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保护区级别设置依据
- 格式:doc
- 大小:35.00 KB
- 文档页数:4
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规范1.1 前言为保障饮用水安全、加强饮用水源地环境管理,科学、合理地划分饮用水水源保护区,为有针对性地制定预防和控制饮用水源污染对策提供依据。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第二十条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第三十二条的要求,制定本技术规范。
本标准规定了地表水饮用水源保护区、地下水饮用水源保护区划分的基本方法和饮用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文件的编制要求。
本标准为指导性标准。
本标准由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科技标准司提出。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本标准国家环境保护总局2007年01月09日发布。
本标准自2007年02月01日起实施。
本标准由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解释。
1.2 适用范围本技术规范规定了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划分的基本方法。
本技术规范适用于集中式(包括备用和规划的水源地)地表水、地下水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划分。
农村及分散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划分可参照本技术规范执行。
1.3 规范性引用文件本技术规范内容引用了下列文件中的条款。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有效版本适用于本技术规范。
GB3838-2002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5749-2005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15618-1995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T14848-93 地下水质量标准1.4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技术规范。
1.4.1 饮用水水源保护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是国家为保护水源洁净而划定的加以特殊保护、防止污染和破坏的一定区域。
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可分为地表水源保护区和地下水源保护区。
按照不同的水质标准和防护要求,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可分为一级保护区和二级保护区。
1.4.2 潮汐河段潮汐是海水受月球吸引力作用,出现周期性的涨落现象,并产生涨潮流和落潮流。
涨潮时潮水溯流而上,使河水水位升高,并出现溯河流;落潮时则使河水水位回落,并出现顺河流,通常把河流中受潮汐影响明显的河段称为潮汐河段。
1.4.3 孔隙水孔隙水是存在于土层或岩层孔隙中的地下水。
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规范1.1 前言为保障饮用水安全、加强饮用水源地环境管理,科学、合理地划分饮用水水源保护区,为有针对性地制定预防和控制饮用水源污染对策提供依据。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第二十条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第三十二条的要求,制定本技术规范。
本标准规定了地表水饮用水源保护区、地下水饮用水源保护区划分的基本方法和饮用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文件的编制要求。
本标准为指导性标准。
本标准由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科技标准司提出。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本标准国家环境保护总局2007年01月09日发布。
本标准自2007年02月01日起实施。
本标准由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解释。
1.2 适用范围本技术规范规定了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划分的基本方法。
本技术规范适用于集中式(包括备用和规划的水源地)地表水、地下水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划分。
农村及分散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划分可参照本技术规范执行。
1.3 规范性引用文件本技术规范内容引用了下列文件中的条款。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有效版本适用于本技术规范。
GB3838-2002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5749-2005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15618-1995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T14848-93 地下水质量标准1.4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技术规范。
1.4.1 饮用水水源保护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是国家为保护水源洁净而划定的加以特殊保护、防止污染和破坏的一定区域。
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可分为地表水源保护区和地下水源保护区。
按照不同的水质标准和防护要求,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可分为一级保护区和二级保护区。
1.4.2 潮汐河段潮汐是海水受月球吸引力作用,出现周期性的涨落现象,并产生涨潮流和落潮流。
