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规划中的水生态综合治理策略
- 格式:doc
- 大小:25.00 KB
- 文档页数:4
景观规划中的水生态综合治理策略作者:梁悦来源:《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3年第06期摘要:在陕西省全线整治渭河和打造“西安国际化大都市”的契机下,维护渭河健康生命,改善渭河流域水生态环境已成为关中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本文水生态治理立足于推进渭河全线的综合整治、保持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目标,通过对渭河防洪、减沙、治污、水资源利用与水土保持等方面进行研究,妥善解决渭河治理存在的问题。
打造自然河流,构建生态滨水景观绿色廊道。
关键词:生态治理;景观生态学;绿色廊道;可持续发展;防洪减沙Abstract: In Shaanxi Province, across the board remediation Weihe River and the opportunity to build an international metropolis Xi'an ", maintaining the healthy life of the Weihe River, improve the Weihe River water ecological environment has become the key to sustainabl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of the Guanzhong area. The water ecological governance of this article based on promoting the comprehensive improvement of the Weihe River across the board to maintain the goal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through the Weihe River flood control, sediment reduction, pollution control, and utilization of water resources and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and proper settlement of the Weihe governance problems. Create a natural river to build ecological waterfront landscape green corridor.Keywords: ecological governance; landscape ecology; Green Corrid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flood sediment reduction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3)前言:本文以景观规划中的水生态综合治理为基础,力图利用生态学的研究成果,从生态系统入手,尝试从理论和技术体系角度,改善西部干旱少雨地区河道流域水体含沙量大、河道淤积、水体污染和洪峰过境等水生态治理规划方法,探讨渭河流域生态治理规划方案。
文章编号:1009-4539(2021)03-0026-03城市水环境治理问题及对策探讨刘娇妹(中铁第五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北京102600)摘要:城市水环境关系着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健康的城市水环境是提升城市功能和竞争力、改善人居环境、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要条件。
本文阐述了我国城市水环境存在的城市河道水质不乐观、污水治理不彻底、河道景观标准低、引水工程范围小、管理机制不健全、全民环保意识薄弱等问题,围绕城市水环境治理提出了水系优化、河道整治、污水收集处理、水文化建设、水生态保护等一系列治理对策,为我国城市水环境的治理与管理提供了参考借鉴。
关键词:城市水环境水环境治理水系优化水生态保护中图分类号:X52;TU213.4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9-4539.2021.03.007Discussion on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Urban Water Environment TreatmentLIU Jiaomei(China Railway Fifth Survey and Design Institute Group Co.Ltd.,Beijing102600,China)Abstract:Urban water environment is related to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city.Healthy urban water environmentis the necessary condition to enhance the function and competitiveness of the city,improve the living environment and buildan environment-friendly society.This paper expounds the problems of urban water environment in China,such as the water quality of urban river