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十大商帮复习过程
- 格式:ppt
- 大小:516.00 KB
- 文档页数:45
中国十大商业圈子作者:来源:《商周刊》2014年第02期1、华夏同学会2013年3月,杭州出现的一辆大巴车被称为史上“身价最高的大巴”,马云坐在售票员的位置上,车上坐着马化腾、李彦宏、古永锵、刘永好、王健林、冯仑、郭广昌、李东生、曹国伟等大佬。
事实上,这只是华夏同学会的一次普通聚会。
华夏同学会是一个低调而略显神秘的组织,由曾经就读长江商学院和中欧商学院CEO班的大佬们组成,他们每年聚会两次,由一位同学做东,2013年正好轮到马云。
据传,不能出席活动的同学将被罚款,款项全部进入华夏慈善基金会。
2、泰山会会长柳传志,理事长段永基。
泰山会成立于1994年,全名泰山产业研究院,汇聚了段永基、冯仑、卢志强、史玉柱、柳传志、李彦宏等江湖大佬,并且每年只发展一个会员单位。
3、中国企业家俱乐部该俱乐部成立于2006年,成员包括经济学家吴敬琏、张维迎、周其仁、许小年,企业家王石、马蔚华、马云、郭广昌、王健林、牛根生、朱新礼、俞敏洪、李书福、李东生、冯仑等人。
这是一个活动频繁的圈子。
企业家们经常聚在一起“疯一把”,马云抱怨式的吐槽、俞敏洪喝多了站在桌子上唱歌,都是该俱乐部里司空见惯的场景。
情绪的发泄与情感的支持,在这一圈子里都能够得到满足。
4、江南会2006年,马云、冯根生、沈国军、宋卫平、鲁伟鼎、陈天桥、郭广昌、丁磊八位浙商共同创办江南会,其被称为杭州最高档而又最低调的会所。
“江南会”三个字由金庸亲自题词。
“江南会”能成立,更多的还是马云骨子里的武侠精神在发挥巨大的作用,他熟读金庸的武侠,马云在公司的花名是最喜欢的武侠人物“风清扬”,这或许才是“江南会”出现的原因。
年费20万元,通过严格审核才可以成为会员。
5、正和岛2010年,刘东华辞去中国企业家杂志社社长一职,创办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决策者俱乐部正和岛,服务包括线上社交平台和高层线下活动。
2012年6月,正和岛举办了以“大家伙,新玩法:巨人的儿童节”为主题的开岛仪式,包括柳传志、王健林、刘强东、沈南鹏、李国庆、施正荣、张维迎在内的近300名企业家、学者参加了活动。
经济史纲要复习题名词解释:1.阶级:是现代政治学的基本范畴,是指人们在一定的社会生产体系中,由于所处的地位不同和对生产资料关系的不同而分成的集团。
2.耕作制度:又称农业经营制度,它是指以土壤耕作为中心,包括施肥、灌溉、除草、水土保持、轮作倒茬等各项农业技术措施在内的农作体系。
耕作制度在一定的自然经济条件下形成,并随生产力发展和科技进步而发展变化。
在农业发展史上,其演变过程大致由撂荒耕作制、轮荒耕作制、连作复种制和多熟制。
3、租佃制:中国封建社会中,地主以土地出租给农民,从而剥削、奴役农民的制度。
是战国以来随着封建生产方式而出现的一种封建生产关系的形式。
这一制度自战国经秦汉至明清,延续了两千多年,并在这两千多年中不断地发展变化。
4、押租制:产生于明代,清代普遍流行,是明清时期租佃制的一种新类型。
地主为防止佃农拖欠地租而在出租土地时索取地租抵押金的一种租佃制度。
押租制有利于保证地主地租的实现,又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佃农的移动自由。
5、永佃制:中国历史上农民依约向地主交纳地租、永久佃种地主土地的一种租佃制度。
其特征是土地所有权与土地使用权永久分离。
在这种租佃制度下,永佃农有更大的人身自由,生产生活亦不受地主干涉,生产积极性更高,更有利于农业发展。
6、牙行:是指古代城乡市场上,为买卖双方说合交易,借此抽取佣金的商行,亦指牙商的同业组织。