涨潮时潮水溯流而上,使河水水位升高,并出现溯河流;落潮时则使河水水位回落,并出现顺河流,通常把河流中受潮汐影响明显的河段称为潮汐河段。
1.4.3 孔隙水孔隙水是存在于土层或岩层孔隙中的地下水。
前言为保障饮用水安全、加强饮用水源地环境管理,科学、合理地划分饮用水水源保护区,为有针对性地制定预防和控制饮用水源污染对策提供依据。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第二十条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第三十二条的要求,制定本技术规范。
本标准规定了地表水饮用水源保护区、地下水饮用水源保护区划分的基本方法和饮用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文件的编制要求。
本标准为指导性标准。
本标准由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科技标准司提出。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本标准国家环境保护总局2007年01月09日发布。
本标准自2007年02月01日起实施。
本标准由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解释。
适用范围本技术规范规定了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划分的基本方法。
本技术规范适用于集中式(包括备用和规划的水源地)地表水、地下水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划分。
农村及分散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划分可参照本技术规范执行。
规范性引用文件本技术规范内容引用了下列文件中的条款。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有效版本适用于本技术规范。
GB3838-2002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5749-2005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15618-1995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T14848-93 地下水质量标准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技术规范。
1.4.1 饮用水水源保护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是国家为保护水源洁净而划定的加以特殊保护、防止污染和破坏的一定区域。
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可分为地表水源保护区和地下水源保护区。
按照不同的水质标准和防护要求,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可分为一级保护区和二级保护区。
1.4.2 潮汐河段潮汐是海水受月球吸引力作用,出现周期性的涨落现象,并产生涨潮流和落潮流。
涨潮时潮水溯流而上,使河水水位升高,并出现溯河流;落潮时则使河水水位回落,并出现顺河流,通常把河流中受潮汐影响明显的河段称为潮汐河段。
1.4.3 孔隙水孔隙水是存在于土层或岩层孔隙中的地下水。
它主要分布于松散的沉积层中,也存在于半胶结的碎屑沉积岩中。
附件二:编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范围调整、功能区调整及更改名称申报书自然保护区名称申报单位申报时间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制—17—说明一、申报书由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统一编号。
二、申报书附件材料及编制要求:(1)《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范围调整和功能区调整及更改名称管理规定》第七、八、九条要求提交的材料;(2)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及专家论证意见。
总体规划应按照《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大纲》编制,编制单位应具备规划编制甲级资质;(3)调整前后的自然保护区位置图、功能区划图、主要保护对象分布图、植被图、旅游线路图(规划开展生态旅游的保护区提供)等图件资料。
相关图件应以最新的行政区划图为底图,必须注明经纬坐标网,标记并反映出保护区内及周边的城镇村庄、厂矿企业、交通线路、土地利用现状和其他保护区域;(4)自然保护区机构编制文件、拟调整扩大部分的土地使用权属证和土地管理协议等有关材料复印件;(5)申报自然保护区功能区调整的,可根据需要提交自然保护区综合考察报告;(6)申报书内容应按照具体指标说明填写。
三、申报书必须如实填写,严禁弄虚作假。
四、申报书的格式和内容不得随意改变。
如填写内容较多,可另加附页。
五、申报书、综合考察报告、总体规划须提供一式35份纸质文件,用A4纸印制。
同时提交电子版,地图需提交JPG格式的文件。
申报材料不完备或填写内容不符合要求的,不予受理。
六、申报书的内容和填报要求,由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负责解释。
—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
四川省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2018修正)发文日期:2018年09月30日施行日期:2018年09月30日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自然保护区的建立第三章自然保护区的管理第四章法律责任第五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四川省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保护生态环境、自然资源与生物多样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所称自然保护区,是指在本省行政区域内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以自然保护为目的,依法划出一定面积的陆地、水域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
