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大民主党派
- 格式:doc
- 大小:74.50 KB
- 文档页数:21
中国有几个党派
中国大陆共有九个党派。
执政党一个:中国共产党。
截至2004年底,全国党员总数为6960.3万名。
参政党八个: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国民主同盟、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国致公党、九三学社、台湾民主自治同盟。
截至2004年6月底,8个民主党派成员共有63.4万余人。
截至2004年底,全国各级社会团体15.3万个。
影响较大的社会团体有:
中华全国总工会、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华全国归侨联合会、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中国红十字会、中国残疾人联合会、欧美同学会、黄浦军校同学会、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中华职业教育社等。
中国民主党派史(新民主主义时期)绪论1、什么是民主党派从广义来说,是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以民族资产阶级、上层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为主体,也有其他爱国民主人士和一些进步分子参加的具有阶级联盟性质的党派。
他们都是坚持抗日,争取民主的革命爱国党派,是与中共长期合作,共同前进的亲密朋友。
从狭义来说,民主党派专指在中国大陆范围内,除执政的中共之外的八个参政党的统称。
2、现存的八大民主党派(1)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1948年1月(2)中国民主同盟1949年3月(3)中国民主建国会1945年12月(4)中国民主促进会1945年12月(5)中国农工民主党1928年3月(6)中国致公党1931年10月(7)九三学社1946年5月(8)台湾民主自治同盟1947年11月3、如何评价概括民主党派的历史首先,民主党派的历史,就是民主党派积极参加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与中共亲密合作,共同战斗并作出重要贡献的历史其次,民主党派的历史,就是民主党派经过曲折的斗争道路,在中共的团结推动下,高举爱国主义旗帜,逐步抛弃了旧民主主义的影响走上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光辉道路的历史。
最后,民主党派的历史,就是民主党派的进步力量,团结广大中间势力,不断孤立、分化和淘汰右翼势力,坚定地站在人民革命战线一边的历史4、民主党派的历史条件(1)、第一次国共合作奠定了民主党派产生和发展的思想和政治力量的基础。
(2)其次,大革命失败后,国共分裂形成了国共两党武装对立的新形势,这是民主党派产生发展的一个重要契机。
(3)国民党统治区的大中城市的民族资产阶级、上层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和其他爱国民主力量的广大中间阶级的群众是民主党派产生发展的社会的阶级基础。
(4)民族危机的日益加深和反蒋抗日斗争的发展是民主党派产生发展的巨大推动力和必要条件。
(5)中国共产党正确的统一战线方针政策和对民主党派的指导帮助,是民主党派能够存在和发展的重要条件。
致农盟九建进台革北吴客闽粤湘赣中国民族党派中国多党合作制度中包括中国共产党和八个民主党派:致农盟九建进台革(1925-1948)。
八个民主党派是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国民主同盟、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国致公党、九三学社、台湾民主自治同盟。
>>中国致公党(致公党)1925年美国主席:万钢中国致公党(简称致公党)是由华侨社团发起,于1925年10月在美国旧金山成立。
1947年5月,致公党在香港举行第三次代表大会,进行改组,成为一个新民主主义的政党。
致公党主要由归侨侨眷中的中上层人士组成,目前有党员3万多人。
主要创始人为司徒美堂、陈其尤。
历史轨迹今日致公党主席:桑国卫1930年8月,国民党左派领导人邓演达在上海主持召开第一次全国干部会议,成立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1935年11月改名为中华民族解放行动委员会,1947年2月改名为中国农工民主党(简称农工党)。
