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一日一练)2020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知识点分类练习卷明清时期的农耕经济岳麓版
- 格式:doc
- 大小:801.00 KB
- 文档页数:5
——————————新学期新成绩新目标新方向——————————明清时期的农耕经济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8·广西桂林、百色、崇左一调)宋代,在战国时期出现的租佃经营土地的方式日益普遍化;到明清时期租佃关系进一步发展,土地租金被抬高,出租土地变得更加有利可图。
这一变化( )A.反映了人地矛盾日益加剧B.是高产农作物推广的结果C.不利于农业经济稳步发展D.是新生产关系产生的表现解析据题干及所学可知,租佃关系是指地主把土地出租给别人耕种,收取地租作为收益的过程中地主与佃农之间的关系,租佃的普及也反映出土地兼并的严重,其中土地租金太高,同时说明人口增长,对土地需求大,价格高,故选A项。
答案 A2.(2018·云南昆明模拟)明代南直隶松江府棉纺织业发达,所需棉花多赖北方通过运河供给;安徽芜湖的浆染很有名,所用的原料则来自福建。
这反映当时( )A.运河沟通南北经济B.对外贸易发达C.经济区域分工加强D.商业城市兴起解析材料强调的是松江的棉纺织业所需的棉花来源及安徽芜湖的浆染所用原料的来源,并不是说明运河沟通南北经济,故A项错误;材料中仅仅是国内商品的流动,并未涉及对外贸易,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中松江地区所需的棉花主要来自北方,染料来自福建,说明当时我国各地已出现明显的区域分工,故C项正确;材料中未说明这些城市为商业城市,故D项错误。
答案 C3.(2018·湖北荆州模拟)下图为清时期绘制的西洋铜版画《中国皇帝亲耕图》。
此图可以用来说明清朝统治者( )A.“敬天法祖”的宗教观念B.天下一家的民族认同理念C.以农为本的治国思想D.笼络汉族士子的文化政策解析观察图可知,反映了中国皇帝亲耕,这项举措形式上表明统治者对农业的重视,表达以农为本的治国思想,故选C项。
答案 C4.(2018·四川绵阳模拟)有学者发现:历代制作指南车的仅有20人,秦青铜宝剑的防金属腐蚀技术在后世失传,王祯《农书》记载的早期蒸汽机原理断裂,明朝热兵器技术的大量推广在清代终止。
单元质检六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20山西二模)先秦时期,粮食加工方式非常简单,人们多以粒食为主,且多为两餐制。
秦汉时期,人们由两餐制逐渐向三餐制过渡,且随着石磨的广泛应用,磨制面粉越来越容易,面食的品种也更加丰富。
由此可知,秦汉时期( )2.(2020四川德阳二模)下面是从战国到晚清时期的牛耕图。
据此可知,中国古代( )3.(2020云南一模)明末,《沈氏农书》记载了浙江嘉湖地区农民每月的事情安排。
例如,打铁扒、锄头、桑剪,买蓑衣、箬帽、牛壅、粪、羊草、小鸭、茧黄,雇匠做车扉、鹤膝、修蚕具等事项。
材料反映了该地( )4.(2020四川遂宁三模)从目前发现的遗址看,战国既有专门性的铸钱作坊,也有和礼乐器、车马器、工具、兵器等一起铸造的综合性作坊,当时诸侯国国都有作坊,一些地方郡县也有。
该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5.(2020四川成都二模)汉初,丝织品专供贵族消费。
到汉代中后期,上至皇室贵族,下至奴仆婢妾皆可衣丝文绣。
这一变化反映了( )6.(2020山东滨州二模)南宋时江西景德镇的瓷器有的窑“器尚黄黑”,最受浙江人欢迎;有的窑专产高足碗、雪花碟等,最受川广荆湖人欢迎;有的窑专产绣花、银绣、弄弦之类的碗碟,最受江浙福建人欢迎。
由此可知( )7.(2020云南昆明“三诊一模”)据文献典籍记载,汉代出现了大量以出产地命名的特色商品,如鲁缟、齐纨、蜀锦。
西北出土的肩水金关汉简和居延汉简里也出现“河内廿两帛”“广汉八稯布”等字样。
此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8.(2020广东广州二模)唐德宗曾颁发赦书,规定“王公百官,既处荣班,宜知廉慎。
如闻坊市之内,置邸铺贩鬻,与人争利,并宜禁断,仍委御史台及京兆尹纠察”。
据此可知,当时( )9.(2020山东淄博一模)据记载,海神妈祖信仰起源于宋代的福建,到明清时期遍及德州、济宁乃至整个北方地区,并从海神兼而“河运之神”。
这一变化是由于( )10.(2020河北张家口二模)宋代,中小地主大量增加。
