轨迹交叉理论在实例中的应用
- 格式:doc
- 大小:31.00 KB
- 文档页数:4
轨迹交叉理论的应用案例分析一.轨迹交叉理论:人的因素运动轨迹与物的因素运动轨迹的交点就是事故发生的时间和空间,既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发生于同一时间、同一空间或者说人的不安全行为与物的不安全状态相通,则将在此时间、此空间发生事故,即当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在各自的发展过程中(轨迹),在一定时间、空间上发生了接触(交叉),能量转移入人体时,伤害事故就会发生。
二:轨迹交叉理论的作用原理:基本原因→间接原因→直接原因→事故→伤害。
人的因素运动轨迹通常是由于人的生理、心理、行为、和环境等几个方面产生的:生理:缺陷,后天的能力缺失等心理:心理缺陷,心理疾病等行为:不正确的操作、行为等(以上三方面对于人的不安全状态进行分析)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企业管理、机器设备等(对物、人的不安全状体进行分析)三.案例:湖南长沙浏阳碧溪烟花制造有限公司“12·4”重大爆炸事故2019年12月4日,在湖南省浏阳市碧溪烟花制造有限公司石下工区,工人在用箩筐搬运烟花半成品时出现不符合规范的抛甩动作,由于摩擦发生爆炸,进而引起周围存放的大量成品、半成品继而发生爆炸,最终造成13人死亡、13人受伤住院治疗,直接经济损失1944.6万元。
四.结合轨迹交叉理论进行如下分析:1.对人的不安全状态分析:A.行为不规范,工人在将盛装半成品的塑料筐拿出工房时出现抛甩动作,因摩擦撞击引起药饼爆炸。
B.管理粗放,没有严格的安全行为规范化,以及搬运时对工人的监督。
C.心理上对于安全的认知有缺陷,对于行为的规范与不规范,以及可能造成的后果不予重视。
D.工作环境人员超量。
2.对物的不安全状态分析:A.烟花半成品直接装在箩筐,没有充分的安全存放条件,移动时烟花半成品易与箩筐壁摩擦。
B.产品超大规格、超大药量(超GB10631规定的爆竹最大允许药量20倍以上)。
C.擅自改变工房为存储仓库堆积烟花成品、半成品,一旦遇到明火、高温、爆炸易发生连续爆炸。
题目:选择一种事故致因理论模型,谈谈你对该理论的理解,并举例说明如何应用该事故致因理论进行事故分析和事故预防。
不少于800字。
轨迹交叉论一、对轨迹交叉论的理解1、轨迹交叉论强调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相互作用的事故致因理论。
2、轨迹交叉论把人、物两系列看成两条事件链,两链的交叉点就是发生事故的“时空”。
在通常情况下,企业的安全管理不善与安全教育缺失,导致机器设备缺乏维护、检修以及及时更新,或者生产工人缺乏安全教育,从而出现物的不安全状态和人的不安全腥味。
后者有起因物引发施害物再与人的行动轨迹相交,构成了事故。
如下图所示;3、导致伤亡事故的事件链是可以砍断的。
首先,若加强安全教育和技术训练,进行科学的安全管理,从生理、心理和操作技能上控制不安全行为的产生,就是砍断了导致伤亡事故发生的人这方面的事件链。
其次,加强设备管理,提高机械设备的可靠性,增设安全装置、保险装置和信号装置以及自控安全闭锁设施,就是控制设备的不安全状态,砍断了设备方面的事件链。
关于物质的安全放置、安全储运、机动车的安全行驶等亦是控制物的不安全状态。
二、案例分析德国高铁事故1、事故基本情况:1998年6月3日,德国城际快车ICE884次发生重大脱轨事故,造成12节车厢全部脱轨损毁,101人死亡、88人受重伤。
2、事故起因(1)物的不安全状态当ICE列车运行距公路跨线桥约6公里时,第一节拖车的3轮对的轮箍发生破裂,列车继续以200公里/ 小时的速度运行,轮箍断裂并拥塞在高速动轮的轮对中,剧烈的摩擦发出刺耳的轰隆声,最终导致列车在经过道岔时脱轨。
轮箍设计ICE列车的车轮原本是以单铸铁制造一体成型,但是有严重车身震荡与噪音问题;所以,后来改以在车轮外由一层20毫米的橡胶包着,外面再套上一个相对较薄的金属车轮,也就是所谓的弹性车轮。
但是,弹性车轮原本是设计使用在速度较慢的列车上的。
因此,弹性车轮的表面上未必能看到其出现金属疲劳形成的微细裂缝。
轨迹交叉理论分析国航“4·15”空难事故:2002年4月15日上午北京时间10点25分,国航CA129航班在韩国釜山金海国际机场附近撞山坠毁。
机上共有166名乘客和机组人员,仅有39人生还.致害物:雨、雾。
起因物:恶劣的天气。
不安全状态:当地由于火山的缘故天气变化较大,且容易出现大雾云雨天气,造成能见度降低,直接影响飞行员的目视分辨地面地形和跑道视程的能力;不安全状态:1)编号为B-2552的波音767飞机(即国航CA129航班)于1985年投入使用,飞机比较陈旧。