农工党主要由医药卫生界高中级知识分子组成,目前有成员10.2万多人。
主要创始人有邓演达、黄琪翔、章伯钧等。
历史轨迹今日农工党中国民主同盟(民盟)1941年重庆主席:蒋树声中国民主同盟(简称民盟)1941年3月在重庆秘密成立,当时名称是中国民主政团同盟。
11月16日,张澜在重庆公开宣布中国民主政团同盟成立。
1944年9月,中国民主政团同盟在重庆召开全国代表会议,决定将中国民主政团同盟改为中国民主同盟。
民盟主要由从事文化教育以及科学技术工作的高中级知识分子组成,目前有盟员18.44万多人。
主要创始人为张澜、沈钧儒、黄炎培、章伯钧等。
历史轨迹今日民盟主席:韩启德1944年底,一批进步学者为争取抗战胜利和政治民主,继承和发扬五四运动的反帝爱国与民主科学精神,在重庆组织民主科学座谈会。
为纪念1945年9月3日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胜利,改建为九三学社。
1946年5月,在重庆正式召开九三学社成立大会。
九三学社主要由科学技术界高中级知识分子组成,目前有成员10万多人。
在中国,除了中国共产党以外,还有被统称为民主党派的八个政党: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1948年1月成立。
现有党员6万多名,现任中央委员会主席是何鲁丽。
它的成员和所联系的群众主要是原国民党及与国民党有历史联系的人士。
中国民主同盟1941年10月成立。
现有盟员14万多名,现任中央委员会主席是丁石孙。
它的成员和所联系的群众主要是中上层知识分子。
中国民主建国会1945年12月成立。
现有会员7.8万多名,现任中央委员会主席是成思危。
它的成员和所联系的群众主要是经济界人士及有关专家学者。
中国民主促进会1945年12月成立。
现有会员7.3万多名,现任中央委员会主席是许嘉璐。
它的成员和所联系的群众主要是从事教育、文化、科学、出版和其他工作的知识分子。
中国农工民主党1930年8月成立。
现有党员7.3万多名,现任中央委员会主席是蒋正华。
它的成员和所联系的群众主要是医药卫生和科学技术、文化教育界的中、高级知识分子。
中国致公党1925年10月成立。
现有党员1.7万多名,现任中央委员会主席是罗豪才。
它的成员和所联系的群众主要是归国华侨、侨眷及与海外有关系的代表性人士和专家学者。
九三学社1944年12月成立。
现有社员7.7万多名,现任中央委员会主席是韩启德。
它的成员和所联系的群众主要是科学技术、文化教育、医药卫生界的高、中级知识分子。
台湾民主自治同盟1947年11月成立。
现有盟员1800多名,现任中央主席团主席是张克辉。
它的成员和所联系的群众主要是居住在大陆的台湾省籍人士它们大多是在抗日战争和全国解放战争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民主党派在政治上拥护共产党的领导,这是它们在与共产党长期合作、共同奋斗过程中作出的历史选择。
各民主党派享有宪法规定范围内的政治自由、组织独立和法律地位平等。
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合作的基本方针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各民主党派不是在野党,也不是反对党,它们是参政党。
目前,在各级人大常委会、政协委员会、政府机构和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部门均有众多民主党派的成员担任领导职务,如八个民主党派的现任中央委员会主席就分别担任着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或全国政协副主席的职务。
民主党派,指在中国大陆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党,除执政党中国共产党以外的八个参政党的统称。
它们是: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国民主同盟、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国致公党、九三学社、台湾民主自治同盟。
目录1.1党派特点2.2各党成员范围3.3党派构成4.▪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1.▪中国民主同盟2.▪中国民主建国会3.▪中国民主促进会4.▪中国农工民主党5.▪中国致公党1.▪九三学社2.▪台湾民主自治同盟党派特点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合作的基本方针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合作方式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也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或一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