2019-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七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一讲考题演练(含解析)岳麓版【高考题组】高频点1古代农业的发展1.(xx·海南单科·T4)北朝推行均田制,规定年满15岁男子依照制度占有一定数量的耕地,按户缴纳赋税,并要求男子达到15岁、女子达到13岁,必须嫁娶,不得拖延。
均田制的目的是()A.抵制土地兼并B.促进人口增长C.增加财税收入D.稳定个体小农【解析】选C。
材料中“按户缴纳赋税”“必须嫁娶,不得拖延”说明政府鼓励一家一户小农经济生产,以此增加政府财税收入,故C正确。
2.(xx·广东文综·T13)唐代某诏令批评当时存在“恣行吞并,莫惧章程”和“口分永业(国家授予的田地),违法卖买”的现象。
这表明当时()A.井田制瓦解B.均田制受到破坏C.分封制恢复D.“市”突破空间限制【解析】选B。
由题干中“口分永业(国家授予的田地)”说明唐代实行了均田制,“违法卖买”说明由于土地买卖现象存在导致土地被“恣行吞并”,均田制受到了破坏,故B正确。
A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C与题意不符,D在宋朝出现。
3.(xx·江苏单科·T1)现代考古在秦、魏等国故地出土了许多生铁铸造的农具。
1950-1951年河南辉县发掘了5座大型魏墓,1号墓出土铁器65件,其中农具占58件,包括、锄、铲、镰、犁铧等一整套铁农具。
材料说明战国时期()A.生铁铸造由魏国独断经营B.成套铁农具有利农业精耕细作C.铁制农具成为随葬必备品D.铁制农具最早出现于河南辉县【解析】选B。
生铁铸造由魏国独断经营,A说法错误。
C中“随葬必备品”、D中“最早出现于”的说法,在题干材料中无从反映。
而成套铁农具出现,有利于促进农业精耕细作,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
4. (xx·海南单科·T8)图1反映的是()A.“小国寡民”的生活图景B.小农经济的生产形式C.儒教“夫为妻纲”的伦理观念D.“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关系【解析】选B。
第6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单元过关训练岳麓版(时间:45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晋代博玄提出:“不务多其顷亩,但务修其功力。
”后魏农学家贾思勰进一步提出:“凡人家营田,须量己力。
”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的经营思想是( )A.趋利避害B.精耕细作C.量力而行D.扬长避短B[趋利避害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A项错误。
“不务多其顷亩,但务修其功力”意思是田地不在于多,而在于是不是在田地上下工夫;“凡人家营田,须量己力”意思类似,由此可以看出我国古代农业的经营思想是精耕细作,反对粗放型农业生产,故B项正确。
量力而行说法不符合材料主旨,故C项错误。
扬长避短与材料中内涵相差甚远,故D项错误。
]2.《后汉书》卷七十六载:“(王景)迁庐江太守,先是百姓不知牛耕,致地力有余而食常不足。
郡界有楚相孙叔敖所起芍陂稻田。
景乃驱率吏民,修起芜废,教用犁耕,由是垦辟倍多,境内丰给。
”材料旨在说明( ) A.兴修水利实现了经济重心的南移B.采用犁耕技术促进农业生产发展C.使用曲辕犁大幅增加了耕地面积D.盐铁官营推动了生产技术的普及B[经济重心南移开始于东晋时期,完成于南宋,王景是东汉时期,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中“景乃驱率吏民,修起芜废,教用犁耕,由是垦辟倍多,境内丰给”可知,材料中重在强调采用犁耕技术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故B项正确;曲辕犁是唐朝出现的,与题干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盐铁官营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
] 3.隋朝在推行均田制的同时,制定“输籍定样”(划分户等标准),发到各州县,每年正月五日,县令派人到农村,依定样划分户等,作为征调赋役的依据,并且国家规定的赋税、力役数量低于豪强地主对佃农的剥削量。
