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节日介绍
- 格式:ppt
- 大小:10.86 MB
- 文档页数:65
中国主要传统节日介绍中国主要传统节日介绍一、除夕:农历十二月大年三十晚上叫除夕.来历:除夕最早源于先秦时期地“逐除”.据记载,古人在新年地前一天,用击鼓地方法来驱除“疫疠之鬼”,来年才会无病无灾.这就是“除夕”节地由来.“除”意思是“交替”;“夕”意思是“夜晚”.故除夕之夜,含有“旧岁到此而除,明日另换新岁”地意思.“除”乃除旧布新之意.“除夕”有“送旧迎新、祛病消灾”地意思.b5E2R。
风俗活动:守岁、放烟花、吃团圆饭.诗句:(唐)范成大《卖痴呆词》:“除夕更阑人不睡,厌禳钝滞迫新岁;小儿呼叫走长街,云有痴呆召人卖.”二、春节:农历正月初一即春节.是农历地一岁之首,俗称“大年”.是我国民间最热闹、最隆重地一个传统节日.来历:古代地春节,是指农历二十四个节气中地“立春”时节,南北朝以后才将春节改在一年岁末,并泛指整个春季,这时大地回春,万象更新,人们便把它作为新地一年地开始.到了辛亥革命后地民国初年,改农历为公历(阳历)后,便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直到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上才正式把正月初一地新年定为“春节”,至今仍有许多人将过春节叫过年.p1Ean。
年:人们常把过春节说成“过年”,而“年”地最初含义与今天根本不同.据说,在很古地时候,世界上有一种最凶恶地野兽叫“年”.它一出来,见人吃人,见畜伤畜,人们生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天神为了惩罚“年”,把它锁进深山,只许它一年出山一次.人们发现“年”有“三怕”——怕红颜色、怕响声、怕火光.于是,有一年腊月三十晚,大伙在门口贴上红纸,不断地敲锣打鼓、放鞭炮,晚上屋子里彻夜点上灯,“年”来了一看,家家灯光通明;一听,处处放炮声,吓得它不敢进村.白天它又偷偷下山来,见还是户户门上红,遍地咚咚响,吓得它胆颤心惊,调头又跑回去了.从此后,“年”一直没敢再来,据说饿死在深山老林里了.后来,人们才把防“年”、“驱年”,变成安安稳稳地过年了.DXDiT。
风俗活动:贴春联、放爆竹、敲锣鼓、吃饺子、拜年.诗句:王安石《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三、元宵节:阴历正月十五日,又称“上元节”,是我国一个重要地传统节日.来历:我国古代历法和月相有密切地关系,每月十五,人们迎来一年之中第一个月满之夜,这一天被看作是吉日.早在汉代,正月十五已用作祭祀天帝、祈求福佑地日子.后来古人把正月十五称“上元”,七月十五称“中元”,十月十五称“下元”.在南北朝早期,三元已是要举行大典地日子,三元中,上元最受重视.到后来,中元、下元地庆典逐渐废除,而上元经久不衰.“上元”夜称“元夜”、“元夕”或“元宵”,元宵这一名称一直沿用至今.因有张灯、看灯习俗,民间又称“灯节”.RTCrp。
中国的传统节日及习俗【春节】时间:农历正月初一习俗:熬年守岁【元宵节】时间:农历正月十五习俗:看灯、吃元宵、踩高跷、猜灯谜【寒食节】时间:清明节前一天习俗:起火烧饭、吃冷食。
【清明节】时间:农历三月初八(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清明”那一天,公历4月5日左右)习俗:扫墓、踏青。
【端午节】时间:农历五月初五习俗:吃粽子、赛龙舟。
【七夕节】时间:农历七月初七习俗:穿针乞巧。
【重阳节】时间:九月初九习俗:登高、插茱萸。
【中秋节】时间:农历八月十五习俗:赏月。
【腊八节】时间:农历腊月初八习俗:喝腊八粥。
【春节】我国传统习俗中最隆重的节日。
此节乃一岁之首。
古人又称元日、元旦、元正、新春、新正等,而今人称春节,是在采用公历纪元后。
古代“春节”与“春季”为同义词。
春节习俗一方面是庆贺过去的一年,一方面又祈祝新年快乐、五谷丰登、人畜兴旺,多与农事有关。
迎龙舞龙为取悦龙神保佑,风调雨顺;舞狮源于镇慑糟蹋庄稼、残害人畜之怪兽的传说。
随着社会的发展,接神、敬天等活动已逐渐淘汰,燃鞭炮、贴春联、挂年画、耍龙灯、舞狮子、拜年贺喜等习俗至今仍广为流行。
春节,是我国各族人民的传统节日。
100多年前,民间艺人“百本张”曾在他的曲本中这样写道:“正月里家家贺新年,元宵佳节把灯观,月正圆,花盒子处处瞅,炮竹阵阵喧,惹得人大街小巷都游串。
”这是历史上关于岁首春节的生动写照。
相传尧舜时期,我国就有了这个节日。
殷商甲骨文的卜辞中,亦有关于春节的记载,有庆祝岁首春节的风俗。
