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关系(欧盟的演变与发展)
- 格式:doc
- 大小:31.50 KB
- 文档页数:2
专题四国际关系与国际格局的演变1、知识梳理:国际关系是指国家与国家、国际组织之间的关系。
国际格局指相对稳定的国际关系状态,它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同时随着构成国际关系的主要国家力量对比的变化而变化。
影响国际关系演变的基本要素是国家利益。
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好坏取决于国家利益是否有冲突。
影响国际政治格局演变的基本要素是①国际政治格局的形成是建立在实力基础上的,其中最重要的是经济实力。
②导致国际政治格局发生变化的根源是各国间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2、知识简表:现代国际关系格局的三次演变(1)雅尔塔体系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比较相同点:①都是在世界大战破坏了原有的世界体系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②都通过一系列会议确立的基本原则重新划分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建立新的国际体系;③都是大国意志的体现,其内容体现大战前后各大国力量对比的消长变化,打上了大国强权的烙印,都随着各国力量的消长而瓦解、破坏。
不同点:①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体现了英法美等帝国主义大国的意志,而雅尔塔体现了美苏两国的意志;②前者调和了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后者则是资本主义大国和社会主义大国的暂时妥协;③前者是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后者则超出了欧洲的范围,反映了欧洲地位的下降;④前者是建立在战胜国对战败国的掠夺的基础之上,必然随着德国的崛起而破产,而后者则是两个战胜国的妥协;⑤前者的主要矛盾是战胜国之间的矛盾,后者则是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之间的矛盾;⑥体系的性质不同。
前者的本质是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后者则是由于二战后反法西斯性质和社会主义的介入而是有反法西斯、实行民主政治以及大国称霸的多重性质(2)简述三次世界格局的变化和变化后中国的地位:一战后世界政治格局:建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资本主义一统天下。
变化的中国地位:巴黎和会决定将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中国作为战胜国未得到尊重,说明弱国无外交;华盛顿会议上签署的《九国公约》,为美国在中国的扩张提供了条件,说明中国仍处在帝国主义列强共同支配下。
冷战时期的美苏对抗与国际关系格局的演变冷战是二战结束后美国和苏联之间的一场持续了数十年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对抗。
这场对抗不仅对两个超级大国的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国际关系的格局带来了显著的变化。
本文将探讨冷战时期美苏对抗的背景、影响以及国际关系格局的演变。
一、冷战的背景冷战的背景可以追溯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莫斯科会议。
在会议上,美国、苏联等盟国为了分割欧洲的势力范围而进行了谈判。
然而,由于意识形态的冲突和争夺利益的不同,双方的分歧逐渐加深,最终引发了冷战。
二、冷战的影响1. 对美苏双方的影响冷战时期,美国和苏联在政治、经济和军事领域展开了一系列的对抗。
在军备竞赛中,两个国家不断增加核武器的数量,努力保持军事平衡,以遏制对方的影响力。
这导致了庞大的军事开支,对经济产生了沉重的负担。
在意识形态上,冷战期间存在着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不同的政治体系。
美国倡导的资本主义和苏联推行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之间的对抗,使双方不断参与战略较量,尝试通过意识形态的传播来争夺世界各地的影响力。
2. 对其他国家的影响冷战不仅对美苏双方造成了巨大的影响,也对其他国家的国际关系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冷战时期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竞争使其他国家成为了他们的联盟之一。
