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林业大学841水土保持学2020年考研专业课初试大纲
- 格式:pdf
- 大小:44.69 KB
- 文档页数:3
硕士研究生入学《水土保持学》考试大纲一、考试大纲的性质水土保持学是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学科综合专业课程,是其它相关专业的选修课或必修课。
它是报考水土保持学科硕士研究生的考试科目之一。
为帮助考生明确考试复习范围和有关要求,特制定本考试大纲。
适用于报考北京林业大学硕士研究生的考生。
二、考试内容(一)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的理论基础1.土壤侵蚀、水土流失、水力侵蚀、风力侵蚀、重力侵蚀、混合侵蚀、荒漠、荒漠化、沙漠化、荒漠化防治工程、封沙育草育林、风沙流、风沙流结构、输沙率、起沙风速、机械沙障等基本概念。
2.我国土壤侵蚀的分类;土壤侵蚀形式的特点;水土流失类型划分。
3.土壤侵蚀动力与分类。
4.土壤侵蚀规律:雨滴击溅;水蚀过程;风蚀过程;重力侵蚀过程。
5.土壤侵蚀影响因素。
6.水循环与水量平衡。
7.泥沙的分类;流域产流产沙规律;泥沙运动过程。
8.森林植被的水文作用。
(二)水土保持规划与工程技术1.水土保持坡面治理工程的类型及特点。
2.水土保持沟道治理工程的类型及特点。
3.水土保持综合调查的内容及方法。
4.水土保持规划的分区;水土保持规划步骤;水土保持规划方法。
5.水土保持效益分类;水土保持效益监测的内容;水土保持效益的评价方法。
(三)水土保持生物技术1.水土保持林的概念;水土保持林体系组成及空间配置。
2.水土保持林的防护目的、特点及配置技术。
3.防护林带的防护目的、特点及配置技术。
4.水库、河岸防护林的特点及配置技术。
5.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概念;水土流失区植被恢复技术。
6.水土保持耕作措施的概念;水土保持耕作措施的种类。
7.水土保持造林技术。
(四)沙漠化综合防治技术1.风沙区分类。
2.荒漠化成因;荒漠化危害。
3.沙漠化监测的内容;沙漠化评价的指标体系。
4.植物对风沙环境的适应和作用原理。
5.沙地造林的树种选择;沙地人工植被配置技术要点;风沙区防护林体系建设技术。
6.封沙育草育林的具体措施;飞播造林的关键技术。
2007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水土保持学试题一、填空题(共30分,共15空,每空2分)1、土壤侵蚀产生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气候因素)、(地形因素)、(地质因素)、(土壤因素)、森林植被因素以及(人为活动因素)。
2、生态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以及(气候资源)数量与质量状况的总称。
生态环境亦可简称(生境)。
3、我们沙漠沙的机械组成以(细沙)为主;风沙流中沙物质的主要运动方式是(悬移);我国北方地区的草原“三化”是指沙化、植被退化和(盐渍化);据2004年的调查结果,我国荒漠化面积为(263万)km2;湿润指数是指年平均降水量与(年平均蒸发量)的比值。
二、试述水土流失与水土保持的基本概念(10分)解答:水土流失是指在水力、重力、风力等外营力以及人类活动的影响下,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力遭受的破坏和损失。
在我国水土流失分布范围广、面积大,形式多样,包括水力侵蚀、风力侵蚀、动融侵蚀、滑坡、泥石流等重力侵蚀形式,土壤流失严重。
水土保持是防止水土流失,保护、改良与合理利用水土资源,维护和提高土地生产力,以利于充分发挥水土资源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建立良好生态环境的事业。
主要研究水土流失的形式、分布和危害,小流域径流的形成和损失过程,不同土壤侵蚀类型区的自然特点和土壤侵蚀的特征,以及水土流失规律和水土保持措施,同时,研究水土流失与水土资源调查和评价的方法,研究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规划原则与方法等方面。
三、试述林业生态工程的基本概念(10分)解答:林业生态工程是生态工程的一个分支,根据我国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实践,基本概念可归纳如下:林业生态工程是根据生态学、林学及生态控制论原理,设计、建造与调控以木本植物为主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的工程技术,其目的在于保护、改善与持续利用自然资源与环境,建造某一区域或流域的以木本植物为主体的优质、稳定的复合生态系统,主要建设山丘区、平原区、风沙区、沿海、城市、水源区的林业生态工程,同时建设防治山地灾害林业生态工程和复合农林生态工程和自然保护区林业生态工程。
