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人类学宗教
- 格式:ppt
- 大小:8.72 MB
- 文档页数:67
文化人类学探索不同文化间的差异与相似性人类社会是一个多元化的世界,不同的文化在各个角落中绽放着独特的魅力。
文化人类学作为一门学科,致力于探索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相似性。
本文将从不同维度进行论述,以期更全面地了解不同文化的特点。
一、语言与沟通方式的差异与相似性语言是文化的一种载体,通过语言表达与传递信息成为文化之间的桥梁。
不同文化之间的语言差异可以是语音、语调、语法、辞藻等方面的差异。
例如,中文拥有丰富的成语和诗词,而英文中则常使用具象化的形容词。
然而,所有的语言都有共通之处,它们都可以表达人类思想、情感和经验。
因此,无论语言上的差异如何,沟通的目的依然能够实现。
二、宗教信仰的差异与相似性文化人类学研究了世界各地不同文化的宗教信仰,发现各个文化之间存在着多样化的宗教形式。
例如,东亚地区主要信仰佛教、道教和儒教;中东地区主要信仰伊斯兰教;欧美地区主要信仰基督教。
这些宗教信仰反映了不同文化对神灵、神秘力量和道德规范的理解和信奉。
然而,无论宗教信仰如何,它们的共同点在于满足人们对存在意义的追求,给人们提供了精神安慰和人生指引。
三、价值观念的差异与相似性不同文化所崇尚的价值观念也存在差异与相似性。
西方文化强调个人主义、自由、平等和竞争,而东方文化则注重集体主义、和谐、尊重和合作。
这些差异反映了文化间不同的历史、地理和社会环境。
然而,无论是个人主义还是集体主义,每个文化都追求幸福、和平和社会稳定,这是所有文化价值观念的共同目标。
四、生活习俗的差异与相似性各个文化的生活习俗也体现了文化差异与相似性。
例如,东方文化中重视长辈权威,强调尊敬和孝顺;西方文化中重视个人自主和独立。
在饮食方面,不同文化有不同的饮食习惯和禁忌,如东方人喜欢米饭和面食,西方人则更倾向于面包和牛肉。
然而,在生活习俗上,各个文化也有相似之处,如庆祝节日、结婚和丧葬仪式等,反映了人类对生命和生活的共同思考和经验。
总结起来,文化人类学的研究使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与相似性。
文化人类学探索不同文化的差异与相似之处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中创造的一切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等共同体验的产物。
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文化人类学致力于研究不同文化间的差异与相似之处。
通过对人类文化的深入剖析与比较,文化人类学为我们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本文将探讨多元文化的差异与共同点,并通过具体案例来阐述不同文化背后的秘密。
1. 社会结构与价值观念的差异不同社会和文化中的社会结构与价值观念呈现明显的差异。
举例来说,西方社会的个人主义与竞争意识较为突出,而亚洲社会则强调集体主义与合作精神。
这种差异导致了家庭、教育、婚姻制度等方面存在明显区别。
例如,在西方国家,婚姻普遍以个人的意愿为基础,但在某些亚洲国家,婚姻往往是家庭间的联姻,强调的是家族的利益和传承。
2. 社会习俗与仪式的差异不同文化还表现出各式各样的社会习俗与仪式。
这些习俗与仪式的存在,不仅展示了每个文化独特的传统与价值观,也反映了各个文化背后的历史、地理等方面的因素。
例如,印度的哈里发仪式、中国的传统婚礼、非洲的部落节庆等,都是文化人类学探索差异的宝贵资源。
3. 语言与交流方式的差异不同文化的语言和交流方式也展现出诸多差异。
语言不仅是人们交流的工具,更是文化的载体。
比如,中国的汉字和拉丁字母的表达方式不同,从中可以窥见两种文化的特点。
此外,非语言交流方式也反映了文化的差异。
例如,东方社会注重面子与含蓄,所以默契和间接的沟通方式更受重视;而西方社会更加直接和开放,注重直接表达和明确交流。
4. 宗教观念与信仰的差异不同文化间的宗教观念与信仰也存在明显差异。
宗教信仰是每个文化中重要的精神力量,不仅影响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还塑造着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例如,基督教强调个体的信仰和与神的关系,而佛教更注重人与人之间的悲悯和互助。