西方国家和东方社会主义国家分别承受着美国和苏联的压力,被迫在两者之间作出选择。
这导致了世界各地的军事基地的建立,并导致了一些地区的冲突和战争。
其次,美苏之间的对抗使国际关系变得更加复杂和紧张。
冷战时期,国际社会呈现出一种由两个超级大国主导的双边格局,即所谓的“美苏两极对立”格局。
其他国家只能在美、苏之间寻求利益最大化的平衡。
三、国际关系格局的演变随着时间的推移,冷战时期的国际关系格局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
1. 缓和期1970年代至1980年代初期,美苏之间开始出现一系列的和缓举措,这一时期被称为“缓和期”。
两个超级大国通过签订裁军协议和建立外交渠道等方式试图减少冲突,并寻求在一些领域进行合作。
现代国际关系的历史演进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国际关系变得越来越紧密,世界各国之间的互动也变得更加频繁。
现代国际关系的历史演进是一个复杂而丰富的议题,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等多个领域。
本文将不涉及具体的政治议题,而是从宏观的角度审视现代国际关系的历史演进。
第一节:殖民扩张与帝国统治的时代在19世纪的某些国家,殖民扩张的热潮掀起了帝国的时代。
欧洲列强以及日本、美国等国家纷纷将他们的势力范围扩张到世界各地的殖民地。
这一时期地理边界的变化给国际关系带来了巨大改变,不同文化、民族和种族之间的接触和冲突也成为常态。
帝国统治者之间的竞争与利益博弈成为国际关系的核心。
第二节:两次世界大战与现代国际组织的兴起两次世界大战让人们深刻认识到战争的破坏力以及全球稳定的重要性。
为了避免未来再次爆发大规模的战争,国际社会开始寻求合作与共识。
联合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成立,它致力于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并促进国际合作与发展。
这标志着现代国际组织的兴起,并且为国际关系带来了更多的合作与协商。
第三节:冷战时期与两个超级大国的竞争二战后,世界分为两个意识形态对立的阵营:美国领导的西方阵营和苏联领导的东方阵营。
这两个超级大国展开了长达四十年的冷战。
冷战时期,两个阵营之间的紧张关系和意识形态上的分歧直接影响了世界各国之间的外交政策与国际关系。
两个超级大国通过军备竞赛和意识形态上的对抗来争夺全球影响力。
这一时期国际关系呈现出高度的紧张与不稳定。
第四节:后冷战时代与多极世界的兴起苏联的解体标志着冷战的结束,世界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在后冷战时代,全球力量对比开始发生了转变,出现了更多的国际角色与权力中心。
美国、欧盟、中国、俄罗斯和印度等国成为国际关系中的重要参与者。
多极世界的兴起意味着国际关系变得更加多样化和复杂化。
各国之间的相互依赖和合作也越来越重要。
第五节:全球化与挑战全球化是现代国际关系的又一重要特征。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信息、资本和人员流动变得更加方便,国家之间的界限也变得模糊。
世界各国的与国际关系国际关系是指各个国家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世界各国之间的国际关系既有合作与友好,也存在竞争与冲突,它们共同构成了国际社会的复杂多样性。
一、国际关系的定义和背景国际关系是一门研究各个国家之间相互联系的学科,它关注国家间的权力、利益和道义等因素对国际政治决策的影响。
国际关系的研究起源于19世纪末的欧洲,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国际关系逐渐成为国际政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国际关系的基本原则1. 主权平等原则:各国在国际社会中享有平等的权利和地位,任何国家都不应该侵犯他国的主权。
2. 不干涉内政原则:国与国之间应相互尊重对方的内政,并不干涉其内部事务。
3. 和平解决争端:国际争端应通过和平方式解决,避免使用武力。
4. 合作共赢原则:各国应加强合作,追求共同利益,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
三、世界各国的国际关系特点1. 大国关系:- 美中关系:美国和中国是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两个大国,两国的关系对于全球的经济和治理有重要影响。
- 美俄关系:美国和俄罗斯之间存在一系列的竞争和冲突,但也有部分领域的合作。
- 中俄关系:中俄关系近年来持续发展,两国在经济和安全领域加强了合作。
2. 邻国关系:- 中印关系:中印拥有庞大的人口和边界纠纷问题,两国关系一直备受关注。