牙行有官牙、私牙之分。
官牙由官府指定,私牙须官府批准。
明清时期,官府对牙行态度曾几点变化,至清雍正时,牙行管理进入法制化轨道。
7、黄册:又称“赋役黄册”,创立于洪武十四年,是朝廷为征调赋役而编制的户籍册,因上交户部的一份为黄色封面而得名。
黄册把口、田产、赋税三者合一,是国家征收赋役的根据。
8、鱼鳞册图:亦称“鱼鳞册”、“鱼鳞图”。
为征派赋役和保护封建土地所有权而编制的土地登记簿册。
册中将田地山塘挨次排列、逐段连缀地绘制在一起,标明所有人、四至,因其形似鱼鳞而被称为“鱼鳞册图”。
福州屏东中学教学笔记年月日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第二册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三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第一部分:教案内容【教学设计】学情分析:高一年级的历史学习,是学生在高中阶段学习历史的起点,也是关键。
能否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念,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一定的历史思维,决定了学生历史学习的好坏。
由于我市初中历史采取开卷考的形式,导致学生对历史往往存在这样一些印象:历史是‚副科‛;是死记硬背,与现实联系不大;是无用之学……由于初中的基础不扎实,对于高中历史学习产生了不利影响。
高中历史教材的编写采用了专题的形式,打破了时空的界限,但这一体例对教学有以下几点不利:⑴知识系统不完整,同一阶段不同历史现象的联系不紧密;⑵专题之间的跳跃性大,新知识的学习缺少旧知识的铺垫;⑶专题性的历史内容理论性强,难度加大;⑷各模块教材之间历史知识的重复。
针对这些挑战,在备课和上课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⑴注意专题内知识的完整性问题,同时还要考虑本专题知识与其他专题的联系。
在有限的时间里,深入浅出地把历史知识向学生讲述清楚,并引导他们通过学习活动有所收获。
⑵反复推敲上课怎样开头,怎样结束。
开头要激发兴趣,结束要让人回味。
开头结束都力求短小精干,切忌拖泥带水。
板书演示要清楚明了,重点关键要突出鲜明。
⑶上课要关心每位学生,要使绝大多数都能真懂。
在让学生思考、操作、讨论时,优秀生和后进生应有所区别,体现出‚因材施教‛。
要使优秀生感到一定困难,要使后进生感到在进步。
⑷要善于提出恰当的问题,要让学生有独立思考和独立操作的时间。
一堂课要有动有静,有张有弛,有严肃有笑声。
每一节课的最精华之处,一定要放慢速度,让学生能铭刻在心。
⑸教学过程的关键是‚交流—互动‛。
要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尽可能让学生自己活动。
学生的听、说、读、写、议、辩、练、评要交替进行。
⑹每次上课后,要及时记下自己成功之处和不足的地方。
要作‚教学日记‛,随时总结经验,自觉进行反思。
浙商简介浙商一般指浙江籍的商人,实业家的集合,是一个较为新近的称法(1999年,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下属的《经济生活报》(《今日早报》前身)开出了一个名为“浙商名流系列访谈”的专栏,这是具有当代内涵的“浙商”概念的首次提出)从古至今,浙江商人都是中国经济发展的的重要推动力量。
如今在私营经济发达的浙江省,“浙江模式”,“浙江经验”,“浙江现象”已经被写入多地教科书,越来越多的媒体对浙江所取得的成就和经验给予报道,越来越多的人对浙江的发展给予关注。
