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理解和把握党的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和思想渊源
- 格式:doc
- 大小:28.00 KB
- 文档页数:3
群众路线剖析材料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的一项重要思想和原则。
这一思想旨在领导人民群众,倾听他们的意见和需求,尊重他们的创造力和智慧,与他们密切合作,在实现共产主义的过程中团结和引导群众,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和执政为民原则,实现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对群众路线进行剖析。
一、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和中国实践的特殊性。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是历史的主体,历史的方向是由人民群众创造的。
中国实践则是群众路线产生的历史条件。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时起,就认识到中国社会的基本特点就是人口众多、经济落后、文化薄弱。
这些特点决定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任务不是在狭小的政治家族中寻找领导者,而是要依靠人民群众来进行社会革命和建设事业。
这个历史条件,决定了群众路线在中国共产党历史进程中的特殊意义。
二、群众路线的实践基础群众路线的实践基础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在中国革命的不同时期,中国共产党不断总结发展经验,多次强调群众路线,并在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的成功经验。
例如,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坚持群众路线,与广大农民联合起来,开展游击战争,领导农民建立了一些具有一定规模的农村革命根据地。
在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了社会主义建设,在这个过程中也坚持了群众路线,做到了最广泛的人民民主和最大限度的广泛民主。
三、群众路线的实践意义群众路线的实践意义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中国特殊发展道路的实践密切相关的。
中国近年来发生了快速的社会经济发展和全面改革的历史变革,对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出了许多挑战。
群众路线的实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手段。
通过坚持群众路线,中国既能够更好地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军事强国和人民的幸福生活,也能够在世界舞台上发挥更加重要的政治和经济地位。
群众路线是中国面向未来的发展基石,促使中国在世界发展格局中树立起更高的地位和更广的影响力。
正确理解把握党的群众路线作者:罗一民来源:《群众》2013年第09期群众路线的含义,概括地讲,就是党章中所说的“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成群众的自觉行动。
”这是对群众路线简要而集中的表述,全面而准确。
一、贯彻群众路线,必须以党的思想路线为基础“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讲的是党的基本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是党的根本工作路线。
工作是受人的思想、人的认识所支配的,党的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来自于党的思想路线。
因此,我们讲群众路线,必须建立在党的思想路线的基础上。
如此,我们才能真正理解和认识党的群众路线。
党的思想路线,有两种表述,都和党的群众路线高度吻合与对应。
一种表述,是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中充分阐明的一个观点,就是“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
我们党把实践中、群众中形成的正确的经验、意见、诉求提炼出来,集中起来,转化为党的方针政策,用以指导实践、指导群众,推进党的事业。
在指导推进的过程当中,又不断把实践中、群众中好的东西变为我们党的主张,如此循环往复,推进党的事业不断取得进展。
群众路线正是基于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思想路线,要求我们不断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最后服务于群众的利益和需要。
可以说,群众的观点某种意义上也是实践的观点。
只有理解把握党的“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思想路线,才能真正理解把握好群众路线。
党的思想路线的另一种表述,就是实事求是、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必然要求我们在工作当中遵循事物客观规律去做好工作。
如果不实事求是,脱离实际,不仅是违背了群众的利益,更是违背了党的思想路线的要求。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作为工作路线的群众路线,建立在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基础上,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
同时要看到,实事求是和解放思想,两者有机融为一体。
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题中之义和必然要求。
客观事物在不断地发展变化,如果跟不上这种发展变化,那就不是实事求是,实际上也是不解放思想。
述党的群众路线的哲学基础和它的现实意义-----用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看历史唯物主义是理论历史学、理论科学。
它通过对社会历史的高度抽象和概括,从理论的高度,而不是从经验的角度直接把握社会历史的本质。
它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历史学,而群众路线正是历史唯物主义的生动体现。
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路线,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由我们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所决定的。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一个显著标志。
我们党是在与人民群众密切联系、共同战斗中诞生、发展、壮大、成熟起来的。
党离不开人民,人民也离不开党,是我们的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也是我们党始终保持生机与活力的重要源泉。
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
我们党始终把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不断地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