- 韩朝关系:南朝鲜和朝鲜之间的关系长期处于紧张状态,但也有一定的对话和交流。
- 以色列与巴勒斯坦关系: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纷争是中东地区一个长期存在的热点问题。
3. 区域组织:- 欧盟:欧洲国家通过欧盟展开合作,共同维护欧洲的和平与发展。
- 上合组织:上合组织是一个由中国、俄罗斯等国组成的地区合作组织,旨在增进成员国之间的经济和安全合作。
- 非盟:非洲国家通过非洲联盟加强合作,推动非洲的和平与发展。
四、国际关系的挑战和发展趋势1. 金融全球化的挑战:全球金融市场的波动对各国经济产生着深远的影响,金融合作和监管形势面临巨大挑战。
世界近现代史上重要的国际组织一、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反法同盟1793年春,英国纠合普、奥、意、西等国以法国处死国王路易十六为借口,组成第一次反法同盟,武装干涉法国革命。
1798年,英国组织第二次反法同盟。
拿破仑帝国时期,英、俄、奥等国又先后组织了第三次到第七次反法同盟,对法进行战争反法同盟对法国的战争,前期主要是干涉法国革命,维护法国的封建统治秩序,后期的战争既有干涉法国革命维护欧洲封建统治秩序的一面,又有英、俄等欧洲国家与法国争夺欧洲霸权的一面二、20世纪第一个世界普遍性的国际组织-国际联盟美国总统威尔逊在他的“十四点原则”中最早提出了建立国际联盟的建议,威尔逊的目的在于通过控制国际联盟来达到美国控制世界的目的。
但是这一建议被怀有同样目的的英法所接受,在巴黎和会上决定建立国际联盟,并将其列入凡尔赛和约。
1920年初,国际联盟正式成立,总部设于瑞士的日内瓦。
根据《国际联盟盟约》宣称的,国际联盟的宗旨在于“促进国际合作,保证国际的和平与安全”。
但是国际联盟在其存在期间,实际上只是英法帝国主义控制下维护凡尔赛体系的工具,并没有真正的维护世界的和平与安全。
同时也正是由于英法控制了国联,美国没有达到目的,所以,美国国会拒绝批准《凡尔赛和约》,也拒绝参加国联。
二战爆发以后,国联名存实亡,1946年联合国成立以后,国际联盟宣告解散注意:在1920年-1946年国联存在期间的主要活动,反映出了国联并没有真正维护世界的和平与安全。
具体表现在:1、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
事变发生后,国民政府请求国际联盟主持公道,国际联盟既不同意中国恢复东北原状的意见,也不承认日本维持伪满洲国、独霸东北的要求,而主张在“国际合作”的名义下,把中国东北变为帝国主义列强共同管理的殖民地。
国联没有对日本的行为给予有力的制裁,,这就进一步刺激了日本的侵华野心2、在1935年意大利发动侵略埃塞俄比亚的战争后,国联迫于世界舆论的压力,虽然被迫承认意大利是侵略国,宣布对它实施经济制裁,但是却没有把石油等重要战略物资列入禁运范围,英国掌握下的苏伊士运河还照旧供意军使用3、西班牙内战爆发后,德意武装干涉西班牙,英法控制下的国联制定了不干涉政策,实际上纵容了德意法西斯对西班牙的侵略以上事件说明,在世纪面临法西斯侵略和战争危险的时候,英法控制下的国际联盟并没有发挥出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的作用,而是作为英法推行绥靖政策的工具,纵容了法西斯的侵略,对二战的全面爆发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三、20世纪30~40年代的法西斯同盟1、形成原因:在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中,德、意、日法西斯国家与英、法、美等国德矛盾日益加剧,出于共同的利益需要,法西斯国家进一步勾结;同时由于时机尚不成熟,法西斯国家不愿意过早的刺激英法美等国,又都感到苏联和共产国际是它们进行侵略的巨大障碍,所以,“反共”成为法西斯国家结盟的最好招牌2、形成:①1936年,德意秘密签订《德意议定书》,加强在侵略过程中的合作,形成了“柏林-罗马轴心”;②1936年德日签订《反共产国际协定》,1937年意大利也加入该协定,德意日三国轴心形成。
学案5 欧盟:区域一体化组织的典型学习目标核心素养要点晨背1.了解欧盟的产生和发展、宗旨。
2.理解欧盟在世界多极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3.理解中国与欧盟关系的确立与发展。
政治认同:中欧都主张国际关系民主化,倡导多边主义,主张加强联合国的作用,反对国际恐怖主义,主张消除贫困,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1.欧盟是当今世界一体化程度最高的区域性组织。
2.欧盟的宗旨是以共同体的方式,实现各成员国共同目标:促进和平,追求公民富裕生活,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确保基本价值标准,加强国际合作。
3.欧盟的实力,首先表现在经济实力上;其次,欧盟具有广泛的国际影响力;同时,欧盟在联合国和其他一些国际组织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4.中欧之间有许多共同点。