它们大部分是在抗日战争期间以及日本投降以后、国共内战爆发以前成立的。
那段时间中国政治气氛比较宽松,成立了政治协商会议。
当时主要的中间党派有:中国青年党(简称“青年党”或“中青”)(1923年12月2日在巴黎成立)中国致公党(简称“致公党”)(1925年10月10日在旧金山成立)中国农工民主党(简称“农工党”)(由1928年在上海成立的中华革命党多次更名而来)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简称“全救会”或“救国会”)(1945年更名为中国人民救国会,简称“救国会”)(1936年5月31日在上海成立)中国民主政团同盟(1944年9月10日更名为中国民主同盟)(简称“民盟”)(1941年3月19日在重庆成立)三民主义同志联合会(简称“民联”)(1945年10月28日在重庆成立)中国民主促进会(简称“民进”)(1945年12月30日在上海成立)中国民主促进会(后更名为中国国民党民主促进会)(简称“民促”)(1946年4月14日在广州成立)九三学社(简称“九三”)(1946年5月4日在重庆成立)中国民主社会党(简称“民社”)(1946年8月15日在上海成立)台湾民主自治同盟(简称“台盟”)(1947年11月12日在香港成立)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简称“民革”)(1948年1月1日在香港成立)后来在是否参加制宪国民大会的问题上,中间党派发生了分裂。
八个民主党派排序的由来
佟言实
【期刊名称】《四川统一战线》
【年(卷),期】2011(000)003
【摘要】我国的8个民主党派依次是: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国民主同盟、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国致公党、九三学社、台湾民主自治同盟。
8个民主党派的排序是逐渐形成的,是固定的而不是随意的。
【总页数】1页(P16-16)
【作者】佟言实
【作者单位】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665
【相关文献】
1.八个民主党派中央领导人换届完成
2.我国八个民主党派新一届领导班子
3.民主党派两大职能的由来及区别
4.基层民主党派机关要强化八个意识
5.参加人民政协的八个民主党派和全国工商联是何时成立的?历届主要领导人是谁?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16年吉林市事业单位招聘考试通用知识备考资料:
八大民主党派
更多信息,欢迎关注:吉林事业单位招聘考试网
【题目】
名词解释:八大民主党派
【答案】八个民主党派是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国民主同盟、中国民主建国会、中
国民主促进会、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国致公党、九三学社、台湾民主自治同盟。中国人民政
治协商会议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
我国8个民主党派是如何形成的?《光明日报》(2011年03月04日05 版)在中国内地范围内,除执政党——中国共产党以外的8个参政党,统称为民主党派。
每年的全国政协会议上,来自8个民主党派的全国政协委员为参政议政、共商国是提供大量提案和建言。
那么,这8个民主党派是如何形成的呢?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民主党派的社会基础是民族资产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同这些阶级相联系的知识分子,以及其他爱国民主人士。
1949年9月,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共有11个民主党派,初步形成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格局。
1949年底,三民主义同志联合会、中国国民党民主促进会并入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国人民救国会自行宣布解散,遂形成现在的8个民主党派的格局。