《730数学(自)》考试大纲考试科目:高等数学、数理统计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二、答题方式:闭卷,笔试,考生要求携带计算器.三、试卷内容结构:高等教学约50%数理统计约50%四、试卷题型结构:单项选择题 8小题,每小题4分,共32分填空题 6小题,每小题4分,共24分解答题(包括证明题)9小题,共94分(一)高等数学1、函数、极限、连续考试内容:函数的概念及表示法, 函数的有界性、单调性、周期性和奇偶性复合函数,反函数, 分段函数和隐函数, 基本初等函数的性质及其图形, 初等函数, 函数关系的建立, 数列极限与函数极限的定义及其性质, 函数的左极限和右极限, 无穷小量和无穷大量的概念及其关系, 无穷小量的性质及无穷小量的比较, 极限的四则运算, 极限存在的两个准则:单调有界准则和夹逼准则, 两个重要极限, 函数连续的概念, 函数间断点的类型, 初等函数的连续性闭区间上连续函数的性质.考试要求:理解函数的概念,掌握函数的表示法,会建立应用问题中的函数关系.了解函数的有界性、单调性、周期性和奇偶性.理解复合函数及分段函数的概念,了解反函数及隐函数的概念.掌握基本初等函数的性质及其图形,了解初等函数的概念.了解数列极限和函数极限(包括左极限和右极限)的概念.了解极限的性质与极限存在的两个准则,掌握极限的四则运算法则,掌握利用两个重要极限求极限的方法.理解无穷小量的概念和基本性质,掌握无穷小量的比较方法,会用等价无穷小量求极限,了解无穷大量的概念及其与无穷小量的关系.理解函数连续性的概念(含左连续与右连续),会判断函数间断点的类型.了解连续函数的性质和初等函数的连续性,理解闭区间上连续函数的性质(有界性、最大值和最小值定理、介值定理),并会应用这些性质.2、一元函数微分学考试内容:导数和微分的概念, 导数的几何意义, 函数的可导性与连续性之间的关系, 平面曲线的切线和法线, 导数和微分的四则运算, 基本初等函数的导数, 复合函数和隐函数的微分法, 高阶导数, 微分中值定理, 洛必达(L’Hospital)法则, 函数单调性的判别, 函数的极值, 函数图形的凹凸性、拐点及渐近线, 函数的最大值与最小值.考试要求:理解导数的概念及可导性与连续性之间的关系,了解导数的几何意义,会求平面曲线的切线方程和法线方程.掌握基本初等函数的导数公式、导数的四则运算法则及复合函数的求导法则,会求分段函数的导数,会求隐函数的导数.了解高阶导数的概念,掌握二阶导数的求法.了解微分的概念以及导数与微分之间的关系,会求函数的微分.理解罗尔(Rolle)定理和拉格朗日(Lagrange)中值定理,掌握这两个定理的简单应用.会用洛必达法则求极限.掌握函数单调性的判别方法,了解函数极值的概念,掌握函数极值、最大值和最小值的求法及应用.会判断函数图形的凹凸性,会求函数图形的拐点和渐近线(水平、铅直渐近线).3、一元函数积分学考试内容:原函数和不定积分的概念, 不定积分的基本性质, 基本积分公式, 定积分的概念和基本性质, 定积分中值定理, 积分上限的函数与其导数, 牛顿-莱布尼茨(Newton-Leibniz)公式, 不定积分和定积分的换元积分方法与分部积分法, 反常(广义)积分, 定积分的应用.考试要求:理解原函数与不定积分的概念,掌握不定积分的基本性质与基本积分公式,掌握不定积分的换元积分法与分部积分法.了解定积分的概念和基本性质,了解定积分中值定理,理解积分上限的函数并会求它的导数,掌握牛顿-莱布尼茨公式以及定积分的换元积分法与分部积分法.会利用定积分计算平面图形的面积和旋转体的体积.了解无穷区间上的反常积分的概念,会计算无穷区间上的反常积分.4、多元函数微积分学考试内容:多元函数的概念, 二元函数的几何意义, 二元函数的极限与连续的概念, 多元函数偏导数的概念与计算, 多元复合函数的求导法与隐函数求导法, 二阶偏导数, 全微分, 多元函数的极值和条件极值, 二重积分的概念、基本性质和计算.考试要求:了解多元函数的概念,了解二元函数的几何意义.了解二元函数的极限与连续的概念.了解多元函数偏导数与全微分的概念,会求多元复合函数一阶、二阶偏导数,会求全微分,会求多元隐函数的偏导数.了解多元函数极值和条件极值的概念,掌握多元函数极值存在的必要条件,了解二元函数极值存在的充分条件.了解二重积分的概念与基本性质,掌握二重积分的计算方法(直角坐标、极坐标).5、常微分方程考试内容:常微分方程的基本概念, 变量可分离的微分方程, 一阶线性微分方程.考试要求:了解微分方程及其阶、解、通解、初始条件和特解等概念.掌握变量可分离的微分方程和一阶线性微分方程的求解方法.(二)数理统计1、数理统计的基本概念分布,t分布,F分布.考试内容:总体和样本,随机抽样方法,统计量,2考试要求:理解总体、样本、统计量的概念.掌握样本平均数、样本方差、标准差、极差、分布,t分布,F分布、几个重要正态样变异系数、样本原点矩、中心矩的计算.掌握2本统计量的分布.2、参数估计考试内容:点估计法(矩法、极大似然法),估计量的评选标准(无偏性、有效性、相合性),总体均值、总体频率的大样本估计,正态总体均值的小样本估计,正态总体方差的估计.考试要求:掌握用矩估计法和极大似然估计法确定常用分布的参数估计量.理解点估计和区间估计的概念.掌握总体均值、总体频率的大样本估计.掌握正态总体均值的估计;掌握正态总体方差的估计.3、假设检验考试内容:假设检验的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步骤,总体平均数的假设检验(包括正态总体和大样本两种情况),总体频率的假设检验(大样本情况),两个总体均值的差异显著性检验(包括正态总体和大样本两种情况),两个总体频率的差异显著性检验(大样本情况),正态总体方差齐性检验,总体分布的假设检验.考试要求:了解假设检验的统计思想,掌握假设检验的一般步骤.掌握总体平均数的假设检验;掌握总体频率的假设检验.掌握两个总体均值的差异显著性检验.掌握两个总体频率的差异显著性检验.掌握正态总体方差齐性检验.掌握总体分布的假设检验.4、方差分析考试内容:单因素方差分析,多重比较,双因素方差分析.考试要求:理解方差分析的逻辑基础,熟练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多重比较的计算、掌握双因素方差分析.5、回归分析考试内容:一元线性回归,常用线性回归的方法,多元线性回归.考试要求:理解回归分析的基本思想.掌握一元线性回归方程的求法和相关性检验的方法.了解常用线性回归的方法.了解多元线性回归.(三)主要参考书[1] 同济大学数学系. 高等数学(上、下册)(第六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 高孟宁,徐梅. 