第三条本条例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内的各类型各级别的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建设和管理工作。
第四条自然保护区应当坚持全面规划、严格保护、科学管理、合理利用、持续发展的原则,妥善处理与当地经济建设和居民生产、生活的关系。
第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自然保护区工作的领导,将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建设和管理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第六条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自然保护区内的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生物多样性的义务,对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和本条例的行为有检举、控告的权利。
对在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建设、管理和有关的科学研究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给予表彰或者奖励。
第七条自然保护区实行综合管理与分部门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
县级以上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自然保护区的综合管理。
县级以上林业、建设、农业、国土、地矿、畜牧、水利等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主管相关类型自然保护区。
其它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应配合做好自然保护区管理工作。
第二章自然保护区的建立第八条凡具有下列条件之一的,应当建立自然保护区。
(一)凡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第十条规定条件的;(二)珍稀物种资源的天然集中分布区域,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域,具有重大科学和文化价值的地质剖面、典型地质地貌、古生物化石分布区等自然遗迹;(三)需要予以特殊保护的其它自然区域。
国家保护等级
国家保护等级是指对于特定国家资源进行的保护级别划分,根据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标准和法律规定可能有所不同。
一般情况下,国家保护等级可以分为以下几个级别:
1. 一级保护:指对具有极高科学、文化、生态等价值的国家资源进行的特殊保护措施。
这些资源通常包括一些珍稀濒危物种、古迹、名胜、传统村落等。
2. 二级保护:指对于一些具有重要科学、文化、生态等价值的国家资源进行的保护。
这些资源比一级保护资源的价值相对较低,但仍然需要采取一定措施进行保护。
3. 三级保护:指对一些较为普遍的国家资源进行的保护。
这些资源比一、二级保护资源的价值更低,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4. 不受保护等级:指那些国家资源中并不需要特别保护的资源,可以进行一般性的开发和利用。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国家和地区对于国家保护等级的划分和具体标准可能有所不同,因此在具体情况下还需要参考当地的相关法律法规和管理规定。
云南省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1997年12月3日云南省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通过1998年3月1日起施行)第一条为保护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加强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所称自然保护区,是指本省行政区域内国家或地方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以自然保护为目的,依法划出一定面积的陆地、水域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
第三条凡在本省行政区域内建设和管理自然保护区,必须遵守本条例。
第四条一切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自然保护区内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义务,并有权对破坏、侵占自然保护区的单位和个人进行检举、控告。
对保护、建设和管理自然保护区以及在有关的科学研究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给予奖励。
第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要把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建设和管理,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并作为任期目标责任制的重要考核内容之一。
第六条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建设和管理应当坚持“全面规划、积极保护、科学管理、永续利用”的方针;妥善处理好与当地经济建设和居民生产、生活的关系。
第七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辖区内自然保护区实施综合管理。
其主要职责是:对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工作进行协调、监督、检查;会同有关部门拟订自然保护区的发展规划;组织自然保护区的列级评审;组织查处污染事件、会同有关部门组织查处破坏、侵占自然保护区的重大事件;经同级人民政府批准,管理一些综合类型或特殊类型的自然保护区。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地矿、农业、水利等行政主管部门主管相关类型的自然保护区。
其主要职责是:负责主管的自然保护区的区划、规划、建设和管理工作;建立自然保护区的管理机构;制定保护和管理措施;组织查处破坏、侵占自然保护区的事件。
第八条自然保护区的管理机构负责自然保护区的具体管理工作。