上述做法的作用主要在于( )A.强化中央政府对州县的管理B.扩大国家编户增加政府收入C.严厉控制人口防止地方叛乱D.维护了佃农的经济政治权利B[材料显示隋朝制定“输籍”之法的用意在于确定纳税户数,并以较低负担吸引豪强地主的依附农回归政府户籍,增加纳税人口,进而扩大财政收入。
单元过关检测(七)(时间:45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20·某某高三月考)中国古代原始的耜是一种石片,用于掘地,后来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有了木柄。
在夏商周时期,出现了青铜底片,韧度加强。
在春秋战国时期,底片又换为铁片,更加锋利和灵巧。
这段材料体现了( )A.人类文明的演变进程B.农具在继承中完成定型C.农具革新推动社会变革D.中国农业长期领先世界解析:选A。
材料“原始的耜是一种石片”“有了木柄”“夏商周时期,出现了青铜底片”“春秋战国时期,底片又换为铁片”体现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故A项正确。
2.(2020·某某高三调研)甲骨文卜辞:“(王)大令众人曰:协田。
”《诗经》:“千耦其耘。
”(宋代)X成大《四时田园杂兴》:“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材料反映了( )A.铁犁牛耕是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B.小农经济是古代社会的基本生产模式C.农业经营方式由集体劳作到个体农耕D.精耕细作推动古代农业长期领先世界解析:选C。
铁犁牛耕是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与甲骨文卜辞的内容“协田”不符,故A项错误;小农经济是古代社会的基本生产模式与甲骨文卜辞的内容“协田”不符,故B 项错误;从甲骨文卜辞到《四时田园杂兴》反映了农业经营方式的变化,故C项正确;精耕细作与甲骨文卜辞的内容“协田”不符,故D项错误。
3.(2020·某某模拟)《管子·海王篇》说,大致与吴王夫差开凿邗沟相当的时期,齐国耕者必有“一耒(古代播种工具),一耜(翻土工具),一铫(除草工具)”。
该文献印证( ) A.耒耜是春秋时期主要的农具B.春秋时期是农业发展转型期C.齐国农业耕作工具相对齐全D.铁制农具已在齐国推广开来解析:选C。
由题干中耕者必有播种工具、翻土工具、除草工具,可以看出齐国农业生产工具相对齐全,故C项正确。
4.(2020·某某八市高三测评)据资料统计,三国两晋南北朝,中国南部诸省水利工程数目增加,而北部数目则有所减少。
宋元时期的农耕经济一、选择题1.(2018·山东聊城模拟)两宋时期,江南出现大量种植粟、麦、豆,江北广种水稻的现象,棉花的种植也由福建、广东推广到江淮、川蜀。
这种现象说明()A.南稻北粟格局开始打破B.经济重心出现北移趋势C.南方生态环境破坏严重D.南北农业经济交流加强答案 D2.(2019·山西太原模拟)《唐律疏议》规定商人有“行滥短狭者(指假冒伪劣商品)而卖者,杖六十”,“得利赃重者”按盗窃论处;宋代《太平广记》中多有“卖油条者在油中掺杂鱼膏以图厚利,终被暴雷击死,商人背信弃义而家遭火灾”等记载。
这些记载说明唐宋时期()A.严格推行重农抑商B.获取重利遭到严惩C.注重规范商业行为D.商人笃信因果之说答案 C3.(2019·山东烟台模拟)宋神宗时的都城开封,手工业作坊众多,街道两旁商店、旅舍、货摊林立,市场上的商品有来自各地的粮食、牛羊、酒、茶瓷器等,还有来自日本、阿拉伯等国的货物。
上述材料可以推断出当时()A.工商业者社会地位提高B.经济政策相对宽松C.对外贸易呈现水陆并进D.传统经济结构裂变答案 B4.(2017·4月浙江选考,5)日本所藏中国宋代提举两浙路市舶司“公凭”(官方文书)记载:泉州客商李充“自己船一只”“往日本国”,随船货物有象眼四十匹、生绢十匹、白绫二十匹及大量瓷器。
该史料反映了宋代()A.商贸活动不再受到官府的监管B.中日之间官民互惠贸易的繁荣C.“朝贡”贸易体制尚未发展起来D.“海上丝绸之路”商品外销情况答案 D5.(2018·河南六市联考一)1027年,宋仁宗下诏:“自今后客户(佃户)起移,更不取主人凭由,须每年收田日毕,商量去处,各取稳便。
即不得非时衷私起移。
如果主人非理拦占,许经县论详。