一位曾经乘坐过该飞机的机务人员称“飞机老得不能再老了”;3)釜山机场“净空条件”不友好,机场附近地形并非平原;4)当时釜山机场天气恶劣,不符合音767飞机反向着陆条件。
受害人:乘坐该飞机的乘客及机组人员,空难伤亡人员的家属。
肇事人:管制员、机组人员。
不安全行为:1.管制员盲目指挥1)航班起飞前两个小时,北京机场空中交通服务室就发出767机型的飞行计划,但釜山机场管制员一直到飞机欲降落时,仍一再向机组询问是什么机型。
这是造成指挥错误的根本原因。
2)塔台指挥员严重失职。
按照规定,飞机降落时,塔台指挥员必须目视监控飞机降落情况,给予引导。
但是,釜山机场塔台指挥在发给飞机着陆许可指令后的瞬间就看不到飞机了,这说明当时的气象条件已经不符合降落条件。
3)塔台没有将失去飞机目视监控的情况及时通报机组,如果当时能果断通知机组,机组将中止降落。
而且,失去对飞机目视监控后,塔台指挥员没有利用雷达对飞机实施有效的监控和指挥,如果能及时转为雷达监控,指挥员完全有时间发现飞机接近控制区,从而提醒机组采取果断措施。
4)管制员不了解航班情况,从通话录音中发现,在飞机失事前的五十秒内,塔台指挥员四次与机组通话询问机组能否落地、机组的意图、飞机的位置,且没有一次对机组提出明确的指令和警告,牵制和分散了机组的精力。
5)指挥其下降的韩方交通管制员是一个无管制执照的见习管制员,其英语能力较差且年龄不到24岁。
浅谈“轨迹交叉理论”在一起事故中应用1 引言我们每天都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安全隐患,如若不重视,就会使安全事故发生的概率大大增加。
而轨迹交叉理论反映了绝大多数事故的情况,在日常生活中,只有少数的安全事故是由于人的不安全行为或状态造成的,绝大部分的事故是由于人—机—环三者相互影响,最终导致事故发生。
了解“轨迹交叉理论”在一起事故中的应用,能明确的弄清楚在生产过程中到底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才会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
从而更好地做好预防措施,减少事故发生的概率,使我们的日常生产生活更加的安全,也能让生活更加舒适安心。
2 轨迹交叉理论2.1 轨迹交叉理论的定义随着生产技术的提高以及事故致因理论的发展完善,人们对人和物两种因素在事故致因中地位的认识发生了很大变化。
一方面是由于生产技术进步的同时,生产装置、生产条件不安全的问题越来越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另一方面是人们对人的因素研究的深入,能够正确地区分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
因此,在事故发展进程中,人的因素运动轨迹与物的因素运动轨迹的交点就是事故发生的时间和空间,既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发生于同一时间、同一空间或者说人的不安全行为与物的不安全状态相通,则将在此时间、此空间发生事故。
轨迹交叉理论作为一种事故致因理论,强调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在事故致因中占有同样重要的地位。
按照该理论,可以通过避免人与物两种因素运动轨迹交叉,即避免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同时、同地出现,来预防事故的发生。
2.2 轨迹交叉理论的基本思想轨迹交叉理论的基本思想是:伤害事故是许多相互联系的时间顺序发展的结果。
这些事件概括起来不外乎人—机—环这个系统。
当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在各自的发展过程中(轨迹),在一定时间、空间上发生了接触(交叉),能量转移入人体时,伤害事故就会发生。
而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之所以发生和发展,又是受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
2.3 轨迹交叉理论的作用原理轨迹交叉理论的作用原理:基本原因→间接原因→直接原因→事故→伤害。
轨迹交叉论事故模型间接原因1. 引言大家好,今天咱们聊聊一个看起来有点复杂但其实很有趣的话题——轨迹交叉论在事故模型中的间接原因。