但当时的历法,是靠“观象授时”,是否准确,尚难确定。
到了公元前104年汉武帝太初元年,我国人民创造了“太初历”,明确规定以农历正月为岁首。
从这时起,农历新年的习俗就流传了2000多年。
直到新中国成立,改用公元以后,这个节日就改为春节。
【元宵】我国民间传统节日。
又称正月半、上元节、灯节。
元宵习俗有赏花灯、包饺子、闹年鼓、迎厕神、猜灯谜等。
宋代始有吃元宵的习俗。
元宵即圆子,用糯米粉做成实心的或带馅的圆子,可带汤吃,也可炒吃、蒸吃。
中国传统节日和节日风俗详细介绍
中国的传统节日有许多,以下是一些较为重要的节日和相关的节日风俗:
1. 春节:中国农历新年,也被称为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
人们会进行团圆饭、贴春联、放鞭炮、拜年等活动,家家户户会进行大扫除来迎接新年的到来。
2. 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也称为元宵节或灯节。
人们会在这一天赏花灯、猜灯谜、吃元宵等。
最具代表性的节目是龙灯和舞狮。
3. 清明节:即祭祖节,是中国传统的扫墓节日。
人们会前往祖先的墓地扫墓、献花、祭拜祖先。
4.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也称为端阳节或龙舟节。
人们会吃粽子、赛龙舟、挂艾叶等,以纪念诗人屈原。
5. 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也称为中秋节或月宫节。
人们会欣赏月亮、吃月饼、赏月灯等,表示团圆与祈福。
6. 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也称为重阳节。
人们会登高、赏菊花、佩插茱萸等,以庆祝节日及祈福。
7. 腊八节:农历十二月初八,也叫腊八节。
人们会吃腊八粥,祈求平安和健康。
以上是一些中国的传统节日和相关的节日风俗的简要介绍,每个节日还有更多具体的细节和传统习俗,因地域和文化差异而有所不同。
中国传统节日简要介绍
春节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通常在农历新年的第一天庆祝。
这是一个全家团聚、享受美食和拜祭祖先的节点。
人们会贴春联、
挂灯笼和燃放烟花爆竹来庆祝春节。
元宵节
元宵节是春节之后的第15天,在农历正月十五庆祝。
人们会
吃汤圆、赏花灯和猜灯谜来庆祝元宵节。
清明节
清明节通常在每年的4月4日或5日,是中国传统的祭祖节日。
人们会去扫墓、祭拜祖先和踏青,同时也是缅怀逝去亲人的日子。
端午节
端午节在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庆祝。
人们会赛龙舟、吃粽子和
挂艾草以驱邪。
这个节日纪念了中国古代诗人屈原,并且有着丰富
的历史文化内涵。
中秋节
中秋节是中国的传统农历八月十五,也被称为月饼节。
人们会
赏月、吃月饼和欢聚一堂。
这个节日象征着团圆和祈福。
重阳节
重阳节是农历九月初九日,是中国传统的敬老节。
人们会登高、赏菊花和饮菊花酒,以示尊重年长者。
除夕
除夕是农历年的最后一天,也是春节的前夜。
人们会团年饭、
守岁和放鞭炮来迎接新年的到来。
其他节日
除了以上几个主要的传统节日,中国还有许多其他节日如寒食节、七夕节、中元节等。
每个节日都有着自己的特色和庆祝方式,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让这些节日成为中国独特的风景线。
这是中国传统节日的简要介绍,这些节日不仅仅是中国人民的重要节庆,也是传承中国文化的重要环节。
中国十大传统节日一、春节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
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
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
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到了民国时期,改用公历,公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把农历的一月一日叫春节。
二、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日,这便是春节过后的第一个中国传统节日--元宵节。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
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