”这表明宋仁宗时期()A.地主与佃户的关系依然紧张B.佃户隶属于地主需要官府保护C.地主对农民的剥削相对较轻D.缓和了地主对农民土地的兼并答案 A6.(2018·山东日照期末)以下是唐宋时期我国南北主要地区公共水利工程项目统计表,它主要反映了()北方A.B.政府忽视北方水利兴修C.政府政策促进经济重心南移D.南方水利技术领先北方答案 C7.(2019·山东青岛模拟)据南宋洪迈《容斋续笔》卷十六记载,“士大夫发迹垄亩,贵为公卿,谓父祖旧庐为不可居,而更新其宅者多矣。
【2019最新】精选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6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单元过关训练岳麓版(时间:45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晋代博玄提出:“不务多其顷亩,但务修其功力。
”后魏农学家贾思勰进一步提出:“凡人家营田,须量己力。
”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的经营思想是( )A.趋利避害B.精耕细作D.扬长避短C.量力而行B [趋利避害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A项错误。
“不务多其顷亩,但务修其功力”意思是田地不在于多,而在于是不是在田地上下工夫;“凡人家营田,须量己力”意思类似,由此可以看出我国古代农业的经营思想是精耕细作,反对粗放型农业生产,故B项正确。
量力而行说法不符合材料主旨,故C项错误。
扬长避短与材料中内涵相差甚远,故D项错误。
] 2.《后汉书》卷七十六载:“(王景)迁庐江太守,先是百姓不知牛耕,致地力有余而食常不足。
郡界有楚相孙叔敖所起芍陂稻田。
景乃驱率吏民,修起芜废,教用犁耕,由是垦辟倍多,境内丰给。
”材料旨在说明( )A.兴修水利实现了经济重心的南移B.采用犁耕技术促进农业生产发展C.使用曲辕犁大幅增加了耕地面积D.盐铁官营推动了生产技术的普及B [经济重心南移开始于东晋时期,完成于南宋,王景是东汉时期,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中“景乃驱率吏民,修起芜废,教用犁耕,由是垦辟倍多,境内丰给”可知,材料中重在强调采用犁耕技术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故B项正确;曲辕犁是唐朝出现的,与题干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盐铁官营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
]3.隋朝在推行均田制的同时,制定“输籍定样”(划分户等标准),发到各州县,每年正月五日,县令派人到农村,依定样划分户等,作为征调赋役的依据,并且国家规定的赋税、力役数量低于豪强地主对佃农的剥削量。
上述做法的作用主要在于( )A.强化中央政府对州县的管理B.扩大国家编户增加政府收入C.严厉控制人口防止地方叛乱D.维护了佃农的经济政治权利B [材料显示隋朝制定“输籍”之法的用意在于确定纳税户数,并以较低负担吸引豪强地主的依附农回归政府户籍,增加纳税人口,进而扩大财政收入。
明清时期的农耕经济(解析版)一、选择题1.(2019·全国Ⅲ卷,27)明末有人描述江南农村的变化时说,百年前的雇工“戴星出入,俗柔顺而主令尊”,如今“骄惰成风,非酒食不能劝”“夏必加下点心,冬必与早粥”。
这一变化反映了( )A.市镇经济与手工业的发展B.政府积极推行重农政策C.社会矛盾日益尖锐D.农业中人身依附关系强化【答案】A【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正确分析明朝雇工与雇主关系的变化。
明朝雇工由百年以前“戴星出入,俗柔顺而主令尊”到“骄惰成风,非酒食不能劝”的变化,反映了雇主与雇工之间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
导致此种变化出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商品经济对社会经济生活领域日益深刻的渗透,则是最重要的原因,故A项符合题意。
这一变化反映的是农业中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而不是强化,与政府积极推行重农政策无关,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在材料中也没有体现,故排除B、C、D三项。