我们党领导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从根本上解放了被束缚的生产力。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又通过三大改造,改变生产关系,继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十五大的伟大创举,把社会主义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使社会生产力得到进一步的解放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真正掌握和实践了群众观点、群众路线,也就能真正掌握和实践历史唯物主义和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也就从根本上懂得了政治。
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最大危险就是脱离群众。
党的各级领导干部要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老老实实地向人民群众学习,真心诚意为人民服务,不要犯脱离群众的错误。
人民群众是党的力量和智慧的源泉。
只有坚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相信人民,我们才能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取得事业的胜利。
“三个代表”的思想,即代表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都充分体现着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发展观点,反映了社会发展的规律。
深刻认识党的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共产党人是历史唯物主义者,党的群众路线集中体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
我们进行的一切工作,既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时又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也就是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党员领导干部要把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最高价值取向,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大力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充分发挥其潜能,使其全面发展的条件更加优越、全面发展的能力不断提高。
】党的群众路线集中体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是在实践中对唯物史观的运用和发展。
党员领导干部只有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唯物史观与党的群众路线的关系,了解和掌握群众路线的理论依据,才能从思想深处认同人民创造历史的真理,把群众看成是真正的英雄,从而更加自觉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做到在思想上尊重群众,在感情上贴近群众,在工作上依靠群众。
一、唯物史观科学地解决了谁创造历史的问题唯物史观认为,历史的主体是人民群众。
作为历史活动的主体,人民群众的意志、愿望、要求和实践,反映着社会发展趋向,代表着时代精神,体现着社会发展规律。
任何阶级和政党,要成为进步的社会力量,推动社会前进,就必须反映并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意愿和要求。
党员领导干部要深刻认识到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主体,必须始终维护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民群众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好全社会全民族的智慧和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最广泛最可靠的群众基础和最深厚的力量源泉。
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力决定着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其他社会关系的基本面貌,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
而生产力是由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构成的,是劳动者与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的统一。
正是劳动群众在生产过程中,不断积累生产经验,改进生产工具,才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和进步,并通过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从根本上影响和决定着社会基本矛盾的走势,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最终的推动作用。
深刻理解和把握党的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和思想渊源作者:郭云甫来源:《青海党的生活》 2013年第10期郭云甫当前,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正在全党深入开展。
笔者以为,深入开展好教育实践活动,很有必要深刻理解和把握党的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和思想渊源——马克思主义群众观,这对于更好地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具有重大意义。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指的是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提出的一系列关于马克思主义政党和人民群众关系的系统化的理论观点。
这些观点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基本内容,经过数代革命导师和领袖的总结和发展,至今已经形成了一个较完整的科学内涵。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作为马克思主义根本立场的集中体现,是马克思主义先进性的重要标志,是马克思主义及其政党的核心理念。
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看,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非常重视马克思主义政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重视做好群众工作。
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社会历史领域一直是唯心主义占统治地位,少数英雄人物被看作是历史的主宰,而广大人民群众则被看作是无知的“群氓”。
十月革命前俄国的民粹派就曾把英雄人物比作阿拉伯数字“1”,而把人民群众比作“0”,认为如果没有前面的“1”,后面的“0”再多也没有意义。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完全违背了历史事实。
马克思曾经说过:“人民历来就是作家‘够资格’和‘不够资格’的唯一判断者。
”在这里,马克思讲的作家, 是指一切社会工作者,他充分肯定了人民群众在推动社会向前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恩格斯曾经说:“批判的批判什么都没有创造, 工人才创造一切, 甚至就以他们的精神创造来说,也会使得整个批判感到羞愧。