这些信仰差异深刻影响着人们的行为准则、道德观念以及社会组织形态。
5. 美学与创造力的差异不同文化的美学观念和创造力也呈现出多元差异。
《文化人类学》教学大纲一、课程概述课程名称(中文):文化人类学(英文):课程编号:课程学分:2课程总学时:32课程性质:二、课程内容简介文化人类学,就是从物质生产、社会结构、人群组织、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各个方面研究整个人类文化的起源、处长、变迁和金化的进程,并且比较各民族、各部落、各国家、各地区、各社团的文化的相同点和相异点,借以发现文化的普遍性以及个别的文化模式,从而总结出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
本课程主要介绍文化人类学的发展历史和理论流派,文化人类学的学科分支及所探讨的基本问题,田野调查等以及文化人类学在中国的发展。
三、教学目标与要求本课程是社会学专业的专业主干课程。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在于通过教与学,使学生掌握田野调查的研究方法,文化人类学各个理论流派的主要观点以及文化人类学的学科分支及所探讨的基本问题等,要求学生能够运用田野工作和相关的理论思想来分析特定的文化现象。
四、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第一章导论(3课时)1.教学目的与要求:理解文化人类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地位及研究意义,掌握跨文化比较方法;了解文化人类学的产生与发展历史;理解文化人类学的基本认识论与方法论主题,掌握普同性、文化相对性、适应和整体性的概念。
2.教学重点与难点:文化人类学的产生与发展第一节学科概述:什么是文化人类学,文化人类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意义,跨文化比较研究法;(1课时)第二节文化人类学的产生与发展;(1课时)第三节认识论与方法论主题:普同型,文化相对性,适应,整体性。
(1课时)第二章文化人类学的理论发展过程(3课时)1.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古典进化论、船舶学派、历史特殊论学派、新进化论、法国社会学派、功能主义学派、结构主义学派、象征人类学以及解释人类学各个学派的基本观点及其代表人物的理论思想,理解各个理论流派的联系与区别,掌握摩尔根、泰勒、博尔斯、迪尔凯姆、马林诺夫斯基、布朗、列维-斯特劳斯的观点。
2.教学重点与难点:整体分析理论第一节历史建构理论:古典进化论(摩尔根、泰勒的理论观点),传播学派(英国学派、德国-奥地利学派、美国学派),历史特殊论学派(博尔斯的理论观点、本尼迪克特的文化模式论以及米德的文化决定人格论),新进化论(莱斯利·怀特的文化马克思主义和朱利安·斯图尔德的文化生态学);(1课时)第二节整体分析理论:法国社会学派(迪尔凯姆的社会整体论、马塞尔·莫斯、列维-不留尔、赫尔茨的整体观),功能主义学派(马林诺夫斯基的功能主义观点以及拉德克利夫、布朗德结构功能主义),结构主义人类学(列维-斯特劳斯的结构主义理论);(1课时)第三节意义探求理论:象征人类学和解释人类学的基本观点、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
文化人类学理论学派——文化研究的历史导论一、文化人类学的定义文化人类学是研究人与文化的科学,或者也可以讲是从文化这个角度研究人的科学。
美国学者W·H·霍尔姆斯于1901年首次提出文化人类学这个术语,其英文是Culture Anthropology。
提出这一术语的目的就是与从生物特性角度研究人的体质人类学相区别。
《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将其定义为“文化人类学关心的是作为社会存在的人及其习得的行为方式,而不是遗传传递的行为方式。
”二、人类学的起源“人类学”这一术语首次出现可以追溯到亚里士多德(西方学术界往往把亚里士多德作为“人类学”这个词的创立者),其希腊词源是Anthropos(人)+Logic(研究),即人的研究之意。