2.[2019·河北大名一中月考]据明朝人张瀚《松窗梦语》记述,明成化年间杭州酒商张毅庵买了一张织机,由于织的丝绸光彩润泽,在市场上卖得很好,后来增加到二十余张织机,雇佣五六十人操作,于是逐渐富裕,“家业大饶”。
这则材料( )①是文学作品,没有史料价值②必须经过考证无误后才能作为史料③只要研究方法得当,可作为研究手工业的史料A.①正确,②③错误 B.②正确,①③错误C.①③正确,②错误 D.③正确,①②错误【答案】 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文学作品也有一定的史料价值,故①错误;只要研究方法得当,可作为研究手工业的史料,故②错误,③正确。
故选D项。
3.[2019·河北开滦模拟]明清之际,江南出现了“妇女半边天”的说法,显示江南妇女的家庭地位日益重要。
这一现象的发生最有可能是由于( )A.市民文化提高妇女识字比率B.商品经济颠覆男尊女卑观念C.棉纺织业促使女性收入提高D.人口外迁导致性别比例失衡【答案】 C【解析】明清时期,随着棉纺织业的迅速发展,以女性为主的手工副业成为家庭经济的重要收入,故C项正确。
单元过关检测(五)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时间:45分钟满分:85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北朝儒生颜之推的《颜氏家训》成为很多家族家训的蓝本,流传甚广。
在治家篇中,他教育子孙:“生民之本,要当稼穑而食,桑麻以衣……闭门而为之具以足,但家无盐井耳。
”这主要体现了( )A.儒者理想化的政治诉求B.人民对安定生活的渴求C.理学对正常欲求的压制 D.小农经济对思想的影响解析:选D 家训的意思是老百姓要想生存,吃的食物来源于庄稼,穿的衣服来源于桑麻……即使闭门不出,生存所需的东西也都有了,只是家中没有盐井而已,这反映的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故D项正确。
A、B、C三项与材料无关。
2.白居易在《朱陈村》中提到:“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生为村之民,死为村之尘。
”这体现出( )A.古代农民具有较高的集体荣誉感B.经营农业是当时农民的毕生追求C.小农经济有利于宗族的连续性D.小农经济的封闭性和落后性解析:选D 材料体现了小农经济下农民的生活状况,体现了小农经济的封闭性和落后性,故D项正确。
3.(2017·某某一模)明代《姚公子传》中写道:“千年田土八百翁。
”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王朝更替频繁 B.商品经济的发展C.农民起义的破坏 D.封建土地私有制发展解析:选D 材料“千年田土八百翁”反映出封建社会下土地所有权流转频繁,封建政权尤其是在大一统时代政权往往比较稳定,故A项错误;古代中国封建社会土地始终没有成为最主要的商品交换内容,故B项错误;农民起义是封建王朝阶级矛盾尖锐的结果,并非频繁发生,故C项错误;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后,土地私有合法化,土地可以通过合法的方式实现土地所有制的流转,故D项正确。
4.(2016·某某模拟)据《全唐文》记载:“岭南、某某及某某蕃客,宜委节度使常加存问,除收舶脚进奉外,任其往来通航。
”皇帝诏令允许蕃客“自为贸易,不得重加率税”。
这反映了唐朝( )A.海上丝绸之路繁盛 B.经济重心南移刺激外贸C.抑商政策有所松动 D.设立机构加强外贸管理解析:选C 材料中“宜委节度使”管理蕃客,并对关税进行规定,任其往来通航,自为贸易,故C项正确。
第6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单元过关训练岳麓版(时间:45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晋代博玄提出:“不务多其顷亩,但务修其功力。
”后魏农学家贾思勰进一步提出:“凡人家营田,须量己力。
”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的经营思想是( )A.趋利避害B.精耕细作C.量力而行D.扬长避短B[趋利避害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A项错误。
“不务多其顷亩,但务修其功力”意思是田地不在于多,而在于是不是在田地上下工夫;“凡人家营田,须量己力”意思类似,由此可以看出我国古代农业的经营思想是精耕细作,反对粗放型农业生产,故B项正确。