浙商特点:“舍得”、“和气”、“共赢”、“低调”、“敢闯”。
浙商简史浙江的商业文明历史源远流长,工商业活动自古就有深厚的民间基础。
在农业经济占据绝对优势,商人居“四民”末位的传统社会,较之于大多数兄弟省市,浙江的商业和商人的作用和社会地位依旧突出。
浙江工商业活动的历史传承和脉络完整清晰。
隋朝京杭大运河的贯通使得杭州成为江南物资的集散中心。
唐安史之乱以后,中国的经济重心南移,江浙一带成为中国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之一,商品经济较为发达,也产生了中国早期的资本主义萌芽。
五代吴越国王钱镠的励精图治使得浙江在两宋后富甲东南。
宋元时期,浙江凭借发达的桑蚕丝织业和优良的海港资源成为“海上丝绸之路”重要的出发点和腹地。
清朝末年及民国初年,浙江商人成为中国民族工商业的中坚之一,为中国工商业的近代化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大陆改革开放之后,浙江商人活跃于国内外商界,目前为中国国内除台商之外最活跃的商帮,为各地的发展尤其是欠发达地区注入了活力。
浙商思想的起源发展以及其影响早在六七千年前,浙江先民就创造了举世闻名的“河姆渡文化”。
至春秋时期,浙江又孕育了古越文化,被封为“中华商圣”的范蠡就出现在这一时期,他从国富民强的角度强调了农商并重的主张。
到了南宋时期,中原文化大规模南迁,浙江一度成为全国的政治和文化中心。
到了明清时期,浙江更是思想家、文学家、史学家辈出,且这些人多为当时引领全国学术的翘楚。
中国商帮文化比较研究及其历史启示徽、晋、陕、浙四大商帮是中国明清之际活跃在全国的十大商帮中最著名的四大商帮。
其中徽、晋、陕三大商帮是基于同一个历史机遇,即明政府的“开中制”而在全国兴起的最早的内地商帮,是背向海洋的商帮。
研究这三大商帮的不同特点,不仅对于了解明清之际中国商业文化的运动变化规律,而且对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培育社会主义商业文化有历史和理论意义。
徽、晋、陕商帮产生的原因及其活动概括明清之际十大商帮产生的一般原因是中国社会生产力在封建社会后期的总体释放和商品经济的正常发展。
19世纪以前,中国是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的国家,1820年中国GDP 总量占世界GDP总量的32.9%,是世界第一。
1800年中国生产的产品占世界产品的32%,近三分之一。
生产力发展是商品经济的自然基础。
到明清之际中国商品经济发展到历史上的最高峰,其标志就是统一市场的形成和价值1.3亿两白银的粮、盐、布大宗商品在全国范围内的流通。
这些仅是中国商帮产生的一般条件。
它并不能说明为什么只是在山西、陕西、安徽最早产生商帮的事实。
看来,陕、晋、徽这些地区产生中国最早的商帮必有其更特殊的原因。
这就是明政府所实行的食盐“开中制”政策。
“有明盐法,莫善于开中”,开中制是朱明政府顺应世界经济民营化浪潮和中国政治经济实际情况而制定的一项对后世产生重大影响的财政政策。
明朝初年,对新生的明王朝威胁最大的是蒙古族鞑靼势力的反扑和边外西番族的离心倾向,几千年来形成的西部少数民族对中原政府的威胁态势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善,使明廷的边政重点在西北。
为了守护中原,拱卫京师,明廷沿陕晋长城一线设九边镇,驻军80万戍守边疆,其中四镇固原、延绥、宁夏、甘肃归陕西布政使司管辖,驻军24万,马8000匹。
供应大量边防军的军需所需,“兵马未到,粮草先行”就成为明政府的“军国大政”。