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这天上皓月高悬的夜晚,人们要点起彩灯万盏,以示庆贺。
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合家团聚、同庆佳节,其乐融融。
也是过去姑娘小伙最喜欢的日子之一。
三、清明节清明是中国二十四节气之一,一般在公历4月5日左右。
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
故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
可见这个节气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
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
相传在春秋时期,有“割股啖君”之功的介之推辅佐晋文公重耳回国后,功不言禄,与母隐迹绵山。
晋文公求之不出,抱树而死。
后来晋文公为悼他,禁止国人在之推死日生火煮食,只吃冷食,以后相沿成俗,这一天定为“寒食禁火节”。
寒食节最初确定在寒冷的冬季,后来“随时之宜,唯变所适”,逐渐演变确定在了清明节令期间。
鉴于寒食节活动内容长期在清明节日期间进行,久而久之,寒食节名称渐渐被“清明”所替代。
一般风俗是在清明前一天或两禁火禁烟,吃冷食。
四、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它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
端午也称端五,端阳。
列举中国的传统节日
以下是中国的一些传统节日:
1. 春节:农历新年,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庆祝时间在农历正月初一至初十五。
2. 元宵节:也被称为灯节,农历正月十五,是春节的最后一天,人们会放花灯、猜灯谜以及吃汤圆来庆祝。
3.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是纪念古代诗人屈原的节日,人们会划龙舟、食粽子以及挂菖蒲。
4. 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是庆祝丰收和月亮圆满的节日,人们会团聚家人、赏月、吃月饼。
5. 清明节:农历四月四或五,是祭拜祖先和扫墓的节日,人们会去祭拜坟墓、扫墓、植树、踏青。
6. 重阳节:农历九月九,是一个寄托敬老之情的节日,人们会登高、赏菊花、喝菊花酒。
7. 腊八节:农历腊月初八,人们会吃腊八粥,这是为了纪念佛陀的出生和成道。
8. 小年:农历腊月二十三,人们会进行祭祀活动,准备迎接春节。
9. 儿童节:每年的六月一日,是庆祝儿童的节日,人们会给孩子们买礼物和玩具。
10. 立夏:农历五月初二,标志着夏季开始,人们会赏樱桃、
吃羊肉等。
这些节日都具有丰富的传统文化意义,以及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和食品习俗。
中国传统文化的节日风俗有哪些
一、中华传统节日
1、春节:春节习俗包括置事、过年、拜年、聚会、贴窗花、吃团圆饭等;
2、元宵节:此节活动有灯笼游行、挂花池、猜谜语、赏花灯和赛龙舟等;
3、清明节:这个节日有祭祖、踏青、吃清明菜、挂穗杆等习俗;
4、端午节:端午节的活动有赛龙舟、挂菖蒲、吃粽子,以及要喝雄黄酒等;
5、中秋节:此节有赏月、吃月饼、猜灯谜等;
6、重阳节:重阳节则有采茶、吃重阳糕、踩高跷、登高祈福等习俗;
7、腊八节:腊八节节俗有献粥送佛、煮腊八粥、吃腊八粥,在北方地区还有把欠账烧、喝腊八酒等。
中国16个传统节日和民俗介绍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丰富的国家,拥有许多独特的传统节日和民俗。
下面介绍中国16个重要的传统节日和民俗。
1. 春节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即农历正月初一,又称为“年节”、“大年”等。
中国人过春节的传统习俗包括贴春联、贴窗花、守岁、放鞭炮等。
2. 元宵节元宵节是农历正月十五日,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
中国人过元宵节的传统习俗有吃元宵、赏花灯、猜灯谜等。
3. 清明节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日期在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清明”节气之后的第15天。