”在这里,恩格斯充分肯定劳动群众使社会得以存在和进步,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对共产党和人民群众的利益关系曾作出过明确的界定:“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是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
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运动。
”这说明共产主义运动同以往一切运动的根本区别,就是绝大多数人的运动,“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是共产主义运动的本质使然,也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共产党的目的所在。
解读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是党的基本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最佳途径。
标签:群众路线生命线方法民主政治途径一、中国共产党群众路线的内涵任何一个政党都是围绕着公共权力为谁谋利而开展一系列活动的,这一系列活动包括了如何制定活动的目标(总目标、近期目标)、及为实现目标如何进行决策、依靠什么力量执行决策等。
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作为自己行动指南的政党,从《共产党宣言》到《科学发展观》都向世人昭示:中国共产党始终是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代表,共产党人所奋斗的一切都是为人民谋利益,实现人民当家作主。
中国共产党的这一性质决定了我们党在工作中实行“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的群众路线。
一切为了群众,这是说我们党工作的目标就是为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实现广大人民群众当家作主,具体来说就是党工作的阶段目标和长远目标要充分反映广大人民群众的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要求,及其为实现目标的路径和方法也要广大人民群众认可;一切依靠群众,这是说我们党所从事的事业是广大人民群众自己的事业,党只是实现这一事业的领路人,奋斗目标的实现要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动力。
”;从群众中来,这是说为了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我们党奋斗目标的提出以及为实现目标所作出的决策和方法要是广泛民意和民智的高度反映;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这是说要将高度反映我们党一切为了群众,从群众中来的工作目标以及为实现目标所作出的决策和方法向广大人民群众宣传,引导广大人民群众,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从而一步一步的实现“中国梦”。
可见,群众路线的核心是如何决策才能引导群众走上积极主动的实现自我利益、自我当家作主的道路。
党的群众路线既反映了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也反映了党的领导干部与一般党员的关系。
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
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重要论述是党的群众路线的理论来源。
也就是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者,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主要体现在:
第一,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第二、人民群众又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第三、人民群众还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是党的群众路线的灵魂和精神实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
回顾党的历史,不难发现,无论我们党在各个历史时期的路线、方针、政策有怎样的变化,但为人民服务始终像一条红线,贯穿和体现在党的群众路线中。
因为人民群众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
所以,我们党没有超乎人民群众之上的权利,没有向人民群众实行恩赐、包
办、强迫命令的权利,更没有在人民面前称王称霸的权利。
只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老老实实做人民儿子的权利。
党的群众路线的哲学理论根源分析党的群众路线的哲学理论根源分析摘要:党的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工作路线和工作方法,本文就党的群众路线的哲学理论根源进行分析。
关键词:党的群众路线;哲学理论根源;分析党的群众路线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我们的认识应该反映客观世界的运动,为了正确的反映客观世界,我们应该按照客观世界的运动规律去认识世界。
我们要把方法论、认识论、世界观统一起来,即把认识规律、思维规律、存在规律统一起来。
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和认识论的统一,它是我国党的群众路线哲学理论根源。
在实践活动中把马克思主义和群众路线结合起来,在实践中认识,用理论作为实践的主导,从而达到高度的统一。
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的大会上曾经说过,我们的革命和建设取得的成就来自于人民、根植于人民、服务于人民。
它从根本上保证了我党一定会取得胜利,我党的最大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而脱离群众是我党执政后的一大失误。
所以我们必须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
这是我们长时间以来经济建设的经验积累,是经济建设中的宝贵财富,是我党的优良传统,是我们各项工作取得胜利的法宝,它的理论根源是马克思主义。
一、党的群众路线的理论根源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党的.工作方法和领导方法的党的群众路线,它的产生不断的推动党的事业从胜利走向胜利。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党的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认识论、方法论和世界观的统一,是人类历史发展的思想结晶,是科学性和革命l生的具体统一,也是非常完备的唯物主义理论。
认识论也可以是世界观,是对这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所以认识论和方法论是统一的。
人们认识客观事物是根据客观事物的一般状态,而对事物的认识又必须服从于客观规律,才能正确反映客观规律,所以认识规律与客观世界的运动规律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深刻理解和把握党的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和思想渊源
2014年01月20日14:40 来源:青海日报
当前,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正在全党深入开展。