但是,亚里士多德当时并未将其作为人的研究的概念。
按照英国人类学家A•C•哈登的看法,真正与人的生物特性研究有关的是1501年,当时德国学者M·亨特在其著作《人是万物之灵》中使用了这个词。
1655年,在一本未署名的著作《抽象人类学》中,才出现该词的英文形式,该书还对人的研究首次作了科学的区分:“人类学或人类本性史,迄今为止一般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为心理学,即关于理性灵魂的本性的讨论;第二类为解剖学,即通过解剖揭示人体的结构或者构造。
”大体上讲,第一类为后来的文化人类学研究,第二类为后来的体质人类学研究。
三、文化人类学多种名称的由来(民族学、文化人类学与社会人类学)“民族学”这一术语常常被看作是“人类学”的同义词,它最早出现在1607年。
但是作为一个学科的名称来使用,则是1830年法国著名科学家让·雅克·昂佩勒,他将民族学作为人文科学的一门学科。
1839年,法国博物学家爱德华将这个词用作巴黎民族学会的称号,该学会是世界上最早成立的民族学会,其当时的主要任务是研究欧洲历史上各个民族的起源与关系。
到19世纪中期以后,民族学进一步明确了自己的研究范围,即“只对人类文化和作为社会动物的人类进行比较研究。
文化人类学复习资料第一章人类学与文化人类学名词解释:民族中心主义,文化相对主义,文化整体观民族中心主义:也叫“我族中心主义”,是以自己文化为标准来衡量和评价其他文化,认为只有自己的文化是自然的、正常的和优秀的,自己的文化高于其他一切文化的思想。
---------- 文化沙文主义---------种族主义文化相对主义:主张每一种文化都有其独创性和充分的价值,而且一切文化的价值都是相对的、平等的,但这种“平等”并不意味着放弃批评而全盘赞同或接受某一人群的所思所为,而是将文化行为放入其具体的历史、环境和社会中加以评估和对待。
--------是非不分的虚无主义文化整体观:首先指的是人类学家们在研究一种人类行为时,必须研究与该行为有关的其他方面的行为,即多角度、多方位地研究人类经验的众多方面。
其次,文化人类学家在比较各民族文化时,注意的是不同民族的生活方式如何形成的,又是如何传递给下一代的。
再就是文化人类学所研究的人无论从地域还是从时间的角度看,都比其他学科广阔。
简答:1.简述文化人类学的学科观文化整体观;文化相对观;文化普同观;文化适应观;文化整合观2.简述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方法(1).田野调查法,也称为田野工作,是一种对一个社会及其生活方式亲身从事的长期性的调查和体会工作。
是文化人类学家了解人类行为和收集文化资料最常采用的基本方法。
(2).背景分析法,也称社区关系研究法,人类学家在解释某一独特群体的行为时,往往会把该行为与更广阔的背景联系起来进行研究。
也就是用背景构架来解释这些文化现象的来龙去脉。
(3).跨文化比较法,也称为交叉文化研究法、泛文化研究法等,指的是从世界各地不同的民族志报告中抽样,把抽样的资料作统计分析,藉以说明或验证假说,探究人类行为的共同性及文化的差异性,并从中发现某种规律或通则。
(4).主位与客位研究法,主位研究法也称为自观研究法,即站在局内人的立场对待所研究的文化;客位研究法也称为他观研究法,即站在局外人的立场对待所研究的文化。
宗教学的基本概念简介宗教学是一门研究宗教现象和宗教体验的学科,以科学的方法探索人类与宗教之间的关系和各种宗教的本质、起源、发展和影响。
它涉及到宗教信仰、宗教仪式、宗教教义、宗教组织等方面的内容,对于理解人类文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宗教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众多哲学家、学者都对宗教现象进行了研究和思考。
但是,正式的宗教学学科在18世纪才开始形成,并且是一个跨学科的学科。
它吸纳了哲学、人类学、历史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的研究方法和观点,从而形成了独特的研究宗教的视角和方法。
在宗教学中,有一些基本的概念。
首先是宗教的定义。
宗教是人类信仰和崇拜某种超越性力量的一种社会现象。
它通常具有一系列的信仰体系、仪式和教义等组成部分,并且在人类生活和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宗教学还涉及到宗教的起源和发展。