清明节是中国人祭祀祖先的重要节日,人们会扫墓、祭祖、放风筝等。
4. 端午节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时间在农历五月初五。
端午节是中国人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节日,中国人过端午节的传统习俗有吃粽子、赛龙舟、挂艾草等。
5. 七夕节七夕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时间在农历七月初七。
七夕节是中国人纪念牛郎织女相会的节日,中国人过七夕节的传统习俗有放烟火、写情书、吃巧果等。
中秋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时间在农历八月十五日。
中秋节是中国人祭月的节日,中国人过中秋节的传统习俗有赏月、吃月饼、猜灯谜等。
7. 重阳节重阳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时间在农历九月初九日。
重阳节是中国人祭祖和登高的节日,中国人过重阳节的传统习俗有登高、赏菊花、吃重阳糕等。
8. 寒食节寒食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时间在清明节前三天,即农历三月初三。
寒食节是中国人祭祖的节日,中国人过寒食节的传统习俗有吃寒食、放风筝等。
9. 除夕除夕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即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
除夕是中国人团圆的日子,中国人过除夕的传统习俗有贴春联、年夜饭、看春晚等。
10. 元旦元旦是国际节日,即每年的1月1日。
元旦是中国人的公共假日之一,中国人过元旦的传统习俗有打烟火、聚餐、送礼等。
11. 情人节情人节是西方节日,即每年的2月14日。
情人节在中国也逐渐受到了欢迎,中国人过情人节的传统习俗有送花、送礼、约会等。
妇女节是国际节日,即每年的3月8日。
1,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七夕节旧时在民间七月七日是一个很热闹的节日,当时对这一天兴趣最大的,还是年轻女子;她们穿新衣,拜双星,并乞巧;宋时杭州的小儿女,七夕之时多效颦"摩侯罗",穿半臂花衣,胸前装饰乞巧时的楸叶、瓜果等图形;靓妆笑语,竞往湖边放蜡制的鸳鸯等一类水鸟,浮于水上;妇人喜于盒内贮小蜘蛛,让蜘蛛在盒内织网,看织网之疏密,谓之"巧"之多少也;穿针乞巧是七夕中小女儿们的节目之一,据说在汉代已经盛行;荆楚岁时记中说:七月七日,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是夕,人家妇女结彩缕穿七孔针;也有把"穿针"转为"丢针"的;形式是在七夕夜晚,盛一碗水,放在星光下;然后把绣花针丢入水里,让它漂浮在水面上,星光辉映下的针影,照在碗底,会生浮动的阴影,变化多端;依其形状,就可以占卜投针姑娘针绣工作是拙是巧;还有一种游戏节目是七位姑娘互相邀约,结伴在七夕之夜的园庭,各以巾帕遮目,然后仰首向天,面对牛郎织女星,根据所看到的景象预卜自己的终身大事;不过遮目怎能看到天象呢这自然不是看双星,而是闭目作幻想了;神话的七夕作为一个"情人节",也应该是有其意义的;2,中华民族传统节日——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正月为元月,古人称夜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节日夜晚,天上明月高悬,地上彩灯万盏人们观灯、猜灯谜、吃元宵合家团聚、其乐融融;元宵节起源于汉朝,据说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汉惠帝刘盈死后,吕后篡权,吕氏宗族把持朝政;周勃、陈平等人在吕后死后,平除吕后势力,拥立刘恒为汉文帝;因为平息诸吕的日子是正月十五日,此后每年正月十五日之夜,汉文帝都微服出宫,与民同乐以示纪念;并把正月十五日定为元宵节;汉武帝时, "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在正月十五;司马迁在"太初历"中就把元宵节列为重大节日;我国民间有元宵节吃元宵的习俗;民间相传,元宵起源于春秋时期的楚昭王;某个正月十五日,楚昭王经过长江,见江面有漂浮物,为一种外白内红的甜美食物;楚