其主要职责是:依法保护自然保护区内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调查自然资源并建立档案,组织环境监测;制定自然保护区的各项管理制度;组织实施自然保护区的规划;宣传有关法律、法规,进行自然保护知识的教育;负责自然保护区界标的设置和管理。
国家林业局关于规范自然保护区范围和功能区调整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家林业局(已撤销)•【公布日期】2008.07.21•【文号】林护发[2008]161号•【施行日期】2008.07.21•【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森林资源正文国家林业局关于规范自然保护区范围和功能区调整的通知(林护发〔2008〕161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林业厅(局),内蒙古、龙江、大兴安岭森工(林业)集团公司,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林业局:为加强林业系统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进一步规范自然保护区范围和功能区的调整,根据环境保护部、国家林业局等7部委联合下发的《关于加强自然保护区调整管理工作的通知》的精神(环发(2008)30号),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严格控制。
自然保护区范围和功能区不得随意调整和更改,必须严格控制缩小自然保护区范围和核心区、缓冲区范围。
特别是近几年晋升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不得再次进行调整,省级以下自然保护区范围和功能区调整也需严格控制。
二、积极引导。
各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和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要深刻认识自然保护区的重要作用,加大宣传力度,普及生态知识,不断提高当地政府和广大群众的生态保护意识,正确处理生态保护和经济建设的关系,防止保护区范围和功能区调整活动影响保护区生物多样性。
三、科学划定。
要高度重视新建自然保护区范围和功能区划定工作,既要充分考虑主要保护对象的生态需要,又要兼顾到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居民的生产生活需要,做到科学规划、有效管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四、遵守程序。
确因国家重大工程建设及保护管理需要,必须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范围进行调整的,按照行业管理的要求,必须经国家林业局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评审会评审通过后上报国务院,不得直接上报国务院。
如确因极特殊情况需直接上报国务院的,也必须事先征得我局同意。
五、申报程序和时间安排:(一)每年8月底前,各省级林业主管部门报送预评估材料到我局保护司,材料内容包括拟申报晋升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范围和功能区调整、更名的相关情况,有关具体要求详见附件1、2、3。
苏州市阳澄湖水源水质保护条例(2018第二次修正)【发布部门】苏州市人大(含常委会)【公布日期】2018.11.23【实施日期】2019.02.01【时效性】现行有效【效力级别】设区的市地方性法规苏州市阳澄湖水源水质保护条例(1995年12月26日苏州市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1996年4月12日江苏省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批准2006年12月31日苏州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修订2007年1月16日江苏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批准根据2011年12月29日苏州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通过,2012年1月12日江苏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六次会议批准的《苏州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部分地方性法规的决定》第一次修正根据2017年12月25日苏州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通过,2018年1月24日江苏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四次会议批准的《苏州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苏州市公共汽车客运管理条例〉等八件地方性法规和废止〈苏州市渔业管理条例〉的决定》第二次修正根据2018年10月25日苏州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通过,2018年11月23日江苏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批准的《苏州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苏州市禁止猎捕陆生野生动物条例〉等五件地方性法规和废止〈苏州市航道管理条例〉的决定》第三次修正)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保护区的划定第三章保护职责第四章防治水源污染第五章法律责任第六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保护阳澄湖水源水质,防治污染,保障饮用水源和战略备用饮用水源安全,维护生态平衡,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适用于阳澄湖水源水质保护区(以下简称保护区)范围。
自然保护区学复习资料(注:本资料属于个人整理,仅供参考)1、自然资源:在一定时间和技术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自然环境要素的总称。
2、自然保护:就是通过保护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途径,促进生物资源不断地发展,使自然环境恢复到应有的功能。
