(3)掌握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爆发及义和团的抗击;八国联军的侵略暴行;《辛丑条约》2.(1(2)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分析“扶清灭洋”口号,培养其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讨2.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甲午中日战争使日本在西方列强支持下企图征服朝鲜、入侵中国而挑起的侵略战争。
2.在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爱国官兵英勇顽强、视死如归,表现了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但是由于清政府的腐败,甲午中日战争以中国失败而告终。
中日《马关条约》的签订,给近3.台湾军民反对日本割占台湾的斗争是近代中国人民维护祖国统一、独立和领土完整的4.义和团运动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巨大力量,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加速了清5.义和团的历史经验教训表明:旧式的农民战争抵挡不住帝国主义的侵略,无法阻止中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请大家看一幅图片,这是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时美国侵略者坐在清朝皇帝宝座上的合影。
第四单元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第14课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1.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在近代曾被列强侵占。
强迫清政府割让台湾的不平等条约是( )A.《南京条约》B.《天津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解析:1895年,日本通过《马关条约》强迫清政府割让台湾。
答案:C2.20世纪初,八国联军统帅瓦德西得出了“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的结论,与这一结论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A.禁烟运动B.义和团运动C.太平天国运动D.维新变法运动解析:禁烟运动发生在1839年,太平天国运动发生在1851—1864年,维新变法运动发生在1898年,义和团运动对八国联军侵华进行了顽强阻击,故本题选B。
答案:B3.1861年,清政府设立总理衙门;1877年清政府在英国设立使馆;1901年,依据《辛丑条约》,清政府设立外务部。
这反映了清朝( )A.重获国家之独立B.与列强和平相处C.外交迈向近代化D.对世界全面开放解析:近代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没有独立之言,故A项错误;列强对中国不可能和平相处,故B项错误;材料中“总理衙门,英国设立使馆,设立外务部”体现晚清政府外交逐渐走向近代化,故C项正确;对世界全面开放是在改革开放之后,故D项错误。
答案:C4.下列史实反映了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化的进程,20世纪初期出现的是( ) A.中国关税主权开始遭到破坏B.列强侵略势力深入到长江上游C.在北京东交民巷设立“使馆界”D.外国人可以在中国内地传教解析:抓住关键词“20世纪初期”,A发生于1842年《南京条约》后,B发生于1895年《马关条约》后,C发生于1901年《辛丑条约》后,D发生于1856年《天津条约》后。
答案:C5.英国历史学家马士认为,《辛丑条约》订立后的中国“低落到只是保持了主权国家的极少的属性的地步”。
其核心依据应是( )A.严禁中国人民反帝活动B.外务部位居六部之首C.列强驻军京津地区D.拆毁天津大沽到北京沿线炮台解析: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活动说明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符合材料“低落到只是保持了主权国家的极少的属性的地步”,故A项正确;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列强驻军京津地区、拆毁天津大沽到北京沿线炮台只能反映列强获取权益,不能体现题干中的核心依据,故B、C、D项错误。
最新精选高中历史必修1 政治文明历程第四单元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第14课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岳麓版课后辅导练习六十九第1题【单选题】李大钊在一首诗中写道:“圆明两度昆明劫,鹤化千年未忍归”。
“两度劫”发生在( )①鸦片战争②第二次鸦片战争③甲午中日战争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A、②③B、①③C、②④D、①④【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清政府谕令“多设织布、纺绸等局,广为制造”,表明清政府已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这一政策的调整发生在A、鸦片战争之后B、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C、甲午战争之后D、辛亥革命之后【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近代史上,列强获得下列侵略权益的先后顺序是( )①协定关税②领事裁判权③划定“使馆界”④在通商口岸设厂A、①③④②B、①②④③C、④①②③D、②③①④【答案】:【解析】:第4题【单选题】“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
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
”此诗反映的是( )A、清军平定回部叛乱B、左宗棠收复新疆C、清政府镇压起义军D、刘永福率黑旗军在河内大败法军【答案】:【解析】:第5题【单选题】1937年7月7日,驻华北日军悍然制造卢沟桥事变,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日本在华北地区驻军始于( )A、甲午中日战争之后B、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之后C、辛亥革命失败之后D、九一八事变之后【答案】:【解析】:第6题【单选题】有人说:“清日战争可以说是日本的国家和清国的皇家的战争,被愚化的草民小家,如一盘散沙无法凝聚,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战上,都无法战胜拥有国民概念的大家集合体”。
材料认为中国战败的主要原因是( )A、经济落后B、缺少外援C、军事落后D、体制落后【答案】:【解析】:第7题【单选题】近代西方观察家曾将当时的一场战事称为“李鸿章一人与日本一国的战争”。
其依据是( )A、清政府已无力反抗外来侵略B、清政府反对李鸿章交战日本的主张C、中国民众民族意识未充分觉醒D、实力悬殊导致中国甲午战败【答案】:【解析】:第8题【单选题】“再现历史场景,弘扬民族精神”是历史影视剧的主题,若要再现民族英雄邓世昌率领中国军队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悲壮场景,应该选择的素材是A、威海卫战役B、平壤战役C、黄海战役D、辽东战役【答案】:【解析】:第9题【单选题】2009年2月温家宝总理在剑桥大学演讲时说“我深爱的祖国,古老而又年轻,历经磨难而又自强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