量力而行说法不符合材料主旨,故C项错误。
扬长避短与材料中内涵相差甚远,故D项错误。
] 2.《后汉书》卷七十六载:“(王景)迁庐江太守,先是百姓不知牛耕,致地力有余而食常不足。
郡界有楚相孙叔敖所起芍陂稻田。
景乃驱率吏民,修起芜废,教用犁耕,由是垦辟倍多,境内丰给。
”材料旨在说明( )A.兴修水利实现了经济重心的南移B.采用犁耕技术促进农业生产发展C.使用曲辕犁大幅增加了耕地面积D.盐铁官营推动了生产技术的普及B[经济重心南移开始于东晋时期,完成于南宋,王景是东汉时期,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中“景乃驱率吏民,修起芜废,教用犁耕,由是垦辟倍多,境内丰给”可知,材料中重在强调采用犁耕技术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故B项正确;曲辕犁是唐朝出现的,与题干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盐铁官营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
]3.隋朝在推行均田制的同时,制定“输籍定样”(划分户等标准),发到各州县,每年正月五日,县令派人到农村,依定样划分户等,作为征调赋役的依据,并且国家规定的赋税、力役数量低于豪强地主对佃农的剥削量。
上述做法的作用主要在于( ) A.强化中央政府对州县的管理B.扩大国家编户增加政府收入C.严厉控制人口防止地方叛乱D.维护了佃农的经济政治权利B[材料显示隋朝制定“输籍”之法的用意在于确定纳税户数,并以较低负担吸引豪强地主的依附农回归政府户籍,增加纳税人口,进而扩大财政收入。
明清时期的农耕经济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8·广西桂林、百色、崇左一调)宋代,在战国时期出现的租佃经营土地的方式日益普遍化;到明清时期租佃关系进一步发展,土地租金被抬高,出租土地变得更加有利可图。
这一变化( )A.反映了人地矛盾日益加剧B.是高产农作物推广的结果C.不利于农业经济稳步发展D.是新生产关系产生的表现解析据题干及所学可知,租佃关系是指地主把土地出租给别人耕种,收取地租作为收益的过程中地主与佃农之间的关系,租佃的普及也反映出土地兼并的严重,其中土地租金太高,同时说明人口增长,对土地需求大,价格高,故选A项。
答案 A2.(2018·云南昆明模拟)明代南直隶松江府棉纺织业发达,所需棉花多赖北方通过运河供给;安徽芜湖的浆染很有名,所用的原料则来自福建。
这反映当时( )A.运河沟通南北经济B.对外贸易发达C.经济区域分工加强D.商业城市兴起解析材料强调的是松江的棉纺织业所需的棉花来源及安徽芜湖的浆染所用原料的来源,并不是说明运河沟通南北经济,故A项错误;材料中仅仅是国内商品的流动,并未涉及对外贸易,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中松江地区所需的棉花主要来自北方,染料来自福建,说明当时我国各地已出现明显的区域分工,故C项正确;材料中未说明这些城市为商业城市,故D项错误。
答案 C3.(2018·湖北荆州模拟)下图为清时期绘制的西洋铜版画《中国皇帝亲耕图》。
此图可以用来说明清朝统治者( )A.“敬天法祖”的宗教观念B.天下一家的民族认同理念C.以农为本的治国思想D.笼络汉族士子的文化政策解析观察图可知,反映了中国皇帝亲耕,这项举措形式上表明统治者对农业的重视,表达以农为本的治国思想,故选C项。
答案 C4.(2018·四川绵阳模拟)有学者发现:历代制作指南车的仅有20人,秦青铜宝剑的防金属腐蚀技术在后世失传,王祯《农书》记载的早期蒸汽机原理断裂,明朝热兵器技术的大量推广在清代终止。
据此可以推知( ) A.周期性动乱造成技术失传B.传统行业技术被严格保密C.生产方式未发生质的变化D.重农抑商使手工技术停滞解析据题干可知,历代技术的命运背后反映的是生产方式未发生质的变化,故选C项;材料中技术的变化与周期性动乱无关,故A项错误;传统行业技术确实也被严格保密,但是与材料无关,故B项错误;材料并不在于强调重农抑商,而是在于强调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故D项错误。
答案 C5.(2017·湖南十校联考)乾隆时期,地方政府多设立机局,“雇募织工以教民纺织”。
乾隆八年,决定“凡各省有可开采之山场”,除金银外,“其余俱听百姓于地方官给照开采”。