3、自然保护区:是指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保护对象所在的陆地、陆地水体或者海域,依法划出一定面积,给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
中国各级自然保护区的类型结构:(1)自然生态系统类(2)野生生物类(3)自然遗迹类4、自然环境:指非人类创造的物质所构成的地理空间。
阳光、空气、水、土壤、野生动植物都属于自然物质‘这些自然物与一定的地理条件结合,即形成具有一定特性的自然环境。
5、化学镶嵌体:不同植物种含有不同的次生化合物,这些化合物又随着物种的参差分布而彼此镶嵌在一起。
6、某些植物,如化合成分相似的同科或同属植物,就与那些能以其为食的昆虫和脊椎动物一起构成了独立的食物网。
这种独立的食物网当然是很多的,彼此的营养结构虽然相似,但食物网成员却可能完全不同。
那么这种独立食物网如何产生的呢?是动物的取食刺激了植物从而导致一些植物产生次生物质呢?还是植物本身就具有次生物质而动物进行选择才形成了这种食物网呢?这两种都是有的。
是物种长期进化、相互适应的结果。
因而这种系统被称为“协同进化食物网”7、可动连锁种:能够将花粉或种子从某群落、某丛或某株植物向其他群落或植物传播的动物8、最小生存种群:是指在遗传特性、环境因素和种群自身的随机变化存在的情况下,能够99%的概率存活1000 年的最小种群。
最小生存种群大小与下述因素有关:(1)种群统计(年龄结构和性比等方面)的随机性;(2)环境的随机性;(3)遗传随机性;(4)自然灾害;(5)最小动态面积;(6)种的社会行为机能障碍;(7)疾病。
并将这些因素综合到一个称为种群脆弱分析”的概念模型中。
自然保护区管护基础设施建设技术规范Technical guidelin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management and conservationinfrastructure of nature reserves( HJ/T 129-20032003-08-13实施)为了引导、限制、规范自然保护区管护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强自然保护区的监督管理,制订自然保护区管护基础设施建设技术规范(以下简称“本规范”)。
本规范由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科技标准司提出。
本规范由国家环保总局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负责起草。
本规范由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负责解释。
本规范为首次发布,自2003年10月1日起实施。
1 范围本规范规定了自然保护区管护基础设施建设的原则和技术要求。
本规范适用于不同类型、不同级别自然保护区(含保护点和保护站)管护基础设施的建设。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构成本规范的条文。
GB/T 14529 自然保护区类型与级别划分原则3 定义本规范采用下列定义3.1 自然保护区指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保护对象所在的陆地、陆地水体或者海域,依法划出一定面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
3.2 管护基础设施指用于自然保护区保护、管理、科研、监测、宣传教育的基础设施,包括标桩、标牌、道路、保护区管理局(处)建筑物(含办公用房、生活辅助用房、实验室、资料室、标本室等)、保护管理站、哨卡、瞭望台和其它基础设施。
4 总则4.1 自然保护区管护基础设施建设应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的有关规定,符合该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的要求。
4.2 自然保护区管护基础设施的建设必须同自然景观和谐一致,有利于生态系统、物种和自然遗迹的保护,体现地方风格和民族特色,不得破坏自然景观和保护对象的栖息环境,不得搞不协调的建筑物、构筑物或装饰性设施。
在这里认识中国自然保护区截至2017年年底,保护区领域概况如下:● 我国内地共建立各种类型、不同级别的自然保护区2750个,其中国家级463个。
● 自然保护区总面积达到147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陆地面积的14.84%。
全国超过90%的陆地自然生态系统都建有代表性的自然保护区,89%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种类以及大多数重要自然遗迹在自然保护区内得到保护,部分珍稀濒危物种野外种群逐步恢复。
大熊猫野外种群数量达到1800多只,东北虎、东北豹、亚洲象、朱鹮等物种数量明显增加。
● 全国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区专职管理人员总计4.5万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1.3万人。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均已建立相应管理机构,多数已建成管护站点等基础设施。
自然保护区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地方级自然保护区。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负责全国自然保护区的综合管理。
58最大现代冰川保护区新疆托木尔冰川托木尔峰,位于天山西部温宿县境内,是我国目前最大现代冰川区,海拔7435米,也叫做天山第一峰,被列为国家综合自然保护区。
1985年,托木尔冰川正式对外开放。
最早以保护自然风景为目的的自然保护区九寨沟自然保护区九寨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是以大熊猫、金丝猴等珍稀动物及其自然生态环境。
有74种国家保护珍稀植物,有18种国家保护动物,还有丰富的古生物化石、古冰川地貌,是中国第一个以保护自然风景为主要目的的自然保护区。
海拔最高的自然保护区西藏珠穆朗玛峰自然保护区珠穆朗玛峰自然保护区位于西藏自治区的定日、聂拉木、吉隆和定结四县,1988年经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建立,1994年晋升为国家级,主要保护对象为高山、高原生态系统。
珠峰保护区划分为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三部分,其中核心保护区面积10324.85平方公里,占全区自然保护区面积的30.33%。
珠峰保护区包含着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和其他四座海拔8000米以上的山峰,又是世界生物地理区域中最为特殊的西藏和喜马拉雅高地的交界处,成为世界上最独特的生物地理区域。