起初,明政府每年从内陆各省协饷百万两,从河南调运大布百万匹,转输陕晋,但因路远费繁,不能保证边防军的需要。
洞庭商帮百科名片道:两山之人,善于货殖,八方四路,去为商为贾,所以江湖上有个口号,叫做“钻天洞庭”。
目录商帮简介发迹史代表人物形成原因明清十大商帮编辑本段商帮简介在苏州,从群体上讲没有比洞庭东山和洞庭西山这两处的人更具典型性了。
细细品味,江湖上的“钻天洞庭”这个词儿,似是赞叹——精明能干,无物不营,无地不去。
然而这赞叹中却也明显地带着一种嘲讽和挪揄——嘿嘿,可是惯于削尖脑袋地去钻营,连无路可上的天庭,他们都有办法去钻营呢! 明清以来,在江南以商业资本之巨、活动范围之广、经营能力之强都堪称雄的商帮是徽商,然而,颇善“钻天”的洞庭商帮却能与之分庭而抗礼,以之佐证的是洞庭商帮和徽商相提并论而流传于民间的一句谚语“钻天洞庭遍地徽”!一天一地,平分江南秋色。
诸多著述对于十大商帮尽管分法不尽相同,但商帮主体大多是以数省或一省为单元(如有些书中提到粤闽商帮,但更多的书中是将广东、福建等商帮分列为两个,其它就是山西、陕西、山东、江右即江西等商帮),再以下的就是以府(如徽州商帮、宁波商帮)或几个县(如龙游商帮)、在这些著述中,以县以下的一两个乡而命名为中国古代商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苏州属县吴县下辖的东山人和西山人组成的洞庭商帮。
洞庭东西山位于苏州市西南的吴县境内。
东山为伸入太湖之半岛,即古胥母山,亦名莫蔽山。
西山在太湖中,即古包山。
东西两山在明代弘治(1488 -1505)时共为5个区,12个都,l2个里;清代康熙(1662一1712)时为3个乡。
现在分别为吴县市东山镇和西山镇。
两镇面积分别为80和90平方公里这个地方,长期以来连设县的资格都没有。
然而,就是在这样一个狭小的太湖两山的行政区域内,自明清以来,却形成了一个极著名的商人资本集团——洞庭商帮。
编辑本段发迹史洞庭山人的从商活动,早在北宋元丰年间(1078一1085)就已开始,但真正成为一个商人集团,是到明中叶以后东山大商人王惟贞,是王彦祥第三子。
其一脉后来出了一个历明宪、孝、武三朝,官至内阁大学士的山中宰相王鏊。
古有晋商、徽商五百年辉煌,今有浙商、苏商、粤商的风云叱咤,又有鲁商、京商、豫商等称雄崛起,中国历代商帮虽几经更迭演进,但从他们身上表现出的基因特质,我们不难看到一种融溶共通的来自中国商业发源地——古老齐国的血缘文化。
中国历代商帮均可以上溯到同一个古老的姓氏,那就是齐。
千年齐文化:解读中国商帮基因密码编者按:齐文化之于商业,到底有着怎样逶迤流长的渊源?随着近年来齐文化复苏大势的日趋凸显,以及务实、开拓、包容的文化精髓日渐丰满清晰,其在商业起源与发展史上的地位便成为无数读者孜孜追问的话题。
本报据此走访了大量专家学者,并查阅大量资料,用纵贯三千年的商业现象,解读出齐文化在历代商帮身上的基因烙印,以飨读者。
齐商之酒一杯尘封千年的寂寞昔日周公制定《周礼》礼治臣民,姜太公力推“尊贤尚功”发展经济,齐鲁两国遂分庭而治,逐步衍生出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儒家与商业文化。
齐商经济自此在齐鲁大地上纵横捭阖以致千年,并在中国历代商帮身上打下不可磨灭的印记。
只可惜伴随汤汤齐国的衰逝,曾辉煌一时的齐国经济盛酿——齐商这杯醇酒也被尘封在历史深处。
先秦秦汉时期,齐国商品经济在全国一直居于领先地位。
这一局面的形成,与齐国地理环境、人口因素以及工商管理政策密不可分。
齐国地多丘陵,沙质土壤,农业难以发展,而以桑麻、渔盐见长。
同时,齐国地处交通要道,为商贾必经之地。
齐国建国之初,为弥补农业“少五谷”的不足,需因地制宜,扩大商品生产的规模。