这些做法( )A.放弃了重本抑末政策B.体现出对传统手工业重视C.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D.促进了官营手工业的发展解析题干反映了两层信息,第一层体现乾隆时期地方政府设立机局教民纺织;第二层体现乾隆时期允许民间开采除金银外的矿产。
教民纺织与允许民间开采除金银外矿产,说明政府重视传统手工业的发展,故选B项。
答案 B6.(2017·四川黄金大联考)清代乾隆八年,唐英所著的20幅《陶冶图说》描绘了制瓷业的20道工序;景德镇的《浮梁县志》又记载了22种制瓷业工种。
这些记载可用于解释当时中国制造业( )A.出现资本主义萌芽B.实现流水作业C.专业化程度大大提高D.瓷器质量提高解析手工工场和生产中雇佣关系的出现标志着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材料无从体现,故A项错误;材料“描绘了制瓷业的20道工序”不能用以解释中国制造业在生产中实现流水作业,故B项错误;据材料“20道工序”“22种制瓷业工种”可知,瓷器生产过程中的专业分工,反映了中国制造业专业化程度大大提高,故C 项正确;瓷器生产过程中出现专业分工,不能用以解释瓷器质量提高,故D项错误。
答案 C7.(2017·山西太原期中)中国古代的租佃制不断发展变化,从地租这一角度来看,就经历了由实物地租向货币地租、分成租向定额租的转变。
这一转变反映出( )A.佃农生产经营自主权的扩大B.土地兼并现象的日益严重C.租佃关系日趋占据主导地位D.劳动力商品化的进程加快解析从“由实物地租向货币地租、分成租向定额租的转变”可以看出,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佃农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相对削弱,从而提高了佃农生产经营自主权,故选A项。
答案 A8.(2017·四川宜宾期中)明成祖迁都北京后,在南京保留了六部,以代表中央并彰显南京的特殊地位,南京六部大多只是形式,这一举措有助于( )A.改变中央对江南地区的长期、有效管理B.提高南京为中心的两江地区的经济地位C.分割北京六部权力以加强君主专制D.迅速改变江南地区传统经济发展模式解析根据“彰显南京的特殊地位”得出提高南京为中心的两江地区的经济地位,故选B项;根据“南京六部大多只是形式”得出不会分割北京六部权力,故C项错误,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不是因为这一举措迅速改变,故D项错误。
答案 B9.(2017·湖南怀化期中)《弇州山人四部稿》的《赠程君五十叙》卷说道“新安僻居山溪中,土地小狭,民人众,世不中兵革,故其齿日益繁,地瘠薄,不给于耕,故其俗纤俭习事。
大抵徽俗,人十三在邑,十七在天下,其所蓄聚则十一在内,十九在外。
” 材料所反映的我国古代经济现象是( )A.长途贩运的发展B.商人地位的提高C.“商帮”的出现D.商业城镇的繁荣解析据题干材料中“大抵徽俗,人十三在邑,十七在天下,其所蓄聚则十一在内,十九在外”可知新安这里大部分人在外边从事商业,所以是商帮出现,故选C项。
答案 C10.(2018·湖南六校联考)明朝,徽州人多地少,且自然条件恶劣,土地贫瘠,故几乎家家经商,但徽州贫瘠的土地价格上涨幅度却居全国之首,形成“田少而值昂”的情形。
这一现象对社会发展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 A.徽州富商“以末致富,以本守之”B.商品经济开始向徽州农村渗透C.不利于新的经济形态产生和发展D.推动封建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解析据题干“以末致富,以本守之”这种局面造成地价高,商人没有能力进一步进行扩大生产,对新经济的发展是有影响的,故选C项。
答案 C11.(2018·广西桂林模拟)下表为乾隆时期江苏崇明地区每年买米数量变化状况表。
推动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B.抑商政策发生了重大转变C.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的扩大D.经济重心转移到江浙地区解析由于商品经济发展,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江浙地区粮食种植面积缩小,所以需要购买的粮食增多,故选C项。
答案 C12.(2017·湖南师大附中月考)《广东新语》所载诗曰:“洋船争出是官商,十字门开向二洋,五丝八丝广缎好,银钱堆满十三行。