is not optimistic,the sewage treatment is not complete,the river landscape standard is low,the scopeof water diversion project is small,the management mechanism is not perfect,and the people's awareness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s weak.Then,it puts forward a series of governance countermeasures around urban water environment governance, such as water system optimization,river regulation,sewage collection and treatment,water culture construction,water ecological protection,which provides a reference for the governance and management of urban water environment in China.Key words:urban water environment;water environment treatment;water system optimization;water ecological protection1引言水是有限的自然资源,是生命之源、文明之本,是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和命脉。
户参与积极性,保障乡村绿化效果长期性。
可尝试围绕“苗、地、管护”三方面利益,探索“企业供苗———农户供地+管理———收益共担”模式,实行“一事一议”协商制度,灵活运用各方力量,组织乡村绿化种苗。
乡镇及村对农户加强乡村绿化管护应当给予适当奖励,充分发挥村两委组织力和乡贤带动力,引导群众积极参与乡村绿化。
(收稿:2023-03-27)参考文献:[1]李祥伟.乡村绿化实施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林业勘探设计,2021(3):16-18.[2]张亮.衡水地区乡村绿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村科技,2018(11):45-46.[3]戴明荣.乡村绿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8(17):165.[4]胡运勤.乡村道路绿化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22(14):98-101.作者简介:董丽莉(1988-),女,硕士,林业工程师,研究方向:林业科学技术推广。
重庆市广阳岛水生态治理策略文伦广,邓跃(同炎数智科技(重庆)有限公司,重庆401120)摘要:水污染一直备受人们关注,水的品质提升需不断加强,不断改善环境质量。
重庆市广阳岛全岛以“理水”为基本机理,通过山水引流入塘、自然沉淀净化结合人工治理、海绵净化等生态修复技术,实现了全岛水生态的美好画镜,也为完善江心绿岛等生态环境的水生态治理理论技术体系与实践方法等具有重要支撑作用。
关键词:理水;海绵净化;生态修复;水治理湖塘底部原有满铺卵石区域,需清运出场(以人工清运至湖边,上至农用三轮车拉至指定地点),卵石清理完成后覆土:购买种植土,以农用三轮车拉至湖边,最后以人工覆土,浅水区域覆土厚度10cm ,深水区域覆土20cm ,增加斜率,保证种植土不会下滑脱落,搬运土方时保证道路清洁。
泼洒过氧化钙消毒(以药︰水=1︰3的比例混合泼洒),用量50g/m 2;翻耕土壤,晾晒1天;直接均匀泼洒底质改良剂(CBM 复合益生菌,浓度:4.7×109cfu/ml ),翻耕土壤,用量50mL/m 2。
湘湖未来规划方案1. 简介湘湖是位于中国湖南省长沙市的一座人工湖,是长沙市的重要景观和旅游目的地。
为了提升湘湖的魅力和可持续发展,制定了湘湖未来规划方案。
本文档将详细介绍湘湖未来规划的目标、策略和具体措施。
2. 目标湘湖未来规划的目标是实现湖区的综合管理和改造,保护湖泊生态环境,提升旅游服务质量,推动湘湖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旅游目的地。
3. 策略湘湖未来规划将采取以下策略来实现目标:3.1 开展生态修复为保护湘湖生态环境,计划开展湖泊水质监测与治理工作,定期清理湖底淤泥,建设湖泊生态岛屿,增加湖湾面积,促进湿地保护和水生物多样性,提高湖水质量和生态景观价值。
湘湖规划将改善旅游设施,包括建设更多的停车场、观景点、游船码头等,提升游客接待中心和餐饮服务设施,增加游客的旅游体验和满意度。
3.3 推进文化活动湘湖规划将策划举办文化活动,包括音乐会、艺术展览、传统节日庆典等,吸引更多的游客和居民参与,丰富湘湖的文化内涵,提升湖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3.4 引入创新科技湘湖规划将引入创新科技,包括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提供智能化的信息导览、交通管理、安全监控等服务,提升湖区的智能化水平,打造智慧湖区。
4. 具体措施为实现上述策略,湘湖未来规划将采取以下具体措施:4.1 湖泊治理制定湖泊水质监测与治理方案,加强湖泊生态修复工作,建设湿地保护区,增加湿地面积,保护湖泊生态环境。
进行旅游设施改造和扩建工程,建设更多的停车场和观景点,改造游客接待中心和餐饮服务设施,提供更便捷和舒适的旅游服务。
4.3 文化活动策划制定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策划方案,包括音乐会、艺术展览、传统节日庆典等,吸引专业人士和群众参与,提升湖区的文化内涵和知名度。
4.4 创新科技引入与科技企业合作,引入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技术,开发智能化的信息导览、交通管理、安全监控系统,提升湖区的智能化水平。
