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65讲古代历史上的重大改革本讲小结模拟演练岳麓版
- 格式:doc
- 大小:19.00 KB
- 文档页数:3
专题六重大改革一、梭伦改革1、背景:(1)由于雅典贵族的统治激化了社会矛盾,导致了贵族政治面临严重危机。
(2)尖锐的社会矛盾,导致了雅典社会的动荡,这严重阻碍了雅典社会经济的发展。
(3)雅典所面临的外部环境也使雅典意识到改革的重要性。
雅典的动荡影响了经济的发展,使邻邦的经济和军事实力赶上和超过了雅典,打击了雅典的海上贸易。
2、内容:(1)时间:公元前594年。
(2)过程①经济领域:颁布“解负令”(废除平民所欠的公私债务,田间的记债碑全部拔掉,土地回到平民手里)废除债务奴隶制,禁止以债务人的人身作抵押,保障平民人身自由。
鼓励发展工商业,提倡节俭,反对奢侈。
②政治领域:改变贵族政体的权力分配原则,按照财产多寡将全体公民分为四个等级,享受不同等级的权力分配。
政治机构民主化。
公民大会成为最高权力机关。
并创立两个新的机构:四百人议事会和公民法庭(取代战神山议事会的部分职能)3、意义:积极:(1)经济方面:部分地减轻了平民负担,有利于平民阶级的稳定,为雅典民主的形成打下了牢固的阶级基础。
鼓励发展工商业有利于提高雅典在对外贸易中的竞争力。
(2)政治方面:打破了贵族对政权的垄断,赋予平民直接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力,为政治民主化开辟了道路。
局限:(1)其中庸原则决定了改革的不彻底性。
(2)按财产划分等级限制了平民参与高级管理的机会。
(3)不能完全满足平民阶级的政治经济需求。
二、商鞅变法1、背景:①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动荡、大变革和大发展时期;②秦国形势:在经济、政治和文化方面都落后于其他六国;③外交上诸侯卑秦;④孝公求贤,商鞅入秦。
2、内容(变法核心内容是“重农”和“法治”)3、意义:积极①打击了奴隶主旧贵族,发展了地主经济,增强了国力,壮大了军事力量,稳定了统治秩序,达到了国富兵强的目的。
②是战国时期最彻底的一次地主阶级变法. ③推进了秦国社会的发展,推动宗法分封制向中央集权制转型。
④为秦始皇建立大一统帝国奠定了基础;⑤为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商鞅变法1.背景(1)时代背景: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动荡、大变革和大发展时期。
①经济上:铁犁牛耕出现并逐步推广,生产力发展,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确立。
②政治上:新兴地主阶级形成且力量日益壮大,要求掌握政权,发展封建经济,改革成为社会的主要呼声。
③军事上:春秋争霸,战国兼并,诸侯割据混战.④思想文化上:文化繁荣,百家争鸣,其中法家学说最合乎当时社会发展的需求,成为各国改革变法的思想理论武器。
(2)具体原因①各国纷纷变法,以实现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②秦国落后于其他国家,要求通过变法以增强国力。
③秦孝公决心发愤图强,实现富国强兵。
④商鞅的变法宣传和改革精神。
2.措施(1)政治①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实行军功爵制。
②建立什伍组织,实行什伍连坐制度。
③建立县制,地方长官由国君任免。
④规定轻罪重刑,强化法律意识。
(2)经济①废井田、开阡陌,在法律上承认土地私有和买卖。
②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③颁布标准器,统一度量衡。
(3)文化:焚烧诗书,加强思想文化统治。
(4)习俗:推行一夫一妻小家庭政策.3.影响(1)积极作用①政治上:打击并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健全了封建国家机器的职能,开始建设中央集权制度.②经济上:改变了旧的生产关系,从根本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激发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③军事上:奖励军功,达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为秦国的下一步战略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2)历史局限①轻视教化,刑法严苛,鼓吹轻罪重刑。
②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广大人民所受的剥削与压迫.③未与旧的制度、文化、习俗彻底划清界限。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1.背景(1)有利条件①北魏统一北方,初步结束了北方长期割据局面。