这便有了齐地“膏壤千里,宜桑麻,人民多文采布帛渔盐”之说。
齐国统治者多实行较为宽松的工商管理政策,为工商业迅速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据《史记·齐太公世家》等记载,吕尚被封为齐侯,在治国时利用山东半岛自然资源的优势,劝女工,极技巧,通渔盐,以致“齐冠带衣履天下,海岱之间敛袂而往朝焉”;齐桓公时,为鼓励贸易,招徕外商,为外来商人提供宾旅和货栈交易的场所。
对外商货车一乘的提供本人伙食,三乘的兼供给饲料,五乘的并供给厮养人。
读《茶马古道》感提起中国古代商业,不禁让我想到了中国古代十大商帮,中国古代有徽、晋、陕、鲁、闽、粤、宁波、洞庭、江右、龙游等十大商帮,其中以徽商和晋商规模最大、实力最为雄厚,纵横商界500年,最后却在清末民国时期,被宁波帮后来居上、取而代之。
仔细观察一下,不难发现这些很出名的商帮都集中分布在中部和长三角流域,他们似乎占据了天时、地利、政治等等优势,所以发展迅速,经久不衰。
而在中国西南地区却同样也活跃着一股商帮,他们虽然没有上面商帮的叱咤风云,去也同样在古代商业史上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下面就对最近看过的一本关于西南地区古代商帮的书籍《茶马古道》浅谈愚见如下:一、关于茶马古道简介:茶马古道是千百年来由一条条的古山道、古驿道互相联接、延伸、发展形成的,主要路段还用青石块、青石板铺设。
道路在历史上主要由马帮承担运输任务,运输的物资以茶叶最为大宗,因此称之为“茶马古道”。
茶马古道不仅是普洱茶运销之路、普洱茶文化传播之路,同时也是各民族经济、文化的交流之路。
二、茶马古道的主要路线介绍:西双版纳是云南茶马古道的起点区域,普洱茶由西双版纳经茶马古道运销海内外。
云南茶马古道主干线有两条:①滇藏茶马古道主干线:西双版纳→思茅、普洱→景东→大理→丽江→中甸(香格里拉)→德钦→西藏芒康→拉萨。
这是唐代就已开通的一条茶马古道,清代进入繁荣时期,中途分支较多,如从丽江经四川进西藏,从大理经永平博南古道出保山进缅甸,等等。
1973年,滇藏公路修通,普洱茶由汽车大量运进西藏。
②滇南官马大道:西双版纳→思茅、普洱→墨江→玉溪→昆明→曲靖(或昭通)→出省转运北京。
这条茶马古道以运输普洱贡茶为主,全程于清初开通,清末部分中断。
官马大道中途也有许多分支,如从元江往东到达石屏(明末以来到西双版纳从事普洱茶生产、经营的多为石屏人),也可再由石屏经蒙自到达越南。
20世纪50年代,昆洛公路通车后,滇南官马大道逐渐成为历史遗迹。
云南茶马古道还有多条支线,这些支线与主干线共同构成普洱茶运输网络。
晋商与蒙古国的通商历史◇ 车云刁朝焰晋商,是从山西走向世界的著名商团,是曾经的中国十大商帮之首。
“晋商车马不绝尘,风云共享五百年”,晋商,曾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晋商,开创了商贾天下的商团发展之路,开辟了横跨亚欧大陆的万里茶道,推动了商贸城市的崛起和繁荣,创造了身银融合的资本治理结构,构造了企业治理的中国模式。
晋商,首创中国票号汇兑业,形成了金融资本茶票融合成长的中国路径,铸就了华商精髓的晋商精神,是明清商业革命的主导力量,走出了商业社会文明演进的中国道路。
明清山西,商贾辈出,经营于四方者众,富甲天下。
商贾望族,数以百计。
名商巨富,世商之家缔造了几百年的宏大基业、五代以上传承的辉煌家业史。
蒙古首都乌兰巴托,旧时叫“大圐圙”,蒙语为“大库伦”,是旅蒙晋商商队圈骆驼的地方,市中心有一座黄教寺庙——兴仁寺,是由清末活跃在大库伦的山西旅蒙商人集资兴建的,目的是为了讨好外蒙教宗、第八世哲布尊丹巴活佛。
同时成立的库伦商会,也是为了调和旅蒙商务内讧,保全晋商在蒙商务的发展。