自然保护区是指为了保护自然生态和文化资源而设立的经过规划、管理、监护和科学研究的区域。
下面将从自然保护区的目的、设立、分类、管理和问题等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自然保护区的主要目的在于保护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是地球上最基本的环境系统,包括动植物之间的互动关系、生物与非生物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等。
而保护生态系统则是保护整个地球生态平衡的基础。
自然保护区在地球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保护生态系统的最有效手段之一。
自然保护区的设立要依据法律法规的规定,明确界定保护范围和保护目标。
包括自然生态和文化资源等。
在设立之前要进行科学调研,详细了解该区域生态系统和自然资源的现状和威胁等。
根据调研结果,采取相应的措施,有效管理和保护自然生态和文化资源。
自然保护区在国家和地方分别分为多个级别。
我国自然保护区系统分为国家级、省级、地级、县级及其他历史文化遗址保护的自然保护系统。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面积要求不小于5000公顷,其管理单位为国家级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授权的部门和地方人民政府授权的机构。
自然保护区的管理是一个复杂而又具有挑战性的问题。
管理要考虑到保护自然生态和文化资源的同时,满足人们的经济、文化、科学和教育等需求。
在保护区的管理中还要注意到不同区域对野生动植物的栖息环境的差异,采取适当的措施来促进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自然保护区的管理还涉及到各种问题,如人类活动带来的威胁、非法野生动植物交易、外来物种入侵、环境污染、旅游活动等。
这些问题都需要定期监测调查,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使得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工作更有针对性和有效性。
总之,自然保护区是为了保护生态系统和文化资源而设立的,是保护生态平衡的最有效手段之一。
自然保护区的目的、设立、分类、管理和问题都需要被充分认识和关注,以便更好地发挥其保护生态系统和文化资源的作用。
关于保护区级别设置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
第一章 总则
第八条 国家对自然保护区实行综合管理与分部门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
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国自然保护区的综合管理。
国务院林业、农业、地质矿产、水利、海洋等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在各自的职
责范围内,主管有关的自然保护区。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自然保护区管理的部门的设置和职责,由省、自
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根据当地具体情况确定。
第三章 自然保护区的管理
第二十一条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由其所在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
有关自然保护区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国务院有关自然保护区行政主管部门管理。地
方级自然保护区,由其所在地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关自然保护区行政主管
部门管理。
有关自然保护区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自然保护区内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配
备专业技术人员,负责自然保护区的具体管理工作。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规范化建设和管理导则
(试 行)
三、规范化管理
(一)行政管理
1、管理机构
自然保护区应设置独立的管理机构。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应尽可能由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主管部门直接管理。
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内部科室设置应满足各项工作需要,可设保护科、科研
科、宣教科、社区科、办公室、管理站等,并有明确的职能和责任。
2、管理人员
保护区人员数量能够满足保护和管理需要,可以聘用临时用工人员开展管护
工作。
自然保护区管理人员分为行政人员、技术人员(含科研、监测、宣教培训)、
直接管护人员和其他。其中,行政管理人员一般不超过20%;技术人员(具有与
自然保护区管理业务相适应的大专以上学历)不低于30%;其他人员不能超过2
0%。
自然保护区至少20%的人员从事资源管护工作,长期驻守保护管理站,每个
保护管理站至少配备2人;至少有2人专门从事科研监测工作,对保护区自然地
理、地质环境、生物多样性和人文资源等背景情况有比较深入的了解,且至少3
0%工作时间在保护区内开展工作;至少有2人专门从事宣教培训及社区共管工
作,且至少30%工作时间在保护区内开展工作。
附
:
1、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石首麋鹿自然保护区位于长江与长江天鹅洲故道的夹角处,地理中心坐标为东经
112.23°,北纬29.49°。这里拥有泛洪沼泽湿地1567公顷,自然环境优越,土地肥沃,水质
良好,牧草丰茂,是麋鹿栖息的理想场所。1991年11月,湖北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准成立石
首麋鹿自然保护区。1998年,经国务院批准,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实现中英两国
政府签订的“麋鹿重引进中国协议”第二阶段目标,即在麋鹿原生地恢复自然种群,并保护其
赖以生栖的湿地生态环境。
机构设置问题
1991年石首市政府根据省环保局鄂环然字(91)号的意见,石机编(1991)50号行文,