关于宗教起源和发展的理论有很多种,例如宗教的天启理论、心理学解释、社会学解释等。
宗教学试图通过精神、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研究,探究宗教是如何在人类进化和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产生和演化的。
宗教学还探讨了宗教信仰和体验。
人们信仰宗教是因为对神秘、超越的力量的追求。
宗教体验是人们通过宗教活动和仪式来追求个人和集体的宗教体验,并且通过这种体验获得信仰的动力和力量。
此外,宗教学对于宗教组织和宗教的社会影响也十分关注。
宗教组织是宗教中最基本的组成部分,它们通过相关的制度和组织结构来维护和传播宗教的信仰和价值观。
宗教对社会的影响涉及到道德、伦理、价值观等方面,它对于个体和社会的行为准则和规范具有重要的影响力。
宗教学的研究方法多样,常见的方法包括文献研究、田野调查、历史比较、跨文化比较等。
通过这些方法,研究者可以全面地了解各种宗教信仰和实践的内涵和外延,探究宗教现象背后的深层次运作和社会影响。
总结来说,宗教学是一门研究宗教现象和宗教体验的学科,它通过科学的方法探究宗教的定义、起源、发展和社会影响等方面的问题。
它涵盖了宗教信仰、宗教仪式、宗教教义、宗教组织等多个方面的内容,对于理解人类文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符咒罡诀:宗教人类学的解释∗李黎鹤摘要:符咒罡诀是人类最古老的文化现象之一㊂它的起源甚早,与人类原始社会广泛流行的巫术紧密相连㊂就道教的法术而言,五花八门,非常庞杂,但皆以符咒罡诀为要㊂符咒罡诀的运用非常广泛,并独具特色,因为它是建筑在道与元气的理论之上的㊂因此,借助宗教人类学的理论方法,对符咒罡诀进行研究,是打开道教法术与科仪内秘的一把钥匙㊂关键词:符咒罡诀;宗教人类学;法术科仪;元气理论作者简介:李黎鹤,四川传媒学院讲师(四川成都610599)㊂道教符法是指道教的神符㊁灵图,念咒㊁掐诀㊁步罡㊁雷法等法术㊂在道教科仪斋醮㊁炼养修持中,随时随地都可见到符法的应用㊂可以说,无符无法不成道,符法是道教宏道济世的主要手段㊂‘灵宝无量度人上经大法“卷三六说: 夫大法旨要有三局,一则∗本文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冷门 绝学 和国别史研究专项 道教符法的历史研究 (19VJX134)的研究成果㊂行咒,二则行符,三则行法㊂咒者上天之密语也,群真万灵随咒呼召,随气下降㊂符者,上天之合契也,群真随符摄召下降㊂法者,主其司局仙曹,自有群真百灵,各效其职,必假符咒,呼之而来,遣之而去,是曰三局㊂ ①道教符法与道教的科仪斋醮㊁内修外养及其所有的宗教活动,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㊂道教正是在运用道法济世度人的行为中,彰显其文化的魅力与社会的价值㊂然而,学界长期忽略对其的研究,成果甚少㊂对此状况,2017年的一次道教学术会议上,华东师范大学熊铁基先生呼吁重视对道教符法的研究,否则真要成为 绝学 ㊂一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符法一类的巫术起源甚早㊂在世界范围内,符法类器物是人类史前文化的一个重要类别㊂1906年,考古学家在前南斯拉夫的温卡发掘了350座史前墓葬,在陪葬品中最丰富的就是用各种材料制成的符咒物,如雕成人面形状的耳环,饰有人头和蛇的青铜扣针,其数量之多,品种之全,是人类考古史中罕见的㊂在离俄罗斯莫斯科东北150公里的松基尔遗址中,和两个被仔细安放的男孩尸体一道发现了8000余件穿有孔的猛犸牙珠子㊁北极狐犬齿㊁各种环状装饰物和手镯,此外在一具男尸和女尸旁发现了数量较少的珠子和手镯以及红赭石(距今2万 