昭王请教孔子,孔子说"此浮萍果也,得之主复兴之兆";元宵和春节的年糕,端午节的粽子一样,都是节日食品;吃元宵象征家庭象月圆一样团圆,寄托了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元宵在南方称"汤圆"、"圆子"、"浮圆子"、"水圆",由糯米制成,或实心,或带馅;馅有豆沙、白糖、山楂等等,煮、煎、蒸、炸皆可;元宵节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元宵节燃灯放火,自汉朝时已有此风俗,唐时,对元宵节倍加重视;在元宵节燃灯更成为一种习俗;唐朝大诗人卢照邻曾在十五夜观灯中这样描述元宵节燃灯的盛况"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元宵节燃灯的习俗,经过历朝历代的传承,节日的灯式越来越多,灯的名目内容也越来越多,有镜灯、凤灯、琉璃灯等等;元宵节除燃灯之外,还放烟花助兴;"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后增的一项活动,出现在宋朝;南宋时,首都临安每逢元宵节时制迷,猜谜的人众多;开始时是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元宵节除了庆祝活动外,还有信仰性的活动;那就是"走百病"又称"烤百病""散百病"参与者多为妇女,他们结伴而行或走墙边,或过桥过走郊外,目的是驱病除灾;随着时间的推移,元宵节的活动越来越多,不少地方节庆时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活动;3,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龙节龙抬头民间传说,每逢农历二月初二,是天上主管云雨的龙王抬头的日子;从此以后,雨水会逐渐增多起来;因此,这天就叫"春龙节"; 我国北方广泛的流传着"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的民谚;每当春龙节到来,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在这天早晨家家户户打着灯笼到井边或河边挑水,回到家里便点灯、烧香、上供;旧时,人们把这种仪式叫做"引田龙";这一天,家家户户还要吃面条、炸油糕、爆玉米花,比作为"挑龙头"、"吃龙胆"、"金豆开花,龙王升天,兴云布雨,五谷丰登",以示吉庆;春龙节的来源,在我国北方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神话故事;说,武则天当上皇帝,惹恼了玉皇大帝,传谕四海龙王,三年内不得向人间降雨;不久,司管天河的龙王听着民间人家的哭声,看着饿死人的惨景,担心人间生路断绝,便违抗玉帝的旨意,为人间降了一次雨;玉帝得知,把龙王打下凡间,压在一座大山下受罪,山上立碑:龙王降雨犯天规,当受人间千秋罪;要想重登灵霄阁,除非金豆开花时;人们为了拯救龙王,到处找开花的金豆;到了第二年二月初二,人们正在翻晒玉米种子时,想到这玉米就像金豆,炒一炒开了花,不就是金豆开花吗就家家户户爆玉米花,并在院子里设案焚香,供上开了花的"金豆";龙王抬头一看,知道百姓救它,便大声向玉帝喊到:"金豆开花了,快放我出去";玉帝一看人间家家户户院里金豆花开放,只好传谕,诏龙王回到天庭,继续给人间兴云布雨;从此,民间形成了习惯,每到二月初二这一天,人们就爆玉米花吃;其实,在农历二月以后,"雨水"节气来临,冬季的少雨现象结束,降雨量将逐渐增多起来,这本来就是华北季风气候的特点;4,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清明节清明节起源于春秋战国时代,是中国汉族的传统节日,为中国二十四节气之一,时间约在每年的阳历4月5日前后;清明节后雨水增多,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这一时节万物“吐故纳新”,无论是大自然中的植被,还是与自然共处的人体,都在此时换去冬天的污浊,迎来春天的气息,实现由阴到阳的转化;古有清明前一天为“寒食节”之说,相传起于春秋时期晋文公悼念介子推“割股充饥”一事,后逐渐清明寒食合而为一;唐代扫墓日期一般在寒食节,宋后移到清明;传说中“寒食节”的起源地就在山西中部介休,介休一名的来历即是为纪念介子推“割股充饥”而不图为报,最终在此被大火烧山而亡,绵山也因此又称“介山”;相传大禹治水后,人们就用“清明”之语庆贺水患已除,天下太平;此时春暖花开,万物复苏,天清地明,正是春游踏青的好时节;踏青早在唐代就已开始,历代承袭成为习惯;踏青除了欣赏大自然的湖光山色、春