5. 预期效果通过实施湘湖未来规划方案,预期将实现以下效果:•湖泊环境得到有效治理和保护,湖水质量提升,生态景观价值提高。
景观规划中的水生态综合治理策略水生态综合治理是一种新兴的治理方式,旨在通过对景观规划中的水资源进行科学的调控和管理,保护水生态环境,达到生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这种治理方式涉及到水资源的保护、开发利用、水环境的监测、治理和修复等方面,是一种多学科、多领域的综合性治理方式。
本文将重点介绍水生态综合治理在景观规划中的应用和策略。
一、景观规划中的水生态保护策略景观规划是将人类的活动和自然环境相协调的一种规划方式。
其中,必须充分考虑水生态系统的保护。
景观规划中的水生态保护策略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合理规划水资源景观规划中的水生态保护应考虑到水资源的短缺性和不可再生性,通过对当地的水资源进行详细的调研、分析和评估,合理规划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以保护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建立水生态保护区在景观规划中,应设立相应的水生态保护区,对水生态环境进行积极的保护。
该保护区应包括湖泊、水库、河流、河口等水域,并应根据所处区域的特点,提出不同的管理方式和保护措施。
3、加强水环境监测加强水环境的监测是水生态保护的重要手段。
通过定期对水生态环境进行监测,掌握水资源的质量和数量,及时发现和解决水生态环境问题,保护水生态环境。
4、加强水资源的科学利用加强水资源的科学利用是水生态保护的重要措施之一。
在景观规划中,可通过采用节水型园林设计、建设人工雨水花园、改善城市绿化等方式,节约用水,减少对水资源的损耗。
二、景观规划中的水生态修复策略水生态修复是指对因人类活动而遭到污染或破坏的水环境进行人工或自然修复,以恢复其原有水生态系统的功能。
景观规划中的水生态修复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选择恰当的修复方式在景观规划中,选择恰当的水生态修复方式是非常重要的。
一般来说,水生态修复方式可分为自然修复和人工修复两种,而在选择时则需要根据具体的修复对象和修复目的,综合考虑两种方式的优缺点,选择最适合的方式进行修复工作。
2、通过植被修复恢复水质植被修复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水生态修复方式。
城市景观规划中的生态优先策略研究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各种能源的消耗需求巨大,但传统能源产业在满足人类生产生活需求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人们开始关注如何在城市景观规划中实现生态优先,实现对能源的高效利用和环境的保护。
发展生态技术成为当前应对环境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
关键词:城市景观规划;生态;优先策略引言提升城市景观规划的生态性可促进城市环境的自我净化,形成可持续的景观植被和水系统。
但城市景观系统中除了植被、水体、动物等因素之外,还存在大量的建筑工程设施,如给排水、照明、道路等。
这些工程设施的设计和使用也会影响到城市景观规划的生态性,因而在城市景观规划中可积极引入绿色建筑理念,借助节能、环保、节水等建筑设计理念提升城市景观的生态性。
1城市景观规划的定义和发展城市景观规划是指通过科学的手段和方法,对城市环境中的自然、人文和社会要素进行系统分析、评价和整合,从而制定出一系列关于城市空间的利用和建设的计划和政策。
城市景观规划作为城市规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为了打造一个宜居、美观和可持续的城市环境。
城市景观规划的发展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期欧美的城市美化运动,这是城市景观规划的起源。
20世纪50年代开始,城市景观规划开始成为一个独立的领域,并在欧美国家逐渐普及。
21世纪以来,随着人们对城市环境品质的重视和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呼声越来越高,城市景观规划越来越成为城市规划中的热门话题。
同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城市空间的日益紧张,城市景观规划也面临着更加严峻和复杂的挑战。
因此,城市景观规划需要结合当地实际,采取科学、合理的方法,切实解决城市发展中所面临的各种问题。
2城市景观规划中生态系统的重要性2.1保护生态系统稳定性城市生态系统是由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复杂生态系统。
生物多样性是城市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指在空间、时间和物种多样性方面的多样性。
美丽河湖建设实施方案1. 项目背景现代城市化进程中,河湖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既为城市居民提供良好的休闲娱乐空间,也具备调节城市气候、净化空气、调整城市生态系统等重要功能。
然而,近年来,由于城市发展的不可避免,许多河湖遭受了严重的污染和破坏,给城市环境和居民的生活质量带来了重大影响。
因此,制定并实施美丽河湖建设方案,成为了当今城市管理和发展的重要课题。
2. 目标与原则本实施方案旨在规划和实施美丽河湖建设工作,实现以下目标: - 恢复和改善河湖的生态环境,加强水生态系统的保护与修复。
- 创造适宜居民休闲娱乐的河湖空间,提升城市品质。
- 加强河湖管理能力,提高河湖环境治理水平。
- 注重河湖与城市的有机融合,打造美丽的城市景观。