2.5万年)㊂②更重要也是为数最多的图像文献,是洞穴绘画和器物上的装饰图案,这些在世界各地出土的旧石器时代的宗教崇拜物,遍布西欧㊁中欧㊁美洲以及东南亚㊁东亚地区,说明史前时代存在着某种类型的巫教(萨满教)㊂崇拜物题材与形式各具民族特色,显示了不同的文化背景㊂这类符咒饰物,在中国也有许多发现㊂1972年在陕西临潼姜㊃17㊃符咒罡诀:宗教人类学的解释①②‘道藏“,文物出版社㊁上海书店㊁天津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3册,第807页㊂[澳]特朗普(G.Trumpf):‘宗教起源探索“,孙善玲㊁朱代强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41页㊂寨的史前遗址一少女墓中,出土了一对玉耳坠,坠上的骨珠竟多达872颗,显然这是具有神圣意义的符咒物㊂①在辽宁的红山文化遗址㊁广东的石陕文化遗址㊁江浙的良渚文化遗址㊁中原的龙山文化遗址,均出土了大量的玉龙㊁玉猪㊁玉虎㊁玉龟㊁玉鱼㊁玉鸟㊁玉蝉㊁玉佩㊁玉璧㊁玉箍㊁玉琮等,这些造型精美的玉器,或用于护身辟邪,或用于沟通天神,其功用与后世道教符完全一样,它们应是符的初始形态㊂按照西汉司马迁的历史观,中国文明的曙光肇始于轩辕时代㊂直承黄㊁老之学的道教,对于这位中华文明的始祖倍加推崇㊂道书说黄帝一边平乱治国,一边炼丹修道,至功德圆满,鼎湖飞升,成为神仙的共祖㊂这样一来,道教的各种法术便与黄帝有了直接的联系㊂图1 元阳火云赫赤内景(出自‘无上三天玉堂正宗高奔内景玉书“②)㊃27㊃东方哲学与文化.第五辑①②‘1972年春临潼姜寨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73年第3期㊂‘道藏“,第4册,第124页㊂。
人类学中的人类文化多样性人类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的学科,它关注人类的生活方式、社会组织、语言、艺术、宗教等各个方面。
在人类学的研究中,人类文化多样性是一个重要的主题。
人类文化多样性指的是不同人群、不同社会、不同地区之间存在着丰富多样的文化形式和传统习俗。
首先,人类文化多样性体现在不同的民族和族群之间。
世界上有上千个民族和族群,每个民族和族群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特征。
比如,中国的汉族、藏族、维吾尔族等民族,它们之间的语言、宗教、节日、饮食习惯等都有着明显的差异。
同样,在非洲大陆,有着丰富多样的部落文化,每个部落都有自己的传统习俗和宗教信仰。
这些不同的民族和族群共同构成了丰富多彩的人类文化多样性。
其次,人类文化多样性还体现在不同地区之间。
不同地区的人们生活在不同的自然环境中,因此他们的文化也会有所不同。
比如,生活在沙漠地区的人们往往有着独特的生活方式和生存技巧,他们依靠沙漠中的植物和动物来维持生活。
而生活在海岛地区的人们则与海洋紧密相连,他们的文化中常常包含着对海洋的崇拜和依赖。
不同地区的文化差异反映了人类在不同环境中的适应和创造能力,也展示了人类文化的多样性。
此外,人类文化多样性还体现在不同社会群体之间。
社会群体可以是一个职业群体、一个兴趣群体、一个宗教群体等等。
不同的社会群体有着不同的价值观、行为规范和生活方式。
比如,医生、教师、农民等职业群体,他们的工作内容和生活方式都有着明显的差异。
同样,不同的宗教群体也有着不同的信仰和仪式。
这些社会群体的存在和发展,丰富了人类社会的多样性,也为人类文化的多样性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人类文化多样性的存在不仅丰富了人类社会,也对人类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首先,人类文化多样性促进了文化交流和互动。
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可以促进人们的相互理解和认同,减少误解和冲突。
这种交流和互动还可以促进文化的创新和发展,为人类社会带来新的思想和观念。
其次,人类文化多样性也为人类提供了多样的选择和发展空间。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第35卷第2期 J OURNAL O F Q I NGHA I NAT I ONAL IT I ES I NST ITUTEVOL.35 NO.22009年4月(soci a l sci ences)Apr .2009收稿日期:2008-11-17作者简介:鄂崇荣(1975-),男,土族,青海民和人,青海社会科学院民族宗教研究所副研究员。
研究方向:宗教人类学、法律人类学和旅游人类学。
土族法拉 发神 的宗教人类学解读鄂崇荣(青海社会科学院,青海西宁810000)摘 要:本文在参阅国内外一些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运用宗教人类学理论对土族民间信仰中法拉 发神 民俗现象进行了解读,并与土族 拉哇 、 什典增 和南方的 扶箕 活动进行了比较。