听起来是不是有点拗口?别担心,我会用最简单易懂的语言带大家一探究竟。
想象一下,我们生活中那些看似巧合的事故,背后往往隐藏着一些咱们平时没注意到的间接原因。
就像在电影里常常看到的那种巧合,虽然表面上看着意外,但其实有一大堆看不见的线在背后交织在一起。
2. 轨迹交叉论的基本概念2.1 什么是轨迹交叉论?首先,轨迹交叉论这东西听起来就像是一门高深的学问,其实简单来说,就是各种不同的“轨迹”在某个时刻交叉碰撞,从而引发事故。
别着急,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如说你在大街上走路,突然一辆车从巷子里拐出来,结果你们俩正好在路口撞上了。
这就是两个轨迹的交叉碰撞,而这场面往往不是单纯的偶然,它背后有着一连串的因果关系。
2.2 为什么要研究间接原因?研究这些间接原因,就像是在侦探小说里找线索。
表面上的事故原因往往只是冰山一角,真正的原因可能藏在看不见的地方。
比如说,车撞了人,我们都知道车速太快或者司机没注意了。
但实际上,可能因为前一天的雨水把路面弄滑了,或者交通信号灯出了问题,这些都是间接原因。
就像我们在玩拼图一样,找出每一块看似无关的拼图,最终才能拼出完整的画面。
3. 间接原因的具体表现3.1 交通设施的问题说到交通设施,真的是我们生活中的一个大问题。
想象一下,那些掉落的交通标志、没维护好的红绿灯,简直就是事故的“隐形推手”。
比如说,红绿灯如果出现故障,司机就可能因为没有明确的信号指示而出现判断错误,结果就发生了碰撞。
再说说那些“万年不换”的交通标志,可能早就该更换的标志已经模糊不清,这样的情况多了,也就是事故的隐形推手。
3.2 环境因素的影响再聊聊环境因素,这个东西就像是万事万物的“大自然”。
突然间的一场大雨,或者偶尔刮的那几阵风,都能让人们的行车和行走变得不那么顺利。
就像那种突然“冒出来”的大水坑,虽然看起来是个小问题,但它的影响却可能是巨大的。
现场事故控制—根据轨迹交叉理论进行事故控制分析摘要:本文根据轨迹交叉理论,从物的不安全状态和人的不安全行为两方面着手进行事故控制分析。
物的不安全状态方面,主要从某施工现场的脚手架和施工用电两方面进行讨论,简要分析了轨迹交叉理论在其事故控制中的应用,从而提出事故控制的基本措施。
在人的不安全行为方面,简要分析了职业适应性、环境、培训教育和管理四方面的要求和措施。
关键词:轨迹交叉物的不安全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管理缺陷事故控制措施1轨迹交叉理论概述轨迹交叉理论作为事故致因理论的经典理论之一,其在安全管理工作事故控制分析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轨迹交叉理论认为,在一个系统中,人的因素运动轨迹与物的因素运动轨迹的焦点就是事故发生的时间和空间,即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发生于同一时间、同一空间,或者说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相通,则将在此时间、空间发生事故。
由轨迹交叉理论的定义不难看出,控制事故发生有三个主要途径:一是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二是控制物的不安全状态;三是防止二者运动轨迹在时空上的交叉。
下面我们结合某施工现场出现过的一些安全问题,介绍如何根据轨迹交叉理论的三个控制途径进行事故控制。
2从脚手架中分析高处坠落事故的控制措施高处坠落是建筑施工现场发生频率最高的事故,占建筑施工安全事故的45%左右,而现场高处作业绝大多数都依托脚手架进行。
脚手架上高处坠落事故的发生,主要原因在两个方面:一是脚手架的搭设不规范、防护不到位;二是人员违章操作,未正确使用安全带、自锁器等防护用品。
笔者认为,现场脚手架管理,首先由技术管理部制定总的脚手架工作程序,对脚手架的材料选择、搭设、验收、使用及维护提出相关要求。
同时,针对现场搭设的脚手架,项目部编制各类专项方案,如超过24米的高大脚手架、模板支撑脚手架等都应编制专项施工方案和安全控制措施,并针对卸料平台、布料机脚手架、小型操作架等编制统一的施工方案。
在脚手架日常使用和维护中,要求对每个脚手架进行日常巡检和每半个月一次的检查。
基于轨迹交叉理论的施工安全事故分析摘要:轨迹交叉理论强调的是,人做出的不安全行为活动与物处于的不安全状态相互作用最终导致了施工安全事故的产生,本文从四个层面提出防止施工安全事故发生的方法和措施:1、从时间和空间上,控制人做出的不安全行为活动与物处于的不安全状态的交叉;2、控制人做出的不安全行为活动;3、控制物所处的不安全状态;4、保证工作环境的安全性。