光美景之外,还开展各种文娱活动,增添生活情趣;清明节流行扫墓,其实扫墓乃清明节前一天寒食节的内容,寒食相传起于晋文公悼念介之推一事;唐玄宗开元二十年诏令天下,“寒食上墓”;因寒食与清明相接,后来就逐渐传成清明扫墓了;明清时期,清明扫墓更为盛行;古时扫墓,孩子们还常要放风筝;有的风筝上安有竹笛,经风一吹能发出响声,犹如筝的声音,据说风筝的名字也就是这么来的;清明节还有许多失传的风俗,如古代曾长期流传的戴柳、射柳、打秋千等,据载,辽代风俗最重清明节,上至朝廷下至庶民百姓都以打秋千为乐,仕女云集,踏青之风也极盛;5,中华民族传统节日——天贶节、姑姑节"六月六,请姑姑";过去,每逢农历六月初六,农村的风俗都要请回已出嫁的老少姑娘,好好招待一番再送回去;相传在春秋战国时期,晋国有个宰相叫狐偃;他是保护和跟随文公重耳流亡到列国的功臣,封相后勤理朝政,十分精明能干,晋国上下对他都很敬重;每逢六月初六狐偃过生日的时候,总有无数的人给他拜寿送礼;就这样狐偃慢慢地骄傲起来;时间一长,人们对他不满了;但狐偃权高势重,人们都对他敢怒不敢言;狐偃的女儿亲家是当时的功臣赵衰;他对狐偃的作为很反感,就直言相劝;但狐偃听不进苦口良言,当众责骂亲家;赵衰年老体弱,不久因气而死;他的儿子恨岳父不讲仁义,决心为父报仇;第二年,晋国夏粮遭灾,狐偃出京放粮,临走时说,六月初六一定赶回来过生日;狐偃的女婿得到这个消息,决定六月初六大闹寿筵,杀狐偃,报父仇;狐偃的女婿见到妻子;问她:"像我岳父那样的人,天下的老百姓恨不恨"狐偃的女儿对父亲的作为也很生气,顺口答道:"连你我都恨他,还用说别人"他丈夫就把计划说出来;他妻子听了,脸一红一白,说:"我是你家的人,顾不得娘家了,你看着办吧"从此以后,狐偃的女儿整天心惊肉跳,她恨父亲狂妄自大,对亲家绝情;但转念想起父亲的好,亲生女儿不能见死不救;她最后在六月初五跑回娘家告诉母亲丈夫的计划;母亲大惊,急忙连夜给狐偃送信;狐偃的女婿见妻子逃跑了,知道机密败露,闷在家里等狐偃来收拾自己;六月初六一早,狐偃亲自来到亲家府上,狐偃见了女婿就像没事一样,翁婿二人并马回相府去了;那年拜寿筵上,狐偃说:"老夫今年放粮,亲见百姓疾苦,深知我近年来做事有错;今天贤婿设计害我,虽然过于狠毒,但事没办成,他是为民除害,为父报仇,老夫决不怪罪;女儿救父危机,尽了大孝,理当受我一拜;并望贤婿看在我面上,不计仇恨,两相和好"从此以后,狐偃真心改过,翁婿比以前更加亲近;为了永远记取这个教训,狐偃每年六月六都要请回闺女、女婿团聚一番;这件事情张扬出去,老百姓各个仿效,也都在六月六接回闺女,应个消仇解怨、免灾去难的吉利;年长日久,相沿成习,流传至今,人们称为"姑姑节";农历六月初六,除了是"姑姑节"外;在古代还是另外一个节日,名叫天贶赐赠的意思节;该节起源于宋真宗赵恒;某年的六月六日,他声称上天赐给他天书,遂定是天为天贶节,还在泰山脚下的岱庙建造一座宏大的天贶殿;天贶节的民俗活动,虽然已渐渐被人们遗忘,但有些地方还有残余;江苏东台县人,在这一天早晨全家老少都要互道恭喜,并吃一种用面粉搀和糖油制成的糕屑,有"六月六,吃了糕屑长了肉"的说法;还有"六月六,家家晒红绿"的俗谚;"红绿"指五颜六色的各样衣服;此谚的后一句,又作"家家晒龙袍";在扬州有个解释,说乾隆皇帝在扬州巡游的路上恰遭大雨,淋湿了外衣,又不好借百姓的衣服替换,只好等待雨过天晴,将湿衣晒干再穿,这一天正好是六月六,因而有"晒龙袍"之说;江南地区,经过了黄梅天,藏在箱底的衣物容易上霉,取出来晒一晒,可免霉烂;此外还有给猫狗洗澡的趣事,叫做"六月六,猫儿狗儿同洗浴";六月六也是佛寺的一个节日,叫做翻经节;传说唐僧到西天取经回来,不慎将所有经书丢落到海中,捞起来晒干了,方才保存下来;因此寺院藏经也在天贶节这一天翻检曝晒;6,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中秋节八月十五日是秋天的正中,所以被称为中秋或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还要圆,要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节”;中秋前夕,人们都尽可能和家人团聚,取人月双圆的意义,八月十五又叫“团圆节”;中秋节是汉族和少数民族的民间传统节日;早在三代时期我国就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南宋,民间以月饼相赠,取团圆之义;晚上,有赏月、游湖等活动;明清以来,中秋节的风俗更加盛行;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今天,月下游玩的习俗,已远没有旧时盛行;但设宴赏月仍很盛行,人们把酒问月,庆贺美好的生活,或祝远方的亲人健康快乐,和家人“千