它们是: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国民主同盟、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国致公党、九三学社、台湾民主自治同盟。
进入新世纪后,对民主党派的性质有了新的阐释:在新世纪新阶段,民主党派是各自所联系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拥护社会主义爱国者的政治联盟,是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同中国共产党通力合作的亲密战友,是进步性与广泛性相统一、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参政党。
民主党派组织各自成员积极参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反映和代表各自所联系群众的具体利益和要求,同香港特别行政区同胞、澳门特别行政区同胞、台湾同胞和海外侨胞有着广泛联系,是发展先进生产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支重要力量,也是实现祖国统一、民族振兴的一支重要力量。
各民主党派同中国共产党长期风雨同舟、患难与共,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本报记者殷泓整理)。
党党党党党党党
在中国,党派分为以下几种:
1.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的唯一政党,在中国政
治和社会生活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民革:中国民革是中国的第二大党派,是一个以共产主
义为理想的工人阶级党派。
3.民盟:中国民盟是中国的第三大党派,是一个支持民族
自决的中国少数民族党派。
4.民建:中国民建是中国的第四大党派,是一个由非公有
制经济参与者组成的党派。
5.其他党派:除了上述四大党派之外,中国还有其他较小
的党派,如基督教民主联盟、工党、农工党、致公党等。
在中国,党派是指具有一定规模、自愿成立、以党政决策方针和政策作为立场,组织认同这些方针和政策的人组成的政治团体。
党派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在国家政治制度中发挥重要作用。
民革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厦门大学总支部委员会(简称民革)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成员称为党员)厦门大学支部委员会于1951年9月成立,陈明鉴任主任委员,邓子基为副主任委员。
由于文化革命民革工作中断,拨乱反正后于1979年4月27日民革厦大支部恢复工作,邓子基任主任委员。
1989年12月21日民革厦大总支委员会成立,先后由李景禧、常勋、秦长安、国桂荣、蓝小玲任主任委员。
现有党员55人,两个支部,民革厦门市委副主委徐迪教授兼任总支主任委员,杨玉荣、徐方成任总支副主任委员,潘建康、孙怀清任总支委员。
厦大总支1995年被民革中央评为“全国先进支部”。
曾有1人为全国人大代表。
现有市人大代表1人,市政协委员1人,区政协委员2人。
以宋庆龄女士为代表的中国国民党人执行孙中山先生“联共联俄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并与中国共产党人共同反对蒋介石专政,支援抗日和支持解放战争,率先参加全国政治协商会议。
民革厦大总支继承和发扬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与中国共产党“肝胆相照,荣辱与共,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优良传统,主动积极地履行参政党的职责,同时肩负着祖国统一的任务,这是民革责任感、使命感的特色。
民革总支多年来组织生活开展正常,活动内容丰富有益。
民革党员中精英辈出,享誉中外。
邓子基教授有《财政学原理》等著作50余种,发表论文260多篇,荣获国务院授予的“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福建省授予“五一劳动奖章”,曾任福建省和厦门市政协委员;已故的李景禧教授有《法学通论》等著作3种,发表论文数十篇,曾任全国人大代表三届,对《保护消费者利益基本法》、《经济特区基本法》、《继承法》等提出不少建设性意见;已故的著名语言学家黄典诚教授著有《切韵综合研究》、《福建省汉语方言概要》等专著十余部,论文近百篇;已故的洪文金教授有《中国财政年表》等6种著作和译著,论文40余篇,曾任厦门市人大代表;常勋教授有《国际会计》等著作21种,论文60余篇,荣获国务院授予“五一劳动奖章”,曾任省政协委员;林国宁教授发表“图论中若干问题的理论与算法研究”等论文30余篇,“代数图论研究”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等6项奖励,曾任厦门市政协委员,提出“金卡工程”等6项合理化建议和提案,多被采纳;廖泉文教授承担各种课题,著述甚丰,在人力资源的研究方面取得了开创性成果。