在实施过程中,应坚持以下原则: - 生态优先,确保河湖的生态价值和功能。
- 公平公正,注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平衡。
- 遵循科学规划,确保河湖的可持续发展。
3. 实施步骤3.1 制定整体规划根据城市发展的规划,制定美丽河湖建设整体规划,包括目标设定、策略选择、项目划分等。
整体规划应综合考虑河湖的自然环境特征、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确保规划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3.2 生态修复与保护针对已经受损的河湖,制定生态修复与保护方案。
通过水质净化、湿地恢复、水生态系统重建等措施,提升河湖的生态水平,增加生物多样性。
同时,加强河湖水资源的保护和调控,合理利用水资源,保障城市和居民的用水需求。
3.3 建设河湖公园和景观带在河湖两岸规划建设河湖公园和景观带,丰富居民休闲娱乐的场所。
公园和景观带的设计应充分考虑河湖的自然特色和历史文化,打造独具特色的城市景观。
同时,加强河湖公园和景观带的管理,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和设施,确保居民的安全与舒适。
3.4 强化河湖环境治理力度加大对河湖的环境治理力度,包括水域清理、排污口治理、河岸固化等。
同时,加强河湖污染监测和排放管控,严厉打击涉水环境违法行为,确保河湖的水质得到有效改善。
生态河道综合治理措施1. 为了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生态河道综合治理措施成为一项重要举措。
2. 生态河道综合治理包括水质改善、河道生态修复、河岸生态保护等多项措施。
3. 改善水质是生态河道综合治理的首要任务,可以采取生态修复、污水处理等方式实现。
4. 生态工程包括湿地建设、植被恢复等措施,有助于提高河道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健康度。
5. 合理规划和利用岸线空间,加强对河岸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恢复,是生态河道综合治理的核心内容之一。
6. 通过植树造林、植被覆盖等手段,可以有效减少水土流失,改善河道生态环境。
7. 强化生态河道的景观规划和设计,使其成为市民休闲娱乐的场所,有助于提升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
8. 生态河道综合治理需要政府、企业和市民共同参与,形成多方合作的治理格局。
9. 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来规范生态河道综合治理行为,加强对环境违法行为的监管和惩罚。
10. 建立河道综合治理的长效机制,保障生态河道持续健康发展。
11. 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居民对生态河道综合治理的认知和支持度。
12. 进行水生态修复和水生态重建,改善水质、增强生态功能。
13. 鼓励采取农业非点源污染治理、城镇污水处理、工厂废水处理等措施,减少对河道污染的影响。
14. 注重生态修复过程中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加强对濒危物种的保护和繁育。
15. 建立监测网络,及时监测水质、生物群落和生态环境变化,为精准治理提供数据支持。
16. 对于存在的河道污染源,采取有效的控制和治理手段,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17. 采用生物修复技术,如人工湿地、水草养殖等方式,改善河道的自净能力。
18. 积极开展生态工程建设,并注重对水生植物和水生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19. 在生态河道治理中,应当充分考虑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寻求可持续的管理方式。
20. 增加环保投入,提高生态环境的综合治理能力和水平。
21. 加强水域生态环境保护,严格控制过度开发、破坏性开采等行为,保护水体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摘要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针对城区内部河流的治理工程也取得了一定进展,城市河流的排污防洪功能充分发挥。
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如今针对城区河流所建造的水系景观项目逐渐成为一项河流综合治理工程,城市河流景观建设不仅能给当地城区带来绿色生态效应,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当地经济的繁荣。
经过查阅河流综合治理相关文献,国内通过工程措施对城市河流进行综合治理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但经过对相关河流综合治理案例的实地考察发现,城市市区内河流被建筑、垃圾侵占现象严重,水体范围大幅度减少,河流的天然调蓄能力弱化,河流生态系统平衡被扰乱。
从原因上看,河流综合治理没有协调好河流工程措施防洪功能与生态景观功能的关系,片面注重采用混凝土硬化河床、堤岸,配合城市泄洪排污的功能,没有着眼于现代城市河流水系景观建设的必要性与生态功能的长远性,没有达到在对河流综合治理的基础上提升河流水景质量,打造城市水体生态文化与地域特色生态文化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本研究以原阳县西关排河为例,就河流水系景观生态化相关概念进行了解读,对国内外一些河流治理理论、技术及治理后的实例进行了罗列分析,并从经济、生态、规划多角度对河流水系景观生态化进行了分析探讨。