②北魏统治者接受汉文化,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③各民族相互融合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2)社会矛盾①鲜卑贵族实行民族歧视政策,激化了民族矛盾。
②北魏社会动荡不安,人民起义,北魏统治面临危机。
(3)个人因素:冯太后和孝文帝深受汉族先进文化影响.2.内容(1)促进了北魏社会的发展,北方出现了繁荣景象。
——教学资料参考参考范本——【高中教育】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65讲古代历史上的重大改革专题3王安石变法模拟演练岳麓版______年______月______日____________________部门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凡商旅所有必卖于市易,或(非)市肆所无必买于市易”,真正达到了“尽收天下之货,自作经营”的目的。
其时,市易司甚至连果实之类都自作经营。
——程念祺《中国历代变法类型及其成败》材料二用限制商人获利、控制市场流通的手段,使税收物资的调拨与运输体现最大的经济效益——就近与低价,这叫徙贵就践,用近求远。
——樊树志《国史十六讲》材料三(苏)辙曰:“以钱贷民,使出息二分,本以救民,非为利也。
然出纳之际,吏缘为奸,法不能禁。
钱入民手…… 及其纳钱,虽富民不免逾限,恐鞭捶必用,州县之事不胜烦矣。
”——《续资治通鉴》(1)上述三则材料反映出王安石变法中哪几项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积极效果。
(2)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当今政府经济工作的看法。
[答案] (1)措施:市易法;均输法;青苗法。
成效:打破了大商人对市场和流通的垄断;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有利于减轻人民负担。
(2)看法:政府不能垄断市场,越位经营;制定科学合理的经济政策;完善监督机制;关注民生。
[解析] (1)第一小问措施,据材料一“市肆所无必买于市易”可见是市易法,材料二“使税收物资的调拨与运输体现最大的经济效益”可见是均输法,材料三“以钱贷民,使出息二分,本以救民”可见是青苗法。
第二小问积极效果,根据所学知识,王安石这些措施,能够打破大商人对市场和流通的垄断,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减轻人民负担。
(2)在政府与市场关系上,政府不能干预太多;政府必须制定科学合理的经济政策;材料三中“然出纳之际,吏缘为奸,法不能禁”说明改革要完善监督机制;王安石关注民生的初衷值得肯定。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祖宗承五代之乱……而又田制不立,田亩转移、丁口隐瞒、兼并伪冒者未尝考按,故赋入之利视古为簿……以东西南北各千步,当四十一顷六十六亩一百六十步,为一方……方量毕,以地及色,参定肥瘠,而分五等,以定税则。
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知能强化课Ⅰ 古代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商鞅变法(一)变法背景1.时代背景: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变革和大发展时期。
(1)经济上:铁犁牛耕出现并逐步推广,生产力发展,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确立。
(2)政治上:新兴地主阶级形成且力量壮大,要求掌握政权,发展封建经济,纷纷进行改革变法。
(3)军事上:春秋争霸,战国兼并,诸侯割据混战。
(4)思想文化上:文化繁荣,百家争鸣,其中法家学说最合乎当时社会发展的需求,成为改革变法的思想武器。
2.具体原因(1)各国纷纷变法,以实现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2)秦国落后于其他国家,要求通过变法以增强国力。
(3)秦孝公决心发愤图强,实现富国强兵。
(4)商鞅的变法宣传和改革精神。
(二)变法内容 措施 内容影响 以农求富废井田、开阡陌维护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推动了地主经济的发展 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使秦国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为后来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了物质基础 统一度量衡为经济文化交流提供了便利;对经济的发展和巩固中央集权制度都有促进作用 加强集权 建立户籍制度,实行连坐法保证了社会统治秩序,强化了对基层民众的管理和统治,使秦国的兵源得到保证 普遍推行县制巩固了中央集权的封建统治 制订秦律强化了人民的法律意识,保证了变法的彻底执行,有利于加强统治 奖励军功 实行二十等爵制,废除“世卿世禄制” 打击了奴隶主旧贵族,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确立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经济优势,扩大了统治基础思想控制“燔诗书而明法令”加强了思想控制,也压制了人民的思想,使我国文化典籍遭受重大损失改革旧俗禁止父子及成年兄弟同室居住;强制推行一夫一妻小家庭政策进一步发展了小家庭生产,有利于增加国家赋税,加强了秦国的集权统治(三)变法评价1.