高等数学,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3] 贾乃光,张青,李永慈. 数理统计(第四版),中国林业出版社.[4] 盛骤,谢式千,潘承毅.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第四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2023年北京林业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自命题科目考试大纲近日,北京林业大学研究生院公布了2023年研究生入学考试自命题科目的考试大纲,请各位学生注意啦!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北京林业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自命题科目考试大纲”,可供各位考生参考使用。
2023年北京林业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自命题科目考试大纲各位考生:根据《北京林业大学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部分学科专业初试科目调整公告》,现将我校2023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部分自命题科目考试大纲公布如下,请下载查看,祝各位考生考研顺利!附件(点击下载):•附件【211《翻译硕士英语》考试大纲.doc】•附件【241《日语二外》考试大纲.doc】•附件【341-2《农业知识综合三(2)》考试大纲.zip】•附件【432《统计学》考试大纲.doc】•附件【601《数学分析》考试大纲.doc】•附件【704《法学综合一》考试大纲.doc】•附件【709《基础日语》考试大纲.doc】•附件【716《西方哲学史》考试大纲.doc】•附件【718《英语读写能力》考试大纲.doc】•附件【726 《马克思主义理论综合》考试大纲.doc】•附件【802《普通生态学》考试大纲.docx】•附件【803《森林生态学》考试大纲.doc】•附件【805《林木生物质材料基础》考试大纲.doc】•附件【806《测绘地理信息学基础》考试大纲.doc】•附件【807《地理学基础》考试大纲.docx】•附件【808《电子技术》考试大纲.doc】•附件【812《高等代数》考试大纲.doc】•附件【814《管理学综合》考试大纲.doc】•附件【817《环境工程微生物学》考试大纲.doc】•附件【818《法学综合二》考试大纲.doc】•附件【820《机械工程专业基础综合》考试大纲.doc】•附件【822《结构力学》考试大纲.doc】•附件【823《中国哲学史》考试大纲.doc】•附件【830《日语专业综合》考试大纲.doc】•附件【834《设计基础》考试大纲.doc】•附件【840《数据库原理及应用》.doc】•附件【842《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考试大纲.docx】•附件【843《土壤学》考试大纲.doc】•附件【846《现代林业理论与实践》考试大纲.doc】•附件【848《英汉互译与英语国家文化》考试大纲.doc】•附件【860《美术创作》考试大纲.docx】•附件【703《园林植物遗传育种》考试大纲.doc】•附件【809《园林植物》考试大纲.doc】•附件【342《农业知识综合四》考试大纲.doc】•附件【828《农林经济学综合》考试大纲.doc】•附件【845《西方经济学》考试大纲.docx】•附件【434《国际商务专业基础》考试大纲.doc】•附件【502《建筑设计(六小时)》考试大纲.doc】•附件【710《建筑史》考试大纲.doc】•附件【344《风景园林基础》考试大纲.doc】•附件【446《城市规划设计》(同原《城市设计》)考试大纲.doc】•附件【503《园林设计》考试大纲.doc】•附件【706《风景园林建筑设计》考试大纲.doc】•附件【730《旅游规划(三小时)》考试大纲.doc】•附件【810《旅游综合》考试大纲.doc】•附件【811 《光学及电子技术基础》考试大纲.doc】•附件【341-1《农业知识综合三》考试大纲.doc】•附件【837《食品化学》考试大纲.doc】•附件【838《食品科学基础》考试大纲.doc】•附件【715 《数理统计》考试大纲.doc】•附件【448《汉语写作与百科知识》考试大纲.doc】•附件【347《心理学专业综合》考试大纲.docx】•附件【804《普通生物学》.doc】•附件【701《生物化学》.doc】•附件【357《英语翻译基础》考试大纲.doc】•附件【356《城市规划基础》考试大纲.doc】•附件【345《林业基础知识综合》考试大纲-2022版.doc】•附件【855 《自动控制原理》考试大纲.doc】•附件【724《设计专业理论》考试大纲.doc】•附件【729《美术理论》考试大纲.doc】•附件【431《金融学综合》考试大纲.docx】•附件【339《农业知识综合一》考试大纲.doc】•附件【801《草学基础》考试大纲.doc】本篇文章来源于北京林业大学研究生院。
《水土保持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水土保持学课程类别:必修课适用专业:生态学考核方式:考试总学时、学分:48学时3学分其中实验学时:O学时一、课程教学目的水土保持是研究水土流失规律和水土保持措施的一门应用技术科学。
该课程内容主要围绕水土流失规律、水土保持规划、水土保持措施、水土保持监测与水土保持方案等展开,并且突出与专业学习相关的水土保持应用内容。
通过本课程教学,使学生掌握水土保持学的基本概念和常用术语,理解有关水土保持学在生态学和环境科学中应用的基本思想,旨在培养并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为学生未来从事生态学以及环境科学与工程方面的研究和管理工作奠定基础。