中欧都主张国际关系民主化,倡导多边主义,主张加强联合国的作用,反对国际恐怖主义,主张消除贫困、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探究一欧盟1.欧盟的性质:欧盟是当今世界一体化程度最高的区域性组织。
2.欧洲一体化进程(1)启动:1952年,西欧六国成立欧洲煤钢共同体,正式启动了欧洲一体化进程。
(2)发展阶段:经历了欧洲共同体的建立、经济与货币联盟的建立、从欧共体到欧洲联盟、欧盟进一步扩大和深化等几个发展阶段。
(3)欧盟东扩:在欧洲一体化的进程中,欧盟东扩是一个特别令人关注的步骤。
欧盟东扩是西方国家对中东欧西化的过程。
3.欧盟的宗旨:以共同体的方式,实现各成员国共同目标:促进和平,追求公民富裕生活,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确保基本价值标准,加强国际合作。
4.欧盟在世界多极化中的地位和作用(1)经济实力:欧盟的实力,首先表现在经济实力上。
(2)欧盟的集团优势地位,使其具有广泛的国际影响力:欧盟与世界大多数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并力争在重大国际问题和地区热点问题上有所作为。
(3)在联合国和其他一些国际组织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4)欧盟在国际事务中有重要影响,发挥着重大作用。
欧盟主张多边主义方针,主张在解决重大国际问题上发挥联合国的作用,主张国际反恐必须符合《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等。
世界各地国际关系当今世界,国际关系成为了各国之间不可忽视的重要议题。
国与国之间的互动、合作与竞争,不仅关系到各国的发展和安全,也对全球秩序和稳定产生深远影响。
本文将从不同地区的角度出发,探讨世界各地的国际关系。
一、亚洲地区的国际关系亚洲地区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洲际之一,国际关系格外复杂。
其中,中美关系备受关注。
中美两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两个经济体,其关系对全球经济和政治稳定有着重要影响。
然而,近年来两国之间贸易战的加剧以及在南海等地区的地缘政治纷争,使得两国关系紧张。
除了中美关系外,日本与其邻国也是亚洲地区国际关系的热点之一。
尤其是与中国和韩国之间的关系紧张,主要是历史遗留问题和领土争议所致。
而中国与韩国之间在文化、经济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则呈现出良好的势头,为亚洲地区的和平与繁荣做出了贡献。
二、欧洲地区的国际关系欧洲地区的国际关系较为复杂,主要表现在欧盟与周边国家之间的互动。
欧盟作为欧洲地区的重要组织,其与俄罗斯、乌克兰等国家之间的关系备受关注。
乌克兰冲突以及克里米亚问题导致了欧盟与俄罗斯之间的紧张关系,并对欧洲地区的安全造成了一定威胁。
此外,欧洲地区还面临着脱欧问题。
英国于2016年公投决定退出欧盟,这对欧洲地区的国际关系产生了深远影响。
欧盟与英国之间的谈判以及未来所面临的经济和政治变革,成为欧洲地区关注的焦点。
三、美洲地区的国际关系美洲地区的国际关系以北美自由贸易协定(NAFTA)为核心。
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三国间的贸易和政治互动,对于地区以及全球经济都起着重要作用。
然而,美国政府近年来采取的保护主义政策,对NAFTA进行了重新协商,导致三国之间的关系紧张,并引发了一系列贸易争端。
此外,美洲地区中南美洲国家之间也存在着一些地缘政治和经济问题。
尤以委内瑞拉危机为例,其对美洲地区的稳定和安全造成了严重影响,引发了周边国家的关切和干预。
四、非洲地区的国际关系非洲地区的国际关系主要表现在各国之间的合作与竞争。
欧盟的演变与发展
当今世界处于世界经济,政治,文化全球化的大背景中,几乎可以说是没有国家可以超然世外的。
各个国家之间的经贸文化,政治交流越来越密切,国家间的区域集团化越来越明显,出现了许多区域性的国家集团组织。
这些国家之间内部经贸政治联系紧密相互合作,对外更多的是用一个声音说话维护自身利益。
这些区域性的国家集团组织也越来越成为世界政治经济舞台上的重要利益方。
其中欧盟就是最典型也是最成功的区域性的国家集团组织。
欧洲联盟(英文:European Union),简称欧盟(EU),总部设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是由欧洲共同体(European Community,又称欧洲共同市场)发展而来的,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荷卢比三国经济联盟、欧洲共同体、欧盟。
其实是一个集政治实体和经济实体于一身、在世界上具有重要影响的区域一体化组织。