万里茶路,穿梭于蒙古大草原、塞外大戈壁,是先人从无到有、披荆斩棘开拓出来的一条连通中、蒙、俄的国际商贸大通道。
晋商与蒙古的通商晋商与蒙古的通商历史,始于清康熙年间,最初只有12家旅蒙商来到库伦。
库伦三面环山,整个城市分为西库伦、二里半滩和东营子三个区域。
旅蒙商最先在东营子建房开店,并逐渐扩展到西库伦,后又向库伦以外地区发展。
有一个传说,是这样的:曾有旅蒙晋商三人同往乌里雅苏台做生意,但却苦于没有本金。
时值岁末,三人正愁年关难度,忽有一喇嘛飘然而至,寄存白银500两,约定明春来取。
但次年喇嘛却杳无音信。
于是三人取出存银,用作本金,开设商号,取名“大盛魁”(近期热播电视剧)。
数年之间,获利数万。
至清末民初,已拥有百万资产,并在科布多、库伦、归化等多处开设分号,成为外蒙地区最大的商号。
于是,大盛魁遂将那位送银的喇嘛奉为财神,总号始终设在乌里雅苏台,以便每年香火祭祀不断。
徽商是中国十大商帮之一,鼎盛时期徽商曾经占有全国总资产的4/7,亦儒亦商,辛勤力耕,赢得了“徽骆驼”、“绩溪牛”、“一代儒商”等美称,“无徽不成镇”这一说法曾流传于大江南北,可见徽商影响之大。
徽人经商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东晋,但徽商的历史应该是从明代中叶开始的,衰亡于清末民国初,其发展主要可分为四个阶段:阶段一,明代成化以前,徽商经营的行业主要是文房四宝、漆、木、茶叶,势力上还不能跟山西、陕西的商团相比。
阶段二,从成化、弘治之际到万历中叶的100余年间是徽州商帮的的发家阶段。
由于政府对盐业政策的松动及社会农商皆本的风气加上徽商的艰苦创业、极好的经济效益观念、恰当的经营策略,使得"其货无所不居”、“足迹几遍天下”,可以说这一阶段奠定了徽商的基调,是其辉煌前的翘板。
阶段三,从康熙中叶到嘉庆、道光之际的一百数十年是徽商的兴盛阶段。
这一时期徽商的发展较以前有了很大的突破,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 活动范围的进一步扩大,尤其是长江- -线商业活动的扩大,贸易规模迅速扩大,而长江流域正是徽商称雄的地方; (2) 徽商与封建政治势力的关系更为密切。
之前提到的“黄山旧案",他使徽商认识到要巩固自己的地位,必须仰仗封建势力,而入清以后,官商之间的结合则进一步加强。
阶段四,清末民初,徽商逐渐衰落徽商的衰落除主要有以下几点:建王朝队徽上的打压和鸦片战争以后,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产品侵销于我国各地,徽商经营的手工艺品敌不过外商用机器生产的商品,损失惨重。
声势浩大的太平天国农民革命战争客观上对徽商也是一种严重的打击。
徽商经商并不是唯利是图,恰恰相反,它是一支贾儒结合型的商帮徽商做买卖一曰“货真”二曰价实,三曰量足,四曰守信,这种商业文化对于我们今天的市场经济仍让有借鉴意义。
古代三大商帮分别是什么商帮是以乡土亲缘为纽带,拥有会馆办事机构和标志性建筑的商业集团。
那么关于古代三大商帮分别是什么?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古代三大商帮分别是什么潮商与徽商、晋商,是中国历史"三大商帮"。
粤商与徽商、晋商、浙商、苏商一道,在历史上被合称为"五大商帮"。
(广义粤商包括潮商,广州帮,客家帮,狭义的粤商指广州帮。
) 清朝时以晋商,徽商,粤商,秦商,山东商帮、苏南商帮、浙江商帮、闽南商帮、珠三角商帮、河南商帮等十大商帮为主。
"商帮"这一概念被各省的商人们频繁使用,最早提出"商帮"概念的是五大新商帮---山东商帮、苏南商帮、浙江商帮、闽南商帮、珠三角商帮。