”这首诗说明( )A.明清“海禁”政策导致白银大量内流B.闭关锁国政策下官营贸易的兴盛C.官营丝织品成为对外贸易的主要商品D.清初行商制度是官商结合的产物解析据材料“洋船争出是官商”“银钱堆满十三行”可知清初行商制度是官商结合的产物,故选D项。
答案 D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2017·山东临沂期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农业技术、粮食产量等方面,明清农业较之前代的发展相对有限,但农作物品种的增加,多种经营方式的推广,则是比较突出的成就。
自明朝中期起,高产作物玉米、番薯(地瓜)、马铃薯(土豆)自海外传入中国,它们不仅单位亩产量大,而且适应性强,不与五谷争地,旱地、山地等处皆可种植,因此得到广泛传播,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口增长对土地造成的压力。
烟草、花生等也大致于同时引进。
明清时期,棉、麻、桑、茶、甘蔗、蔬菜、果木等的种植日益广泛,产品大量流入市场。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第二版)》材料二中国的南方人习惯于吃稻米,北方人则以粟、麦为主,采用新的粮食果腹,有一个适应的过程,甚至可以说是一个被迫的过程。
中国人采用美洲的高产粮食作物,显而易见的原因是原产稻、粟、麦等粮食的不足;而美洲粮食作物在进入18世纪之后的快速推广,也正是因为中国人口在成倍增长。
玉米、番薯等作物的传播路径,与当时的移民路向大体一致,主要是从人口稠密的大河下游的三角洲地区,向大河中游和上游逐渐推进。
美洲作物的传入与推广,对于提高粮食产量无疑起到了重要作用,它们虽然也改变了人们的饮食结构,但总体上始终处于补充的地位,人们仍然以稻、麦等为主要粮食。
——摘编自楼宇烈主编《中华文明史(第四卷)》(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时期农作物种植的特点及其原因。
(16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明清时期农作物种植状况产生的影响。
(9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二信息从经营方式、经济作物、经济格局等方面归纳;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从各种社会问题、政府政策、中外交流、人口、市场等角度回答。
第(2)问,据材料一、二信息从粮食生产、饮食结构、农业生产结构、市场等角度回答。
答案(1)特点:农作物品种增加;经营方式多样;美洲作物引入;经济作物大量种植;经济作物专业区出现;南稻北麦的格局(稻、麦等为主要粮食)。
(每点2分,共10分)原因:人地矛盾突出;政府鼓励农业发展,如垦荒、植棉等;新航路开辟加强了中外交流;中国人口的大量增长;市场扩大,农产品商品化加强。
(答出3点即可,每点2分,共6分)(2)影响:促进粮食产量提高,缓解了人口增长压力;优化了人们的饮食结构;促进了人口的迁移和流动;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商品化。
专业化农业区的出现,造成地方市场扩大;经济作物种植区出现了货币地租。
(9分) 14.(2018·湖北孝感七校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明代中国近300年间,经济变迁很大。
从明中叶开始,中国封建社会发展到了它的最后阶段,新的经济因素在萌生,传统的封建经济依然顽固。
新旧交迭,相互冲突又相互依赖。
明代中国的社会经济就是在这一历史条件下向前发展的。
围绕转变中的明代中国经济,结合所学知识,从农业、手工业、商业等方面任选两个角度进行说明。
(12分,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正确。
)解析围绕“转变中的明代中国经济”这一主题,结合所学知识举出明代农业、手工业、商业等方面的发展。
答案表述特征各3分,史实说明各3分。
示例明代中后期农业有很大进步,由宋代“苏湖熟,天下足”被“湖广熟,天下足”所取代。
农业生产技术和生产水平向精耕细作、集约经营方向发展。
重视农田水利,从国外引进的甘薯和玉米广泛种植,粮食产量提高。
经济作物的栽培在规模上和品种上都有显著发展。
植棉的推广,烟草、花生等新品种的引进。
民营手工业中,家庭手工业占相当比重。
“买不尽松江布”,苏州“半城皆居机户”。