关键词:轨迹交叉理论;施工安全;事故分析;预防措施随着施工企业经济效益的增长和生产规模的扩大,安全工作的重要性显得愈发明显。
近几年与其他行业比照,虽然建筑行业发生伤亡事故的数量逐年减少,但重大伤亡事故还是无法杜绝,时不时会有发生。
为了减少事故的发生,很多事故致因理论都应用于施工安全事故分析中,其中轨迹交叉理论在近几年被广泛应用,他的本质是事故致因理论。
1 轨迹交叉论的基本原理轨迹交叉论的基本思想是:一定数量的存在内在联系的事件按一定的顺序发生相互作用就会导致伤害事故的产生,这些存在内在联系的事件总结起来就是人的原因、物的原因。
当人做出的不安全行为活动与物处于的不安全状态在各自的发展过程中(轨迹),在一定时间、空间发生了接触(交叉),产生的力“逆流”于人身时,就会导致伤害事故产生。
轨迹交叉论指出,产生事故的时间点与特定空间可以称之为,因为人做出的不安全行为活动的轨迹、因为物的不安全状态的发展轨迹的重叠交叉点,事故发生时会产生很多的力,这些力作用在人身上,就造成了对人的伤害事故。
简而言之,人做出的不安全行为活动与物处于的不安全状态在完全一致的时间和空间同时发生、相互作用,就会在此时、此地发生事故。
轨迹交叉理论的核心是事故致因,该理论指出在事故致因过程中,人方面的原因、物的方面的原因同等重要。
图1用典型的事故为模型案例形象的描述了轨迹交叉论的发生过程。
这个模型案例表明,整个事故的形成,社会因素是最重要和最基本的原因,社会因素主要体现在对社会群体的引导、宣传、教育上。
轨迹交叉理论分析国航“4·15”空难事故:2002年4月15日上午北京时间10点25分,国航CA129航班在韩国釜山金海国际机场附近撞山坠毁。
机上共有166名乘客和机组人员,仅有39人生还.致害物:雨、雾。
起因物:恶劣的天气。
不安全状态:当地由于火山的缘故天气变化较大,且容易出现大雾云雨天气,造成能见度降低,直接影响飞行员的目视分辨地面地形和跑道视程的能力;不安全状态:1)编号为B-2552的波音767飞机(即国航CA129航班)于1985年投入使用,飞机比较陈旧。
一位曾经乘坐过该飞机的机务人员称“飞机老得不能再老了”;3)釜山机场“净空条件”不友好,机场附近地形并非平原;4)当时釜山机场天气恶劣,不符合音767飞机反向着陆条件。
受害人:乘坐该飞机的乘客及机组人员,空难伤亡人员的家属。
肇事人:管制员、机组人员。
不安全行为:1.管制员盲目指挥1)航班起飞前两个小时,北京机场空中交通服务室就发出767机型的飞行计划,但釜山机场管制员一直到飞机欲降落时,仍一再向机组询问是什么机型。
这是造成指挥错误的根本原因。
2)塔台指挥员严重失职。
按照规定,飞机降落时,塔台指挥员必须目视监控飞机降落情况,给予引导。
但是,釜山机场塔台指挥在发给飞机着陆许可指令后的瞬间就看不到飞机了,这说明当时的气象条件已经不符合降落条件。
3)塔台没有将失去飞机目视监控的情况及时通报机组,如果当时能果断通知机组,机组将中止降落。
而且,失去对飞机目视监控后,塔台指挥员没有利用雷达对飞机实施有效的监控和指挥,如果能及时转为雷达监控,指挥员完全有时间发现飞机接近控制区,从而提醒机组采取果断措施。
4)管制员不了解航班情况,从通话录音中发现,在飞机失事前的五十秒内,塔台指挥员四次与机组通话询问机组能否落地、机组的意图、飞机的位置,且没有一次对机组提出明确的指令和警告,牵制和分散了机组的精力。
5)指挥其下降的韩方交通管制员是一个无管制执照的见习管制员,其英语能力较差且年龄不到24岁。
基于轨迹交叉理论的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研究
莫义弘;王燕燕;池成
【期刊名称】《教育教学论坛》
【年(卷),期】2024()5
【摘要】在目前的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研究中,对事故事件的数据进行轨迹分析的轨迹交叉理论是应对实验室安全时间的主要手段。
然而,现有研究鲜有将危险源识别和风险链挖掘与轨迹交叉理论相综合。
基于此,在致灾危险源风险链的挖掘研究的基础上,深入剖析了轨迹交叉理论在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的交互影响,并以之为理论基础,设计了事故交叉模型及安全管理模型。
模型旨在从根源上降低甚至杜绝实验室不安因素的滋生及发展,提高实验室应对突发事件的反应及处理能力,增强日常管理效能。
【总页数】4页(P33-36)
【作者】莫义弘;王燕燕;池成
【作者单位】深圳技术大学城市交通与物流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2.0