其他各省商人也纷纷起而效仿,开始按照地缘给自己定位---山西省和安徽省的商人们分别提出了新晋商和新徽商的口号,重庆、河南、河北等地的企业家们也将自己归类,分别冠以新渝商、新豫商、新冀商。
伴随几百年商品经济的发展,到明清时期商品行业繁杂和数量增多,商人队伍日渐壮大,竞争日益激烈。
而封建社会统治者向来推行重本抑末的政策,在社会阶层的排序中,"士、农、工、商"中商也是屈尊末位。
对于商人而言,国家没有明文的法律保护,而民间又对商人冠以"奸商"的歧视。
因而,在那样的年代,商人利用他们天然的乡里、宗族关系联系起来,互相支持,和衷共济,于是就成为市场价格的接受者和市场价格的制定者和左右者。
同时,商帮在规避内部恶性竞争,增强外部竞争力的同时更可以在封建体制内利用集体的力量更好的保护自己,商帮在这一特定经济、社会背景下应运而生。
十大商帮其中比较著名的有十大商帮,具体为山西晋商、徽州(今安徽黄山地区)徽商、广东粤商(分广商、潮商、客家帮)、陕西、福建闽商、江右(江西)赣商、洞庭(今苏州市西南太湖中洞庭东山和西山)苏商、宁波、龙游(浙江中部)浙商、河南豫商、山东鲁商等。
第三章百年传奇——宁波商帮文化世界商帮——宁波帮宁波商帮对中国商业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如第一家近代意义的中资银行,第一家中资轮船航运公司,第一家中资机器厂等等,都是宁波商人所创办。
宁波商帮对清末大上海的崛起和二战后香港的繁荣都做出了贡献。
宁波商人遍布世界各地,其中不乏世界级的工商巨子。
前言宁波,是一个有着近1200年历史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其土地面积不到全国的1%,人口数量不足全国的5%,而创造的GDP占全国的1.58%,财政收入占全国的1.12%。
宁波商帮对中国商业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如第一家近代意义的中资银行,第一家中资轮船航运公司,第一家中资机器厂等等,都是宁波商人所创办。
宁波商帮对清末大上海的崛起和二战后香港的繁荣都做出了贡献。
宁波商人遍布世界各地,其中不乏世界级的工商巨子。
无宁不成市民谚:无宁不成市,阿拉宁波人做生意同脑活络,不管是千里路,不管是万里远,只要有市面,都有宁波人。
宁波人在上海开办了第一家钱业工会、第一家中国银行、第一个华人商会、第一家华商证券交易所、第一家汽车出租公司、第一家保险公司、第一家房地产公司、成为第一个买办,成为五金大王、颜料大王、棉纱大王、地产大王、娱乐大王乃至蛋品大王、废品大王。
”三江送别在浙江宁波三江口附近的广场上,矗立着一组雕像。
仔细观察你会发现,雕像中的每一个人都是背上行囊,准备离家上路的样子。
这组雕像的名字叫“三江送别”,是为了纪念当年宁波帮的生意郎为了生存,外出经商的场景。
一、宁波的地域环境宁波的区位优势赋予了这座城市在中国的水运和物流集散中的特殊地位。
中国有漫长的海岸线,南北船只在宁波交汇、贸易、周转、集散的。
这样一个非常著名的港口城市,它还有一个很有利的地方,就是京杭大运河,大家都知道的,它是通到杭州。
从杭州到宁波又有一条杭甬运河,所以这里的物资从上海到了宁波,又可以从宁波顺着运河到杭州,再从杭州顺着京杭大运河上溯,上溯可以通过它的各条水系,又四通八达通向中原地区,通向北方地区。
中国当代六大主流商帮的典型商性商帮的力量到底有多大?怎么评估?谁去评估?商帮的价值何在?对这一课题的研究始终是一块空白,一人为个,二人为双,三人为众,四人为帮,但是“帮”比“个”总体的力量是大无穷大的。
帮就是群伙,互通有无,取长补短。
而奔波于生意场的当今商人在他们骨子里的商性究竟占了多少分去进行帮人的意识和商德呢?所以,从晋商、徽商、粤商到今天的天下第一商帮——浙商,他们在社会政治大背板下历经的波澜壮阔、风口浪尖、生生死死、过眼云烟,其生命力、影响力均有极限。