设立“石首天鹅洲湿地麋鹿自然保护区管理处”,副科级事业单位,配事业编制15人。1998
年8月将管理处定级为正科级事业单位。由于保护区行政级别低,在具体工作中很难有效履
行自身管理职能。据了解,全国85%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均为处级全额拨款事业
单位,湖北省周边安徽、江西两省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全部为省编办批准的正处级
行政事业单位,湖北省现有的7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3个保护区由省编办定编并解决了
经费问题。2012年省编办又批准了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现在剩下两个保护区未能解决。
行政级别
仿照江苏大丰麋鹿保护区和湖北省其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模式,按《中华人民共和国自
然保护区条例》有关规定,由省编委批准麋鹿自然保护区管理处为处级全额拨款事业单位,
参照公务员管理,由省环保局实行垂管或直管。
2、连城自然保护区
保护区的前身是永登县连城实验林场,始建于1951年,起初设立祁连山林务处连城护
林站,1952年改为连城森林经营所,隶属永登县。1960年交兰州市园林局管理,更名为连
城林场。1962年更名为甘肃连城实验林场(县级建制),由林业部和省林业厅双重领导。1971
年划归永登县管理。
2001年4月经省政府批准,建立了甘肃连城省级自然保护区并设管理局,2005年7月23
日经国务院批准,正式晋升为甘肃连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3、甘肃尕海则岔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尕海则岔自然保护区是1998年8月18日国务院批准建立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函
[1998]68号文),是由1982年成立的尕海候鸟自然保护区和1992年成立的则岔自然保护区
合并后晋升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管理局于2003年1月正式挂牌成立。由省机构编
制委员会办公室核定事业编制40名,正县级建制,核定县级职数4名。是省林业厅直属的
省财政供济的全额事业单位。管理局内设机构有:办公室(党办)、组织人事科、计财科、
业务科、湿地科、产业开发办公室、森林防火办公室等七个科(室),下设林业有害生物防
治站、尕海保护站、则岔保护站、石林保护站。除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站是副科级建制外,
其它科、室、站均为正科级建制。
4、兴隆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1986年经省政府批准建立“甘肃省兴隆山自然保护区”,1988年由国务院批准建立了“甘
肃兴隆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管理机构甘肃兴隆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为省
林业厅直属县级事业单位。
5、甘肃莲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甘肃莲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是1983年经甘肃省政府批准成立的正县级事业单
位,隶属省林业厅领导。
6、甘肃省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1988年7月20日甘肃省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经甘肃省政府批准成立,是省
林业厅管理祁连山自然保护区的派出机构,现有在职职工53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42
人(研究员1人,高级工程师11人,工程师16人,助理工程师9人,技术员3人),形成
了一支专业结构较为齐全合理、科技人员知识层次较高的保护区管理和科技攻关队伍。管理
局内设纪律检查委员会、森林公安局、办公室、组织人事科、计划财务科、资源管理科、森
林经营科、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站、护林防火办公室、科研室、产业开发科、野生动物开发
研究中心和工会等机构。
7、甘肃太子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甘肃太子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前身为临夏州太子山林业总场,始建于1966年,
是州属县级林业事业单位。1991年更名为太子山水源涵养林建设总场。2001年12月28日,
甘肃省政府144次常务会议决定,将太子山林区收归省林业厅管理,并于2003年9月28
日正式挂牌成立了“甘肃省太子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建制为县级林业事业单位,编制392
人。
8、陕西陇县秦岭细鳞鲑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
2004年12月组建成立了陕西陇县秦岭细鳞鲑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机构,副县级参照
公务员法管理单位,人员编制19人,设有办公室、保护科、水产科和技术科4个科室。
9、
长江中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重庆段保护区机构设“一局、三处、两站”。重庆保护区管理局依托重庆市渔政渔港监督
管理处建立。管理机构人员编制共计32人。采用和当地渔政部门合署管理方式,实行“一套
人马,两块牌子”。
10、鸭绿江上游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鸭绿江上游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经吉林省编办批准,该局为吉林省水利厅直属正处
级财政全额拨款事业单位。
11、安徽扬子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安徽扬子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安徽省扬子鳄繁殖研究中心),为安徽省林业厅
直属单位,参照公务员管理正县级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