二、课程教学要求(1)以理论教学为主,重点要求学生牢固掌握并熟练运用本课程有关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2)注重科学质疑精神的培养,将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放在重要位置。
(3)强化水土保持学知识的具体应用,要求学生选择所关心的与水土流失和土壤侵蚀有关的问题,撰写课程小论文,提高学生资料获取、阅读和理解专业文献以及撰写学术论文的能力。
三、先修课程《基础生态学》、《自然地理学》、《土壤生态学》等。
四、课程教学重、难点重点:水土保持的概念及原则;土壤侵蚀形式及影响因素;水土保持规划的内容及方法、常见的水土保持措施及布设;水土保持监测的内容及方法;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与水土保持方案的特点。
难点:土壤侵蚀过程,水土保持措施的应用原理。
五、课程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1.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与启发式教学。
选择针对性强的相关案例,进行深度剖析,提出富有思考性的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师生双向互动逐步深入,得出结论和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使学生获得具体生动的水土保持学知识,激发起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理论讲授和实践操作相结合。
水土保持学是一门与现实生态环境建设密切联系的学科,因此在教学上尽可能因地制宜地通过实地观察和室内测定,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鼓励学生了解水土流失问题的特点与变化,剖析其中存在的规律,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将科学研究的发现过程融合到课程学习中。
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考研一、学科概述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学科起源于1952年由关君蔚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在北京林学院组织成立的森林改良土壤教研室,1958年由周恩来总理提议,经国务院批准在本校首创水土保持专业并组建水土保持学科。
第一代学科带头人关君蔚院士和第二代学科带头人高志义教授、王礼先教授为代表的学科群体,50-70年代对我国水土流失问题进行了大规模的考察和野外试验,其中山区泥石流预报研究工作于1978年获得全国科技大会奖。
1980年在本校成立水土保持系,1981年建立全国第一个水土保持硕士点,1984年建立全国唯一的水土保持博士点,1989年被国家教委确定为第一批国家级重点学科,1992年建立国际上第一所水土保持学院,2001年,被教育部确定为国家级重点建设学科。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学科设立水土保持、荒漠化防治、林业生态工程三个研究方向,其主要任务是解决我国对水土资源保护、改良和合理利用所提出的关键理论与技术问题,紧紧把握国际学科发展前沿,结合国民经济发展需求,在培养出高质量科研人才的同时完成多项国家重大科研。
从2000年1月至2003年12月的四年的时间内,学科建设经费及各项基金投入合计近千万元。
目前本学科已形成具有院士、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为首的学术梯队,坚持走教学、科研与生产相结合的办学方针,在森林水文、土壤侵蚀、荒漠化防治、林业生态工程、流域规划设计、灾害预警技术等方面开展研究工作,在我国大规模的全国生态环境建设中发挥着巨大的科技支撑作用,其研究涉猎范围广,覆盖面大,对全国同类学科建设发展起带头和示范作用,目前国内培养的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学科博士均出自于此,其发展状况代表着国内此研究领域的发展水平。
学科多次获国家、省部级科研进步奖及国家和教育部优秀教学成果奖,并成为全国水土保持先进集体及全国防沙治沙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在多项重大国家计划的编制工作以及国家法令的技术论证工作上起着重要的参与主导作用。
水土保持学教学大纲一、课程背景与目标1.1 课程背景水土保持学是农业科学中的重要学科之一,涉及到土地资源利用与保护的方方面面。
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城市化的加速推进,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和水土资源的保护成为当务之急。
水土保持学的研究和教育对于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1.2 课程目标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水土保持学的基本理论和实践应用的能力,使学生能够了解水土资源的特点、水土保持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并能够在实践中灵活应用这些知识解决水土资源管理和保护中的问题。