难见到几个百年、千年鲜明的商帮文化被传承和受尊崇。
我们对商帮要有所知、有所用、有所敬。
因为任何一个商人的经商经历,他的买卖可以无国界,但他的商人习性无不受到其成长区域文化的熏陶和影响。
商人的出现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表征,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
但是在2000多年的封建统治中都“重农抑商”,使中国商人阶层只能在“夹缝”中产生,并表现出浓郁的地域色彩,形成传统的十大商帮,其中影响较大的有徽州商帮、宁波商帮、广东商帮、福建商帮、山西商帮、温州商帮、北京商帮、上海商帮等。
新中国成立初期并无严格意义上的商人。
1978年后的改革开放以后,逐渐形成京派、海派及港派等三大商业流派,就大陆而言又以大区域分为江浙商人、岭南商人、北方商人等三个大流派。
●北京商帮●北京商人是从传统商人、政府官员中脱胎出来的。
经商方式多表现为权力的转移,市场不大,生意场面却最多,热衷于做大买卖。
“北京人侃主义,广东人谈生意”。
北京人对政治的热情没有职业之分,常用政治眼光去分析评价一切,于是就有了重门第、重背景、重身份的传统。
要问什么事情能干,广东人是除了不能干的全都去干,上海人是能干的抓紧干,北京人是能干的还要看一看。
这使政治意识成为北京人的负面影响,导致市场意识淡薄和迟钝。
北京人是中国人中最幽默的一群,也是爱侃大山的一群,总觉得生意是侃出来的。
老板聚会,上海人你谦我让、斯文备至,而北京人争先恐后、高谈阔论,语惊四座。
龙游商帮(稳中求进,守本经营)作者:来源:《商业文化》2014年第12期龙游商人(浙西一带)的经营之道是“稳中求进,日积月累”,他们在经营时抱着很谨慎的态度,不求一夜暴富,只求细水长流,所以,龙游商人中很少有大富大贵之人,也很少有倾家荡产之人。
龙游商帮的崛起,是整体的、缓慢的、必然的崛起。
1、为商之道,仁信为本,商战取胜,理性至上。
2、一招鲜,吃遍天。
3、敢想敢干,敢为人先。
4、财散则人聚,财聚则人散;取之而有道,用之而欢乐。
5、思路决定出路,一切都是人为。
6、多看则清,多听则明,多思则准,多干则成。
7、不摸行情休开店。
8、裁衣先量体,经商先摸底。
9、常去同行看,生意不清淡。
10、贵中看贱,贱中看贵。
11、先卖出手,后卖入手。
12、丰年纸马铺,歉年粮食行。
13、快马赶不上青菜行。
14、舍长以就短,智者难为谋。
15、兵以快胜,商以奇赢。
16、逆境看顺境,顺境看逆境。
顺逆都来看,经商风险小。
17、贫贱末寻亲,富贵莫露财。
18、以诚招客,凭信取利。
19、饥寒生于大厦,饱暖多在草莽。
20、千间房子万顷地,就怕没有好子弟。
21、道由天定,事在人为。
介绍在明中叶嘉靖、万历年间(1522--1620),十大商帮中最活跃的是洞庭商、徽商和龙游商,当时社会上流传着两句谚语:“钻天洞庭遍地徽”、“遍地龙游商”。
这反映洞庭商人、徽州商人、龙游商人遍布全国并雄踞商界的事实。
龙游历史上为姑篾文化发祥地,更是“入闽要道”、“金衢处徽之冲”,为古代重要盐道饷道,“通浙孔道,馈饷之所必系”之地,又是浙皖闽赣4省交通枢纽。
明人徐复初说:“邑(龙游)当孔道,舟车所至,商货所通,纷总填溢。
”龙游人农耕之外,借交通之便,经商乃成谋生重要手段,加之龙游社会上素不贱商,头脑活络之人多选经商之路。
龙游有丰富的资源,这也为他们经商提供了物质条件"。
龙游多山林竹木和茶漆粮油等,这些土特产品成为龙游商最重要的外贸商品。
当时的龙游商帮,以龙游商人为主体,涵盖了周围衢州诸县的商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