同时从当今国内的城市生态学、滨水、城市发展、河流景观建设等理论中看出,目前我国城市河流水系景观规划发展的差距。
总结得出了水系景观生态化规划应遵循的方法原则。
论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绪论针对我国城市的现状以及居民的环境意识逐渐增强引出本文的主题,并详细介绍了此次研究的背景、目的,介绍了针对西关排河水系景观生态化规划所带来的现实意义。
第二章河流水系景观生态化规划的发展是对阅读的文献资料以及互联网渠道获取的信息的整理,针对国内外城市河流综合治理现状进行分析、整合。
对国外、国内的一些河流水系景观生态化规划方法进行了分析,为今后河流专项治理、综合治理提供借鉴经验。
第三章西关排河现状及改造研究是多次通过对西关排河现状进行实地调查后,结合查阅的西关排河流域自然条件、水资源概况等资料进行整理分析。
浅析六安市东部新城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建设规划六安市东部新城倡导以水为载体的城市建设新模式,将水融入城市,通过对水系的梳理和整治,提高防洪排涝能力、改善水生态环境,构建安全、生态、具有历史文化内涵的健康河流水系,打造“全国生态水利建设示范区”。
根据现状和规划水系的功能分析,提出“分区优化,雨洪调蓄,环形连通,河湖分离”的规划思路,供同类工程借鉴。
标签:水环境;综合整治;规划;六安市东部新城1、前言六安市位于安徽省西部,是大别山地区的商贸流通及旅游服务中心,省会经济圈副中心城市,安徽省加工制造业配套基地之一。
中心城市建成区面积60km2,人口约60万人。
经多年发展建设,六安市城市面貌、区域经济环境、对外交通条件和自身实力有了很大改善。
随着国家提出进一步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促进“泛长三角经济圈”建设的相关举措,以及安徽省“合肥经济圈”的构建,六安的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
六安市在第三次党代会上以科学发展观及生态文明建设为出发点,提出“东部新城”的宏伟设想。
六安市东部新城位于市区以东,距市区20km,规划面积315km2,规划人口规模45万人。
2、东部新城水环境现状及存在问题东部新城地处江淮之间北部,属亚热带北部边缘的东亚季风气候,多年平均年降雨量1100mm,四季分明,雨量适中,但时空分布不均。
规划区内水系主要包括:小(1)型水库2座,小(2)型水库6座,淠史杭灌区灌溉渠道5条,天然河道3条、排水沟2条,此外,区域内散布着小沟渠100余公里,塘坝400多口。
区域水系复杂,天然河流、人工渠道纵横交错,地形上岗冲相间,起伏多变,洪涝灾害频繁,长期以来未进行统一规划治理。
天然河道狭窄、行洪能力不足;灌溉渠道淤积严重,部分堤防断面、高程不足,存在渗漏、管涌等险情;渠系建筑物老化失修,防汛管理设施欠缺;区域排涝标准低,排涝能力不足;建成区生产生活废污水未经处理直排河道,造成河流水体污染,农业面源污染未得到有效控制;区域生态状况较好,但景观效果单一,随着开发建设,对生态系统的干扰不可避免。
城市河道滨水景观规划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李佳珺(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100032)摘要:城市河道滨水景观是现代城市规划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市中重要的公共空间。
滨水景观的存在,凸显了城市的独有特色和形象,同时也为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起到促进作用。
然而,随着现代城镇化程度不断提高,经济发展与城市建设间开始出现不同程度的矛盾冲突,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统筹考虑河道滨水景观的规划设计,以在城市建设与推动城市经济发展间寻求平衡点。
本文分析了当前城市河道滨水景观规划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其规划设计的改善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滨水景观;规划设计;城市河道中图分类号:TU984.1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7897(2020)12-0047-021城市河道滨水景观规划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城市河道滨水景观规划设计是城市总体规划的一部分,其需要通过景观规划与建造来为城市水体进行美化,也需要通过规划设计来保持城市河道与城市整体建设的协调性与一致性,既为人们的生活服务,又为城市整体发展产生带动作用。
如滨水河道景观与周围环境与建筑的映衬能够进一步为人们创造出一个和谐、美丽的城市户外公共空间,提升人们的生活品质,同时其景观布局也可以与城市区域经济和交通相互协调,打造出城市中的商业经济体。
由此可见,城市滨水河道景观规划设计在现代城市发展中有着重要现实意义。
然而,河道滨水景观的规划设计却并非一件易事,其牵涉甚广,需要考虑的问题众多,因此规划设计中常存在一些问题影响到滨水景观规划建设的合理性,也对其功能的发挥造成阻力。
1.1规划设计中对滨水区域土地使用形态过于单一和片段化滨水区域土地同样是城市中重要的土地资源,因此在规划设计中应尽可能的对这些土地加以开发利用,以土地资源的价值最大化。
然而当前滨水景观规划设计中对这些土地的使用却过于单一,使得滨水区的功能呈现出隔离与分化,无法相互配合或与城市其他功能区之间的形成协同。
城市滨水景观设计中海绵城市理念的应用策略分析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内涝问题越来越突出。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并提升城市的滨水景观,海绵城市理念被引入城市滨水景观设计中。