二、教学内容2.1 水土保持学概论2.1.1 水土保持学的基本概念和学科体系2.1.2 水土保持学的发展历程和研究方法2.1.3 水土保持学在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2.2 土地资源特点与评价2.2.1 土地资源的概念和分类2.2.2 土地资源评价的指标和方法2.2.3 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保护2.3 水土保持的原理和措施2.3.1 水土保持的基本原理和概念2.3.2 水土保持工程的设计和施工要点2.3.3 水土保持技术在农业生产和城市建设中的应用2.4 水土保持政策与法规2.4.1 水土保持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实施2.4.2 水土保持相关法规与法律责任2.4.3 水土保持政策和法规在实践中的应用2.5 水土资源管理与保护案例分析2.5.1 水土资源管理和保护的案例分析方法2.5.2 基于案例的水土资源管理和保护策略解析三、教学方法与学时安排3.1 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小组讨论、案例分析、实地考察和实验实践。
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2 学时安排本课程总学时为36学时,其中包括理论讲授18学时、实验实践8学时、实地考察6学时和案例分析4学时。
四、考核与评价4.1 考核方式本课程考核采用综合评价的方式,包括平时表现、报告和考试。
其中,平时表现占总评成绩的30%,报告占总评成绩的40%,考试占总评成绩的30%。
《水土保持学》课程教学大纲与指导(72学时)参考教材:1、《水土保持学》(王礼先主编中国林业出版社)2、《水土保持》(唐德富主编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水土保持在水利学科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在实际工作中也是必不可少的技术。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目的在于使学生了解水土保持的基本理论,学会分析水土流失产生的原因和危害、性质,掌握水土保持三大类措施并因地制宜地采用,能够把水土保持的思想应用到地区经济发展上。
二、课程基本要求课程中主要介绍水土保持相关概念、防治水土流失的意义、土壤侵蚀的基本理论以及水土流失防治的四大类措施等内容。
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了解水土流失发生发展及对环境的影响,了解水土保持的基本理论,对水土流失现象具有一定的分析能力,具有正确使用与本课程有关的知识提出解决办法的能力,能够解决水利工作遇到中的水土流失问题。
三、课程基本内容绪论Ⅱ、教学目的与要求1.掌握水土保持学的相关概念,本学科与其它学科的联系;2.了解我国水土保持的发展历史、主要分支和发展趋势。
Ⅲ、重点和难点水土保持学的相关概念Ⅳ、基本内容一、水土保持学的相关概念水土保持学(Science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是研究水土流失原因和发展过程,以及运用综合性技术措施,防治水土流失等自然灾害从而保障生产(尤其是农业生产)发展的一门新的自然科学。
水土保持(soil and water conversation):是防治水土流失,保护、改良与合理利用水土资源,维护和提高土地生产力,以利于充分发展水土资源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建立良好生态环境的事业。
水土流失(soil and water loss):是指在水力、重力、风力等外营力以及人类活动作用下,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力遭受的破坏和损失。
土壤侵蚀(soil erosion):是指在水力、风力、冻融、重力等外营力作用下,土壤、土壤母质被破坏、剥蚀、转运和沉积的全部过程。
北京林业大学2020年考研851植物生理学考试大纲 一、考试大纲的性质 植物生理学是研究植物生命活动规律及其与外界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内容包括:(1)代谢生理(1-10章);(2)生长发育生理(11-16章);(3)环境或胁迫生理(17-18章)。
为了帮助考生了解植物生理学课程的主要知识点和复习范围及报考的有关要求,特制定本考试大纲。
其中每个章节的“基本要求”部分,注意“重点掌握”和“了解”两部分内容的区别。
二、考试内容 第一章: 水分代谢 需掌握内容:(1)水分与植物细胞,包括植物生活中的水分,水的结构与性质,扩散与渗透,水势,植物细胞的水势,细胞壁与膜的性质,植物水分状况;(2)植物的水分平衡,包括土壤中的水分,根系对水分的吸收,木质部水分运输,由叶片到大气的水分运动,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
基本要求:了解植物生活中的水分,水的结构与性质,以及扩散作用和渗透作用;重点掌握水势,植物细胞的水势,细胞壁与膜的性质,以及植物的水分状况;了解土壤中的水分和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的水分关系;重点掌握根系中的水分吸收,木质部中的水分运输,以及由叶片到大气的水分运动。
第二章: 矿质营养与溶质运输 需掌握内容:(1)矿质营养,包括必需营养和营养缺失和植物失调,营养缺失治疗,土壤、根系和微生物;(2)溶质运输,包括被动和主动运输,离子的跨膜运输,膜运输过程,膜运输蛋白,根系中的离子运输。