而民革青年党员们也都在各自的岗位上尽职敬业,勤奋耕耘,勇于创新,为所在专业的骨干,他们在经济、管理、法律、政治、数学、海洋、新闻、美术、音乐、体育、建筑、自动化、生命科学、化学工程、信息技术、对外汉语教学等领域做出了巨大贡献,取得了突出的成绩,获得了许多奖项。
民革厦大总支党员中多位台属,他们利用赴台探亲、学术交流和接待台胞的机会,进行亲情式交流,做好台湾人民工作,并就对台工作建言献策,提交提案,获得中央、省、市有关部门的肯定。
王光国同志被民革中央评为“台湾研究优秀特邀撰稿人一等奖”等20多项奖励,荣获“国家科技成果完成者证书”。
多年来,民革厦大总支的党员们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积极参政,建言献策,参加各类调研工作,反映社情民意,为社会工作提供各种服务,无私奉献。
历届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提出了许多有远见、有价值的议案、提案、调研报告,涉及政府工作、百姓生活的各个方面,对经济发展、城市建设、环境保护、百姓福利、反腐倡廉等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所提意见许多为政府部门采纳,获得各方好评。
民盟中国民主同盟厦门大学总支部委员会中国民主同盟(简称民盟)是主要由从事文化教育以及科学技术工作的高、中级知识分子组成的,具有政治联盟特点的,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同中国共产党通力合作,进步性与广泛性相统一、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参政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爱国统一战线的组成部分。
1951年初,厦门大学成立民盟厦大小组,直属民盟厦门市分部领导。
1953年4月,成立民盟厦大区分部。
首届委员会委员有傅家麟、魏嵩寿、韩国磐、郑道传、陈昭桐、何景。
傅家麟任主委。
区分部下设历史、中文、经济三个小组。
1955年4月,民盟厦大区分部换届,组成民盟厦大区分部第二届委员会,由傅家麟、魏嵩寿、韩国磐、郑道传、陈昭桐、潘懋元、顾学民7人组成。
傅家麟任主委。
1956年5月,民盟厦大区分部改称民盟厦大支部,产生第三届委员会。
由顾学民、潘懋元、罗耀九、陈仁栋、余绪缨、韩振华、严家理7人组成,顾学民任主委。
1958年12月,民盟厦大支部换届,产生民盟厦大支部第四届委员会。
由顾学民、潘懋元、罗耀九、余绪缨、韩振华、谢佑权、李百龄7人组成,顾学民任主委。
1961年,民盟厦大支部换届,产生第五届委员会。
由顾学民、魏嵩寿、罗耀九、谢佑权、余绪缨、潘懋元、李百龄7人组成,顾学民任主委。
1963年,民盟厦大支部由顾学民、魏嵩寿、罗耀九、谢佑权、余绪缨、何启拔、李百龄7人组成民盟厦大支部第六届委员会,顾学民任主委。
至1966年,“文革”前,厦大有盟员45人,其中,教授、副教授17人,正副系主任5人。
1967年至1977年,民盟停止活动。
1978年,粉碎“四人帮”后,民盟与其他民主党派恢复活动。
由顾学民、魏嵩寿、罗耀九、谢佑权、余绪缨、李百龄6人组成民盟厦大支部第七届委员会,顾学民任主委。
1984年,民盟厦大支部改称为民盟厦大总支,下设理科和文科二个支部。
民盟厦大总支由余绪缨、何启拔、罗耀九、崔盈达、周祖撰、颜金锐、郑朱梓7人组成第八届委员会,余绪缨任主委。
1985年,政经支部成立,至此,民盟厦大总支有三个支部。
1986年3月,民盟厦大总支选举产生第九届委员会,由何启拔、罗耀九、郑朱梓、周丽芳、周祖撰、崔盈达、颜金锐7人组成。
何启拔任主委。
1990年5月,民盟厦大总支选举产生由何启拔、郑朱梓、周丽芳、冯洪生、周祖撰、吴在庆、颜金锐、李少蓉、郑剑顺9人组成的第十届委员会。
何启拔任主委。
1995年,民盟厦大总支选举产生第十一届委员会,由余扬政、吴在庆、周丽芳、颜金锐、冯洪生、郑剑顺、郑耀宗、黄荣彬、邹恒富9人组成,余扬政任主委。
2000年,11月,民盟厦大总支选举产生第十二届委员会,由吴在庆、黄荣彬、戴一峰、周丽芳、郑剑顺、郑耀宗、胡荣、苏新春、朱梓忠、邹恒富、梁基选、谢灵、吴成共14人组成。
吴在庆任主委。