1991年12月,欧洲共同体马斯特里赫特首脑会议通过《欧洲联盟条约》,通称《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简称《马约》)。
1993年11月1日,《马约》正式生效,欧盟正式诞生。
欧盟现有27个成员国人口5亿,GDP16.106万亿美元。
欧盟的宗旨是“通过建立无内部边界的空间,加强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建立最终实行统一货币的经济货币联盟,促进成员国经济和社会的均衡发展,通过实行共同外交和安全政策,在国际舞台上弘扬联盟的个
性”。
欧盟成员国分别是: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卢森堡、丹麦、爱尔兰、希腊、葡萄牙、西班牙、奥地利、瑞典、芬兰、马耳他、塞浦路斯、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罗马尼亚、保加利亚。
欧洲统一思潮存在已久早在中世纪就已经出现。
二战期间是主战场,欧洲传统强国英国,德国,法国,意大利等国,纷纷衰退,整个欧洲一片萧条。
整个世界的政治中心也有传统的欧洲转向美苏两个。
通过二战,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而整个世界只有红色苏联可以与美国匹敌。
整个西欧处于美国的保护和支援执行,中东欧则又苏联控制。
冷战期间,整个欧洲在美苏两个的控制之下,分成了两个部分。
冷战期间,美苏两个对峙,西欧成为两国争夺的重点地区。
西欧受到前苏联在军事,政治和经济的等方面的全方位震慑,自身安全形势紧张。
二战后西欧在重建过程中加强了各国之间的联合,以增强自身实力。
1951年4月18日,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6国在法国首都巴黎签署关于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又称《巴黎条约》),1952年7月25日,欧洲煤钢共同体正式成立。
这就是当代欧洲走向联合的开端,是欧盟的发迹。
1957年3月25日,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6国在意大利首都罗马签署旨在建立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的条约(又称《罗马条约》)。
1958年1月1日,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正式组建。
1965年4月8日,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6国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又签署《布鲁塞尔条约》,决定将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合并,统称“欧洲共同体”。
冷战期间,欧共体国家在经济上相互合作,在政治上相互支持,各国都取得了不错的发展。
在对外越来越强调用一个声音说话,成为了国际舞台上不可或缺的政治力量,其中法国和德国成为推动欧共体进一步发展的双轴发动机。
冷战期间,欧洲是美苏两国争夺的前沿阵地,西欧的团结在很大程度上保护了自身的安全与经济的发展。
同时也可以说是传统欧洲的再一次复兴。
冷战结束后,欧共体进一步演变为欧盟,成员国之间变成了全方位,全天候的联系实力进一步增强。
冷战结束和苏联解体后,中东欧国家拜托了苏联控制,也还诞生了许多新的国家。
这些“新欧洲”国家急切需要加入欧盟,的到集团内部的帮助,这也为欧盟的“东扩”打下了几次。
冷战后,欧盟经过了四次大规模扩张,最终达到了现在的27个成员国的规模。
经济总量也跃升致世界第一,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也大增,在某些方面可以与美国相抗衡。
现在的欧盟成员国众多,内部既有相英法德这也的老牌资本主义强国,也有像波兰,捷克这也新兴国家,也有像希腊这也产业比较薄弱的国家。
新老欧洲在集团内部的矛盾也开始凸显,内部庞大的机构议程设置也使得自身运作有一些不顺畅。
但总体的发展势头是好的。
2009年11月19号,欧盟27国领导人在布鲁塞尔召开特别峰会,选举比利时首相赫尔曼·范龙佩为首位欧洲理事会常任主席,英国的欧盟贸易委员阿什顿为欧盟外交和安全政策高级代表。
欧洲理事会常任主席和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是按照2009年11月3日通过的《里斯本条约》设立的。
根据职务特点和内容,这两个职务还被形象地称为“欧盟总体”和“欧盟外长”。
2009年12月1日,《里斯本条约》正式生效。
欧洲的联合走向更深的地步。
广告学09611
夏雨浩(09061005) 2011/11/7
链接:/view/1978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