积极作用(1)政治上: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健全了封建国家机器的职能,开始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
(2)经济上:废井田,开阡陌,确立了土地私有制,激发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为秦国农业生产带来了生机。
Evaluation Only. Created with Aspose.Words. Copyright 2003-2016 Aspose Pty Ltd.选修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对应学生用书第264页)[知识梳理]一、商鞅变法1.背景(1)无论是在经济、政治上,还是在文化上,秦国都落后于其他六国。
(2)统治者的支持:秦孝公广纳贤士,决心变法图强。
2.措施(1)政治①废除世卿世禄制,设立20个等级的军功爵制度,按功劳大小授予官爵。
②建立什伍组织,将百姓按照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的单位进行编制,实行什伍连坐制度。
③建立县制,强化中央集权。
④规定轻罪重刑,强化法律意识。
(2)经济①“为田开阡陌封疆”,承认私人占有土地的合法性,允许自由买卖土地。
②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③颁布标准器,统一度量衡。
(3)文化:焚烧诗书,加强思想文化统治。
3.历史作用(1)政治:沉重打击了旧贵族,推动了宗法分封制向中央集权制转型,为秦始皇建立大一统帝国奠定了基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经济:发展了地主经济,增强了国力。
(3)军事:壮大了军事力量,稳定了统治秩序,达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1.背景(1)必要性①经济:与汉族的经济和文化相比,鲜卑族的社会发展水平比较落后。
②政治:鲜卑贵族实行民族歧视政策;鲜卑贵族对各族百姓巧取豪夺,激化了社会矛盾。
(2)有利条件①439年,北魏统一了北方,结束了北方多年来分裂混乱的政治局面。
②冯太后和孝文帝深受汉族先进文化的影响。
③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
2.内容(1)经济①实行均田制:把国家控制的荒地分给农民,农民向政府交纳租税,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
②推行三长制:邻长、里长、党长直属于州郡,负责清理户口和田亩,征发徭役和兵役。
(2)政治①整顿吏治:制定俸禄制度,按照政绩的好坏决定地方官吏的任期。
②迁都洛阳:为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以南伐为名迁都洛阳。
③社会风俗:改鲜卑服为汉服;改鲜卑姓为汉姓;与汉族通婚;以汉语为正音;改行汉制。
选修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对应学生用书第264页)[知识梳理]一、商鞅变法1.背景(1)无论是在经济、政治上,还是在文化上,秦国都落后于其他六国。
(2)统治者的支持:秦孝公广纳贤士,决心变法图强。
2.措施(1)政治①废除世卿世禄制,设立20个等级的军功爵制度,按功劳大小授予官爵。
②建立什伍组织,将百姓按照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的单位进行编制,实行什伍连坐制度。
③建立县制,强化中央集权。
④规定轻罪重刑,强化法律意识。
(2)经济①“为田开阡陌封疆”,承认私人占有土地的合法性,允许自由买卖土地。
②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③颁布标准器,统一度量衡。
(3)文化:焚烧诗书,加强思想文化统治。
3.历史作用(1)政治:沉重打击了旧贵族,推动了宗法分封制向中央集权制转型,为秦始皇建立大一统帝国奠定了基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经济:发展了地主经济,增强了国力。
(3)军事:壮大了军事力量,稳定了统治秩序,达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1.背景(1)必要性①经济:与汉族的经济和文化相比,鲜卑族的社会发展水平比较落后。