里共婵娟”;以前,江苏地区的中秋夜,妇女们多外出在月下游玩,或互相拜访,或结伴去佛寺尼庵,或举行盛大的文艺活动;甚至玩到四更鸡鸣;这一风俗当地叫做“走月亮”;上海的习俗与江苏差不多;只是中秋夜,妇女外出游玩必须要走过至少三座桥,因而叫做“走三桥”;古时还有祭月和拜月活动;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如果家里有孕妇,就要多切一份;拜月不是指祭月时的拜月;这种风俗源于北宋京师;当夜,满城人家,不论穷富老小,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拜月说出心愿,祈求月亮神的保佑;相传古代齐国丑女无盐,幼年时曾虔诚拜月,长大后,以超群品德入宫,但未被宠幸;某年八月十五赏月,天子在月光下见到她,觉得她美丽出众,后立她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来;月中嫦娥,以美貌着称,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许多地方还形成了很多特殊的中秋习俗;如香港的舞火龙、安徽的堆宝塔、广州的树中秋、晋江的烧塔仔、苏州石湖看串月、傣族的拜月、苗族的跳月、侗族的偷月亮菜、高山族的托球舞等;中秋节的习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但都寄托着人们对生活无限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7,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祭祖节十月初一,谓之"十月朝",又称"祭祖节";我国自古以来就有新收时祭祀祖宗的习俗,以示孝敬、不忘本;故人们也在十月初一用黍矐祭祀祖先;十月初一祭祀祖先,有家祭,也有墓祭,南北方都是如此;今天江南的许多地区,还有十月初一祭新坟的习俗;十月初一,也是冬天的第一天,此后气候渐渐寒冷;人们怕在冥间的祖先灵魂缺衣少穿,因此,祭祀时除了食物、香烛、纸钱等一般供物外,还有一种不可缺少的供物--冥衣;在祭祀时,人们把冥衣焚化给祖先,叫做"送寒衣";因此,十月初一,又称为"烧衣节";后来,有的地方,"烧寒衣"的习俗,就有了一些变迁,不再烧寒衣,而是"烧包袱"人们把许多冥纸封在一个纸袋之中,写上收者和送者的名字以及相应称呼,这就叫"包袱";有寒衣之名,而无寒衣之实;人们认为冥间和阳间一样,有钱就可以买到许多东西;关于祭祖节还有这样一个蔡伦造纸和蔡莫烧纸的故事;蔡伦刚发明出纸时,买卖很好;蔡伦的嫂子慧娘就让丈夫蔡莫向蔡伦学习造纸;回来开了一家造纸厂,但蔡莫造的纸,质量不好,卖不出去,二人很着急;后来,慧娘想了一个办法,摆脱了困境;某天的半夜,慧娘假装因急病而死;蔡莫伤心欲绝,在她的棺材前悲哀不已,他边烧纸边哭诉:"我跟弟弟学造纸,不用心,造的纸质量太差了,竟把你气病了;我要把这纸烧成灰,来解心头之恨;"他烧完了又抱来纸烧,烧了一阵之后,只听见慧娘在棺材里喊:"把门开开,我回来了;"这可把人们吓呆了,人们把棺材打开,慧娘装腔作势地唱道:阳间钱能行四海,阴间纸在做买卖;不是丈夫把纸烧,谁肯放我回家来慧娘唱了很多遍说:"刚才我是鬼,现在我是人,大家不要害怕;我到了阴间,阎王就让我推磨受苦,丈夫送了钱,就有许多小鬼帮我,真是有钱能使鬼推磨;三曹官也向我要钱,我把全部的钱都送了他,他就开了地府后门,放我回来了;"蔡莫装作糊涂:"我并没有送钱给你啊"慧娘说:"你烧的纸就是阴间的钱;"这样一说,蔡莫又抱了几捆纸,烧给他的父母;在场的人们一听,便以为烧纸有很大的好处,都向蔡莫买纸;慧娘慷慨地送给乡亲,这事一传十,十传百,远近的乡亲都来买蔡家的纸,烧给自己死去的亲人;不到两天,积压的纸被抢购一空;慧娘"还阳"那一天正是农历十月初一,因此,后人都在十月初一祭祀祖先,上坟烧纸,以示对祖先的怀念;十月初一,有的地方还有祭牛王的习俗;相传这一习俗起源于春秋秦国;某日,秦文公命人砍倒一棵梓树,梓树忽然化为一头牛;秦文公令人追杀;牛一下跳入水中,再也没有上来;人们就立"怒特祠"祭祀此牛神;怒特,是高大健壮、威风凛凛的公牛;这样的公牛,在人们的心目中,有着驱疫辟邪、保护牛类的功能;8,中华民族传统节日——腊八节腊月最重大的节日,是十二月初八,古代称为"腊日",俗称"腊八节";从先秦起,腊八节都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据说,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成道之日也在十二月初八,因此腊八也是佛教徒的节日,称为"佛成道节";腊八这一天有吃腊八粥的习俗,腊八粥也叫"七宝