基本要求:重点掌握必需营养,养分缺失和植物失调;了解营养缺失治疗和土壤、根系与微生物;重点掌握被动与主动运输,跨膜离子运输和膜运输过程;了解膜运输蛋白和根系中的离子运输。
第三章: 光合作用 需掌握内容:(1)光反应,包括高等植物的光合作用,几个与光反应有关的基本概念,理解光合作用的几个关键实验,光合器的组成,光吸收天线复合体的组成,电子传递机制,叶绿体中的质子运输与ATP合成,光合机制的修复与调控,光合系统的遗传学、组装和进化;(2)碳反应,包括卡尔文循环,C2氧化光合碳循环(光呼吸),无机碳富集机制 (ICCM),ICCM之C4 碳循环, ICCM之景天酸代谢 (CAM),光合产物的累积和分享-淀粉和蔗糖,叶绿体中淀粉的形成与动用,蔗糖合成与信号转导;(3)光合生理学和生态学,包括叶片性质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光对完整叶片光合作用的影响,温度对完整叶片光合作用的影响,二氧化碳对完整叶片光合作用的影响,光合特质的稳定性同位素记录。
《水土保持学》考研大纲
第1章绪论
1.1我国水土流失与荒漠化的现状、特点、危害、发展趋势
1.2我国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的发展趋势
第3章水文学原理
3.1 水循环与水量平衡
3.2 水文要素及其过程的物理基础
3.3 流域产流与汇流
3.4 泥沙
3.5 森林植被的水文学作用
第4章土壤侵蚀及其影响因素
4.1 土壤侵蚀概念
4.2 土壤侵蚀动力与分类
4.3 土壤侵蚀类型及土壤侵蚀形式
4.4 我国土壤侵蚀分区
4.5 土壤侵蚀规律
4.6 土壤侵蚀影响因素分析
4.7 土壤侵蚀预测预报模型的类型
第5章水土保持工程措施
5.1 坡面治理工程
5.2 沟床固定工程
5.3谷坊
5.4 护岸与治滩工程
第6章水土保持林业措施
6.1 山地丘陵区水土保持林体系的意义
6.2 山地丘陵区水土保持林的配置
6.3 水土流失区植被恢复关键技术
第8章水土保持规划
8.1 水土保持综合调查
8.2 水土保持分区
8.3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措施体系
第10章农田防护林营建技术
10.1 农田防护林的基本知识
10.2 农田防护林的生态效益
第11章沙漠化综合防治技术
11.1 概述
11.2 植物治沙技术的意义及其基本理论
11.3工程治沙技术
11.4 风沙区防护林体系建设技术
i。
北京林业大学研究生入学考试《微生物学》考试大纲一、大纲综述微生物学是研究微生物生命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是高等院校生物类专业及农学、林学等相关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
微生物学也是报考微生物类研究方向的研究生必考的专业基础课。
为了帮助考生明确复习范围和报考的有关要求,特制定本考试大纲。
本考纲适用于报考北京林业大学生物学院微生物方向的硕士研究生考生。
二、考试内容第一章绪论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微生物学的发展史,21世纪微生物学展望,微生物的特点。
第二章微生物的纯培养和显微技术微生物的分离和纯培养技术,显微镜和显微技术。
第三章微生物细胞的结构与功能(二)原核微生物(细菌、放线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氏体、蓝细菌等;古生菌)的细胞壁的结构和功能;细胞壁以内的构造(如细胞质和内含物)以及以外的构造(糖被和鞭毛等);原核微生物的菌落特征等。
真菌和酵母的形态构造,菌落特征,繁殖方式和生活史,真菌的分类概况。
第四章微生物的营养微生物的营养要求及营养类型划分;培养基的配制原则,培养基的类型及应用;营养物质进入细胞的机制(包括Simple Transporters,Group translocation,ABC System)。
第五章微生物的代谢微生物的产能代谢(生物氧化,异养微生物和自养微生物的生物氧化特征,能量转换),微生物的耗能代谢(重点为二氧化碳的固定和同化,生物固氮,肽聚糖的合成等),微生物代谢的调节。
第六章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及其控制细菌的个体生长,细菌的群体生长繁殖规律,真菌的生长与繁殖,环境对生长的影响及生长的测定,微生物生长繁殖的控制。
第七章病毒病毒的定义和特点,分类与命名,毒粒的性质(形态结构、化学组成),病毒的复制,病毒的非增殖性感染,病毒与宿主的相互作用,亚病毒,病毒举例,病毒与实践(尤其是病毒在基因工程中的应用)。
第八章微生物遗传遗传的物质基础(3个经典实验),微生物的基因组结构特点,质粒和转座因子,基因突变及修复,细菌基因转移及重组(接合、转导和转化),真核微生物的遗传学特性(丝状真菌的准性生殖),微生物的诱变育种。
2015年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考博(水土保持学院)参考书、真题、报录比、复试分数线、考博大纲、资料笔记、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学院介绍水土保持学院是北京林业大学办学特色鲜明、学科优势突出的研究型学院。
学校在1952年建校之初即开设水土保持课程,1958年开设水土保持专业,1980年成立我国第一个水土保持系,1992年成立我国第一个水土保持学院。
学院现有教职工88人,其中专任教师69人。
专任教师中,教授27人,副教授23人,具有博士学位62人,博士生导师24人,硕士生导师51人。