关键词:土族;法拉;发神;萨满中图分类号:B93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5447(2009)02-0015-05法拉是土族民间信仰活动中的神职人员,平时不脱离农业生产活动,与常人无异。
据!民和县志∀记载: 法拉 被视为当地 方神 的替身。
他们平时居家务农,接受人们约请后或至神庙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或到人家中 捉鬼念咒 、 驱灾祛病 。
其降神活动称之为 发神 : 先由信徒焚香央告,继之法拉作神佛附身状,晃首打呵欠,忽脱衣赤裸上体,连翻跟头数个,两肋穿插铁制#铁签∃一枚(粗长如拨火棍),时而用钢鞭(长约80厘米,由铁把、铁扣、铁棒构成)自捶肩背,时而说些与#发神∃有关的话语。
如果是二月二在神庙中发神,法拉还要用月牙形有刃铁器竖置额头并击出血来,名叫#开光∃或#开龙眼∃ 。
[1]通常情况下,当 法拉 并非出于自己情愿,而是被某个方神挑选。
土族民间信仰中法拉发神这一神秘事象,作为一种认识世界的思维方式在土族乡土社会中有着深厚的积淀,同时也反映到了一些仪式和传说当中。
一、法拉 神附体 的表象描述及个案调查在土族某些民间信仰活动或仪式中,法拉经过一定的程序后成为人神中介者和神的代言人。
一、结合宗教学研究中关于宗教本质的观点分析宗教的定义近代西方宗教学领域有四种关于宗教本质的观点,而每一种都对宗教的含义进行定义。
1、侧重以崇拜对象为中心来规定宗教的本质,主要是宗教历史学和宗教人类学的观点。
宗教人类学和宗教历史学着重研究人类历史上的宗教的形成和演进,把宗教理解成各种传统宗教所注重的以神道为中心的信仰系统。
如麦克斯·缪勒对宗教的定义:所谓宗教就是对某种无限存在物的信仰。
詹姆士·弗雷泽尔对宗教本质的观点,宗教是对超自然和超人间的权威力量讨好和祈求和解的一种手段。
“我所理解的宗教,乃是对于那些高于人的神力的抚慰,这些力量被认为能对自然和人类的生活加以指导和控制。
”2、从宗教的社会功能的角度来规定宗教的本质,主要是宗教社会学的观点。
(1)法国社会学家杜尔克姆:把宗教规定为一种与神圣事物相关联的信仰和行为的统一体系,另一方面又认为,宗教的基础是社会的需要。
(2)美国宗教学家密尔顿·英格把宗教规定为“一套信念和修为的体系,一群人凭借这些信念和修为来解决人生的终极问题。
(3)斯特伦认为:“宗教是实现根本转变的一种手段……,所谓根本转变是指人们从深陷于一般存在的困扰( 罪过、无知等) 中,彻底转变为能够在最深刻的层次上,妥善地处理这些困扰的生活境界。
3、把信仰主体的个人体验作为宗教的本质,主要是宗教心理学的观点。
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和宗教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他给宗教下了这样的一个定义,宗教就是“各个人在他孤单时候,由于觉得他与任何他认为神圣的对象保持关系所发生的感情、行为和经验”。
4、马克思主义宗教观,认为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力量的形式。
二、试述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对研究宗教本质和功能的指导意义(一)马克思对宗教观本质论述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理论基础是唯物史观关于“物质决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即把宗教作为一种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是社会经济基础、社会生活的反映。
陀思妥耶夫斯基与俄罗斯宗教人类学王志耕(南开大学文学院天津,300071)摘 要:陀思妥耶夫斯基继承了俄罗斯文化中既有的宗教人类学观念,将解读人的奥秘视为自己的使命,又以艺术探索的形态建立起自己的人类学体系,其中包括:肯定人的神性,通过对“自由”概念的解读说明人的形而上存在状态,并试图提出一个最终解决现世之恶的拯救方案。
尽管这一思想因其宗教绝对性而无法具备实际意义,但它却丰富了俄罗斯思想和整个人类的精神宝库。
关键词:陀思妥耶夫斯基;宗教人类学;神性;自由中图分类号: H106.99 文献标识码:A陀思妥耶夫斯基在18岁的时候就说:“人是一个秘密。