【相关文献】
1.基于轨迹交叉理论对高校实验室安全准入制度建设的研究
2.基于轨迹交叉理论的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研究
3.基于轨迹交叉致因模型的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
4.基于
轨迹交叉理论的高校后勤安全管理研究5.电力设备基于轨迹交叉理论的电力建设安全管理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谈“轨迹交叉理论”在一起事故中应用
1 引言
我们每天都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安全隐患,如若不重视,就会使安全事故发生的概率大大增加。
而轨迹交叉理论反映了绝大多数事故的情况,在日常生活中,只有少数的安全事故是由于人的不安全行为或状态造成的,绝大部分的事故是由于人—机—环三者相互影响,最终导致事故发生。
了解“轨迹交叉理论”在一起事故中的应用,能明确的弄清楚在生产过程中到底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才会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
从而更好地做好预防措施,减少事故发生的概率,使我们的日常生产生活更加的安全,也能让生活更加舒适安心。
2 轨迹交叉理论
2.1 轨迹交叉理论的定义
随着生产技术的提高以及事故致因理论的发展完善,人们对人和物两种因素在事故致因中地位的认识发生了很大变化。
一方面是由于生产技术进步的同时,生产装置、生产条件不安全的问题越来越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另一方面是人们对人的因素研究的深入,能够正确地区分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
因此,在事故发展进程中,人的因素运动轨迹与物的因素运动轨迹的交点就是事故发生的时间和空间,既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发生于同一时间、同一空间或者说人的不安全行为与物的不安全状态相通,则将在此时间、此空间发生事故。
轨迹交叉理论作为一种事故致因理论,强调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在事故致因中占有同样重要的地位。
按照该理论,可以通过避免人与物两种因素运动轨迹交叉,即避免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同时、同地出现,来预防事故的发生。
2.2 轨迹交叉理论的基本思想
轨迹交叉理论的基本思想是:伤害事故是许多相互联系的时间顺序发展的结果。
这些事件概括起来不外乎人—机—环这个系统。
当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在各自的发展过程中(轨迹),在一定时间、空间上发生了接触(交叉),能量转移入人体时,伤害事故就会发生。
而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之所以发生和发展,又是受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
2.3 轨迹交叉理论的作用原理
轨迹交叉理论的作用原理:基本原因→间接原因→直接原因→事故→伤害。
从事故发展运动的角度,这样的过程被形容为事故致因因素导致事故的运动轨迹,具体包括人的因素运动轨迹和物的因素运动轨迹。
2.4 影响轨迹交叉理论的主要影响
人的因素运动轨迹通常是由于人的生理、心理、行为、和环境等几个方面产生的:
⑴生理、先天身心缺陷
将安全行为和人的生理结合研究,是《安全人机工程学》里面
主要研究的问题。
许多安全问题都会涉及到人的生理,例如工作
负荷、作业方法和姿势对人体的肌肉疲劳、能量消耗的影响等等,
都会使得安全事故发生。
⑵社会环境、企业管理上的缺陷
人们在分析安全问题的时候往往会忽略环境这个因素,但是
人—机——环是一个系统,不应该单独考虑某一个问题,环境科学主要研究环境指标的测量、分析和评价,环境对人的生理心理的影响会导致安全事故发生的概率增加。
⑶后天的心理缺陷
后天心理对安全事故发生于发展起了一定得作用,特别在紧急
情况下,人的思维模式和心理作用往往都起着决定性作用。
⑷视、听、嗅、味、触等感官能量分配上的差异
感官能量的差异往往因人而异,在不同事故发生的时候,我们