拥有国家级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3人,省部级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入选2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8人,获中国青年科技奖3人,全国优秀教师奖1人,北京市优秀教师奖2人,北京市教学名师1人,全国生态建设突出贡献先进个人1人。
学院现有农学、理学、工学3个学科门类,包括水土保持保持与荒漠化防治、自然地理学、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结构工程、农业生物环境与能源工程5个二级学科。
设有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土木工程3个本科专业。
学院拥有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国家林业局水土保持重点开放实验室、林业生态工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北京市水土保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中心)。
拥有山西吉县国家级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及3个国家林业局陆地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网络站(首都圈、重庆缙云山、宁夏盐池),形成了覆盖华北土石山区、黄土高原、长江流域水土流失区、西北风沙区的野外定位观测研究网络体系。
中国防治荒漠化培训中心、北京林业大学边坡绿化研究所、北京林业大学防灾减灾与国土安全研究所、北京林业大学中德干旱地区研究中心、北京林业大学平原林业研究中心等学术团体和机构挂靠在学院。
学院先后承担并完成了多项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获得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国家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1项,省部级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国家级精品课程1项,国家视频公开课1门,北京市精品课程2项,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教学团队被评为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
研究生入学考试《水土保持学》考试大纲一、课程性质和基本内容以水土流失研究为基础的水土保持是指人类通过采用各种措施,控制水土流失,维持和改善人类生存环境,保证社会、经济与生态持续健康发展的综合实践活动。
水土保持学是研究水土流失规律和水土保持措施的一门应用技术科学,属于资源环境类专业的基础课。
其基本知识和理论主要包括坡面水文过程、水土流失主要类型、水土流失规律、水土保持研究方法、水土保持措施、水土保持规划等。
二、考试基本要求了解水土保持学的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理解水土保持学的基本观点和水土流失过程,掌握水土保持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等理论知识,应用水土保持学的观点,指导人类的生产实践活动,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具体要求:1. 了解水土保持学科发展前沿,掌握水土保学的基本原理、坡面水文过程以及水土流失的基本规律。
2. 掌握土壤侵蚀基本类型、作用机制以及土壤侵蚀常用的研究方法。
3. 掌握主要水土保持措施的类型、作用机理、布设原则与要求以及相关的配置模式。
4. 结合水土保持学基本理论知识,运用水土保持相关技术开展水土保持调查及水土保持规划。
三、复习考试内容第一章绪论(1)水土保持基本概念(2)水土流失特点、分布及危害(3)水土保持的原则和措施(4)国内外水土保持发展概况(5)水土保持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第二章坡面水文过程(1)雨滴特性(2)土壤水与入渗(3)径流第三章土壤侵蚀类型与作用机制(1)土壤侵蚀动力与类型(2)水力侵蚀及作用机制(3)风力侵蚀及作用机制(4)重力侵蚀及作用机制(5)混合侵蚀及作用机制第四章土壤侵蚀常用研究方法(1)径流小区法(2)土壤侵蚀调查法(3)示踪法(4)室内模拟实验法第五章土壤侵蚀的预报模型(1)土壤侵蚀预报模型类型(2)土壤水蚀预报模型第六章土壤侵蚀控制原理(1)土壤侵蚀控制理论基础(2)土壤水蚀控制原理与策略第七章水土保持林草措施(1)水土保持林草措施的布局配置(2)水土保持造林种草技术(3)水土保持抚育与管理技术第八章水土保持工程措施(1)坡面治理工程(2)沟道治理工程(3)小型蓄排引水工程(4)山地灾害治理工程第九章水土保持耕作措施(1)主要的水土保持耕作措施(2)农林复合经营技术第十章城市水土环境与水土保持(1)城市水土环境(2)城市水土流失(3)城市水土保持第十一章水土保持调查与规划设计(1)水土保持规划概述(2)水土保持综合调查(3)规划区域系统分析四、参考教材雷廷武等主编,水土保持学,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12.王克勤等主编,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概论,中国林业出版社,2008. 吴发启主编,水土保持学概论,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北林研究生院考试大纲