应当猜透它,即使你穷毕生之力去猜解它,也不要说虚度了光阴;我正在研究这个秘密,因为我想做一个人。
”(Ф.М.Достоевский 1985:63)从此之后,他真的以自己毕生的文学实践去探索人的奥秘,在这一过程中,他继承了俄罗斯既有的宗教人类学资源,并以自己的创作丰富与助成俄罗斯现代正教人类学观念的确立。
如正教思想家别尔加耶夫所说:“陀思妥耶夫斯基首先是一个伟大的人类学家,一个研究人性及其隐秘的专家。
他的全部创作都是人类学的尝试和体验。
陀思妥耶夫斯基不是一个现实主义艺术家,而是一个实验者和人性的经验形而上学的创造者。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全部艺术都在于人类学探索与发现的方法。
”(Н.А.Бердяев 1994:152)一应该说,在俄国的文化传统中并没有形成自己完整的人类学观念,基督教义中对统一性(единство)的强调往往将个体的人消解于无形。
但是,如森科夫斯基所说:“如果一定要给俄罗斯哲学做出某些总体定性(就其自身而言将无法做得准确周延),我首先会推举出俄罗斯哲学探索中的人类中心主义(антропоцентризм)。
俄罗斯哲学不是上帝中心主义(теоцентризм)的(尽管其代表人物中有很大一部分具有浓重的宗教品性),也不是宇宙中心主义(космоцентризм)的(尽管自然哲学问题很早就引起了俄国哲学家的兴趣),俄罗斯哲学占主导地位的命题是关于人的,关于人的命运与历程,关于历史的意义与目的。
中国人类学著作中国人类学是研究中国人的社会和文化行为的学科,从不同角度和层面探索中国人的习俗、信仰、价值观等方面的特点与变化。
本文将简要介绍一些中国人类学著作,为读者提供一个了解中国人类学研究的参考。
1.《中国民俗与人类学》该著作由中国著名民俗学家李学勤编写,重点研究中国民俗与人类学之间的关系。
李学勤探讨了中国人的传统生活方式、节日庆典、家庭和婚姻制度等方面的内容,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中国人的文化背景以及社会变迁对传统民俗的影响。
2.《中国社会经济人类学》该著作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人类学研究所编写,涵盖了中国社会经济领域的人类学研究。
该书分析了中国人的生产模式、农耕文化、城市化进程、社会阶层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社会经济人类学的视角,读者可以了解中国人的经济行为、社会关系和社会变革对个体与社会的影响。
3.《中国农耕文化人类学》该著作由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李志刚主编,是一部系统研究中国农耕文化的人类学专著。
李志刚通过比较研究、考古学与人类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深入剖析了中国农耕文化的起源、发展和演变。
该书对于了解中国农耕文化的历史渊源、传统价值观以及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4.《中国宗教人类学》该著作由中国人民大学宗教学研究中心编写,主要研究中国宗教与人类学之间的关联。
作者通过对中国主要宗教信仰的考察,如佛教、道教、基督教等,分析了宗教与中国社会、文化及个体身份认同之间的相互影响。
读者通过阅读该书,可以深入了解中国人的宗教观念、仪式习俗以及宗教信仰在中国社会中的地位与作用。
5.《中国式社会工作人类学》该著作由中国社会工作学会编写,围绕中国社会工作实践与人类学的交叉领域展开研究。
该书探讨了中国社会工作领域中的文化、价值观以及社会关系等因素对个体和群体的影响。
通过人类学的视角,读者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社会工作的特点和所面临的挑战,为提高社会工作实践的有效性提供参考。
以上是一些中国人类学著作的简要介绍。
这些著作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深入研究了中国人的社会和文化问题,有助于读者更加全面地了解中国人的社会行为和文化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