需要靠感官去识别和判断,但是往往不同的人能感觉到的反馈信
息是不一样的,最后影响也往往不同。
⑸行为失误。
在大多数安全事故发生时,人的生理、心理以及环境的综合作
用,往往就决定了一个人的行为,行为如果失误,将会造成无可
挽回的后果。
物的因素运动轨迹通常研究的是生产过程中机械设备从本质安全到使用安全整个过程的研究,在日常生活中不多做解释。
3 实例分析
3.1实际的日常事件:
2012年8月的一天,7岁的小女孩头发被卷进搅面机的齿轮,脸贴在机器上,人已经昏迷。
其母亲平时在家里加工麦饼出售,家里有一台装有电动马达、皮带、齿轮,搅拌和面。
昨天清晨5点左右,小女孩母亲将搅面机开启和面,然后离开去烧煤球炉,准备开始一天的生意。
然而小女孩的爷爷买了麦饼用料猪肉回到家里,听到搅面机发出异响,并闻到焦味,到搅面机边上一看,发现孙女被搅进机器里,爷爷惊呼引来家人,赶紧断电停止搅面机转动。
3.2 轨迹交叉理论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与分析
日常生活中,这样类似的事故不胜枚举,我们联系轨迹交叉理论进行如下分析:
1、关于监管缺陷的分析
轨迹交叉理论认为人的管理缺陷是导致安全事故发生的间接原因,在此次安全事故中,存在管理方面的缺陷:
1)、母亲没有能够做到在运作的机器旁边不走开,因而导致事故发生;
2)、母亲没有一个良好的安全意识,在潜意识里并不存在这样的安全隐患,因此忽略了危险的存在;
3)、母亲也没有对孩子进行安全教育,使七岁的小女孩没有形成一个良好的安全意识,小女孩意识不到搅面机是危险的,也就自然不具备这方面的自我保护意识;
4)、搅面机也没有进行良好的监管,应该将其放在一个相对安全的位置,使屋内的人的不安全行为与搅面机的不安全状态不能交叉,避免事故的发生;
2、关于人的不安全行为的分析:
1)、母亲的擅离职守可以说是使事故发生的最主要原因,这样的不安全行为往往会使自己或他人处于不安全状态;
2)、七岁小女孩不应该在正在运转的搅面机旁边逗留,搅面机正处于一种极度不安全的状态,为避免轨迹交叉,远离正在工作的搅面机是上上策;
3)、关于人的不安全行为中,爷爷的行为的确对整个事件起到了扭转性的作用,事故酿成之后如何挽救局面显得事关重要。
3、关于物的不安全状态进行分析:
1)、对于正在工作的搅面机,其高速运转的马达、正在运行的皮带以及旋转的齿轮都是出于不安全状态,对于机械的本质安全原理,不安全的运行单元尽量不要暴露在外部使人致伤,理论上说这一点应该能从本质上大范围控制安全事故的发生概率;
2)、如果搅面机的运作时刻在监控范围内,没有其他人能接触到危险源,人和物这两条轨迹不会交叉,不致酿成事故;
3)、搅面机所处的地方是每个人都能经过的地方,它所处的位置也决定了它本身的危险性,经常需要工作的搅面机就应该放置在除工作人员以外其他人不能碰到的地方,防止不相关人员误入或是在不清醒状态下无意或好奇,碰到搅面机,使安全事故发生。
4、关于其他因素对事故的影响:
其他因素对事故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环境上,时间是凌晨五点,小女孩的意识也许还未完全清醒,人在意识模糊的情况下,其安全意识是完全达不到一个高度的,才会致使头发搅进搅面机;当然,若是小女孩没有一头秀发,安全事故发生的概率是不是也会大大降低了呢?
4结束语
对于日常生活中各种安全事故的实例,我们应该做到以下几点预防事故发生:
1、我们首先应该先形成一个良好的安全意识,只有自己心里形成系统的安全观,才能清楚的意识到自己所处的情形是否安全;
2、其次,人们应该规范自己的行为,不安全的行为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安全事故发生的概率,当然人对机器的操作也必须尽量规范,这样不仅对操作者有保护作用,对身边的人也会起到防患于未然的效果;
3、再者,正在运行的机械设备或多或少处在不安全状态下,应当尽量加以监管和控制,不致事故发生。
4、最后,最理想的状态是整个社会无意识的形成一种大安全观,有意识的去防患于未然,潜移默化的改变生活中看待每件事物的各种状态,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
从轨迹交叉理论出发,我们了解到要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就应当尽量避免人的不安全行为和机械设备的不安全状态这两条“轨迹”“交叉”,只有控制好轨迹的的“不交叉”,才能最大可能减少安全事故发生的概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