五味粥";我国喝腊八粥的的历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开始于宋代;每逢腊八这一天,不论是朝廷、官府、寺院还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腊八粥;到了清朝,喝腊八粥的风俗更是盛行;在宫廷,皇帝、皇后、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从宫女赐腊八粥,并向各个寺院发放米、果等供僧侣食用;在民间,家家户户也要做腊八粥,祭祀祖先;同时,合家团聚在一起食用,馈赠亲朋好友;中国各地腊八粥的花样,争奇竞巧,品种繁多;其中以北平的最为讲究,搀在白米中的物品较多,如红枣、莲子、核桃、栗子、杏仁、松仁、桂圆、榛子、葡萄、白果、菱角、青丝、玫瑰、红豆、花生……总计不下二十种;人们在腊月初七的晚上,就开始忙碌起来,洗米、泡果、拨皮、去核、精拣然后在半夜时分开始煮,再用微火炖,一直炖到第二天的清晨,腊八粥才算熬好了;更为讲究的人家,还要先将果子雕刻成人形、动物、花样,再放在锅中煮;比较有特色的就是在腊八粥中放上"果狮";果狮是用几种果子做成的狮形物,用剔去枣核烤干的脆枣作为狮身,半个核桃仁作为狮头,桃仁作为狮脚,甜杏仁用来作狮子尾巴;然后用糖粘在一起,放在粥碗里,活象一头小狮子;如果碗较大,可以摆上双狮或是四头小狮子;更讲究的,就是用枣泥、豆沙、山药、山楂糕等具备各种颜色的食物,捏成八仙人、老寿星、罗汉像;这种装饰的腊八粥,只有在以前的大寺庙的供桌上才可以见到;腊八粥熬好之后,要先敬神祭祖;之后要赠送亲友,一定要在中午之前送出去;最后才是全家人食用;吃剩的腊八粥,保存着吃了几天还有剩下来的,却是好兆头,取其"年年有余"的意义;如果把粥送给穷苦的人吃,那更是为自己积德;腊八粥在民间还有巫术的作用;假如院子里种着花卉和果树,也要在枝干上涂抹一些腊八粥,相信来年多结果实;腊八这一天,除了祭祖敬神外,还有悼念亡国、寄托哀思的;9,中华民族传统节日——路神节元月初五,“路头神”是吴地所信奉的一位财神;俗以是日为他的生日,祭晒迎接,颇为壮观;“路头”又称“五路神”;据说元末有一何五路,为抵御外寇而死,人们因此祀他为神,名“五路神”;但此“五路神”似乎与作为财神的“路头五路神”无涉;或又以“五路神”实为“五圣神”,或曰“五通神”,在康熙年间汤斌毁禁上方山五通寺以后,民间不敢祀“五通神”,故改其名为“路头”而祀之;一般以此“路头”为古五祀中的“行神”,所谓五路乃东西南北中也;财货无不凭路而行,故人们以行神为财神,谨加祭祀,冀求它引财入门,或出行获利;古人外出行旅,祭祀路神以求平安,此为“祖道”之俗;吴俗接路头,祭祀的也是路神,而这路神变成财神,是因商业的发展,财货流通的加剧;财货往来于陆水之间,人们直观地认为,路在冥冥之中主宰了财货;俗以为接路头,越早越好,最早接到的才是真神,特别灵验,因此叫“抢路头”;有的地方,真的在元日初四便“匆匆抢路头”了,且相沿成俗;既然路神已不再是行旅的保护者,人们便不再在赴旅时祭祀它了;至于人们在元月初五祭拜路头神,并以此日为其生日,乃五路神中之“五”与初五之“五”牵连之故;北方于此日祭“五穷”也是一样;在正月而非其他月,乃取新年新气象,图一年吉利,财源茂盛,东西南北中,财富五路并进;10,中华民族传统节日——寒食节每年四月四日,清明节的前一天;传说,这个节日,是纪念春秋的介之推的;介之推是当年晋国的贤臣,侍奉公子重耳后为晋文公;晋国发生内乱,公子重耳被迫逃亡国外,介之推不畏艰难困苦跟随重耳流亡;曾经割自己腿肉熬汤,献给重耳;重耳做了国君后,开始时还铭记介之推,但是时间久了,也把他淡忘了;介之推心中十分难受,和其年迈的母亲回到家乡,隐居在山中;有一天,晋文公发现自己左右少了介之推,想起自己忘了奖赏这个"割股奉君"的贤臣,非常内疚,亲自跑到他隐居的山中寻找;但是只见山峦重叠,葱苍树木,就是不见介之推的影子;他想,介之推是个孝子,如果放火烧山,他一定会背着母亲出来;于是,命令放火烧山,结果火一下蔓延数十里,连烧三日不熄,但介之推没有出来;火熄之后,大家进山察看,才发现介之推和他的老母相抱在一起,被烧死在深山之中;这事传出来,人人尊敬和怀念介之推;以后便在他被烧死的这天纪念他,这天就在每年四月清明节的前一天;因为介之推是被火烧死的,大家在这天都不忍心举火,宁愿吞吃冷食,所以,这天叫"寒食节";11,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虽然名称不同,但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是相同的;端午节是我国二千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