本文旨在分析海绵城市理念在城市滨水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策略。
通过合理规划城市建设,避免过度水泥化,创造自然水域和湿地等海绵型环境。
采用生态修复手段,如绿化植被、构建雨水花园等,提高城市对洪水的抵御能力。
建立科学的排水系统,包括雨水收集与利用、地下蓄水和慢性排水等,最大程度减少城市内涝风险。
加强公众参与,提高环保意识,形成全社会的共识和合力,确保海绵城市理念的顺利实施。
海绵城市理念在城市滨水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策略是多方面的,需要综合考虑自然、工程和管理等因素,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和提升城市品质的目标。
关键词:城市滨水景观设计;海绵城市;应用策略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内涝问题日益严重。
为了解决洪水排涝问题并提升城市的滨水景观质量,海绵城市理念逐渐被引入城市设计领域。
本文旨在分析海绵城市理念在城市滨水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策略。
首先,探讨合理规划城市建设、创造自然水域和湿地等海绵型环境的重要性。
其次,研究生态修复手段如绿化植被和雨水花园的应用。
然后,强调科学的排水系统对城市内涝预防的意义。
最后,强调加强公众参与和提高环保意识,促进海绵城市理念的顺利实施。
通过深入分析这些策略,我们可以为城市滨水景观设计中的海绵城市应用提供指导和启示。
1.介绍城市化进程加快带来的城市内涝问题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内涝问题愈发突出。
城市化带来的大规模土地开发、水泥化道路和建筑物的迅速增加,导致了城市雨水的排水系统不足以应对降雨的冲击。
减少自然地表的渗透性和水流的堵塞,使得雨水无法迅速排泄,造成城市内部积水和洪水。
城市内涝给市民生活和财产安全带来了严重威胁,甚至影响到基础设施的正常运行。
此外,城市内涝还会引发地质灾害,如地面沉降、地震等。
城市内涝不仅给人们的生活造成不便,而且对环境和生态系统也带来不利影响。
景观建筑设计中的生态恢复策略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景观建筑设计在城市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然而,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和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因此在景观建筑设计中引入生态恢复策略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探讨几种常见的生态恢复策略,以期在保护自然环境的同时增强景观建筑的美观和可持续性。
1. 自然生态保护区在景观建筑设计中,划定自然生态保护区是一种常见的生态恢复策略。
通过设立保护区限制人类活动的干扰,保护珍稀濒危物种和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保护区需要有明确的边界,严格限制人类进入,并配备必要的监测和管理措施。
同时,在设计中考虑采用本地植物和栖息地来还原自然环境,提供自然保护和生态研究的场所。
2. 水体生态修复水体生态修复是景观建筑设计中重要的生态恢复策略之一。
通过修复湖泊、河流、池塘等水体的生态系统,实现水质净化、水文调控和生物多样性增强。
通过生态湿地的建设,结合人工湖泊和湿地植被的布局,提供良好的水环境和栖息地,恢复水体的自然功能。
同时,注重降低污染物排放和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减少对水体生态的破坏。
3. 绿色景观设计绿色景观设计是与生态恢复紧密相关的策略之一。
通过合理规划景观植物和园林绿地,营造自然的生态环境。
在植物选择上,注重本地植物的使用,以增加景观对当地生态系统的融合度。
同时,结合地形和土壤条件,合理配置植物布局,提供自然栖息地和防护措施,促进植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
4. 可持续材料和技术应用在景观建筑设计中,选择可持续材料和技术也是重要的生态恢复策略。
选择环保的建筑材料,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和环境的污染。
同时,采用节能环保的建筑设计和施工技术,减少能源消耗和建筑废弃物的产生。
通过应用可持续材料和技术,减少对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增加景观建筑的可持续性和生态友好性。
5. 社区参与和教育景观建筑设计中,社区参与和教育是推动生态恢复的重要策略。
通过与社区居民的合作和参与,提高他们对自然环境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喀斯特地貌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中生态保护策略——以十渡风景名胜区为例作者:刘雪野郭佳来源:《现代园艺·下半月园林版》 2015年第5期刘雪野郭佳(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100120)摘要:以十渡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为例,具体分析了喀斯特地貌风景名胜区所面临的生态问题,提出了相关植被恢复与河漫滩改造方案,希望能为喀斯特地貌风景名胜区规划提供相应参考。
关键词:喀斯特地貌;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生态保护1 风景区生态系统现状分析1.1 地形复杂、水土流失严重、植被退化风景区地貌类型以低山为主,次为拒马河谷地。
山体部分可耕地少,土壤贫瘠,土壤层薄,土壤具有粘性高、持水能力低、易板结,利用率不高。