2004年5月,民盟厦大总支选举产生第十三届总支委员会,由吴在庆、黄荣彬、戴一峰、周丽芳、郑剑顺、苏新春、胡荣、朱梓忠、梁基选、杨世钦、余章宝、谢灵、郑建红、吴成共14人组成。
设五个支部,后并为四个支部。
吴在庆任主委。
2010年7月,民盟厦大总支选举产生第十四届总支委员会,由黄荣彬、高爱国、余章宝、郑若玲、苏新春、朱梓忠、梁基选、王明非、宋佳样、于杨丽、吴光辉、谢灵、杨世钦、吴成共14人组成。
设四个支部。
黄荣彬任主委。
民盟厦门大学总支现有盟员145人。
其中,科学院院士2人(黄本立教授、郑兰荪教授),具有教授(研究员)、副教授(副研究员)职称的100多人,民盟中央副主席1人(郑兰荪),民盟中央委员2人(郑兰荪、杨春时),民盟省委主委1人(郑兰荪)、常委2人(郑兰荪、张颖)、委员2人(郑兰荪、张颖),全国政协常委1人(郑兰荪)、委员1人(杨春时),省政协副主席1人(郑兰荪)、厦门市政协委员3人,副校长1人(张颖),副处级以上干部6人。
民建中国民主建国会(简称民建)厦门大学总支部委员会中国民主建国会是主要由经济界人士组成的,具有政治联盟特点的、致力于社会主义事业的政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的参政党。
中国民主建国会厦大支部成立于一九八六年八月,二00七年十月升格为中国民主建国会厦大总支。
现有会员约三十人,其中80%左右会员具有高级职称。
总支主任薛雄志,副主任林季红、王重刚。
民建厦大总支成员虽然不多,但在厦门乃至福建民建中影响较大,发挥着骨干作用。
每年民建厦门市委的重点研究课题几乎都有厦大总支的成员担纲,省级、国家级的研究课题中也不乏厦大总支成员的身影。
在区域经济、对台研究、环境保护、资源开发、海洋管理、非公经济等领域的专题或议政研究中建树颇丰,成员们在参政议政方面获得了许多荣誉。
民建厦大支部历任主任:石景云:1986—1989年现任民建福建省委名誉副主委;陈铿:1989—1990年现移居国外; 徐楚炫:1990—2000年现任民建厦门市委副主任委员; 李非:2000—2003年现任民建中央委员、民建厦门市委副主任委员; 薛雄志:2003-2007年现任民建福建省委委员、民建厦门市委常委厦大民建在经济界有影响力的专家人士包括:石景云:经济学院教授,民建福建省委会第三、四届副主任委员,厦门市委会第五届主任委员。
现为民建福建省委名誉副主委。
专业研究领域为世界经济;王光远,原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导、现审计厅副厅长、民建中央委员、民建省委副主委、全国政协委员,专业研究领域:会计、管理审计;黄世忠:博士,教授,博导,现任厦门国家会计学院副院长,民建厦门市委会第八、九届副主任委员,厦门市人大常委。
研究领域为会计、财务审计等;李非:经济学博士,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两岸关系研究所所长、教授、区域经济学博士生导师;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央委员、民建厦门市委会第九届副主任委员,政协厦门市委委员。
专业研究领域为台湾经济和两岸经贸关系等。
蒋细定:南洋研究院副研究员,民建厦门市委会第七届、第八届副主任委员,民建福建省委会常委,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政治经济研究室主任,省政协九届、十届常委。
专业研究领域为世界经济、国际关系及东南亚华人经济;近几年民建厦大支部成员主笔的一些重大、重点议政调研课题:《福建建设海峡西岸繁荣带若干战略问题研究》,《厦门市电子商务发展的现状与对策》,《海峡两岸区域经济整合趋势》,《闽台经济发展比较与分工合作研究》,《我省“十五”规划实施“走出去”战略问题研究》,《我省“十五”规划加速推进城市化问题研究》,《厦门生态城市建设定位与对策思考》,《在厦门保护和发展闽南文化的研究》,《关于制定涉台法律冲突规范的研究》,《西海域结合整治生态效益分析及进一步做好海湾型城市海洋管理工作的若干建议》,《对东通道工程建设相关的城市配套、融资、环保问题的对策建议》,《厦门海洋生态系统安全保障体系研究》,《台湾政治生态分析与做好台湾人民工作》,《进一步推动两岸中小企业交流与合作》,《新时期新阶段如何最大限度争取台湾民心》,《厦门市水安全保障体系构建研究》等。
民进中国民主促进会厦门大学总支部委员会(简称民进)厦门市和厦大民进组织的创始者是德高望重的曾老(曾克同)和谢老(谢植桂)。
他们呕心沥血、访贤谈心,做了大量细致的思想和组织工作,在厦大党委和统战部及厦门市委、市统战部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1986年4月民进厦大省直支部成立,初始会员有10人,邓光国任首届支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