笔者以为,深入开展好教育实践活动,很有必要深刻理解和把握党的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和思想渊源———马克思主义群众观,这对于更好地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具有重大意义。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指的是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提出的一系列关于马克思主义政党和人民群众关系的系统化的理论观点。
这些观点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基本内容,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是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基石,是马克思主义先进性的重要标志,是马克思主义及其政党的核心理念。
其内涵丰富,博大精深,综合概括起来,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充分肯定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社会历史领域一直是唯心主义占统治地位,少数英雄人物被看作是历史的主宰,而广大人民群众则被看作是无知的“群氓”。
十月革命前俄国的民粹派就曾把英雄人物比作阿拉伯数字“1”,而把人民群众比作“0”,认为如果没有前面的“1”,后面的“0”再多也没有意义。
显然,这种观点完全违背了历史事实,是极其错误的。
马克思、恩格斯在《神圣家族》中明确指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
”在这里,马克思、恩格斯强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列宁曾说:“随着人们历史创造活动的扩大和深入,作为自觉的历史活动家的人民群众在数量上也必定增多起来。
”在这里,列宁充分肯定人民创造历史,要求重视发挥人民群众的伟大作用。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依据马克思主义上述重大群众观点,创造性地提出了党的群众路线,成为我们党战胜敌人的重要“法宝”之一。
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新时期,我们党反复强调“人民是真正的英雄”。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的讲话再
次强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
人民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
”这些重要论断,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又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
第二,充分肯定人民群众是价值判断和价值实现的主体,人民群众的需要及其满足程度是价值评判的依据和标准。
马克思曾经说:“人民历来就是作家‘够资格’和‘不够资格’的惟一判断者。
”在这里,马克思充分肯定了人民群众在推动社会向前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
恩格斯曾经说:“批判的批判什么都没有创造, 工人才创造一切,甚至就以他们的精神创造来说,也会使得整个批判感到羞愧。
”在这里,恩格斯充分肯定劳动群众使社会得以存在和进步,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列宁强调,只有相信人民的人,只有投入人民生机勃勃的创造力源泉中去的人,才能领导人民获得胜利。
从我们党的自身建设来看,我们所提出的党的宗旨、理想、信念实践和实现的惟一衡量标准“群众实践”,党组织、党员和党的领导干部的党性、先进性的惟一评判尺度“群众公认”,就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在制度层面和操作层面上的具体运用,是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丰富和发展。
第三,对共产主义运动的性质以及共产党和人民群众的利益关系,曾作出明确的界定。
他们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是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
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运动。
”很显然,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创立无产阶级政党之初,就已经清醒地意识到,需要和利益是人民群众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深层动因和原动力。
正是基于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深刻理解和感悟,我们党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始终把满足和实现人民群众的需要和利益作为自己的职责和使命。
毛泽东把“为人民服务”作为中国共产党的行动宗旨,提出“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
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党更加明确地界定:中国共产党是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代表者和实现者,除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之外,党没有自己的任何私利或者特殊利益。
这些都是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思想一脉相承的,这就为党如何执政以及党员领导干部如何正确处理党群利益关系明确了指导思想和行为边界。
综上所述,我们党从1921年建党至今结合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不同时期伟大、丰富、生动的实践所提出的大量群众观点,理论依据均来源于马克思主义鲜明的群众观点。
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是
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和思想渊源。
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从世界观层面看,掌握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意义重大,尤其在新形势下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清醒地认识到坚持、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极端重要性。
要求我们清醒地认识到,随着改革不断深入和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党必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风险和挑战,必须进一步自觉强化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切实解决“四风”问题,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保持党的先进性、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夯实思想基础,扫清前进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