风景区林木生长较差,种类单一,植被覆盖度较低,仅为50%。
1.2 易旱易涝、水文动态变化幅度大喀斯特地貌地区地形起伏变化大,石多土少,地面地下连通条件好,易旱易涝、水文动态变化幅度大,局部小气候差异显著,生态平衡和环境状态十分脆弱。
1.3 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根据1995年与2004年拒马河水生野生动物资源调查结果对比,有半数原有物种消失。
综上,风景区是典型北方喀斯特地貌,生态系统基底脆弱,人为干扰剧烈,河道固化严重,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威胁。
目前,开山采石留下大片迹地、山羊放养造成植被受损、拒马河水质恶化、缺水等情况比较严重。
生态的退化对区域整体安全、旅游经济发展是重大隐患。
2 生态修复原则2.1 生态化原则恢复健康的生态格局为基础,拒马河治理为重点。
依照景观生态学原理,恢复健康的生态景观,梳理出原有流域水系,开展全流域治理与植被系统恢复。
2.2 景观化原则构建景观美学与生态健康的和谐。
将游览线路设计与拒马河综合治理结合起来,形成水陆立体交通方式与河滩地恢复、净水湿地设置向交融的景观。
2.3 动态化原则生态过程与生态格局的互作。
拒马河河水涨落与河漫滩治理、净水湿地结合,发挥自然的力量净水水质,调蓄洪水,减少人工维护的投入。
水质综合治理实施方案
水质综合治理是指通过采取一系列措施,提高水体的水质,保护水资源,达到可持续
利用的目标。
以下是一个水质综合治理的实施方案:
1. 水环境监测:建立全面的水环境监测体系,监测水源地、河流、湖泊和地下水等水
体的水质指标,及时掌握水质情况,为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2. 污水处理:加大对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和改扩建力度,提高污水处理率。
同时,
推广农村污水处理技术,防止农田用水受到污染。
3. 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加强农田非点源污染防治,推广合理施肥、农田水利和土壤保
护措施,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防止养殖污染等。
4. 工业污染防治:加强对工业企业的污染排放监控,建设和改造污水处理设施,实施
清洁生产,鼓励企业采用环保技术和设备,减少污染物排放。
5. 生态修复:开展水生态修复工程,恢复和保护湿地、河湖生态系统,增加湿地保护
区和生态涵养区的面积,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
6. 宣传教育:加强对公众的环保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引导公民节约用水,合理利用水资源,共同参与水质综合治理。
7. 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水质综合治理工作的组织领导
和监督管理,对违法企业和个人进行严肃处罚。
8. 跨区域合作和治理:加强区域间的合作,资源共享,加强流域管理,推进跨界河流
的水质综合治理。
综上所述,水质综合治理实施方案需要综合考虑科学监测、污水处理、农田和工业污染防治、生态修复、宣传教育和法律法规制定等方面的工作,通过多方合作推进水质的改善和保护。
景观规划中的水生态综合治理策略
景观规划中的水生态综合治理策略
摘要:在陕西省全线整治渭河和打造“西安国际化大都市”的契机下,维护渭河健康生命,改善渭河流域水生态环境已成为关中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本文水生态治理立足于推进渭河全线的综合整治、保持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目标,通过对渭河防洪、减沙、治污、水资源利用与水土保持等方面进行研究,妥善解决渭河治理存在的问题。
打造自然河流,构建生态滨水景观绿色廊道。
关键词:生态治理;景观生态学;绿色廊道;可持续发展;防洪减沙
Abstract: In Shaanxi Province, across the board remediation Weihe River and the opportunity to build an international metropolis Xi'an ", maintaining the healthy life of the Weihe River, improve the Weihe River water ecological environment has become the key to sustainabl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of the Guanzhong area. The water ecological governance of this article based on promoting the comprehensive improvement of the Weihe River across the board to maintain the goal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through the Weihe River flood control, sediment reduction, pollution control, and utilization of water resources and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and proper settlement of the Weihe governance problems. Create a natural river to build ecological waterfront landscape green corridor.