②政治:鲜卑贵族实行民族歧视政策;鲜卑贵族对各族百姓巧取豪夺,激化了社会矛盾。
(2)有利条件①439年,北魏统一了北方,结束了北方多年来分裂混乱的政治局面。
②冯太后和孝文帝深受汉族先进文化的影响。
③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
2.内容(1)经济①实行均田制:把国家控制的荒地分给农民,农民向政府交纳租税,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
②推行三长制:邻长、里长、党长直属于州郡,负责清理户口和田亩,征发徭役和兵役。
(2)政治①整顿吏治:制定俸禄制度,按照政绩的好坏决定地方官吏的任期。
②迁都洛阳:为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以南伐为名迁都洛阳。
③社会风俗:改鲜卑服为汉服;改鲜卑姓为汉姓;与汉族通婚;以汉语为正音;改行汉制。
3.历史作用(1)经济方面:促进了北魏社会的发展,北方出现了魏晋以来空前的繁荣局面。
岳麓版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知识要点与典型考题归纳与总结典型考题:1.(08,广州一模,31,9分)一位历史学家曾发生这样的感叹:中国古代的改革,是人类智慧所做的最惊心动魄的魔术,它能使一个侏儒变成一个巨人,把一个没落民族变成一个蓬勃奋起的民族,把一个弱小的国家变成一个强大的国家。
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商鞅变法是如何“把一个弱小的国家变成强大的国家”的?请从政治、经济、军事三个方面作简要分析。
措施:(1)政治上:通过废除“世卿世禄制”,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推行郡县制,制定秦律等措施,打击旧势力,维护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加强中央集权。
经济上:通过废除井田制,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等改变旧的生产关系,激发劳动者的积极性,增强了秦国的经济实力。
军事上:通过奖励军功等措施,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2)结果:经过商鞅变法,秦国实现了富国强兵,称为七国中最为强大的国家。
2.(08,山东高考,33、1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公元前6世纪初,雅典城郊有个叫克里埃尼图斯的青年。
他出身平民,家庭贫困,不具备担任官职的财产资格。
后来,克里埃尼图斯开办公工作坊,生产葡萄酒并销往市场。
5年后,他的年总收入达到了280麦斗,跻身于第三等级。
(1)按梭伦立法,跻身第三等级的克里埃尼图斯能享受什么政治权利?(2分)如果生活在秦国,依据商鞅之法,他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提高自己的社会政治地位?(4分)担任低级官职(或除执政官外的各级职官的选举和任职资格)。
立军功;努力耕织(2)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都在不同程度上剥夺了贵族特权,在此过程中,两者采取的策略有何不同?(4分)梭伦:崇尚中庸(调和),手段温和。
商鞅:不畏权贵,严刑峻法。
3.(08,广州高考模拟卷)中外历史上的许多重大改革,往往通过限制、冲击原有特权的方式来追求社会的公平与公正。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商鞅在变法中实行按军功授爵,制定二十级爵,也称“军功爵制”(就是按照军功大小授官。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65讲古代历史上的重大改革专题1 商鞅变法模拟演练岳麓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65讲古代历史上的重大改革专题1 商鞅变法模拟演练岳麓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65讲古代历史上的重大改革专题1 商鞅变法模拟演练岳麓版的全部内容。
第65讲专题一商鞅变法1。
对商鞅变法的评价,后人一直存有争议。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商君教秦孝公以连什伍,设告坐之过,燔诗书而明法令,塞私门之请而遂公家之劳,禁游宦之民而显耕战之士。
孝公行之,主以尊安,国以富强。
——《韩非子·和氏》材料二商君之法曰:“斩一首者爵一级,欲为官者为五十石之官;斩二首者爵二级,欲为官者为百石之官。
官爵之迁与斩首之功相称也。
今有法曰:斩首者令为医匠,则屋不成而病不已。
夫匠者,手巧也;而医者,齐药也;而以斩首之功为之,则不当其能。
今治官者,智能也;今斩首者,勇力之所加也。
以勇力之所加而治智能之官,是以斩首之功为医匠也。
故曰:二子之於法术,皆未尽善也。