北林研究生院考试大纲是指北京林业大学研究生院制定的用于组织研究生入学考试的教学大纲。
以下是一个可能的北林研究生院考试大纲的示例,具体以实际公布的大纲为准:
1. 考试科目:按专业设置,包括基础学科和专业学科。
2. 考试内容:根据专业学科的要求,设置相应的考试内容。
一般包括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
3. 基础理论知识考试:涉及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及相关概念、原则、定理、方法和技能等。
4. 专业知识考试:涉及各专业领域的核心知识和技能。
5. 考试形式:根据实际情况,可以采用笔试、口试或综合测试的方式进行。
6. 考试要求:考生需牢固掌握所学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理解和掌握专业知识体系,具备相关专业的基本能力和实践能力。
7. 考试时间和地点: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具体的考试时间和地点,并提前告知考生。
请注意,以上仅为示例,实际的北林研究生院考试大纲可能会有调整和差异。
建议考生在报考前详细了解官方发布的大纲,并根据大纲的要求进行备考。
北京林业大学2020年考研345林业基础知识综合考试大纲 一、考试内容 包括土壤学和普通生态学两部分,每部分占75分。
其中土壤学是林学、水土保持、环境学、生态学和地理学等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从事林业工作和科学研究的专业基础课考试课目。
普通生态学是以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关系的科学,是高等林业院校本科生物、园艺、林学、环境、环规、草业、水保等专业的专业基础课。
为了帮助考生了解普通生态学、土壤学主要知识点和复习范围及报考的有关要求,特制定本考试大纲。
本考试大纲适用于报考北京林业大学全日制林业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的考生。
考试内容如下: 第一部分土壤学 第一章绪论1. 土壤、土壤学、土壤肥力等概念,土壤的特点。
2.土壤肥力的生态相对性。
第二章土壤的地学基础1. 常见矿物及岩石的识别特征,常见地质作用。
2.地形地貌及景观特征。
第三章土壤的形成过程1. 岩石的风化及母质类型,土壤的形成及发展。
2. 土壤剖面及形态特征。
第四章土壤有机质和土壤生物 1. 土壤有机质的来源、组成和类型。
3. 土壤有机质的转化。
3.土壤有机质的作用。
第五章土壤的物理性质 1.土壤的机械组成,土壤粒级的矿物组成和理化特性,土壤质地和肥力的关系。
2. 土壤结构,包括土壤孔隙度、比重(土粒密度)、容重(土壤密度)。
第六章土壤的化学性质1. 土壤的酸碱性;2.土壤的交换性;3. 土壤的缓冲性。
第七章土壤水、空气和热量1. 土壤水分;2. 土壤空气。
第八章土壤养分1. 土壤养分的来源和消耗;2.土壤中氮、磷、钾元素的形态、有效性、钾素循环;3.微量元素的植物吸收形态及在植物体内的流动性。
第九章植物营养与施肥原理1. 植物必需的营养元素及其生理功能;2.植物对土壤养分的吸收过程;3.施肥的基本原理;4.肥料的概念和类型;5.合理施肥的原则。
第十章土地资源利用与管理1.土壤退化;2.土壤质量;3.土壤污染;4.土壤分类与分布;5.土壤的水平分布和垂直分布;6. 我国主要土壤类型的分布、剖面构型、理化性状及利用改良;7.土壤调查。
北京林业大学2020年考研841水土保持学考试大纲
一、考试大纲的性质
水土保持学是“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的一门综合性专业课程,是报考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学科”硕士研究生(科学学位和专业学位)的考试科目之一。
为指导考生进行更好地复习,特制定本考试大纲,以明确考试范围和有关要求。
二、考试内容
(一)水土流失与土壤侵蚀原理
1.水土流失与土壤侵蚀的基本概念;
2.土壤侵蚀形式、特点及影响因素;
3.土壤侵蚀规律及监测预报;
4.土壤侵蚀类型划分。
(二)水土保持工程措施
1.水土保持坡面治理工程;
2.水土保持沟道治理工程;
3. 小型水库工程。
(三)水土保持生物措施
1.水土保持林的概念;
2.水土保持林的类型、特点、配置技术及典型模式;
3.水土保持农业技术措施(耕作措施、栽培措施);
4. 森林植被的水文作用。
(四)荒漠化防治
1.荒漠化概念、类型、成因、危害;
2.沙漠化防治的基本原理;
3.沙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4.荒漠化监测与评价。
(五)水土保持调查与规划
1.水土保持调查的内容、方法;
2.水土保持规划原则、步骤;
3. 水土保持效益评价内容、方法。
三、试卷结构
试卷总分150分,具体结构及分数分配如下:
(一)名词解释(占总分的20%左右);
(二)填空(占总分的20%左右);
(二)简答(占总分的30%左右);
(三)综合论述(占总分的30%左右)。
四、考试方式及时间
考试方式为笔试,时间为三小时。
五、主要参考书目
[1] 水土保持学(第3版),余新晓、毕华兴主编,中国林业出版社,2013
[2] 土壤侵蚀原理(第2版),张洪江主编,中国林业出版社,2008
[3] 水土保持工程学(第2版),王秀茹主编,中国林业出版社,2009
[4] 林业生态工程学(第3版),王百田主编,中国林业出版社,2010
[5] 荒漠化防治工程学,孙保平主编,中国林业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