Keywords: ecological governance; landscape ecology; Green Corrid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flood sediment reduction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3)前言:
本文以景观规划中的水生态综合治理为基础,力图利用生态学
的研究成果,从生态系统入手,尝试从理论和技术体系角度,改善西部干旱少雨地区河道流域水体含沙量大、河道淤积、水体污染和洪峰过境等水生态治理规划方法,探讨渭河流域生态治理规划方案。
1、研究背景
1.1 项目背景
渭河发源于甘肃省渭源县西南的鸟鼠山北侧,流域涉及甘肃、宁夏、陕西三省(区),是黄河第一大支流,全长818km,流域面积13.48万km2,其中陕西省占49.8%。
渭河近年来季节性洪水泛滥,河道泥沙淤积严重,使渭河成为地上悬河,防洪形势严峻。
洪水中携带大量泥沙进入下游河道,不仅会淤积下游河道,也会冲刷下游河道。
目前渭河流域城市段防洪堤按抵御百年一遇洪水的标准设计,其他按二十年一遇标准设计。
高而垂直的堤岸造成了自然的溪流被硬化;现状景观匮乏,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存在着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这些问题交织在一起形成了渭河“上游水源枯竭、中游水体污染、下游淤积堵塞”的局面。
1.2 相关理论技术
景观生态学理论认为,流域是由“斑块―廊道―基质”组成的空间单元。
在流域基质上,不同的土地利用表征着功能各异的斑块类型,从而有不同的污染物输出和迁移特点。
河流水系是流域景观中的天然廊道,是污染物运移的基本路径。
根据污染物在子流域中的传输规律和途径,设计不同的、有针对性的污染防治工程,主要是建立起一套系统的、立体的和多层次的“源→途径→末端→汇”全过程的4级污染物削减体系,即从源头(水土流失防治、点源治理、农村和农业面源治理)、途径和末端(河道生态修复与污染控制)以及汇(内源清除)等多方面入手来设计污染防治工程。
结合目前国内外在流域水污染防治实践中采用的工程和管理技术,提出备选技术方案,并对工程方案进行优先性分析,最终确定优选方案,主要手段包括:
图2:渭河流域污染递阶削减技术集成图片来源:项目自绘
1.改变单一河道防洪堤的形式,主防洪道与干渠、支渠、坑塘、
湿地相互联系,形成完整的蓄洪空间体系。
2.建立斑块、廊道、跳板结合的生态体系,构建动植物迁徙廊道。
3.河道两岸构建连续的自行车游憩道路,沿河增加休闲度假功能节点。
4. 通过重建生态环境、重构河道高程、重塑河堤岸线,打造以生态为核心、功能综合的高品质沿河公共景观滨水空间。
降低出于河流防洪工程的建设需要,而加固出的河岸两侧高而垂直的堤岸。
2、规划思路
渭河流域生态治理思路是从流域角度出发,构建生态系统管理框架。
首先进行流域生态环境现状调查,包括自然环境特征、生态环境现状、水污染现状、水土流失现状及水资源利用状况等方面的调查,以此调查结果为基础数据;其次针对调查的现状进行问题诊断及分析评价,通过综合评价反映流域状态变化,对水生生态环境问题和陆生生态环境问题进行问题诊断,为制定流域生态系统管理对策提供依据。
最后通过对渭河流域生态系统管理目标与功能定位,包括:维系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可持续性,主要包括结构的完整性和过程的多样性;维系生态系统服务的可持续性,通过对生态系统功能的维系来满足人类对其服务、物品和生态质量的需求,提高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流域社会经济系统的可持续性,保障流域内社会经济系统发展的可持续性以及在变化面前的应对能力和恢复力,维护流域内人群的健康,并使重点区域的保护在生态系统管理的过程中得到充分考虑。
最终确定生态系统修复与调控的具体措施。
3、生态综合治理的具体实施策略及手段
以生态理念为核心,通过完善渭河流域水系、绿地、湿地等的规划和建设,营造生物生境,实现物种多样性。
通过研究生态廊道、生态斑块等不同尺度空间,打造一个可以真正融入到城市中的渭河生态滨水空间。
图3:生态综合治理思路图片来源:项目自绘
1、降低河道高程,可减少河水对河道基准面的侵蚀,对河道下游的冲淤影响极大。
通过研究可以得出,渭河下游淤积量的变化与潼关段高程的升降趋势是基本一致的,淤积变化略滞后于潼关高程的变化。
2、借助渭河上游的水土保持建设,控制水土流失,可增强渭河下游超标准洪水的防御和水环境的改善。
------------最新【精品】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