”——《韩非子·定法》材料三大夫曰:昔商君相秦也,内立法度,严刑罚,饬政教,奸伪无所容.外设百倍之利,收山泽之税,国富民强,……其后卒并六国而成帝业。
文学曰:商鞅以重刑峭法为秦国基,故二世而亡……知其为秦开帝业,不知其为秦致亡道也。
——桓宽《盐铁论·非鞅》请回答:(1)据材料一、二,概述商鞅变法采取的变法措施。
韩非子对其措施有何评价?(2)据材料三,概括大夫和文学对商鞅变法的不同评价,并推测著者桓宽对商鞅的态度。
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65讲古代历史上的重大改革本讲小
结模拟演练岳麓版
本讲小结
〔反馈检测〕
1.材料殷商、西周时期,国家并无成文法典。
法官在审理案件时,往往是从以前的判例、故事中去寻找法律依据的,如果找不到,就从神明的启示,或礼仪风俗或公认的观念中去找寻答案。
这些具体判例,或形诸文字藏之于王宫,或铸之于礼器,一般士民不得知晓。
子产是春秋晚期郑国的执政。
公元前536年,子产将刑书铸刻于青铜鼎上,把它作为国家的常用法典。
铸刑鼎后,“郑人游于乡校(是建立于乡里的基层学校,现在成了士民议政的场所),以议执政。
”继郑国铸刑鼎之后,各国纷纷仿行,其中尤其以晋国的“铸刑鼎”反响最大。
——据刘晓丽:《赵简子铸刑鼎与三晋法家的形成》等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子产“铸刑鼎”的历史背景。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子产“铸刑鼎”的历史意义。
[答案] (1)背景:王室衰微;传统法律易被贵族利用;法家思想的兴起;改革成为时代潮流。
(2)意义:提高了法律的透明度;打击了旧贵族对司法的垄断;有利于激发士民的参政议政热情;对其他诸侯国起到了示范作用;加速了分封制的瓦解。
2.(2015·海南·29)
材料唐初实行府兵制,在长安附近各州设置军府,选拣均田农民担任府兵卫士。
府兵卫士免除租调力役,自备资粮,定期轮流宿卫京师或充当边兵。
随着均田制的逐渐破坏,农民为躲避沉重的徭役和兵役,逃亡日多,府兵的兵源枯竭;卫士不能按时更番轮替,边兵久征不还,难以自备资粮,“浸以贫弱,逃亡略尽”,府兵制濒于瓦解。
开元十年,唐玄宗接受张说建议,募兵13万,充当京师宿卫;开元二十五年,根据边防需要,“招募丁壮,长充边军,增给田宅,务加优恤”,由朝廷供给资粮,长期戍边。
次年又下令遣返原有非招募而来的边兵。
至此,征发均田农民担任卫士的府兵制演变为朝廷供给资粮的募兵制。
——摘编自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等
(1)根据材料,说明唐玄宗时期兵制改革的原因和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玄宗时期兵制改革的影响。
[答案] (1)原因:均田制遭到破坏,农民破产和逃亡;府兵制兵源枯竭,士兵逃亡。
内容:以招募宿卫、边兵的募兵制代替府兵制。
(2)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兵源,稳定了军队;大大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节度使拥兵自重,为安史之乱和藩镇割据埋下隐患。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唐朝的兵制改革,旨在考查正确解读材料并结合相关所学答题的能力。
第(1)问第一小问“原因”,由材料中的信息“随着均田制的逐渐破坏,农民为躲避沉重的徭役和兵役,逃亡日多,府兵的兵源枯竭……边兵……逃亡略尽”即可得出“均田制遭到破坏,农民大量逃亡;府兵的兵源枯竭,士兵大量逃亡”的结论;第二小问“内容”,由材料中的信息“募兵……充当京师宿卫”“募
丁壮,长充边军”“遣返原有非招募而来的边兵”即可得出“以募兵制取代府兵制”的结论。
第(2)问可从兵源的保障、政府财政负担的加重等角度思考作答。
3.(2017·新课标Ⅲ卷·44)
材料北周武帝时期制定的《大律》“凡二十五篇”,制罪“二十五等”,定罪1537条,“条流苛密,比于齐(北齐)法,烦而不要”。
宣帝“更峻其法”,导致“上下愁怨”、“内外离心”。
隋文帝取代北周建立隋朝,开皇初年两次“更定新律”,史谓《开皇律》。
隋朝统治者鉴于《北齐律》“法令明审,科条简要”,将其作为制定《开皇律》的主要参考,并“采魏、晋刑典,下至齐、梁,沿革轻重,取其折中”,成文“十二卷”。
新律制罪二十等,度除“前代鞭刑及枭首”等“苛惨之法”,“以轻代重,化死为生”;定罪500条,删繁就简,比旧律减少死刑81条、流放刑154条、劳役刑等一千余条。
唐朝官修史书评价《开皇律》“刑网简要,疏而不失”。
——据《隋书》
(1)根据材料,概括隋代法律制度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隋代《开皇律》制定的意义。
[答案] (1)特点:改变了北周的严刑峻法,减轻刑罚;对之前的法律兼收并蓄、择善而从;法律条文简要而不繁琐。
(2)意义:总结和发展了前代立法的经验;提高了法律的文明程度;为隋朝发展与强盛提供保障;为后世法制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